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生物-第07节-生态系统
一、单选题
1.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象来建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B.若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C.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理;酶及其催化作用;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A、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在口腔和胃内都不能被消化,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不符合题意;
C、血液循环路线为:右手臂静脉→上腔静脉→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动脉→头部毛细血管→病灶。所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不符合题意;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光合作用下降,并不是停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2022七下·鄞州期末)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下列能正确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a=b=c B.a>b=c C.a>b+c D.a【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方向流动、且是逐级递减的。
【解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
故选C。
3.(2021八上·苍南竞赛)下列对甲乙丙丁四幅曲线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若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肾脏时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则该物质可能时尿素
B.图乙BC段表示人体的呼气过程,此过程中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处于舒张状态
C.图丙可表示植物一昼夜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且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d点
D.图丁表示某食物链中草、鼠、狐三者数量关系,则A,B,C依次表示草、鼠、狐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尿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两生理过程。
2.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完成吸气。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4.食物链中的生物,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解答】A: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流出肾脏的血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减少,A错误。
B:图乙BC段表示人体的呼气过程,此过程中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处于舒张状态,B正确。
C:图丙可表示植物一昼夜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经过一白天的光合作用,d点时光合作用制造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相等时,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C正确。
D:图丁表示某食物链中草、鼠、狐三者数量关系,图中,A是生产者,数量最多。狐以鼠为食,则狐的数量随鼠数量而变化。则A,B,C依次表示草、鼠、狐,D正确。
故选A。
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种群密度的变化知识解题。据图可知,甲种群的数量增加,乙种群的数量也跟着增加;甲种群的数量减少,乙种群的数量也跟着减少;故甲种群是藻类、乙种群是浮游动物、丙种群是某种鱼。
【解答】解:A、甲和丙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故A错误;
B、甲和乙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故B错误;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故C正确;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 “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 【解答】A、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D正确.
故选:C
【分析】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6. 图为小麦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分别在光下与黑暗条件下进行
B.②过程决定了小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生产上欲使小麦增产,需同时促进①②过程
D.①②过程均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解答】A、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图中②表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所有的活细胞,有光无光都能够进行,A错误;
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为动物提供食物,属于生产者,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决定了小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错误;
C、因为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生产上欲使小麦增产,应该促进光合作用①,减弱呼吸作用②.C错误;
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 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 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是光合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图中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图中②表示呼吸作用。
7.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适当开垦荒地发展果林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我国目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一部分耕地,使用不合理,导致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对林地管理利用不合理,滥伐森林问题严重;由于长期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牧区有1/3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根据以上分析,B选项正确。
【分析】本题侧重考查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有一点难度,需要理解掌握。
8.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H为分解者 B.最高级消费者为H
C.生产者为A D.共有5条食物链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A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H属于最高消费者,B正确,其中生产者只有A,BCDEFGH都是消费者,C正确,在这个食物网中,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C→D→E→F→G→H,⑤A→E→F→G→H,共5条,D正确,故选A。
9.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用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J·m)2 141.10×105 15.91×105 0.88×105 871.27×105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营养级是( )
A.a B.b C.c D.d
【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的,根据能量从多到少依次是d,a,b,c,因此食物链是d→a→b→c,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d属于第一营养级,a第二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c是第四营养级,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
10.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 )
A.A→B→C→E B.A→B→E C.A→D D.A→B→C
【答案】B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最短的那条食物链,即:A→B→E。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猪——沼气——作物”是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作物)、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分解者)四部分组成。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作物、猪、人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作物→猪→人
D.该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A.由作物、猪、人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说法错误,该生态农业模式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物质多级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故D符合题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2.蓝藻、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解答】蓝藻、硫化细菌、硝化细菌能够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选A。
【分析】主要考查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要掌握细菌和真菌作为生产者的作用。
二、填空题
13.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吃草籽鸟、兔都以禾谷类为食,食虫鸟能够捕食昆虫,又可被鹰捕食,鹰还可捕食吃草籽鸟和兔。请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该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 ,次级消费者是 。
(2)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没有标出的生物成分是 ,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 、 。若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籽鸟,1/3来自兔,则鹰的能量每增加3千焦,最少消耗禾谷类 千焦。
【答案】(1)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禾谷类;食虫鸟
(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3)太阳;单向流动;逐级减少;175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 ~ 20% 的能量。
【解答】(1)由题意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吃草籽鸟、兔都以禾谷类为食,食虫鸟能够捕食昆虫,又可被鹰捕食,鹰还可捕食吃草籽鸟和兔。可知最长一条食物链是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该食物链中禾谷类是生产者,食虫鸟是次级消费者。(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图中没有标出的生物成分是消费者。它能分解有机物。(3)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籽鸟,1/3来自兔,则鹰的能量每增加3千焦,求能量最少消耗,则要按照最高传递效率20% 来计算,算得禾谷类175千焦。
故答案为:(1)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禾谷类;食虫鸟;(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3)太阳;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75
14.如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的情况图解(单位:J/cm2/年),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从第一到第二,从第二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依次是 、 ,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 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因此,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D属于 ,其分解方式是 .
(4)假如A为一片草原,那么最好使能量流向下列4种动物中的
A.狼 B.羊 C.黄鼬 D.虎.
【答案】(1)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464.6
(2)13.5%;20.1%;呼吸作用;热能(或热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分解者;有氧呼吸和发酵
(4)B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图中A利用了太阳能,所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464.J/cm2;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62.8J/cm2;D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14.6J/cm2.
【解答】(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太阳能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例如:第一营养级A,固定的太阳能为464.6J,从第一到第二,从第二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依次是13.5%、20.1%.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3)D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其分解方式为有氧呼吸或发酵.(4)因为羊是植食性动物,属第二营养级,草原上的能量流入羊损失最小,畜产量最高,对人类最有益,所以最好使能量流向羊.
15.如图是细菌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根据细菌的外部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球菌、 和螺旋菌.
(2)细菌被称为原核生物,是因为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 .
(3)图中的⑥对细菌具有 作用
(4)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 (填“自养”或“异养”),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答案】(1)杆菌
(2)成形的细胞核;
(3)保护
(4)异养;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细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解析】【解答】(1)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类型.图中的是杆菌.
(2)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细胞核,被称为原核生物.
(3)图中的⑥是荚膜,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
(4)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大多数细菌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1)杆菌;
(2)成形的细胞核;
(3)保护;
(4)异养;分解者.
【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细菌的各部分结构为:①鞭毛;②细胞质;③DNA;④细胞膜;⑤细胞壁;⑥荚膜.
1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水稻属于 ,青蛙属于 .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错形成 .请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
(4)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所有能量最终都是来自 能.
(5)以水稻为食的鼠类全身被毛,体温 ,属于动物界中的哺乳类.
【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5;食物网;水稻→鼠→猫头鹰
(3)生态平衡
(4)太阳(光)
(5)恒定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所有动物)和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两者缺一不可.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所有动物属于消费者.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先从生产者开始算有有几个分支,再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求出每个分支的条数和.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水 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水稻→鼠→猫头鹰,它们相形成了食物网.
(3)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如草→兔,兔多了草就少,草少了兔就被饿死,兔因饿死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多,草多了,兔因食物充足数量也慢慢增多,但最终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维持一定的比例.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4)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5)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以水稻为食的鼠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属于动物界中的哺乳类.
故答案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5;食物网;水稻→鼠→猫头鹰;
(3)生态平衡;
(4)太阳(光);
(5)恒定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
三、实验探究题
17.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答案】(1)光合作用
(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理;低碳生活;环保与节能措施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就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解答】(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所以生活中要减少少煤、石油的用量,那么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④的碳排放量。
(4)“低碳”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符合低碳要求,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故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②③④。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3)④(4)②③④
四、解答题
18.如图为某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途径是雷电固氮和 ,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叶中的气孔处于开放状态时,根中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
(2)能完成Ⅱ和Ⅲ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氮元素以NH3、NO(亚硝酸根离子)等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这属于新陈代谢中的 (选填“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
(4)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答案】(1)生物固氮;大于
(2)分解者
(3)同化作用
(4)植物→动物A→动物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1)大气中的N2经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闪电固氮及工业固氮,使N2转化为NH3,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然后被植物吸收用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通过动物捕食、消化吸收后同化为动物体的成分。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中的含氮化合物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当土壤中的氧气不足时,反硝化细菌活动加强,使硝酸盐转化为氨,进一步转化为N2,回到大气中,实现了氮的循环。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解答】(1)叶的气孔开放时,根要吸水满足自身需要,细胞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题中根毛细胞能够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说明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败叶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
(3)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称为同化作用。
(4)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 图中的食物链为:植物→动物A→动物B。
故答案为:(1)生物固氮;大于(2)分解者(3)同化作用(4)植物→动物A→动物B
19.如图所示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 ,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 引起的,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3)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逐渐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同时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遭到破坏。
【答案】(1)减少;减少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
(4)生态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藻类是植物,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溶解氧的来源。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此过程需氧型细菌要消耗氧气。由于藻类数量的减少,造成溶解氧的减少,同时由于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排入,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造成溶解氧的大量消耗。细菌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也能产生大量的无机盐离子,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若是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超过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稳态造成破坏。
【解答】(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1)减少;减少(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4)生态平衡
20.(2020·江干模拟)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目前,防治松材线虫主要措施是给松树“注射”一种有效成分是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注药方法是在松树树干基部斜钻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上插入药剂瓶(如图),依靠树体自身的输导功能将药液运输到树体各个部位,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 (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3)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 ;
(4)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已知每瓶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的质量是50 g,苦参碱的质量分数为0.3%。欲利用质量分数30%的苦参碱原液,配制这样的免疫激活剂50000瓶,需要原液的质量是多少?
【答案】(1)先天性
(2)生产者
(3)木质部
(4)自动调节
(5)25kg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茎的运输作用;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等。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答】(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因此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产者,因为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也能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 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木质部,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韧皮部里的筛管具有输导有机养料的功能。
(4)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故答案为:(1)先天性(2)生产者(3)木质部(4)自动调节(5)25kg
21.(2019·吴兴模拟)汞元素超标对生物体有严重危害。为监测矿区附近某作物种植区域的汞元素含量;科研人员开辟苋菜种植试验地(苋菜能富集汞元素)进行监测。如图甲是苋菜种植试验地的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式图。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2)若土壤中汞元素在物体内会富集,则该生态系统内,青蛙与苋菜相比,体内汞含量较高的是 。
(3)科研人员还测定了汞离子(Hg2+)对苋菜种子的发芽率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比较图1和图2,发现汞离子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与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变化趋势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淀粉酶活性与种子发芽率具有相关性的原因 。
【答案】(1)苋菜 麻雀 蛇
(2)青蛙
(3)种子萌发所需能量,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这个过程需要酶参与。当酶活性降低时,种子呼吸作用减弱,使细胞供能不足,种子萌发率降低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最短的一条就是能量 损失最少的。物质、能量的总含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地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但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
【解答】(1)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地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最短的一条就是能量 损失最少的,即 苋菜 麻雀 蛇 ;
(2)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青蛙比苋菜的营养级高,所以 青蛙体内汞含量较高 ;
(3) 淀粉酶 有分解淀粉的作用,而淀粉的分解可以释放能量,因此原因是:“ 种子萌发所需能量,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这个过程需要酶参与。当酶活性降低时,种子呼吸作用减弱,使细胞供能不足,种子萌发率降低 。”
故答案为:(1) 苋菜 麻雀 蛇; (2)青蛙; (3) 种子萌发所需能量,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这个过程需要酶参与。当酶活性降低时,种子呼吸作用减弱,使细胞供能不足,种子萌发率降低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如图是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分析作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图中所列生物属于消费者的是 ,属于分解者的是 .
(3)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家畜的粪屑可以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等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 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 ,既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又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4)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较小,其原因是
【答案】(1)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农作物→家畜
(2)家畜;食用菌、蚯蚓
(3)多级;能量利用率
(4)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而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所以存在的食物链有:农作物→家畜.
(2)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此题家畜属于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此题中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
(3)秸秆、粪便、沼渣中的能量如不进行利用将直接被分解者分解,通过该系统后就将这些能量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的化学能的形式被人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4)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此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代替.
故答案为:(1)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农作物→家畜
(2)家畜;食用菌、蚯蚓
(3)多级;能量利用率
(4)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 / 1浙教版科学中考复习优中选优-生物-第07节-生态系统
一、单选题
1.学习科学时我们经常会用图象来建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A.甲图表示食物中的脂肪在消化道里被消化酶消化的过程
B.若乙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一条食物链上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则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
C.丙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若静脉注射消炎药,则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Ⅳ→Ⅱ→Ⅰ→Ⅲ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在5℃以下时该蔬菜光合作用停止
2.(2022七下·鄞州期末)假设在一定时间内,某个生态系统的全部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下列能正确反映三者之间关系的是( )
A.a=b=c B.a>b=c C.a>b+c D.a3.(2021八上·苍南竞赛)下列对甲乙丙丁四幅曲线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图甲若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肾脏时某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则该物质可能时尿素
B.图乙BC段表示人体的呼气过程,此过程中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处于舒张状态
C.图丙可表示植物一昼夜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且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d点
D.图丁表示某食物链中草、鼠、狐三者数量关系,则A,B,C依次表示草、鼠、狐
4.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5. “桑基鱼塘”是桑茂、蚕壮、鱼肥的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如图所示),对该系统的叙述你不认同的是( )
A.物质可多级利用,实现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能
C.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减少
D.各级产物均可利用,减少了环境污染
6. 图为小麦叶肉细胞内部分代谢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过程分别在光下与黑暗条件下进行
B.②过程决定了小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
C.生产上欲使小麦增产,需同时促进①②过程
D.①②过程均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7.我国土地利用中最突出的问题有( )
①适当开垦荒地发展果林业 ②滥伐森林,植被减少 ③过度放牧,土地荒漠化严重 ④耕地面积日益减少 ⑤占用农田挖塘养鱼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8.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H为分解者 B.最高级消费者为H
C.生产者为A D.共有5条食物链
9.某河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共有4个营养级,分别用a、b、c、d表示。一年内输入这4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如下表:
营养级 a b c d
能量(J·m)2 141.10×105 15.91×105 0.88×105 871.27×105
该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所属营养级是( )
A.a B.b C.c D.d
10.在如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 )
A.A→B→C→E B.A→B→E C.A→D D.A→B→C
11.“猪——沼气——作物”是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作物)、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分解者)四部分组成。有关该生态农业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作物、猪、人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是作物→猪→人
D.该生态系统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
12.蓝藻、硫化细菌、硝化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A.生产者 B.消费者 C.分解者 D.非生物部分
二、填空题
13.如图为某农田生态系统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吃草籽鸟、兔都以禾谷类为食,食虫鸟能够捕食昆虫,又可被鹰捕食,鹰还可捕食吃草籽鸟和兔。请写出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该食物链中的生产者是 ,次级消费者是 。
(2)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没有标出的生物成分是 ,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
(3)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 ,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 、 。若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籽鸟,1/3来自兔,则鹰的能量每增加3千焦,最少消耗禾谷类 千焦。
14.如图是测定某湖泊的能量流动的情况图解(单位:J/cm2/年),请据图回答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
(2)从第一到第二,从第二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依次是 、 ,其余的能量最终通过生物的 散失.由于生物不能在代谢中利用 ,因此,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
(3)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D属于 ,其分解方式是 .
(4)假如A为一片草原,那么最好使能量流向下列4种动物中的
A.狼 B.羊 C.黄鼬 D.虎.
15.如图是细菌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
(1)根据细菌的外部形态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球菌、 和螺旋菌.
(2)细菌被称为原核生物,是因为它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 .
(3)图中的⑥对细菌具有 作用
(4)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 (填“自养”或“异养”),它们能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是生态系统中的 .
16.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据图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水稻属于 ,青蛙属于 .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图中共有 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错形成 .请写出图中最短的一条食物链: .
(3)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干扰时,各种生物的数量及比例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 .
(4)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所有能量最终都是来自 能.
(5)以水稻为食的鼠类全身被毛,体温 ,属于动物界中的哺乳类.
三、实验探究题
17.下面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 。
(2)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只能单向流动。能量只能单向流动的原因是 。
(3)2016年4月22日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意义非凡的“世界地球日”,170多个国家在联合国签署了全球性的气候新协议——《巴黎协定》,要求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的净零排放。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 (用图中序号表示)的碳排放量。
(4)作为签约国,我国正在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发展与生活方式。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此做出自己的努力,以下做法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 (填序号)。
①购物时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②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
③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
④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
四、解答题
18.如图为某原始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循环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途径是雷电固氮和 ,植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当叶中的气孔处于开放状态时,根中根毛细胞细胞液的质量分数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土壤溶液的质量分数。
(2)能完成Ⅱ和Ⅲ过程的生物属于生态系统成分中的 。
(3)氮元素以NH3、NO(亚硝酸根离子)等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和核酸两类大分子有机物,这属于新陈代谢中的 (选填“同化作用”或“异化作用”)。
(4)写出图中的一条食物链: 。
19.如图所示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含大量有机物)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在河流的AB段上,溶解氧含量 ,这主要是因为藻类数量 引起的,同时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导致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
(2)BC段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原因是 。
(3)BC段水中溶解氧含量逐渐恢复的主要原因是藻类数量逐渐 ,通过光合作用释放了氧气,同时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若酿造厂或味精厂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对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最严重的后果是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 遭到破坏。
20.(2020·江干模拟)松材线虫病是危害松属植物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目前,防治松材线虫主要措施是给松树“注射”一种有效成分是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注药方法是在松树树干基部斜钻出一个小孔,在小孔上插入药剂瓶(如图),依靠树体自身的输导功能将药液运输到树体各个部位,达到防治松材线虫病的目的。
(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 (填“先天性”或“后天学习”)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
(3)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 ;
(4)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 能力。
(5)已知每瓶苦参碱的免疫激活剂的质量是50 g,苦参碱的质量分数为0.3%。欲利用质量分数30%的苦参碱原液,配制这样的免疫激活剂50000瓶,需要原液的质量是多少?
21.(2019·吴兴模拟)汞元素超标对生物体有严重危害。为监测矿区附近某作物种植区域的汞元素含量;科研人员开辟苋菜种植试验地(苋菜能富集汞元素)进行监测。如图甲是苋菜种植试验地的生态系统食物网模式图。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损失最少的一条食物链: 。
(2)若土壤中汞元素在物体内会富集,则该生态系统内,青蛙与苋菜相比,体内汞含量较高的是 。
(3)科研人员还测定了汞离子(Hg2+)对苋菜种子的发芽率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如图乙所示。
比较图1和图2,发现汞离子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与对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变化趋势相似。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淀粉酶活性与种子发芽率具有相关性的原因 。
22.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生态农业能够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得农民增产增收,又可以保护农村环境,防止农村环境污染.如图是某生态农场的部分结构模式图.请分析作答:
(1)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从生态系统的成分划分,图中所列生物属于消费者的是 ,属于分解者的是 .
(3)农作物的秸秆可以作为家畜的饲料,家畜的粪屑可以作为栽培食用菌的原料等事实说明,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 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 ,既使能量流向了对人类有益的部分,又有效缓解了秸秆焚烧造成的污染和浪费.
(4)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该生态系统很快就会变化,占优势地位的农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取代.这说明该生态系统的 较小,其原因是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理;酶及其催化作用;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是指植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来构建自身的各个组成部分。呼吸作用是指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解答】A、脂肪只有在小肠内多种消化酶的作用下才能被消化,在口腔和胃内都不能被消化,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营养级越高,数量越少;营养级越低,数量越多,所以在这条食物链中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是丙→丁→乙→甲,不符合题意;
C、血液循环路线为:右手臂静脉→上腔静脉→左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头部动脉→头部毛细血管→病灶。所以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不符合题意;
D、丁图显示温室栽培该种蔬菜时温度控制在25℃-30℃最有利于提高产量,当温度低于25℃,或高于30℃时,光合作用下降,并不是停止,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2.【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还有一部分流向分解者,因此能量流动一般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单方向流动、且是逐级递减的。
【解答】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只有10%~20%,即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若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值为a,全部消费者所利用的能量值为b,全部分解者所利用的能量总值为c,则a>b+c。
故选C。
3.【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泌尿系统
【解析】【分析】1.肾脏是形成尿的器官,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组成;尿的形成过程包括滤过、重吸收两生理过程。
2.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上下径增大,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大气压,外界气体入肺,完成吸气。
3.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光合作用。
4.食物链中的生物,具有相互制约的作用。
【解答】A:血液流经肾脏时,经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流出肾脏的血液中尿素含量明显减少,A错误。
B:图乙BC段表示人体的呼气过程,此过程中肋间外肌和膈肌都处于舒张状态,B正确。
C:图丙可表示植物一昼夜光合作用强度的变化,经过一白天的光合作用,d点时光合作用制造和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相等时,植物积累有机物最多,C正确。
D:图丁表示某食物链中草、鼠、狐三者数量关系,图中,A是生产者,数量最多。狐以鼠为食,则狐的数量随鼠数量而变化。则A,B,C依次表示草、鼠、狐,D正确。
故选A。
4.【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分析】根据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种群密度的变化知识解题。据图可知,甲种群的数量增加,乙种群的数量也跟着增加;甲种群的数量减少,乙种群的数量也跟着减少;故甲种群是藻类、乙种群是浮游动物、丙种群是某种鱼。
【解答】解:A、甲和丙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故A错误;
B、甲和乙之间只有捕食关系,没有竞争关系,故B错误;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故C正确;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 【解答】A、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物质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A正确;
B、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B正确;
C、由于食物链延长,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的,能量逐级消耗,食物链的延长会使能量损失增加,C错误;
D、由于各级产物都可利用,减少了废物和污染,保护了环境.D正确.
故选:C
【分析】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收到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农业.
6.【答案】D
【知识点】生物圈的定义及范围
【解析】【解答】A、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必须在光下进行,图中②表示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条件是所有的活细胞,有光无光都能够进行,A错误;
B、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除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外,还为动物提供食物,属于生产者,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决定了小麦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B错误;
C、因为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因此生产上欲使小麦增产,应该促进光合作用①,减弱呼吸作用②.C错误;
D、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 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超过了 自身对氧的需要),维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参与维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的是光合作用.D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1、光合作用实质上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的公式为:二氧化碳+水有机物(储存能量)+氧,图中①过程表示光合作用.
2、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植物的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公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能量.图中②表示呼吸作用。
7.【答案】B
【知识点】人口增长及其对资源与环境的影响;土壤的污染与保护
【解析】【解答】我国目前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交通和城镇的发展占用一部分耕地,使用不合理,导致耕地面积日益减少;对林地管理利用不合理,滥伐森林问题严重;由于长期靠天养畜,超载放牧或弃牧毁草开荒,牧区有1/3的草地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根据以上分析,B选项正确。
【分析】本题侧重考查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有一点难度,需要理解掌握。
8.【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组成以及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
【解答】A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食物链中不包括分解者,H属于最高消费者,B正确,其中生产者只有A,BCDEFGH都是消费者,C正确,在这个食物网中,食物链有:①A→B→H,②A→C→D→H,③A→C→F→G→H,④A→C→D→E→F→G→H,⑤A→E→F→G→H,共5条,D正确,故选A。
9.【答案】A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向会逐渐减少的,根据能量从多到少依次是d,a,b,c,因此食物链是d→a→b→c,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构成链条,它表示的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其写法是:起点是生产者,依次是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一直到最高消费者,中间用箭头连接,箭头总是指向捕食者,d属于第一营养级,a第二营养级,b第三营养级,c是第四营养级,故选A。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知道能量是沿食物链流动并逐级递减的。
10.【答案】B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由于生物自身的呼吸消耗,以及植物的残枝落叶和动物的骨骼、皮毛等难以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利用,造成了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地说,再输入到下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要使E的产量最高,把能量集中引向E的食物链应是最短的那条食物链,即:A→B→E。故选B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1.【答案】D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解答】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的整体,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故A.由作物、猪、人和分解者组成生态系统说法错误,该生态农业模式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物质多级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故D符合题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记住所学的知识,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12.【答案】A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
【解析】【解答】蓝藻、硫化细菌、硝化细菌能够制造有机物,属于生产者。故选A。
【分析】主要考查了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学生要掌握细菌和真菌作为生产者的作用。
13.【答案】(1)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禾谷类;食虫鸟
(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
(3)太阳;单向流动;逐级减少;175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逐级减少的,即食物网中下一级的生物只能获得上一级生物大约10% ~ 20% 的能量。
【解答】(1)由题意此农田生态系统中,昆虫、吃草籽鸟、兔都以禾谷类为食,食虫鸟能够捕食昆虫,又可被鹰捕食,鹰还可捕食吃草籽鸟和兔。可知最长一条食物链是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该食物链中禾谷类是生产者,食虫鸟是次级消费者。(2)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图中没有标出的生物成分是消费者。它能分解有机物。(3)该农田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若鹰的食物1/3来自食虫鸟,1/3来自吃草籽鸟,1/3来自兔,则鹰的能量每增加3千焦,求能量最少消耗,则要按照最高传递效率20% 来计算,算得禾谷类175千焦。
故答案为:(1)禾谷类→昆虫→食虫鸟→鹰;禾谷类;食虫鸟;(2)分解者;分解有机物;(3)太阳;单向流动;逐级递减;175
14.【答案】(1)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即464.6
(2)13.5%;20.1%;呼吸作用;热能(或热量);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3)分解者;有氧呼吸和发酵
(4)B
【知识点】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解析】【分析】图中A利用了太阳能,所以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能量是464.J/cm2;植食性动物是初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62.8J/cm2;D是次级消费者,其同化的能量是14.6J/cm2.
【解答】(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太阳能所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例如:第一营养级A,固定的太阳能为464.6J,从第一到第二,从第二到第三营养级,能量传递率依次是13.5%、20.1%.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就是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3)D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其分解方式为有氧呼吸或发酵.(4)因为羊是植食性动物,属第二营养级,草原上的能量流入羊损失最小,畜产量最高,对人类最有益,所以最好使能量流向羊.
15.【答案】(1)杆菌
(2)成形的细胞核;
(3)保护
(4)异养;分解者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细菌;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
【解析】【解答】(1)根据细菌的不同形态,细菌可以分为球菌、杆菌、螺旋菌三种类型.图中的是杆菌.
(2)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细胞核,被称为原核生物.
(3)图中的⑥是荚膜,对细菌具有保护作用.
(4)细菌的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因此营养方式是异养,必须依靠现成的有机物维持生活.大多数细菌营腐生生活,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故答案为:(1)杆菌;
(2)成形的细胞核;
(3)保护;
(4)异养;分解者.
【分析】由上图可以看出:细菌的各部分结构为:①鞭毛;②细胞质;③DNA;④细胞膜;⑤细胞壁;⑥荚膜.
16.【答案】(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5;食物网;水稻→鼠→猫头鹰
(3)生态平衡
(4)太阳(光)
(5)恒定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温度、水分、土壤等,生物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所有动物)和消费者(腐生细菌和真菌,)两者缺一不可.在该生态系统中草是生产者,所有动物属于消费者.除了图中表示出的成分外,该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计算食物网中食物链的条数,先从生产者开始算有有几个分支,再分别算出每个分支有几条,最后求出每个分支的条数和.图中共有5条食物链分别是:水稻→鼠→猫头鹰、水稻→鼠→蛇→猫头鹰、水稻→鸟→蛇→、水 稻→蝗虫→鸟→蛇→猫头鹰、水稻→蝗虫→青蛙→蛇→猫头鹰,其中,最短的食物链是:水稻→鼠→猫头鹰,它们相形成了食物网.
(3)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生态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生物的种类数量不是不变、而是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中动物的数量取决于这个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数量,如草→兔,兔多了草就少,草少了兔就被饿死,兔因饿死数量减少,草的数量就会慢慢增多,草多了,兔因食物充足数量也慢慢增多,但最终草的数量远大于兔的,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并维持一定的比例.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生态平衡.
(4)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同时释放出氧气,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阳光的能量.因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于太阳能.
(5)哺乳动物一般具有胎生哺乳,体表被毛覆盖有保温作用,体腔内有膈,牙齿分为门齿、臼齿、犬齿,心脏四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等特征.以水稻为食的鼠类全身被毛,体温恒定,属于动物界中的哺乳类.
故答案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5;食物网;水稻→鼠→猫头鹰;
(3)生态平衡;
(4)太阳(光);
(5)恒定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3)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4)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即能量往下一级传递只是传递上一级能量的10%~20%.
17.【答案】(1)光合作用
(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
(3)④
(4)②③④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光合作用的原理;低碳生活;环保与节能措施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在叶绿体里把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同时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合成的有机物中的过程.可见光合作用就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的过程。
(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低碳生活”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要尽力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对大气的污染,减缓生态恶化,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
【解答】(1)植物需要光合作用,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能够制造有机物,动物以植物为食,属于消费者,因此图中①表示的生理过程是光合作用。
(2)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传递(流入下一营养级,流入分解者)和散失(各生物的呼吸作用散失)的过程. 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来源于上一营养级,各营养级的能量有三个去向:①该生物呼吸作用散失 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流入分解者.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所以,营养级越高,储能越少,个体数量越少.因此,在生态系统中,对生物的个体数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态系统中的能量;这就决定了:大多数食物链一般只有3-4个营养级。一般地说:输入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10%-20%的能量能流入下一营养级,由此可以得出:能量的流动是沿食物链逐级递减的,单向的,不循环。
(3)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所以生活中要减少少煤、石油的用量,那么要降低碳的排放,其重要措施之一是要大量减少途径④的碳排放量。
(4)“低碳”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使用一次性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交换、捐赠旧的书籍和衣物,可以减少森林的砍伐,符合低碳要求,选择自行车、公共交通出行能够减少空气污染,故符合绿色、低碳要求的是②③④。
故答案为:(1)光合作用(2)大部分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以热的形式散失(3)④(4)②③④
18.【答案】(1)生物固氮;大于
(2)分解者
(3)同化作用
(4)植物→动物A→动物B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细菌;真菌
【解析】【分析】(1)大气中的N2经固氮微生物的固氮、闪电固氮及工业固氮,使N2转化为NH3,在硝化细菌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硝酸盐,然后被植物吸收用来合成蛋白质等有机物.通过动物捕食、消化吸收后同化为动物体的成分。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中的含氮化合物又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当土壤中的氧气不足时,反硝化细菌活动加强,使硝酸盐转化为氨,进一步转化为N2,回到大气中,实现了氮的循环。
(2)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能够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解答】(1)叶的气孔开放时,根要吸水满足自身需要,细胞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周围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就吸水,反之,细胞就失水。题中根毛细胞能够从土壤溶液中吸收水分,说明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动物遗体、排泄物及植物残枝败叶中的含氮化合物通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转化为无机物回到无机环境。
(3)人体从外界摄取各种营养物质,经过一系列的化学变化,转变成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并且储存了能量,这种变化称为同化作用。
(4)食物链的起点是植物, 图中的食物链为:植物→动物A→动物B。
故答案为:(1)生物固氮;大于(2)分解者(3)同化作用(4)植物→动物A→动物B
19.【答案】(1)减少;减少
(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
(4)生态平衡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生态系统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藻类是植物,植物是生产者,能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是溶解氧的来源。细菌是分解者,能分解有机物成无机物,此过程需氧型细菌要消耗氧气。由于藻类数量的减少,造成溶解氧的减少,同时由于污水(含大量有机物)的排入,导致细菌大量繁殖,也造成溶解氧的大量消耗。细菌的作用是分解有机物,也能产生大量的无机盐离子,又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若是将大量含有机物的废水排入该河流,超过了河流的净化能力,对河流生态系统的稳态造成破坏。
【解答】(1)藻类数量减少;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溶解氧随有机物被细菌分解而大量消耗。(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的NH4+等无机盐离子,有利于藻类的大量繁殖。
(3)藻类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有机物减少,需氧型细菌数量下降,因而对溶解氧的消耗量减少。
(4)河流中的生物大量死亡,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因为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当外来干扰超过这个限度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故答案为:(1)减少;减少(2)有机物分解后形成大量NH等无机盐,有利于藻类大量繁殖 (3)增加(4)生态平衡
20.【答案】(1)先天性
(2)生产者
(3)木质部
(4)自动调节
(5)25kg
【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茎的运输作用;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先天性行为是指动物一出生就有的一种行为方式,是动物的一种本能,由体内的遗传物质决定的,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等;而学习行为是动物出生后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环境因素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是在先天性行为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新的行为活动,也称为后天性行为.如蚯蚓走迷宫等。
(2)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组成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各种动物,在促进生物圈中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分解者是指细菌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将动植物残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无机环境,促进了物质的循环 。
(3)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解答】(1)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传播,松材线虫能感受到天牛呼出二氧化碳,线虫幼虫在二氧化碳的吸引下通过松褐天牛的气门进入天牛气管,后随天牛离开寄主植物。松材线虫的这种行为是动物的一种本能,因此属于动物的“先天性”行为。
(2)松树是我国山林植被的主要树种,适应性强、分布广,松树在生态系统的成分是生产者,因为它们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植物,也能为自身和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3) 为保证药剂输送到树体各个部位,小孔深度至少要到达松树结构中的木质部,因为木质部中的导管,具有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功能。 韧皮部里的筛管具有输导有机养料的功能。
(4) 自然生态系统中的松树同样会受到松线虫的侵害,但在一段时间内,松树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5)
故答案为:(1)先天性(2)生产者(3)木质部(4)自动调节(5)25kg
21.【答案】(1)苋菜 麻雀 蛇
(2)青蛙
(3)种子萌发所需能量,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这个过程需要酶参与。当酶活性降低时,种子呼吸作用减弱,使细胞供能不足,种子萌发率降低
【知识点】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种子的萌发
【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食物链最短的一条就是能量 损失最少的。物质、能量的总含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地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但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
【解答】(1)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地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所以食物链最短的一条就是能量 损失最少的,即 苋菜 麻雀 蛇 ;
(2)物质会沿着食物链流动逐级积累,青蛙比苋菜的营养级高,所以 青蛙体内汞含量较高 ;
(3) 淀粉酶 有分解淀粉的作用,而淀粉的分解可以释放能量,因此原因是:“ 种子萌发所需能量,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这个过程需要酶参与。当酶活性降低时,种子呼吸作用减弱,使细胞供能不足,种子萌发率降低 。”
故答案为:(1) 苋菜 麻雀 蛇; (2)青蛙; (3) 种子萌发所需能量,主要通过分解有机物获得,这个过程需要酶参与。当酶活性降低时,种子呼吸作用减弱,使细胞供能不足,种子萌发率降低
22.【答案】(1)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农作物→家畜
(2)家畜;食用菌、蚯蚓
(3)多级;能量利用率
(4)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知识点】生态系统及其多样性;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解析】【解答】(1)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开始于太阳辐射能的固定,结束于生物体的完全分解,能量流动的过程称为能流,在生态系统中只有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因此,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是指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终点是消费者,中间用箭头来表示,而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所以存在的食物链有:农作物→家畜.
(2)消费者包括各种动物,此题家畜属于消费者;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此题中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
(3)秸秆、粪便、沼渣中的能量如不进行利用将直接被分解者分解,通过该系统后就将这些能量以生活能源或食物中的化学能的形式被人利用,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
(4)农田生态系统以农作物为主体,动植物种类相对较少,营养结构简单.同野生植物相比,农作物抵抗旱、涝、病虫害的能力较差.因此,需要在栽培和管理中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在此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一旦人的作用消失,农田生态系统就会很快退化,占优势地位的作物被杂草和其他植物所代替.
故答案为:(1)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农作物→家畜
(2)家畜;食用菌、蚯蚓
(3)多级;能量利用率
(4)自我调节能力;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分析】(1)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