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灯笼》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灯笼》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9:1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盏灯笼,或是孩提时的新奇,或是奔波中的慰藉,或是元宵灯节的流连……在作家吴伯箫笔下,灯笼与他更是结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缘。那盏灯火点亮了往昔岁月,光耀了历史长河,更激昂了家国情怀。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吴伯箫的抒情性散文——《灯笼》,体会作家在特殊年代下的情怀。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和文中相关事件,明确“灯笼”的作用。
1
2
理解“灯笼”中所寄寓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文化内涵。
3
学习本文的写法,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感受文章风格。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
其散文,既高亢粗犷,神采飘逸,又活泼生动,柔细幽深。以小见大、构思精巧,富有真切的生活实感,语言质朴清新。
作者简介
字词积累
争讼( ) 焚身( ) 溺炕( )
神龛( ) 皎洁( ) 犬吠( )
乡绅( ) 斡旋( ) 静穆( )
思慕( ) 怅惘( ) 锵然( )
裴公( ) 燎原( ) 司马懿( )
熙熙然( ) 夜深星阑( ) 霍骠姚( )
sòng
kān
shēn

péi

fén
jiǎo

chàng wǎng
liáo
lán
piào

qiāng

fèi

斡旋:
争讼:
怅惘:
熙熙然:
马前卒:
垂珠联珑:
人情世故:
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调停,调解。
温和欢乐的样子。
因争论而引起诉讼。
旧指在马前供奔走役使的人,现比喻在前面奔走效力的人。
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字词积累
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文学体裁。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聚”。
“形散”既指题材广泛、写法多样,又指结构自由、不拘一格;
“神聚”既指中心集中,又指有贯穿全文的线索。
散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都只是表面现象,从根本上说写的是情感体验。
文体知识
请从修辞的角度鉴赏这句话。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文章以灯笼为题,在文章第2自然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
①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记忆比作网,网里挤着的全是“我”和灯笼结下的缘;
②总结上文叙述的早年乡村“灯笼”的一个个影像,形象地表明“我”和灯笼结缘之多,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突出了“我”对灯笼的喜爱和怀念。
灯笼之事
第3段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第4、5段母亲接纱灯留夜宵
第6段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第7段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第8段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第9段
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第10段
献帝宫灯处境凄凉
第11段
想象军营帐中挑灯
课文研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找出“我”和灯笼结下了哪些缘?
寻找灯笼之事
线索作用,串联材料,贯穿全文;
寄托着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
引发作者对国家的责任担当意识。
一盏盏小小的灯笼,承载了作者许多难忘的回忆,还寄寓了对未来的情思。想一想,“灯笼”在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寻找灯笼之事
阅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内容上:写小孩子喜欢火,表明人们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丰富内容,增加趣味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构上:引出下文灯笼往事的回忆,为下文叙述喜爱灯笼做铺垫。
灯笼之事
第一部分(1)写小孩子喜欢亮光,引出下文。
第二部分(2-11)回忆自己与灯笼有关的往事,从不同方面表达灯笼对于自己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12)由追忆历史转而表现国难现实,并大声疾呼,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
灯笼之事
起过渡、强调的作用。由对祖父的回忆过渡到对慈母的回忆。
语言描写,一句话独立成段,突出了这句话对“我”的影响之大。
第4段用一句话独立成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灯笼之情
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表达对母亲的感念,但却通过写“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等细节,让这份情感跃然纸上;“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仿佛在凝视母亲的形象,平静的叙述中透出深厚的感情。
“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灯笼之情
段落 事件 作者的感情
3 提照明灯笼接祖父
4、5 母亲接沙灯留夜宵 6 乡俗还愿树挑红灯
7 元宵看跑马灯猜谜 8 族姊远嫁看官衔灯 9 纱灯上描摹宋体字 10 献帝宫灯处境凄凉
11 想象军营帐中挑灯 怀念祖父,长幼情笃
思念母亲,母子情深
思念家乡,温暖行客
怀念少年,快乐时光
感叹变迁,世事无常
怀念民俗,喜爱雅致
伤感历史,感叹沧桑
报国之志,爱国豪情
跳读“灯笼”事件,你从中读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参照示例概括。
日常、亲情
民俗、节景
历史、文化
灯笼之情
霍骠姚
西汉名将霍去病,受封嫖姚校尉。后指守边立功的武将。
雪夜入蔡
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
胡人不敢南下牧马
指的是秦将蒙恬率军反击匈奴的故事。
宋爱国诗人、将领辛弃疾《破阵子》中“醉里挑灯看剑”
挑灯看剑
汉将李广
李广多次抗击匈奴,保卫国家,有飞将军之称。

唐朝裴公
裴度为将相二十余年,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
灯笼之情
作者通过“灯笼”最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情感?结合课文第11段和相关材料进行探究。
链接材料二:现实的黑暗,政府的腐败,劳动人民的贫困,尤其是日重一日的祖国的危难,又使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与日俱增。他热切地盼望着全国人民奋起抗击侵略者的一天早日到来,自己宁愿做一名“马前卒”。 ——鲍霁《吴伯箫散文创作的“分水岭”》
链接材料一: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炮火不仅震碎了壮丽的祖国河山,也击破了无数文士的美好幻想。然而,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这让他非常愤懑。于是,在从事教育工作的同时,坚持业余写作以疏解心中积郁。这一时期的散文,字里行间无不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越旋律,而《灯笼》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引用诗词,借用历史人物典故,写铁血将军保家卫国的故事,表达作者的敬慕之情,为后文的直抒胸臆做铺垫。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情感悲壮激越,体现了爱国情怀。
灯笼之情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
课文研读
灯笼之情
朗读文章结尾,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呼吁更多的人加入抗日的队伍中,全中国的民众们都团结起来,团结一心,共抵外敌侵略。只有全国人民都团结起来,才能保家卫国,让灯笼重新挂在每家每户,重新挂在村头慰籍孤行客的心,重拾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的是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灯笼凝聚了作者哪些情感?



对灯笼的喜爱
对民俗的怀念
对时光的怀念
对亲人的思念
对家乡的怀念
对变迁的感叹
对历史的感伤
对国家的热爱
对社会的担当
“灯笼”是指引祖父回家的一盏明灯;
“灯笼”是网在记忆里说也说不完的乡情;
“灯笼”是祖父讲的故事,是母亲疼爱的温暖;
“灯笼”是元宵节张灯结彩的热闹,是族姊远嫁的沧桑;
“灯笼”是火把,是明亮的探照灯,是燎原的烈火;
“灯笼”是家的思念,是国的召唤,是光明的化身。
结合课文内容,以“灯笼”是___________为句式,说一说你对“灯笼”意义的理解。
灯笼之情
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①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
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
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
⑤引发作者关于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的联想,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之情
作者从生活中细碎的小事入手,以“灯笼”作为媒介,抒写细微的情感,由一家一村延及天下,由一时一事延及历史,由个人延及社会。最后所述国家之事、所抒壮烈之情,才是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
以小见大,升华主旨:文章作品中,通过小题材、小事件和细节来揭示重大主题、反映深广内容的写作方法。以小见大法的特点就在于抓住一事一物、一情一景,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深入发掘,展开联想,为读者创造一个比现实生活更为广阔、更为深远的艺术境界。
小:人物之小,事件细碎,情感细微
大:家国情怀、壮烈之情、担当精神
灯笼之情
“升华主题”:主题在升华的过程中,的确是由一种境界,转化为另一种更高的境界。
灯笼之情
温故知新:升华主题
《回忆我的母亲》(朱德)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由赞美母亲升华到赞美千百万中国劳动人民
由爱母亲推广到爱人民
由报答母亲的深恩推广到忠于民族和人民
灯笼之情
延伸学习:升华主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描写他个人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
灯笼之情
清新 平淡 雄浑 质朴 幽默 含蓄 豪迈
简洁 通俗 自然 乡土 恬淡 雅致 细腻
《灯笼》语言风格
平淡、质朴、含蓄、简洁、
自然、乡土、雅致……
灯笼之言
下面这些有关语言风格的词语,你觉得哪些可以用来描述这篇课文?
第一组:
A: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B: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运用短句,语言简洁、含蓄,有声韵之美。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第二组:
A: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
B:最壮的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化诗为文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第二组:
A: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妓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B: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
(李白《送友人》)
化诗为文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第一组:
A: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头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洪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跳的磷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善用修辞手法。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连用五个“想起”,选取儿时乡村生活中最为平常、熟悉的事物、场景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与灯笼之间接下的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恋。
第一组:
B: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善用修辞手法。
感受语言风格。
灯笼之言
比喻,月亮,星星,灯笼,都可以打破黑暗,带来光明。而当时的中国是黑暗的,作者和全国人民都渴望光明。人提着灯笼、点亮灯笼,只有人对光明对美好生活产生了的渴望和追求,才会提看灯笼去照亮追求的道路。所以灯笼和人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分析课文中“灯笼”所蕴含的民俗文化意义。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村民日常生活 1 大人管制小孩“玩火”,但他们自己“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灯笼”与村民生活不可分离,给人以温暖
3 “我”夜晚随大人去迎接进城归来的祖父,祖父“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5、9 其他如在村里上灯学,“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以及“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等 灯笼之意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乡村艺术表演 2 “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司马懿探山》” “灯笼”成为乡村艺术的重要构成,成为文化符号
6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做点缀” 灯笼之意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乡村年节景象 7 “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灯笼”装点了乡村的节日,带给村民欢乐
8 “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 灯笼之意
内容分类 段落 相关描述 蕴含
意义
历史文化 7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铿然的那种盛世太古远了” “灯笼”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 “《宋史·仪卫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 10 “‘……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做伴” 11 “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吗?雪夜入蔡,与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灯笼之意
本文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回忆了与灯笼相关的童年生活、亲情故事、英雄人物等,表达了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对亲人的感激,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表现出作者志存高远、希望建功立业的伟大志向,以及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课堂总结
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十五夜观灯》(唐)卢照邻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生查子·元夕》(宋) 欧阳修
灯笼一样薄腊纸,莹如云母含清光。
——《灯笼》 (宋) 陆游
十万人家火烛光,门门开处见红妆。
——《观灯》(唐)张萧远
诗词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