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朝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份考试地理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8 14:44:14

文档简介

2024学年度朝阳市高一年级3月份考试
地理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支国际科研团队在法国东南部古树年轮中发现,一万多年前发生了迄今已知的最强太阳风暴,太阳风暴指太阳剧烈爆发活动及其在日地空间引发的一系列强烈扰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这场太阳风暴爆发时( )
A. 潮汐现象多发 B. 产生极光现象
C.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 诱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 下列太阳活动与所对应的太阳大气层搭配正确的是( )
A. 光球层——太阳黑子 B. 色球层——太阳风
C. 日冕层——耀斑 D. 日冕层——日珥
【答案】1. B 2. A
【解析】
【分析】
【1题详解】
太阳风暴爆发时,太阳会向外释放大量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这些物质到达地球后会被地球磁场引导向两极运行,并在两极产生极光,B符合题意;太阳风暴爆发时会强烈干扰电离层,如果发生在现代,有可能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但这场太阳风暴爆发发生在1万多年前,当时还没有无线电短波通信,排除C;潮汐现象由天体引力所致,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这些均与太阳风暴无关,排除AD。故选B。
【2题详解】
太阳大气结构由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光球层中主要的太阳活动现象是黑子,色球层中主要太阳活动现象是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中主要太阳活动现象是太阳风。由此判断,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活动高峰年往往激烈天气现象增加,全球农业倾向于增产等。②影响电离层,产生“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和航天。③在极地地区产生极光现象。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5日,阿富汗赫拉特省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软流层
4. 此时,正在路上步行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上下颠簸 B. 左右晃动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答案】3. A 4. C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且随海拔升高而变厚,此次地震发生地位于阿富汗,地处海拔较高的山地高原地带,地壳厚度一般比大陆地壳平均厚度厚,而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仅10千米,因此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不可能位于深度更深的上地幔、下地幔、软流层,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
【4题详解】
地震发生时会释放纵波和横波,纵波传播速度快,横波传播速度慢,两种地震波均能通过固体传播到正在路上步行的人们身上,因此人们会先感到纵波到达,则上下颠簸,然后感到横波到达,则左右摇晃,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可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两种类型,其中纵波传播速度快,可通过固态、液态和气态物质传播,而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传播,纵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上下颠簸,横波到达地表时会使物体左右摇摆。
长沙市气象台2023年10月11日5时43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芙蓉区10月11日凌晨至11日上午将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雾,请注意防范。下面左图是长沙芙蓉区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面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各个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正午最强 B. ③夜晚最强 C. ③只有晚上存在 D. ④只有白天存在
6. 与该日大雾形成有关的是(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答案】5. A 6. C
【解析】
【5题详解】
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太阳辐射最强,A正确;大气逆辐射在气温最高时最强,因此白天最强,B错误;白天、晚上都存在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C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图示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大气的受热过程是: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①是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④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晴天大气中云量少,透明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水汽易凝结形成雾,故C正确,ABD错误。
【点睛】雾,是指在接近地球表面、大气中悬浮的由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水汽凝结物,是一种常见的天气现象。当气温达到露点温度时(或接近露点),空气里的水蒸气凝结生成雾。雾和云的不同在于,云生成于大气的高层,而雾接近地表。
2019年10月15日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行至澳大利亚东部的霍巴特港进行补给后,驶往我国南极科考站中山站,图中虚线为“雪龙2”号航行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 深圳沿海 B. 赤道海域 C. 霍巴特港海域 D. 中山站沿海
8. 在整个的航程中,“雪龙2”号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 一直变深 B. 一直变浅 C. 先变深后变浅 D. 先变浅后变深
【答案】7. B 8. C
【解析】
【7题详解】
由于太阳辐射呈现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的趋势,因此全球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结合“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在澳大利亚霍巴特港接受补给后,驶往中山站所经的海域中,赤道纬度最低,水温最高,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题详解】
在载重不变的情况下,船只的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大小有关,密度越大,海水浮力越大,吃水越浅,反之,越深;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海水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由深圳向赤道行驶过程中,密度减小,吃水深度变深,由赤道向中山站过程,密度变大,吃水深度变浅,故船只的吃水深度是先变深,后变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一般情况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到了两极海域,由于水温低,海水结冰,剩下的海水盐分高,所以密度更大。因此,北冰洋附近海域海水密度都很高。海水的密度随着深度增加而变大。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 形成原因:副热带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比较少,多晴朗天气,蒸发旺盛,盐度高。
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是指河流弯道水流的冲刷和淤积,导致相邻两河湾的凹岸逐渐接近而形成狭颈,狭颈被漫滩洪水自然冲决,水流改走直道的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演变顺序应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③② D. ②③④①
10. 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主要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搬运作用 C. 风化作用 D. 侵蚀作用
【答案】9. B 10.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演变分四个阶段:一阶段,相对后面几个阶段来说,河道弯曲度较小,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对应的是①图;二阶段,河水不断冲刷、侵蚀河岸,河曲随之不断的发展,河曲愈来愈弯,对应的是②图;三阶段,河流继续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曲度越来越大,相邻两个河湾的凹岸非常接近,形成“狭颈”,对应④图;四阶段,河水冲刷、侵蚀最弯曲的凹岸,冲垮凹岸河堤,截弯取直,河水从截弯取直的部位流走,原有的河曲被废弃,对应的是③图。故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演变顺序应为①③④②。
故选B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信息“狭颈被漫滩洪水自然冲决”可知,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主要作用是侵蚀作用(侧蚀为主),故D正确。
故选D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某类植被不同的形态特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有关图中植被形态特征和主要功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肉质茎叶——吸收水分 B. 乙——叶面缩小或退化——贮存水分
C. 丙——覆盖绒毛——抵抗灼热 D. 丁——根系发达——减少水分蒸腾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若当地年降水出现了增多趋势,则丁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A. 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B. 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 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 地上部分植株变小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乙、丙、丁为干旱气候区荒漠植被的几种代表植被,其植被形态特征和主要功能的正确组合是:甲——叶面缩小或退化——减少水分蒸腾,A错误;乙——肉质茎叶——贮存水分,B错误;丙——覆盖绒毛——抵抗灼热,C正确;丁——根系发达——吸收水分,D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当地降水增多时,丁类植被获取水分变得相对容易,地下部分根系可能出现退化,分支减少,向下生长的动力减弱,A正确;地上部分因为水分条件的改善,叶片将变大,因该地降水增多,植株可能会变高变大,BCD错误。故选A。
【点睛】荒漠地区的植物:叶面缩小或退化为了减少水分蒸腾;肉质茎叶为了贮存水分;覆盖绒毛为了抵抗灼热;丁根系发达为了吸收水分。
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土壤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四种土壤中肥力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4. 四种土壤中分布在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13. B 14. B
【解析】
【13题详解】
四种土壤中黑壤肥力最高是由于夏秋多雨,植物繁茂,大量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冬季漫长寒冷,微生物活动较弱,土壤中有机物分解慢,积累较多,导致有机质成分高,土壤肥沃,B正确。其他土壤中,红壤为酸性土壤,黄壤缺磷少氮,草原土土层薄,土壤肥力都相对较低,AC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东北三江平原地区位于我国东北端,纬度高,气温低,且多沼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为黑土,B正确。红壤、黄壤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草原土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青藏地区,ACD错误。故选B。
【点睛】 黑土,乃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10%之间,特别利于包括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一种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温带混交林。
人口流动是重要的国情信息,它对人口布局、资源分配、国土资源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人口流动分布(单位:万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文化 C. 经济 D. 气候
16. 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地区是( )
A. 东北 B. 南方 C. 西部 D. 北方
【答案】15. C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我国人口由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故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C正确。受地形、文化和气候影响小,ABD错误,故选C。
【16题详解】
从我国部分省市人口流动分布示意图可知,0以上为人口净流入区,0以下为人口净流出区;其中南方地区净流入人口省份最多且流入人口数量大,故净流入人口数量最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多数情况下,人口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地域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大,人口在地区之间的迁移也就越频繁。城市化的推进、大型建设项目的布局,这些经济因素的改变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读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②③④⑤按气压高低的排序为____。
(2)在短线上标注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3)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
(4)若图中甲、乙两地分别表示山坡、谷地,则此时可能是____(填“白天”或“夜晚”),吹____(填“山风”或“谷风”)。
【答案】(1)④>①=②=③>⑤
(2)逆时针方向
(3) ①. 乙 ②. 乙处高空气压高,近地面气压低,气温较高
(4) ①. 夜晚 ②. 山风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为材料,涉及热力环流的原理、规律、等压面的判读和应用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中3000米高度等压面的弯曲看判断,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即④为高压、⑤为低压;①②③位于同一个等压面,气压相等;地面气压高于高空,因此①②③气压低于④而高于⑤,①②③④⑤按气压高低的排序为④>①=②=③>⑤。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④为高压、⑤为低压;地面气压跟高空相反,故乙为低压,甲为高压,地面空气从甲处流向乙处,高空从④流向⑤,乙处是低压,盛行上升气流,甲处是高压,盛行下沉气流。故形成逆时针的热力环流,作图如下:
【小问3详解】
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为低压,甲为高压,同一水平面,高温低压、低温高压。故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乙地。
【小问4详解】
若图中甲、乙两地分别表示山坡、谷地,则此时吹山风。晚上山坡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山谷上方同高度自由大气降温慢、气温高、气压低,吹山风,故为夜晚。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第6号强台风“烟花”于2021年7月18日2时生成于西北太平洋,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7月26日9时50分前后在浙江省沿海登陆,之后沿浙江、江苏、安徽等区域一路北上进入渤海湾并逐渐消失。下图为台风“烟花”路径(局部)示意图。
(1)“烟花”登陆时,给浙江沿海带来巨大破坏,其破坏力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灾害引起的。
(2)台风“烟花”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3)监测台风“烟花”移动路径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______。
(4)指出嘉兴市居民为防御台风“烟花”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
【答案】18. ①. 狂风 ②. 暴雨 ③. 风暴潮
19. ①. 蒸发 ②. 降水 ③. 水汽输送
20. 遥感(RS) 21. ①. 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减少外出; ②. 加固门窗等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台风“烟花”路径(局部)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台风的危害和措施、水循环环节、地理信息技术和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小问1详解】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所以,台风登录,会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浙江沿海带来巨大破坏。
【小问2详解】
台风“烟花”水汽来自海洋,属于海陆间水循环,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有蒸发、降水、水汽输送等环节。
【小问3详解】
监测台风“烟花”移动路径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遥感(RS),遥感(RS)对地球表面的物体具有监测功能。
【小问4详解】
应对台风,做为地处东南沿海的嘉兴市居民,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和灾害预警信息;减少外出;加固门窗;储备一定的生活物资和医疗药品;离开危房等。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却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非常低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塔里木盆地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进一步激发南疆高质量发展,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
(1)据图描述,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2)20世纪80年代后期,塔里木盆地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说明原因。
(3)说明塔里木盆地环境人口容量较小的原因。
【答案】(1)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带;沿河分布。
(2)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劳动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境贸易的发展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
(3)地处内陆,四周高山阻挡,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地区的开放程度较低,比较封闭,故环境人口容量较小。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塔里木盆地示意图及相关文字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人口迁入的原因、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究地理事物的能力,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等核心素养。
【小问1详解】
分布类问题主要从空间分布(是否均匀、空间变化规律)和时间分配(季节和年际变化的大小)两方面概括。设问“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即图中聚落的分布特征。据图分析并结合已学知识,人口较为集中的聚落分布在水源比较丰富的绿洲上,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而塔里木盆地绿洲分布不均,西部比较多,东部较少;绿洲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带等地形较平坦的地区;多数绿洲沿河分布明显。综上所述,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市分布的特点:总体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和山麓地带;沿河分布。
【小问2详解】
结合已学知识和材料信息“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塔里木盆地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进一步激发南疆高质量发展。”可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已经开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境贸易的发展较快,经济发展快,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员迁入;材料信息“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十分丰富”提示,南疆矿产资源丰富,天然气、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等非金属矿产十分丰富,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技术人员和劳动力,因此导致大量内地人口迁入。
【小问3详解】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消费水平、对外开放程度等。塔里木盆地地处内陆,四面高山阻挡水汽,降水稀少,气候干旱,生态环境脆弱,尽管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水资源严重短缺,制约了其环境人口容量;同时,塔里木盆地经济落后,科学技术水平低;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比较封闭,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少,环境人口容量较小。2024学年度朝阳市高一年级3月份考试
地理试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必修第二册第一章。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支国际科研团队在法国东南部古树年轮中发现,一万多年前发生了迄今已知的最强太阳风暴,太阳风暴指太阳剧烈爆发活动及其在日地空间引发的一系列强烈扰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这场太阳风暴爆发时( )
A. 潮汐现象多发 B. 产生极光现象
C.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D. 诱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 下列太阳活动与所对应的太阳大气层搭配正确的是( )
A. 光球层——太阳黑子 B. 色球层——太阳风
C. 日冕层——耀斑 D. 日冕层——日珥
当地时间2023年10月15日,阿富汗赫拉特省发生6.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本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上地幔 C. 下地幔 D. 软流层
4. 此时,正在路上步行的人们会感觉到( )
A. 上下颠簸 B. 左右晃动
C.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长沙市气象台2023年10月11日5时43分发布大雾黄色预警信号:预计芙蓉区10月11日凌晨至11日上午将出现能见度不足500米的雾,请注意防范。下面左图是长沙芙蓉区天气预报图,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下面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各个环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②正午最强 B. ③夜晚最强 C. ③只有晚上存在 D. ④只有白天存在
6. 与该日大雾形成有关的是( )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2019年10月15日我国南极科考船“雪龙2”号从深圳启航,行至澳大利亚东部的霍巴特港进行补给后,驶往我国南极科考站中山站,图中虚线为“雪龙2”号航行路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 “雪龙2”号经过的海域中,海水温度最高的是( )
A. 深圳沿海 B. 赤道海域 C. 霍巴特港海域 D. 中山站沿海
8. 在整个的航程中,“雪龙2”号吃水深度的变化大致是( )
A. 一直变深 B. 一直变浅 C. 先变深后变浅 D. 先变浅后变深
河流自然裁弯取直是指河流弯道水流的冲刷和淤积,导致相邻两河湾的凹岸逐渐接近而形成狭颈,狭颈被漫滩洪水自然冲决,水流改走直道的现象。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9. 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演变顺序应为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② C. ①④③② D. ②③④①
10. 导致河流自然裁弯取直的主要作用是
A. 沉积作用 B. 搬运作用 C. 风化作用 D. 侵蚀作用
下图中甲、乙、丙、丁为某类植被不同的形态特征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下列有关图中植被形态特征和主要功能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甲——肉质茎叶——吸收水分 B. 乙——叶面缩小或退化——贮存水分
C. 丙——覆盖绒毛——抵抗灼热 D. 丁——根系发达——减少水分蒸腾
12.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若当地年降水出现了增多趋势,则丁类植被最可能发生变化是( )
A. 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B. 地上部分叶片变小
C. 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D. 地上部分植株变小
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土壤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四种土壤中肥力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4. 四种土壤中分布在我国东北三江平原地区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人口流动是重要的国情信息,它对人口布局、资源分配、国土资源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市人口流动分布(单位:万人)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 )
A. 地形 B. 文化 C. 经济 D. 气候
16. 我国人口净流入最多的地区是( )
A. 东北 B. 南方 C. 西部 D. 北方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 读北半球某地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①②③④⑤按气压高低的排序为____。
(2)在短线上标注箭头,完成热力环流。
(3)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
(4)若图中甲、乙两地分别表示山坡、谷地,则此时可能是____(填“白天”或“夜晚”),吹____(填“山风”或“谷风”)。
18.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1年第6号强台风“烟花”于2021年7月18日2时生成于西北太平洋,7月25日12时30分前后在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沿海登陆,7月26日9时50分前后在浙江省沿海登陆,之后沿浙江、江苏、安徽等区域一路北上进入渤海湾并逐渐消失。下图为台风“烟花”路径.(局部)示意图。
(1)“烟花”登陆时,给浙江沿海带来巨大破坏,其破坏力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大灾害引起的。
(2)台风“烟花”参与的水循环环节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3)监测台风“烟花”移动路径需要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______。
(4)指出嘉兴市居民为防御台风“烟花”可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塔里木盆地石油、天然气、矿产资源、土地资源十分丰富但却是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非常低的地区之一,20世纪80年代随着新疆经济建设的加快,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的开发和边境贸易的不断发展,塔里木盆地公路交通事业突飞猛进,进一步激发南疆高质量发展,图为塔里木盆地示意图
(1)据图描述,塔里木盆地人口和城市分布特点。
(2)20世纪80年代后期,塔里木盆地吸引了大量内地人口迁入,说明原因。
(3)说明塔里木盆地环境人口容量较小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