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下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文档属性

名称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古代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下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5 13:3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课程标准】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课标解读】
重点把握商鞅变法前夕的时代特征、变法的重要内容及其产生的重大作用。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政治:宗法分封制遭破坏,新的阶级关系产生。
2.经济: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
3.军事: 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
4.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科技文化也取得了较快发展
5.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直接动力: 称霸天下的欲望.
二、目的
富国强兵.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
三、内容
(一)春秋
1.齐国:管仲改革 “相地而衰征”根 ( http: / / www.21cnjy.com )据土地多少和田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管仲改革调动了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
2.鲁国: 前594 “初税亩 ( http: / / www.21cnjy.com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履亩而税”。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战国
1. 魏国: 李悝 实行“尽地力之教”、推行“平籴法”、制定《法经》。魏国在战国诸雄中率先强盛起来。
2.楚悼王: 吴起主张限制和削弱贵族势力、整顿吏治和改良社会风气。楚国经过改革,成为了战国中的强国。
四、评价
1.从背景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运动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2.从改革的内容来说:政治上,改善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吏治,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经济上破坏了井田制,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法经》维护了社会秩序、稳定了政局,军事上,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
3.从改革的作用和效果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因为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内部阶级力量的差异,其效果是不同的。魏国的变法效果较为显著,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总起来看,这些改革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思维拓展】
比较管仲改革和李悝改革
从发生时间看:管仲改革发生在春秋前期,李悝变法发生在战国前期。
从变法内容看:相同之处都采取了加速井田 ( http: / / www.21cnjy.com )制瓦解的经济措施,不同之处是管仲改革未触及世卿世禄制,而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大大削弱了旧贵族的特权。
从变法成效看:管仲改革使齐国在争霸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李悝变法不仅增强了魏国国力,使魏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而且还有效地打击了旧制度。
【习题点拨】
课中思考题
1.想一想,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逐渐强大起来,几个诸侯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讨伐壮大自身。
2.在井田制下,人们是怎样处理公田与私田关系的?
公田是土地国有制,私田耕种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人们一起在公田中劳作,先干完公田中的事情。
3.这是管仲赋税改革后齐国出现的劳作情景。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由于齐国管仲进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有数目征税,这一规定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
解析与探究提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权力下移,“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分封制趋于瓦解。
当时的社会处在奴隶制瓦解封建制形成的大变革时期。
有利于新兴地主参与政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自我测评解答:
1.面临着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社会转型。争霸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在一定程度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地主阶层的地位得以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更加彻底,触及到上层建筑,改变了世卿世禄制。
【走进高考】
例1.(2007海南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8分) 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
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答案要点:
(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
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
【课时训练】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君主纷纷变法的直接动力是
A.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B.称雄天下的欲望
C.阶级斗争非常尖锐 D.东周王室日渐衰微
2.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不包括
A.周王室辖区缩小 B.周王室财政紧张
C.“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D.“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3.春秋时有的诸侯国打出“尊王攘夷”旗号的目的是
A.维护周王权威  B.抵御少数民族侵扰 C.讨伐弱小诸侯国 D.壮大自身力量
4.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铁器和牛耕的使用 B.私田的增多 C.各国的赋税改革 D.新兴地主阶层的壮大
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 提高新兴地主的地位
C.推进土地私有化 D.实现富国强兵
6.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度逐步取代奴隶制度的因素有①奴隶的反抗斗争②井田制的瓦解 ③生产力的发展④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7.对春秋时期管仲改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实行“相地而衰征” B.废除世卿世禄
C.增加了国家赋税收入 D.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8.管仲改革产生的社会效果不包括
A.经济实力增强 B.军事力量加强 C.社会性质变化 D.实现称霸目标
9.战国时期最早进行改革的是
A.齐国 B.赵国 C.魏国 D.韩国
10.魏文候变法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的衰微 B.诸候称霸天下的愿望
C.生产力的声速发展 D.阶级关系的深刻变化
11.主持制定中国第一部比较系统完整的法典《法经》的是
A.管仲 B.李悝 C.吴起 D.西门豹
12.战国时期魏国变法中既改善吏治,又大大削弱旧贵族特权的措施是
A.推行“选贤任能,赏罚分明”政策 B.实行“尽地力”政策
C.制定《法经》 D.创建“武卒”
13.春秋、战国两个时期变法的主要不同是
A.是否有利于富国强兵 B.是否任用有识之士进行改革
C.是否触及上层建筑 D.是否加速井田制瓦解
14.春秋战国是我国社会制度的变革时期,春秋与战国的不同之处主要是
A.改革的内容不同 B.改革的方式不同
C.改革的发动者不同 D.改革的结果不同
15.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但社会经济却得到较快发展,其根本原因是
A.各国衽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制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C.各国重视兴修水利工程 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季康子欲以田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田出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不对。私于冉有曰:“求来,汝不闻乎?先王制土,籍田以力(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而砥其远迩(砥:平。远迩:远近)……先王以为足。若子季孙欲其法也,则有周公之籍(籍田之法)矣;若欲犯法,则苟(急)而赋,又何访焉!” ——《国语·鲁语下》
材料二 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
——《国语·齐语》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观点。


(2)材料二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


(3)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赋税形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不能为天下之王。 ——《管子》
材料二 春二月,毋敢伐林木山林及壅堤 ( http: / / www.21cnjy.com )水。不夏月(7月以前),毋……毒鱼鳖,置阱罔(网),至七月而纵之(开禁)。百姓犬入禁苑中而不追兽及捕兽者,勿敢杀,其追兽及捕兽者,杀之。
——《云梦秦简·田律》
回答:
(1)材料一中管仲提出了什么主张?结合材料二的内容,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是否有一致性?



(2)简要谈谈你对以上材料的认识。
第3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1 — 5 BCDAD 6—10 CBCCC 11---15 BACDB
二、非选择题
16.
(1)仍主张按照劳动力的强弱征收土地税。
(2)“相地而衰征”。
(3)反映了地租形态从劳役地租向实物地租的过渡。其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17.
(1)不能保护好生态资源,就不能治理好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家。材料二规定在一定的季节里不得伐木、阻塞水流、狩猎。材料二作为法律条文,实际上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2)古人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注意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并列入了治国方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