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5 13:2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知识梳理】
一、形成的原因
1.根本原因(经济):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二、百家争鸣
(一)儒家
1.孟子
(1)孟子其人:孟子,名 ,邹国人,是 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的重要 。
(2)思想主张
①仁政学说(政治思想的核心)
内容:要求统治者以 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
发展:提出“ ”的主张。
实现途径:孟子认为实行仁政,必须 。 、 、 是国家的三件宝物。
②性善说(道德思想,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主张人性本善说,他认为,人一生下来就有 、 、 、 等天赋道德意识,人的品质不是外加的,是与生俱来的。
③义利观(道德思想):
倡导“ ”;他强调先 ( http: / / www.21cnjy.com ) 后 、舍 取 ;要求人们应具有“ ”的人格精神。
影响:“重义轻利”思想,对中华民族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
(3)地位及影响
①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他们的仁政学说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②唐代以后,《 》一书被当作经典,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 》、《 》、《 》、《 》)之一,孟子被称为“ ”,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2.荀子
(1)荀子其人:荀况是 末期赵国人,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
(2)思想主张
①哲学思想(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认为“天”就是客观存在的 ,自然界有其运行的规律,不以 的意志为转移,但人可以发挥自己的 去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由此可以看出荀子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这是他思想的最精华的部分。)
②道德思想——“性恶论”:人性生来就是恶的,顺从人的本性就会引发争夺和暴乱,所以 和 对人的成长非常重要。
③政治思想——“礼法并施”:
内容:认为治国应以 为主,礼法并施。
来源:继承 ,吸收 .
(3)思想特点及影响
①荀子思想杂取百家,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②在很长时间里,荀子学说不为正统的儒家所重视,被视为儒家的异端,但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墨家
1.墨子其人:墨子,名 ,战国时期 国人,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
(1)“兼爱”(哲学的中心概念)
墨子把兼爱称为“仁”,儒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仁”是以 为基础的,是有 差别的爱。而墨子主张的“兼爱”则是 的、 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
(2)“非攻”:就是反对 的战争,主张各国 。
(3)“尚力”、“节用”、“节葬”:强调 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主张节约。
3.墨家思想地位的变迁:(由“兼爱”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尚力”可以看出)墨家思想代表了 ,特别是 利益。他的思想曾被其它学派广泛吸收。但战国以后,其思想便不受人们重视了。
(三)道家
1.庄子其人:庄子,名周,宋国人,战国时期的隐士, 家的的主要代表。性格特征:鄙视 。
2.思想主张
(1)哲学思想——“齐物”: 即万物齐一。庄子认为,任何事物在 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2)人生态度:“逍遥”
①“逍遥”的人生态度是对“齐物”观点的发展;
②具体含义:对事物的变化采取一种 、 的态度;
③实现方法:是“ ”,不要受各种外在条件左右。
(3)哲学思想(天命论)——天与人“不相胜”:庄子说的“天”是指 ,“人”是指人为,人必须顺从自然。
(四)法家
1.韩非其人:战国 的思想家, 思想的集大成者。
2.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
①目的:建立一个 的中央集权国家。
②基本含义:法律是处理政事的 ;权术是君主控御君臣的 :势力是君主
的 、 ,即权威,是君主的“ ”。
③关系:法、术、势三者不可分离, 是法和术的前提; 是要求臣下必须遵守的; 是
统治者个人掌握的,是君主时刻不能离开的。
(2)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
3.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1)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的 政治体制的需要。
(2)在西汉以后的1000多年中,这种思想与 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外儒内法”)
(五)兵家
1.孙膑其人:孙膑是战国时期 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来源主要受《 》的影响,并广泛吸收 和其他各家的思想。
2.军事思想
(1)强调要懂得战争的 ;
(2)注意利用和创造有利于已的 ;
(2)重视 的作用。
三、诸子百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历史影响
1.总: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 ( http: / / www.21cnjy.com )、政治、法律、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 。
2.分: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 和 ;
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 基础;
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 的理论武器。
【思维拓展】
1. “百家争鸣”的含义、“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原因:“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1)经济上,井田制的崩溃
(2)政治上周皇室的衰微
(3)阶级关系上出现新变化
(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方面,学术下移,私人讲学出现,士人阶层崛起
(5)诸侯争霸与兼并,使得学术环境比较宽松;诸侯为强国,为各流派的思想提供实践舞台。
意义:
(1)“百家争鸣”是在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主张“法治”,受到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统治者的推崇,现在也有很多人欣赏他们的思想。那么,法家的“法治”思想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依法治国”有何区别?它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
提示:法家这种“法治”与现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的法治大相径庭。因为在战国时代,由于各国以贵族世袭,贵族拥有特权,并把持国家政治,这造成了君权旁落和政治腐败。法家在这种环境下通过提高君权,反对贵族特权而被君主所赏用。在法家理论中,君主同时具有立法和司法权力。而君主制定的法律为民众遵守的同时,统治者也使用一些手段来对属下进行考核和考验,甚至动用一些“术”,目的是使权力显得高不可攀、神秘莫测,使人畏君,从而战战兢兢。这也是后世君权被一再抬高的理论源头之一。而且统治者虽然是法律的制定者,但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
法治推动社会的发展,调整 ( http: / / www.21cnjy.com )社会关系,保证国家的政治制度,促进社会秩序的稳定,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历史证明,重视法制就会推动社会的发展,使国家昌盛富强;破坏或淡视法制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导致政权的衰败。可以说,“法治”是盛世的标志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到了法治对一个国家盛衰的作用,开始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确立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治国方略。
【走进高考】
例1.(2009海南历史1)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

 A.天行有常 B.人性本恶   C.礼法并重 D.民水君舟
解析:本题的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法家思想的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
答案 B
例2.(08重庆卷,15)“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A。首先理解材料的含义:贤者指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才能的人,有才能的人通过推举可以成为官长;不肖者指的是没有才能的人,没有才能的人只能是贫穷的人。题目中的材料体现了社会上一切人都是平等的,要任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故A项墨家思想符合题意。
例3.(08四川文综卷,12)韩非在批评某家学说时说:“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乱”。他批评的是:
A.法家学说 B.道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
解析:C。题目的着眼点是题干中的材料提到的韩非批评的“言仁义者盈廷”,因为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由此可以判断答案为C。
例4.(08上海历史,A组2)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这句话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 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 D.法家的思想
解析:D. 从材料中的“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可以看出这一思想主张“法治”来教育和管理人民。因此是法家的思想。因此正确答案为D项。

例5.(08海南历史,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A.墨翟 B.孟轲 C.荀况 D.韩非
解析:D材料中体现了作者对法治的重视,在中国古代,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其强调了依法治国的思想。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在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 ( http: / / www.21cnjy.com )奖中,关于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到:“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这一评价主要体现了哪家思想
A. 法家 B. 道家 C. 儒家 D. 佛教
2.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的学者对各种思想主张进行整理,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和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按顺序它们分别是
A. 儒、道、墨、法 B. 墨、儒、法、道
C. 法、儒、道、墨 D. 道、法、墨、儒
3.某同学要写关于民族精神方面的作文,他可以引用的名言是
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以下对“百家争鸣”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儒家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各家之长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D.墨家思想成为显学,备受统治者推崇
5.“视人之国若视己之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的说法反映了墨子思想中的
A.“兼爱、非攻 ” B.“节用” C.“尚力”“尚贤” D.“节葬”
6.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 甲—儒、乙—墨、丙—法、丁—道 B. 甲—道、乙—儒、丙—墨、丁—法
C. 甲—儒、乙—法、丙—墨、丁—道 D. 甲—道、乙—墨、丙—法、丁--儒
7.战国时期,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 ( http: / / www.21cnjy.com )论,根据下列三段文字排列的先后顺序判断,参加了这次辩论的学派依次是① “兼相爱、交相利” ② “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 ”③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不足以止乱 ”
A.墨家、儒家、法家 B.墨家、法家、道家
C.墨家、道家、法家 D.墨家、法家、儒家
8.孟子认为:“……百亩之田, ( http: / / www.21cnjy.com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对孟子的上述言论理解正确的是①这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②他的这一主张有利于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具有进步意义③客观地反映了战争年代人民对安居乐业的渴望④站在平民立场上提出了分给农民田宅的思想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③④ D.①③
9.假如你是一位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兴地主阶级的一员,下列诸子百家中的言论不利于你的发展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道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C.“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实禄”
D.“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10.(2007广东)孔孟学说主要讨论的是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国与国的关系 D.夷夏关系
11.(2007年北京文综)近年在汉堡 ( http: / / www.21cnjy.com )发现了一本在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不正确的是:
A.当时中国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在“西学东渐”时期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12.(2009年山东基本能力43)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诸子学说的重要流派,下列语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仁者爱人
C.抱法处势则治,背法去势则乱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②私学的兴盛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④社会的剧烈变革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观点实质上代表了
A.统治阶级的利益 B.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C.手工业者的利益 D.不同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15.下列有一项是不属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它是
A.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 B.民为贵,君为轻,实行仁政
C.人定胜天 D.选举贤能,让贤能的人做天子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期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不住脚的)。”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孟子·尽心章句下》
材料三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水亦覆舟。”
——《荀子·王制》
请回答:
(1)三段材料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思想的哪一重要思想?





(2)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统治者应怎么做?






(3)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做?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为什么会提出“舟水之喻”?后世不少统治者以此为鉴,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17.在两千多年以前出现了百家争鸣,下面是某高中课堂上学生学完这一部分内容后的讨论
情况:学生甲:孔子提出“仁”的思想适应了当时的形势
学生乙:墨家的思想主张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学生丙:韩非子的主张才是最适应当时社会的现实
学生丁:兵家的主张才最适应战乱的现实
请概要写出你对甲、乙、丙、丁四种看法的理解。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DDA 6—10.BCABA 11—15.ADDDD
二、非选择题
16.(1)民本思想
(2)取信于民。“为政以德”,关心爱护百姓。
(3)“民贵君轻”的观点。“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4)继承发扬了儒家民本思想,认识到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唐太宗君臣以此为鉴,出现了贞观之治。
17. 甲: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统治者加紧对人民的控制和剥削,因此孔子要求实行仁,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乙: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 ( http: / / www.21cnjy.com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因此墨家的思想主张是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的。
丙: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经历着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和由战乱走向统一的趋势,韩非子的思想顺应了这一趋势,因此最适应当时的社会趋势。
丁: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不断,为兵家思想的盛行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