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张PPT)
专题三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考点一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1.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 B )
A. 叶绿素、水和二氧化碳
B. 二氧化碳和水
C. 淀粉和氧气
D. 光、叶绿素和水
B
1
2
3
4
5
6
7
8
2. (2023·济南)如图,曲线a表示某植物在环境温度为25 ℃(该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时,其光合作用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变化情况,在M点时出现曲线b的原因可能是( B )
A. 适当提高了温度
B. 适当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
C. 适当增加了光照强度
D. 适当增加了氧气浓度
第2题
B
1
2
3
4
5
6
7
8
考点二 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3. 如图实验装置中是萌发的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燃烧的蜡烛放在瓶中会熄灭,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
A. 种子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
B. 种子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C. 种子中有机物被分解,释放的能量太少
D. 种子中有机物被分解,释放出大量能量
第3题
A
1
2
3
4
5
6
7
8
4. (2022·娄底新化期末)呼吸作用是生物体的共同特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 幼嫩的叶比衰老的叶呼吸作用强,花比叶的呼吸作用强
B. 储藏水果、蔬菜时可以增加氧气浓度用以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
C. 呼吸作用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D. 呼吸作用的实质是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
A
1
2
3
4
5
6
7
8
考点三 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
5. 人们发现,植物在缺乏磷的土壤中,常会在靠近土壤表层长出大量平行的侧根。不同的植物,侧根形态结构略有差异(如图甲、乙)。例如有些植物长出短而密集的侧根,甚至会紧密到形成毛刷状的结构(如图丙)。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第5题
B
A. 植物生长需要含磷的无机盐
B. 与乙相比,甲植物生活的土壤可能更缺乏磷元素
C. 毛刷状结构增大了根与土壤的接触面积
D. 根的不同形态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
2
3
4
5
6
7
8
6. 某校兴趣小组在探究“外界溶液浓度的大小对植物吸水的影响”时,利用新鲜的萝卜、浓盐水、清水等实验材料,按如图所示方案进行实验。本实验可说明:当外界溶液的浓度大于和小于植物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时,细胞的状态分别是( C )
A. 失水;失水 B. 吸水;吸水
C. 失水;吸水 D. 吸水;失水
第6题
C
1
2
3
4
5
6
7
8
考点四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7. 如图所示曲线能正确表示在晴朗的高温天气状态下,绿色植物蒸腾作用强度变化的是( D )
A
B
D
C
D
1
2
3
4
5
6
7
8
8. 下列有关植物蒸腾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 阴天移栽植物,是为了降低蒸腾作用
B. 随着温度不断升高,蒸腾作用持续增强
C. 根吸收的水分绝大多数用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D. 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的大小有关,叶片面积越小,蒸腾作用越旺盛
A
1
2
3
4
5
6
7
8
1. 下列有关植物生理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蒸腾作用越强,植物体内无机盐和水的运输速度越快
B. 移栽植物时去掉部分枝叶,能降低光合作用,提高成活率
C. 干旱地区植物的叶片往往较小,这反映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蒸腾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B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如图实验现象说明植物的生活需要( D )
A. 水 B. 光 C. 氧气 D. 无机盐
第2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3. 如图所示,取大小相似的两根枝条,摘除其中一根枝条上的叶片,分别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将烧杯置于天平上,调节平衡。该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天平的变化以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分别是( D )
A. 左盘下沉、光合作用
B. 右盘下沉、呼吸作用
C. 左盘下沉、吸收作用
D. 右盘下沉、蒸腾作用
第3题
D
1
2
3
4
5
6
7
8
9
10
4. 用如图装置对植物呼吸作用进行探究。将数棵菠菜放入黑色塑料袋,用绳子扎紧袋口,不使外界空气进入,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后松开塑料袋口,插入一根导管,让塑料袋中的空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下列对实验作出的分析合理的是( C )
C
A. 在暗处放置一个晚上的目的是将菠菜叶片中原有的有机物消耗掉
B. 将菠菜放入黑色塑料袋并用绳子扎紧袋口,主要目的是使菠菜呼吸作用停止
C. 若用一相同装置放入等量高温灭活后冷却的菠菜进行对照,则可使实验更为严谨
D. 本实验的结论是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第4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5. (2022·辽阳期末)将盆栽扶桑枝条上一叶片的主脉切断(如图)。在阳光下照射4小时后,取下该叶片脱色,加碘酒处理,叶片的上半部呈棕黄色,下半部呈蓝紫色。这个实验结果表明光合作用需要( A )
A. 水 B. 阳光 C. 空气 D. 温度
第5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6. 下列关于生物圈中碳-氧平衡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通过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维持两种气体的基本稳定
B. 在生物圈中,只有生物的呼吸作用才会消耗氧气
C. 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维持两种气体的基本稳定
D. 碳-氧平衡是指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各占50%
C
1
2
3
4
5
6
7
8
9
10
7. (2023·毕节威宁期末)在炎热夏季的中午,植物会出现“午休”现象,这是由于植物为避免水分散失过多,关闭了大部分气孔,蒸腾作用降低。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B )
A. 植物蒸腾作用能降低叶面温度
B. 植物“午休”时会停止呼吸作用
C. 植物“午休”时呼吸作用仍在进行
D. 气孔关闭会导致二氧化碳吸收减少
B
1
2
3
4
5
6
7
8
9
10
8. 如图表示把银边天竺葵(叶片边缘部分的细胞中无叶绿体)放在黑暗处一昼夜后,用黑圆纸片将B处正反两面遮盖,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脱色后滴加碘酒。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第8题
(1) 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让叶片中的 淀粉等有机物消耗掉 。
淀粉等有机物
消耗掉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图中小烧杯中盛的液体是 酒精 。经脱色后的叶片呈现的颜色是 黄白色 。
(3) 在脱色的叶片上滴加碘酒后,只有C处变成蓝紫色,说明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淀粉 ,叶片A处不变蓝的原因是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 。
(4) B处和C处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光照 。
酒精
黄白色
淀粉
细胞中没有叶绿体,
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无淀粉生成
光照
1
2
3
4
5
6
7
8
9
10
(5) 已知天竺葵叶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取甲、乙、丙、丁四片大小、重量相同的新鲜天竺葵叶片,进行如下表所示处理。
叶 片 甲 乙 丙 丁
涂凡士林位置 不 涂 上表皮 下表皮 上、下表皮
再将四片叶置于通风处,5小时后称重,其重量从重到轻的顺序是 丁>丙>乙>甲 。
丁
>丙>乙>甲
1
2
3
4
5
6
7
8
9
10
9. 某市建成了多个草莓生产基地,开展休闲采摘,带动了观光农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为了探究草莓的生理作用,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a)所示的实验装置(氢氧化钠溶液可吸收二氧化碳):
第9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① 将图(a)装置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然后将叶片甲的一部分用黑纸片从正反两面遮盖起来,再将装置移至光下数小时,最后将甲、乙、丙三片叶片取下(同时去掉甲上的黑纸片),分别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中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
② 将叶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入培养皿中,再分别向叶片上滴加碘酒,稍后用清水冲掉碘酒,观察三片叶片的颜色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将此装置放置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
(2) 图(a)中滴加碘酒后叶片全部变成蓝紫色的是叶片 丙 (填“甲”“乙”或“丙”)。
(3) 针对图(a),对于大棚里种植的草莓采取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等 (写出两条)的措施可以提高产量。
将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或耗尽
丙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延长光照时间、增加光照强度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4) 图(b)表示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大棚内CO2吸收相对量的变化曲线,若该大棚内的草莓要积累有机物,则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 N 点对应的光照强度。
(5) 移栽植物时,常在阴天或傍晚进行,并剪去大量枝叶,其目的是抑制图(c)中的 B (填字母)所代表的生理活动。
N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0. (2023·烟台福山期末)任何活细胞都在不停地进行呼吸作用。如图是植物的呼吸作用表达式及有关实验示意图。请分析回答:
第10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 在实验一中,将装有萌发的种子的密封塑料袋放在温暖的地方,24小时后打开软管夹,用手挤压塑料袋,使塑料袋内的气体进入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该实验说明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释放了[C] 二氧化碳 。如果将塑料袋内萌发的种子换成新鲜的菠菜叶,那么应将装置放在 黑暗 、温暖的地方24小时,再挤压塑料袋观察试管中澄清的石灰水发生的变化。
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
黑暗
1
2
3
4
5
6
7
8
9
10
(2) 实验二,将甲和乙两个保温瓶放置一段时间后,乙保温瓶中的温度计读数明显上升,其原因是种子萌发过程中释放出能量,其中一部分能量以 热能 的形式散失,释放的能量来自A中储存的能量,进行这一能量转换的主要细胞结构是 线粒体 。甲保温瓶的温度计读数基本没有变化的原因是 煮熟的种子细胞已经死亡 。
热能
线粒体
煮熟的种子细胞已经死亡
1
2
3
4
5
6
7
8
9
10
(3) 为证明植物进行呼吸作用需要[B] 氧气 的参与,某学习小组利用萌发的种子和煮熟的种子、两个带瓶塞的广口瓶(丙和丁)、放在燃烧匙中的蜡烛、火柴等材料用具,进行实验予以证明。实验步骤是① 在丙瓶中装入适量煮熟的种子,在丁瓶中装入等量的萌发的种子,盖紧瓶塞,把两瓶放在温暖的地方;② 24小时后,将燃烧的蜡烛分别放入丙、丁两瓶。观察蜡烛的燃烧情况。实验现象是 丙瓶中蜡烛继续燃烧,丁瓶中蜡烛熄灭 。
氧气
丙瓶中蜡烛继续燃
烧,丁瓶中蜡烛熄灭
1
2
3
4
5
6
7
8
9
10
(4) 植物体进行呼吸作用的重要生理意义是 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
呼吸作用的强弱会影响植物体的生长发育,关系到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为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提
供能量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