广西钦州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钦州市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8 15:33:25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高二生物3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其中1-12题,每小题2分;13-16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 全部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 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由存在于自然界一定范围或区域内并互相依存的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组成。生物群落内不同生物种群的生存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又称无机环境、物理环境,如各种化学物质、气候因素等,生物环境又称有机环境,如不同种群的生物。
【详解】生态系统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营养结构指食物链和食物网,成分有非生物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以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
故选D。
2. 如图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叙述正确的是(  )
A. 共有4条食物链
B. a的成分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C. 如果大量捕捞b,短期内d的数量最先增加
D. 若水体受重金属铬污染,则体内积累最多的是c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详解】A、据图可知,图中共有3条食物链,分别是c→d→b→a;c→e→a;c→b→a,A错误;
B、a的成分为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处于第三、四营养级,B错误;
C、如果大量捕捞b,短期内d被捕食者捕食的机会减少,其数量最先增加,C正确;
D、若水体受重金属铬污染,根据生物富集的特点可知,体内积累最多的是最高营养级a,D错误。
故选C。
3.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B. 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既可能会引起温室效应也可能会产生酸雨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局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明显
D. 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往复循环利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全球性环境问题:温室效应、臭氧层减少、酸雨、水体污染和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详解】A、由于物质可以循环利用,故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A正确;
B、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会产生CO2和SO2,既可能会引起温室效应也可能会产生酸雨,B正确;
C、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各种生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使局部大气CO2含量变化明显,C正确;
D、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不能往复循环,D错误。
故选D。
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C
【解析】
【分析】生物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在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则是沿食物链单向流动并逐级递减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详解】A、生态系统中,物质是可以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A不符合题意;
B、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B不符合题意;
C、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C符合题意;
D、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 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不属于“沟通”的是(  )
A. 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
B. 捕食性萤火虫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将之捕食
C. 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及时躲避天敌
D. 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注意
【答案】D
【解析】
【分析】动物“沟通”常表现为一个动物借助自身行为或身体标志作用于其他动物(同种或异种)的感觉器官从而改变后者的行为。动物“沟通”是具有适应意义的行为,常见的动物“沟通”事例大多是互利的,如通过通讯异性个体得以交配,社群动物得以共同取食、御敌等,因此,长期的自然选择便巩固了这些沟通模式。
【详解】A、亲鸟(信息发出者)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信息接收者)的注意,亲鸟是有目的地发出信息,使其远离雏鸟,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A错误;
B、捕食性萤火虫(信息发出者)模拟其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信息接收者)前来,捕食性萤火虫也是有目的地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B错误;
C、母土拨鼠(信息发出者)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信息接收者)及时躲避天敌,母土拨鼠同样是有目的地发出信息,属于动物之间的“沟通”,C错误;
D、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注意,是老鼠的无意识行为,没有改变天敌的行为,不属于动物“沟通”,D正确。
故选D。
6. 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如盐度、水温)等影响,而周期性地定向往返移动。根据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
B. 鱼类洄游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的作用
C. 决定鱼类洄游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作用
D. 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促进渔业生产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包括:①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可来源于环境或生物;②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③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
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
(3)群落和生态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4、为保护海洋鱼类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如果我们人类不加以保护就会消失的,要合理开发利用。国家采取渔业政策保护,教导民众执行;国家制定法律规则,实行定期捕鱼,还要实行定期限令禁止出海捕鱼;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
【详解】A、鱼洄游途经某地时,只是暂时经过,捕获以后进行标记不能再次捕获,所以不能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A错误;
B、由于鱼类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则鱼类洄游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的作用,B正确;
C、鱼类的行为,如鱼类洄游等现象,其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的作用,C正确;
D、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如可在鱼类繁殖期间停止捕鱼同时加大鱼类繁殖力,促进渔业生产,D正确。
故选A。
7. 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回路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④⑦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⑥
【答案】A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
(2)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详解】①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①正确;
②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较高,②正确;
③森林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较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较低,③错误;
④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较多,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④正确;
⑤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最强,其能量流动能维持相对稳定性,⑤错误;
⑥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繁多,能量可通过多条食物链传到顶级,某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⑥正确;
⑦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所形成的三级结构,接通了从无机物到有机物,经过各种生物的多级利用,再分解为无机物重新循环的完整回路,能量不循环,⑦错误。
故选A。
8.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 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 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含义: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
4、种类
(1)抵抗力稳定性:①含义:生态系统 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②规律: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抵抗力稳定性就越低,反之则越高。③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限 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
(2)恢复力稳定性:①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②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往往相反。
5、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1)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
2)实施相应的物质、能量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关系。
【详解】A、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差,A错误;
B、引种芦苇、香蒲既可以吸收水中的无机盐,又可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这样可以有效地减轻水体的富营养化,B正确;
C、放养植食性鱼类最终实现“鱼肥”的目标,可以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C正确;
D、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D正确。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实例;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作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9.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 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 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人类、生物和环境共处于生物圈中。人类正面临三大全球生态问题:人口、环境和资源。悉心维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详解】A、酸雨能杀死水生生物、破坏水体生态平衡,A正确;
B、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食物的生产也是有限的,人类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设法降低出生率,做到自我控制,最终使全球人口保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B错误;
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C正确;
D、最近30多年的研究表明,人类活动正在干扰和破坏着大气圈上臭氧层的自然平衡,D正确。
故选B。
10.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
B. 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 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保持不变
D.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答案】C
【解析】
【分析】碳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在生物群落中,以含碳有机物形式存在。大气中的碳主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碳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等方式可以回到大气中。
【详解】A、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实现碳中和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还是可以顺利进行,不会明显减慢,A正确;
B、碳中和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保持稳态,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B正确;
C、实现碳达峰后,一段时间内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步回落,但由于气候,化石燃料的燃烧、火山爆发等其他因素的影响,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仍可能增加,C错误;
D、大气中的CO2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因此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有助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有助于实现碳中和,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CO2,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也有助于实现碳中和,D正确。
故选C。
11. 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减少生态足迹,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
B. 与开车相比,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生态足迹,降低环境承受的压力
C. 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
D. 生态足迹减少,代表人类对生态资源使用达到了一种可持续的状态
【答案】D
【解析】
【分析】生态足迹,又叫生态占用,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
【详解】A、人类活动会导致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引起二氧化碳的释放量增大,温室效应加强海平面上升,也可引起干旱或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甚至完全荒漠化,A正确;
B、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开车出行会增大生态足迹,增加的部分既包括汽车对道路、停车场的直接占用面积,也包括吸收尾气所需要的林地面积等,故与开车相比,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生态足迹,降低环境承受的压力,B正确;
C、生态足迹是维持某一人口单位生存所需的生产资源和吸纳废物的土地及水域的面积,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都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C正确;
D、即使生态足迹减少,依然可能处于超过生态承载力的状态,不能说明人类对生态资源使用达到了一种可持续的状态,D错误。
故选D
12. 粤港澳大湾区浅海水域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分布着优质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群落类型,同时包括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盐水沼泽、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性咸水湖等湿地生境。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珠江口是多种鱼、虾、贝类的繁育场,伶仃洋是中华白海豚和黄唇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布的区域,大亚湾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龟保护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保护大湾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措施
B. 鱼、虾、贝类、海龟等海洋动物构成物种多样性
C. 大湾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其丰富的生境和多样的群落类型
D. 大湾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动物园、植物园。(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
【详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因此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保护大湾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措施,A正确;
B、大湾区中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物种多样性,B错误;
C、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则大湾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其丰富的生境和多样的群落类型,C正确;
D、大湾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分别为: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D正确。
故选B。
13.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⑤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 ①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 ③/②×100%的数值可表示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 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题图分析:图中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乙是初级消费者,丙是次级消费者),图中①是流入生产者的能量,图中乙同化的能量包括流入的能量②和输入的能量⑥,图中丙同化的能量是③,图中⑤代表个营养级呼吸散失的能量。
【详解】A、甲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乙、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⑤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A正确;
B、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者固定太阳能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故图中①是通过光合作用流入生产者的能量,B正确;
C、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第三营养级丙同化的能量为③,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为(②+⑥),故③/(②+⑥)的数值可代表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C错误;
D、图中甲为第一营养级,乙为第二营养级,由于数量金字塔可能存在倒置的现象,因此在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如森林生态系统发生虫灾时,D正确。
故选C。
14. 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 (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 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 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 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 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答案】A
【解析】
【详解】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主要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将环境中低浓度的化学物质,通过食物链的转运和蓄积达到高浓度的能力。
详解:DDT属于在生物体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也很难排出体外,因此其会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不断的富集,不会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A错误;根据表格数据可知,该生态系统的所有成分中都含有一定浓度的DDT,说明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B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可知,食物链中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富集的DDT越多,C正确;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根据能量的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可知,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相关功能,明确有机农药、重金属等会随着食物链富集,营养级越高、富集得越多。
15. 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535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鼎湖山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郁闭度
B. 山中可用于食用、药用的生物繁多,所以鼎湖山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大于其间接价值
C. 为了更好的保护鼎湖山的珍稀物种,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这属于就地保护
D. 研究山中某野生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和种群密度
【答案】A
【解析】
【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大于直接价值。
【详解】A、林下植物的光照来源于上层植物的叶片的间隙,鼎湖山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郁闭度 ,A正确;
B、山中可用于食用、药用的生物繁多,所以鼎湖山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较高,但低于其间接价值(生态功能),B错误;
C、为了更好的保护鼎湖山的珍稀物种,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这属于易地保护 ,C错误;
D、研究山中某野生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的栖息地、食物、天敌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 ,D错误。
故选A。
16.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B.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这遵循自生原理
C. 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
D. 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在于选择能在该环境生活的物种
【答案】B
【解析】
【分析】生态工程与生态经济:(1)生态工程建设的目的:遵循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充分发挥资源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发展。(2)生态工程的特点:少消耗、多效益、可持续。(3)生态经济: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使一个系统产出的污染物能够成为本系统或另一个系统的生产原料,从而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
【详解】A、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人工生态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和调控,或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系统工程技术或综合工艺工程,A错误;
B、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进行种植,同时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通过合理的人工设计,使这些植物形成互利共存的关系,形成有序整体,实现自我优化、自我调节、自我更新和维持,这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中的自生原理,B正确;
C、青贮是指把鲜棵植物品种压实封闭起来,使贮存的青饲料与外部空气隔绝,造成内部缺氧、致使厌氧发酵,从而产生有机酸,可使鲜棵饲料保存经久不坏,既可减少养分损失又有利于动物消化吸收的一种贮存技术或方法,C错误;
D、恢复矿区生态环境的关键在于植被恢复,以及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人们采用的措施包括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等,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7.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生产者 ②. (生物)群落 ③. 捕食对象/食物 ④. 捕食者/天敌 ⑤. 明显下降 ⑥. 鲢、鳙与银鱼在食物上存在竞争关系 ⑦. 比例 ⑧. 定期适度捕捞鲢、鳙;定期合理投放鲢、鳙;控制性捕杀鲢、鳙的捕食者;控制人类活动(工业、农业、旅游等)对该水库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解析】
【详解】【分析】该题主要考查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稳定性的有关知识。种群的增长受食物、天敌等的影响;群落是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包括该区域所有的生物;群落中不同种生物可能存在竞争、捕食、寄生或共生关系,要根据题意作出判断;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增加某种生物,既要考虑它的被捕食者,又要考虑其天敌,还要考虑环境容纳量。
【详解】(1)藻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作为浮游动物的食物,故藻类属于生产者;水库中的各种生物,就包括了这一范围内所有的生物,构成一个群落;
(2)为确定鲢、鳙投放量,应根据本水库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要调查投放区鲢鱼和鳙鱼的食物,即上一营养级藻类和浮游动物生物积累量,投放适量的鱼苗;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还要防止其天敌的捕食,故应捕杀鲢鱼、鳙鱼的天敌;
(3)据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显著下降,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投放鲢鱼和鳙鱼捕食浮游动物和藻类,导致浮游动物减少,银鱼的食物来源减少,导致银鱼数量下降;
(4)通过投放鲢、鳙,该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的生物积累量发生了改变,故人为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比例,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具体措施是:适量地投放鲢、鳙;适量增加投放浮游动物确保鲢、鳙有足够的食物来源;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控制鲢鱼、鳙鱼的天敌数量;减少人类活动对水库的干扰等。
【点睛】其一要理清藻类、浮游动物、银鱼、鲢和鳙鱼的种间关系:藻类被浮游动物和鲢、鳙所食,浮游动物被鲢、鳙及银鱼所食;其二投放鲢、鳙鱼,既要考虑其食物,又要考虑其天敌,还要考虑水库的容纳量。
18.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目前,重庆市共有湿地面积20.72万公顷,已建立22个国家湿地公园,在九曲河湿地公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乙丙均无外来能源输入,各种群在某一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部分数据(单位:百万千焦/年)统计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名称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暂未利用
甲 62.5 3.0 36.5
乙 5.0 13 0.3 2
丙 0.8 微量(不计) 无
(1)科学家在九曲河湿地公园发现了一些具有科研价值的昆虫,它对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价值。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是现代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
(2)该公园内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芦苇由近水边到陆地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
(3)从表中数据分析,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____(百万千焦/年),上述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
【答案】18. ①. 直接 ②. 自我调节能力
19. ①. 不属于 ②. 该现象描述的是芦苇种群的控件特征而不是群落的空间结构
20. ①. 120 ②. 15
【解析】
【分析】某一营养级同化量包括四部分;1是呼吸散失的能量,2是流向分解者的能量,3是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4是未利用地能量。或者同化量包括两个方面,呼吸散失能量和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能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能量有三个去路,流向下一营养级、流向分解者和未利用能量。传递效率是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与该营养级总能量之间的比值。
【小问1详解】
直接价值为药用价值、工业原料、科研价值、旅游、美学价值,该昆虫有科学考察价值,即为直接价值;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对生态系统的利用不能超过自我调节能力。
【小问2详解】
水平结构为群落空间结构中一种,题中均为芦苇的空间分布,故该描述不属于水平结构。
【小问3详解】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即为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即62.5+3.0+36.5+5.0+13=120百万千焦/年,能量传递效率是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第二营养级同化量为5+13=18百万千焦/年,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为5.0-0.3-2=2.7百万千焦/年,传递效率为2.7/18=15%。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多,当前土壤退化问题逐渐突出。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塑造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1)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分解速率,可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2)蚯蚓可通过分泌的信号分子提高植物抗逆性,机理如下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蚯蚓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了___________信息(填信息种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需要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有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图示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蚯蚓会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镉(Cd)是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进入生物体内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可通过___________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试分析,某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答案】(1) ①. 分解者 ②. 物质循环
(2) ①. 化学 ②. 土壤微生物和植物
(3) ①. 食物链(营养级) ②. ①该物质比较容易被生物吸收;②其在生物体内降解、排出速率较慢;③该物质暂时未对生物造成致命伤害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其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
2、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联系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的两大“桥梁”。
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
【小问1详解】
营腐生生活的生物一定是分解者,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可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分解者,分解者可以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小问2详解】
蚯蚓可通过分泌的信号分子属于化学信息。如图信号分子可以被土壤微生物和植物所识别,所以信息的受体是土壤微生物和植物。
【小问3详解】
重金属通过食物链具有富集作用,营养级别越高,毒害越大。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有①该物质比较容易被生物吸收;②其在生物体内降解、排出速率较慢;③该物质暂时未对生物造成致命伤害。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相关的知识,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0. 湖荡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域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水量、水质和生物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湖荡生态系统的主体。回答下列问题:
(1)湖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____。动物在湖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____。
(2)湖荡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通过系统的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来实现。系统的自然调控即生态系统的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调节。
(3)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调的临界标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构上的标志,结构缺损造成湖荡生态系统的某一组成成分消失,引起功能和效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功能上的标志,包括____过程受阻。
(4)湖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生物多样性的状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环境恶化的基本特征,其中生物的____多样性降低,会降低生物在多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生态学中被称为胁迫。请列举人类活动对湖荡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____(至少答两点)。
【答案】20. ①.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②. 作为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作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21. ①. 自我调节 ②. 负反馈
22. 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23. 遗传(基因) 24. 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造成包括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和有机物的污染;通过对湖泊及其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湿地的退化;不适当的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本土种消失和生态系统水平的退化;城市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胁迫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种的多少和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而恢复力稳定性则是生态系统被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和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
【小问1详解】
湖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动物在湖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作为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有重要作用;作为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
【小问2详解】
湖荡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通过系统的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来实现。系统的自然调控即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小问3详解】
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调的临界标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构上的标志,结构缺损造成湖荡生态系统的某一组成成分消失,引起功能和效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功能上的标志,包括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小问4详解】
湖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生物多样性的状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环境恶化的基本特征,其中生物的遗传(基因)多样性降低,会降低生物在多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小问5详解】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生态学中被称为胁迫。请列举人类活动对湖荡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工农业及生活污染物质造成包括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和有机物的污染;通过对湖泊及其滩地的围垦挤占水域面积及上游毁林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湿地的退化;不适当的引入外来物种造成生物入侵,使本土种消失和生态系统水平的退化;城市化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湖泊生态系统的胁迫。
21. 在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人类的围海造地和人工养殖以及建筑、薪柴之需,其面积日益缩小。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可以作为____________。
(2)红树林中的鱼、虾、蟹、水禽和候鸟等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3)若潮间带受到轻微污染,红树林可以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4)海水富营养化会导致赤潮发生。红树林中的植物(常绿灌木或乔木)能防止赤潮发生。原因是红树林中的植物在与藻类竞争___________的过程中占优势,使藻类不能大量繁殖。
(5)红树林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要在______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措施。我国已建立了多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___________保护。
【答案】 ①. 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②. 物质循环 ③. 自我调节 ④. 负反馈调节 ⑤. N、P等营养物质和阳光 ⑥. 间接 ⑦. 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 ⑧. 就地
【解析】
【分析】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是: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
4、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
【详解】(1)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很多,可以作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消费者的作用是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4)红树林中的植物(常绿灌木或乔木)能防止赤潮发生。原因是红树林中的植物在与藻类竞争N、P等营养物质和阳光的过程中占优势,使藻类不能大量繁殖。
(5)红树林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是属于红树林在生态系统方面的调节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要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系统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属于就地保护。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对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2023-2024学年广西钦州市第三中学高二生物3月考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其中1-12题,每小题2分;13-16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应包括 (  )
A. 全部食物链和食物网
B.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食物网
C.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 生态系统的四种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2. 如图某湖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a~e代表各营养级的生物。叙述正确的是(  )
A. 共有4条食物链
B. a的成分为次级消费者,处于第三营养级
C. 如果大量捕捞b,短期内d的数量最先增加
D. 若水体受重金属铬污染,则体内积累最多的是c
3.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物圈不需要从外界获得任何物质补给,就能长期维持其正常功能
B. 煤、石油、天然气的燃烧既可能会引起温室效应也可能会产生酸雨
C. 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各种生物的呼吸作用使局部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变化明显
D. 在生物群落内部,碳元素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往复循环利用
4.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物质流是循环的,能量流是单向的,信息流往往是双向的
B.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C. 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越高
D.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是因为其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假设动物“沟通”的定义是:发信息者发出信息以改变接收信息者的行为。则下列不属于“沟通”的是(  )
A. 亲鸟假装翅膀受伤,以吸引天敌的注意,使其远离雏鸟
B. 捕食性萤火虫模拟他种萤火虫的发光信号,以吸引该种雄虫前来,将之捕食
C. 母土拨鼠发出警告叫声,使小土拨鼠及时躲避天敌
D. 老鼠在草丛中跑动的声音,吸引了天敌的注意
6. 鱼类洄游指鱼类因生理要求、遗传和外界环境因素(如盐度、水温)等影响,而周期性地定向往返移动。根据洄游的目的可划分为三大类,即生殖洄游、索饵洄游和越冬洄游。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种鱼洄游途经某地时的种群数量
B. 鱼类洄游过程中可能同时存在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和化学信息的作用
C. 决定鱼类洄游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生物体内遗传物质的作用
D. 研究鱼类洄游规律,有利于制订鱼类繁殖保护条例,促进渔业生产
7. 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原因是( )
①负反馈调节是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较高
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
⑤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⑥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
⑦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回路
A. ①②④⑥ B. ②③④⑦ C. ①③⑤⑥ D. ①③④⑥
8.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科研人员对南方某地富营养化水体实施生态恢复,先后向水体引入以藻类为食的某些贝类,引种芦苇、香蒲等水生植物,以及放养植食性鱼类等。经过一段时间,水体基本实现了“水清”“景美”、“鱼肥”的治理目标。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治理前的水体不能实现自我净化说明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强
B. 引种芦苇、香蒲既可吸收水中无机盐,又能遮光抑制藻类生长繁殖
C. 放养植食性鱼类可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更好地流向人类
D. 这一成功案例说明调整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
9. 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酸雨会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B. 人口在地球上可以不断地增长
C.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D. 人类活动会影响臭氧层的稳定
10. “中国将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我国对世界作出的承诺。“碳达峰”指在某一个时间点,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而达到峰值,之后逐步回落;“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和通过一定途径吸收的二氧化碳总量相等,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现碳达峰后生态系统碳循环不会明显减慢
B. 实现碳中和有助于解决全球温室效应的问题
C. 实现碳达峰后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将保持不变
D. 植树造林和减少化石燃料燃烧有助于实现碳中和
11. 持续推进绿色发展,减少生态足迹,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
A. 生态足迹的持续增大,可能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和海平面的上升
B. 与开车相比,使用公共交通出行可减少生态足迹,降低环境承受的压力
C. 推广节能新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优化能源结构,有利于减少生态足迹
D. 生态足迹减少,代表人类对生态资源使用达到了一种可持续的状态
12. 粤港澳大湾区浅海水域是重要的湿地资源,分布着优质的红树林、珊瑚礁和海草床等群落类型,同时包括岩石海岸、沙石海滩、淤泥质海滩、盐水沼泽、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性咸水湖等湿地生境。区域内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珠江口是多种鱼、虾、贝类的繁育场,伶仃洋是中华白海豚和黄唇鱼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分布的区域,大亚湾是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和海龟保护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区是保护大湾区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的措施
B. 鱼、虾、贝类、海龟等海洋动物构成物种多样性
C. 大湾区生态系统多样性包括其丰富的生境和多样的群落类型
D. 大湾区的湿地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三个方面的价值
13. 如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部分能量流动过程,其中甲、乙、丙代表生物成分,①、②、③、④、⑤、⑥代表能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⑤表示的是各营养级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B. ①流入甲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
C. ③/②×100%的数值可表示能量由第二营养级流向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
D. 生态系统中乙的个体数量可能大于甲的
14. 为更好地建设雄安新区,科研人员调查白洋淀水域生态系统各成分中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DDT污染的状况,得到下表所示检测结果。由数据不能作出的判断是
不同成分 水 底泥 水生植物 浮游动物 底栖动物 鲫鱼 乌鳢
DDT含量 (μg/kg) 0.1 0.7 6.3 21.0 379 19.4 124.4
注:鲫鱼主要以植物为食,乌鳢为肉食鱼。
A. DDT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B. DDT几乎污染了白洋淀生态系统所有成分
C. 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的DDT含量越高
D. 水生植物同化的太阳能只有少部分传递给乌鳢
15. 鼎湖山有野生高等植物1843种,栽培植物535种,其中珍稀濒危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23种,以鼎湖山命名的植物有30种。鼎湖山因其特殊的研究价值闻名海内外,被眷为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和“活的自然博物馆”。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鼎湖山森林中林下植物的种群密度主要取决于郁闭度
B. 山中可用于食用、药用的生物繁多,所以鼎湖山生态系统的直接价值大于其间接价值
C. 为了更好的保护鼎湖山的珍稀物种,可建立动物园、植物园,这属于就地保护
D. 研究山中某野生动物的生态位,通常要研究它在研究区域内的出现频率和种群密度
16.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生态工程是指人类应用生态学和系统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重建,从而提高生产力或改善生态环境
B. 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应选择污染物净化能力较强多种水生植物,还需考虑这些植物各自的生态位差异,以及它们之间的种间关系,这遵循自生原理
C. 在农村综合发展型生态工程中,可在玉米等作物还未成熟时就将果穗和秸秆一起收获,直接作为牛羊的青饲料,称为青贮
D. 为加速恢复矿区生态环境,关键措施在于选择能在该环境生活的物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17. 因含N、P元素的污染物大量流入,我国某大型水库曾连续爆发“水华”。为防治“水华”,在控制上游污染源的同时,研究人员依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在水库中投放以藻类和浮游动物为食的鲢鱼和鳙鱼,对该水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取得了明显效果。
(1)在该水库生态系统组成中,引起“水华”的藻类属于_________。水库中各种生物共同构成______________。
(2)为确定鲢、鳙的投放量,应根据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调查投放区鲢、鳙_________的生物积累量(在本题中指单位面积中生物的总量,以t·hm-2表示):为保证鲢、鳙的成活率,应捕杀鲢、鳙的______________。
(3)藻类吸收利用水体中的N、P元素,浮游动物以藻类为食,银鱼主要以浮游动物为食,由图可知,将鲢、鳙鱼苗以一定比例投放到该水库后,造成银鱼生物积累量__________,引起该变化的原因是______。
(4)投放鲢、鳙这一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调整了该生态系统食物网中相关物种生物积累量的____________,从而达到改善水质的目的。
(5)鲢鱼和鳙鱼是人们日常食用的鱼类。为继续将投放鲢、鳙的方法综合应用,在保持良好水质的同时增加渔业产量,以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请提出两条具体措施________________。
18. 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孕育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肾”。目前,重庆市共有湿地面积20.72万公顷,已建立22个国家湿地公园,在九曲河湿地公园存在一条食物链甲→乙→丙,乙丙均无外来能源输入,各种群在某一年内对能量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部分数据(单位:百万千焦/年)统计如表,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名称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的能量 传递给分解者能量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的能量 暂未利用
甲 62.5 3.0 36.5
乙 5.0 13 0.3 2
丙 0.8 微量(不计) 无
(1)科学家在九曲河湿地公园发现了一些具有科研价值的昆虫,它对于生物多样性具有____价值。利用湿地生态系统处理生活污水是现代研究的重要课题,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适度,不应超过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
(2)该公园内由近水边到陆地可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芦苇由近水边到陆地沿地表随机分布,这____(填“属于”或“不属于”)水平结构,理由是____。
(3)从表中数据分析,甲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是____(百万千焦/年),上述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____%。
19.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世界人口数量的增多,当前土壤退化问题逐渐突出。蚯蚓是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的主要动物类群,在塑造土壤结构和促进养分循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被称为“生态系统的工程师”。
(1)蚯蚓可以提高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可作为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_,进而影响土壤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功能。
(2)蚯蚓可通过分泌的信号分子提高植物抗逆性,机理如下图所示。在此过程中蚯蚓和土壤微生物产生了___________信息(填信息种类)。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需要有信息产生的部位——信息源;有信息传播的媒介——信道;有信息接收的生物或其部位——信息受体。图示过程中,作为信息受体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蚯蚓会间接影响植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吸收。镉(Cd)是土壤中最具毒性的污染物之一,进入生物体内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化合物,不易被排出,可通过___________逐级积累,最终危害人体健康。生物体从周围环境吸收、积蓄某种元素或难以降解的化合物,使其在机体内浓度超过环境浓度的现象,称为生物富集。试分析,某物质在生物体内富集一般需满足的条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20. 湖荡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域生态系统,系统内的水量、水质和生物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构成湖荡生态系统的主体。回答下列问题:
(1)湖荡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____。动物在湖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____。
(2)湖荡生态系统平衡的调节机制,主要通过系统的自然调控和人工调控来实现。系统的自然调控即生态系统的____能力,其基础是____调节。
(3)湖荡生态系统稳定性失调的临界标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结构上的标志,结构缺损造成湖荡生态系统的某一组成成分消失,引起功能和效益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功能上的标志,包括____过程受阻。
(4)湖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取决于生物多样性的状态,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环境恶化的基本特征,其中生物的____多样性降低,会降低生物在多变环境中的生存能力。
(5)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不利影响,在生态学中被称为胁迫。请列举人类活动对湖荡生态系统造成的胁迫:____(至少答两点)。
21. 在我国,红树林生态系统广泛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沿海的潮间带,既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又是潮间带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的栖息繁衍地,也是多种水鸟营巢繁殖的处所。由于人类的围海造地和人工养殖以及建筑、薪柴之需,其面积日益缩小。请回答相关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角度分析,红树林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可以作为____________。
(2)红树林中的鱼、虾、蟹、水禽和候鸟等消费者的存在,能加快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
(3)若潮间带受到轻微污染,红树林可以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____能力,该能力的基础是_______________。
(4)海水富营养化会导致赤潮发生。红树林中的植物(常绿灌木或乔木)能防止赤潮发生。原因是红树林中的植物在与藻类竞争___________的过程中占优势,使藻类不能大量繁殖。
(5)红树林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价值。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要在______三个层次上制定保护措施。我国已建立了多个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这种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属于___________保护。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