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开远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开远市重点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20:19:24

文档简介

开远市重点中学校2024年春季学期高二年级 3月考试试卷
历 史
2024.03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3.本卷命题范围: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8分)
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位于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约公元前2000~前1500年),以鬲、甗、鼎为代表的三足器占据了陶器群的主导地位,个别器物还发挥着礼器的作用,与二里头遗址发掘的同类器物相似。该考古发现( )
A.印证了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 B.说明文化融合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C.反映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 D.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2.先秦一位思想家,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伦理观上,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以下观点与该思想家相符的是( )
A.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尚贤节用
C.民贵君轻,实行仁政 D.礼法并重,王霸并用
3.山西省发现一件铁权(今俗称秤砣),上著有铭文:“廿六年(前221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可以印证的史实有
①秦统一六国 ②秦统一度量衡 ③确立皇帝制度 ④铁农具的使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董仲舒大一统思想,包含了现实的对策发展逻辑与理论思辨逻辑两条脉络,使得大一统思想具有完整理论形态。就现实逻辑而言,董仲舒通过双重视域,为“大一统”思想注入了强烈的时代与现实关怀。据此可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
A.形成了以君主为中心的体系 B.充满了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
C.抛弃了以民为重的传统观念 D.继承和发展了仁和礼的理念
5.《盐铁论》中记载: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由此可知,西汉时期均输法( )
A.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B.使国家开始垄断商业贸易
C.抑制了西汉工商业的发展 D.有利于加强对地方的管控
6.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
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 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
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 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
7.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
A.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 B.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
C.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 D.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
8.有学者认为,7世纪以来,中国政制的演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士人不断地进入政府,二是文化深深地融入政治。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这一演进主要是基于( )
A.君士共治天下局面的形成 B.科举制度的创立和不断发展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重文轻武治国思想得以落实
9.唐代陆贽在谈到租庸调制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这说明租庸调制
A.基本特点是以人丁计税 B.实行以田亩为主的征收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反映了国家对人身控制加强
10.从历史的连续性看,隋唐时期是对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一次总结,集民族文化之大成造就了唐朝文化的壮丽恢弘、丰富多彩。同时,唐朝文化又以宽容、开放的心态全方位接纳外部世界。下列关于唐朝文化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①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推向鼎盛
②洛阳成为西来佛教东传中转地
③造纸术通过阿拉伯人向西传播
④创制了反刻并着墨的印刷技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南北朝时期,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这折射出
A.北方佛教与皇权融为一体 B.传统伦理遭到极大地挑战
C.君主集权程度的南北差别 D.世家大族在南方势力稳固
12.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如下列中的( )
A.对农民进行有效编制管理 B.以内廷司礼监控制锦衣卫
C.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 D.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1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中,有关改善民生的措施是
A.推行均田制与青苗法 B.实行三长制与免役法
C.改汉姓与方田均税法 D.整顿吏治与保甲法
14.有学者指出,辽宋夏金元时期,一些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从而加强和扩大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格局。下列史料,不能佐证这一说法的是( )
A.“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
B.“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
C.“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
D.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
15.宋代佃农在户籍中专门被列为“客户”,租佃土地须订立正式契约,佃农在契约期满后可以自由迁徙,地主不得阻拦,他们还可以参加一些商业活动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说明( )
A.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 B.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
C.宋朝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 D.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
16.宋代“事亲孝,为兄友,处族义,与乡和”被认为是为人处世的天理。一些地方开始实行乡约制度,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以求扬善惩恶;各地方家族也纷纷制定族规家训,建家祠修族谱,规范族人言行。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理学的世俗化趋势 B.家族控制地方权力
C.新兴市民阶层崛起 D.宗法制度重新建立
17.有学者指出,从制度建构上而言,明代内阁的职能来自皇帝的需要,其主要职能"密勿论思、票拟批答”都出自皇帝处理决策事务时所需的辅助,且由于内阁权力地位未经法定,所以它也不具备太强的独立性。这意味着,明代内阁( )
A.并不具备参与决策的职能 B.增加了皇帝的工作负担
C.推动中枢机构权力的下移 D.是封建专制强化的产物
18.清朝康熙后期,台湾商人“雇船装贩,凡港路可通,争相贸易”,使台湾米粮、蔗糖等输入大陆的规模不断扩大,并从大陆易换布匹等手工业品而回。至乾隆年间,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这反映了当时(  )
A.交通方式决定了商贸水平 B.政治统一促进了两岸贸易
C.经济互通强化了耕织结合 D.商业进步导致了区域分工
19.有历史学家提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始于明朝中后期。下面历史现象可以作为这个结论的依据的是
A.一条鞭法实施后,白银货币普遍流通
B.万历年间,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1567年,明朝政府允许民间从事海外贸易
D.“商帮”的出现和长途贩运贸易发达
20.陆九渊认为,“理”不需要到身心以外的事物上去寻找,“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就是天地万物的渊源。他提出求理的方法是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内心反省 D.致良知
21.鸦片战争爆发初期,道光帝相信“调兵合剿,不难即时扑灭”,但不久发现英军“船坚炮利”,立即改“剿”为“抚”。虎门之战后,道光再次启用主战派。至英军到达南京江面,道光彻底放弃抵抗,令“务须妥速办理”与英军议和。这种“剿抚不定”反映了清朝( )
①对敌我双方都缺乏了解 ②一味沉湎天朝上国的迷梦
③吏治腐败影响军事部署 ④无力摆脱到来的民族危机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22.清末,有外国人描述洋务企业:“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各处偃息,或专心钻研经书。我们向英籍经理询问,才知道他们是主管官吏们的朋友;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机器没有人看护,坏了没有人管。”上述现象说明
A.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 B.士子面临读经科考和参与洋务的两难选择
C.“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 D.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
23.下表反映了在1842~1919年间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大致情况(单位:个)。此表从本质上反映了
国别 英国 日本 沙俄 法国 德国 美国 比利时 葡萄牙 意大利 奥地利 荷兰 西班牙 其他
条约数 163 153 104 73 47 41 26 13 7 7 5 4 68
A.近代中国外交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B.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美国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威胁性最大 D.中国陷入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局面
24.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象征着条约制度的权成和中国的“国将不国”, 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赵武灵王即位时,齐秦两强对峙,强邻逼境,胡人骚扰,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改革初期,反对“胡服”者颇多﹐为此赵武灵王与朝臣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初步统一了思想,对依然反对改革的宗室大臣则是不断游说。赵武灵王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换上了被中原百姓鄙视的短裤小褂。“胡服”改革成功后,赵武灵王就带头练习骑马射箭。他带领部队攻克水草丰美﹑地域辽阔,有骑射传统的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在这里试点骑射改革。赵武灵王在全国特别是北方靠近胡人地区的百姓中广泛招募善于骑射的人,并改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疆游牧民族的骑兵,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同时,他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大批良马,更换了原来的军队装备。赵武灵王亲自训练骑兵,并使骑兵成为军队的主力。
——摘编自许今朝《赵武灵王推进“胡服骑射”改革的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的背景及主要措施。(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成功的原因。(6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鼓励外国以朝贡的形式前来中国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这种贸易规定了贡期、限制船数、限制人数、限制商品数和必须拥有勘合者方得朝贡。1540年后,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作为货币,民间走私贸易因而兴起,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浙江的海商纷纷前往日本贸易。明代中国向西属菲律宾输出的货品大致可分为三类:粮食和其它生活必需品,军需品,生丝和丝织品,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运回的几乎都是白银,这导致母国的丝织工业家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对中国丝货输入西属美洲加以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母国的丝织工业。
——摘编自李隆生《明后期海外贸易的探讨》
材料二 曾留学美国并当过买办的容闳在1867年拟定了一个“联设新轮船公司章程”,由应宝时转呈曾国藩,再转致总理衙门。该章程强调俱用中国人合股而成,章程大致模仿外国轮船公司及其在华经营的方法。此后,官民都开始准备投资航运。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李鸿章任用朱其昂、朱其诏兄弟筹组招商局,他们虽是以沙船为世业的淞沪巨商,但因属旧式商人,在招股集资中缺乏号召力,招股活动几乎“无人过问”。最初筹集的资本包括官款在内,实缴不到20万两。在企业经营方面,由朱其昂所购之船,不是“船大而旧”,就是“舱通而小”,而船只“购买价值反较洋行新造之头等好舱尤贵。”
——摘编自张赛美《上海近代轮船航运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海外贸易的特征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海近代轮船业兴起的原因及其影响。(13分)
27、论述题【中华文明与文化自信】(12分)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中国是一个伟大的国度,传承着伟大的文明。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大漠孤烟、江南细雨,总让人思接千载、心驰神往;黄河九曲、长江奔流,总让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良渚、二里头的文明曙光,殷墟甲骨的文字传承,三星堆的文化瑰宝,国家版本馆的文脉赓续……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
请选取中国某一朝代或某一时期,围绕“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高二年级3月月考试卷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夏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辽西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陶器制作既具有本地特色,又受以二里头文化为代表中原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特征,C项正确;“区域经济文化的均衡发展”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在夏商时期,国家还没有实现统一,排除B项;“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制天命而用之”和“主张用‘礼义’来对人性进行‘化性起伪’的改造”可知,材料所列信息为先秦时期荀子的思想主张,荀子主张隆礼重法的双重手段,来保证人心抑恶趋善与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D项正确;A选项为道家的思想主张,排除A项;B选项为墨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C选项为儒家学派孟子的主张,排除C项。故选D项。
3.A
【详解】根据材料“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得出秦统一六国,①正确;由材料“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得出秦统一度量衡,②正确;由材料“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得出确立皇帝制度,③正确;材料信息得不出铁农具的使用,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4.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所以这一体系必然以君权为中心,服务于完善君主为中心的体系,A项正确。“充满了浓厚的经世致用色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体现了以民为重的传统观念,排除C项;董仲舒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继承和发展了仁和礼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A项。
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影响题。据题干时间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国家不费资金,仅就各地应出的贡赋辗转贸易,就获利颇丰,达到“不加赋而国用足”的效果,A项正确;均输法是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的表现之一,而非垄断商业贸易,且在先秦时期就出现“工商食官”的贸易垄断政策,均输法也并不是“开始”,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不是抑制商业贸易的发展,排除C项;均输法只是在调整贡输方式,减少损耗,增加政府收入,与中央对地方的管控是否加强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A项。
6.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魏晋时期,内迁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典章制度建立汉化政权,农书中记载了少数民族的饮食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各族之间频繁接触,通婚杂居,互相影响,这体现了民族交融的双向互动特征,B项正确;材料也没有涉及南方汉语的状况,不能体现南北方的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未强调少数民族政权更迭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进程加快,排除C错;材料无从体现中原经济生活的丰富是源于丝路贸易,排除D项。故选B项。
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交通建设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稳定,D项正确;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排除A项;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路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南移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8.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据材料“两者共存于国家权力之中,使国家权力逐渐成为一种与文化合一的权力。”可知,这是文人取士的选官模式,B项正确。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排除A项;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秦郡县制的确立,排除C项;重文清武治国思想是北宋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点睛】
9.A
【详解】由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租庸调制下的田是按人口来分的,而征收租、庸、调的依据就是人丁,这就说明租庸调制主要是“以人丁计税”,A项正确,排除B项;“租”和“调”是实物地租,“庸”是指可以纳绢和布代役,这种地租形态是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表现,排除C项;纳庸代役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A项。
10.C
【详解】注意题干信息“唐朝文化”,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①正确;长安是唐朝西来佛教东传中转圣地,而非洛阳,②错误;8世纪(唐朝),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并传往欧洲,③正确;反刻并着墨的印刷技术是指雕版印刷术,在唐朝已经发明,④正确。综上分析,C项正确,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11.C
【详解】从材料中“南方高僧可以公开和统治者讨论‘沙门(佛家)不礼王者’,而且受到大部分士人官员支持;而北方,佛家子弟提出‘皇帝即如来’,甚至还出现‘拜天子即为礼佛’的说法”可以看出,南朝佛教受政治约束较小,北朝佛教对皇权高度尊崇,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朝君主集权程度高,对佛教制约性强,南朝君主集权程度低,对佛教制约较小,C项正确;材料涉及南北方,A项表述不全面,A项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对传统伦理的挑战,B项排除;材料未体现世家大族在南方的稳固与否,D项排除。故选C项。
12.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针对五代时期反复出现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问题,北宋初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及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唐末以来的繁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北宋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削弱地方权力,如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削弱了地方军事力量等,D项正确;北宋初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针对的是“兵强马壮者为之”体现的繁镇割据的局面,对农民的编制管理与繁镇割据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锦衣卫是明朝时期设置,宋朝时期没有锦衣卫,排除B项;增置军镇扩大节度使权限是唐朝晚期繁镇割据局面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13.A
【详解】孝文帝改革中实行均田制,缓解了土地兼并。王安石变法中推行青苗法,使得百姓少受高利贷盘剥。因此上述两项措施改善了民生,A正确;三长制加强了政府对基层的管理,免役法中百姓仍然需要出免役钱,无助于改善民生,排除B;改汉姓与改善民生无关,排除C;保甲法属于兵农合一体制,不能改善民生,排除D。
1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于时大别人类……为四等。曰蒙兀人,曰色目人,曰汉人,曰南人”属于元朝时期的四等人制,是民族压迫和歧视政策,不符合材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C项符合题意,选择C项;“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是辽的南北面官制度,符合材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自中书令、相、枢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命蕃汉人分为之”是西夏实行的统治政策,符合材料“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女真民迁内地“与百姓杂处,计其户口以给官田,使自播种以充口实”也是采用了“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整合农耕区和游牧区的统治模式,进行局部的二元制统治模式的探索”的模式,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
15.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结论是:宋代地主不可以干涉佃农的人身自由,这说明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的减轻,A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到佃农这一种社会成员,无法得知社会其他成员的情况,因而不能得出社会成员的身份趋于平等的结论,排除B项;只是佃农这一种职业,无从知晓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的情况,因而无法得知,宋代是否不再以职业来区分贵贱,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租赁土地需要订立契约,并没有提到关于订立契约的其它实例,因而不能证明宋朝契约精神的逐渐加强,排除D项。故选A项。
16.A
【详解】根据“为人处世的天理”“扬善惩恶”“规范族人言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开始把制定规约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与理学所强调的伦理道德相结合,体现出了理学的世俗化趋势,故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家族势力控制地方权力,故B不符合题意;材料无关新兴市民阶层,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是理学强化宗族观念的体现,故D不符合题意。
17.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这意味着”,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阁是皇帝的内侍机构,“为皇帝提供辅助”,且内阁“地位未经法定”,事实上依附于皇权,是封建专制强化的产物,D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内阁可以凭借“票拟”等参与决策,排除A项;内阁作为内侍机构,可以减少皇帝的工作负担,排除B项;内阁的设立并未导致中枢机构权力下移,排除C项。故选D项。
18.B
【详解】据材料“康熙后期……两岸每年的贸易额已达‘数百万元’之数”结合所学可知,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这是由于康熙统一了台湾,B项正确;据所学,大陆和台湾的交通主要是水上交通,并没有发生变化,且交通方式不是决定因素,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没有涉及耕织结合,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康熙后期台湾和大陆的交易频繁,体现了两地的商业发展,但与区域分工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19.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大的特点是雇佣关系,苏州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实质上是一种雇佣关系,体现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B正确;A属于货币关系的变化,排除;C属于海外贸易,排除;D属于国内商业的发展,排除。
20.C
【详解】陆九渊的求理方法是发明本心,即通过内心的反省,故C项正确;A是朱熹的,B项是观点不是方法,D项是王阳明的,排除ABD。
21.D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道光对英军是战是和,态度反复不一,说明当时清廷对敌我双方实力都不够了解,①正确,之后从抵抗转为议和,说明清政府面对此危机已经无力摆脱,④正确,①④正确,D项正确;题干表明清朝对英军有了逐渐的了解,而不是一味地自尊自大,②不符合题意,排除BC项;题干材料不能看出吏治腐败的问题,③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故选D项。
22.D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据材料“每部门都有一些衣服华丽而懒惰的士绅,……虽然对于工作一无所知……但是他们都领薪水,当监督、稽察和上司”,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洋务运动官办经营体制导致洋务企业弊病丛生,故D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极力渗入洋务企业的管理,故A排除。材料反映士子对于工作一无所知却参与洋务,没有两难选择,故B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因士绅抵制而难以落实,故C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
23.B
【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以看出,从1842年到1919年,清政府与外国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这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故选B;签订不平等条约不是外交局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表现,排除A;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是最多的,不能说明美国对近代中国的侵略威胁性最大,排除C;中国陷入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局面的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D。
24.D
【详解】根据“东交民巷的大炮注视和监督着紫禁城”可知此时列强获得了在北京东交民巷驻兵保护的权利,该权利的获得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故选D;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都没有获得该权利,排除ABC。故选D。
25.(1)背景:诸侯战争频繁;民族交融加深;游牧民族的骚扰;内忧外患危机严重等。(答出3点)措施:穿短裤小褂的胡服;养、购战马,更换军队装备;组建并训练骑兵等。(答出2点)
(2)原因: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赵武灵王励志改革、以身作则;注重策略减轻了改革阻力;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等。(答出3点)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背景:根据材料“赵武灵王即位时,齐秦两强对峙,强邻逼境,胡人骚扰,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并结合所学知识,诸侯战争频繁;民族交融加深;内忧外患危机严重等。措施:依据材料“ 。赵武灵王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换上了被中原百姓鄙视的短裤小褂。”可知,穿短裤小褂的胡服;依据材料“ 他通过在代地经营胡马和迫使林胡王献马等渠道﹐获得大批良马,更换了原来的军队装备。”可知,养、购战马,更换军队装备;依据材料“ 赵武灵王在全国特别是北方靠近胡人地区的百姓中广泛招募善于骑射的人,并改部分步兵为骑兵,收编边疆游牧民族的骑兵,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队伍。”可知,组建并训练骑兵等。
(2)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原因:依据材料“ 赵武灵王即位时,齐秦两强对峙,强邻逼境,胡人骚扰,面对严重的内忧外患,推行了“胡服骑射”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依据材料“ 改革初期,反对“胡服”者颇多﹐为此赵武灵王与朝臣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初步统一了思想,对依然反对改革的宗室大臣则是不断游说。赵武灵王在说服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以身作则,换上了被中原百姓鄙视的短裤小褂。”可知,赵武灵王励志改革、以身作则;依据材料“ ‘胡服’改革成功后,赵武灵王就带头练习骑马射箭。他带领部队攻克水草丰美﹑地域辽阔,有骑射传统的原阳(今呼和浩特东),在这里试点骑射改革。”可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依据材料“ 改革初期,反对“胡服”者颇多﹐为此赵武灵王与朝臣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初步统一了思想,对依然反对改革的宗室大臣则是不断游说。”可知, 注重策略减轻了改革阻力。
27.(1)特征:明初,以朝贡贸易为主,私人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明中后期,走私贸易兴起: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对外贸易中以丝绸等生活必需品为主,有较强的竞争力,对贸易处于出超地位;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用重要地位。(任3点即可)
原因:明初实行海禁政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等发展较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原因: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占比大:地理位置优越,是内陆水道与海上航线的交汇点:外资企业获利丰厚的刺激,洋务运动支持引导。
影响: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对外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有利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特征:据材料“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但鼓励外国以朝贡的形式前来中国进行贸易(史称朝贡贸易)”可知,明初,以朝贡贸易为主,私人贸易受到严格限制;据材料“1540年后,中国经济朝市场化快速发展,亟需白银作为货币,民间走私贸易因而兴起,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浙江的海商纷纷前往日本贸易”可知,明中后期,走私贸易兴起,白银成为流通中的主要货币;据材料“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中国运回的几乎都是白银”可知,对外贸易中以丝绸等生活必需品为主,有较强的竞争力,对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据材料“,这导致母国的丝织工业家强烈要求西班牙政府对中国丝货输入西属美洲加以限制,以保护他们的利益和母国的丝织工业”可知,中国在国际贸易中占用重要地位。 原因:据材料“明初禁止人民无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可知,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海禁之后仍旧基本能够满足自给自足的需要;据材料“中国输入马尼拉的约有9成以上为丝绸,丝绸种类繁多且品质不一、中国商品的价格极具竞争力”可知,中国丝织业较为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江南地区的丝织业等发展较快,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推动了丝织业的发展。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列举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原因:据材料“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及所学知识可知,上海是较早开放的通商口岸,进出口贸易占比大,具有发展近代轮船业的物质基础;其次,地理位置优越,是内陆水道与海上航线的交汇点,具有发展近代轮船业的地理条件;据材料“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及所学知识可知,外资企业获利丰厚的刺激,洋务派提出“求富”的主张,支持引导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近代轮船业。 影响:据材料“第一个以华资名义经营的轮船航运企业,是李鸿章在上海正式成立的招商总局”可知,推动了中国交通运输业的近代化;据材料“官民都开始准备投资航运”及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的建立推动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分洋利”的目的,对外资入侵有一定的抵制作用;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又推动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兴起,壮大了工人阶级的队伍。
28.论题:唐朝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有助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
论述: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保障,唐代科技文化成就举世瞩目。唐朝发展了科举选官,推动崇尚教育的社会风气形成,考试的选才方式被当时东亚文化圈采用,并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科技发明成就突出,雕版印刷出现推动文化的传播,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在唐代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李白、杜甫等杰出的诗人。绘画吸收外来风格,画风雍容华贵,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题材多样,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唐朝文明世界领先,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日本等多国家数次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为本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总之,唐朝的文化繁荣加深了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唐朝时期。设问是围绕“中华文明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述。首先,选择唐朝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论题:唐朝举世瞩目的文明成就有助于树立国民文化自信。其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发展科举制的影响;唐代雕版印刷术的影响;唐代诗歌的成就;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分析说明,例如: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保障,唐代科技文化成就举世瞩目。唐朝发展了科举选官,推动崇尚教育的社会风气形成,考试的选才方式被当时东亚文化圈采用,并影响近代西方文官制度。科技发明成就突出,雕版印刷出现推动文化的传播,造纸、纺织等技术通过阿拉伯地区远传到西亚、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诗歌创作在唐代进入黄金时期,涌现出李白、杜甫等杰出的诗人。绘画吸收外来风格,画风雍容华贵,宗教画、人物画、山水画等题材多样,敦煌莫高窟壁画盛极一时。唐朝文明世界领先,影响周边国家的发展,日本等多国家数次派遣唐使学习中华文化,为本国的文化繁荣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唐朝的文化繁荣加深了国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提升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