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运动和力(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3.1机械运动(1))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词句优美,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自仰头朝天望,天高月色照我面。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其中“月羞躲云中”是以云为参照物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上乘客为参照物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有力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轴为参照物
2.(2021七下·仙居期末)甲、乙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错误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s~20s内,乙同学是静止的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3.(2023七下·瓯海月考)下列力的示意图中,表示斜面上的物体A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4.(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是投篮练习的动作分解图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篮球离开手后,手要受到篮球对它的反作用力
B.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重力越来越小
C.篮球离开手后在空中的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
D.篮球离开手后还能继续向上运动时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5.(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章质量评估试卷)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水平拉同一木块,使它在同一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是木块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木块受到的拉力为3.2 N
B.木块两次受到滑动摩擦力之比为1:1
C.木块第一次和第二次速度之比为1:2
D.相同时间内路程之比为1:1
6.(3.3重力)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 ,设想我们乘宇宙飞船到达月球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质量为6kg的物体,在月球上只有1 kg
B.在地球上重为600 N的人,在月球上重为100 N
C.一个金属球在月球上的密度仅为它在地球上的
D.一根轻弹簧,在地球表面将它拉长1 cm需要6 N的拉力,在月球上只需要1 N的拉力
7.(2022七下·嘉兴月考)为了研究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小科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了得出研究结果,他接下来必须进行的实验步骤是( )
A.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取代毛巾再进行几次实验
B.改变小车的质量,从高处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C.将小车从高于H的地方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D.改变斜面倾斜的角度,再进行几次实验
8.(2022七下·杭州期末)小应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后木块保持静止,说明木块所受的一对平衡力方向相同
B.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松手观察,目的是研究这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
C.向左、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砝码时,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说明桌面光滑无摩擦
D.将木块换成轻质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 5N 的砝码,则测力计示数为 5N
9.(3.6 摩擦力(1))如图所示,一长方体木块置于同一粗糙水平面上,甲图木块竖放,乙图木块平放,丙图木块平放并在其上加一重物。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匀速拉动.长方体木块所需的水平力分别为F甲、F乙、F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C.F甲10.(2021七下·上城期末)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木块所受摩擦力
B.木块的速度越快,木块所受摩擦力越大
C.若在木块上放砝码,同样操作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若在木板上铺毛巾,同样操作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
11.(七下阶段性测试(七))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12.(浙教版科学七下期末质量评估试卷)叠罗汉是一种体育娱乐项目。如图所示,三个体重、体型相同的人叠成两层静态造型。每个人体重均为G,每只鞋的鞋底面积均为S,则图中箭头所指的那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
13.(3.7压强(1))压强
(1)压强的定义:物体 上受到的 叫做压强。
(2)压强的意义:定量描述 。
(3)压强的计算公式: 。
(4)压强的单位: ,简称 ,符号为 。1帕= 牛/米2
14.(3.2 力的存在(1))“嫦娥五号”卫星在距月球表面100 km高度经过多次“刹车制动”,最终绕月球做圆周运动。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星施加制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在绕月球做圆周运动时,卫星的运动状态 (填“改变”或“不变”)。在绕月飞行的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五号”卫星是 (填“静止”或“运动”)的。
15.(2020七下·仙居月考)如图所示的“遥控爬墙车”可以在墙面、玻璃等垂直或水平平面上运动。当爬墙车静止在竖直的墙面上时,其所受的摩擦力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爬墙车在竖直墙面上匀速转弯时,它是否受平衡力 。(选填“是”或“否”)
16.(2019七下·台州月考)小明用矿泉水瓶做实验。
(1)拧开瓶盖时发现,瓶盖上有很多的竖条纹,这是为了 。
(2)如图,他用水平力推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他用相同大小的水平力推瓶盖时,瓶子翻了,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17.(2023七下·永嘉月考)小科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三次实验中,需要要让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 。
(2)从图甲可知小车在木板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速度减小最慢,推测阻力为0时,小车将做 运动。
(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可多选)。
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三、实验探究题
18.(3.2力的存在(3))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主要步骤。(小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甲和丙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 。
(3)通过比较 和 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 法。
19.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20.(2022七下·杭州月考)小科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同一木块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
(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以相同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一定要匀速拉动木块呢?小科有一点想不明白,于是请教了同学,同学告诉他: ;于是小科知道了其中的原理。
(2)通过对比甲、乙、丙三次实验可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 。
(3)小科同学利用甲图实验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改变木块的速度,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运动速度(m/s) 0.2 0.3 0.4 0.5
测力计的示数(N) 1.2 1.2 1.2 1.2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21.(3.7压强(1))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 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
(3)由 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
(4)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p丁。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
四、解答题
22.(2022七下·杭州月考)2022年2月7日,任子威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获得冠军。如果他的质量为78kg,他和冰刀鞋的总重为800N,每只冰刀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10-4m2,取g=10N/kg。求:
(1)任子威的重力;
(2)任子威穿着冰刀鞋双脚站立在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强。
23.(2022七下·杭州月考)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求小车在0~5s运动的路程
(2)请在图乙中画出它在0~10s的路程—时间图像。
(3)求出小车0~10s的平均速度。
24.(2021七下·柯桥期末)夏至杨梅半山红。湖塘杨梅以口味鲜甜、汁多粒大,受人们喜爱。周末小柯一家驾车去杨梅基地采摘杨梅,汽车在平直(路况不变) 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着,妈妈提醒到:“前方靠近村庄,开慢些”, 于是爸爸将车速由 60 千米/小时降到了 40 千米/小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1)人们吃的鲜甜多汁的杨梅果肉是由 发育而来的,觉得杨梅好甜,这种感觉是在 中形成的;
(2)小柯爸爸将车速由 60 千米/小时降到 40 千米/小时的过程中,车的惯性将 ; 已知汽车牵引力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作出汽车所受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
【解答】A.“月羞躲云中”,描述的是月亮在运动,因为月亮相对云的位置改变,所以参照物为云,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轻舟”相对船上的乘客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它是静止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青山相对出”,描述的是青山在运动,因为青山相对船的位置改变,所以参照物是船,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的是地球在自转,因为地面上的人相对地轴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参照物为地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可知,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快;
(2)当两个图像相交时,二者相遇;
(3)根据图像分析10~20s内乙的路程变化;
(4)根据计算乙的速度。
【解答】A.在0~10s内,乙同学的路程为100m,而甲的路程小于100m,根据可知,甲同学比乙同学速度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个图像的交点对应的时间为15s,距离为100m,则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10s~20s内,乙同学的路程保持10m不变,则它是静止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3.【答案】D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压力的三要素即可。
【解答】斜面上的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作用在斜面上,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下,如下图所示:
故选D。
4.【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不存在力了。重力大小G=mg,质量不变,重力也不变。运动状态包括了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解答】A.当篮球离开手后,人对篮球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手也不再受到篮球的力的作用, 故A不符合题意;
B.篮球上升高度增大,但质量不变,且g的大小也没变,所以重力大小不变, 故B不符合题意;
C.篮球离开手后,速度大小在改变,运动的方向也在改变,所以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地变化, 故C符合题意;
D.篮球离开手后,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上运动,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 故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力的测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测力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位置读出拉力;
(2)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3)根据图乙,利用公式 计算出速度,然后作比即可;
(4)根据图乙寻找数据计算即可。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则此时木块受到的拉力为3.4N,故A错误;
B.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相等,且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二者之比为1:1,故B正确;
C.根据图乙可知,第一次的速度 ,第二次的速度 ,则速度之比为:v1:v2=2:1,故C错误;
D.根据图乙可知,当t=10s时,第一次的路程为50m,第二次的路程为25m,则路程之比s1:s2=2:1,故D错误。
故选B。
6.【答案】B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的性质判断;
(2)根据重力公式G=mg计算;
(3)根据密度的性质判断;
(4)根据弹簧的性质判断。
【解答】A.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月球上的质量也是6kg,故A错误;
B.根据“ 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 ”可知,地球上600N的人,在月球上的重力为:,故B正确;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即在月球上密度不变,故C错误;
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身长与受到的压力成正比,即: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弹簧拉长1cm都需要6N,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实验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在探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而逐渐减小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通过比较运动距离的大小判断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为了控制速度相同,则需要控制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和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为了改变阻力大小,可以在水平面上换用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后木块保持静止,说明木块所受的一对平衡力方向相反,故A错误;
B.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松手观察,目的是研究这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故B错误;
C、向左、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砝码时,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说明木块受到摩擦力作用,桌面不光滑,故C错误;
D.轻质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N的砝码,测测力计受到的拉力为5N,则测力计示数为5N,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比较三个摩擦力的大小,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拉力的大小。
【解答】三幅图中,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而甲和乙的压力相等,那么摩擦力f甲=f乙。
丙的压力大于乙,则摩擦力f丙>f乙。
则摩擦力f甲=f乙三图中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们受到的摩擦力都等于拉力;
则拉力F甲=F乙故选D。
10.【答案】C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
(2)(3)(4)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
【解答】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处于平衡状态,即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二者大小相等,故A错误;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无关,故B错误;
若在木块上放砝码,则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滑动摩擦力增大,则测力计的示数增大,故C正确;
若在木板上铺毛巾,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化,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因此测力计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甲和乙中,桌子与海绵的接触面积相同,乙中压力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那么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在实验乙和丙中,压力大小相等,乙与海绵的接触面积小,而海绵的凹陷程度大,那么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的大小判断受力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压强公式
分析计算。
【解答】将三个人看做一个整体,它们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三个人的总重力,即F=3G;
因此接触地面的有4只脚,
所以每只脚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总压力的
;
即F'=
;
那么图中箭头所指的那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
故选A。
13.【答案】(1)单位面积;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
(3)p=
(4)帕斯卡;帕;Pa;1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压强的定义解答;
(2)根据压强的意义解答;
(3)根据压强的公式解答;
(4)根据压强的单位解答。
【解答】(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的意义: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3)压强的公式为:。
(4)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 ,符号为Pa。1帕=1牛/米2。
14.【答案】相互;改变;运动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答;
(2)运动方向改变和速度大小改变,都属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星施加制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在绕月球做圆周运动时,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即卫星的运动状态改变。
(3)在绕月飞行的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五号”卫星的位置不断改变,即它是运动的。
15.【答案】等于;否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分析】(1)对爬墙车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即可;
(2)当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1)当爬墙车静止在竖直的墙面上时,它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即竖直向上的的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相互平衡,那么摩擦力等于重力;
(2)当爬墙车在竖直墙面上匀速转弯时,它并没有处于平衡状态,肯定不受平衡力。
16.【答案】(1)增大摩擦
(2)作用点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能增大摩擦力;(2)力的作用点不同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解答】(1)瓶盖上有很多的竖条纹,这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他用水平力推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他用相同大小的水平力推瓶盖时,瓶子翻了,是因为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1)增大摩擦;(2)作用点。
17.【答案】(1)使到达水平面的小车初始速度相同
(2)匀速直线
(3)A;C;E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则小车的速度越大;
(2)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小,据此推测小车的运动状态;
(3)根据力与运动的惯性判断。
【解答】(1)三次实验中,需要要让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到达水平面的小车初始速度相同。
(2)小车在木板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速度减小最慢,推测阻力为0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即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即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故A正确;
B.伽利略认为物体不受力时,它的速度可以维持,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故B错误;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故C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故C错误;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故E正确。
故选ACE。
18.【答案】(1)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甲;丁
(4)控制变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比较甲乙两图,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比较甲丙两图,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4)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甲乙两图中,只有力的大小不同,则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甲图中,拉力的方向向下;丙图中,拉力的方向向上,即二者方向不同,则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时,必须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只改变力的作用点,故选甲和丁。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19.【答案】(1)时间
(2)大;大
(3)0.25
(4)7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0cm×2=30.00cm=0.3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v===0.25m/s;
(4)已知木板长为120.0cm,小车长15.0cm,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小车数量是﹣1=7个.
故答案为:
(1)时间;(2)大;大;(3)0.25;(4)7.
【分析】(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4)已知一个小车的长度和木板的长度,用除法计算出小车的数量,但要注意数量是整数时要减1.
20.【答案】(1)匀速拉动木块,木块水平方向处于二力平衡,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合理均可)
(2)接触面粗糙程度
(3)无关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改变速度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
【解答】
(1)、根据题目信息我们需要测量的是滑动摩擦力大小,而弹簧测力计测的是拉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拉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所以填 匀速拉动木块,木块水平方向处于二力平衡,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 。
(2)、对比甲、丙除了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对比甲、乙除了压力大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此空填 接触面粗糙程度 。
(3)、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改变速度大小从0.2m/s增大到0.5m/s,滑动摩擦力大小始终是1.2N。所以此空填无关。
21.【答案】(1)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
(2)压力;明显
(3)乙、丙;不明显
(4)等于;控制变量法(或转 换法)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泡沫塑料受到挤压后会凹陷,且凹陷程度越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分析甲、乙两图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并描述实验结论;
(4)压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在乙和丁中,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相同,因此压力产生的效果应该相同,即压强大小相等。在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保证其它因素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该实验是通过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甲和乙图中,受力面积相同,但是压力大小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探究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压力大小相同而改变受力面积,故选乙和丙。
丙图中受力面积大,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更小,那么得到结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4)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p丁。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22.【答案】(1)解:任子威的重力:G=mg=78kg×10N/kg=780N
答:任子威的重力为780N。
(2)解:任子威穿着冰刀鞋双脚站立在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力:
F=G=800N;受力面积S=2×4×10﹣4m2=8×10﹣4m2。
所以对冰面的压强是:p= = =1×106Pa。
答:任子威穿着冰刀鞋双脚站立在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强为1×106Pa。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G=mg计算任子威重力;
(2)根据F=G计算出任子威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计算对冰面的压强。
23.【答案】(1)在0~5s内,速度为2m/s,运动的路程为:s=vt=2m/s×5s=10m;
(2)如图所示:
(3)如题(2)答案图,通过的总路程为15m,平均速度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速度=这一计算公式结合图中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 在0~5s内,速度为2m/s,
所以运动的路程为:s=vt=2m/s×5s=10m;
(2)、在第5s末的路程为:s=vt=2m/s×5s=10m;
在5~10s内,速度为1m/s,
所以第10s末的路程为:s=vt=1m/s×5s=5m;描点连线。
(3)、平均速度===1.5m/s
24.【答案】(1)子房壁;大脑(皮层)
(2)不变;
【知识点】人的感觉;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人的感觉形成过程,首先效应器感受外界刺激,然后通过神经冲动的形式到达中枢神经 ,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形成的。
(2)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摩擦力的大小,并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摩擦力是否发生改变。
【解答】(1)人们吃的鲜甜多汁的杨梅果肉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觉得杨梅好甜,这种感觉是在大脑(皮层) 中形成的;
(2)小柯爸爸将车速由 60 千米/小时降到 40 千米/小时的过程中,车的质量大小保持不变,则它的惯性将不变。
汽车以4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此时受到的摩擦力与牵引力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根据甲图可知,40km/h时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为F0,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为F0。虽然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不断增大,但是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如下图所示:
1 / 1第三章 运动和力(A卷)--2023-2024学年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一、选择题
1.(3.1机械运动(1))中华传统文化中古诗词词句优美,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我自仰头朝天望,天高月色照我面。忽然月羞躲云中,原是晚云遮明月。”其中“月羞躲云中”是以云为参照物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船上乘客为参照物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青山相对出”是以船为参照物
D.“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有力地说明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坐地日行八万里”是以地轴为参照物
【答案】B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解析】【分析】如果物体是静止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如果物体是运动的,那么它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
【解答】A.“月羞躲云中”,描述的是月亮在运动,因为月亮相对云的位置改变,所以参照物为云,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轻舟”相对船上的乘客的位置保持不变,因此它是静止的,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青山相对出”,描述的是青山在运动,因为青山相对船的位置改变,所以参照物是船,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坐地日行八万里”,描述的是地球在自转,因为地面上的人相对地轴的位置不断改变,所以参照物为地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2.(2021七下·仙居期末)甲、乙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错误的是( )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快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
C.在10s~20s内,乙同学是静止的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答案】A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可知,时间相同时路程越大,速度越快;
(2)当两个图像相交时,二者相遇;
(3)根据图像分析10~20s内乙的路程变化;
(4)根据计算乙的速度。
【解答】A.在0~10s内,乙同学的路程为100m,而甲的路程小于100m,根据可知,甲同学比乙同学速度慢,故A错误符合题意;
B.两个图像的交点对应的时间为15s,距离为100m,则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相遇,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10s~20s内,乙同学的路程保持10m不变,则它是静止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3.(2023七下·瓯海月考)下列力的示意图中,表示斜面上的物体A对斜面压力的示意图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确定压力的三要素即可。
【解答】斜面上的物体A对斜面的压力作用在斜面上,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下,如下图所示:
故选D。
4.(2022七下·杭州月考)如图是投篮练习的动作分解图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篮球离开手后,手要受到篮球对它的反作用力
B.篮球在上升过程中所受重力越来越小
C.篮球离开手后在空中的运动状态在不断改变
D.篮球离开手后还能继续向上运动时由于受到惯性的作用
【答案】C
【知识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了物体就不存在力了。重力大小G=mg,质量不变,重力也不变。运动状态包括了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解答】A.当篮球离开手后,人对篮球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手也不再受到篮球的力的作用, 故A不符合题意;
B.篮球上升高度增大,但质量不变,且g的大小也没变,所以重力大小不变, 故B不符合题意;
C.篮球离开手后,速度大小在改变,运动的方向也在改变,所以它的运动状态在不断地变化, 故C符合题意;
D.篮球离开手后,由于具有惯性继续向上运动,不能说受到惯性的作用, 故D不符合题意; 。
故答案为:C
5.(浙教版科学八下第3章质量评估试卷)用弹簧测力计两次水平拉同一木块,使它在同一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图乙是木块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甲中木块受到的拉力为3.2 N
B.木块两次受到滑动摩擦力之比为1:1
C.木块第一次和第二次速度之比为1:2
D.相同时间内路程之比为1:1
【答案】B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力的测量;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甲图确定测力计的分度值,根据指针位置读出拉力;
(2)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摩擦力的大小关系;
(3)根据图乙,利用公式 计算出速度,然后作比即可;
(4)根据图乙寻找数据计算即可。
【解答】A.根据甲图可知,测力计的分度值为0.2N,则此时木块受到的拉力为3.4N,故A错误;
B.木块对接触面的压力相等,且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则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相等,二者之比为1:1,故B正确;
C.根据图乙可知,第一次的速度 ,第二次的速度 ,则速度之比为:v1:v2=2:1,故C错误;
D.根据图乙可知,当t=10s时,第一次的路程为50m,第二次的路程为25m,则路程之比s1:s2=2:1,故D错误。
故选B。
6.(3.3重力)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 ,设想我们乘宇宙飞船到达月球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上质量为6kg的物体,在月球上只有1 kg
B.在地球上重为600 N的人,在月球上重为100 N
C.一个金属球在月球上的密度仅为它在地球上的
D.一根轻弹簧,在地球表面将它拉长1 cm需要6 N的拉力,在月球上只需要1 N的拉力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及其特性;重力的大小
【解析】【分析】(1)根据质量的性质判断;
(2)根据重力公式G=mg计算;
(3)根据密度的性质判断;
(4)根据弹簧的性质判断。
【解答】A.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性质,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月球上的质量也是6kg,故A错误;
B.根据“ 月球对其表面物体的引力只有地球对地面物体引力的 ”可知,地球上600N的人,在月球上的重力为:,故B正确;
C.密度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即在月球上密度不变,故C错误;
D.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身长与受到的压力成正比,即: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弹簧拉长1cm都需要6N,故D错误。
故选B。
7.(2022七下·嘉兴月考)为了研究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小科先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探究不同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为了得出研究结果,他接下来必须进行的实验步骤是( )
A.用表面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取代毛巾再进行几次实验
B.改变小车的质量,从高处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C.将小车从高于H的地方释放,再进行几次实验
D.改变斜面倾斜的角度,再进行几次实验
【答案】A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实验的过程分析判断。
【解答】在探究物体运动和力的关系时,需要控制小车到达水平面时的速度相同,而逐渐减小小车在水平面上受到的阻力,通过比较运动距离的大小判断阻力对运动的影响。为了控制速度相同,则需要控制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和斜面的倾斜角度相同;为了改变阻力大小,可以在水平面上换用光滑程度不同的物体,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8.(2022七下·杭州期末)小应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后木块保持静止,说明木块所受的一对平衡力方向相同
B.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松手观察,目的是研究这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物体上
C.向左、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砝码时,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说明桌面光滑无摩擦
D.将木块换成轻质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 5N 的砝码,则测力计示数为 5N
【答案】D
【知识点】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A.向左盘和右盘同时放入等重的砝码后木块保持静止,说明木块所受的一对平衡力方向相反,故A错误;
B.保持两盘砝码质量相等,将木块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松手观察,目的是研究这两个力是否在同一直线上,故B错误;
C、向左、右盘同时放入不等重砝码时,木块仍保持静止状态,说明木块受到摩擦力作用,桌面不光滑,故C错误;
D.轻质弹簧测力计,左右两盘各放入重5N的砝码,测测力计受到的拉力为5N,则测力计示数为5N,故D正确。
故选D。
9.(3.6 摩擦力(1))如图所示,一长方体木块置于同一粗糙水平面上,甲图木块竖放,乙图木块平放,丙图木块平放并在其上加一重物。在甲、乙、丙三种情况下,匀速拉动.长方体木块所需的水平力分别为F甲、F乙、F丙,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F甲F乙>F丙
C.F甲【答案】D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首先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比较三个摩擦力的大小,再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比较拉力的大小。
【解答】三幅图中,物体与地面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
而甲和乙的压力相等,那么摩擦力f甲=f乙。
丙的压力大于乙,则摩擦力f丙>f乙。
则摩擦力f甲=f乙三图中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它们受到的摩擦力都等于拉力;
则拉力F甲=F乙故选D。
10.(2021七下·上城期末)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木块,使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弹簧测力计示数大于木块所受摩擦力
B.木块的速度越快,木块所受摩擦力越大
C.若在木块上放砝码,同样操作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大
D.若在木板上铺毛巾,同样操作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
【答案】C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1)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判断;
(2)(3)(4)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判断。
【解答】木块在水平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处于平衡状态,即测力计的拉力和摩擦力相互平衡,二者大小相等,故A错误;
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只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速度无关,故B错误;
若在木块上放砝码,则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增大,滑动摩擦力增大,则测力计的示数增大,故C正确;
若在木板上铺毛巾,则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变化,木块受到的摩擦力增大,因此测力计的示数增大,故D错误。
故选C。
11.(七下阶段性测试(七))小敏利用海绵、桌子和砝码进行了如图的探究实验。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面积大小判断受力效果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
【答案】C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根据探究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过程、现象和结论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甲和乙中,桌子与海绵的接触面积相同,乙中压力大,海绵的凹陷程度越大,那么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有关。在实验乙和丙中,压力大小相等,乙与海绵的接触面积小,而海绵的凹陷程度大,那么得到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接触面积大小有关。
A.探究的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探究的方法:控制变量法,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探究过程分析:通过观察海绵凹陷程度的大小判断受力效果,故C错误符合题意;
D.探究的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2.(浙教版科学七下期末质量评估试卷)叠罗汉是一种体育娱乐项目。如图所示,三个体重、体型相同的人叠成两层静态造型。每个人体重均为G,每只鞋的鞋底面积均为S,则图中箭头所指的那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压强公式
分析计算。
【解答】将三个人看做一个整体,它们对地面的压力等于三个人的总重力,即F=3G;
因此接触地面的有4只脚,
所以每只脚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总压力的
;
即F'=
;
那么图中箭头所指的那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
故选A。
二、填空题
13.(3.7压强(1))压强
(1)压强的定义:物体 上受到的 叫做压强。
(2)压强的意义:定量描述 。
(3)压强的计算公式: 。
(4)压强的单位: ,简称 ,符号为 。1帕= 牛/米2
【答案】(1)单位面积;压力
(2)压力的作用效果
(3)p=
(4)帕斯卡;帕;Pa;1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压强的定义解答;
(2)根据压强的意义解答;
(3)根据压强的公式解答;
(4)根据压强的单位解答。
【解答】(1)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2)压强的意义: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3)压强的公式为:。
(4)压强的单位:帕斯卡 ,简称帕 ,符号为Pa。1帕=1牛/米2。
14.(3.2 力的存在(1))“嫦娥五号”卫星在距月球表面100 km高度经过多次“刹车制动”,最终绕月球做圆周运动。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星施加制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 的。在绕月球做圆周运动时,卫星的运动状态 (填“改变”或“不变”)。在绕月飞行的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五号”卫星是 (填“静止”或“运动”)的。
【答案】相互;改变;运动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解析】【分析】(1)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答;
(2)运动方向改变和速度大小改变,都属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3)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发生改变,那么它是运动的;否则,它就是静止的。
【解答】(1)卫星“刹车制动”时,沿运动方向喷射高温气体,高温气体对卫星施加制动力,这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在绕月球做圆周运动时,它的速度大小和方向同时发生改变,即卫星的运动状态改变。
(3)在绕月飞行的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物,“嫦娥五号”卫星的位置不断改变,即它是运动的。
15.(2020七下·仙居月考)如图所示的“遥控爬墙车”可以在墙面、玻璃等垂直或水平平面上运动。当爬墙车静止在竖直的墙面上时,其所受的摩擦力 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当爬墙车在竖直墙面上匀速转弯时,它是否受平衡力 。(选填“是”或“否”)
【答案】等于;否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平衡状态的判断
【解析】【分析】(1)对爬墙车进行受力分析,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即可;
(2)当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处于平衡状态。
【解答】(1)当爬墙车静止在竖直的墙面上时,它在竖直方向上处于平衡状态,即竖直向上的的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相互平衡,那么摩擦力等于重力;
(2)当爬墙车在竖直墙面上匀速转弯时,它并没有处于平衡状态,肯定不受平衡力。
16.(2019七下·台州月考)小明用矿泉水瓶做实验。
(1)拧开瓶盖时发现,瓶盖上有很多的竖条纹,这是为了 。
(2)如图,他用水平力推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他用相同大小的水平力推瓶盖时,瓶子翻了,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答案】(1)增大摩擦
(2)作用点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解析】【分析】(1)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能增大摩擦力;(2)力的作用点不同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
【解答】(1)瓶盖上有很多的竖条纹,这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通过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
(2)他用水平力推动底部时,瓶子沿桌面平稳地移动;他用相同大小的水平力推瓶盖时,瓶子翻了,是因为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作用效果不同;验证的是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故答案为:(1)增大摩擦;(2)作用点。
17.(2023七下·永嘉月考)小科同学为模仿伽利略斜面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如图甲)。让同一辆小车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未铺任何材料的木板上,观察并记录小车水平滑行的距离。(不计空气阻力)
(1)三次实验中,需要要让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 。
(2)从图甲可知小车在木板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速度减小最慢,推测阻力为0时,小车将做 运动。
(3)图丙是各科学家先后对“运动和力”关系的不同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可多选)。
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
B.伽利略提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
【答案】(1)使到达水平面的小车初始速度相同
(2)匀速直线
(3)A;C;E
【知识点】阻力对物体运动影响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1)小车到达斜面底端时的速度与它在斜面上的高度有关,即高度越大,则小车的速度越大;
(2)当小车受到的阻力为0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小,据此推测小车的运动状态;
(3)根据力与运动的惯性判断。
【解答】(1)三次实验中,需要要让一辆小车从斜面的同一位置由静止滑下的目的是使到达水平面的小车初始速度相同。
(2)小车在木板表面受到的阻力最小,速度减小最慢,推测阻力为0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小,即小车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3)A.亚里士多德认为运动需要力来维持,即运动物体在不受力时会停止运动,故A正确;
B.伽利略认为物体不受力时,它的速度可以维持,即物体的运动不需要力,故B错误;
C.相对牛顿的观点,笛卡尔观点未涉及静止物体,故C正确;
D.“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通过实验加推理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故C错误;
E.科学观点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过程,故E正确。
故选ACE。
三、实验探究题
18.(3.2力的存在(3))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华设计了这样的实验:把一个弹性较好的钢片固定在桌边,在钢片上用细线挂钩码,通过钢片受力而发生形变来研究问题。如图所示是小华设计的实验的主要步骤。(小华使用的钩码规格相同)
(1)通过比较甲和乙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 有关。
(2)通过比较甲和丙中钢片的弯曲方向,可以发现: 。
(3)通过比较 和 中钢片的形变程度,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 法。
【答案】(1)大小
(2)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甲;丁
(4)控制变量
【知识点】力的三要素及力的示意图
【解析】【分析】(1)比较甲乙两图,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比较甲丙两图,分析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4)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其它因素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甲乙两图中,只有力的大小不同,则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
(2)甲图中,拉力的方向向下;丙图中,拉力的方向向上,即二者方向不同,则可以发现: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有关。
(3)探究力的作用效果与作用点有关时,必须控制力的大小和方向相同,只改变力的作用点,故选甲和丁。
(4)在本实验中,小华采用的方法叫做控制变量法。
19.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
(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 (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 (填“大”或“小”).
(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 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
【答案】(1)时间
(2)大;大
(3)0.25
(4)7
【知识点】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解答】(1)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为使计时方便,斜面坡度应小些,这样可以减小测量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小车长15.00cm,所以两个车长的距离s=15.00cm×2=30.00cm=0.3m,所以小车的平均速度v===0.25m/s;
(4)已知木板长为120.0cm,小车长15.0cm,所以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平均速度的小车数量是﹣1=7个.
故答案为:
(1)时间;(2)大;大;(3)0.25;(4)7.
【分析】(1)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
(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大,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大;
(3)根据公式v=计算小车的平均速度;
(4)已知一个小车的长度和木板的长度,用除法计算出小车的数量,但要注意数量是整数时要减1.
20.(2022七下·杭州月考)小科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用同一木块分别做了如图所示的甲、乙、丙三次实验。
(1)甲、乙、丙三次实验中以相同速度沿水平方向匀速拉动木块,记录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什么一定要匀速拉动木块呢?小科有一点想不明白,于是请教了同学,同学告诉他: ;于是小科知道了其中的原理。
(2)通过对比甲、乙、丙三次实验可知: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压力的大小、 。
(3)小科同学利用甲图实验装置继续探究滑动摩擦力与速度的关系,改变木块的速度,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实验次数 1 2 3 4
运动速度(m/s) 0.2 0.3 0.4 0.5
测力计的示数(N) 1.2 1.2 1.2 1.2
分析实验数据可知: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 (选填“有关”或“无关”)。
【答案】(1)匀速拉动木块,木块水平方向处于二力平衡,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合理均可)
(2)接触面粗糙程度
(3)无关
【知识点】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大小;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实验中采用了控制变量法;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改变速度大小,滑动摩擦力大小不变。
【解答】
(1)、根据题目信息我们需要测量的是滑动摩擦力大小,而弹簧测力计测的是拉力大小。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其在水平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木块处于平衡状态,在水平方向上受到拉力和滑动摩擦力的作用,根据二力平衡知识,拉力的大小等于滑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所以填 匀速拉动木块,木块水平方向处于二力平衡,拉力大小等于摩擦力 。
(2)、对比甲、丙除了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外,其他条件相同,对比甲、乙除了压力大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所以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有两个: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所以此空填 接触面粗糙程度 。
(3)、根据表格中数据分析可知改变速度大小从0.2m/s增大到0.5m/s,滑动摩擦力大小始终是1.2N。所以此空填无关。
21.(3.7压强(1))某同学利用小桌、砝码、泡沫塑料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时,实验过程如图所示,请仔细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是通过 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由甲、乙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受力面积一定时, 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
(3)由 两图所示实验现象可得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 。
(4)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 (填“ 大于”“小于”或“等于”)p丁。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 。
【答案】(1)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
(2)压力;明显
(3)乙、丙;不明显
(4)等于;控制变量法(或转 换法)
【知识点】压力的作用效果
【解析】【分析】(1)泡沫塑料受到挤压后会凹陷,且凹陷程度越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2)分析甲、乙两图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3)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并描述实验结论;
(4)压力的作用效果只与压力大小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在乙和丁中,压力和接触面积的大小都相同,因此压力产生的效果应该相同,即压强大小相等。在探究某个因素对物理量的影响时,保证其它因素相同,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答】(1)该实验是通过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来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2)甲和乙图中,受力面积相同,但是压力大小不同,那么得到结论:受力面积一定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探究受力面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影响时,必须控制压力大小相同而改变受力面积,故选乙和丙。
丙图中受力面积大,泡沫塑料凹陷的程度更小,那么得到结论:压力一定时,受力面积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不明显。
(4)该同学在实验时将图乙中的小桌和砝码又放到一块木板上,如图丁所示,则在乙、丁两种情况中小桌产生的压强p乙=p丁。该实验的研究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四、解答题
22.(2022七下·杭州月考)2022年2月7日,任子威在北京冬奥会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决赛中获得冠军。如果他的质量为78kg,他和冰刀鞋的总重为800N,每只冰刀鞋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4×10-4m2,取g=10N/kg。求:
(1)任子威的重力;
(2)任子威穿着冰刀鞋双脚站立在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强。
【答案】(1)解:任子威的重力:G=mg=78kg×10N/kg=780N
答:任子威的重力为780N。
(2)解:任子威穿着冰刀鞋双脚站立在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力:
F=G=800N;受力面积S=2×4×10﹣4m2=8×10﹣4m2。
所以对冰面的压强是:p= = =1×106Pa。
答:任子威穿着冰刀鞋双脚站立在冰面上时对冰面的压强为1×106Pa。
【知识点】重力的大小;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公式G=mg计算任子威重力;
(2)根据F=G计算出任子威对地面的压力,再根据计算对冰面的压强。
23.(2022七下·杭州月考)一辆电动玩具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的速度—时间图像如图甲所示:
甲 乙
(1)求小车在0~5s运动的路程
(2)请在图乙中画出它在0~10s的路程—时间图像。
(3)求出小车0~10s的平均速度。
【答案】(1)在0~5s内,速度为2m/s,运动的路程为:s=vt=2m/s×5s=10m;
(2)如图所示:
(3)如题(2)答案图,通过的总路程为15m,平均速度为:
【知识点】速度公式及其应用;平均速度的计算及测量
【解析】【分析】根据速度=这一计算公式结合图中信息进行解答。
【解答】(1)、根据图甲可知, 在0~5s内,速度为2m/s,
所以运动的路程为:s=vt=2m/s×5s=10m;
(2)、在第5s末的路程为:s=vt=2m/s×5s=10m;
在5~10s内,速度为1m/s,
所以第10s末的路程为:s=vt=1m/s×5s=5m;描点连线。
(3)、平均速度===1.5m/s
24.(2021七下·柯桥期末)夏至杨梅半山红。湖塘杨梅以口味鲜甜、汁多粒大,受人们喜爱。周末小柯一家驾车去杨梅基地采摘杨梅,汽车在平直(路况不变) 的公路上匀速行驶着,妈妈提醒到:“前方靠近村庄,开慢些”, 于是爸爸将车速由 60 千米/小时降到了 40 千米/小时,做匀速直线运动。
(1)人们吃的鲜甜多汁的杨梅果肉是由 发育而来的,觉得杨梅好甜,这种感觉是在 中形成的;
(2)小柯爸爸将车速由 60 千米/小时降到 40 千米/小时的过程中,车的惯性将 ; 已知汽车牵引力变化的图像如图甲所示,请在图乙中作出汽车所受摩擦力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
【答案】(1)子房壁;大脑(皮层)
(2)不变;
【知识点】人的感觉;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当一朵花完成传粉与受精后,花瓣、雄蕊、柱头、花柱凋落,只有子房发育为果实,胚珠发育为种子。人的感觉形成过程,首先效应器感受外界刺激,然后通过神经冲动的形式到达中枢神经 ,在大脑皮层中进行处理形成的。
(2)惯性的大小与速度大小无关,只与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计算出摩擦力的大小,并根据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因素分析摩擦力是否发生改变。
【解答】(1)人们吃的鲜甜多汁的杨梅果肉是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觉得杨梅好甜,这种感觉是在大脑(皮层) 中形成的;
(2)小柯爸爸将车速由 60 千米/小时降到 40 千米/小时的过程中,车的质量大小保持不变,则它的惯性将不变。
汽车以40km/h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它此时受到的摩擦力与牵引力平衡,即二者大小相等。根据甲图可知,40km/h时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为F0,则汽车受到的摩擦力为F0。虽然汽车受到的牵引力不断增大,但是汽车对地面的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因此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不变,如下图所示: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