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沁园春·长沙 》课件(共7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沁园春·长沙 》课件(共72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6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17:01: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2张PPT)
第一单元 青春价值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1.通过任务一,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与意境的丰盈深邃。
2.通过任务二,鉴赏诗歌的手法,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3.通过任务三,把握革命者形象,感受壮志情怀。
识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出身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文学家。
知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热潮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前往广州主持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这首词写出了毛泽东年轻时期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晓常识

1.定义:一种韵文文体,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因句子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最初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合音乐歌唱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又被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在《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就是词牌,而“长沙”则是这首词的标题。“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说明这首词的主要内容与词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有关。
3.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按流派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的,也有写山、水等自然景观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词 牌
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最初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来歌唱的,有的按词制调,有的依调填词。这些曲调的名称就是词牌,一般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后来主要是依调填词,曲调名和词的内容不一定有联系,而且大多数词都已不再配乐歌唱,所以各个调名只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定式。有些词牌正名之外另标异名,也有同名异调、一名数体的。
沁 园 春
沁园春,词牌名,东汉窦宪仗势夺取原属沁水公主的沁园,后人作词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以苏轼的《沁园春·孤馆灯青》为正体,双调114个字,上阕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十二句五平韵。另有6种变体,字数由112个字到116个字不等,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属双调112个字,上阕十三句四平韵,下阕十二句五平韵的变体。
正字音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橘子( )

②寥廓( )
liáo
③遒劲( )
qiú
④百舸争流( )

⑤浪遏飞舟( )
è
2.给下列形近字组词。
沁(qìn)__________
泌(mì)______
沁人心脾
分泌
鹰(yīng)______
赝(yàn)______
雄鹰
赝品
携(xié)______
隽(juàn)______
稠(chóu)______
倜(tì)______
携手
隽永
稠密
倜傥
积词语
3.解释下列词语。
(1)寥廓:__________________
指宇宙高远辽阔。
(2)苍茫:____________
旷远迷茫。
(3)意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志和气概;②志趣和性格;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4)峥嵘岁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不平凡的年月。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5)指点江山:________________
评论国家大事。
(6)中流砥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
(7)激扬文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褒扬清明。
(8)意气风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9)风华正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1.本词脉络依次按照“立”“看”“问”“忆”“记”五个字概括,反复诵读这首词,找到这五个字的具体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核对 ①上阕写词人独“立”寒秋中的橘子洲头。②放眼“看”去,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③即景生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④下阕转入“忆”——想当年,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⑤特别“记”起一个场面——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从而形象含蓄地回答了上阕的问题。
2.在本词中,词人描绘了哪些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我核对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明结构
析重点
任务一 品味意象的活泼灵动与意境的丰盈深邃
1.[情境]古典诗歌中,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
古代文人墨客面对秋风落叶、草木凋零的景象,往往会选取“黄花”“枯草”“寒蝉”“暮鸦”这样的意象,来抒发心中郁积的情感。
[问题](品味诗歌的意象)在这首词中,词人选取的意象有哪些特点?完成下面的表格。
意象 观察视角 相关诗句 修饰词 意象特点






总结句
[答案] 与你交流
意象 观察视角 相关诗句 修饰词 意象特点
山 远、色彩 看万山红遍 万、红遍 山多,红的范围
广
林 远、色彩 层林尽染 层、尽染 树林层层叠叠,
被染的程度深
江 近、色彩 漫江碧透 漫、碧透 江水满溢、碧
透、清澈
舸 近 百舸争流 百、争 千帆竞发、争先
恐后、昂扬奋进
鹰 仰视 鹰击长空 击 迅捷、矫健、有

意象 观察视角 相关诗句 修饰词 意象特点
鱼 俯瞰 鱼翔浅底 翔 轻盈畅快、欢愉
自在
总结句 万类霜天竞自由
续表
2.[情境]诗人笔下的意象不应是客观的白描,而应是“灌注了生气的形象”。(康德语)
[问题](品味诗歌的意境)《沁园春·长沙》中的意象组合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美感?
[答案] 与你交流 ①山红水绿的静景的色彩美。(教师讲解内容:“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
②事物动态的雄壮美。(教师讲解内容:“百舸争流”中的“争”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展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中,“击”“翔”准确而生动地刻画出了在万里长空中飞鹰的矫健和在清澈见底的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万类霜天竞自由”中的“竞”字,有力地突出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让人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
3.[情境]自古以来多有悲秋之士,也流传了许许多多的悲秋之名篇。有曹操的《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代枭雄曹操看到秋也没有避开写秋的萧瑟);有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羁旅途中的张继在秋天感受到的是愁绪、孤独);有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尽秋的肃杀凋落;亦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样站在寒秋中的毛泽东,同样在路上孤身一人的毛泽东,同样面对江水东逝的毛泽东,却将寒秋严霜下的万物写得生机勃勃,意境高远。
[问题](思考情与景的关系)为什么诗人笔下的秋天与古人笔下的寒秋有所不同?
[答案] 与你交流 ①因为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革命家、政治家,还是一位诗人,他一生所从事的轰轰烈烈的革命事业和他乐观奋进、百折不挠的人格魅力,决定了他的创作风格。(教师讲解内容:美国记者艾格妮丝·史沫特莱说,毛泽东的笔端凝聚着千军万马。“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②毛泽东富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有伟大的胸襟、英雄的胆略和气概,他以火热的心观看秋色,他眼中的秋天自然是五彩斑斓、生机勃勃的。
任务二 鉴赏诗歌的手法,赏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1.[情境]教师提问:大家还记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吗?(学生背诵课文)教师讲解:“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的“把酒问青天”源自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我们在《沁园春·长沙》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气度非凡的词句。
[问题](赏析关键语句的作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全词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与你交流 ①从内容上看,这一发问,显示了青年革命者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心胸和高远志向。(教师讲解内容:面对秋景和苍茫的大地,词人把眼前之“景”抛开,问出“谁”是大地的主宰,这个问题出人意料,将词的内容由描写自然过渡到关心国家,提升了词作的主题和格局。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想到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从而陷入深沉的思考,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自然界的万物尚且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而“竞自由”,何况我们这些有思想、有灵魂的人呢?“谁主沉浮”表现了词人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②从结构上看,这三句话在词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讲解内容:这首词上阕写景抒情,下阕追忆往事,而以一设问,引出了下阕对同学少年豪情壮志的叙写,从而把上下阕贯串起来)
2.[情境]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有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诗画相通”理论的发端。其后,北宋的张舜民在《跋百之诗画》中有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好的诗歌不仅情感充沛,还将情非常巧妙地寄于山水之间,营造出极强的画面感,能让读者产生身在画中的感觉。《沁园春·长沙》就是这样情景相融、诗画一体的诗歌。
[问题](鉴赏景物描写的作用)请从描写视角变化、景物着色和景物状态几个方面,赏析“湘江秋景图”。
[答案] 与你交流(1)在视角变化上,词人主要通过远眺、近观、仰视、俯瞰等视角的变换来描绘景物。(教师讲解内容: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是远眺;“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是近观;“鹰击长空”是仰视;“鱼翔浅底”是俯瞰。这些景物品类齐全,充满生机)
(2)在景物着色上,词人只取红、碧二色——“万山红遍”“漫江碧透”。(教师讲解内容:
红、碧二色都富于生命的力度,勃发着生命的光彩,再加上“遍”“透”的程度修饰,一派蓬勃生机跃然纸上。而且,红、碧二色对比强烈,红在碧的衬托下愈显其红,碧在红的衬托下愈显其碧,红枫碧水,交相辉映,鲜明夺目)
(3)在景物状态描写上,词人写景动静结合。(教师讲解内容:
在静态描写的基础上突出昂扬奋进的气息。写鹰,是搏击长空;写鱼,是漫游浅底;写船,是竞相疾驶;写水,则是滔滔北去。即便是写红枫,也要用个“染”字,“染”是着色的过程,写出了枫叶颜色由淡变深的动态过程。总之,一切景物都处于动态之中,而运动正是生命的体现。在词人的笔下,秋天不再是生命渐趋衰微的季节,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恢宏世界)
3.[情境]欣赏诗歌时,我们常常惊叹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我们读杜甫的《春望》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让我们印象深刻,其中“溅”“惊”二字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眼中景、耳中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再如我们读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让我们体会到诗歌的夸张手法和浪漫主义风格。这些启示我们:欣赏诗歌可以从手法、语言等入手。
[问题](鉴赏诗歌的手法)请分析本词的艺术特点。
[答案] 与你交流(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这是写景抒情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教师讲解内容:
虽然这首词的上阕也是写秋,但这秋景全是词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词人筛选过的景物,并通过词人的眼睛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词人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2)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教师讲解内容: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出雄鹰矫健飞腾的雄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描绘出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飞翔的神态)
(3)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的多处对比使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教师讲解内容: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是暗比)
任务三 把握革命者形象,感受壮志情怀
1.[情境]《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诗言志”,它说明了诗歌的本质特征: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问题](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通过这首词,你能看到怎样的词人形象?
[答案] 与你交流 以天下为己任、具有非凡气魄的革命者形象。①词的上阕,词人的自我形象主要是通过“独立”“看”等动词来表现的。(教师讲解内容:一个“独立”让我们看到了词人高大鲜明的形象。“看”字引领所写的景物,正表现了词人高瞻远瞩、具有洞察一切的深邃的政治眼光。在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大自然面前,词人发出了“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赞叹,充溢着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表达了对美好前景的无限憧憬。一“怅”一“问”,则表明词人对革命前途的深切关注和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念)②词的下阕,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词人的回忆来表现的。(教师讲解内容:以一“忆”字总起,点明下阕都是“忆往昔”的内容。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形象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是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的表现)
2.[情境]我们学过一些描写秋天的诗词,诗人们对秋天秋景的描述及所持的情感是不同的。如刘禹锡的《秋词》表达了对秋天的喜爱,张继的《枫桥夜泊》表达了对秋天的感伤,杜牧的《山行》则表达了对秋景的赞美。
[问题](感受诗中的情感)这首词与一般写秋的诗词相比,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 与你交流 抒发了词人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教师讲解内容:在词人的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寒而不悲,反而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的美,一种催人奋发、给人力量的美。词人面对这样的秋景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为“寒秋”景象注入了新的情感)
词 的 创 作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毛泽东的两首以“沁园春”为词牌的词了,那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沁园春”的词牌特点,尝试自己创作一首词吧。
活动说明 教师事先让学生了解“沁园春”词牌的相关行文特点,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某个意象进行创作。然后经过小组推荐,每个小组选取一两首学生创作的作品,由创作人进行课堂诵读,并分享自己的创作经验。
成果展示____
传统诗歌的意象
传统诗歌的意象多以物象为主。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曲折地表达自己的品格情操和思想感情。如《沁园春·长沙》就是通过寒秋、霜天、万山、湘江、飞鹰、游鱼等意象的组合,来表达词人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豪情。一般来说,传统诗歌中的意象主要是具有象征意义或特定含义的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送别类
1.杨柳。“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因此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在古诗词中,它成为一个蕴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意象。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3.南浦。南浦多见于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酒抒写离别之情、祝福之意。
二、思乡类
1.月亮。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双鲤。古时人们多以鲤鱼形状的函套藏书信,因此不少文人也在诗文中以鲤鱼代指书信。如赵令畤《蝶恋花》“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4.捣衣。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景象不仅让思妇伤情,而且最易触动游子的情怀,因此捣衣也是思乡主题的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之一。如李白《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三、愁苦类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在古诗文中,它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地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浪淘沙令》“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4.猿啼。古诗词中常常借助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杜鹃鸟。传说中望帝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他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鹃鸟,暮春苦啼,以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于是古诗中的杜鹃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如李白《蜀道难》“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6.斜阳(夕阳、落日)。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四、抒怀类
1.菊花。菊花一直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如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也写了很多咏菊诗,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如《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因此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受到了诗人们的敬仰与赞颂。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两句,借梅花来比喻诗人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来写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3.松柏。《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人多以松柏的耐寒来歌颂坚贞不屈的人格,形象鲜明,意境深远。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因为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所以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4.竹。竹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如郑板桥《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
5.黍离。“黍离”本指一行行的黍子,《诗经·王风·黍离》则是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歌,对后世影响颇深,故“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如王安石《金陵怀古四首(其一)》“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姜夔《扬州慢》也有“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的说法。
6.冰雪。古代诗歌中,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其一)》“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草木。古代诗歌中常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五、爱情类
1.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表达想念。如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2.莲。与“怜”同音,所以古诗中有不少诗句借“莲”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3.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两棵树的枝干合生在一起;比翼鸟,此鸟仅一目一翼,雌雄须并翼飞行。古典诗歌里用它们比喻恩爱夫妻。如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六、战争类
1.吴钩。指兵器,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地区的短兵器;后用吴钩指代兵器,古人用佩带吴钩象征英雄意气。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2.长城。《南史·檀道济传》记载,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大将,权力很大,受到君王猜忌。后来宋文帝借机杀他时,檀道济大怒道:“乃坏汝万里长城。”很显然是指宋文帝杀害将领,瓦解自己的军队。后来就用“万里长城”指戍守边疆的将领。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楼兰”代指边境之敌,古诗词中常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其随从也得经周亚夫的许可才可入营。后多用“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如王维《观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5.孤城。指边远的孤立城寨或城镇。古代文人常以其孤立边地的特点,表现战争的残酷、兵将守城的孤苦艰辛、边地的广袤浩瀚等。如王昌龄《从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毛泽东《临江仙·给丁玲同志》“壁上红旗飘落照,西风漫卷孤城”。
6.羌笛。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故此意象常见于边塞诗中。如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七、闲适类
1.五柳。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记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2.东篱。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3.三径。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有“三径就荒”一句,后“三径”就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如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4.桑麻。桑与麻。为农家养蚕、纺织所需,后为农事之代称。如孟浩然《过故人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示例
诉衷情·芙蓉金菊斗馨香
晏 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鉴赏 这首词属借景抒情之作,写的是秋景。词人首先通过对繁茂的芙蓉、菊花、红黄相间的树叶等意象的描写,描绘了一幅绚丽的金秋图画,抒发了闲适之情以及对秋景的喜爱之情。接着由清澈的流水、碧蓝的天空,写到了茫茫的大路,愁绪渐生。“茫茫”二字不仅写出了路途的遥远,更传递了词人倍感仕途渺茫、人生无法把握的迷茫。最后以“大雁”这一意象抒发了羁旅他乡、思乡怀人的无限愁苦。
练一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极为精练传神,既交代了红军进军娄山关的时间、气候和环境,也为后面写行军渲染了气氛。
B.本词上阕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景,通过西风、长空、鸣雁、霜花、晨月、马蹄声、喇叭声等描绘了凄冷、悲壮的画面。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的“碎”意为“凌乱”,描绘出急行军时的景象;而“咽”意为发不出声,写出物质条件的恶劣。
D.词中雄浑凄清的晨景,壮阔悲凉的黄昏景色,行军的艰难和战斗胜利后豪迈中兼有的历史沉重感,构成了深沉厚重、悲壮慷慨的意境。
[解析] (“‘咽’意为发不出声,写出物质条件的恶劣”错。“咽”既表明了喇叭声不够嘹亮,又暗示了战斗的紧张和激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忆秦娥·娄山关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2.请从意象使用的角度赏析“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意象选择。这两句词使用了“苍山”“海”“残阳”“血”四个色彩非常浓重的意象写景,气势非常壮阔。②画面描绘。描绘出大海般波澜壮阔的大地山林,夕阳如鲜血般绚丽夺目的雄伟壮观的画面。③效果分析。两幅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前者沉郁、凝重、苍凉,后者雄浑、壮阔、绚烂,象征着红军大战前的艰辛、艰难和打了大胜仗后的喜悦与激昂。
赏美文
毛泽东诗词赏析
十六字令三首
其 一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①。
其 二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②。
其 三
山,刺破青天③锷未残④。天欲堕,赖以拄其间⑤。
【注】①离天三尺三:与天空只有三尺三的距离。词人原注为“湖南民谣:‘上有
骷髅山,下有八面山,离天三尺三。人过要低头,马过要下鞍’”。②万马战犹酣:千
军万马战斗得正激烈。以万马酣战比喻山势奔腾。③刺破青天:将青天刺破。④锷
( )未残:剑刃没有残缺。锷,剑刃。⑤天欲堕,赖以拄其间:神话中有以山为撑天
之柱的讲法。
赏析 十六字令,又名“苍梧谣”“归字谣”等,单调,十六字,是现存唐宋词中唯一
以字数命名的词牌。四句,三平韵。毛泽东一生爱山,在长征中登了不可胜数的山。
毛泽东《十六字令》中所写的山,不再是自然界中的真实山川,而是经过词人的艺术
想象升华出的山的形象。
è
顾名思义,《十六字令》只有十六个字。在这短短的十六个字里,要描绘出一个
完整、丰满的形象来是非常困难的,而毛泽东做到了。这三首小令气势博大雄浑,豪
放洒脱,气韵天成,句句是神来之笔,尽显山之体势与风骨,也折射出词人宏大的胸
襟和抱负,令人动容。
这三首十六字令创作于长征路上,时间在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之间,由此可
见,这三首词作肯定是经过词人反复推敲的。他没有具体指哪一座山,而是描写了云
南、贵州和四川一路上的山给他的整体印象。
第一首写的是山的崔嵬和险峻。“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长征其实就是大范围的转移,前有崇山峻岭,后有几路追兵,这促使部队快速行进,
所以当毛泽东登上高巅回望时,就感觉好像离天很近了。毛泽东在这首小令里对山体
的巍峨没有具体描写,只是单单从自己在马上的感觉来说。试想,由于山势的险峻,
上山时坐在马上的人不得不前倾上身来保持平衡,这时他无暇顾及身后,等上到山巅
才能放松地饱览周围的景色。而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苍茫的青天也仿佛触手可及。这
种描写是非常准确生动的,并不完全是毛泽东的庞大气势造就出词本身的力量,当时
当地崔巍、险峻的带有神话色彩的群山才是根本的因素。当然,毛泽东能把它们精确
地描绘出来,也显示出了他卓越的观察能力和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
第二首写的是山雄浑的气势。“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这
一首没有用典。山是静止不动的,当山上风大时,草木会随之摇摆,而由于毛泽东是
行动着的,他观察的角度自然也是动态的。山在他的眼里就像是江海那样翻腾起波浪
来,而他也在这波涛当中。他觉得山势实在是太磅礴了,它在奔腾,在怒吼,在旋转,
甚至在跳跃和倾倒。于是,他自然而然地想到这伟岸的群山就好像千军万马厮杀正狠。
第三首写的是山的宏大。“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如果说
第一首词里的山是“离天三尺三”,那么这首词里的山更像是枪和戟直接刺破了青天,
甚至成了天地间赖以存在的中介。没有山的支撑,天就会坠落下来。这是难以描摹而
又宛若眼前的画面,个人主观色彩浓厚,很好地说明了毛泽东雄奇和大胆的想象力。
这三首词是一个整体,毛泽东写的是山,但是对山的描写表现的是毛泽东博大的
胸怀、宏伟的抱负和超凡的品格。
写作背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一幅无比绚丽的宏伟画卷,是一部
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途经福
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今属四川)、甘肃、陕西
等地,行程共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恶劣的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击溃了国民党数十万
大军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历时一年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
北,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艰苦卓绝的长征也为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提供
了更多的灵感和更加丰富的素材,长征时期是毛泽东诗词创作的一个高峰。作为长征
的主要领导者,毛泽东以深远睿智的目光、开阔宏大的胸怀,艺术地再现了长征这一
重大历史事件。这三首词表现了毛泽东以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从行军到战斗,浑然一体,表现了红军在行军时的那种不怕困难、毫不退缩、勇敢前
进的精神,表现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革命志向和宏大的情怀。山是他的道路、他的描
写对象、他的创作灵感,山是他的性格、他的形象、他的情怀。山的深沉、山的坚韧、
山的博大精深与他的诗词浑然一体。
水调歌头·游泳①
才饮长沙水②,又食武昌鱼③。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④。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⑥动,龟蛇⑦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⑧,天堑⑨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⑩。
【注】①游泳:1956年6月,词人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②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词人自注为“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③武昌鱼:这里化用了三国时的民谣。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州市)樊口的鳊鱼,被称为团头鳊或团头鲂。④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词人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⑤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⑥风樯:帆船。樯,桅杆。⑦龟蛇:实指龟山、蛇山。⑧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⑨天堑: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堑,沟壕。⑩更立西江石壁……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
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宋玉《高唐赋·序》中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见与巫山神女相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义和人物。
赏析 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他1925年所作的《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词人青年时代奋勇进取、劈波斩浪的艺术写照。毛泽东对长江有着特殊的感情,他把浩瀚的长江比作天然的最好的游泳池,曾多次畅游长江。本词便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畅游长江时的感兴之作。
词的上阕描绘了祖国江山雄伟瑰丽的图景,抒发了词人畅游长江的豪情逸兴。起句“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将两句民谣信手拈来,改造用之,手法高超,对仗工整,含意深刻,一方面表明了词人的行踪,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游泳的地点。起句中“才”“又”两个副词一气呵成,不仅体现了时间的连贯和空间的转换,也传达出词人风尘仆仆巡察各地的兴奋、轻快的心情;“饮”“食”两个生活细节相映成趣,显得兴致勃勃;“水”
“鱼”两种富有特色的湘湖风物,写来则亲切如见,情意拳拳。三国时的民谣“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反映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封建乡土观念和保守意识。毛泽东稍加改动,一反原意,读来亲切自然,意趣横生,抒发了对祖国深厚的感情。
接着,便以雄健的笔势转而写游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既是对游泳的特定环境、空前壮举和豪迈气概的描写,更是一种心灵的呈现。这两句词上下映衬,情景交融。越是写出长江之大,越是显示出词人藐视天堑的恢宏气度。
后三句直抒游泳时的强烈感受——“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这里描写大江景象,用了一个新奇的比喻,在动、静两种环境的强烈对比中,用递进式的议论酣畅地表达了词人在大浪中前进的壮志豪情。前两句写游泳时的镇定和从容,
后一句则写获得“自由”后的欣喜。这是解脱束缚的畅快,是长久渴望的满足,是俯仰自得的轻松,是驾驭风浪的喜悦。“今日得宽余”是上阕的感情基调,是对这次游泳的总括。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引出上阕的结束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毛泽东有着深厚的古典文学根底,因此他能够非常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古典诗词的多种表现手法进行写作。他不仅能将古人诗词或其他韵文成句入诗词,而且能以散文成句入诗词。前两句便是毛泽东在游泳之际见长江逝水,联想到孔子之语,乃一字不易地使用了《论语·子罕》篇中的成句,赋予了成句崭新的意义,直接把中流搏击风浪同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联系起来。这里既有对时光流逝的慨叹,又有对峥嵘岁月的怀念;既有对历史的追溯,又有对自然规律的探究;既有对生命的感悟,又有对世事人生的
思索;既有对感情的憧憬,又有对只争朝夕、催人奋进的推崇。总之,词人对这两句古语的妙用妥帖自然,不着斧凿痕迹,不仅加深了词的意境,而且使意味更加隽永,这在古人诗词里也是十分罕见的。
词的下阕展示了一幅瑰丽图景,描写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长江的伟大变革。“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开头三句以“风”字起,紧接着上阕意脉,瞩目两岸景色:江上是风吹千帆齐飞动,两岸是龟、蛇二山静相望,进而转写中国人民在风浪滚滚的大江上,开始实施全面改造长江的宏伟计划。一“动”一“静”,相映成趣,一“起”则耸然挺拔,发起新意,充分表现了今天中国人民建设祖国、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接下来又由眼前景象引发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
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前两句先就眼前最突出的大桥建设展开,写正在付诸实施的部分宏图。“飞”和“变”是写实,也是预期。寥寥两笔不仅写出了大桥兴建的飞快速度和即将见到的大桥凌空的雄伟形象,而且写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更立”三句思绪遥远,神游三峡,一幅壮丽神奇的理想图景在词中展露得淋漓尽致。
记名言
“秋”语
1.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2.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宋玉《九辩》
3.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4.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刘彻《秋风辞》
5.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6.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7.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9.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苏轼《赠刘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