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2节-碱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2节-碱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5:48:59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2节-碱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将过量盐酸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溶液X显酸性
B.向X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无沉淀生成
C.向X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无沉淀生成
D.向X加入锌粒有气体生成
2.(2023九上·杭州月考)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产生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所含溶质种类最少
3.(2019九上·义乌月考)下列选项中可以确定某物质属于碱的是(  )
A.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D.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4.(2021九上·杭州月考)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5. 下列试剂分别滴入 Ca(OH) 、H SO 、Na SO 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
A.Na CO 溶液 B.MgCl 溶液
C.Ba(NO ) 溶液 D.酚酞溶液
6.某同学微检验一瓶 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 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 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②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③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7.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与的个数比为
D.滴入适量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8.(2023九上·义乌月考)在进行硫与铁的反应时会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为避免刺激性气体的外逸,小科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甲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装置乙的设计具有防倒吸功能
C.装置乙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SO2,乙瓶中生成Na2SO4
D.电炉丝的作用是为反应提供加热的条件
9.某工厂原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所排废水中的硫酸,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中和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此时碱流量阀调节的方法是(  )
A.不用变动 B.减小流量 C.加大流量 D.无法确定
10.(2023九上·奉化期中)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表示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B.②表示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渐滴入到盐酸溶液中
C.③不考虑水的蒸发,表示一定量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D.④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11.(2023九上·杭州月考)利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进行探究,获得pH—质量图像和温度—质量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溶液为稀盐酸
B.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NaCl
C.加入30gX溶液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D.从A点到B点温度下降,说明该反应吸热
12.(2016年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NaCl(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过滤
C Fe(Zn) 加过量FeSO4溶液、过滤
D H2SO4(HNO3) 加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3.(2022·温州模拟)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加的氢氧化钡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向a点溶液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B.b点有两种沉淀
C.c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SO4
D.d点时烧杯中只有四种物质
二、解答题
14.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Na CO +Ca(OH) =2NaOH+CaCO ↓。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Na CO 、Ca(OH) 固体为原料,制备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   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3)需称取Na CO 、Ca(OH) 的质量各为多少
15.(2022九上·金华期中)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 ,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 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
(2)反应至B点时,所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是   克。
(3)求C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
16.(2023九上·绍兴期中)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氢氧化钠固体需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   。
(3)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   (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
【定量实验】小丽取另—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4)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图乙)。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5)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   质量的测定。
17.(2023九上·定海月考)实验室用金属镁与100g盐酸反应探究酸的性质。小海取反应后的溶液,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当NaOH溶液滴加至150g时不再有沉淀产生。求:
(1)0.58g沉淀的成分为   ;
(2)a点时,与NaOH反应的物质化学式   ;
(3)若在b点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填“能”“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4)计算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18.(2023·绍兴模拟)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部分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所对应的溶液pH,如表所示。
沉淀物 Fe(OH)3 Cu(OH)2 Mg(OH)2
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 1.9 4.2 9.1
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 3.2 6.7 11.1
(1)形成溶液A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条即可)。
(2)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后要控制pH为7~9是为了除去H+和   (填写离子符号)。
(3)溶液B与适量熟石灰反应制得氢氧化镁,过滤时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可在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   试剂进行判断(填选项)。
①氯化钠 ②碳酸钠 ③碳酸钡 ④稀盐酸
(4)若不考虑制备过程中原材料的损失,要制得氢氧化镁5.8g,则原矿石中氧化镁至少有   g。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1九上·宁波月考)小红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地发现有气泡产生,她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提出问题】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小红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OH和 Na2CO3
【实验设计】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哪个正确,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小敏认为小红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小敏另外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正确
步骤2:将步骤1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   。    
20.(2023九上·奉化期中)超氧化钠(NaO2)在常温下能分别与CO2、H2O、HCI发生反应,均可生成O2。为了验证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O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填字母)。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
(3)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21.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镁合金(已知杂质不溶于酸也不与稀硫酸反应),为了测定易拉罐铝镁合金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小明开展了如图甲的实验,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氢氧化铝是一种白色沉淀,可与氢氧化钠反应:AI(OH)3+NaOH=NaAlO2+2H2O,”氢氧化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1)操作①表示的物质分离方法是   。
(2)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为cg时,充分反应后,溶液乙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3)根据实验数据,该易拉罐中铝元素和镁元素的质量比为   (用mA和mB表示)。
22.(2023·浦江模拟)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天然气断供,欧洲居民争相囤积煤炭。但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中毒事件,这是灼热的煤炭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导致的。那么生成的气体中有哪些成分呢 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煤炭主要成分是碳,遇水或氧气不足时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建立猜想】同学们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1:有CO、CO2
猜想2:有CO、H2
猜想3:有CO、CO2和 H2
猜想4:有CO、H2、CO2和 H2O
【初步分析】
(1)小组讨论后,很快否定了猜想1,理由是   。
(2)【实验操作】他们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如何连接组装实验装置,同学们意见不一。某同学按照C→A→C→B→B→D→B→C的顺序连接装置,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该装置,请评价该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   
(3)同学们最终选择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假设C、D装置内的反应都完全。
①该实验中判断氢气存在的关键现象是   。
②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G装置的作用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和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及硫酸铜的性质分析。
【解答】A、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过量,则反应后溶液X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B、向X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盐酸和氯化钠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符合题意;
C、X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向X中加少量硫酸铜溶液,不会发生反应,无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
D、X中有盐酸,加入锌粒会产生氢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 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硫酸反应完全后再与硫酸铜反应,ab段为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bc段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d段为氢氧化钠过量分析。
【解答】A. 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硫酸反应完全后再与硫酸铜反应,ab段为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发生,不符合题意;
B. d点为氢氧化钠过量,溶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两种,不符合题意;
C. c至d段为硫酸和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pH增大,不符合题意;
D. c点为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生成的硫酸钠一种,种类最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C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盐溶液显弱碱性,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A、B错误;
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C正确;
金属氧化物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根据电导率的图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由题干信息“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可知,电导率减小不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而是离子浓度减小造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B.M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最小, 即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小, 即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选项说法正确;
C.N点时溶液的电导率与P点时相同,但是N点时氢氧化钠过量,说明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选项说法正确;
D.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始终具有导电性,即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 A.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A符合题意;
B.MgCl2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硫酸不反应,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B不合题意;
C.Ba(NO3)2溶液与H2SO4、Na2SO4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Ca(OH)2、H2SO4、Na2SO4分别显碱性、酸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解答】 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都会使溶液变红,不能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变质,错误;②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正确;③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正确;
故选B。
7.【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
【解答】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如果盐酸过量也不会有沉淀的生成,故A错误;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故B错误;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故C正确;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只要滴入稀盐酸,Cl-都会和Ag+生成沉淀,不管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8.【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B.根据装置中的结构特点判断;
C.根据反应产物判断;
D.根据电炉丝通电后发热判断。
【解答】 A.装置甲中,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装置乙的导管,左边短,右边长,在二氧化硫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乙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左侧导管短,起 到了防倒吸的作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装置乙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会生成亚硫酸钠,而不是硫酸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电炉丝通电产生热量,该热量为硫的燃烧提供加热的条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若流量不变,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所以参与反应的氢氧根质量分数减小,要中和掉相同的酸,所以应加大流量。
【解答】由于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故氢氧根的含量氢氧化钠大一些,同样是中和一定量的酸需要氢氧化钾的量应该多一些,故应该流量阀开大一些才能中和掉定量的硫酸,故选C

故答案为:C
10.【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线的走向,趋势和拐点对比所描述的物理量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等质量的金属和足量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量,是不相等的。如图所示,氢气量相等,由于氢气中的氢元素都来自于酸,所以酸完全反应掉,并且质量相等,而金属应该是过量的。所以A错误。
B、考察酸碱综合反应,如果是碱入酸,初期肯定是酸的量多,那么整杯溶液的pH值应该小于7,如图所示,初期pH值是大于7的,那么应该是酸入碱。所以B错误。
C、浓盐酸有挥发性,久置在空气中,氯化氢会挥发,导致溶质的质量变小,所以盐酸质量分数会变小,C正确。
D、涉及到反应的先后,碳酸钠加入溶液中,先跟稀硫酸反应,然后再跟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那么整个反应一开始是没有沉淀的,然后才会产生一定的沉淀。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和后面的变化规律分析;B.根据温度变化分析反应进度,进而确定溶质种类;
C.pH=7时恰好完全反应;
D.根据温度变化分析反应进度即可。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开始时溶液的pH值小于7,即溶液为酸性。随着X的加入,溶液pH变大,所以X为氢氧化钠溶液,故A错误;
B.B点时溶液温度开始降低,即反应已经结束,且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以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故B错误;
C.pH=7时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X的质量为30g,故C正确;
D.从A点到B点温度下降,说明反应结束,此时逐渐接近室温,故D错误。
故选C。
12.【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用化学反应的方法除杂质的基本原则:除掉杂质的同时,不能与需要留下的物质反应,也不能生成新的杂质。
【解答】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钙后,碳酸钠会与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过滤将碳酸钙沉淀除去,但生成的氢氧化钠对于氯化钠是杂质,A错误;
混合物中加水后,氧化钙会与水生成氢氧化钙,要留下的物质被反应掉了,B错误;
混合物中加入硫酸亚铁后,锌会将铁置换出来,过滤后就只剩铁,C正确;
硫酸会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要留下的物质被反应掉了,D错误。
故选:C
13.【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o-b段,H2SO4+Ba(OH)2=BaSO4↓+2H2O;
②b-d段,CuSO4+Ba(OH)2=BaSO4↓+Cu(OH)2↓。
【解答】A、ob段,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a点稀硫酸没反应完,溶液呈酸性,滴加酚酞试剂,溶液不变色,A不正确;
B、b点只有一种沉淀,氢氧化钡沉淀,B不正确;
C、bd段,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c点硫酸铜没有反应完,所以溶质只有硫酸铜,C正确;
D、 d点时刚好完全反应,所以烧杯中有硫酸钡、氢氧化铜和水三种物质,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1)腐蚀
(2)40;360
(3)解:设需称取 Na CO 、Ca(OH) 的质量各为x、y。
106 74 80
x y 4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酸和碱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剂质量;
(3)写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生成物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质量即可。
【解答】(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腐蚀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400g×10%=40g,水的质量为:400g-40g=360g。
15.【答案】(1)NaCl、 CuCl2 、HCl
(2)40
(3)C点时氯化铜也刚好完全反应,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200克,由钠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则生成氯化钠质量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时反应后溶液质量即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质量和分析;
(3)根据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分析。
【解答】(1)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反应至A点时,部分盐酸发生反应,溶液中溶质有NaCl、 CuCl2 、HCl;
(2)反应至B点时,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溶液增加质量即为 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则所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是40g;
(3)C点时氯化铜也刚好完全反应,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200克,由钠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则生成氯化钠质量为.
故答案为:(1)NaCl、 CuCl2 、HCl ;(2)40;(3)29.25g.
16.【答案】(1)NaOH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导致变质
(2)氢氧化铜
(3)部分变质
(4)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5)二氧化碳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不与硝酸钡反应,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加入硝酸钡可除去碳酸钠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和氢氧化钠转化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最终消耗盐酸质量相等分析;
(5)根据小丽可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计算出碳酸钠,由此再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分析。
【解答】(1)NaOH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导致变质,所以氢氧化钠要密封。
(2) 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
(3)氢氧化钠不与硝酸钡反应,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由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钡得固体和滤液可知,溶液中含碳酸钠,加入过量硝酸钡,碳酸钠完全反应,滤液中加入氯化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可证明滤液中还有氢氧化钠,即该瓶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5)小丽实验方案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质量,可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先计算出碳酸钠质量,然后再计算出氢氧化钠质量,实验方案中缺少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
故答案为:(1)NaOH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导致变质;(2)氢氧化铜;(3)部分变质;(4)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5)二氧化碳。
17.【答案】(1)Mg(OH)2/氢氧化镁
(2)HCl
(3)不能
(4)解:由题文可知,盐酸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由图可知,反应后盐酸有剩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先与剩余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初盐酸中的氯元素在反应后转变为氯化钠中的氯元素,氢氧化钠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150g×8%× ×100%=6.9g,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6.9g÷ ×100%=17.55g,其中氯元素的质量=17.55g× ×100%= 10.65g,所用盐酸中HCl的质量=10.65g÷ ×100%=10.95g,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0.95%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分析;
(2)根据加入氢氧化钠一段质量后沉淀质量增加,说明原溶液为氯化镁和氯化氢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先氯化氢反应分析;
(3)根据氯化镁和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由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及质量分数计算出氢氧化钠质量,再利用钠元素守恒计算出生成氯化钠质量,再利用氯元素质量守恒计算盐酸中氯化氢质量,由此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0.58g沉淀的成分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
(2) a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没有沉淀产生,说明镁与盐酸反应时盐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镁反应,所以a点与NaOH反应的物质为 HCl 。
(3) 氯化镁和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若在b点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故答案为:(1) Mg(OH)2或氢氧化镁 ;(2) HCl ;(3)不能;(4)10.95%。
18.【答案】(1)MgO+2HCl=Mg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2) 、
(3)②
(4)4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氢氧化镁的制备过程,通过过滤,调节pH值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制备;
【解答】(1)矿石中的 MgO、Fe2O3、CuO 均能和稀盐酸反应,故方程式为:
MgO+2HCl=Mg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
(2)为了使纯度尽可能的高,故A溶液中的 H+和 三价铁离子,铜离子都要先除去;
(3)在判断产生的沉淀是否干净时,应选择能与原溶液反应并且现象明显的洗涤剂,故选碳酸钠;
(4)
58 40
5.8 X
故x=4g;
19.【答案】碳酸钠水溶液也呈碱性向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分析,结合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解答。
【解答】 碳酸钠水溶液也呈碱性 ,所以向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法确定猜想;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碳酸钠,验证碳酸钠的同时,也将碳酸钠除去,可以再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则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碳酸钠水溶液也呈碱性 ;向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 。
20.【答案】(1)C
(2)除去氯化氢气体
(3)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4)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装置通过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那么要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需通过BC两个装置,然后达到D装置跟超氧化钠进行反应。
【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有钠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
A.NaCl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而反应物中没有氯元素,A错误;
B.NaОH由钠元素和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而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B错误;
C.Na2CO,由钠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因此可能生成该物质,C正确;
D.NaHCO,由钠元素、氧元素、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而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D错误。
(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而浓盐酸易挥发,因此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因此可以用X溶液除去;
(3)燃烧的三个条件为: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且打开阀门I都会和氧气接触,而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证明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的着火点,因此可以得到燃烧的条件为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由已知可得超氧化钠常温下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可以参考第一问的解析),在加入水后有气泡生成,所以试验结束后D中的固体有超氧化钠,可能有碳酸钠。此时溶液中可能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碳酸钠溶液中混有氢氧化钠,对氢氧化钠的证明通常用无色酚酞溶液,但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的存在会妨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因此可取少量溶液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以除去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过滤后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21.【答案】(1)过滤
(2)Na2SO4和NaAlO2
(3)87(mA-mB):104m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根据图像分析实验的反应进度,根据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种类;
(3)根据图像可知,A点时沉淀质量为生成的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的总质量,此后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造成质量减小,则B点质量为氢氧化镁的质量,而A、B质量之差就是氢氧化铝的质量,用它们的质量乘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铝和镁的质量,最后作比即可。
【解答】(1)操作①将固体杂质和溶液甲分离,为过滤。(2)易拉罐的主要成分为镁铝合金,加入足量稀硫酸后,镁、铝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硫酸盐和水,溶液甲中的溶质主要为硫酸镁和硫酸铝,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钠,此时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图乙中的A点,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对应图乙中的AB段,氢氧化铝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所以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cg时,充分反应后,溶液乙中的溶质为Na2SO4和NaAlO2。(3)根据(2)中分析可知,当镁和铝都以沉淀形式存在时,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Bg,氢氧化铝的质量为(mA-mB)g,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mBg×(×100%)=mBg,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为(mA-mB)g×(×100%)=(mA-mB)g,该易拉罐中铝元素和镁元素的质量比为(mA-mB)g:mBg=87(mA-mB):104mp。
22.【答案】(1)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合理即可)
(2)不可行,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3)F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检验CO2,收集尾气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质量守恒: 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元素的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总质量不变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C、H、O三种元素,反应后也应有这三种,猜想1中没有H元素,故填: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2)装置A的作用:吸收CO2 装置B的作用:检验水蒸气,装置C的作用:检验CO2,当气体通过溶液后会带出一部分的水蒸气,对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会产生干扰,因此需要先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故填: 不可行,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3)①H2能与E装置的CuO发生反应:H2+CuOH2O+Cu 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色,且产生的H2O能使F装置中的无水CuSO4变蓝,故填:F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②G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CO2,且该实验中尾气含有CO,CO难溶于水,可以利用该装置收集CO尾气,故填:检验CO2,收集尾气。
1 / 1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2节-碱
一、单选题
1.(2023·杭州)将过量盐酸加入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下列现象或事实描述不合理的是(  )
A.溶液X显酸性
B.向X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无沉淀生成
C.向X滴加少量硫酸铜溶液无沉淀生成
D.向X加入锌粒有气体生成
【答案】B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和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及硫酸铜的性质分析。
【解答】A、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盐酸过量,则反应后溶液X呈酸性,不符合题意;
B、向X中滴加少量硝酸银溶液,盐酸和氯化钠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符合题意;
C、X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向X中加少量硫酸铜溶液,不会发生反应,无沉淀生成,不符合题意;
D、X中有盐酸,加入锌粒会产生氢气,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2023九上·杭州月考)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至b段有蓝色沉淀产生 B.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小 D.c点所含溶质种类最少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 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硫酸反应完全后再与硫酸铜反应,ab段为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bc段为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cd段为氢氧化钠过量分析。
【解答】A. 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硫酸反应完全后再与硫酸铜反应,ab段为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发生,不符合题意;
B. d点为氢氧化钠过量,溶质为硫酸钠、氢氧化钠两种,不符合题意;
C. c至d段为硫酸和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pH增大,不符合题意;
D. c点为硫酸铜恰好完全反应,溶质只有生成的硫酸钠一种,种类最少,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19九上·义乌月考)下列选项中可以确定某物质属于碱的是(  )
A.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B.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C.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
D.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
【答案】C
【知识点】碱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定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碳酸钠虽然是盐,但是它的盐溶液显弱碱性,既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也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故A、B错误;
碱是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故C正确;
金属氧化物能跟酸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合物,故D错误。
故选C。
4.(2021九上·杭州月考)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如图为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电导率曲线,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电导率减小可能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小
B.M点时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C.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
D.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电导率是衡量溶液导电能力大小的物理量,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根据电导率的图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A.由题干信息“在相同条件下,电导率与离子浓度(单位体积内的离子数)成正比”可知,电导率减小不是由于溶液中离子数量逐渐减少,而是离子浓度减小造成的,选项说法错误;
B.M点时溶液的电导率最小, 即溶液中离子浓度最小, 即NaOH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选项说法正确;
C.N点时溶液的电导率与P点时相同,但是N点时氢氧化钠过量,说明N点时溶液中的离子数大于P点,选项说法正确;
D.在该反应过程中,溶液始终具有导电性,即该实验证明溶液中始终含有带电的粒子,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5. 下列试剂分别滴入 Ca(OH) 、H SO 、Na SO 三种溶液中,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的是(  )
A.Na CO 溶液 B.MgCl 溶液
C.Ba(NO ) 溶液 D.酚酞溶液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之间的反应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 A.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与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会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A符合题意;
B.MgCl2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与硫酸不反应,与硫酸钠溶液不反应,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B不合题意;
C.Ba(NO3)2溶液与H2SO4、Na2SO4溶液反应均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C不合题意;
D.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色,Ca(OH)2、H2SO4、Na2SO4分别显碱性、酸性、中性,使酚酞溶液分别显示红色、无色、无色,不能出现三种不同现象,故D不合题意。
故选A。
6.某同学微检验一瓶 溶液是否变质,用了以下的方法判断: ①滴入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变红则说明 NaOH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②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③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上述判断正确的是 (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
【答案】B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分析。
【解答】 ①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滴入无色酚酞试液,都会使溶液变红,不能用酚酞检验氢氧化钠变质,错误;②氢氧化钠不与氯化钡反应,碳酸钠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滴加BaCl 溶液,若无沉淀生成则说明 NaOH 溶液一定没有变质,正确;③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无明显现象,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说明 溶液一定变质,正确;
故选B。
7.在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下列实验能证明两者恰好完全中和的是(  )
A.滴入适量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
B.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与的个数比为
D.滴入适量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只生成氯化钠和水,此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分析。
【解答】A.滴入适量FeCl3溶液,溶液变黄,但无沉淀生成。如果盐酸过量也不会有沉淀的生成,故A错误;
B.滴入几滴酚酞试液,酚酞试液不变色。酚酞试液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均不显色,故B错误;
C.测得反应后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当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Na+与Cl-的个数比为1:1,故C正确;
D.滴入适量AgNO3溶液和稀硝酸,观察到有白色沉淀。只要滴入稀盐酸,Cl-都会和Ag+生成沉淀,不管是过量还是恰好完全反应,故D错误。
故选C。
8.(2023九上·义乌月考)在进行硫与铁的反应时会有刺激性气体产生。为避免刺激性气体的外逸,小科改进了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关于该装置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装置甲中发生的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装置乙的设计具有防倒吸功能
C.装置乙中NaOH溶液用于吸收SO2,乙瓶中生成Na2SO4
D.电炉丝的作用是为反应提供加热的条件
【答案】C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多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
B.根据装置中的结构特点判断;
C.根据反应产物判断;
D.根据电炉丝通电后发热判断。
【解答】 A.装置甲中,硫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生成物只有一种,则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装置乙的导管,左边短,右边长,在二氧化硫气体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后,乙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左侧导管短,起 到了防倒吸的作用,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装置乙中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反应会生成亚硫酸钠,而不是硫酸钠,故C错误符合题意;
D.电炉丝通电产生热量,该热量为硫的燃烧提供加热的条件,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某工厂原来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所排废水中的硫酸,现改用氢氧化钾溶液中和以得到钾肥,若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则此时碱流量阀调节的方法是(  )
A.不用变动 B.减小流量 C.加大流量 D.无法确定
【答案】C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若流量不变,氢氧化钾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原来所用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所以参与反应的氢氧根质量分数减小,要中和掉相同的酸,所以应加大流量。
【解答】由于由于氢氧化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比氢氧化钠的大,故氢氧根的含量氢氧化钠大一些,同样是中和一定量的酸需要氢氧化钾的量应该多一些,故应该流量阀开大一些才能中和掉定量的硫酸,故选C

故答案为:C
10.(2023九上·奉化期中)图像能直观表达化学中各种变化的关系。有关下列图像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
A.①表示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B.②表示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渐滴入到盐酸溶液中
C.③不考虑水的蒸发,表示一定量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
D.④表示向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至过量
【答案】C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通过分析线的走向,趋势和拐点对比所描述的物理量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等质量的金属和足量酸反应,产生的氢气的量,是不相等的。如图所示,氢气量相等,由于氢气中的氢元素都来自于酸,所以酸完全反应掉,并且质量相等,而金属应该是过量的。所以A错误。
B、考察酸碱综合反应,如果是碱入酸,初期肯定是酸的量多,那么整杯溶液的pH值应该小于7,如图所示,初期pH值是大于7的,那么应该是酸入碱。所以B错误。
C、浓盐酸有挥发性,久置在空气中,氯化氢会挥发,导致溶质的质量变小,所以盐酸质量分数会变小,C正确。
D、涉及到反应的先后,碳酸钠加入溶液中,先跟稀硫酸反应,然后再跟氧化钙反应生成沉淀,那么整个反应一开始是没有沉淀的,然后才会产生一定的沉淀。所以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3九上·杭州月考)利用pH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对稀盐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进行探究,获得pH—质量图像和温度—质量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溶液为稀盐酸
B.B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NaCl
C.加入30gX溶液时,两者恰好完全反应
D.从A点到B点温度下降,说明该反应吸热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实验开始时溶液的pH和后面的变化规律分析;B.根据温度变化分析反应进度,进而确定溶质种类;
C.pH=7时恰好完全反应;
D.根据温度变化分析反应进度即可。
【解答】A.根据图片可知,开始时溶液的pH值小于7,即溶液为酸性。随着X的加入,溶液pH变大,所以X为氢氧化钠溶液,故A错误;
B.B点时溶液温度开始降低,即反应已经结束,且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以溶质为氢氧化钠、氯化钠,故B错误;
C.pH=7时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此时X的质量为30g,故C正确;
D.从A点到B点温度下降,说明反应结束,此时逐渐接近室温,故D错误。
故选C。
12.(2016年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专题23:物质的循环、转化和检验)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去除杂质的方法
A NaCl(Na2CO3) 加入适量的Ca(OH)2溶液、过滤
B CaO(CaCO3) 加水、过滤
C Fe(Zn) 加过量FeSO4溶液、过滤
D H2SO4(HNO3) 加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用化学反应的方法除杂质的基本原则:除掉杂质的同时,不能与需要留下的物质反应,也不能生成新的杂质。
【解答】混合物中加入氢氧化钙后,碳酸钠会与氢氧化钙生成碳酸钙沉淀,过滤将碳酸钙沉淀除去,但生成的氢氧化钠对于氯化钠是杂质,A错误;
混合物中加水后,氧化钙会与水生成氢氧化钙,要留下的物质被反应掉了,B错误;
混合物中加入硫酸亚铁后,锌会将铁置换出来,过滤后就只剩铁,C正确;
硫酸会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要留下的物质被反应掉了,D错误。
故选:C
13.(2022·温州模拟)向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加的氢氧化钡质量的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向a点溶液滴加酚酞试剂,溶液变红
B.b点有两种沉淀
C.c点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uSO4
D.d点时烧杯中只有四种物质
【答案】C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①o-b段,H2SO4+Ba(OH)2=BaSO4↓+2H2O;
②b-d段,CuSO4+Ba(OH)2=BaSO4↓+Cu(OH)2↓。
【解答】A、ob段,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a点稀硫酸没反应完,溶液呈酸性,滴加酚酞试剂,溶液不变色,A不正确;
B、b点只有一种沉淀,氢氧化钡沉淀,B不正确;
C、bd段,硫酸铜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c点硫酸铜没有反应完,所以溶质只有硫酸铜,C正确;
D、 d点时刚好完全反应,所以烧杯中有硫酸钡、氢氧化铜和水三种物质,D不正确;
故答案为:C
二、解答题
14.古籍中有记载制烧碱的方法,其核心反应可表示为:Na CO +Ca(OH) =2NaOH+CaCO ↓。小宁模仿古法,以实验室中的Na CO 、Ca(OH) 固体为原料,制备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用于制作叶脉书签。
(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   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g、水的质量为   g。
(3)需称取Na CO 、Ca(OH) 的质量各为多少
【答案】(1)腐蚀
(2)40;360
(3)解:设需称取 Na CO 、Ca(OH) 的质量各为x、y。
106 74 80
x y 40g
【知识点】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酸和碱都具有强烈的腐蚀性;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剂质量;
(3)写出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生成物氢氧化钠的溶质质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的质量即可。
【解答】(1)制作叶脉书签时,用NaOH溶液去除叶肉,是利用了NaOH的腐蚀性。
(2)400g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400g×10%=40g,水的质量为:400g-40g=360g。
15.(2022九上·金华期中)某锥形瓶内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 ,向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 瓶内溶液质量m1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m2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反应至A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
(2)反应至B点时,所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是   克。
(3)求C点时,锥形瓶内溶液中NaCl的质量。
【答案】(1)NaCl、 CuCl2 、HCl
(2)40
(3)C点时氯化铜也刚好完全反应,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200克,由钠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则生成氯化钠质量为.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溶液与盐酸反应时反应后溶液质量即为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盐酸溶液质量和分析;
(3)根据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分析。
【解答】(1)向盛有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100g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铜反应,反应至A点时,部分盐酸发生反应,溶液中溶质有NaCl、 CuCl2 、HCl;
(2)反应至B点时,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溶液增加质量即为 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则所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是40g;
(3)C点时氯化铜也刚好完全反应,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质量200克,由钠元素质量守恒可知,反应的氢氧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即为生成氯化钠中钠元素质量,则生成氯化钠质量为.
故答案为:(1)NaCl、 CuCl2 、HCl ;(2)40;(3)29.25g.
16.(2023九上·绍兴期中)实验室里有两个试剂瓶,各装有8克氢氧化钠固体,久置未用。为检验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小科和小丽对瓶中样品进行了如下探究。
【定性探究】小科取其中一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实验,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甲。
(1)氢氧化钠固体需密封保存的原因是   。
(2)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   。
(3)上述探究可得出该瓶氢氧化钠   (填“没有变质”或“部分变质”)。
【定量实验】小丽取另—瓶氢氧化钠样品进行定量实验。将瓶中样品全部倒入烧杯中,加水充分溶解。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当溶液的pH恰好为7时,所加稀盐酸的质量为100克。
(4)小丽通过计算得出结论氢氧化钠完全变质(如图乙)。小科认为小丽的结论不正确,理由是   。
(5)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在小丽的实验方案中,缺少   质量的测定。
【答案】(1)NaOH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导致变质
(2)氢氧化铜
(3)部分变质
(4)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
(5)二氧化碳
【知识点】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分析;
(2)根据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分析;
(3)根据氢氧化钠不与硝酸钡反应,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加入硝酸钡可除去碳酸钠分析;
(4)根据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和氢氧化钠转化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最终消耗盐酸质量相等分析;
(5)根据小丽可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计算出碳酸钠,由此再计算氢氧化钠质量分析。
【解答】(1)NaOH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导致变质,所以氢氧化钠要密封。
(2) 图中蓝色絮状沉淀是氢氧化钠与氯化铜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铜沉淀。
(3)氢氧化钠不与硝酸钡反应,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由溶液中加入过量硝酸钡得固体和滤液可知,溶液中含碳酸钠,加入过量硝酸钡,碳酸钠完全反应,滤液中加入氯化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可证明滤液中还有氢氧化钠,即该瓶氢氧化钠部分变质。
(5)小丽实验方案要确定样品中氢氧化钠质量,可通过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质量先计算出碳酸钠质量,然后再计算出氢氧化钠质量,实验方案中缺少二氧化碳质量的测定。
故答案为:(1)NaOH易潮解,且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与水导致变质;(2)氢氧化铜;(3)部分变质;(4)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即2NaOH+2HCl=2NaCl+2H2O)、2NaOH+CO2=Na2CO3+H2O、Na2CO3+2HCl=2NaCl+H2O+CO2↑可知,氢氧化钠变质生成碳酸钠,不论氢氧化钠变质程度如何,当pH为7时,消耗盐酸的质量是一样的,所以用盐酸的质量来计算是错误的;(5)二氧化碳。
17.(2023九上·定海月考)实验室用金属镁与100g盐酸反应探究酸的性质。小海取反应后的溶液,逐渐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质量与滴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已知当NaOH溶液滴加至150g时不再有沉淀产生。求:
(1)0.58g沉淀的成分为   ;
(2)a点时,与NaOH反应的物质化学式   ;
(3)若在b点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填“能”“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4)计算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1)Mg(OH)2/氢氧化镁
(2)HCl
(3)不能
(4)解:由题文可知,盐酸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由图可知,反应后盐酸有剩余,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先与剩余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然后氢氧化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反应初盐酸中的氯元素在反应后转变为氯化钠中的氯元素,氢氧化钠溶液中钠元素的质量=150g×8%× ×100%=6.9g,生成的氯化钠的质量=6.9g÷ ×100%=17.55g,其中氯元素的质量=17.55g× ×100%= 10.65g,所用盐酸中HCl的质量=10.65g÷ ×100%=10.95g,100g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100%=10.95%
【知识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分析;
(2)根据加入氢氧化钠一段质量后沉淀质量增加,说明原溶液为氯化镁和氯化氢的混合溶液,加入氢氧化钠,先氯化氢反应分析;
(3)根据氯化镁和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由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及质量分数计算出氢氧化钠质量,再利用钠元素守恒计算出生成氯化钠质量,再利用氯元素质量守恒计算盐酸中氯化氢质量,由此计算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分析。
【解答】(1) 0.58g沉淀的成分为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镁沉淀。
(2) a点时,加入氢氧化钠没有沉淀产生,说明镁与盐酸反应时盐酸过量,加入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氯化镁反应,所以a点与NaOH反应的物质为 HCl 。
(3) 氯化镁和盐酸都会与硝酸银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若在b点溶液中加AgNO3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不能证明HCl有剩余。
故答案为:(1) Mg(OH)2或氢氧化镁 ;(2) HCl ;(3)不能;(4)10.95%。
18.(2023·绍兴模拟)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如图所示:
【查阅资料】部分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所对应的溶液pH,如表所示。
沉淀物 Fe(OH)3 Cu(OH)2 Mg(OH)2
开始沉淀时溶液的pH 1.9 4.2 9.1
完全沉淀时溶液的pH 3.2 6.7 11.1
(1)形成溶液A的过程中所涉及的化学方程式:   (写出一条即可)。
(2)在溶液A中加入熟石灰后要控制pH为7~9是为了除去H+和   (填写离子符号)。
(3)溶液B与适量熟石灰反应制得氢氧化镁,过滤时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可在最后一次洗涤液中加入   试剂进行判断(填选项)。
①氯化钠 ②碳酸钠 ③碳酸钡 ④稀盐酸
(4)若不考虑制备过程中原材料的损失,要制得氢氧化镁5.8g,则原矿石中氧化镁至少有   g。
【答案】(1)MgO+2HCl=Mg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2) 、
(3)②
(4)4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氢氧化镁的制备过程,通过过滤,调节pH值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制备;
【解答】(1)矿石中的 MgO、Fe2O3、CuO 均能和稀盐酸反应,故方程式为:
MgO+2HCl=MgCl2+H2O/Fe2O3+6HCl=2FeCl3+3H2O/CuO+2HCl=CuCl2+H2O ;
(2)为了使纯度尽可能的高,故A溶液中的 H+和 三价铁离子,铜离子都要先除去;
(3)在判断产生的沉淀是否干净时,应选择能与原溶液反应并且现象明显的洗涤剂,故选碳酸钠;
(4)
58 40
5.8 X
故x=4g;
三、实验探究题
19.(2021九上·宁波月考)小红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意外地发现有气泡产生,她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
【提出问题】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小红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OH和 Na2CO3
【实验设计】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哪个正确,小红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可以得出结论。小敏认为小红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由是
   。
【实验与结论】小敏另外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探究,请你帮她完成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并振荡 有白色沉淀产生 猜想一正确
步骤2:将步骤1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   。    
【答案】碳酸钠水溶液也呈碱性向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分析,结合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钠溶液能使酚酞变红解答。
【解答】 碳酸钠水溶液也呈碱性 ,所以向溶液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无法确定猜想;
向溶液中加入过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一定有碳酸钠,验证碳酸钠的同时,也将碳酸钠除去,可以再向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则说明不含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碳酸钠水溶液也呈碱性 ;向滤液中加入酚酞溶液;不变色 。
20.(2023九上·奉化期中)超氧化钠(NaO2)在常温下能分别与CO2、H2O、HCI发生反应,均可生成O2。为了验证CO2能跟NaO2反应生成O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已知:超氧化钠能与水反应生成氧化钠和氧气;稀盐酸具有挥发性)。
(1)NaO2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和一种白色固体,则该白色固体可能是____(填字母)。
A.NaCl B.NaOH C.Na2CO3 D.NaHCO3
(2)推测B装置中X溶液的作用是   。
(3)在G装置中,关闭阀门Ⅰ,打开阀门Ⅱ,同时微热红磷和白磷,可观察到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由此可得出燃烧的条件是   。
(4)实验结束后,某同学取少量D中固体,加足量水,有气泡产生。为验证所得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请你帮助这位同学写出后续的实验操作与现象   。
【答案】(1)C
(2)除去氯化氢气体
(3)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
(4)取少量溶液,加入足量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
【知识点】酸与碱的反应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装置通过盐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制取二氧化碳,那么要得到纯净的二氧化碳,需通过BC两个装置,然后达到D装置跟超氧化钠进行反应。
【解答】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物中有钠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
A.NaCl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而反应物中没有氯元素,A错误;
B.NaОH由钠元素和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而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B错误;
C.Na2CO,由钠元素、氧元素和碳元素组成,因此可能生成该物质,C正确;
D.NaHCO,由钠元素、氧元素、氢元素和碳元素组成,而反应物中没有氢元素,D错误。
(2)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而浓盐酸易挥发,因此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可能混有氯化氢气体,因此可以用X溶液除去;
(3)燃烧的三个条件为:可燃物、氧气或空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红磷和白磷都是可燃物,且打开阀门I都会和氧气接触,而红磷不燃烧,白磷燃烧,证明温度没有达到红磷燃烧所需的着火点,因此可以得到燃烧的条件为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4)由已知可得超氧化钠常温下可以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可以参考第一问的解析),在加入水后有气泡生成,所以试验结束后D中的固体有超氧化钠,可能有碳酸钠。此时溶液中可能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液,碳酸钠溶液中混有氢氧化钠,对氢氧化钠的证明通常用无色酚酞溶液,但碳酸钠溶液也显碱性,也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碳酸钠的存在会妨碍对氢氧化钠的检验,因此可取少量溶液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溶液,以除去碳酸钠,防止对氢氧化钠的检验造成干扰,过滤后再向滤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若无色酚酞溶液变红,则证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钠。
21.易拉罐的主要成分是铝镁合金(已知杂质不溶于酸也不与稀硫酸反应),为了测定易拉罐铝镁合金中两种元素的质量比,小明开展了如图甲的实验,实验中生成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的关系如图乙所示。
资料:氢氧化铝是一种白色沉淀,可与氢氧化钠反应:AI(OH)3+NaOH=NaAlO2+2H2O,”氢氧化镁不与氢氧化钠反应。
(1)操作①表示的物质分离方法是   。
(2)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为cg时,充分反应后,溶液乙中的溶质为   (填化学式)。
(3)根据实验数据,该易拉罐中铝元素和镁元素的质量比为   (用mA和mB表示)。
【答案】(1)过滤
(2)Na2SO4和NaAlO2
(3)87(mA-mB):104mB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过滤操作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态物质;
(2)根据图像分析实验的反应进度,根据反应产物确定溶质种类;
(3)根据图像可知,A点时沉淀质量为生成的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铝的总质量,此后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造成质量减小,则B点质量为氢氧化镁的质量,而A、B质量之差就是氢氧化铝的质量,用它们的质量乘以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出铝和镁的质量,最后作比即可。
【解答】(1)操作①将固体杂质和溶液甲分离,为过滤。(2)易拉罐的主要成分为镁铝合金,加入足量稀硫酸后,镁、铝分别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对应的硫酸盐和水,溶液甲中的溶质主要为硫酸镁和硫酸铝,逐渐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硫酸钠,硫酸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钠,此时沉淀质量达到最大值,对应图乙中的A点,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2)和水,对应图乙中的AB段,氢氧化铝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所以当滴入氢氧化钠溶液cg时,充分反应后,溶液乙中的溶质为Na2SO4和NaAlO2。(3)根据(2)中分析可知,当镁和铝都以沉淀形式存在时,氢氧化镁的质量为mBg,氢氧化铝的质量为(mA-mB)g,氢氧化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mBg×(×100%)=mBg,氢氧化铝中铝元素的质量为(mA-mB)g×(×100%)=(mA-mB)g,该易拉罐中铝元素和镁元素的质量比为(mA-mB)g:mBg=87(mA-mB):104mp。
22.(2023·浦江模拟)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天然气断供,欧洲居民争相囤积煤炭。但在使用煤炭的过程中,却发生了中毒事件,这是灼热的煤炭与水反应所生成的气体导致的。那么生成的气体中有哪些成分呢 同学们进行了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煤炭主要成分是碳,遇水或氧气不足时会生成有毒气体一氧化碳。
【建立猜想】同学们对生成的气体成分做了以下猜想:
猜想1:有CO、CO2
猜想2:有CO、H2
猜想3:有CO、CO2和 H2
猜想4:有CO、H2、CO2和 H2O
【初步分析】
(1)小组讨论后,很快否定了猜想1,理由是   。
(2)【实验操作】他们利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探究。
如何连接组装实验装置,同学们意见不一。某同学按照C→A→C→B→B→D→B→C的顺序连接装置,将生成的气体通过该装置,请评价该方案是否可行,理由是   
(3)同学们最终选择了下图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假设C、D装置内的反应都完全。
①该实验中判断氢气存在的关键现象是   。
②在该实验探究过程中,G装置的作用是   。
【答案】(1)违背质量守恒定律(合理即可)
(2)不可行,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3)F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检验CO2,收集尾气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质量守恒: 1.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 2.元素的种类不变 3.各元素的总质量不变
【解答】(1)根据质量守恒: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反应前有C、H、O三种元素,反应后也应有这三种,猜想1中没有H元素,故填:违背了质量守恒定律。
(2)装置A的作用:吸收CO2 装置B的作用:检验水蒸气,装置C的作用:检验CO2,当气体通过溶液后会带出一部分的水蒸气,对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会产生干扰,因此需要先检验是否含有水蒸气。故填: 不可行,无法检验原气体中是否含有水蒸气
(3)①H2能与E装置的CuO发生反应:H2+CuOH2O+Cu 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色,且产生的H2O能使F装置中的无水CuSO4变蓝,故填:F中的无水硫酸铜变蓝。
②G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可以用来检验CO2,且该实验中尾气含有CO,CO难溶于水,可以利用该装置收集CO尾气,故填:检验CO2,收集尾气。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