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件(共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记叙文分析人物形象 课件(共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4.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9:05: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2021、2015]
设问形式 (补充) ①本文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②文中某段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③分析语句写出人(物)怎样的心理活动。
1.[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2.[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联系人物所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九上《智取生辰纲》思考探究]杨志是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又有哪些。
1.[九上《我的叔叔于勒》思考探究]于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试依据小说内容和你自己的理解,与同学讨论。
“于勒”这个人物的形象包含两个层面:
①菲利普夫妇(“社会”)眼中的于勒→早年荒唐败家,成为“败家子”,后来经营致富,希望“赔偿”,并由于这点儿善意,一下子成了“正直”“善良”的人(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最后又老又穷时被摒弃,成为母亲口中的“这个流氓”(通过别人的评价分析人物形象)。→文章主要呈现的于勒的形象。
②真实的于勒(通过“我”的视角呈现)→“衣服褴褛”“又老又脏,满脸皱纹”“满脸愁容,狼狈不堪”(通过人物的外貌分析人物形象),于勒是个可怜的穷人。
2.[九下《孔乙己》思考探究]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联系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谈谈你的理解。(联系人物所处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孔乙己贫困潦倒却又想保持读书人的姿态,善良而又无能,可怜而又可气,是一个时代的落伍者和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牺牲品,也是当时冷酷社会的牺牲品。
他“站着喝酒”已说明自己根本就没有资格像那些身穿长衫的阔绰者一样,踱进酒店去慢慢地“坐喝”,只能与“短衣帮”为伍;但他却始终不肯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的长衫,说明他迷恋于自己头脑中虚幻的“高人一等”的身份。他那“满口之乎者也”的说话方式,那“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谬论,那见缝插针地向“我”卖弄学识的沉醉神态,都足以显示出他对自己读书人身份的固守与痴迷。但孔乙己却没有丁举人那样的幸运,读了一辈子圣贤书却连个秀才都没有考中,这就决定了他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而长期为应试科举埋头苦读的生活已使他手无缚鸡之力,不管孔乙己本人是否意识到,他实际上连加入“短衣帮”的本钱与资格都已丧失,成了人人轻视与耻笑的对象。而他越是在现实生活中屡次碰壁,越是受到人们的取笑和嘲弄,就越是渴望在“高人一等”的幻想中得到心理支撑与平衡。这其实是一个恶性循环的过程。
3.[九上《智取生辰纲》思考探究]杨志是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还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又有哪些。
杨志的性格特征:一方面他精明能干、小心谨慎;另一方面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
(语句略)
1.[七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思考探究]文中的“先生”是一位“渊博的宿儒”,但他对“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却不予回答;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先生还有哪些看似矛盾的表现(有些题目不会点出“矛盾”)?你怎样评价这位先生(学会从矛盾冲突中分析人物形象)?
2.[七下《阿长与〈山海经〉》思考探究]熟读课文,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对事件的详略安排,感知文章主要表现人物什么特点)
补充3.《植树的牧羊人》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 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描写理解人物形象。学生可以多角度评价,但要言之有据,要能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进行分析评价。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分析)
补充 《太空一日》杨利伟在文中说“对航天员最基本的要求是严谨”。试着在文中找一些例子,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参考答案:(1)作者通过观察,认为在太空看不到长城;不仅自己观察,还叮嘱后来上太空的航天员仔细观察,并询问国际上的很多航天员是否看到单体建筑物。(2)对太空中敲击声的确认也非常严谨,试听一年多,总觉得不像,所以就一直未签字确认。(3)此外作者在叙述中,对时间、数据等都表述得详细、准确,也反映了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
补充4.《藤野先生》阅读课文中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部分,说说为什么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藤野先生的可贵品质。
参考答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教学认真,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他是一个对来自“弱国”的学生及其贫弱的祖国抱着同情与尊重,而又矢志于医学事业的正直学者。所以……
(在文中作者用议论的句子直接评价:“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表明了藤野先生的伟大,表达作者的感激和敬意。还有与其他日本同学与藤野先生的对比,侧面表现他的品质。)
补充5.《回忆我的母亲》文章开头即说:“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阅读课文,想一想:母亲的“勤劳”是通过哪些事例体现出来的?从文中还可以看出母亲具有怎样的品格?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件分析人物形象。
答案:表现“勤劳”的事例:母亲含辛茹苦地养育子女、支撑家庭;母亲每日辛勤地劳动;母亲教我生产知识;母亲用自已的聪明勤劳,维系着一家人的吃穿用度。
母亲在家庭中任劳任怨;母亲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节衣缩食培养“我”读书;支持“我”参加新军和同盟会;母亲离不开土地,习惯劳作;母亲支持“我”的事业,一直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母亲直到老年,仍热爱劳动。这些事例,还表现出母亲待人和蔼,宽厚仁慈,任劳任怨、宽厚仁慈,爱憎分明,有远见、识大体,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等优秀品质。
[2021.7]从全文看,马参谋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从两个方面简要分析。【2015年真题设问角度与此相同】
参考答案:①机智:在矮个子兵陷入绝境时,他想到用喊话、敬礼等方式激励矮个子兵坚持下去。②沉着冷静:在遭遇险情时,他镇定指挥,关注情况变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③刚中有柔:他处事果断,语言严厉,但关心战士安危,看到矮个子兵坚持行注目礼,他流下了眼泪。(注意答题思路:人物特点+事例分析)
常见设问有“选文/作者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这一人物具有……的特点,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选文常用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请具体分析”等,具体的分析角度如下:
 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1.[七上教参《植树的牧羊人》问题探究]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2.[七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思考探究]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找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所突出的人物精神)
1.[七上教参《植树的牧羊人》问题探究]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找评价。第1段,作者直接对牧羊人作出评价:“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直接点明了题旨,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末段,作者更是直抒胸臆:“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直接歌颂牧羊人,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1.[七上教参《植树的牧羊人》问题探究]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看描写。例如从描写牧羊人独自一颗一颗拣选橡子的细节,可以看出牧羊人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例如写牧羊人毫不关心土地归属,突出表现了牧羊人一心种树,毫无私心。
再如他从山下的农场中独自一人搬到这荒凉冷僻的高原来,说明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2.[七下《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思考探究]本文在叙述中注意通过细节描写来展现闻一多的人物形象,结合文中一两个例子,说说这种写法的好处。(找出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所突出的人物精神)
参考答案:“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头发凌乱”“睡得很少”这些细节,表现了闻一多的刻苦精神;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则表现出闻一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再如,抓住闻先生在演讲中“慷慨淋漓”的“你们站出来”这一句话,描绘了他“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突出闻一多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补充 《秋天的怀念》课文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感人的力量,这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中。文中哪些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可以参考以下细节,也可以自己再找一些。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3.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补充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本文记叙的都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作者却给予极高的评价。找出文中评价性的语句,对照所记叙的事情,谈谈你的看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并体会本文议论性语言的作用。
参考答案:示例:“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评价对应叙述的小事是:叶圣陶对来访的客人一定要远送, 再三道谢,目送离开;即使晚年不能起床,对来探望的客人也还举手打拱,连声称谢。20世纪70年代作者曾去看望叶圣陶不遇,之后叶圣陶十分悔恨,并为作者沦为住旅店而悲伤。这令作者感慨:“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从这些小事和作者的评价看,叶圣陶的德行源于仁心,成于小节,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
补充《范进中举》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2.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2021·河南《舵链》第8题)作者
是如何表现矮个子兵去修舵链途中行进的艰难的?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结合文章内容确定描写手法,分析人物形象
[解题示例]动作:通过“贴”“扒”“抠”“爬”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法)→形象地表现了矮个子兵行进的艰难(人物形象)
词语运用:“差一点儿”“还差一点儿”“就差一点点儿”(运用词语)→在反复之中有变化(作用)→突出爬行的艰难和最后一段路程的漫长(“反复”手法的作用)
对标中考
《我的太爷老师》阅读第6段,分析作者是如何表现孩子们“踏青”的快乐的。
答案:(1)通过景物描写衬托快乐。
(2)通过写人物活动来表现快乐。
揣摩人物心理的角度有:①从对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神态、语言、动作等);②抓住关键词(体现人物心理的动词、形容词、副词等);③注意特殊句式或语气(疑问句/语气、反问句/语气、排比句等);④关注环境描写(环境描写能烘托人物的心理、情绪等);⑤换位体验(站在人物的角度联想人物心情)。
有时,会让同学们分析语段是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的,也可从以上角度来分析。答题思路一般为:角度判断(描写方法/词语运用/句式/语气等)+具体分析这些角度+具体分析人物心理。
 揣摩人物心理[2022、2018、2016]
1.[八上《背影》思考探究]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2.[七上教参《走一步,再走一步》问题探究]课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色?
3.[九上《我的叔叔于勒》积累拓展]下面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从用词、语气、句式的角度分析人物心理)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1.[八上《背影》思考探究]第4段写父亲“本已说定不送我”,却“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细读这一段,注意文中的细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父亲这一举动背后的心理活动的。
父亲先嘱咐茶房“陪我同去”,可又“终于不放心”,还是“自己送我去”。通过这些言行,能看出父亲是个细致之人,同时还能感觉到父亲对“我”非常爱护,甚至有点爱护过头了。而进一步的具体描写,如父亲的“再三嘱咐”“踌躇”“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又体现出父亲犹豫反复的心理活动。
2.[七上教参《走一步,再走一步》问题探究]课文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特色?
细腻、真实;符合很多人的认知,能引起读者的共鸣;通过动作、环境描写等从侧面表现人物心理等。
3.[九上《我的叔叔于勒》积累拓展]下面这句话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从用词、语气、句式的角度分析人物心理)
唉!(感叹语气)如果于勒竟(副词,加强语气)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副词,加强语气)惊喜呀!(感叹句、感叹语气)
这句话直接的含义是对“于勒”回来的期待。叹词“唉”,还有句中的“竟”“多么”等词语,加上句末的感叹号,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父亲为什么会如此期待于勒呢?并不是因为于勒石自己的亲弟弟,主要还是希望“救世主”降临,过上富裕的生活,这里既表现了他的势力,也写出了这一家人现实生活的艰难,表现了小人物的辛酸。
1.[2022.7]阅读下面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回答问题。
(2)可可愣了片刻,突然哭了起来……(“禁足”目标完成了,可可为什么要哭?)
思路:换位体验→如果自己是可可,“禁足”结束会是何种心情?→可可的目标是“禁足”两周,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并不容易,她面对重重考验,内心肯定有委屈;在这一过程中可可虽有过动摇,但她坚持了下来,并帮助了好友,为抗“疫”贡献了力量,肯定又因此喜悦、骄傲。
参考答案:既为两个星期“禁足”的不易而委屈,又为自己最终坚持下来而高兴。
2.[2018.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在嘴边。
参考答案:女儿的心理:为父亲的疼爱和宽容而感动,为当年自己的虚荣和冒失而愧疚,为父母的艰辛而感到酸楚。
父亲的心理:为女儿能领悟到做父母的艰辛、为女儿的孝顺和女儿的释怀而欣慰,为老伴给女儿坦白当年腿残疾一事而略感不好意思。
[2016.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参考答案:示例一:通过人物的语言(对话)表现人物心理。儿子的话语,表现出儿子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看似矛盾的话语,表现出母亲为蜗牛长大感到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2016.10]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参考答案:示例二:用人物说话的语气变化表现人物心理。儿子先疑惑后确定的语气变化,表现了他想吃蜗牛的急切心理。母亲先肯定后否定的语气变化,显示了她为蜗牛长大感到自豪和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
示例三:选取能突出人物心理的词语表现人物心理。写母亲时,先用“肯定”“分明”来突出她看到蜗牛长大时的自豪,后用“总是”“根本”表现她舍不得蜗牛被吃掉的心理。写儿子时,用“确定”“已经”“许多”突出他想要吃蜗牛的急切心理。
设问 形式 ①分析某个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作者在文中塑造这些人物或动物形象的用意是什么?
③文章重点写了两个人物,分析哪一个人物是主要人物。
次要人物是 叙事文学人物的一种,是除主要人物(主人公)之外的所有人物形象。对主要人物起着对比、衬托作用。
 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2022、2018、2015]
1.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2.判断文章的主要人物(主人公)
首先要表态,点明主要人物是……,接下来从标题、人物、情节、主题等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标题上 小说的标题是……,表明……是小说写作的主要对象。
人物上 写……(其他人物)对……起到衬托或烘托的作用,突出这一主要人物的……品质。
情节上 文章主要写的是……(……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关键/……在情节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情节都是围绕……展开的。
主题上 ……的所作所为体现了……,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分步解题法示例
(2022·河南《禁足》第8题)作者在小
说中设计“木木”和“老八”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要点
[答题角度]作者设计→从作者角度表述答案。
[答题要求]有什么用意→分析作者写作用意。“木木”和“老八”从原文看是动物,是作者刻意安排的形象,有其独特用意。
圈画关于“木木”和“老八”的相关情节,多角度分析作
者写作用意
[分析角度]物象特点+情节作用+次要物象对主要人物的作用
[解题示例]第⑥段:“老八”的话让她难以抑制想出门的念头;可可想出去的愿望像决了堤的河水,再难控制。(相关情节)
→“木木”和“老八”给可可“禁足”制造干扰,让可可产生动摇,考验可可的意志(次要物象对主要人物的作用)→推动情节发展(情节作用)
分条罗列,概括答案
根据题干要求,在表述时,要站在作者的角度组织语言,
即作者为主语进行答案的陈述。
【答案】①用它们的可爱,增加小说的趣味性。②让它们给可可“禁足”制造干扰,考验可可的意志,推动情节发展。③安排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显示可可的变化,丰富可可的形象。
[2022.8]作者在小说中设计“木木”和“老八”(次要形象为动物)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2018和2015年真题问法与此相同】
思路:次要形象不管是人还是物,都与主要人物形象的刻画、情节的发展等相关。①关注次要形象特点→这两个可爱的动物让小说富有生活情趣;②烘托主要人物→“木木”和“老八”是可可“禁足”期间的玩伴、生活的调节剂,从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等情节可看出可可的心理变化,突出可可丰富立体的形象;③推动情节发展→它们的干扰,是可可产生动摇的原因之一,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2022.8]作者在小说中设计“木木”和“老八”(次要形象为动物)这两个形象有什么用意?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2018和2015年真题问法与此相同】
参考答案:①用它们的可爱,增加小说的趣味性。②让它们给可可“禁足”制造干扰,考验可可的意志,推动情节发展。③安排可可给“木木”洗澡、教“老八”背诗,显示可可的变化,丰富可可的形象。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