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
压强(第二课时)教案
课 题 压强 课 时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压强现象,理解压强的概念; ·通过探究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掌握压强的定义和公式; ·通过对生活实例的观察和分析,了解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掌握分析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善于观察生活等科学技能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 理解压强概念的理解以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 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一、回顾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因素 师:回顾压力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 师:控制变量法比较压力作用效果。 二、压强的基本概念 师:当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时,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呢?引出压强的概念。 师:通过课件动画引导分析压强的意义。 师:通过比值定义法推导出压强公式的表示方法。 师:动画讲解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师:举例子分析压强公式中F、S的具体含义以及强调计算时单位的统一 师:趣味脑洞通过图片猜测科学家名字,帮助学生记忆压强的单位。 三、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师:播放冰面裂开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冰面开裂时如何自救,引出减小压强的两个方法。 师:展现压强公式,引导学生从公式的角度出发,如何减小压强。 师: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让学生思考该例子是通过哪种方法,目的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 四、练习和总结 师:展示习题并讲解。 师:展示本节教学重点知识,给学生自行整理时间。 师:利用压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地板磨损原因) 学生思考回答。 压力大小与受力面积比值。 生:p=F/S。 生:标记和做笔记。 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发挥脑洞,抢答。 学生发散思考,合理即可。 思考并回答问题 学生详细解答 整理本节课笔记。 回顾上节课内容。 引出本节知识。 目的是活跃气氛,顺带记忆牛每平方米等于帕斯卡。 学生答案可能比较发散,老师需要即时引导和规整思路。 需要随时引导。
板书设计(共14张PPT)
压强(第二课时)
年 级:七年级 学 科:初中科学(浙教版)
相同的受力面积,比较压力大小
压力作用效果
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
压力作用效果
压力大小
受力面积
相同的压力大小,比较受力面积
若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都不相同
该如何比较呢?
m2
压力作用效果
F
压力大小
压强
受力面积
1. 意义:定量描述
=
2. 公式:
S
p
p
F
S
~
~
N
Pa
3. 单位:
=
(1623一1662)
,帕
帕斯卡
1张报纸对桌面的压强约等于1Pa
Pa
1
1
=
4. 如何理解公式中的物理量?
p
F
S
=
15N
5N
200cm2
100cm2
=
15N+5N
20N
200cm2
0.02m2
=
1000Pa
500cm2
80cm2
0.008m2
2500Pa
注意事项:
F是受力物体受到的总压力
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表面积
单位必须统一使用国际标准单位
m2
N
1平方米地砖
=
帕斯卡
丢弃身上重物
趴在冰面匍匐前进
减小压强的方法
1
S
p
F
=
减小压力 减小压强
减小压强的方法
1
S
p
F
=
增大受力面积 减小压强
增大压强的方法
2
S
p
F
=
增大压力 增大压强
增大压强的方法
2
S
p
F
=
减小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
练一练: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
A.菜刀刀刃锋利
B.图钉的钉帽很宽
C.书包背带较宽
D.沙发用松软的材料制作
—— 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A
压强
1、定义:物体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
2、公式:p= F/S
3、意义:定量描述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4、单位:帕斯卡,帕,Pa
减小或增大压强
1、减小压强的方法
2、增大压强的方法
压 强
a. 减小压力大小
b. 增大受力面积
a. 增大压力大小
b. 减小受力面积
教室的地板被椅子压坏了,如图所示。请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1.增大椅子脚的面积
2.禁止坐在椅子上往后倒,防止受力面积变小
……
太大
太小
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