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8节-物质转化和鉴别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8节-物质转化和鉴别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5.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6:36:05

文档简介

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8节-物质转化和鉴别
一、单选题
1.(2024九上·江北期末)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B、根据氧化铁发生还原反应可生成铁分析;
C、根据硫与铁能发生反应分析;
D、根据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分析。
【解答】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可生成铁,不符合题意;
C、硫与铁反应可生成硫化亚铁,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符合题意;
故选D。
2.(2018九上·东阳月考)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酸、碱、盐、氧化物”顺序的是(  )
A.H2SO4、Na2O、MgCl2、C B.NaHCO3、Ba(OH)2、Na2CO3、Zn
C.HNO3、KOH、Na2CO3、O2 D.HCl、KOH、Na2CO3、SiO2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 酸、碱、盐、氧化物定义分析。
【解答】A、各物质分类分别是酸、氧化物、盐、单质,不符合题意;
B、各物质类别分别为盐、碱、盐、单质,不符合题意;
C、各物质类别分别为酸、碱、盐、单质,不符合题意;
D、各物质类别分别为酸、碱、盐、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2017·浙江竞赛)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采取实验进行检验:将混合气体先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现象产生,导出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后再通入放有炽热氧化铜粉末的试管,发现试管中有红色物质出现.最后将试管中导出的气体通入放有白色硫酸铜粉末的U形管,未见有明显现象产生。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定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
A.H2 B.H2和CO2
C.CO D.H2、CO2和HCl
【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澄清石灰水可用于检验CO2气体的存在;(2)浓硫酸可以作为干燥剂吸收水蒸气;(3)还原性气体H2,CO通过炽热氧化铜粉末时能夺去氧化铜中的氧原子,将铜还原出来;(4)白色硫酸铜粉末能吸收水蒸气,吸收水蒸气后变成蓝色晶体。
【解答】根据题中实验过程:将混合气体先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现象产生,此处不能说明混合气体中无CO2气体,因为有可能混合气体中有HCl气体的存在能使生成的沉淀CaCO3反应掉,所以如果有CO2一定有HCl,或没有CO2;导出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后再通入放有炽热氧化铜粉末的试管,发现试管中有红色物质出现.通过浓硫酸带出的水蒸气被吸收除去,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色说明发生了还原反应,可能是H2的作用,也可能是CO的作用,所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H2和CO两种里面的一种;最后将试管中导出的气体通入放有白色硫酸铜粉末的U形管,未见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从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出来的气体中没有H2O,可知还原氧化铜的是CO,所以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H2。综上可知CO2、HCl不能确定,CO一定存在,H2一定没有,所以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4.(2017·浙江竞赛)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与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有关。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产生的副产品和有害废物更少,原子利用率更高,是“绿色化学”的典范。下列反应中,符合以上“绿色化学”概念的是(  )
A.烧制生石灰:CaCO3=CaO+CO2↑
B.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C.制氢氧化铜:CuSO4+2NaOH =Cu(OH)2↓+Na2SO4
D.利用纯碱制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
【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产生的副产品和有害废物更少,原子利用率更高,是“绿色化学”的典范。”可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烧制生石灰:CaCO3=CaO+CO2↑,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A错误;
B.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FeSO4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B错误;
C.制氢氧化铜:CuSO4+2NaOH =Cu(OH)2↓+Na2SO4,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Cu(OH)2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C错误;
D.利用纯碱制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产物就一种我们需要的碳酸氢钠,原子利用率高,无副产品和有害废物产生,符合“绿色化学”概念,D正确。
故答案为:D
5.(2020九上·新昌期中)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Mg2+、SO42-
B.一定含有K+、Mg2+、Cl-、SO42-
C.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
D.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O42-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钡为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氢氧化镁是溶解于盐酸的沉淀及溶液中能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分析。
【解答】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说明沉淀为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一定含有镁离子;因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不能共存,所以溶液中一定不含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而钾离子和氯离子可能含;
故选C。
6.(2023九上·萧山月考)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有红色的铜生成
B.试管底有水生成
C.有铜和水生成
D.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答案】D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有铜和水生成都属于结论的描述分析。
【解答】A、有铜生成为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B、有水生成为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C、有铜和水生成为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D、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观察到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符合题意;
故选D。
7.(2022·西湖模拟)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或操作方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A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KCl固体 MnO2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NaOH溶液 Na2CO3 滴加适量的BaCl2溶液后过滤
D Cu Fe 用磁铁吸引
A.A B.B C.C D.D
【答案】C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与除杂,解决除杂问题时,需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 (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可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
【解答】A、氮气不与灼热的铜反应,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能够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将气体通过灼热铜网后,气体是纯净的氮气,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将混合物溶于水后,先过滤,后蒸发滤液后得到的晶体就是纯净的氯化钾,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后会引入新杂质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错误;
D、铜不能被磁铁吸引,铁能够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能够除去铜中混有的铁粉,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C。
8.(2021九上·慈溪期中)某溶液中的溶质有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碱和盐;
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图中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开始不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含有盐酸,故A错误;
溶液中含有盐酸时,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D错误;
当盐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溶液中含有氯化镁,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9.电脑芯片的制作要用到高纯度的硅。 目前广泛采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 )为原料制取,其中一步反应为↑。对该反应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碳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4价 D.该反应利用了CO的还原性
【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结合反应的特点,碳的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的规律分析。
【解答】A. 该反应反应物有化合物和单质,生成物也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单质,属于置换反应 ,故正确;
B. 碳能夺走二氧化硅中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 ,故错误;
C. 碳单质碳盐酸显0价,一氧化碳中碳盐酸显+2价,碳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 ,故错误;
D. 该反应利用了C的还原性,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0.下列既是空气污染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臭氧 D.PM2.5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污染物与氧化物的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所给选项中空气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臭氧和PM2.5,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3九上·余杭月考)如图是小科同学绘制的单质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模型图,其中能转化的环节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铜能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不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能和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水,铜不能和稀硫酸、盐酸反应来分析。
【解答】①铜能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则①能转化;
②氧化铜不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则②不能转化;
③氢氧化铜和和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水,则③能转化;
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铜不能和稀硫酸、盐酸反应,则④不能转化;
其中能转化的环节有①③;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2.某固体可能含有CaCl 、Na SO 、CuSO 、KNO 、Na CO 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原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Na CO 和Na SO ,可能含有KNO 、CuSO 、CaCl
B.一定有Na CO ,Na SO 和CuSO 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
C.一定有Na CO 和Na SO ,不含CaCl ,可能有KNO 、CuSO
D.一定有Na CO 和Na SO ,不含CuSO 和CaCl ,可能有KNO
【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硫酸铜溶液显蓝色。
根据①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分析。
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钡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①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因为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
② 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因为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又因为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钙。
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硝酸钾是否存在,是可能存在的物质。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
A.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没有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故错误;
B.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没有CuSO4,故错误;
C.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没有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故错误;
D.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一定没有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故正确;
故答案为:D。
二、填空题
13.(2020九上·杭州月考)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 H+, Cl-, SO42-中的几种离子,现欲检验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选用的最佳方案是:先向溶液中滴入足量的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42-存在;再取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可得出Cl-存在的结论。
【答案】硝酸钡;硝酸银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要检验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先检验硫酸根离子且将其除去,然后再鉴定氯离子,所以要先向溶液中滴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硫酸根离子存在,再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硝酸钡;硝酸银。
14.(2018九上·金华期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的理由是   。
【答案】(1)NaCl、Na2CO3
(2)加 BaCl2 会向溶液中带入Cl-,最后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将白色粉末加水形成无色溶液,而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因此白色粉末中肯定没有硫酸铜;将得到的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生成了可以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那么沉淀肯定是碳酸钡,即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再将得到的无色溶液加入硝酸银和稀硝酸,仍然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沉淀是氯化银,即白色粉末中含有氯化钠,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NaCl、Na2CO3。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的理由是:加 BaCl2 会向溶液中带入Cl-,最后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
15.(2018九上·金华期中)有一种纳米材料添加剂,由铝粉、氧化铝粉末、铜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该添加剂的成分,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并有红色固体残留,该现象说明添加剂中一定含有   ;
(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溶液。则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答案】(1)铝粉、铜粉
(2)硝酸铜、硝酸铝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铜单质为红色固体,且它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铝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的前面,因此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因此添加剂中一定含有铜粉和铝粉;
(2)因为溶液是蓝色的,所以溶液中肯定有硝酸铜产生;虽然铝和铜都能与硝酸银反应,但是活动性强的铝先与硝酸银反应,待它反应完才会与铜反应,因此既然有铜参加反应,说明铝已经反应完毕,即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铝。
【解答】(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并有红色固体残留,该现象说明添加剂中一定含有铝粉、铜粉;
(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溶液。则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铜和硝酸铝。
16.(2020·宁波)如图是某科学老师设计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1)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   。
(2)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   。
【答案】(1)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CO与氧化铁反应要先通CO然后再加热,以防止加热CO与空气混合气发生爆炸及CO实验要有尾气处理装置以防止污染空气分析。
【解答】(1)因 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要先通入CO,然后再加热,所以 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 ;
(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B装置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1) 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 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 。
三、实验探究题
17.兴趣小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炭粉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与讨论】①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 段时间。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
②关闭 K,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用气囊收集气体样品。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   。
【实验求证】将除尽二氧化碳后的气体样品干燥,仍然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A 中的固体选用CuO,B中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若出现   现象,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与CuO 的质量比,在下列数据中不可能的是   。A.1:5 B.1:8 C.1:10 D.1:15
【答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c;A中黑色固体变红或者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D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①根据空气中的氧气能与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析。
③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收集方法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碳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解答】【实验与讨论】①由于空气中的氧气能与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如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后,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应将气体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由于一氧化碳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通过右边长导管将氢氧化钠排出,将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所以,最为合理装置是c。
【实验求证】为了验证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A中加入的固体是氧化铜,因为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若观察到A中的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2CuO+C 2Cu+CO2↑
160 12
碳与氧化铜前后完全反应时质量比是3:40,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反应时消耗碳与氧化铜的质量之比大于3:40,即大于0.075。
A、1:5=0.2>0.075,有可能;
B、1:8=0.125>0.075,有可能;
C、1:10=0.1>0.075,有可能;
D、1:15≈0.067<0.075,没有可能。
故答案为:D。
18.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Ⅰ、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能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 )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1)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   。
(3)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Ⅰ的名称是   。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 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 定含有的物质是   。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   。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
A.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B.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D.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答案】(1)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
(2)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过滤
(4)碳酸钠(或Na CO );氢氧化钙、碳酸钙;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
(5)B;C;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热。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2)根据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分析。
(3)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4)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5)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和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解答】(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3)操作Ⅰ之后有滤液和固体,所以操作名称是过滤。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氢氧化钙、碳酸钙。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二氧化碳、或氢气、或二氧化碳和氢气。
(5)A. 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不一定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不能用作发热包的发热材料,是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故错误;
B. 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故正确;
C. 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故正确;
D.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故正确;
故答案为:BCD。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 、K 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K ,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K ,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B中滴有酚酞的Ca(OH) 溶液呈红色,说明Ca(OH) 溶液的pH   (填“<”“>”或“=”)7。
(2)实验Ⅱ中在A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有   ;根据实验I和Ⅱ   (填“能”或“不能”)证明CO 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Ⅲ,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
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一:CaCl ;猜想二:   。
①请完成猜想二。
②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溶液中有3种溶质
【答案】(1)>
(2)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
(3)
(4)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适量的锌,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二正确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液体不变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
(2)实验 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关键是检验稀盐酸的存在,可以根据活泼金属,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即可。
【解答】(1)B中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说明Ca(OH)2的溶液的pH>7。
(2)实验 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变化。
实验Ⅱ: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说明A中压强减小,且会看到白色沉淀碳酸钙生成。这些碳酸钙可能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因此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实验Ⅲ,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4)①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还可能含有氯化钙,或者是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②稀盐酸显酸性,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适量的锌,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二正确 。
20.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NaOH、Na CO 、K SO 、B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步骤Ⅱ:取步骤Ⅰ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Ⅲ: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 ) 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答案】(1)NaOH+HCl═NaCl+O
(2)该样品中一定含有 BaCl 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 其中一种
(3)取少量步骤Ⅰ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K2SO ;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若固体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因此固体可能是碳酸钡、或硫酸钡、或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
步骤Ⅱ:取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所以上层清液中有氢氧化钠,没有碳酸钠;
步骤Ⅲ: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步骤Ⅱ所得溶液中没有硫酸钾。硝酸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
(1)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该样品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4其中一种。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步骤 I 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 K2SO4;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 Na2CO3;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4。
21.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 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试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
【答案】(1)Mg 、Cl ;Na
(2)步骤②中向废液中加入 BaCl 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故溶液中一定含有阴离子Cl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白色氢氧化镁沉淀。
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都会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解答】① 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Mg2+,不含Fe3+;
② 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SO42-和CO32-;
③ 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Cl-。
所以原废液中一定含有Mg2+、Cl-,一定不含有Fe3+、SO42-和CO32-;可能含有Na+。
(1)根据以上分析,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Mg2+和Cl-,可能含有Na+。
(2)溶液是不显电性的,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42-和CO32-,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四、解答题
22.(2024九上·江北期末)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
(1)仅用下列一种试剂就可以进行鉴别的是____。
A.硫酸钾溶液 B.酚酞试液 C.氯化钠溶液 D.硝酸钡溶液
(2)选择合适的器材,利用第(1)题选择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对应结论。
【答案】(1)D
(2)实验步骤:取未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钡溶液。预期现象和对应结论: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未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未知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各选项所给物质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情况及现象分析,鉴别题要利用不同现象加以区别;
(2)根据(1)中所选择试剂,分别取样品进行验证,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与硝酸钡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分析。
【解答】(1)硫酸钾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不反应,不能鉴别,A错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加入酚酞溶液都变红色,B错误;氯化钠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不反应,C错误;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可以鉴别,D正确;
故答案为:(1)D;(2) 取未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钡溶液。预期现象和对应结论: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未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未知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1 / 1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化学-第18节-物质转化和鉴别
一、单选题
1.(2024九上·江北期末)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实现的是(  )
A. B.
C. D.
2.(2018九上·东阳月考)下列各组物质中符合“酸、碱、盐、氧化物”顺序的是(  )
A.H2SO4、Na2O、MgCl2、C B.NaHCO3、Ba(OH)2、Na2CO3、Zn
C.HNO3、KOH、Na2CO3、O2 D.HCl、KOH、Na2CO3、SiO2
3.(2017·浙江竞赛)某混合气体可能含有H2、CO、CO2、HCl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采取实验进行检验:将混合气体先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现象产生,导出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后再通入放有炽热氧化铜粉末的试管,发现试管中有红色物质出现.最后将试管中导出的气体通入放有白色硫酸铜粉末的U形管,未见有明显现象产生。根据上述实验,可以判定该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  )
A.H2 B.H2和CO2
C.CO D.H2、CO2和HCl
4.(2017·浙江竞赛)2005年诺贝尔化学奖的成果与一种新的化学合成方法有关。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产生的副产品和有害废物更少,原子利用率更高,是“绿色化学”的典范。下列反应中,符合以上“绿色化学”概念的是(  )
A.烧制生石灰:CaCO3=CaO+CO2↑
B.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
C.制氢氧化铜:CuSO4+2NaOH =Cu(OH)2↓+Na2SO4
D.利用纯碱制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
5.(2020九上·新昌期中)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离子K+、Mg2+、Cl-、Ba2+、SO42-、CO32-中的几种,为确定可能含有的离子,兴趣小组进行了下面的实验:
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
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
分析上面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  )
A.只含有Mg2+、SO42-
B.一定含有K+、Mg2+、Cl-、SO42-
C.一定含有Mg2+、SO42-,可能含有Cl-、K+
D.一定含有Cl-、K+,可能含有Mg2+、SO42-
6.(2023九上·萧山月考)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A.有红色的铜生成
B.试管底有水生成
C.有铜和水生成
D.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7.(2022·西湖模拟)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试剂或操作方法不合理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试剂或操作方法
A N2 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KCl固体 MnO2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NaOH溶液 Na2CO3 滴加适量的BaCl2溶液后过滤
D Cu Fe 用磁铁吸引
A.A B.B C.C D.D
8.(2021九上·慈溪期中)某溶液中的溶质有NaOH、HCl、H2SO4和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向该溶液中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加入Ba(OH)2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HCl和H2SO4一定存在
B.NaOH、H2SO4和MgCl2一定不存在
C.HCl和MgCl2一定存在
D.HCl一定存在NaOH、H2SO4一定不存在,MgCl2可能存在
9.电脑芯片的制作要用到高纯度的硅。 目前广泛采用石英砂(主要成分是SiO )为原料制取,其中一步反应为↑。对该反应分析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碳发生了还原反应
C.碳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4价 D.该反应利用了CO的还原性
10.下列既是空气污染物,又是氧化物的是(  )
A.二氧化氮 B.二氧化碳 C.臭氧 D.PM2.5
11.(2023九上·余杭月考)如图是小科同学绘制的单质铜及其化合物的转化模型图,其中能转化的环节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2.某固体可能含有CaCl 、Na SO 、CuSO 、KNO 、Na CO 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对其进行如下实验:
①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得无色透明溶液;
②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的BaCl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下列对原固体成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有Na CO 和Na SO ,可能含有KNO 、CuSO 、CaCl
B.一定有Na CO ,Na SO 和CuSO 两种物质中至少有一种
C.一定有Na CO 和Na SO ,不含CaCl ,可能有KNO 、CuSO
D.一定有Na CO 和Na SO ,不含CuSO 和CaCl ,可能有KNO
二、填空题
13.(2020九上·杭州月考)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 H+, Cl-, SO42-中的几种离子,现欲检验两种阴离子是否存在,选用的最佳方案是:先向溶液中滴入足量的   溶液,若有白色沉淀产生,则证明有SO42-存在;再取上层清液滴加   溶液,若出现白色沉淀,则可得出Cl-存在的结论。
14.(2018九上·金华期中)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由硫酸铜、氯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检验其中的成分,按以下流程进行实验:
(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有   。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的理由是   。
15.(2018九上·金华期中)有一种纳米材料添加剂,由铝粉、氧化铝粉末、铜粉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探究该添加剂的成分,科学学习小组进行了下列实验,请回答实验中的相关问题:
(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并有红色固体残留,该现象说明添加剂中一定含有   ;
(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溶液。则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16.(2020·宁波)如图是某科学老师设计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装置。
(1)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这是因为   。
(2)反应结束后停止加热,继续通CO,此时B装置的作用是   。
三、实验探究题
17.兴趣小组同学用氧化铜与足量的炭粉利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对生成气体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与讨论】①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 段时间。通入氮气的目的是   。
②关闭 K,加热至一定温度使之反应,用气囊收集气体样品。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剩余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下列装置中最为合理的是   。
【实验求证】将除尽二氧化碳后的气体样品干燥,仍然用图甲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若A 中的固体选用CuO,B中溶液为澄清石灰水,若出现   现象,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炭粉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若生成的气体中含有一氧化碳,则反应时消耗碳与CuO 的质量比,在下列数据中不可能的是   。A.1:5 B.1:8 C.1:10 D.1:15
18.科学探究是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
近年来,自热食品种类繁多。只需将撕去塑料膜的发热包放入凉水中,就能享用美食,很受年轻人的追捧。实验小组同学买来一份自热食品进行以下探究。
【资料】Ⅰ、发热包中物质的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碳酸钠、铝粒。
Ⅱ、铝能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NaAlO )和氢气,偏铝酸钠溶于水。
(1)探究一:发热包的发热原理。
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   。
(3)探究二:反应后混合物中部分成分的探究。
根据以上操作和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操作Ⅰ的名称是   。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 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   。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 定含有的物质是   。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   。
(5)通过以上探究,同学们进行反思总结,你认为其中正确的是____。
A.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
B.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C.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
D.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
19.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按图示装置(K 、K 开始处于关闭状态)及步骤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步骤】实验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关闭漏斗活塞。
实验Ⅱ:打开K ,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待停止倒吸。
实验Ⅲ:打开K ,观察到C中溶液分别倒吸入A、B中,轻轻振荡,直到液面稳定。
【思考与交流】
(1)B中滴有酚酞的Ca(OH) 溶液呈红色,说明Ca(OH) 溶液的pH   (填“<”“>”或“=”)7。
(2)实验Ⅱ中在A装置的锥形瓶内观察到的现象有   ;根据实验I和Ⅱ   (填“能”或“不能”)证明CO 和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3)实验Ⅲ,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实验Ⅲ,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经分析,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
为进一步确定溶液中还可能含有哪些溶质,提出以下猜想:(已知: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猜想一:CaCl ;猜想二:   。
①请完成猜想二。
②请你帮助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猜想正确(写出实验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溶液中有3种溶质
20.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含有NaOH、Na CO 、K SO 、BaCl 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
步骤Ⅱ:取步骤Ⅰ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
步骤Ⅲ: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 ) 溶液,无明显现象。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   。
21.某实验废液中可能含有、六种离子中的几种,为确定废液中存在的离子,进行了下面实验:
①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②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 溶液,无明显现象;
③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 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
试分析实验后回答:
(1)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   ,可能含有的离子是   。
(2)有同学认为实验③可以省略,理由是   。
四、解答题
22.(2024九上·江北期末)有一瓶标签无法辨认的试剂,是碳酸钠溶液或氢氧化钠溶液中的一种。
(1)仅用下列一种试剂就可以进行鉴别的是____。
A.硫酸钾溶液 B.酚酞试液 C.氯化钠溶液 D.硝酸钡溶液
(2)选择合适的器材,利用第(1)题选择的试剂,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实验步骤、预期现象和对应结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B、根据氧化铁发生还原反应可生成铁分析;
C、根据硫与铁能发生反应分析;
D、根据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分析。
【解答】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生成碳酸,不符合题意;
B、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可生成铁,不符合题意;
C、硫与铁反应可生成硫化亚铁,不符合题意;
D、氧化铜不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符合题意;
故选D。
2.【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 酸、碱、盐、氧化物定义分析。
【解答】A、各物质分类分别是酸、氧化物、盐、单质,不符合题意;
B、各物质类别分别为盐、碱、盐、单质,不符合题意;
C、各物质类别分别为酸、碱、盐、单质,不符合题意;
D、各物质类别分别为酸、碱、盐、氧化物,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3.【答案】A
【知识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澄清石灰水可用于检验CO2气体的存在;(2)浓硫酸可以作为干燥剂吸收水蒸气;(3)还原性气体H2,CO通过炽热氧化铜粉末时能夺去氧化铜中的氧原子,将铜还原出来;(4)白色硫酸铜粉末能吸收水蒸气,吸收水蒸气后变成蓝色晶体。
【解答】根据题中实验过程:将混合气体先通入澄清石灰水时无明显现象产生,此处不能说明混合气体中无CO2气体,因为有可能混合气体中有HCl气体的存在能使生成的沉淀CaCO3反应掉,所以如果有CO2一定有HCl,或没有CO2;导出的气体通过浓硫酸后再通入放有炽热氧化铜粉末的试管,发现试管中有红色物质出现.通过浓硫酸带出的水蒸气被吸收除去,黑色氧化铜粉末变红色说明发生了还原反应,可能是H2的作用,也可能是CO的作用,所以混合气体中一定有H2和CO两种里面的一种;最后将试管中导出的气体通入放有白色硫酸铜粉末的U形管,未见有明显现象产生,说明从氧化铜粉末的试管中出来的气体中没有H2O,可知还原氧化铜的是CO,所以混合气体中一定没有H2。综上可知CO2、HCl不能确定,CO一定存在,H2一定没有,所以A选项正确。
故答案为:A
4.【答案】D
【知识点】材料的利用与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中信息“新的合成过程更简单快捷,产生的副产品和有害废物更少,原子利用率更高,是“绿色化学”的典范。”可对选项进行判断。
【解答】A.烧制生石灰:CaCO3=CaO+CO2↑,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产生的二氧化碳会引起温室效应,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A错误;
B.湿法炼铜:Fe+CuSO4=FeSO4+Cu,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FeSO4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B错误;
C.制氢氧化铜:CuSO4+2NaOH =Cu(OH)2↓+Na2SO4,产生了大量的副产品Cu(OH)2不符合“绿色化学”概念,C错误;
D.利用纯碱制碳酸氢钠:Na2CO3+CO2+H2O=2NaHCO3,产物就一种我们需要的碳酸氢钠,原子利用率高,无副产品和有害废物产生,符合“绿色化学”概念,D正确。
故答案为:D
5.【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钡为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氢氧化镁是溶解于盐酸的沉淀及溶液中能反应的离子不能共存分析。
【解答】①取一份废液,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无变化,说明沉淀为不溶于盐酸的硫酸钡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硫酸根离子;②另取一份废液,加入氢氧化钾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稀盐酸,沉淀全部溶解,说明一定含有镁离子;因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不能共存,所以溶液中一定不含碳酸根离子和钡离子,而钾离子和氯离子可能含;
故选C。
6.【答案】D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有铜和水生成都属于结论的描述分析。
【解答】A、有铜生成为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B、有水生成为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C、有铜和水生成为结论,不是现象,不符合题意;
D、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观察到 黑色固体变成红色,试管口有水珠生成 ,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C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与除杂,解决除杂问题时,需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 (加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可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
【解答】A、氮气不与灼热的铜反应,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能够与铜反应生成氧化铜固体,将气体通过灼热铜网后,气体是纯净的氮气,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将混合物溶于水后,先过滤,后蒸发滤液后得到的晶体就是纯净的氯化钾,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反应后会引入新杂质氧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错误;
D、铜不能被磁铁吸引,铁能够被磁铁吸引,所以用磁铁吸引能够除去铜中混有的铁粉,符合除杂原则,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 C。
8.【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稀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能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钡沉淀不溶于水,不溶于酸、碱和盐;
稀盐酸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钡,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由图中可知,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开始不产生沉淀,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硫酸,含有盐酸,故A错误;
溶液中含有盐酸时,一定不含有氢氧化钠,因为盐酸和氢氧化钠不能共存,故D错误;
当盐酸和氢氧化钡完全反应后,再加入氢氧化钡溶液时,产生沉淀,是因为氢氧化钡和氯化镁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沉淀,因此溶液中含有氯化镁,故B错误、C正确。
故选C。
9.【答案】A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置换反应的特点,结合反应的特点,碳的性质,元素的化合价的规律分析。
【解答】A. 该反应反应物有化合物和单质,生成物也是一种化合物,一种单质,属于置换反应 ,故正确;
B. 碳能夺走二氧化硅中氧元素,发生了氧化反应 ,故错误;
C. 碳单质碳盐酸显0价,一氧化碳中碳盐酸显+2价,碳元素化合价由0价变为+2价 ,故错误;
D. 该反应利用了C的还原性,故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常见物质的分类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污染物与氧化物的定义进行解答。
【解答】所给选项中空气的污染物包括二氧化氮、臭氧和PM2.5,其中属于氧化物的是二氧化氮,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C
【知识点】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
【解析】【分析】根据铜能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不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能和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水,铜不能和稀硫酸、盐酸反应来分析。
【解答】①铜能和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则①能转化;
②氧化铜不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则②不能转化;
③氢氧化铜和和酸反应生成铜盐和水,则③能转化;
④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排在氢的后面,铜不能和稀硫酸、盐酸反应,则④不能转化;
其中能转化的环节有①③;
故ABD错误,C正确。
故答案为:C。
12.【答案】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硫酸铜溶液显蓝色。
根据①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分析。
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
碳酸钡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解答】① 取少量固体于试管中,加适量蒸馏水,固体完全溶解形成无色透明溶液,说明固体溶于水且能共存,因为硫酸铜溶液显蓝色,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
② 在①所得溶液中,滴加足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过滤后,在白色沉淀中加过量稀盐酸,沉淀部分溶解,且有气泡产生。
因为硫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硫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不溶于稀盐酸;碳酸钠能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碳酸钡沉淀,碳酸钡沉淀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原固体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碳酸钠;
又因为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所以固体中一定不含有氯化钙。
通过上述实验不能确定硝酸钾是否存在,是可能存在的物质。由以上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不含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
A.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没有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故错误;
B.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没有CuSO4,故错误;
C.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没有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故错误;
D. 由分析可知,原固体成分中一定有Na2CO3和Na2SO4,一定没有CuSO4和CaCl2,可能有KNO3,故正确;
故答案为:D。
13.【答案】硝酸钡;硝酸银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的验证方法分析。
【解答】要检验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要先检验硫酸根离子且将其除去,然后再鉴定氯离子,所以要先向溶液中滴入足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硫酸根离子存在,再向其中加入硝酸银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硝酸钡;硝酸银。
14.【答案】(1)NaCl、Na2CO3
(2)加 BaCl2 会向溶液中带入Cl-,最后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将白色粉末加水形成无色溶液,而硫酸铜溶液显蓝色,因此白色粉末中肯定没有硫酸铜;将得到的无色溶液加入足量的Ba(NO3)2溶液,生成了可以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那么沉淀肯定是碳酸钡,即白色粉末中肯定含有碳酸钠;再将得到的无色溶液加入硝酸银和稀硝酸,仍然生成白色沉淀,说明沉淀是氯化银,即白色粉末中含有氯化钠,据此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1)根据实验现象,白色粉末中一定NaCl、Na2CO3。
(2)实验中不能用BaCl2 溶液代替 Ba(NO3)2 溶液的理由是:加 BaCl2 会向溶液中带入Cl-,最后不能确定原混合物中氯化钠的存在。
15.【答案】(1)铝粉、铜粉
(2)硝酸铜、硝酸铝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铜单质为红色固体,且它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而铝在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的前面,因此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因此添加剂中一定含有铜粉和铝粉;
(2)因为溶液是蓝色的,所以溶液中肯定有硝酸铜产生;虽然铝和铜都能与硝酸银反应,但是活动性强的铝先与硝酸银反应,待它反应完才会与铜反应,因此既然有铜参加反应,说明铝已经反应完毕,即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铝。
【解答】(1)取适量添加剂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产生大量气泡并有红色固体残留,该现象说明添加剂中一定含有铝粉、铜粉;
(2)另取适量添加剂于另一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溶液。则蓝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硝酸铜和硝酸铝。
16.【答案】(1)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
【解析】【分析】根据CO与氧化铁反应要先通CO然后再加热,以防止加热CO与空气混合气发生爆炸及CO实验要有尾气处理装置以防止污染空气分析。
【解答】(1)因 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所以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要先通入CO,然后再加热,所以 在B装置的液面下降到安全线之前,不能加热氧化铁 ;
(2)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B装置可收集一氧化碳,防止污染空气;
故答案为:(1) CO和空气混合,加热可能会发生爆炸 ;(2) 收集CO,防止污染空气 。
17.【答案】排尽装置内的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c;A中黑色固体变红或者B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AD
【知识点】还原反应与金属的冶炼;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①根据空气中的氧气能与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分析。
③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以及收集方法分析。
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分析碳与氧化铜的质量比。
【解答】【实验与讨论】①由于空气中的氧气能与碳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如图连接装置并检查气密性后,打开K,缓缓通入干燥的氮气一段时间,通入氮气的目的是排出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影响实验结果。
③除去气体样品中的二氧化碳,应将气体通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由于一氧化碳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可通过右边长导管将氢氧化钠排出,将气体收集在集气瓶中,所以,最为合理装置是c。
【实验求证】为了验证生成的气体中是否含有一氧化碳,A中加入的固体是氧化铜,因为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若观察到A中的黑色粉末慢慢变成红色,B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可说明气体样品中含有一氧化碳。
【实验反思】碳和氧化铜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为:
2CuO+C 2Cu+CO2↑
160 12
碳与氧化铜前后完全反应时质量比是3:40,生成的二氧化碳和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因此反应时消耗碳与氧化铜的质量之比大于3:40,即大于0.075。
A、1:5=0.2>0.075,有可能;
B、1:8=0.125>0.075,有可能;
C、1:10=0.1>0.075,有可能;
D、1:15≈0.067<0.075,没有可能。
故答案为:D。
18.【答案】(1)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
(2)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其他合理答案均可)
(3)过滤
(4)碳酸钠(或Na CO );氢氧化钙、碳酸钙;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气
(5)B;C;D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热。
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2)根据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分析。
(3)根据过滤原理分析。
(4)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5)稀盐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和铝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解答】(1)小组同学取出发热包,撕去塑料膜,放入适量凉水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剧烈反应,放出大量热,有气体产生,是因为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会放热,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溶液和铝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
固体迅速膨胀,同时还可观察到发热包内固体变硬结块,其可能的原因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Ca(OH)2═CaCO3↓+2NaOH。
(2)在使用发热包过程中,禁止明火的理由是铝粒、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氢气,氢气具有可燃性,在空气中遇明火燃烧,可能引发火灾或爆炸。
(3)操作Ⅰ之后有滤液和固体,所以操作名称是过滤。
(4)根据现象①得出:滤液A中一定不含的物质是碳酸钠。因为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根据现象②③分析得出:固体B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氢氧化钙、碳酸钙。碱性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
综合分析得出:现象③中产生的气体,其成分的组成可能为二氧化碳、或氢气、或二氧化碳和氢气。
(5)A. 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不一定可做发热包的发热材料,例如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不能用作发热包的发热材料,是因为氢氧化钠具有强腐蚀性,故错误;
B. 发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故正确;
C. 禁止用湿手接触发热包,故正确;
D. 使用过程中应保持通风,故正确;
故答案为:BCD。
19.【答案】(1)>
(2)有白色沉淀生成;不能
(3)
(4)和;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适量的锌,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二正确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1)无色酚酞试液遇到酸性或中性液体不变色,遇到碱性溶液变成红色;
(2)实验 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进行分析解答。
(3)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关键是检验稀盐酸的存在,可以根据活泼金属,观察是否有气体生成即可。
【解答】(1)B中滴有酚酞的Ca(OH)2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则说明Ca(OH)2的溶液的pH>7。
(2)实验 I:沿分液漏斗将一定量NaOH溶液注入A中,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无明显变化。
实验Ⅱ:打开K1,观察到B中部分溶液倒吸入A中,说明A中压强减小,且会看到白色沉淀碳酸钙生成。这些碳酸钙可能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也可能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因此不能说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
(3)实验Ⅲ,稀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2HCl═CaCl2+2H2O。
(4)①C中溶液倒吸入A装置的锥形瓶内,充分反应后溶液显无色,说明溶液显酸性或中性,瓶中混合物一定含有水、氯化钠和酚酞,可能含有碳酸钙,还可能含有氯化钙,或者是稀盐酸和氯化钙的混合物。
②稀盐酸显酸性, 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适量的锌,看是否有气泡产生,若有气泡产生说明猜想二正确 。
20.【答案】(1)NaOH+HCl═NaCl+O
(2)该样品中一定含有 BaCl 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 其中一种
(3)取少量步骤Ⅰ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K2SO ;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若固体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
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
碳酸钡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二氧化碳和水。
【解答】步骤Ⅰ:取少量样品于烧杯中,加足量水,充分搅拌,静置,有固体剩余,因此固体可能是碳酸钡、或硫酸钡、或碳酸钡和硫酸钡的混合物;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硫酸钡沉淀。
步骤Ⅱ:取步骤I所得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显碱性;再滴入过量稀盐酸,无气泡产生,红色逐渐褪去,得到无色溶液,说明溶液中不含有碳酸钠,所以上层清液中有氢氧化钠,没有碳酸钠;
步骤Ⅲ:取步骤Ⅱ所得溶液于试管中,滴入过量Ba(NO3)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步骤Ⅱ所得溶液中没有硫酸钾。硝酸钡与硫酸钾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
(1)步骤Ⅱ中溶液的红色褪去,是因为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2)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关于样品的组成,可以得到的结论是:该样品中一定含有BaCl2和NaOH,至少含有Na2CO3和K2SO4其中一种。
(3)若要进一步确定样品的组成,还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步骤 I 所得固体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稀盐酸,若固体不溶解,则样品中含 K2SO4;若固体完全溶解,则样品中含 Na2CO3;若部分溶解,则样品中含Na2CO3和K2SO4。
21.【答案】(1)Mg 、Cl ;Na
(2)步骤②中向废液中加入 BaCl 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故溶液中一定含有阴离子Cl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白色氢氧化镁沉淀。
铁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铁红褐色沉淀。
钡离子与碳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都会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银离子与氯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
【解答】① 取少量废液,向废液中滴加NaOH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含有Mg2+,不含Fe3+;
② 另取少量废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不含SO42-和CO32-;
③ 再取少量废液,滴加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后沉淀不溶解,说明溶液中含有Cl-。
所以原废液中一定含有Mg2+、Cl-,一定不含有Fe3+、SO42-和CO32-;可能含有Na+。
(1)根据以上分析,废液中一定含有的离子是Mg2+和Cl-,可能含有Na+。
(2)溶液是不显电性的,既有阴离子又有阳离子,步骤②向废液中加入BaCl2溶液无明显现象,说明溶液中一定没有SO42-和CO32-,故溶液中一定含有Cl-。
22.【答案】(1)D
(2)实验步骤:取未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钡溶液。预期现象和对应结论: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未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未知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物质的鉴别、推断;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各选项所给物质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反应情况及现象分析,鉴别题要利用不同现象加以区别;
(2)根据(1)中所选择试剂,分别取样品进行验证,碳酸钠与硝酸钡反应产生白色沉淀,氢氧化钠与硝酸钡不反应,无明显现象分析。
【解答】(1)硫酸钾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不反应,不能鉴别,A错误;碳酸钠和氢氧化钠溶液都呈碱性,加入酚酞溶液都变红色,B错误;氯化钠与碳酸钠和氢氧化钠都不反应,C错误;硝酸钡与碳酸钠反应产生碳酸钡沉淀,与氢氧化钠不反应,可以鉴别,D正确;
故答案为:(1)D;(2) 取未知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硝酸钡溶液。预期现象和对应结论: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该未知溶液为碳酸钠溶液。若没有明显现象,则该未知溶液为氢氧化钠溶液。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