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一零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统练二
高三年级化学
2024.3.12
友情提示:
本试卷分为Ⅰ卷、Ⅱ卷两部分,共19个小题,共10页,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交答题纸。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Na 23
选择题(共42分)
本部分共14小题,每题3分,共42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甘氨酸和丙氨酸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可生成4种二肽
B.乙酸、苯甲酸、乙二酸(草酸)均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纤维素与乙酸酐作用生成的醋酸纤维可用于生产电影胶片片基
D.工业上通常用植物油与氢气反应生产人造奶油
2.硫同位素作示踪剂在化学、地球化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中都有广泛的应用,硫单质的分子式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和可用质谱法区分
B.难溶于水,易溶于
C.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D.原子的第一电离能与第二电离能差别不大
3.下列有关N、P说法中,原理与推论均正确且相关的是( )
A.N的电负性比P的大,可推断分子的极性比的大
B.N与N的键比P与P的强,可推断的稳定性比的强
C.的成键电子对间排斥力较大,可推断的键角比的大
D.中的氢键数量少,可推断的稳定性比的差
4.核酸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携带者,被誉为“生命之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核苷酸 核酸
A.核苷酸分子之间通过磷酯键形成核酸,反应类型为加聚反应
B.五碳糖与磷酸、碱基之间通过分子间脱水形成核苷酸
C.DNA是核酸中的一种,其对应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
D.DNA分子两条链上的碱基按照形成氢键数目最多、结构最稳定的原则配对
5.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1 mol水分子中的氢键的数目为
B.中含有的键数目为
C。与充分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
D.25℃时,的NaOH水溶液中含有的数目为
6.下列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法或操作
A 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酸碱中和滴定的同时,用温度传感器采集锥形瓶内溶液的温度
B 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量取同体积不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加入等体积等浓度的溶液,对比现象
C 判断反应后是否沉淀完全 将溶液与溶液混合,反应后静置,向上层清液中再加1滴溶液
D 检验淀粉是否发生了水解 向淀粉水解液中加入碘水
7.已知,时,的,。该温度下用溶液滴定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a点溶液,则a点对应的
B.若选择b为反应终点,宜选择甲基橙为指示剂
C.c点对应的溶液
D.d点对应的溶液
8.下列离子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用去除废水中的:
B.用醋酸溶解水垢中的碳酸钙:
C.实验室用二氧化锰和浓盐酸共热制氯气:
D.向摩尔盐溶液加入溶液至刚好反应完全:
9.研究人员采用双极膜将酸-碱电解液隔离,实现和的两个溶解/沉积电极氧化还原反应,研制出新型高比能液流电池,其放电过程原理示意图如下:
溶液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电过程中,总反应方程式为
B.放电过程中,当参与反应时,理论上有发生迁移
C.充电过程中,阴极的电极反应为
D.充电过程中,右侧池中溶液逐渐减小
10.脲醛树脂可用于生产木材黏合剂、电器开关等。尿素()和甲醛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类似苯酚和甲醛的反应得到线型脲醛树脂,再通过交联形成网状结构,网状结构片段如下图所示(图中表示链延长)。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形成线型结构的过程发生了缩聚反应
B.线型脲醛树脂的结构简式可能是:
C.网状脲醛树脂在自然界中不可能发生降解
D.线型脲醛树脂能通过甲醛交联形成网状结构
11.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或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 试剂A 现象 结论
A 酸性溶液 紫色褪去 具有还原性
B 新制氯水 黄绿色褪去 具有还原性
C 溶液 出现淡黄色浑浊 具有氧化性
D 盐酸酸化的溶液 无明显变化,一段时间后产生白色沉淀 硫元素从价被氧化到价
12.用氨水(控制1滴逐滴加入,下同)滴定硫酸铜溶液;氨水稍过量后,再用的硫酸反滴定铜氨配合物溶液。实验记录如下:
实验现象 反应过程中的pH和电导率变化对比曲线
滴加氨水时,先不断产生浅蓝色沉淀:后来沉淀逐渐溶解,得到深蓝色溶液。 滴加硫酸时,先不断产生浅蓝色沉淀;后来沉淀逐渐溶解,得到蓝色溶液。
资料:i.实验中产生的浅蓝色沉淀为碱式硫酸铜,化学式为;
ii.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的溶液中传导电流的能力。
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A.a之前未加氨水,溶液的原因是
B.ab段发生的主要反应为:
C.d点混合溶液,与反应后生成的水解有关
D.根据与段曲线变化趋势,说明溶液的电导率仅与反应前后离子的浓度和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
13.异丁醇催化脱水制备异丁烯主要涉及以下2个反应。研究一定压强下不同含水量的异丁醇在恒压反应器中的脱水反应,得到了异丁烯的平衡产率随温度的变化结果如下图。
①
②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其他条件不变时,在催化剂的活性温度内,升高温度有利于异丁烯的制备
B.高于时,温度对异丁烯的平衡产率影响不大的原因是、
C.时,增大(异丁醇),不利于反应②的进行
D.若只有异丁烯、水和二聚异丁烯生成,则初始物质浓度与流出物质浓度之间存在:(异丁醇)(异丁烯)(二聚异丁烯)
14.海水中含有丰富的镁资源。某同学设计了从模拟海水中制备的实验方案:
模拟海水中的离子浓度
注:溶液中某种离子的浓度小于,可认为该离子不存在;实验过程中,假设溶液体积不变。已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沉淀物X为
B.滤液M中存在,不存在
C.滤液N中存在和
D.步骤②中若改为加入固体,沉淀物Y为和的混合物
非选择题(共58分)
15.钙钛矿()型化合物是一类可用于生产太阳能电池、传感器、固体电阻器等的功能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Ⅰ.为制备的一种原料。
(1)Ti的四卤化物熔点如下表所示,熔点高于其他三种卤化物,自至熔点依次升高,原因是______。
化合物
熔点 377 155
Ⅱ.一类有机一无机杂化材料具有与相同的晶体结构。
(2)①有机阳离子中C原子和N原子的电负性大小比较:C______N(填“”、“”或“”),从原子结构的角度说明理由______。
②若将晶胞中的A坐标定义为,B坐标定义为,则离A最近的微粒的坐标为______(任写其一)。若将晶胞中心微粒的坐标定义为,则与其紧邻的的坐标为______(任写其一)。
③键角大小比较:______(填“”、“”或“”),原因是______。
(3)晶体生长过程中容易产生晶体缺陷,造成空位。用替换可改善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是______。
16.分子结构稳定,难以给出电子,较容易接受电子,较难活化。采用作为碳源,通过催化加氢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可以将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产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1)一种直接加氢的反应机理如图a所示。
①写出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
②也可以写成,写出的VSEPR模型名称______。
图a 图b
(2)已知:主反应催化加氢制甲醇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①温度过高或温度过低均不利于该反应的进行,原因是______。
②催化加氢制甲醇过程中的主要竞争反应为:
在恒温密闭容器中,维持压强和投料不变,将和按一定流速通过反应器,转化率和选择性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b所示,分析以后,图b中曲线下降的原因______。
(3)电解可用于制备。该原理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写出还原为的电极反应式:______。
②电解一段时间后,阳极区的溶液浓度降低,其原因是______。
③若阴极区反应的同时,阳极区得到5 mol气体,则阴极区除了得到外,同时可得到______。
17.靛蓝类色素是人类所知最古老的色素之一,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和印染工业。靛蓝(化合物X)和多环化合物Y的一种合成路线如下所示(部分反应条件或试剂略去)。
已知:
i.
(1)A的名称是______。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由A制备B时,所需试剂为浓硝酸和浓硫酸
b.D中含有的官能团只有硝基
c.D→E可以通过取代反应实现
(3)E→G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4)I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5)J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可以生成化合物X、乙酸和水,生成物中化合物X和乙酸的物质的量比是______。
(6)K中除苯环外,还含有一个五元环,K的结构简式是______。
(7)已知:
ii.
iii.亚胺结构()中键性质类似于羟基,能发生类似i的反应。
M与L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Y的一种路线如下图。
写出中间产物1、中间产物2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
18.(12分)某小组模拟工业上回收分银渣中的银,过程如下:
(1)Ⅰ中主要反应:。研究发现:其他条件不变时,该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浸出时间过长会使银的浸出率(浸出液中银的质量占起始分银渣中银的质量的百分比)降低,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研究发现:浸出液中含银化合物总浓度与含硫化合物总浓度及浸出液pH的关系如下图。
①时,含银化合物总浓度随含硫化合物总浓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
②解释①中变化趋势的原因:______。
③时,含银化合物总浓度随含硫化合物总浓度的变化与时不同,原因是______。
(3)将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Ⅲ中回收液可直接循环使用,但循环多次后,银的浸出率会降低。从回收液离子浓度变化和反应平衡的角度分析原因:______。
19.(14分)某学生探究如下实验:
实验1 现象
Ⅰ-i.先加热,溶液蓝色褪去 Ⅰ-ii.再冷却至60℃,溶液先变蓝,段时间后又褪色
(1)分析现象;在酸性条件下,加热促进淀粉水解,冷却后淀粉水解平衡逆向移动。设计实验Ⅱ进行验证:
淀粉溶液 无色溶液 现象a
“现象a”证实该分析不合理,“现象a”是______。
(2)再次分析:加热后单质碘发生了变化。设计实验Ⅲ:
实验Ⅲ-i:取少量碘水,加热至褪色后滴加淀粉溶液,冷却至室温,溶液一直未变蓝;再加入稀,溶液瞬间变蓝。
实验Ⅲ-ii:取饱和KI溶液,滴加淀粉溶液后,加入稀,短时间内溶液不变蓝。
①结合实验Ⅰ-i中现象和物质性质,解释Ⅲ-i中溶液变蓝的可能原因______。
②实验Ⅲ-ii的目的是______。
(3)验证(2)中①的解释:取碘水加热后所得褪色溶液,完成实验Ⅳ:
①产生黄色沉淀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②的作用是______。
(4)综合上述实验结果,推测碘与淀粉生成蓝色化合物的反应为______反应。
(5)结合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移动原理解释实验Ⅰ中现象产生的原因:______。
北京一零一中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统练二参考答案
Ⅰ卷:选择题(共42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B A B A B C C D B C B D D A
Ⅱ卷 非选择题(共58分)
15.(13分)
(1)为离子晶体,熔点高,其他三种均为分子晶体,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分子间作用力增大,熔点逐渐升高
(2)① C、N原子处于同一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原子半径,形成化学键时C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弱,电负性
②或或 或或(各1分)
③(1分) 和中的N原子均为杂化,中N原子无孤电子对,中N原子有一对孤电子对,孤电子对与成键电子对间的斥力大于成键电子对之间的斥力
(3)的半径小于,使阴离子与阳离子间的离子间距变小,作用力增大,不易产生空位
16.(13分)
(1)① ②平面三角形(1分)
(2)①温度过低反应速率太慢;温度过高不利于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的转化率会降低
②主反应催化剂随温度升高活性变差 (或主反应放热,竞争反应吸热,升温使主反应平衡逆向移动程度大于竞争反应平衡正向移动程度,因而使转化率、甲醇选择性下降)
(3)① 或
②阳极产生氧气,pH减小,浓度降低;部分迁移到阴极区
③1(1分)
17.(10分)
(1)甲苯(1分) (2)ac
(3)
(4)(1分) (5)(1分)
(6)(1分)
(7)中间产物1: 中间产物2:(各1分)
18.(11分)
(1)(或)
(2)①含银化合物总浓度随含硫化合物总浓度的增大而增大(1分)
②浸出液中增大,使浸出反应的平衡正向移动
③pH较小时,与结合生成或,尽管含硫化合物总浓度增大,但均较小
(3)
(4)随着循环次数增加,浸出液中减小、增大,均使平衡逆向移动,银的浸取率降低
19.(11分)
(1)溶液不变蓝(1分)
(2)①与反应生成(或)和。增大,(或)的氧化性增强,将氧化为
②排除空气或溶液中的在酸性增强时将氧化为的可能(1分)
(3)①
②证明上层溶液中存在;沉淀,排除向滤液中加入稀后,被氧化生成的可能
(4)可逆(1分)
(5)碘与淀粉生成蓝色化合物的反应正向放热,故加热逆向移动褪色,再冷却正向移动变蓝。时碘与淀粉的反应速率大于淀粉水解的速率,故一段时间后淀粉水解完全又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