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宋明理学
【课程标准】
1.列举宋明理学的源流、发展、内容以及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2.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课标解读】
宋明理学:应掌握唐宋时期三教合一,理学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程颐、程颢、朱熹)、陆王心学(陆九渊、王守仁),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辩证评价。
【考试大纲】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一.理学兴起的背景
1. 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儒学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危机。2. 时期, 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3.为了重兴儒学,回答“三教合一”氛围下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在世界观等方面提出的问题, 儒学者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使儒学体系得到了丰富和更新.
二.理学的兴起和发展
(一)含义:(理学是一种既 ( http: / / www.21cnjy.com )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理学是儒学新的表现形式,在宋代兴起,在明代掀起一个高潮,它是以“ ”或“ ”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因而被称为理学。
(二)派别(理学的两大流派是 和 )
1.程朱理学(兴起)————客观唯心主义
(1)代表人物: 、 和 。 “二程”开创了一个重新解释儒学的思想系统,而 是新儒学的集大成者,人们把他们的新儒学称为“程朱理学”。
(2)主要思想
将个人、社会和宇宙联系起来
①世界观:“理”
A.在宇宙:“理”是世界的 ,
是万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
B.在社会:“理”是 道德伦理;
C.在个人:“理”就是 。
②方法论:“ ”(即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
③“存天理,灭人欲”:个人修养要以敬畏 为准则,才能达到圣贤之道。当人的私欲与准则发生冲突时,就要“存天理,灭人欲”。
(3)地位及影响:
①元朝将朱熹编著的《 ________》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
② ___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地产生很大影响。
2.陆王心学(发展)————主观唯心主义
(1)陆九渊(南宋):
①世界观: 是天地万物渊源,即“心即理也”
②求“理”方法:“ ”,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2)王守仁(明朝)
①背景:明中期,程朱理学已经成为人们求取科举功名的敲门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
②主张:
A.认为学术流弊导致道德沦丧,从而引起社会动荡,主张以 来更新理学。这种思潮的结晶便是“阳明心学”。
B.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 http: / / www.21cnjy.com )认为良知就是 ,就是 。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 、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③作用:强调了自我的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
三、理学的影响
1.总:理学是 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在 、文化教育和 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
2.消极:宋明理学用 ___、____________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积极:理学重视 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 和 ,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知识拓展】
1.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有什么异同之处
(1)相同点:
①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自然欲求;③都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场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2)不同点:
①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陆王心学认为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认为本心就是“理”;
②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2.怎样评价宋明理学?
(1)肯定可取的一面:
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
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
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
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消极的一面: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答案提示 点拨
“格物致知”思想的前提是:“理”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人们心中先天存在的。要把握“理”,就需要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去认识、探求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根据这一理论,规律、真知是通过实践而发现、认识的,而不是人们思想中先天存在的。 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人们思想中是否有先天存在的的“理”(或“真知”)。
【走进高考】
例1.(08年广东单科,5)清风吹动旗 ( http: / / www.21cnjy.com )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解析:D 王阳明的主张是“心学”,陆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形成“心即理”的主观唯心论宇宙观。材料中的禅宗六祖慧能的主张也是“心动”.显然是主观唯心主义。
例2.(2007江苏,28)儒学为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现当代文化现象的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请简述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地位的变化。
解析:这是一个代表历史专业非常权威性的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试题,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传统思想—儒学在历史阶段的发展和各阶段的历史地位,考查学生对基本历史知识的识记。解题的关键是审清题目要求。关于“新儒家”`“儒学复兴”`“孔子学院”等当代文化现象出现,又反映了儒学的因时之变与应世之用,其所要求学生了解的儒学的新儒家和儒学复兴的文化发展过程,界定在先秦`西汉`南宋的历史情景氛围之内。
答案要点:
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⑤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例3(09年广东卷B)(14分)
下表是某中学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组别 材料 结论
东汉组 史料记载,东汉桓帝是中国第一位实行道教及佛教教化政策的帝王,他也支持翻译佛经和其他佛教活动。——据古正美《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 佛、道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法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地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据朱熹《近思录》 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晚清组 孙家鼐建议京师大学堂应“以中学(中国传统学术与政治思想)为主,西学为辅;不学为体,西学为用”。——据孙家鼐等《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1896年) 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比西学重要。
请回答:
(1)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从材料可以直接推导出来的?(1分)
(2)上述各组的结论,哪些是不能从材料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接推导出来的?你认为应补充怎样的材料或者修改成怎样的结论,才能使结论与材料相符?(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5分)
(3)本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流思想的演变”。请结合所学知识,紧扣主题,重新分析各组的材料,建立材料与主题的联系,说明中国传统主流思想在东汉、宋代、晚清三个时期的变化。(8分)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方法和中国主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思想的演变。(1)主要考查考生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可以直接通过阅读材料得出结论。(2)第一小问与(1)同,第二小问是在(1)的基础上主要考查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的能力,这一问考生补充材料比较难,一般情况下可以修改结论。东汉组结论可以修改为:佛教和道教在东汉时期因统治者的重视而得以广泛流传,冲击着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晚清组的结论可以修改为:这份奏折中,孙家鼐认为:中学是主流地位,西学要为中学服务。
答案:(14分)
(1)晚清组。(1分)
(2)①东汉组、宋代组。(1分)②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两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必须相符。每组2分,共4分。
如:东汉组的结论可修改为“东汉桓帝受道教和佛教思想影响比较大”。宋代组可增加其它朝代学生尊师典型事例、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尊师思想等。
(3)东汉:佛教和道教成为某些帝王的治国理念,汉武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思想被动摇,佛教、道教产生了较大影响。(3分)
宋代:程颐吸收佛教的某些修习方法和思想,与其它思想家一起创立的理学逐渐成为中国占主流地位的思想。(3分)
晚清:某些官员的教育思想受到西学影响,西学对中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儒家思想仍占主流地位。(2分)
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成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课时训练】
一、单选题:
1.唐宋时期,儒、佛、道三教的关系是
A.水火不相容,互相攻击,尖锐对立
B.三教互相取长补短,融合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C.相互吸纳渗透,调和之风盛行
D.三教在不同的区域各自发展,自成一统
2.关于宋代理学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既阐述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和治理国家的思想
B.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循环、永恒存在的普遍原则
C.把握理的方法,就是凭空想象,无需接触世间万物
D.理是先天而存在的
3.佛教能在中国广为流传,但始终没有能取代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是整个封建社会最进步的思想
B.儒家思想不断改造完善,一直能够适应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C.历代都有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做大官
D.儒家宣扬的仁政思想得到了人民的拥护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严重动摇 ( http: / / www.21cnjy.com ),直接原因是
A.儒学的“大一统”观念已经不再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
B.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
C.儒学放弃了自己“仁”“礼”等基本主张
D.魏晋南北朝的统治者都是佛教信徒
5.程朱理学认为“虽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这说明理学认为( )
A“理”是世界的本源 B“理”就是“格物致知”
C物质第一,意识第二; D佛教和理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6.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此话主要是( )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人们的言行,压制人民的反抗
B、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C、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D、为了规范普通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7. 宋代大儒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反映了当时学者匡时济世的理想追求
B.体现了理学家们关注国计民生的价值取向
C.说明理学反对封建专制统治
D.说明理学在当时有利于维护社会政局的稳定
8.(2002天津文综,15)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法则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的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9.程朱理学和王阳明心学的共同点是
A.理气一体,理先气后 B.心外无物,心即理也
C.纲常伦理,即为天理 D.内心反省,以致良知
10.下列关于春秋到宋明时期儒家思想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自孔孟以来,其内容和地位未发生大的变化
B.其压制人民反抗,维护统治的作用不断增强
C.后代儒学的发展是以继承前代为前提的
D.是对中国政治伦理道德等影响最大的中国传统文化
11.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12.宋代以朱熹为代表的新儒学所吸取的思想是
A.佛教和道教思想 B.法家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C.佛教、道教和法家思想 D.佛教思想和“经世致用”学说
13.格物致知和实践出真知的关系是
A本质一致 B继承的关系 C对立的关系 D 发展的关系
14.在朱熹看来,要把握“理”,就需要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通过接触世间万事万物,在体会到各种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对先天存在的“理”的体验,最终贯通明“理”。“格物致知”这一概念中“格”字的含义应是
A.研究 B.规格 C.人格 D.格子
15(09年江苏卷).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王阳明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弃归真,俾千态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
——(宋)智圆
材料二 朱熹说:“宇宙之间一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 理学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应该看到,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性、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领域的一种什么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这一现象产生了什么影响
(2)请列举出清远有材料一这种现象的一处名胜古迹。
(3)材料二体现了朱熹的什么思想
(4)理学塑造了中华民族哪些积极向上的民族性格 (不少于3个)
17.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中的主体部分。孔子所奠定的儒家学说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几经演变,充实着和改变着自己的内容和形态: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二 西汉时期的董仲舒在回答汉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帝有关治理国家的方针大计的策问时,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不成元无此理,直待有君臣父子,却旋将道理入在里面。” ——《朱子语类》卷九十五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政治主张的核心是什么?
(2)汉武帝时,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在中国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的知识,分析儒家为什么能在西汉取得独尊的地位?
(3)宋代的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与所学的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4)运用所学哲学知识,简要回答在新世纪对儒学应该采取的态度。
第4课 程朱理学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 CCBBA 6——10 ACCCA
11---14 DACAD
二.非选择题:
16.
(1)出现佛、儒、道三教合一的局面。
原因:魏晋南北朝以来,社会动荡不安,佛、道教广泛传播,儒学思想不能解决当时出现的社会问题,因而三种思想互相渗透,三教合一。
影响:为宋代理学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2)飞霞洞、太和洞等
(3)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主要指理学在社会伦理道德思想方面,即三纲五常,以此规范人们的道德规范。
(4)发奋立志、社会责任、注重气节等(关键是积极向上)
17. (1)“仁政”。
(2)儒家的“仁政”主张,有利于缓 ( http: / / www.21cnjy.com )和阶级矛盾,是一种较为高明的统治政策。而且经过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
(3)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 ( http: / / www.21cnjy.com )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其将“天理”引入儒,并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4)坚持一分为二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持发展的观点,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