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山巅(diān) 劈开(pī) 澎湃(bài)
B.发源(yuán) 浊流(zhú) 扮演(bàn)
C.屏障(pínɡ) 哺育(pǔ) 构筑(zhù)
D.臂膀(bǎnɡ) 体魄(pò) 狂澜(lán)
2. 下列字形书写错误的一项是( )
A.朗诵 亚洲 摇篮 九屈连环
B.掀起 昆仑 发源 伟大坚强
C.扮演 民族 榜样 发扬滋长
D.两岸 筑成 惊涛 英雄儿女
3. 下列语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
B.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
C.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
D.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项是( )
A.汽车在老山界风景区的路上快速行驶,一路美景令我们心旷神怡。
B.为弘扬红军的奉献精神,班长提议星期天去敬老院义务劳动,大家随波逐流,纷纷表示赞同。
C.她在女子50米步枪奥运选拔赛中一鸣惊人,获得了第一名。
D.最近,老山界风景区开展了群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文化”主题活动。
5.选出对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 )
A.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修改:在句后添加“的价值追求”。
B.华中师大心理学院疫情防控心理援助平台,上线首日接待了超过100位以上的来访者。修改:去掉“超过”或“以上”。
C.教师认为,能否有效发挥家长教育主体作用是做好特殊时期学生家庭教育的关键。修改:去掉“能否”。
D.随着云计算的发展,教育云技术也得到大力推广,许多学校展开了网络教学模式。修改:将“展开”改为“加强”。
6.为了使语言连贯,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语句是( )
能发问、勤发问的人, ,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A.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
B.头脑会自然日益丰富
C.自然会头脑日益丰富
D.自然头脑会日益丰富
7.仿照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________,________;冬天的雪,_________,__________。
8.根据内容填空。
《骆驼祥子》里除祥子外还写了其他各色人物,如残忍霸道的车厂主________,大胆泼辣而有心计的________,一步步走向毁灭的________以及教书人的曹先生等等。
9.综合性学习。
班级开展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结合当前生活大事,说说那些感动你的人和事。
示例:
钟南山:谁都别去武汉,但我可以
张文宏:我们一定跑到病毒前头
那些志愿“以命相托”的武汉司机
……
近期你还阅读到哪些文章?如果要你在省略处补入时文,你会选择哪篇文章?
(2)将天下国家拆开来三个名词,你怎样理解这三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呢?
“天下”、“国”、“家”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孟子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木兰诗》选段,回答各题。
①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②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0.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
(1)关山度若飞( )
(2)朔气传金柝( )
(3)万里赴戎机( )
(4)策勋十二转( )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2)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2.选文画线部分简略地描写了战争的过程,联系全诗,说说作者为什么略写战争。
13.“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表现了木兰的什么品质?
(二).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①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②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地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③“不要掉队呀!”
④“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⑤“我们顶着天啦!”
⑥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⑦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⑧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个多小时,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明天一早登山。
⑨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吗?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⑩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黎明的时候被人推醒,说是准备出发。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又传下命令来,要队伍今天无论如何爬过这座山。因为山路很难走,一路上需要督促前进。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忙了一会,再向前进。
走了不多远,看见昨晚所说的峭壁上的路,也就是所谓的雷公岩,果然陡极了,几乎是九十度的垂直的石梯,只有一尺多宽;旁边就是悬崖,虽然不很深,但也够怕人的。崖下已经聚集了很多马匹,都是昨晚不能过去、要等今天全纵队过完了再过去的。有几匹曾经从崖上跌下来,脚骨都断了。
很小心地过了这个石梯。上面的路虽然还是陡,但并不陡得那么厉害了。一路走,一路检查标语。我渐渐地掉了队,顺便做些鼓动工作。
这很陡的山爬完了。我以为三十里的山就是那么一点;恰巧来了一个瑶民,同他谈谈,知道还差得远,还有二十多里很陡的山。
昨天的晚饭,今天的早饭,都没吃饱。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一路上,看见以前送上去的标语用完了,就一路写着标语贴。累得走不动的时候,索性在地上躺一会儿。
快要到山顶,我已经落得很远了。许多运输员都走到前头去了,剩下来的是医务人员和掩护部队。医务人员真是辛苦,因为山陡,伤员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有人搀扶着。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机关枪声很密,大概是在我们昨天出发的地方,五、八军团正跟敌人开火。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儿。回头看队伍,没有翻过山的只有不多的几个人了。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下山十五里,也是很倾斜的。我们一口气儿跑下去,跑得真快。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我们虽然也很饿,但仍旧一气儿跑下山去,一直到宿营地。
这回翻山使部队开始养成一种新的习惯,那就是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饭吃,煮东西吃。这种习惯一直保持了很久。
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14、文章结尾说:“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请结合选文说说“难”在哪里。
15、分析下列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山下有人送饭上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抢了一碗就吃。
②肚子很饿,气力不够,但是必须鼓着勇气前进。
16、第 段中,作者前面说“除此以外,就是寂静”,后面又描述了各种声响,这样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17、红军克服了翻山的种种困难,这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雪山下的国庆月夜
鲁珉
4年前,我喜欢上了户外徒步旅行。
那年的国庆前夕,与友相约徒步穿越泸沽湖亚丁。为避开“十一黄金周”,我们提前几天就进入了宁蒗到木里的无人区。经过3天的徒步穿越,当我们到达川西亚丁雪山下一个叫呷洛的小村子时,正好是“十一”国庆节,农历八月十六。
向导提前联系了一个叫扎西罗布的藏家。傍晚时分我们到达时,热情的扎西大叔把我们领进一间典型的藏式房屋,非常大的正屋,中间是大大的火炉,原木地板。
放下重装包,大家开始动手做晚餐。扎西大叔的女儿白玛拉珠有些害羞,我们做饭时她笑呵呵地围着我们,看我们做汉族菜,还用不太流畅的汉语问这问那。经过一番忙碌,各种炒菜、凉拌菜、汤菜,还有饼干之类的食品,堆了满满一大桌子。
我们热情邀请扎西大叔一家和我们一起吃饭。席间,我把从千里之外带的月饼分给大家,说昨天是中秋节,今天是国庆节,我们一同共庆佳节。
扎西大叔咬了口月饼说:“这辈子还没吃过月饼呢。”我问月饼好吃不?他说:“好吃,很好吃。”他边吃边说,每当国庆时,我们就会在屋前升挂国旗。你看,那红旗在夜里也还是看得清清楚楚。
他起身从一个超级大的木柜子里搬出一个大壶,笑着说,一起喝青稞酒,庆祝国庆节。
那是我们第一次喝地道的自酿青稞酒。那青稞酒虽说有40多度,但入口好,感觉不到有那样高的度数。大家说笑着,互相敬酒,在雪山下度过了一个欢乐的国庆夜晚。
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扎西大叔一家是藏族,向导是普米族,马夫是纳西族,湖南驴友是土家族,四川驴友是彝族。大家一起说着,笑着,喝着一杯杯清甜可口的青稞酒,藏家房屋里充满着别样的喜庆。
不知不觉已是深夜。此时,月光从藏家房屋的窗户透了进来,形成道道明亮的线条,把藏式房屋映照得格外美丽,似乎正散发着远古的幽香。透过窗户,还可以清晰地看见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雪山下的夜空里随风飘扬。
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或许,在极度亮丽的月色下,悠长的情愫会悄悄地生长成对静美雪山夜空的无限依恋。
其实,一年里有很多美好的月夜。只不过“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恰恰又是国庆,这一天就被赋予了许多美好的寄托与思念。在那雪山下的高原上,有种情怀飘然而至:伟大的祖国,60多年来,走过风雨,遇见彩虹,承载着华夏儿女的深情与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屹立在世界东方。
这时,同行的驴友都出来了,仰望着湛蓝的星空,不知谁大声说,我们唱首歌吧,唱《我爱你,中国》!大家立马附和。顷刻,雪山下响起高亢的歌声:“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
月夜里,秋风起,天高云淡。抬眼望去,雪域高原下的祖国山河美丽妖娆。
年年有国庆,但在雪山下不同民族的同胞一起过国庆,却不是年年有。高原雪山下的国庆月夜,令我终生难忘。
那年以后,每年的国庆节假期,我都是背起背包,行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用脚步丈量着祖国的伟大与壮丽。
或许,只有繁荣富强、稳定和谐的社会,才可以让人们以这种自由美好的心,来欣赏祖国的奇峻雄伟与壮丽美好。
18.根据选文内容,按顺序说说“我们”是如何共庆国庆佳节的。
做晚餐→______→______→______→看国旗,望星空→______
19、请简要概括文中“扎西大叔”的人物形象。
20、为什么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21、文章多处运用了环境描写,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22.结合全文说说文章结尾有何妙处。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根的兰花
①顾先生一家约我去费城郊区一个大学里看花。汽车走了一个钟头的样子,到了校园;校园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依山起伏,古树成荫,绿藤爬满了一幢一幢的小楼,绿草爬满了一片一片的坡地;除了鸟语,没有声音。像一个梦,一个安静的梦。
②花圃有两片,里面的花,种子是从中国来的。一片是白色的牡丹,一片是白色的雪球;在如海的树丛里,闪烁着如星光的丁香,这些花全是从中国来的呀!
③由于这些花,我自然而然地想起北平公园里的花花朵朵,与这些简直没有两样;然而,我怎么也不能把童年时的情感再回忆起来。我不知为什么,总觉得这些花不该出现在这里,它们的背影应该是今雨轩,应该是谐趣园,应该是故宫的石阶,或亭阁的栅栏。因为背景变了,花的颜色也褪了,人的情感也弱了,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
④十几岁,就在外面漂流,泪从来也未这样不知不觉地流过。在异乡见过与童年完全相异的东西,也见过完全相同的花草;同也好,不同也好,我总未因异乡事物而想过家。我曾骄傲地说过:“我,到处可以为家。”
⑤然而,自至美国,情感突然变了。在夜里的梦中,常常是家里的小屋在风雨中坍塌了,或是母亲的头发一根一根地白了;在白天的生活中,常常是不爱看与故乡不同的东西,而又不敢看与故乡相同的东西。我这时才恍然悟到我所谓的到处可以为家,是因为蚕未离开那片桑叶;等到离开国土一步,即到处不可以为家了。
⑥花搬到美国来,我们看着不顺眼;人搬到美国来,也是同样不安心;这时候才忆起,故乡土地之芬芳与故乡花草的艳丽。我曾记得,8岁时肩扛小镰刀跟着叔叔下地去割金黄的麦穗,而今这童年的彩色版画,成了我一生中不朽的绘画。
⑦古人说:“人生如萍”——在水上漂流;那是因为古人未出国门,没有感觉离国之苦,萍还有水可借;以我看:人生如絮,飘零在此万紫千红的春天。
⑧宋末画家郑思肖画兰,连根带叶均飘于空中。人问其故,他说:“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
⑨我十几岁就无家可归,并未觉其苦;十几年后,祖国已破,却觉出个中滋味了。不是有人说:“头可断,血可流,身不可辱”吗?我觉得,应该是“身可辱,家可破,国不可忘”。
23.文中提到“北平”“祖国已破”两个词语,由此判断此文的写作背景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期。
24.③段画线的“这些”和“这里”分别指代什么?
25、③段中写到“泪,不知为什么流下来”,作者为什么要流泪?
26、⑤段“蚕未离开那片桑叶”有什么深刻含义?
27、⑦段中描写的“萍”和“絮”的漂泊有什么不同?分别比喻什么?
三、作文
28.我们爱亲人,爱朋友,爱动物,爱花草,也爱家乡,爱祖国 试以“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作文,注意不要出现真实的人物姓名和校名
答案
1.D 2.A 3.D 4.B 5.D 6.A
7.清凉而舒爽 把丰收的喜悦传递四方 纯洁而晶莹 为大地裹上洁白的冬装
8.刘四爷 虎妞 小福子
9、(1)李兰娟:疫情之下,人工智能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张定宇:用渐冻的生命托起生命之舟(符合要求即可)
(2)示例:天下、国、家是密不可分的,三者紧密联系。只有天下和国家和乐,家庭才能更加幸福。每个人都要为国家和天下安定尽到自己的责任。
10.(1)越过 (2)北方 (3)战事 (4)记功
11.(1)记最大的功,赏赐很多的财物。
(2)希望骑上千里马,送我回到故乡。
12.因为全诗重点要表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的精神,不是为了写战争本身。
13.淡泊名利,热爱家乡。
14、①走路难——山高险峻、悬崖峭壁;
②睡觉难——路窄石硬、寒气逼人;
③吃饭难——粮食奇缺,肚子饥饿;
④处境难——敌人追击、枪声密集。
15、①“抢”在这里没有贬义的意思,形象地表现了红军战士为了完成任务抓紧时间吃饭的动人场面。
②一个“鼓”字,既反映了革命者内心被坚定必胜的革命信念所支持,又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耳边仿佛有革命战鼓擂响,在鼓声激励下能够克服任何困难一往无前。
16、不矛盾。作者这里写声,是为了衬托静,以“有声”衬“无声”。作者用形象贴切的比喻,以耳朵听到的声响衬托出山中夜的寂静,使读者身临其境。
17、体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乐观的态度等。
18. 吃晚饭 发月饼 喝青稞酒 唱《我爱你,中国》
19.“扎西大叔”是一个热情好客、擅长酿酒、热爱祖国的藏民形象。
20.因为那个国庆节,在扎西大叔家,一起度过这个国庆节的有藏族、普米族、纳西族、土家族、彝族和汉族的同胞,我们就像一个民族大家庭,所以说“那个国庆节就是一个民族团结的节日”。
21.“高原的天空湛蓝湛蓝,一轮明月高高地悬挂着,丝丝白云时扰时离,犹如点画上去一般。远处的亚丁夏洛多吉雪山在月光下清晰可见,映入眼帘的景象宛如一场梦幻。”作用:①烘托出“我们”心情的喜悦;②既表达了对雪山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又表达了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22.深化文章主旨,启迪读者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稳定和谐而努力。
23.抗日战争
24.从中国来的牡丹、雪球、丁香,费城郊区的大学
25.在异国见到故乡的花木,勾起对战乱中故国的无限思念
26.人没有离开祖国
27.萍,有水可借,比喻没离开祖国;絮,无依无靠,比喻漂泊海外
28、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