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08节-氧气及其制取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08节-氧气及其制取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3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0:10:32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08节-氧气及其制取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余姚期中)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X 26 2 12
反应后质量(g) 18 1 2 3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2.下列各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甲表示向一定量硫酸铜和硫酸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乙表示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丙表示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D.丁表示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3.(2020八下·新昌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A.A B.B C.C D.D
4.(2024八下·浙江期末)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能直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实验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然后缩小
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纳米铁粉和普通铁丝的化学性质不一样
5.(2016八下·浙江期中)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6.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产生氧化镁和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B.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C.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二氧化碳不一定可以用于灭火
7.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的值为 12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当丁的质量为5g时,甲的质量也是5g
8.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正确的是(  )
A.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反应基本类型都是分解反应
C.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D.收集的方法不相同
9.当电器设备失火时,在酸碱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中选择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主要原因是………(  )
A.液态CO 汽化时吸收热 B.CO 的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CO 不导电 D.液态CO 的压强大
10.已知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丙的化学方程式为甲(固)+乙(固)丙十丁,且气体丙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是……………………………(  )
A.制取CO 的发生装置和排水法收集
B.用KMnO 制取O 的发生装置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制取CO 的发生装置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用KMnO 制取O 的发生装置和排水法收集
1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使用催化剂
B.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
C.用排水法收集
D.用带火星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
12.现有下列反应:①;②;③其中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13.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可以做燃料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氧气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1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的质量为3.84g
C.c中元素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15.了解金属的性质有利于科学地利用金属材料。兴趣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
实验一:将硬铝片(铝合金)和铝片相互刻画,铝片表面出现划痕
实验二: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管内液面上升约体积
实验三:将锌粒放入过量稀硫酸中,持续产生气体,最终固体消失
实验四: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溶液变成蓝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一说明硬铝的硬度比铝的大
B.实验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C.实验三所得溶液中溶质为ZnSO
D.实验四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的强
16.为了节能,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目的是 (  )
A.防止发生爆炸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O 消耗量 D.降低汽油的着火点
1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若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则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D.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18.(2018九上·湖州开学考)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二、填空题
19.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如图。
(1)仪器A 的名称是   ,能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2)实验结束时,若没有把导管移出水面,就熄灭酒精灯,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三、实验探究题
20.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作发生   装置,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装置   。
(3)若将装置F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于测定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   (填“a”或“b”)通入F中。
21.小敏从资料上获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还能跟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一3),欲验证“镁能在氮气中燃烧”,小敏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一)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关闭弹簧夹,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内至完全反应;
③____,观察到倒流至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20%;
④拔出瓶塞,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到镁条在瓶内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如图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   。
(2)将步骤③的操作补充完整:   。
(3)小敏认为可利用镁带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   现象时,也可确定镁能与氮气反应。
22.小明在学习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①按如图甲所示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03克二氧化锰装入容器中,塞进橡皮塞,接上压强测量仪(如图乙);③倾斜装置,使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充分混合,用压强测量仪测量容器内的气压;
④分别用0.06克、0.09克和0.12克相同的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图丙所示。
(1)写出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   。
(2)实验中,小明用   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
(4)实验中,每次产生O 的速度都是先快后慢,其原因可能是   。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铟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大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多选)。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四、解答题
24.(2023·鹿城模拟)为了给航天员提供氧气,其中一种解决方法是利用萨巴蒂尔反应并配合水的电解来实现氧气的再生,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大致流程如下。
资料1:萨巴蒂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资料2:二氧化碳收集装置中有一种常用的弱碱性吸附剂,吸附剂内部有许多微孔。
(1)根据萨巴蒂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X的化学式为   。
(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吸附剂能快速吸附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3)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电解水产生的氢气进入到萨巴蒂尔反应器充分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气体X。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和各装置的增重质量如图。
请使用数据a、b、c、m、n,列出它们的等式关系以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确定出表中X数值,再结合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或杂质,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物质质量比为反应前后物质差值之比分析。
【解答】A、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x=18+1+2+32-26-2-12=13,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或杂质,该反应为NM+P,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物质M的质量为13g ,符合题意;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26-1):(32-12)=5:4 ,不符合题意;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先后顺序进行解答;
B、根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A、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等到硫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等到硫酸反应完后有沉淀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后沉淀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A错误;
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少,所以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增加,然后转成水平,故B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氧气质量会逐渐增加,故C错误;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加,氢氧化钠越来越少,当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钠的质量应该为零,故D错误。
3.【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故B错误;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4.【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纳米铁粉的化学性质及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
【解答】A.该实验不能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情况,因此不能直接去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错误;
B.纳米铁粉燃烧的时候,放出热量,锥形瓶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气球体积会变大,当燃烧过程中消耗了氧气,燃烧完毕后,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气球体积变小,故B正确;
C.激光手电照射的时候纳米铁粉的着火点不变,故C错误;
D.纳米铁粉的化学性质与普通铁粉是相同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考虑实验室选择气体收集方式时,是否能选用排水法要考虑气体的溶解性和是否与水反应;是否能选用排空气法要考虑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收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一般考虑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看它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②③⑤需要考虑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氧化镁和碳,结合各个选项分析。
【解答】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氧化镁和碳。
A. 该反应反应物有两种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镁单质中镁元素显0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生成物中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碳中元素显0价,其中不是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不一定可以用于灭火,金属镁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当甲的质量为8g时,反应前后的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减少量=10g-0g=10g;则生成的乙的质量=10g-8g=2g,则a的值为10+2=12。
A. 由上述分析,a的值为1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后的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乙,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参加反应的丁和生成的甲的质量比=10g:8g=5:4,当丁的质量为5g时,即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10g-5g=5g,则甲的质量是4g,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反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二氧化碳、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
【解答】A.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反应需要催化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催化剂,故错误;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故错误;
C. 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一种是固态,另一种是液态,故正确;
D. 收集氧气、二氧化碳都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方法可以相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C。
9.【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中含有能够导电的物质,二氧化碳不能导电分析。
【解答】当电器设备失火时,为了防止发生触电事故,最好选择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主要原因是液态二氧化碳不导电。
故答案为:C。
10.【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甲(固)+乙(固)丙↑+丁,属于固体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
【解答】甲(固)+乙(固)丙↑+丁,属于固体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A. 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且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制取丙气体不能选用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B.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符合题意;
C. 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且密度比空气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制取丙气体不能选用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D.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方法,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只加热即可,不需用催化剂,故错误;
B.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有:KMnO4、KClO3、H2O2,都含有氧元素,故正确;
C. 因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错误;
D. 氧气有助燃的作用,验满时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不需用燃着的火柴,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一般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
【解答】①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固体,同时生成氧气,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②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固体和氧气,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③硝酸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氮气和氧气,得到气体是氮气和氧气的混合物,不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故答案为:A。
13.【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B、根据工业制氧气为 物理变化分析;
C、根据氧气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分析。
【解答】A、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可以做燃料 ,不符合题意;
B、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但不是与所有物质都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符合题意;
故选D。
14.【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杂质也可能是催化剂, 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物质质量变化量之比分析。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待测值=(6.4+3.2+4.0+0.5)-2.56-7.2-0.5=3.84;
反应后a的质量减少了2.56g,则a是反应物;
反应后b的质量减少了0.64g,则b也是反应物;
反应后c的质量增加了3.2g,则c是生成物;
反应前后d的质量不变,则d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该反应是a和b反应生成c,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A. 由分析可知,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值=3.84,所以反应后a的质量为3.84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a和b反应生成c,所以c中元素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该反应是a和b反应生成c,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故答案为:D。
15.【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两种物质相互刻画,痕迹更明显的物质硬度小分析。
B、根据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会生锈,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解答】A. 实验一中,将硬铝片(铝合金)和铝片相互刻画,铝片表面出现划痕,说明硬铝的硬度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实验二中,铁丝锈蚀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冷却后,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管内液面上升约体积,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三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稀硫酸过量,故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锌和硫酸,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溶液变成蓝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的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充分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为了节能,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目的是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故答案为:B。
17.【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燃烧的概念分析。
B、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改变分析。
C、根据易燃易爆知识分析。
D、根据粉末状的固体接触面积更大分析。
【解答】A.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空气中氧气与金属铁反应 ,属于缓慢氧化反应,故错误;
B. 通过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故错误;
C. 若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则遇明火,达到爆炸极限,会发生爆炸 ,故错误;
D. 煤加工成粉末状,接触面积更大,可使煤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8.【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氧气在此过程中提供氧。物质在空气中进行的非常缓慢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氧化反应。伴随现象:发热,不发光,如金属生锈,酿酒、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等。
【解答】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说法正确;②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③急速的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说法错误;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说法正确;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说法错误;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9.【答案】(1)集气瓶;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试管炸裂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性质。
(2)根据试管受热不均匀,会炸裂分析。
【解答】(1)仪器A 的名称是集气瓶,能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采用的是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性质。
(2)实验结束时,若没有把导管移出水面,就熄灭酒精灯,在大气压作用下,水会倒流回到试管,试管受热不均匀,会炸裂,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试管炸裂。
20.【答案】(1)酒精灯;集气瓶
(2)A;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D
(3)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发生装置。
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根据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分析。
(3)根据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析。
【解答】(1)仪器名称①为酒精灯;仪器名称②为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属于固固加热型,应选用作发生装置A;
该反应为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
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最好选用装置D。
(3)若将装置F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于测定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测量时气体应从b通入F中。
21.【答案】(1)将氧气全部耗尽,防止氧气在镁条燃烧时造成干扰
(2)待整个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3)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远大于步骤③水的体积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
镁在氮气中燃烧会生成氮化镁。
【解答】(1)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将氧气全部耗尽,防止氧气在镁条燃烧时造成干扰。
(2)将步骤③的操作补充完整:待整个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因为,红磷燃烧,氧气被消耗,集气瓶中压强减小,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
(3)小敏认为可利用镁带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远大于步骤③水的体积现象时,也可确定镁能与氮气反应。
22.【答案】(1)用手捂住容器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2)容器内的气压大小
(3)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
(4)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随反应进行越来越小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在大气压作用下,用手捂住容器后,试管里的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分析。
(2)根据实验中,小明利用压强测量仪测定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分析。
(3)根据步骤④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同重复实验,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分析。
(4)根据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随着反应进行越来越小分析。
【解答】(1)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用手捂住容器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因为在大气压作用下,用手捂住容器后,试管里的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2)实验中,小明利用压强测量仪测定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也就是用容器内的气压大小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根据步骤④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同重复实验,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
(4)实验中,每次产生O2的速度都是先快后慢,其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随着反应进行越来越小。
23.【答案】(1)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合理即可)
(2)空气
(3)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A;C;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1)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空气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故答案为:ACD。
24.【答案】(1)CH4
(2)弱碱性吸附剂与酸性气体反应,且吸附剂内微孔增加了反应接触面积
(3)a+b=c+m+n(其余根据化学式计算的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可根据微观条件下的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式(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
(2)吸附剂的作用主要分为物理和化学吸收;
(3) 质量守恒定律指在化学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物质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
【解答】(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后面还缺一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2) 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吸附剂能快速吸附二氧化碳的原因是:弱碱性吸附剂与酸性气体反应,且吸附剂内微孔增加了反应接触面积‘
(3)质量守恒定律指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与生成的质量相等,故:a+b=c+m+n
1 / 1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08节-氧气及其制取
一、单选题
1.(2023九上·余姚期中)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M、N、Q、P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下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
物质 M N Q P
反应前质量(g) X 26 2 12
反应后质量(g) 18 1 2 32
A.该变化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B.反应后物质M的质量为13g
C.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5:4
D.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答案】B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确定出表中X数值,再结合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或杂质,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分解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物质质量比为反应前后物质差值之比分析。
【解答】A、由反应前后物质质量总和不变可知,x=18+1+2+32-26-2-12=13,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质量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或杂质,该反应为NM+P,属于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物质M的质量为13g ,符合题意;
C、 反应中N、P的质量比为(26-1):(32-12)=5:4 ,不符合题意;
D、 物质Q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可能是杂质未参与反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下列各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甲表示向一定量硫酸铜和硫酸混合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B.乙表示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C.丙表示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
D.丁表示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
【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与过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先后顺序进行解答;
B、根据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进行分析;
C、根据催化剂的定义进行分析;
D、根据氢氧化钠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进行分析。
【解答】A、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硫酸反应,等到硫酸反应完毕后,氢氧化钠再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所以一开始没有沉淀,等到硫酸反应完后有沉淀生成,硫酸铜反应完后沉淀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A错误;
B、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加热会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质量减少,所以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会逐渐增加,然后转成水平,故B正确;
C、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向盛有少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不断加入双氧水,氧气质量会逐渐增加,故C错误;
D、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随着稀盐酸的不断滴加,氢氧化钠越来越少,当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完全反应时,氢氧化钠的质量应该为零,故D错误。
3.(2020八下·新昌期末)下列有关物质燃烧现象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名称 实验现象
A 铁丝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黑色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雾
C 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或空气中燃烧的现象判断。
【解答】A.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故A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会出现黄白色火焰,释放热量,并产生大量白烟,故B错误;
C.硫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C错误;
D.碳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有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4.(2024八下·浙江期末)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该实验能直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实验中观察到气球逐渐膨胀然后缩小
C.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的着火点降低
D.纳米铁粉和普通铁丝的化学性质不一样
【答案】B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根据纳米铁粉的化学性质及燃烧的条件进行解答。
【解答】A.该实验不能看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情况,因此不能直接去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故A错误;
B.纳米铁粉燃烧的时候,放出热量,锥形瓶中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气球体积会变大,当燃烧过程中消耗了氧气,燃烧完毕后,温度降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降低,气球体积变小,故B正确;
C.激光手电照射的时候纳米铁粉的着火点不变,故C错误;
D.纳米铁粉的化学性质与普通铁粉是相同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5.(2016八下·浙江期中)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下列性质:①颜色;②密度;③溶解性;④可燃性;⑤能否与水反应,必须考虑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答案】D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考虑实验室选择气体收集方式时,是否能选用排水法要考虑气体的溶解性和是否与水反应;是否能选用排空气法要考虑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实验室制取气体选择收集方法时,收集方法的选择是根据:一般考虑气体物理性质中的密度和溶解性,化学性质中看它是否与水发生化学反应;难溶于水或不易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不能与空气中的成分反应)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故②③⑤需要考虑
故答案为:D
6.将燃着的镁条伸入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产生氧化镁和炭,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B.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
C.该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
D.二氧化碳不一定可以用于灭火
【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题意,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氧化镁和碳,结合各个选项分析。
【解答】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会生成氧化镁和碳。
A. 该反应反应物有两种物质,不属于分解反应 ,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氧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镁单质中镁元素显0价,二氧化碳中碳元素显+4价,氧元素显-2价,生成物中氧化镁中镁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碳中元素显0价,其中不是各元素的化合价都发生了改变,故错误,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不一定可以用于灭火,金属镁燃烧不能用二氧化碳灭火,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一定条件下发生了化学反应,容器中乙、丙、丁的质量随甲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a的值为 12
B.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丁一定是化合物
D.当丁的质量为5g时,甲的质量也是5g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后质量增加的为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为反应物,反应后质量不变可能属于催化剂,也可能是杂质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当甲的质量为8g时,反应前后的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丁的质量减少量=10g-0g=10g;则生成的乙的质量=10g-8g=2g,则a的值为10+2=12。
A. 由上述分析,a的值为12,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反应前后的丙的质量不变,可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丁,生成物是甲和乙,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所以丁一定是化合物,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参加反应的丁和生成的甲的质量比=10g:8g=5:4,当丁的质量为5g时,即参加反应的丁的质量=10g-5g=5g,则甲的质量是4g,故错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8.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和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相比较,正确的是(  )
A.反应都需要催化剂 B.反应基本类型都是分解反应
C.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D.收集的方法不相同
【答案】C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解析】【分析】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反应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作用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
大理石与盐酸反应制二氧化碳的反应是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根据二氧化碳、氧气的物理性质分析。
【解答】A. 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的反应需要催化剂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不需要催化剂,故错误;
B.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不属于分解反应 ,故错误;
C. 所用药品的状态相同 ,一种是固态,另一种是液态,故正确;
D. 收集氧气、二氧化碳都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的方法可以相同,故错误;
故答案为:C。
9.当电器设备失火时,在酸碱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和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中选择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主要原因是………(  )
A.液态CO 汽化时吸收热 B.CO 的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CO 不导电 D.液态CO 的压强大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酸碱灭火器、泡沫灭火器中含有能够导电的物质,二氧化碳不能导电分析。
【解答】当电器设备失火时,为了防止发生触电事故,最好选择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的主要原因是液态二氧化碳不导电。
故答案为:C。
10.已知实验室里制取气体丙的化学方程式为甲(固)+乙(固)丙十丁,且气体丙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则应选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方法是……………………………(  )
A.制取CO 的发生装置和排水法收集
B.用KMnO 制取O 的发生装置和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C.制取CO 的发生装置和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用KMnO 制取O 的发生装置和排水法收集
【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根据甲(固)+乙(固)丙↑+丁,属于固体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分析。
【解答】甲(固)+乙(固)丙↑+丁,属于固体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A. 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且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制取丙气体不能选用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B.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正确,符合题意;
C. 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来制取,属于固液常温型,且密度比空气大,可选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制取丙气体不能选用制取CO2的发生装置,故不符合题意;
D.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体加热型;气体丙易溶于水,不能选用排水法收集;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  )
A.使用催化剂
B.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
C.用排水法收集
D.用带火星的火柴检验是否收集满
【答案】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根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氧气的检验方法,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A.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只加热即可,不需用催化剂,故错误;
B. 实验室制取氧气的物质有:KMnO4、KClO3、H2O2,都含有氧元素,故正确;
C. 因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还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错误;
D. 氧气有助燃的作用,验满时可用带火星的木条,不需用燃着的火柴,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2.现有下列反应:①;②;③其中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A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原理
【解析】【分析】一般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加热氯酸钾或加热高锰酸钾。
【解答】①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固体,同时生成氧气,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②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分解为氯化钾固体和氧气,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③硝酸铵在加热的条件下分解生成水,氮气和氧气,得到气体是氮气和氧气的混合物,不适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
故答案为:A。
13. 下列有关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氧气可以做燃料
B.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分解反应
C.氧气能与所有物质发生反应
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的助燃性分析;
B、根据工业制氧气为 物理变化分析;
C、根据氧气化学性质分析;
D、根据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分析。
【解答】A、 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可以做燃料 ,不符合题意;
B、 工业上用分离液态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是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C、 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与很多物质发生反应,但不是与所有物质都反应 ,不符合题意;
D、 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物质在氧气中燃烧属于氧化反应 ,符合题意;
故选D。
14.将一定质量的a、b、c、d四种物质放入一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
B.反应后a的质量为3.84g
C.c中元素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
D.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答案】D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不断减少,生成物的质量不断增加;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变,可能是杂质也可能是催化剂, 反应中物质的质量比=物质质量变化量之比分析。
【解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待测值=(6.4+3.2+4.0+0.5)-2.56-7.2-0.5=3.84;
反应后a的质量减少了2.56g,则a是反应物;
反应后b的质量减少了0.64g,则b也是反应物;
反应后c的质量增加了3.2g,则c是生成物;
反应前后d的质量不变,则d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是不参与反应的物质;
该反应是a和b反应生成c,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
A. 由分析可知,a和b是反应物,d可能是催化剂,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待测值=3.84,所以反应后a的质量为3.84g,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由分析可知,该反应是a和b反应生成c,所以c中元素种类一定等于a、b两种物质中元素的种类之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D. 该反应是a和b反应生成c,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
故答案为:D。
15.了解金属的性质有利于科学地利用金属材料。兴趣小组通过下列实验探究金属的性质。
实验一:将硬铝片(铝合金)和铝片相互刻画,铝片表面出现划痕
实验二: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管内液面上升约体积
实验三:将锌粒放入过量稀硫酸中,持续产生气体,最终固体消失
实验四: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溶液变成蓝色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一说明硬铝的硬度比铝的大
B.实验二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C.实验三所得溶液中溶质为ZnSO
D.实验四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的强
【答案】C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A、根据两种物质相互刻画,痕迹更明显的物质硬度小分析。
B、根据铁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会生锈,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分析。
C、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
D、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解答】A. 实验一中,将硬铝片(铝合金)和铝片相互刻画,铝片表面出现划痕,说明硬铝的硬度大,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实验二中,铁丝锈蚀消耗氧气,待完全反应,冷却后,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管内液面上升约体积,说明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C. 实验三中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稀硫酸过量,故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硫酸锌和硫酸,故错误,符合题意;
D. 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溶液变成蓝色,说明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说明铜的活动性比银的强,故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6.为了节能,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目的是 (  )
A.防止发生爆炸 B.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C.减少O 消耗量 D.降低汽油的着火点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充分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为了节能,汽车内燃机将汽油(含等)喷成雾状后和空气混合燃烧,目的是增大汽油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能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故答案为:B。
1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跟氧气的反应就是燃烧
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C.若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则遇明火一定发生爆炸
D.煤加工成粉末状,可使煤燃烧更充分
【答案】D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A、根据燃烧的概念分析。
B、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固有属性,不能随意改变分析。
C、根据易燃易爆知识分析。
D、根据粉末状的固体接触面积更大分析。
【解答】A. 物质跟氧气的反应不一定是燃烧,比如空气中氧气与金属铁反应 ,属于缓慢氧化反应,故错误;
B. 通过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低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故错误;
C. 若可燃性气体中混有空气,则遇明火,达到爆炸极限,会发生爆炸 ,故错误;
D. 煤加工成粉末状,接触面积更大,可使煤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8.(2018九上·湖州开学考)下列说法: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②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的氧化反应;③急速的燃烧一定会发生爆炸;④自燃是缓慢氧化所引起的;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不同;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产生。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②③⑤
【答案】C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氧气在此过程中提供氧。物质在空气中进行的非常缓慢的,不易被人察觉的氧化反应。伴随现象:发热,不发光,如金属生锈,酿酒、食物腐败、动植物的呼吸等。
【解答】①食物腐烂、铁生锈都是缓慢氧化,说法正确;②物质跟氧气发生的反应是氧化反应,说法正确;③急速的燃烧不一定发生爆炸,说法错误;④自燃是缓慢氧化引起的,由缓慢氧化引起的自发燃烧叫自燃,说法正确;⑤白磷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的着火点相同,说法错误;⑥燃烧、自燃、缓慢氧化的共同点都是氧化反应并都有热量放出,说法正确,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
19.实验室常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如图。
(1)仪器A 的名称是   ,能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的性质。
(2)实验结束时,若没有把导管移出水面,就熄灭酒精灯,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   。
【答案】(1)集气瓶;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2)试管炸裂
【知识点】常用仪器的名称;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1)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性质。
(2)根据试管受热不均匀,会炸裂分析。
【解答】(1)仪器A 的名称是集气瓶,能用图示方法收集氧气,采用的是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具有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性质。
(2)实验结束时,若没有把导管移出水面,就熄灭酒精灯,在大气压作用下,水会倒流回到试管,试管受热不均匀,会炸裂,则可能导致的后果是试管炸裂。
三、实验探究题
20.如图是几种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图中标有数字的仪器名称:①   ;②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应选用作发生   装置,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最好选用装置   。
(3)若将装置F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于测定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测量时气体应从   (填“a”或“b”)通入F中。
【答案】(1)酒精灯;集气瓶
(2)A;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D
(3)b
【知识点】制取氧气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
【解析】【分析】(2)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属于固固加热型选择发生装置。
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根据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分析。
(3)根据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析。
【解答】(1)仪器名称①为酒精灯;仪器名称②为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反应属于固固加热型,应选用作发生装置A;
该反应为高锰酸钾在加热下反应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文字表达式:。
若要收集较为纯净的氧气,应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最好选用装置D。
(3)若将装置F内装满水,再连接量筒,用于测定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的气体体积,气体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测量时气体应从b通入F中。
21.小敏从资料上获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但能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镁,还能跟氮气反应生成氮化镁(氮元素的化合价为一3),欲验证“镁能在氮气中燃烧”,小敏利用“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如图一)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关闭弹簧夹,将点燃的红磷伸入集气瓶内至完全反应;
③____,观察到倒流至集气瓶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20%;
④拔出瓶塞,将点燃的镁条伸入集气瓶内,观察到镁条在瓶内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如图二)。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   。
(2)将步骤③的操作补充完整:   。
(3)小敏认为可利用镁带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   现象时,也可确定镁能与氮气反应。
【答案】(1)将氧气全部耗尽,防止氧气在镁条燃烧时造成干扰
(2)待整个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3)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远大于步骤③水的体积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
【解析】【分析】红磷燃烧会生成五氧化二磷。
镁在氮气中燃烧会生成氮化镁。
【解答】(1)步骤②的实验目的是将氧气全部耗尽,防止氧气在镁条燃烧时造成干扰。
(2)将步骤③的操作补充完整:待整个装置完全冷却后,打开弹簧夹,因为,红磷燃烧,氧气被消耗,集气瓶中压强减小,氧气占空气体积的21%。
(3)小敏认为可利用镁带直接在集气瓶内燃烧(如图三)来验证实验结果,装置冷却,打开弹簧夹,当观察到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远大于步骤③水的体积现象时,也可确定镁能与氮气反应。
22.小明在学习了“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根据实验回答问题。
①按如图甲所示组装实验仪器并进行气密性检查;
②取10毫升溶质质量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和0.03克二氧化锰装入容器中,塞进橡皮塞,接上压强测量仪(如图乙);③倾斜装置,使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充分混合,用压强测量仪测量容器内的气压;
④分别用0.06克、0.09克和0.12克相同的二氧化锰重复上述实验,整理相关数据如图丙所示。
(1)写出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   。
(2)实验中,小明用   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   。
(4)实验中,每次产生O 的速度都是先快后慢,其原因可能是   。
【答案】(1)用手捂住容器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2)容器内的气压大小
(3)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
(4)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随反应进行越来越小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解析】【分析】(1)根据在大气压作用下,用手捂住容器后,试管里的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分析。
(2)根据实验中,小明利用压强测量仪测定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分析。
(3)根据步骤④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同重复实验,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分析。
(4)根据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随着反应进行越来越小分析。
【解答】(1)步骤①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具体操作及气密性良好的判断依据:用手捂住容器后,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因为在大气压作用下,用手捂住容器后,试管里的温度升高,气体体积膨胀,导管口有气泡产生。
(2)实验中,小明利用压强测量仪测定锥形瓶内压强的变化,也就是用容器内的气压大小来反映产生氧气的多少。
(3)本实验除了研究“二氧化锰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分解产生氧气质量的影响”外,根据步骤④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同重复实验,还可以研究的问题是二氧化锰的质量对过氧化氢分解快慢的影响。
(4)实验中,每次产生O2的速度都是先快后慢,其原因可能是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随着反应进行越来越小。
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673年,玻义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在密闭的曲颈瓶中加热金属时,得到了金属灰,冷却后打开容器,
材料二:1703年,施塔尔提出“燃素学说”,其主要观点有:①燃素是组成物体的一种成分,一般条件下被禁铟在可燃物中;②燃素在可燃物燃烧时会分离出来,且燃素可穿透一切物质。
材料三:1756年,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他将金属铅装入容器后密封、称量。然后把容器放到大火上加热,银白色的金属变成了灰黄色,待容器冷却后再次称量,发现容器的总质量没有发生变化。罗蒙诺索夫对此的解释是:“容器里原来有一定量的空气,且容器中的空气质量减少多少,金属灰的质量就比金属增加多少,在化学变化中物质的质量是守恒的。”后来,拉瓦锡等科学家经过大量的定量实验,推翻了“燃素学说”,质量守恒定律得到公认。
(1)由“燃素学说”可知,物质燃烧后质量应该减少。请根据所学知识写出一个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   。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   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多选)。
A.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
B.实验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药品的选择
C.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D.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答案】(1)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合理即可)
(2)空气
(3)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A;C;D
【知识点】空气的成分及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1)可以推翻“燃素学说”的事实:铁丝燃烧后固体质量增大。
(2)罗蒙诺索夫重做了玻义耳的实验是基于金属加热后,增加的质量并非来自燃素而是来自空气的假设。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三,玻义耳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打开容器前没有称量容器的总质量。
(4)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问题应该全面、严谨,定量方法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科学研究既要尊重事实,也要勇于创新。
故答案为:ACD。
四、解答题
24.(2023·鹿城模拟)为了给航天员提供氧气,其中一种解决方法是利用萨巴蒂尔反应并配合水的电解来实现氧气的再生,同时吸收二氧化碳,大致流程如下。
资料1:萨巴蒂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资料2:二氧化碳收集装置中有一种常用的弱碱性吸附剂,吸附剂内部有许多微孔。
(1)根据萨巴蒂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推断X的化学式为   。
(2)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吸附剂能快速吸附二氧化碳的原因是   。
(3)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与电解水产生的氢气进入到萨巴蒂尔反应器充分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水和气体X。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质量和各装置的增重质量如图。
请使用数据a、b、c、m、n,列出它们的等式关系以体现质量守恒定律   。
【答案】(1)CH4
(2)弱碱性吸附剂与酸性气体反应,且吸附剂内微孔增加了反应接触面积
(3)a+b=c+m+n(其余根据化学式计算的合理答案也可)
【知识点】空气的利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解析】【分析】(1)可根据微观条件下的质量守恒定律判断化学式(前后原子种类,个数不变);
(2)吸附剂的作用主要分为物理和化学吸收;
(3) 质量守恒定律指在化学反应前后参与反应物质的质量=生成物的质量;
【解答】(1)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后面还缺一个碳原子和4个氢原子;
(2) 根据以上信息,分析吸附剂能快速吸附二氧化碳的原因是:弱碱性吸附剂与酸性气体反应,且吸附剂内微孔增加了反应接触面积‘
(3)质量守恒定律指参与反应的物质质量与生成的质量相等,故:a+b=c+m+n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