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诗情》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土地诗情》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鄂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5 19:02: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八下语文 10. 《土地情诗》 第一课时
授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习时间 设计人
学习目标 1.了解现代诗歌的特点,正确划分诗的节奏 ( http: / / www.21cnjy.com ),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了解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和《我爱这土地》的写作背景。
3.学习有关象征的表现手法。
学习要点 重 点 难 点 考 点 易 错 点
关键诗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本诗主旨。 1把握主题;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诗歌识记填空。 理解不准确。
知识链接 链 接 内 容 链 接 方 式
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背景介绍:本诗写于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课前导学课中导学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音汉生字互写检查dūn( )厚 汹涌 ( )( ) 契( )机 嫣( )红姹( )紫 2、理解:联系背景,想一想诗中的“土地”象征了什么?3、本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一、读课文1、学生试读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歌;2、示范朗读、学生跟读。(老师示范朗读要精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准备,用真情去读,勇敢地读。只要你用真心去读,哪怕读得不是非常好,学生也会认可的。这一步很重要,做得好,学生就能比较快地进入诗歌的情景,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二.分析结构。这首诗自然分行,分为两节。
第一节(前8行):以鸟眷恋土地的情感比喻诗人对祖国的挚爱这情。第二节(后两行):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三、理解诗歌内容、情感。这个环节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情感。1.说说你对“这被暴风雨……温柔的黎明……”四句的理解?分别写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中国人民的英勇反抗、民族独立自由的曙光。2.因此,“歌唱”具有那些含义?对日本侵略者的控诉、对中国人民的歌颂、对胜利曙光的殷切期盼3.为什么喉咙是嘶哑的?是控诉是呐喊,是不顾生命的长时间的控诉和呐喊,当然喉咙就嘶哑了。4.为什么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表现一种彻底的献身精神。5.为什么要借用鸟来表达情感?抒情委婉含蓄。连鸟都在为祖国歌唱,何况是人?更能表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6.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7这首诗在结构上一、二节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两节诗都饱含着诗人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无尽的热爱之情。就诗的感情发展而言,第一节蓄势,第二节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诗意层层递进。
小结:
课堂学习检测 一、诗文填空:1、小楼昨夜又东风, 。2、过尽千帆皆不是, 。 。3、 ,只是朱颜改。4、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 (写出标点)二、欣赏《我爱这土地》,想象“我”用嘶 ( http: / / www.21cnjy.com )哑的喉咙歌唱土地的情景,探究下面的问题:
(1)诗中“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等形象有什么深意?
分析:“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是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的写照。
“悲愤的河流”,土地上的河流,像长期郁结在人民心中的悲愤一般汹涌奔流。
“激怒的风”,土地上空吹刮着的风,象征人民心中对侵略者暴行的愤怒。
“温柔的黎明”,预示着人民为这奋斗献身的独立自由的曙光,必将降临于这片土地。
(2)谈谈你对“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话的理解。
分析: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对土地的痴情。
(3)诗人为什么不用“圆 ( http: / / www.21cnjy.com )润”“动听”修饰“喉咙”,而用“嘶哑”修饰“喉咙”?
分析:结合语境,我们可知,“诗人”对“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歌唱是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唱到生命的终结,所以喉咙是嘶哑的。另外,“我”不是百灵鸟,也不是蓝天中啼叫的黄鹂,而是一只啼血的杜鹃,它充满着因沉重的苦难和忧郁的负荷而生发的焦灼与慨叹,传递着与时代同步的忧患诗情,所以用“嘶哑”一词十分传神。这里改用“珠圆玉润”“动听”“柔弱”等别的字眼,就不能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爱。
改错:(请用红色笔) 成绩及评语:
课题 八下语文 10. 《土地情诗》 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习时间 设计人
学习目标 深入探究《我爱这土地》深刻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要点 重 点 难 点 考 点 易 错 点
关键诗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把握情感;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知识链接 链 接 内 容 链 接 方 式
课前导学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教学指导设计
二.多音字音组词。

课中导学课中导学 深入探究《我爱这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 1、《我爱这土地》中,作者以“假如我是一只鸟”的假设开头,“鸟”的形象和作者所要歌颂的“土地”有着什么样的联系?
分析:作者写道“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炮火连天、国运危急的时刻,一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鸟也要奋力抗争,用自己的歌喉发出不屈的声音。这使人联想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它的歌声,是用整个生命发出的。
2、如何准确把握诗中“鸟”的形象?
分析:诗虽假设自己是一只鸟,但这鸟正是诗人自己,假设是为了更好的抒情。我是一只鸟,我要歌唱,一直到死。死了也要把自己腐烂在土地里,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献给土地。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分析:土地象征祖国大地遭受的无尽的苦难。
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黎明象征光明美好的胜利或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4、《我爱这土地》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联系 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分析:如果说第一节是对“爱土地(祖国)”主题的抒情性的铺陈描述,第二节短小精悍的两行则可看作是对主题的高度凝练的概括。去掉第二节,诗意则得不到提炼和强化。
5、如何理解《我爱这土地》的最后两句?
分析:“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眼里常含泪水”表现了悲愤痛苦的情感恒久萦绕于“我”的心中。“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表现了作者目睹山河破碎、人民涂炭的现实,对祖国爱得愈深,心中的痛苦也愈强烈。这里。诗人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他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6、分析《中国的土地》的思想内涵。
分析:这是一首抒情诗。主题是歌颂祖国,礼赞人民。这首诗,先写土地,后写人民,结构完整,艺术浑成。表达出中国的神奇,不止在于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更在于人民已经成熟,挣脱了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枷锁,思想解放,勇于开拓的深刻意蕴。地灵由于人杰,天宝基于物华。因此,中华神龙腾飞在即,复兴有望。而在这些,更是令人自豪与思恋的。 7、分析《我爱这土地》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作特色。
分析:(1)写实和象征交织
诗人运用写实和象征相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一组鲜明的诗歌意象,分别赋予“大地”“河流”“风”“黎明”不同的象征和暗示意味。这里,“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诗人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予一定意义的形象:“土地”象征了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象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林间的无比温暖的黎明”象征了充满生机的解放区。
(2)强烈的抒彩
诗人用饱含浓情的诗笔书写抗战现实,歌唱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情感丰富深切。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诗人不断强化自己的感情。诗歌以“假如”开头,这是感情的第一层强化。鸟声本来优美清脆,本诗却以“嘶哑”形容,这是感情的第二层强化。诗人描写意象多用定语加以修饰,使意象富于立体感和雕塑感,更显大地的苦难、人民的悲愤,这是感情的第三层强化。最后,诗人以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痴情,写出了生于斯、歌于斯、葬于斯的至死不渝的情感,这是感情的第四层强化。
8、分析《中国的土地》的写作特色。
分析:(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诗人把对中国土地的讴歌、对中国人民的礼赞寄寓在典型新颖的意象之中,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无当。全诗浑然天成,感人至深。
(2)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有机结合。
“中国的土地”在诗人的眼里之所以是“神奇的”,一是因为自然景观,一是因为人文景观。诗人运用诗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诗的前一节写的是土地“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这些看似自然景观的诗句,由于有“相思”“叹息”“抚爱”等词语的介入,便使人产生人文意味的联想,所以无论是“杜鹃花嫣红姹紫”,还是“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描写的不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意味。反之,在后一节诗中,“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则又是将人文景观融入自然景观之中。特别是“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一句,不仅包含着对未来的期待,更是体现了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而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课堂检测课堂检测 每日古诗文积累:⑴、 ,归雁入胡天。⑵、故园东望路漫漫, 。⑶、盈盈一水间, 。⑷、 ,卧看牵牛织女星。课外阅读:早安,自然的婴儿 ( http: / / www.21cnjy.com ) (林闻 )
(1)①距离我不远的一只松鼠正在柔和的光线下伸出前爪来洗脸。②如果不是亲眼所见,真难以想像松鼠洗脸的动作跟小猫相似。③在这个静谧的峡谷中,似乎只有它能够嗅到香甜的阳光味道,揽起那橘黄的光芒若掬水一般,轻涤着面颊和脖颈。④阳光移位了,它也向前跑两步,然后蹿到更加向阳的一块山石上,两颗黑豆一样的眼珠左一转右一转。⑤它时而叫唤一声,时而又把远远大它身躯的一束尾巴翘起来竖得很高。⑥在刚刚走出冬季的早春,我每天清晨都遇见它。⑦当我沿着一条蜿蜒小路攀上这面坡地时,它已经蹲坐在那里了。⑧随即我们便一同面向太阳,迎接那从渤海上空照射过来的第一缕霞光。
(2)在温泉堡这个村子的山峡中,每天清晨,似乎我都和这只松鼠有一个美丽的约会。其实只要站在这面坡地上细细观察,无论是在灌木丛中还是在低矮的橡树旁边,无论是在崖缝之间还是在茅草的掩映之下,都会发现一只又一只它的同伴。它们个个都非常机敏,跑起来十分迅捷。而我总是毫不声张地走上山岗,它们能窥见我,我也能瞥见它们。
(3)像这样,一只松鼠和我,一起跟早晨相约、跟太阳相约,一大清早我们便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净面净心,我们都属于自然。落脚于自然界、每个生命都是自然的宠儿,都有一个清纯而真诚的灵魂来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宁静。
(4)每当九点钟过后,阳光的金线就会从对面的山顶上编织过来,两山之间便会架起一座明亮的桥梁,而在“桥”上尽兴游眷的行人竟是那些在北方过冬的鸟雀飞禽。看那环状起伏的褐色山脊多像一把凝固的竖琴。每天早晨阳光都要在两山之间拉上金色琴弦。那飞行的鸟儿时而穿过,就化做琴弦上荡来荡去自由起落的音符。它们把畅快的乐曲跌落在峡谷之中。而这时捡拾到乐音的,定是一颗没有纷扰,没有忧愁,在漩涡里保持平衡而又静止的心。在北方的早春,在绿色尚未铺地之前,一切生命都是躁动的,火热的,然而它们又总是含蓄的。
(5)寄身于温泉堡的山峡,每个早晨都这样开始。当我踏上山坡见太阳升起,天地间的那颗心就会由衷充满热爱:爱自然,爱那陌生的人群,爱我的爱人。此时会有一个无言的声音让你忘记那些愁苦的境遇、人生中的不幸。1.(1)段①一③句描写的内容是_____ ,③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方法。2.④句中加红的两个动词“跑”和“蹿”互相调换位置可不可以 为什么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段④一⑧句的内容。4.④一⑧句中,哪一个句子描绘了松鼠最具特征的姿态 5.作者在(2)段首句中,把自己与松鼠的约会称为“美丽”的,这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6.(2)段画线的“毫不声张”一词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7.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2)段所描绘的画面。
8.(4)段的语言十分优美,你喜欢其中的哪一句话,并说明理由。9.从(5)段中找出点明本文主旨的语句参考答案:1.松鼠用阳光洗脸 拟人
2.不可以。 “跑”与 “向前”前后搭配;“蹿”的意思是向上跳,与后面的“山石上”搭配。
3.“我”与松鼠一起迎接太阳。
4.⑤句
5.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6.强调“我”敛声屏气,怕惊动了松鼠。
7.人与“松鼠”(或自然)和谐相处。
8.A
9.提示:重点说明比喻或拟人的表达效果。
10.爱自然,爱那陌生的人群,爱我的爱人。
改错:(请用红色笔) 成绩及评语:
课题 八下语文 10. 《土地情诗》 第三课时
授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授课教师 学生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刘湛秋诗人,学习《中国的土地》 ( http: / / www.21cnjy.com )。
2、把握诗歌的意象,理解意象的深刻含义。
3、理解诗中的爱国情感。
4、品味诗中象征、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要点 重 点 难 点 考 点 易 错 点
关键诗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本诗主旨。 1把握主题;2、诗歌描写对象的象征意义。 识记填空。 理解不准确。
知识链接 链 接 内 容 链 接 方 式
介绍作者及背景:刘湛秋,当代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1935年生。这首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人民正从文化大革命的噩梦中醒来,挣脱了各种有形和无形的枷锁,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课前导学课中导学课中导学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注音:嘶哑(sī)  喉咙(hóu ( http: / / www.21cnjy.com )) 汹涌(xiōng)  黎明(lí) 腐烂(fǔ) 椰子(yē) 埋藏(cáng)  杜鹃(juān)  嫣(yān)红姹(chà)紫  蔷薇(qiáng) 抚爱(fǔ)  动(yuè)   核里(hé)   契机(qì)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读课文1、学生试读诗歌;2、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范朗读、学生跟读。二.分析结构: 《中国的土地》这首诗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然分行,分为两节。
第一节写中国这块土地的“神奇”――“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第二节写中国人民的外貌、性格和思想的“美丽”。三、理解诗歌内容、情感。这个环节注意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更容易体会诗歌情感。四、欣赏《中国的土地》,思考并讨论:
1、诗人通过哪些具体的形象表现“中国的土地”是“神奇”的?诗人通过杜鹃花、三峡、神女峰、冻土层、椰子林、海浪等意象,从山川的壮丽、沃土的广阔、文化的悠久、物产的富饶等方面来表现。2、诗歌的第二节,怎样写出了中国人民的“美丽”?先写外貌之美、次写性格之美,再写思想之美,这里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美。3、如何理解“黄金般的相思”的含义?“黄金”,色彩鲜艳,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变。用“黄金”修饰“相思情”,形象地表现了华夏子孙对祖国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4、如何理解“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的含义?“挂霜的葡萄”比喻思想的成熟。“坚硬的核”比喻束缚中国人民的各种思想枷锁。“跃动的欢乐”、“复兴的契机”不仅饱含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更是对充满希望的未来的热烈欢呼。一个伟大的转型期的到来,“中国的土地”因此会更加神奇,更加美丽,更加充满生机。
小结:
课堂学习检测
改错:(请用红色笔) 成绩及评语:
课题 八下语文 10. 《土地情诗》 第四课时
授课教师 学生姓名 班级 学习时间 设计人
学习目标 比较两首诗,教给学生基本的诗歌欣赏知识
学习要点 重 点 难 点 考 点 易 错 点
诗歌欣赏的步骤 欣赏方法
课前导学课中导学 了解诗歌欣赏步骤: 1.了解 ( http: / / www.21cnjy.com )作者背景 2.理解内容情感 3.感受诗歌意境 4.品味诗歌语言 5.体会艺术技巧
意境分类: 阳刚阴柔雄奇阔大浓艳瑰丽旷放开朗淡泊静谧苍凉悲壮清新素雅深邃沉郁凄冷寒凉 意境辨析 诗歌意境我爱这土地 苍凉悲壮中国的土地 旷放开朗 意境与语言 意境语言风格雄奇阔大渲染夸张旷放开朗健朗明快苍凉悲壮刚正惨烈深邃沉郁委婉含蓄浓艳瑰丽绚丽多彩淡泊静谧平淡质朴清新素雅清新明快 语言风格辨析 诗歌语言风格我爱这土地 刚正惨烈中国的土地 健朗明快
小结:
课堂学习检测 一、诗文填空:(必做)1、 ( http: / / www.21cnjy.com )怀旧空吟闻笛赋, 。2、过尽千帆皆不是, 。 。3、 ,病树前头万木春。4、这正如地上的路路; , ,也便成了路。5、我又不愿意他们都因为要一气,都如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闰土的 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 而生活。二、课外阅读:春雨梨花
每当梨花盛开的时候,梨 ( http: / / www.21cnjy.com )乡都要举办梨花节。每年的梨花节前,都会有一张素洁得如同,梨花一样的请柬飞到我的案头,传达着梨花对我的召唤。
我在一个飘雨的日子,踏上了去梨乡的路途。一路风雨,心中默念着李清照的“知否知否”,却全然没有女词人那种洒脱和悠然。“梨花一枝春带雨”,美倒是美,可那柔弱的梨花,能经得住几番风吹雨打 记得当年秋末,大丰收后销不出去的雪梨堆得像小山,压得人们心里透不过气来,梨农们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去年夏天,梨乡的朋友捎来一箱他们自己生产的雪梨汁,细细地品上一品,那甜丝丝和凉幽幽的浸润,又让人闻到了梨花的芬芳。我想,今年梨农们该不会为销梨发愁了吧。
细雨霏霏,春意阑珊。路旁是一片片青绿色的麦田,阡陌间的农人披着雨衣,烟雨中,一望无垠的绿一直铺上西边山影朦胧的太行群峰。干旱的北方原野,此时竞有了一种江南水乡的气息和韵味。
车到梨乡,只见蒙蒙细雨之中,地上一层落花如雪;再看枝上,千树万树,依旧如雪,只是有些稀薄。地上的白与树上的白浑然一体,冷香接天,梨花如海,俨然一片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让人整个身心都变得清纯而宁静。
拨开横陈的枝桠,迎着甜丝的细雨,我小心翼翼地走进树林,去亲近梨花。枝头上,或一丛丛一簇簇,或星星点点,或密或疏,或浓或淡,一色的浅素嫩白,有着一种令人心颤的圣洁的美。越往深处,枝与花越稠密,不时拂面擦身,留下一片水痕一抹暗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丛丛梨花,在风雨中相互依偎,绽放着少女般清纯的笑靥,深情地贪看着这雨中的春光,让人不忍去触摸他们,生怕惊动了一个个美丽的梦。
细雨还在飘着,天空中似有千万条飞舞着的丝线,北国的雨竟然也像江南的雨一样的缠绵。身旁的花枝在雨中簌簌抖动,不时有一阵雨珠和花瓣掉落,一层素馨飘零,如同一曲缥缈而伤感的弦乐。花浓雨密,香雾迷离,分不清哪是花哪是雨。这雨中的花,这花中的雨,这清凉的芬芳,这芬芳的清凉,花香水色,似梦非梦。啊,这美丽而圣洁的陶醉与洗礼,竟会是如此的刻骨铭心。不由得想起一些古人吟咏梨花的诗文,李重元的“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秦少游的“梨花满地不开门”,还有洪升的“天涯谁品梨花雪”等。这花与诗,浇上这缠绵的细雨,营造出一片忧伤的美丽,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美好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虽年华暗替,终也不改。
一年一度,花开花落。梨花的花期虽短,留给人的美却永恒。更何况花落过后,还有果实的生长,还有秋天的希望。遥望中秋时节,这片片梨园当是枝叶葱茏,黄金万点,雪梨飘香。到那时,人们就又会想起这些洁白的,在细雨中飘落的梨花。
1.读完全文,你认为作者赋予了梨花哪些美好的象征意义
2.本文写的是春天的梨花,看过后,你能联想到《春》中的哪两个情节 请具体写出来。
3.文中第二段主要记叙了什么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文中第五段文字运用了哪种描写方法 请试举一例。
5.用简洁的文字说一说作者在梨花林中内心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6.本文中除了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外,还大量引用了古代诗词,你认为引用这些诗词有哪些作用
7.如何理解“让人深切地体味到人类古今相通的一种情感,那就是对真善美的向往和钟爱”这句话的 含义
8.文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梨花的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1.是生活中纯洁、美好的事物的象征。
2.描写梨花的第五段与“春花图”都具体写了花;文中在雨中描写花,同时也写了春雨,使人联想到“春雨图”,都抓住了春雨的特点,多而连绵。
3.记叙了作者去梨乡的心情和内心的想法。
4.细节描写。那些可爱的梨花在雨中浸润着,花托,花瓣,花蕊,花蕾上,都挂满了晶莹的雨滴,颗颗粒粒如散珠碎玉,悬坠欲滴。
5.沉醉于这美好的景象之中。
6.引用诗词,对梨花进行赞美,增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说明对梨花的赞颂是古已有之的。
7.梨花以其自身的美好唤起了人们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8.喜爱、赞美之情。
改错:(请用红色笔) 成绩及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