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新高考新教材广西专版2024届高考化学二轮总复习专题复习课件(10份打包) | | |
格式 | zip | ||
文件大小 | 65.9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通用版 | ||
科目 | 化学 | ||
更新时间 | 2024-03-20 11:51:34 |
PH3>AsH3。 P,NH3更易结合水电离的H+ P,NH3更易结合水电离的H+,所以NH3水溶液的碱性更强。
(3)①CaCN2是离子化合物,则阳离子为Ca2+、阴离子为 ;Ca原子最外层有2个电子,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N原子最外层有5个电子,易得到3个电子或形成3对共用电子对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C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通常形成4对共用电子对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则每个N原子分别得到Ca失去的1个电子、与C原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Ca、C、N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CaCN2的电子式为
②乙醇和氯乙烷都属于极性分子,但乙醇与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而氯乙烷与水分子间不能形成氢键,故常温下在水中的溶解度乙醇大于氯乙烷。
归纳总结
对点演练
2- 1. 正氰酸(H—O—C≡N)与异氰酸(H—N=C=O)、雷酸(H—O—N≡C)互为同分异构体,均可以与氨水形成相应铵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三种酸的分子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B.正氰酸和雷酸的分子中,氧原子的杂化方式不同
C.三种酸的组成元素中,碳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D.三种酸的铵盐中,只有雷酸铵的阴、阳离子均含有配位键
B
解析 三种酸中都含有H—N或H—O,则均可形成分子间氢键,A项正确。正氰酸、雷酸中的O都是只形成单键,均采取sp3杂化,B项错误。电离能大小: N>O>C,C与H相比,H原子半径较小且核外只有1个电子,原子核对该电子的吸引作用强,难以失去,则第一电离能H>C,则碳的第一电离能最小,C项正确。铵根离子中有一个配位键,雷酸中N—O之间还有配位键,而其他酸根中的所有原子刚好满足8电子结构,不存在配位键,D项正确。
2- 2. M分子的晶体部分结构如图所示(…表示氢键)。W、X、Y、Z是短周期主族元素,M中含有碳、氮、W、Z四种元素,化合物W2Z能与Y2反应产生Z2,X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氢键是一种特殊的化学键 B.稳定性:W2Z>WY
C.X的氧化物的水化物是强碱 D.简单离子半径:Z>Y>X
M
D
解析 W、X、Y、Z是短周期主族元素,X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X为Al;M中含有碳、氮、W、Z四种元素,结合图中氢键结构可知W为H,Z为O;化合物W2Z能与Y2反应产生Z2,可知Y为F。氢键不属于化学键,A项错误。非金属性F大于O,则稳定性:W2Z
2- 3. (1)化合物CH3NH2、CH3CH3常温下均为气体,沸点较高的是 。
(2)与砷(As)同主族的N、P两种元素的氢化物水溶液的碱性:
NH3 (填“>”或“<”)PH3,原因是 。
答案 (1)CH3NH2
(2)> 原子半径N
解析 (1)CH3NH2分子中存在N—H,所以分子间存在氢键,沸点较高。
(2)原子半径N
【易错防范 不失分】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分子中一定含有化学键。( )
(2)乙炔分子中既有非极性键又有极性键,既有σ键又有π键。( )
(3)正四面体结构的分子的键角一定是109°28'。( )
(4)水分子间可以形成氢键,所以水的键角大于H2S。( )
√
×
×
×
易错警示(1)共价键中一定有σ键,但不一定有π键,即π键不能单独存在。
(2)正四面体的键角不一定是109°28',如白磷的键角是60°。
考点四 分子结构与性质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中心原子杂化轨道数的判断方法
杂化轨道数=σ键电子对数+孤电子对数=价层电子对数
以碳原子形成四价键为例
(1)看中心原子有没有形成双键或三键。如形成1个三键,则其中有2个π键,用去了2个p轨道,碳原子为sp杂化;如形成1个双键,则其中有1个π键,碳原子为sp2杂化;如果全部是单键,碳原子为sp3杂化。
(2)由分子的空间结构结合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VSEPR模型)判断。没有填充电子的空轨道一般不参与杂化,1个孤电子对占据1个杂化轨道。如NH3分子为三角锥形,且N上有1个孤电子对,即4个杂化轨道各指向四面体的四个顶角,氮原子为sp3杂化。
2.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杂化类型与粒子的空间结构
价层电子对数(杂化轨道数) 2 3 4 轨道杂化类型 sp sp2 sp3 价层电子对模型 直线形 三角形 四面体形 粒子组成形式与空间结构 AB2: 直线形 AB2: V形 AB3: 三角形 AB2: V形 AB3: 三角锥形 AB4:
(正)四面体形
规律 当中心原子无孤电子对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与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一致;当中心原子上有孤电子对时,分子的空间结构为去掉孤电子对后剩余部分的空间结构,且孤电子对会对分子的空间结构产生“挤压”作用 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推测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的思维程序:
3.分子的性质
(1)分子极性的判断。
(2)“相似相溶”规律。
非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一般能溶于极性溶剂,若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3)手性。
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两种分子,如同左手和右手一样互为镜像,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为手性异构体,有手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如果一个碳原子以4个单键(σ键)与4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连接,该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
【明确考向 真题演练】
考向1 分子的空间结构
真题示例
1- 1.(2022湖北卷)磷酰三叠氮是一种高能分子,结构简式为O═P(N3)3。下列关于该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非极性分子
B.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
C.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并放出N2
D.分解产物NPO的电子式为
C
解析 磷酰三叠氮分子不是对称结构,分子中的正负电荷重心是不重合的,是极性分子,A项错误;磷酰三叠氮分子含有三个P—N键及一个P=O双键,则空间结构为四面体形,B项错误;磷酰三叠氮是一种高能分子,加热条件下会分解并放出N2,C项正确;NPO为共价化合物,则电子式为 ,D项错误。
1- 2.(2022辽宁卷)理论化学模拟得到一种 离子,结构如图。下列关于该离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所有原子均满足8电子结构 B.N原子的杂化方式有2种
C.空间结构为四面体形 D.常温下不稳定
B
对点演练
1- 1. 下列关于物质结构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铝晶体中粒子间的作用力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B.CH4和 都是正四面体结构,键角均为109°28'
C.氨基氰(NH2CN)分子内σ键与π键的数目之比为2∶1
D.甲醛(HCHO)的键角约为120°,分子之间存在氢键
D
解析 铝晶体属于金属晶体,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金属键,金属键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A项正确。CH4和 的中心原子都采取sp3杂化,都是正四面体结构,键角均为109°28',B项正确。一个氨基氰(NH2CN)分子内含σ键数为4,π键数为2,故分子内σ键与π键数目之比为2∶1,C项正确。甲醛中没有与O原子直接相连的H原子,分子间不存在氢键,D项错误。
1- 2. (1)COCl2分子的键角大小比较:∠Cl—C—O (填“>”或“<”) ∠Cl—C—Cl,σ键和π键数目之比为 。
(2)B(C6F5)3分子中所有原子 (填“能”或“不能”)处于同一平面;化合物[Ph3C][B(C6F5)4](Ph为苯基)的阳离子中与苯环相连的碳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阴离子中硼原子的杂化方式是 。
(3)某配合物的结构如图所示:
其中配位原子为 (填元素符号),
阳离子的空间结构为 ,
NCS-中碳原子的杂化方式为 。
(4)重铬酸铵[(NH4)2Cr2O7]为橘黄色单斜结晶,常用作有机合成催化剂,
的结构如图。1 mol (NH4)2Cr2O7中含σ键为 mol。
答案 (1)> 3∶1 (2)能 sp2 sp3
(3)N 正四面体形 sp (4)16
解析 (1)在COCl2分子中, C原子为sp2杂化,虽然sp2杂化的键角是120°。但C原子与O原子间以C=O结合,该双键对C—Cl的斥力要更大些。所以, ∠O—C—Cl键角要大于∠Cl—C—Cl键角。
COCl2分子中有1个C=O和2个C—Cl,所以COCl2分子中σ键的数目为3,π键数目为1,两者的个数之比为3∶1。
(2)—C6F5中的碳原子为sp2杂化,11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B也是sp2杂化,通过单键相连,所有原子可以处于同一平面。[Ph3C]+中与苯基相连的是碳正离子,碳原子为sp2杂化,[B(C6F5)4]-中硼原子与3个—C6F5形成共价键,与1个—C6F5形成配位键,硼原子为sp3杂化。
(3)根据配合物的结构图可知,配位原子为N,氮原子提供孤电子对;阳离子为铵根离子,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N的孤电子对数为0,形成4个σ键,N采取sp3杂化,可知 的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形;NCS-中碳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2,孤电子对数为0,C采取sp杂化。
(4)1个 含有8个σ键,1个铵根离子中含有4个σ键,故1 mol (NH4)2Cr2O7中含有σ键为(4×2+8) mol=16 mol。
考向2 分子的性质
真题示例
2- 1.(2022山东卷节选)(1)吡啶( )替代苯也可形成类似的笼形包合物。已知吡啶中含有与苯类似的大π键,则吡啶中N原子的价层孤电子对占据 (填字母)。
A.2s轨道 B.2p轨道
C.sp杂化轨道 D.sp2杂化轨道
(2)在水中的溶解度,吡啶远大于苯,主要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2)①吡啶分子能与水分子形成分子间氢键 ②吡啶分子和H2O分子均为极性分子,相似相溶,而苯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2- 2.(2022湖南卷节选)铁和硒(Se)都是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且在医药、催化、材料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烷硒啉(Ethaselen)是一种抗癌新药,其结构简式如下:
比较键角大小:气态SeO3 (填“>”“<”或“=”) ,原因是
。
>
SeO3分子为平面三角形, 为三角锥形
(2)科学家近期合成了一种固氮酶模型配合物,该物质可以在温和条件下直接活化H2,将N3-转化为 ,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①产物中N原子的杂化轨道类型为 ;
②与 互为等电子体的一种分子为 (填化学式)。
sp3
H2O
2- 3.(2021全国乙节选改编)(1)三价铬离子能形成多种配位化合物。[Cr(NH3)3(H2O)2Cl]2+中提供电子对形成配位键的原子是 ,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 。
(2)[Cr(NH3)3(H2O)2Cl]2+中配体分子NH3、H2O以及分子PH3的空间结构和相应的键角如图所示。
PH3中P的杂化类型是 。NH3的沸点比PH3的 ,原因是 ,
H2O的键角小于NH3的键角,分析原因: 。
答案 (1)N、O、Cl 6
(2)sp3 高 NH3存在分子间氢键 NH3分子中N含有一个孤电子对,而H2O分子中O含有两个孤电子对,H2O中的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较大
解析 (1)[Cr(NH3)3(H2O)2Cl]2+中三价铬离子提供空轨道,N、O、Cl提供孤电子对与三价铬离子形成配位键,中心离子的配位数为N、O、Cl三种原子的个数和,即3+2+1=6。
(2)PH3中P的价层电子对数为3+1=4,故PH3中P的杂化类型是sp3; N原子电负性较强,NH3分子之间存在分子间氢键,因此NH3的沸点比PH3的高;H2O的键角小于NH3的键角,原因是NH3分子中N含有一个孤电子对,而H2O分子中O含有两个孤电子对,H2O中的孤电子对对成键电子对的排斥作用较大。
2- 4.(2021全国甲节选)(1)太阳能电池板的主要材料为单晶硅或多晶硅。Si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 ;单晶硅的晶体类型为 。SiCl4是生产高纯硅的前驱体,其中Si采取的杂化类型为 。SiCl4可发生水解反应,机理如下:
含s、p、d轨道的杂化类型有:①dsp2、②sp3d、③sp3d2,中间体SiCl4(H2O)中Si采取的杂化类型为 (填序号)。
(2)CO2分子中存在 个σ键和 个π键。
(3)甲醇的沸点(64.7 ℃)介于水(100 ℃)和甲硫醇(CH3SH,7.6 ℃)之间,其原因是 。
答案 (1)3s23p2 共价晶体 sp3 ②
(2)2 2
(3)甲硫醇不能形成分子间氢键,而水和甲醇均能形成分子间氢键,且相同物质的量的条件下水比甲醇中的氢键多
解析 (1)基态Si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因此Si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2;晶体硅中Si原子与Si原子之间通过共价键相互结合,整块晶体具有共价键三维骨架结构,因此晶体硅为共价晶体;SiCl4中Si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为4+ =4,因此Si原子采取sp3杂化;由题图可知, SiCl4(H2O)中Si原子形成的σ键数为5,说明Si原子的杂化轨道数为5,由此可知Si原子的杂化类型为sp3d。
(2)CO2的结构式为O=C=O,1个双键中含有1个σ键和1个π键,因此1个=CO2分子中含有2个σ键和2个π键。
易错警示有关分子结构和性质的5个易错点:
(1)误认为分子的稳定性与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有关,其实分子的稳定性与共价键的强弱有关。
(2)误认为组成相似的分子,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相同,其实要看其σ键和孤电子对数是否分别相同。如CO2和SO2中心原子的杂化方式不同,CO2分子中C原子是sp杂化,SO2分子中S原子是sp2杂化。
(3)误认为只要含有氢键物质的熔、沸点就高,其实不一定,分子间的氢键会使物质的熔、沸点升高,而分子内氢键一般会使物质的熔、沸点降低。
(4)误认为只含有极性键的分子都一定是极性分子,其实不ー定。如CO2、BF3等是非极性分子。
(5)误认为杂化轨道构型和分子的空间结构一致,其实不一定。如H2O中氧原子是sp3杂化,杂化轨道构型为四面体形,但由于分子中存在孤电子对,根据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可知,H2O分子的空间结构是V形。
对点演练
B.S8分子中,原子数与共价键数之比为1∶2
C.S8为极性分子,能溶于水等极性溶剂
D.S8、S6、S4、S2互为同素异形体,其转化为化学变化
D
解析 由“温度越高,蒸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越小”可知,升高温度时气体的分子数增加,即3S8 4S6 6S4 12S2平衡正向移动,则ΔH>0,A项错误。由S8分子的结构可知,在1个S8分子中存在8个S原子,8个S—S共价键,S原子数与共价键数之比为1∶1,B项错误。S8分子是由S原子间形成的非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水是极性分子,根据“相似相溶”规律,S8不能溶于水等极性溶剂,C项错误。同素异形体是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题述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D项正确。
【易错防范 不失分】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CS2为V形极性分子。( )
(2)SiF4与 的中心原子均为sp3杂化。( )
(3)BF3是三角锥形分子。( )
(4)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
√
×
×
×
易错警示(1)分子的空间结构对称,则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2)通常中心原子的价电子全部与相同元素的原子形成共价键,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
考点五 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物质熔、沸点高低的比较规律
(1)一般情况下,不同类型晶体的熔、沸点高低规律:共价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如熔、沸点:金刚石>NaCl>Cl2;金属晶体熔、沸点有的很高,如钨、铂等,有的则很低,如汞。 键长短→键能大→熔、沸点高
(2)形成共价晶体的原子半径越小、键长越短,则键能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金刚石>石英>碳化硅>晶体硅。
(3)一般来说,形成离子晶体的阴、阳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多,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键越强,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MgO>MgCl2,NaCl>CsCl。
(4)一般来说,金属晶体中金属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数越多,其形成的金属键越强,金属单质的熔、沸点就越高,如Al>Mg>Na。
(5)分子晶体的熔、沸点比较规律。
①组成和结构相似的分子,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HI>HBr>HCl。
②相对分子质量相等的分子,分子极性越大,其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CO>N2。
③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分子中,支链越少,其熔、沸点就越高,如熔、沸点:正戊烷>异戊烷>新戊烷。
④互为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熔、沸点:邻位取代物>间位取代物>对位取代物,如熔、沸点:邻二甲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2.晶胞中粒子数目的计算方法——均摊法
3.晶体密度的计算
【明确考向 真题演练】
考向1 晶体类型与性质
真题示例
1- 1.(2022北京卷)由键能数据大小,不能解释下列事实的是( )。
化学键 C—H Si—H C=O C—O
键能/(kJ·mol-1) 411 318 799 358
化学键 Si—O C—C Si—Si
键能/(kJ·mol-1) 452 346 222
A.稳定性:CH4>SiH4 B.键长:C=O
C
解析 键能越大分子越稳定,C—H键能大于Si—H,所以稳定性:CH4>SiH4,故不选A;键能越大,键长越短,C=O键能大于C—O,所以键长:C=O
1- 2.(2022浙江1月选考改编)四种晶体的熔点数据如表:
物质 CF4 SiF4 BF3 AlF3
熔点/℃ -183 -90 -127 >1 000
CF4和SiF4熔点相差较小,BF3和AlF3熔点相差较大,原因是 。
答案 CF4和SiF4都是分子晶体,结构相似,分子间作用力相差较小,所以熔点相差较小;BF3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AlF3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破坏离子键需要能量较大,所以熔点相差较大
解析 先判断晶体类型,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CF4和SiF4熔点较低,且相差较小,说明它们是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分子间作用力相差较小;BF3和AlF3熔点相差较大,推测BF3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形成分子晶体,AlF3通过离子键形成离子晶体,破坏离子键需要能量更大,所以AlF3熔点较高。
1- 3.(2022全国乙改编)卤化物CsICl2受热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无色晶体X和红棕色液体Y,X为 。解释X的熔点比Y高的原因: 。
答案 CsCl 因为CsCl为离子晶体,ICl为分子晶体,所以CsCl的熔点高于ICl
解析 CsICl2拆分成CsCl·ICl分析,加热分解,发生非氧化还原反应,红棕色液体Y为卤素互化物ICl,因此无色晶体X应为CsCl,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sICl2 CsCl+ICl。因CsCl为离子晶体,ICl为分子晶体,所以CsCl的熔点高于ICl。
易错警示有关晶体结构与性质的易错点:
(1)CO2和SiO2尽管有相似的化学组成,但两者物理性质有较大差异,原因是两者的晶体类型不同,固态CO2属于分子晶体,SiO2属于共价晶体,两者不能混淆。
(2)离子晶体中不一定都含有金属元素,如NH4Cl晶体是离子晶体;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AlCl3是分子晶体;含有金属离子的晶体不一定是离子晶体,如金属晶体中含有金属离子。
(3)含阴离子的晶体中一定含有阳离子,但含阳离子的晶体中不一定含阴离子,如金属晶体。
(4)误认为金属晶体的熔点比分子晶体的熔点高,其实不一定,如Na的熔点为97 ℃,尿素的熔点为132.7 ℃。
对点演练
1- 1.(2023山东青岛模拟)硫及硫的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应用。S8和SF6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SF6分子呈正八面体形且键角为120°
B.SF6的熔点高于SF4的熔点
C.S8分子和SF6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D.S8和SF6中S原子的杂化类型均为sp3杂化
B
解析 SF6分子中有2种键角:180°和90°,A项错误;SF6、SF4均为分子晶体, SF6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SF4,所以SF6的熔点高于SF4的熔点,B项正确;S8分子和SF6分子都是非极性分子,C项错误;S8分子中S原子采用sp3杂化,SF6分子中S原子采用sp3d2杂化,D项错误。
1- 2. 氮氧化铝(AlON)是新型透明高硬度防弹铝材料,属于共价晶体,主要用于装甲车辆防弹窗户、战场光学设备的透镜、望远镜穹顶以及覆盖于导弹传感器顶部的透明圆窗等。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基态铝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1
B.制备AlON的原料NH3中N原子采取sp2杂化
C.AlON和水晶的化学键类型相同
D.AlON和水晶的晶体类型相同
B
解析 根据元素周期表位置可知,基态铝原子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s23p1,A项正确。NH3中N原子采取sp3杂化,B项错误。两者均属于共价晶体,均只含有共价键,C、D项正确。
1- 3. (1)已知室温下TiCl4为无色易溶于乙醇的液体,则TiCl4的晶体类型为 。
(3)铜的熔点高于钾的原因是 。
(4)金属钛是一种新兴的结构材料,其硬度比金属镁和铝大的原因是
。
(5)硼的卤化物的沸点如表所示。
解释表中卤化物之间沸点差异的原因: 。
卤化物 BF3 BCl3 BBr3
沸点/℃ -100.3 12.5 90
答案 (1)分子晶体
(2)阴、阳离子半径大,所带电荷数小,形成的离子键强度小,熔点低
(3)铜的价层电子数比钾多,原子半径比钾小,金属键比钾强
(4)Ti原子的价层电子数比Mg、Al多,金属键更强
(5)BF3、BCl3、BBr3都为分子晶体,且相对分子质量依次增大,分子间作用力依次增大,故熔、沸点依次升高
解析 (1)通常低熔点、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晶体属于分子晶体,则TiCl4的晶体类型为分子晶体。
(2)常温下,IMI的某种衍生物与甘氨酸形成的离子化合物
为液态而非固态,原因为阴、阳离子半径大,所带电荷数小,形成的离子键强度小,熔点低。
(3)钾元素和铜元素均位于元素周期表的第四周期,单质都是金属晶体,铜原子的价电子数比钾原子多,原子半径比钾原子小,铜晶体中的金属键比钾晶体中的金属键强,一般来说,金属晶体中金属键越强,晶体的熔点越高,则铜的熔点高于钾的熔点。
(4)Ti原子的价层电子数比Mg、Al多,金属键更强,所以其硬度比金属镁和铝大。
考向2 晶胞结构及其相关计算
真题示例
2- 1.(2023湖南卷改编)科学家合成了一种高温超导材料,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该立方晶胞参数为a 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晶体最简化学式为KCaB6C6
B.晶体中与K+最近且距离相等的Ca2+有8个
C.晶胞中B和C原子构成的多面体有12个面
D.晶体的密度为
C
解析 本题考查晶体结构与计算。
2- 2.(2022广东卷改编)我国科学家发展了一种理论计算方法,可利用材料的晶体结构数据预测其热电性能,该方法有助于加速新型热电材料的研发进程。化合物X是通过该方法筛选出的潜在热电材料之一,其晶胞结构如图a,沿x、y、z轴方向的投影均为图b。
(1)X的化学式为 。
(2)设X的最简式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r,晶体密度为ρ g·cm-3,则X中相邻K之间的最短距离为 nm(列出计算式,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K2SeBr6
2- 3.(2022湖南卷改编)钾、铁、硒可以形成一种超导材料,其晶胞在xz、yz和xy平面投影分别如图所示:
(1)该超导材料的最简化学式为 ;
(2)Fe原子的配位数为 ;
(3)该晶胞参数a=b=0.4 nm、c=1.4 n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该晶体的密度为 g·cm-3(列出计算式)。
KFe2Se2
4
2- 4.(2022全国甲改编)萤石(CaF2)是自然界中常见的含氟矿物,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X代表的离子是 ;若该立方晶胞参数为a pm,正负离子的核间距最小为 pm。
Ca2+
2- 5.(2022北京卷改编)FeS2晶体的晶胞形状为立方体,边长为a nm,结构如图所示。
(1)距离Fe2+最近的阴离子有 个。
(2)FeS2的摩尔质量为120 g·mol-1,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该晶体的密度为
g·cm-3。(1 nm=10-9 m)
6
解析 (1)以位于面心的Fe2+为例,与其距离最近的阴离子在其上下、左右、前后的位置,共6个。
方法技巧1.有关晶胞计算的思维流程:
2.晶胞中各线段之间的关系:
对点演练
2- 1.钴的一种化合物的晶胞结构如图所示,已知A点的原子坐标参数为(0,0,0),B点为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配合物中Co2+的价层电子排布式为3d7
B.钴的配位数为6
C.C点的原子坐标参数为
D.该物质的化学式为TiCoO2
D
2- 2.(2023湖南雅礼中学模拟)La和Ni的合金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储氢材料。某La-Ni合金晶胞(图丙)由图甲、图乙两个原子层交替紧密堆积而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晶体可表示为LaNi5
B.该晶体中1个La原子与18个Ni原子配位(La周围的Ni原子数)
C.该晶体的一个晶胞中Ni原子数为12
D.通过X射线衍射实验可确定该晶体的结构
C
2- 3.(1)研究表明,在TiO2通过氮掺杂反应生成TiO2-aNb,能使TiO2对可见光具有活性,反应如图所示。TiO2-aNb晶体中a= ,b= 。
(2)立方氮化硼硬度仅次于金刚石,但热稳定性远高于金刚石,其晶胞结构如图所示。立方氮化硼属于 晶体,其中硼原子的配位数为 。已知:立方氮化硼密度为d g·cm-3,B原子半径为x pm,N原子半径为y pm,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为NA,则该晶胞中原子的空间利用率为 (空间利用率是指晶体的原子在整个晶体空间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比。列出化简后的计算式,B的相对原子质量按近似值11计算)。
(3)TiO2的一种晶胞具有典型的四方晶系结构(如图所示),以晶胞参数为单位长度建立的坐标系可以表示晶胞中各原子的位置。晶胞中A、B的原子坐标参数为(0.31,0.31,0),(0.81,0.19,0.5)。已知晶胞含对称中心,则C、D原子坐标参数为 、 。该晶胞中B、C两个氧原子之间的核间距d= pm。
(3)根据晶胞中A、B的原子坐标参数为(0.31,0.31,0),(0.81,0.19,0.5)和晶胞含对称中心,根据对称关系0.31+0.69=1,0.81+0.19=1,0.5+0.5=1,则C、D原子坐标参数为(0.19,0.81 ,0.5),(0.69 ,0.69,1);B、C两个氧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d2 =(0.81-0.19)2a2+(0.81-0.19)2a2 ,则d=0.62 × a。
【易错防范 不失分】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晶胞是晶体中的最小的“平行六面体”。( )
(2)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一定是晶体。( )
(3)缺角的NaCl晶体在饱和NaCl溶液中会慢慢变为完美的立方体块。
( )
(4)离子晶体是由阴、阳离子构成的,所以离子晶体能够导电。( )
(5)共价晶体的熔点一定比离子晶体的高。( )
×
×
√
×
×
易错警示(1)晶体有规则的外形,但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不一定是晶体。
(2)化学式形式相同的不一定是同类晶体,如CO2和SO2。
专项突破 素能提升
七、元素推断
【热点专攻】
元素推断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也是必考的知识点,可以是选择题的形式,也可以是非选择题的形式;有关“位”“构”“性”的互相推断,实质是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具体应用的体现,主要考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原子半径的比较、元素周期律等内容。
1.元素推断的突破口
仔细审读题给信息,根据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及已知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可推断元素,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等,基本思路如下:
2.元素推断的类型及技巧
(1)已知元素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推断元素。
(2)已知单质或化合物的特性推断元素。
(3)已知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推断元素。
【题型突破】
(2022海南卷)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Y同周期并相邻,Y是组成水的元素之一,Z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W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XW3是非极性分子
B.简单氢化物沸点:X>Y
C.Y与Z形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D.X、Y、Z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水溶液呈酸性
C
【解题思路】
由短周期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Y是组成水的元素之一,故Y为氧元素。X、Y同周期并相邻,故X为氮元素。Z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金属性最强,故Z位于第三周期,Z为钠元素。W原子在同周期主族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故W为氯元素。
X(N) Y(O)
Z(Na) …… W(Cl)
NCl3分子中正负电荷中心不重合,为极性分子,A项错误;NH3在常温下为气体,H2O在常温下为液体,故简单氢化物的沸点:NH3
1.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其中X、W同主族,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元素W基态原子的3p轨道上有4个电子,Y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r(W)>r(Z)>r(Y)>r(X)
B.元素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发生反应
C.元素Z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比Y的强
D.元素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X的强
B
解析 元素X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内层电子数的3倍,则X为O元素;元素W基态原子的3p轨道上有4个电子,则其核外电子排布为[Ne]3s23p4,为S元素;Y是短周期中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则为Na元素;Z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则为Al元素。
一般来说,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电子层数相同时核电荷数越小半径越大,所以原子半径Na>Al>S>O,即r(Y)>r(Z)>r(W)>r(X),A项错误。元素Z、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分别为Al(OH)3和H2SO4,两者能发生中和反应,B项正确。金属性Na(Y)>Al(Z),所以NaOH的碱性比Al(OH)3的碱性强,C项错误。非金属性O(X)>S(W),则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2O>H2S,D项错误。
2.W、X、Y、Z是同周期主族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X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四种元素与锂组成的盐是一种新型锂离子电池的电解质(结构如图,箭头指向表示共用电子对由W原子提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W>Y
B.原子半径:X>Z>Y>W
C.该物质中含离子键和共价键
D.Z有多种单质,且硬度都很大
D
解析 W、X、Y、Z是同周期主族元素,Y的最外层电子数是X次外层电子数的3倍,Y是O元素;W形成1个单键,W是F元素;Z形成4个键,Z是C元素;X形成3个单键,通过提供空轨道形成1个配位键,X是B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F>H2O,A项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半径减小,原子半径:B>C>O>F,B项正确。该物质中Li+和
之间是离子键,阴离子中含有共价键,C项正确。
Z是C元素,碳有多种单质,石墨的硬度很小,D项错误。
3. A、B、C、D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a、d分别是A、D元素对应的单质,m、n、p、q是由这些元素中的部分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气体p常作果实催熟剂,m、n为两种常见的液体。上述物质发生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B>C>A
B.简单氢化物的沸点B
D.C与D形成的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C
解析 气体p常作果实催熟剂,则p为乙烯,m、n为两种常见的液体,乙烯和n反应生成m,则n为水,m为乙醇,含有的元素为C、H、O,A的原子序数最小,因此A为氢元素,乙醇和d反应生成a,即生成氢气,推测d为活泼金属Na,因此D为钠元素,故A、B、C、D分别为H、C、O、Na。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顺序为D>B>C>A,A项正确。B、C的简单氢化物分别为CH4、H2O,H2O中含有分子间氢键,因此简单氢化物的沸点:B
A.电负性:W>Y>Z
B.第一电离能:Z>X
C.W原子核外有5种能量不同的电子
D.Y与X形成的化合物一定只含极性键
C
解析 由Y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的3倍可知,Y为O元素;Y与W同主族,则W为S元素;由原子半径Z>W>Y>X,X与Z同主族可知,X为H元素、Z为Na元素。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硫元素,则氧元素的电负性大于硫元素,A项错误。非金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金属元素,则氢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大于钠元素,B项错误。同一能级上的电子能量相同,硫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4,则硫原子核外有1s、2s、2p、3s、3p 5种能量不同的电子,C项正确。水分子中只含有极性键,而过氧化氢中含有极性键和非极性键,D项错误。(共54张PPT)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专题八
内容索引
01
02
03
考点一 反应热
考点二 反应热的计算
专项突破 素能提升
【考情分析 定向备考】
高频考点 两年考向 命题角度再思考
1.反应热 考向1.反应热基本概念[2022广东卷,19] [2022湖南卷,12] [2021全国甲,28] [2021山东卷,14] [2021广东卷,19] [2021湖南卷,16] 考向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2021河北卷,16] 考向1.根据燃烧热书写相应热化学方程式;ΔH>0或ΔH<0在温度对平衡影响中的判断;中和反应反应热实验误差分析;反应历程分析,特别是能垒大小判断与反应快慢间的关系;根据陌生反应中化学键的变化求算反应热等。
考向2.近年来,高考中对热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主要还是利用盖斯定律书写未知热化学方程式。
高频考点 两年考向 命题角度再思考
2.反应热的计算 考向1.利用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热 [2023湖南卷,16][2022全国甲,28] [2021全国甲,28][2021浙江卷,21] [2021广东卷,19] 考向2. 综合利用燃烧热及热化学方程式求算反应热 [2022湖南卷,16][2021河北卷,16] 考向1.延续近几年来化学反应热效应在高考考查中的热点——利用盖斯定律求算ΔH。
考向2.结合反应热数据,先书写相关热化学方程式,再依据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热或某反应热量的变化等。
考点一 反应热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从两种角度理解化学反应热
反应热 图示
图像 分析 微观 宏观
a表示断裂旧化学键吸收的能量; b表示生成新化学键放出的能量; c表示反应热 a又被称为“能垒” a表示反应物的活化能;
b表示活化分子形成生成物释放的能量;
c表示反应热
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降低a的数值,但不能改变c的数值
ΔH的 计算 ΔH=H(生成物)-H(反应物) ΔH=∑E(反应物键能)-∑E(生成物键能) 2.“五步”法书写热化学方程式
微点拨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仅表示该物质的物质的量,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分数。化学计量数必须与ΔH相对应,如果化学计量数加倍,则ΔH也要加倍。
3.燃烧热概念理解的三要点
(1)外界条件是25 ℃、101 kPa;
(2)反应的可燃物是1 mol;
(3)“完全燃烧生成指定产物”是指单质或化合物燃
不一定都是氧化物
烧后变为最稳定的物质。完全燃烧时,下列元素要生成对应的物质:C→CO2(g),H→H2O(l),S→SO2(g),N→N2(g)等。
含硫物质燃烧不能直接生成SO3
【明确考向 真题演练】
考向1 反应热基本概念
(2022广东卷节选)铬及其化合物在催化、金属防腐等方面具有重要应用。
催化剂Cr2O3可由(NH4)2Cr2O7加热分解制备,反应同时生成无污染气体。
(1)完成化学方程式:(NH4)2Cr2O7 Cr2O3+ + 。
(2)Cr2O3催化丙烷脱氢过程中,部分反应过程如图,X(g)→Y(g)过程的焓变为 (列式表示)。
N2↑
4H2O
(E1-E2)+ΔH+(E3-E4)
(3)Cr2O3可用于NH3的催化氧化。设计从NH3出发经过3步反应制备HNO3的路线 (用“→”表示含氮物质间的转化);其中一个有颜色变化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NO+O2═2NO2
解析 (1)(NH4)2Cr2O7分解过程中,生成Cr2O3和无污染气体,根据元素守恒可知,其余生成物为N2、H2O,根据原子守恒可知化学方程式为( NH4)2Cr2O7
Cr2O3+N2↑+4H2O。(2)设反应过程中第一步的产物为M,第二步的产物为N,则X→M ΔH1=(E1-E2),M→N ΔH2=ΔH,N→Y ΔH3=(E3-E4),根据盖斯定律可知,X(g)→Y(g)的焓变为ΔH1+ΔH2+ΔH3=(E1-E2)+ΔH+(E3-E4)。(3)NH3在Cr2O3作催化剂条件下,能与O2反应生成NO,NO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气体NO2,NO2与H2O反应生成HNO3和NO,若同时通入O2,可将氮元素全部氧化为HNO3,因此从NH3出发经过3步反应制备HNO3的路线为
对点演练
活泼自由基与氧气的反应一直是关注的热点。HNO自由基与O2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B.产物的稳定性:P1>P2
C.该历程中最大正反应的活化能E正=186.19 kJ·mol-1
D.相同条件下,由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的速率:v(P1)
解析 由图示可知,反应物所具有的能量之和比生成物所具有的能量之和高,即该反应为放热反应,A项错误;产物P2所具有的能量比产物P1所具有的能量低118.4 kJ,所以产物P2比产物P1要稳定,B项错误;由图示可知中间产物Z到过渡态Ⅳ所需的活化能最大,则-18.92 kJ·mol-1-(-205.11 kJ·mol-1) =186.19 kJ·mol-1,C项正确;由Z到产物P1所需的活化能低于由Z到产物P2所需的活化能,则由中间产物Z转化为产物的速率:v(P1)>v(P2),D项错误。
方法技巧解答能量变化图像题需要注意的几点。
(1)反应热不能取决于部分反应物能量和部分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即部分反应物能量和部分生成物能量的相对大小不能决定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
(2)注意活化能在图示(如下图)中的意义。
①从反应物至最高点的能量变化(E1)表示正反应的活化能。
②从生成物至最高点的能量变化(E2)表示逆反应的活化能。
(3)催化剂只能影响正、逆反应的活化能,而不影响反应的ΔH。
(4)涉及反应热的有关计算时,要切实注意图示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
考向2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真题示例
2- 1.(2021河北卷节选)当今,世界多国相继规划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因此,研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成为研究热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来自煤、石油及其他含碳化合物的燃烧。已知25 ℃时,相关物质的燃烧热数据如表:
则25 ℃时H2(g)和C(石墨,s)生成C6H6(l)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物质 H2(g) C(石墨,s) C6H6(l)
-285.8 -393.5 -3 267.5
6C(石墨,s)+3H2(g)═C6H6(l) ΔH=+49.1 kJ·mol-1
2- 2.(2022河北卷)298 K时,1 g H2燃烧生成H2O(g)放热121 kJ,1 mol H2O(l)蒸发吸热44 kJ,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 298 K时,1 g H2燃烧生成H2O(g)放热121 kJ,1 mol H2O(l)蒸发吸热44 kJ,则1 mol H2燃烧生成1 mol H2O(l)放热286 kJ,表示H2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对点演练
中和反应的反应热是在稀溶液中,强酸、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热量,热化学方程式为H+(aq)+OH-(aq) === H2O(l) ΔH=-57.3 kJ·mol-1。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
A.HNO3(aq)+KOH(aq) === H2O(l)+KNO3(aq) ΔH>-57.3 kJ·mol-1
B.HNO3(aq)+NH3·H2O(aq) === H2O(l)+NH4NO3(aq) ΔH<-57.3 kJ·mol-1
C.CH3COOH(aq)+KOH(aq) === H2O(l)+CH3COOK(aq) ΔH<-57.3 kJ·mol-1
D.CH3COOH(aq)+NH3·H2O(aq) === H2O(l)+CH3COONH4(aq) ΔH>-57.3 kJ·mol-1
D
解析 HNO3和 KOH分别是强酸和强碱,当其反应生成1 mol 水时,放出的热量为57.3 kJ·mol-1,故反应热ΔH应等于-57.3 kJ·mol-1,A项错误;NH3·H2O是弱碱,电离吸热,故当NH3·H2O与HNO3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则反应热ΔH应大于-57.3 kJ·mol-1,B项错误;CH3COOH是弱酸,电离吸热,故当CH3COOH与KOH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则反应热ΔH应大于-57.3 kJ·mol-1,C项错误;NH3·H2O是弱碱,CH3COOH是弱酸,电离吸热,故当CH3COOH与NH3·H2O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的热量小于57.3 kJ,则反应热ΔH应大于-57.3 kJ·mol-1,D项正确。
易错警示热化学方程式书写易出现的错误。
(1)未标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状态而造成错误。
(2)反应热的符号使用不正确,即吸热反应未标出“+”号,放热反应未标出“-”号,从而导致错误。
(3)漏写ΔH的单位,或者将ΔH的单位写为kJ,从而造成错误。
(4)反应热的数值与方程式的计量数不对应而造成错误。
(5)对燃烧热的概念理解不到位,忽略其标准是1 mol可燃物而造成错误。
【易错易混 防范失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所有的燃烧反应都是放热反应,所以不需要加热就能进行。( )
(2)伴有能量变化的一定是化学变化。( )
(3)可逆反应的ΔH表示完全反应时的热量变化,与反应是否可逆无关。
( )
(4)活化能越大,表明反应断裂旧化学键需要吸收的能量越大。( )
(5)吸热反应中,反应物化学键断裂吸收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形成化学键放出的总能量。( )
×
×
√
√
√
考点二 反应热的计算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反应热计算的四种方法
(1)根据燃烧热数据,计算反应放出的热量。
利用公式:Q=燃烧热×n(可燃物的物质的量)
如已知H2的燃烧热ΔH=-285.8 kJ·mol-1,若H2的物质的量为2 mol,则2 mol H2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 mol×285.8 kJ·mol-1=571.6 kJ。
一般出现在能量图像中,且多为相对能量
(2)依据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能量计算。
ΔH=E(生成物)-E(反应物)。
(3)根据键能数据(E)计算。
注意:反应物键能总和在前
Δ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
(4)根据盖斯定律计算反应热。
若一个热化学方程式可由另外几个热化学方程式相加减而得到,则该反应的反应热也可通过这几个化学反应的反应热相加减而得到。
【明确考向 真题演练】
考向1 利用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热
真题示例
1- 1.(2023湖南卷)聚苯乙烯是一类重要的高分子材料,可通过苯乙烯聚合制得。
苯乙烯的制备
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18
解析 反应④可由①-②-③得到,
故ΔH4=ΔH1-ΔH2-ΔH3=(-4 386.9+4 263.1+241.8) kJ·mol-1=+118 kJ·mol-1。
1- 2.(1)(2022全国甲改编)金属钛(Ti)在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工业领域有着重要用途,目前生产钛的方法之一是将金红石(TiO2)转化为TiCl4,再进一步还原得到钛。TiO2转化为TiCl4有直接氯化法和碳氯化法。在1 000 ℃时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ⅰ)直接氯化:TiO2(s)+2Cl2(g)═TiCl4(g)+O2(g) ΔH1=+172 kJ·mol-1
(ⅱ)碳氯化:TiO2(s)+2Cl2(g)+2C(s) ═TiCl4(g)+2CO(g) ΔH2=-51 kJ·mol-1
反应2C(s)+O2(g) ═2CO(g)的ΔH为 kJ·mol-1。
(2)(2022湖北卷)已知:
①CaO(s)+H2O(l)═Ca(OH)2(s) ΔH1=-65.17 kJ·mol-1
②Ca(OH)2(s)═Ca2+(aq)+2OH-(aq) ΔH2=-16.73 kJ·mol-1
则CaO(s)+2Al(s)+7H2O(l)═Ca2+(aq)+2[Al(OH)4]-(aq)+3H2(g)的ΔH4=
kJ·mol-1。
-223
-911.9
对点演练
温室气体的利用是当前环境和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CH4与CO2重整可以同时利用两种温室气体,其工艺过程中涉及如下反应:
+247.4
解析 给反应 O2(g)+H2(g) === H2O(g)编序号为反应④,由盖斯定律可得:反应①=反应②+反应③-反应④,故ΔH1=ΔH2+ΔH3-ΔH=+247.4 kJ·mol-1。
答题模板根据盖斯定律计算ΔH的步骤和方法:
(1)计算步骤。
(2)计算方法。
考向2 综合利用燃烧热及热化学方程式求算反应热
真题示例
(2022湖南卷节选)2021年我国制氢量位居世界第一,煤的气化是一种重要的制氢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在一定温度下,向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C(s)和1 mol H2O(g),起始压强为0.2 MPa时,发生下列反应生成水煤气:
反应平衡时,H2O(g)的转化率为50%,CO的物质的量为0.1 mol。此时,整个体系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kJ。
吸收
31.2
解析 初始有1 mol H2O,转化率为50%,则根据O原子守恒,可知CO、CO2的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5 mol,又平衡时CO为0.1 mol,则CO2中O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 mol,即CO2的物质的量为0.2 mol。说明反应Ⅰ生成CO 0.3 mol。即反应Ⅰ吸收0.3 mol×131.4 kJ·mol-1=39.42 kJ,反应Ⅱ放出0.2 mol×41.1 kJ·mol-1=8.22 kJ。故最终吸收39.42 kJ-8.22 kJ=31.2 kJ。
对点演练
A.-658 kJ·mol-1 B.-482 kJ·mol-1
C.-329 kJ·mol-1 D.-285 kJ·mol-1
B
2- 2. 环氧乙烷是高效消毒剂,可用于口罩等医用品消毒,工业常用乙烯氧化法生产环氧乙烷。
ΔH1=-209.8 kJ·mol-1
副反应:CH2=CH2(g)+3O2(g) === 2CO2(g)+2H2O(g) ΔH2=-1 323.0 kJ·mol-1
若C2H4的燃烧热ΔH3=-1 411.0 kJ·mol-1,则环氧乙烷(g)的燃烧热ΔH= 。
-1 306.1 kJ·mol-1
易错警示反应热计算的常见失误点。
(1)根据已知的热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要清楚已知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的化学计量数表示的物质的量与实际参与反应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进行计算。
(2)根据化学键断裂和形成过程中的能量变化计算反应热时,要注意断键和成键的总数,计算时必须是断键和成键时吸收和放出的总能量。
(3)运用盖斯定律进行计算时,在调整方程式时,要注意ΔH的值也要随之调整。
【易错易混 防范失分】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已知稀溶液中,H+(aq)+OH-(aq) === H2O(l)
ΔH=-57.3 kJ·mol-1,则稀醋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1 mol水时放出57.3 kJ的热量。( )
(2)已知甲烷的燃烧热为890 kJ·mol-1,则表示甲烷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CH4(g)+2O2(g) === CO2(g)+2H2O(g) ΔH=-890 kJ·mol-1。( )
(3)盖斯定律是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的共同体现。( )
×
×
√
(5)由C(金刚石,s) === C(石墨,s) ΔH=-1.9 kJ·mol-1,可知金刚石比石墨更稳定。( )
(4)一个反应一步完成或分几步完成,两者相比,经过的步骤越多,放出的热量越多。( )
×
×
专项突破 素能提升
八、化学反应机理与能量变化模型图
【热点专攻】
有关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知识在各类考题中通常以图像形式考查,考查点主要有:反应热的判断、反应原理、形成化学键类型及数目、活化能(能垒——断开反应物的化学键所需的最低能量)大小等,其中对反应历程中能垒的判断是近几年较为新型的一种能量变化考查方式。通过此类题型的考查可使考生根据催化剂催化反应的过程粒子和能量变化示意图,认识反应粒子变化的复杂性、能量变化的多样性,从而培养考生的识图能力,考查考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学科核心素养。
【解法导引】解决这类图像题应先认真阅读题干和图像,特别是图像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代表的物理量或物质;然后分析各反应历程的具体变化,包含物质(或粒子)变化和能量变化;最后结合问题或选项有针对性地进行解题或逐项判断各选项描述的正误。
【思维建模】三步突破能量变化活化能(能垒)图:
【题型突破】
水煤气变换[CO(g)+H2O(g)═CO2(g)+H2(g)]是重要的化工过程。我国学者结合实验与计算机模拟结果,研究了在金催化剂表面上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如图所示,其中吸附在金催化剂表面上的物种用*标注。
可知水煤气变换的ΔH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0。该历程中最大能垒(活化能)E正= eV,写出该步骤的化学方程式 。
小于
2.02
COOH*+H*+H2O*
═COOH*+2H*+OH*
【解题思路】
第一步:通览全图,理清坐标含义
此图为水煤气变换的反应历程中能量变化,横坐标表示CO2(g)与H2O(g)反应在金催化剂表面的反应历程;而纵坐标表示反应历程中的不同阶段的能量变化,从总体来看,反应CO(g)+H2O(g)═CO2(g)+H2(g)的过程中相对能量由0到-0.72 eV ΔH<0,为放热过程。
第二步:细看变化,分析各段反应
分段细分析,反应历程中过渡态1的能垒(活化能)E正为1.59 eV-(-0.32 eV)= 1.91 eV,结合图给信息可得此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CO*+H2O*+H2O(g)═CO*+OH*+H*+H2O(g),而过渡态2的能垒(活化能)E正为1.86 eV-(-0.16 eV)=2.02 eV,结合图给信息可得此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COOH*+H*+H2O*═COOH*+2H*+OH*(或H2O*═H*+OH*)。
第三步:综合分析,写出合理答案
由第一步分析ΔH<0,由第二步分析过渡态1和过渡态2的能垒E正比较得出,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E正为过渡态2,E正=2.02 eV,化学方程式为COOH*+H*+H2O*═COOH*+2H*+OH*(或H2O*═H*+OH*)。
【应考训练】
A.含N分子参与的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
B.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
C.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D.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减少
D
1.(2022山东卷)在NO催化下,丙烷与氧气反应制备丙烯的部分反应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解析 根据反应机理的图示可知,含N分子发生的反应有NO+ OOH ══ NO2+ OH、NO+NO2+H2O══2HONO、NO2+ C3H7 ══ C3H6+HONO、HONO══NO+ OH,含N分子NO、NO2、HONO中N元素的化合价依次为+2价、+4价、+3价,上述反应中均有元素化合价的升降,都为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电子转移,A项正确;根据图示,由NO生成HONO的反应历程有2种,B项正确;NO是催化剂,增大NO的量,C3H8的平衡转化率不变,C项正确;无论反应历程如何,在NO催化下丙烷与O2反应制备丙烯的总反应都为2C3H8+O2 2C3H6+2H2O,当主要发生包含②的历程时,最终生成的水不变,D项错误。
2.我国科研人员合成了Y、Sc(Y1/NC,Sc1/NC)单原子催化剂,可用于电化学催化氢气还原氮气的反应。反应历程与相对能量模拟计算结果如图所示(图中*表示吸附在稀土单原子催化剂表面)。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新型催化剂会降低合成氨反应的焓变,从而降低生产能耗
B.将催化剂附着在纳米多孔载体的表面可提高氨气的生产效率
C.使用Sc1/NC单原子催化剂的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N2+H→NNH
D.Sc1/NC单原子催化剂的催化效率理论上应高于Y1/NC单原子催化剂
A
解析 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改变反应的途径,但不能改变反应的焓变,A项错误;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加快反应速率,可提高氨气的生产效率,B项正确;由图可知,使用Sc1/NC单原子催化剂的反应历程中,最大能垒的反应过程可表示为*N2+H→NNH,C项正确;由图可知,Y1/NC单原子催化剂催化的反应历程中有一步反应的活化能最高,则理论上其催化效率应低于Sc1/NC单原子催化剂,D项正确。
3.(2021河北卷节选)当今,世界多国相继规划了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因此,研发二氧化碳利用技术,降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成为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电解质水溶液中,CO2气体可被电化学还原。
在电解质水溶液中,三种不同催化剂(a、b、c)上CO2电还原为CO的反应过程中(H+电还原为H2的反应可同时发生),相对能量变化如图。由此判断, CO2电还原为CO从易到难的顺序为 (用a、b、c字母排序)。
图1 CO2电还原为CO
图2 H+电还原为H2
c、b、a
解析 c催化剂条件下,CO2电还原的活化能小于H+电还原的活化能,更容易发生CO2的电还原;而催化剂a和b条件下,CO2电还原的活化能均大于H+电还原的活化能,相对来说,更易发生H+的电还原。其中a催化剂条件下,H+电还原的活化能比CO2电还原的活化能小得更多,发生H+电还原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反应从易到难的顺序为c、b、a。(共97张PPT)
电化学
专题九
内容索引
01
02
03
考点一 原电池 新型化学电源
考点二 电解原理
考点三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04
专项突破 素能提升
【考情分析 定向备考】
高频考点 两年考向 命题角度再思考
1.原电池 新型化学电源 考向1.新型化学电源[2023全国乙,12] [2023辽宁卷,11][2022湖南卷,8] [2022辽宁卷,14][2021浙江卷,22] [2021广东卷,9] 考向2.离子交换膜电池 [2022全国甲,10][2022广东卷,16] [2022湖南卷,8][2021浙江卷,22] [2021湖南卷,10] 考向3.燃料电池[2021山东卷,10] 考向1.以最新研究的二次电池为命题素材,考查原电池的原理。
考向2.以离子交换膜电池为载体,考查原电池原理和电解池原理。
考向3.燃料电池在污水处理、物质转化中得以广泛应用,成为命题的热点。
高频考点 两年考向 命题角度再思考
2.电解原理 考向1.电解原理[2023湖北卷,10] [2023全国甲,12][2022广东卷,10] [2022辽宁卷,9][2021广东卷,16] 考向2.电解原理的应用 [2023辽宁卷,7][2023全国甲,12] [2021山东卷,17节选] [2021全国甲,13] 考向1.结合信息,考查电解装置的构造和原理,以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相关计算。
考向2.以实际问题为命题素材,利用电解原理制备物质或处理污染物。
3.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考向.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2022广东卷,11] 考向.通过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在真实情景中,考查电化学原理的灵活应用。
考点一 原电池 新型化学电源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原电池工作原理
(1)原电池工作原理图解。
(2)原电池装置的迁移创新。
2.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3.新型化学电源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经典对练 得高分】
考向1 新型化学电源
真题示例
1- 1.(2021广东卷)火星大气中含有大量CO2,一种有CO2参加反应的新型全固态电池有望为火星探测器供电。该电池以金属钠为负极,碳纳米管为正极,放电时( )。
A.负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B.CO2在正极上得电子
C.阳离子由正极移向负极 D.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
B
解析 电池的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A项错误;CO2在正极上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B项正确;放电时阳离子移向正极,C项错误;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D项错误。
1- 2.(2022辽宁卷)某储能电池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时负极反应:Na3Ti2(PO4)3-2e-═NaTi2(PO4)3+2Na+
B.放电时Cl-透过多孔活性炭电极向CCl4中迁移
C.放电时每转移1 mol电子,理论上CCl4吸收0.5 mol Cl2
D.充电过程中,NaCl溶液浓度增大
A
解析 放电时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电极反应:Na3Ti2(PO4)3-2e-═NaTi2(PO4)3+2Na+,A项正确;放电时,阴离子移向负极,放电时Cl-透过多孔活性炭电极向NaCl中迁移,B项错误;放电时每转移1 mol电子,正极:Cl2+2e-═2Cl-,理论上CCl4释放0.5 mol Cl2,C项错误;充电过程中,阳极反应:2Cl--2e-═Cl2↑,消耗氯离子,NaCl溶液浓度减小,D项错误。
1- 3.(2021河北卷)K-O2电池结构如图,a和b为两个电极,其中之一为单质钾片。关于该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隔膜允许K+通过,不允许O2通过
B.放电时,电流由b电极沿导线流向a电极;充电时,b电极为阳极
C.产生1 Ah电量时,生成KO2的质量与消耗O2的质量的比值约为2.22
D.用此电池为铅酸蓄电池充电,消耗3.9 g钾时,铅酸蓄电池消耗0.9 g水
D
解析 a电极的材料是钾片,为原电池的负极,b电极为原电池的正极,则充电时a电极为阴极、b电极为阳极。O2在正极得电子后结合K+生成KO2,所以K+通过隔膜,A项正确。放电时,电子从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而电流方向与电子流向相反,即电流由b电极流向a电极;充电时,b电极作阳极,B项正确。每生成1 mol KO2需要消耗1 mol O2,即生成KO2的质量与消耗O2的质量比为71 g∶32 g ≈ 2.22,C项正确。消耗3.9 g钾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0.1 mol,依据铅酸蓄电池反应式Pb+PbO2+2H2SO4 2PbSO4+2H2O,此时消耗0.1 mol水,即1.8 g水,D项错误。
方法技巧有关可充电电池的解题思路:
A.充电时,M极的电极反应为[Fe(CN)6]4-+e- ===[Fe(CN)6]3-
B.放电时,N极的电势高于M极
C.1 mol [Fe(CN)6]3-中含有σ键为12 mol
D.放电时,电路中转移2 mol电子时,负极区电解质溶液质量增加65 g
对点演练
1- 1. 碱性锌铁液流电池采用资源丰富的铁和锌作为电池正、负极电解液活性物质,具有电压高、成本低的优点。该电池的总反应为Zn+2[Fe(CN)6]3-+4OH- 2[Fe(CN)6]4-+[Zn(OH)4]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C
解析 根据图示和总反应知,放电时,N极为负极,Zn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 M极为正极,[Fe(CN)6]3-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充电时,N极为阴极, [Zn(OH)4]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M极为阳极,[Fe(CN)6]4-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Fe(CN)6]4-- e-═[Fe(CN)6]3-,A项错误。放电时,N极为负极,M极为正极,则N极的电势低于M极,B项错误。在配合物[Fe(CN)6]3-中,CN-与铁离子之间有6个配位键,在每个CN-内部有一个σ共价键,所以1 mol该配合物中含有σ键12 mol,C项正确。放电时,Zn失电子后与氢氧根生成[Zn(OH)4]2-,溶液增加的质量为1 mol Zn和4 mol氢氧根之和,大于65 g,D项错误。
1- 2. 我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固氮”的镁-氮二次电池,其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氮时,电池的总反应为3Mg+N2 === Mg3N2
B.脱氮时,钌复合电极的电极反应为Mg3N2-6e- === 3Mg2++N2↑
C.固氮时,外电路中电子由钌复合电极流向镁电极
D.当无水LiCl-MgCl2混合物受热熔融后电池才能工作
C
解析 固氮时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镁为活泼金属,作负极,被氧化成Mg2+;钌复合电极为正极,氮气在该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生成N3-,与熔融电解质中镁离子生成Mg3N2,所以总反应为3Mg+N2 === Mg3N2,A项正确。脱氮时,-3价的氮元素被氧化,钌复合电极上应发生氧化反应,Mg3N2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氮气,电极反应为Mg3N2-6e- === 3Mg2++N2↑,B项正确。固氮时,镁电极为负极,外电路中电子由镁电极流向钌复合电极,C项错误。无水LiCl-MgCl2混合物常温下为固体,无自由移动离子,不能导电,受热熔融后产生自由移动离子后,电池才能工作,D项正确。
考向2 离子交换膜电池
真题示例
2- 1.(2022广东卷)科学家基于Cl2易溶于CCl4的性质,发展了一种无须离子交换膜的新型氯流电池,可作储能设备(如图所示)。充电时电极a的反应为NaTi2(PO4)3+2Na++2e-═Na3Ti2(PO4)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充电时电极b是阴极
B.放电时NaCl溶液的pH减小
C.放电时NaCl溶液的浓度增大
D.每生成1 mol Cl2,电极a质量理论上增加23 g
C
解析 根据题干给的电极反应知:充电时电极a上发生得电子的反应,为阴极,放电时电极a失电子,为负极,则充电时电极b为阳极,A项错误;放电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Cl2+2e- ══ 2Cl-,NaCl溶液中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无变化,pH不变,B项错误;放电时正极反应生成氯离子,负极反应生成钠离子,放电时NaCl溶液的浓度增大,C项正确;充电时电极b的反应为2Cl--2e- ══ Cl2↑,每生成1 mol氯气转移2 mol电子,电极a理论上有2 mol Na+转化为Na3Ti2(PO4)3,增重46 g,D项错误。
2- 2.(2022湖南卷)海水电池在海洋能源领域备受关注,一种锂-海水电池构造示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海水起电解质溶液作用
B.N极仅发生的电极反应:2H2O+2e-═2OH-+H2↑
C.玻璃陶瓷具有传递离子和防水的功能
D.该锂-海水电池属于一次电池
B
解析 本题考查新型电池的工作原理。海水中存在NaCl、MgCl2等电解质,海水在该电池中起电解质溶液的作用,A项正确;N极为电池的正极,正极上水放电生成氢气,同时,海水中溶解的O2也可在N极放电,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B项错误;Li为活泼金属,能够与水反应,玻璃陶瓷起到隔绝水的作用,同时传导离子形成闭合回路,C项正确;该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后,H2在N极不具有充电后发生失电子反应的条件,故该锂-海水电池属于一次电池,D项正确。
A.负极反应为CH3COO-+2H2O-8e- === 2CO2↑+7H+
B.隔膜1为阳离子交换膜,隔膜2为阴离子交换膜
C.当电路中转移1 mol电子时,模拟海水理论上除盐58.5 g
D.电池工作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
2- 3.(2020山东卷)微生物脱盐电池是一种高效、经济的能源装置,利用微生物处理有机废水获得电能,同时可实现海水淡化。现以NaCl溶液模拟海水,采用惰性电极,用下图装置处理有机废水(以含CH3COO-的溶液为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解题思路】
第一步,根据图示判断电化学装置的类型。该装置为原电池装置。
第二步,根据粒子变化判断正、负极。CH3COO-转化为CO2,C元素的化合价升高,CH3COO-失电子被氧化,因此a极为负极,b极为正极。
第三步,根据电极反应原理确定各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依据电荷守恒可得负极反应为CH3COO-+2H2O-8e- === 2CO2↑+7H+;正极反应为2H++2e- === H2↑。
第四步逐项分析判断。
失分剖析一是不能根据图示中的相关信息判断正、负极,从而无法书写负极反应而错判A项;二是不能根据实验目的判断离子移动方向而错判B项;三是不能根据电子守恒和电荷守恒进行计算而错判C项;四是不能判断正、负极产物以及不能利用电子守恒计算正、负极产物物质的量的关系而错判D项。
归纳总结
对点演练
2- 1.(2023广东统考一模)我国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溴基液流可充电电池用于大规模储能,其放电时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C
2- 2.包覆纳米硅复合材料(GS-Si)的可充电石墨烯电池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放电时,GS-Si包覆石墨烯电极上的物质变化为C6Li→C6Li1-x;多元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上的物质变化为Li1-xMO→→LiM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放电时,胶状聚合物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的作用均为传导离子,构成闭合回路
B.若放电前两个电极质量相等,转移0.1 mol电子后两个电极质量相差0.7 g
C.充电时,与正极连接的电极反应为LiMO2-xe-═Li1-xMO2+xLi+
D.为保护电池,GS-Si包覆石墨烯的电极反应不能进行至C6Li-e-═C6+Li+
B
解析 结合题意可知放电时,GS-Si包覆石墨烯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为C6Li-xe-═C6Li1-x+xLi+;多元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上的反应为xLi++xe-+
Li1-xMO2═LiMO2,因此GS-Si包覆石墨烯电极为电池的负极,多元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电极为正极。放电时,电池内电路由胶状聚合物电解质、隔膜、固体电解质构成,胶状聚合物电解质和固体电解质的作用均为传导Li+,构成闭合回路,A项正确。由电极反应可知,放电时,转移0.1 mol电子后,负极材料减少0.1 mol Li+,正极材料增加0.1 mol Li+,因此转移0.1 mol电子后两个电极质量相差0.1 mol×2×7 g·mol-1=1.4 g,B项错误。放电时,正极反应为xLi++xe-+Li1-xMO2═LiMO2,则充电时,与正极连接的电极反应式为LiMO2-xe-═Li1-xMO2+xLi+,C项正确。若GS-Si包覆石墨烯的电极反应进行至C6Li-e-═C6+Li+,石墨烯电极会被氧化,损伤电极,因此为保护电池,GS-Si包覆石墨烯的电极反应不能进行至C6Li-e-═C6+Li+,D项正确。
考向3 燃料电池
真题示例
3- 1.[2020海南卷改编]某燃料电池的主要构成要素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电池可用于乙醛的制备
B.b电极为正极
C.电池工作时,b电极附近pH降低
D.a电极的反应为O2+4e-+4H+═2H2O
解析 该电池将乙烯和水转化为乙醛,可用于乙醛的制备,A项正确。该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电极为电池的正极,即a电极是正极,B项错误。电池工作时,H+移向正极,a电极的反应式为O2+4e-+4H+═2H2O,b电极附近生成H+,pH降低,C、D项正确。
3- 2.(2021山东卷)以KOH溶液为离子导体,分别组成CH3OH-O2、N2H4-O2、(CH3)2NNH2-O2清洁燃料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放电过程中,K+均向负极移动
B.放电过程中,KOH的物质的量均减小
C.消耗等质量燃料,(CH3)2NNH2-O2燃料电池的理论放电量最大
D.消耗1 mol O2时,理论上N2H4-O2燃料电池气体产物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11.2 L
C
【解题思路】
对点演练
3- 1. 直接煤-空气燃料电池原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随着反应的进行,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断减少
B.负极的电极反应为
C.电极X为负极,O2-向X极迁移
D.直接煤-空气燃料电池的能量效率比煤燃烧发电的能量效率高
A
解析 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会减少,在电极Y上O2得到电子生成O2-,氧化物电解质的量不断在补充,A项错误。由原理图分析可知,其负极反应为
C+2 -4e- === 3CO2↑,B项正确。原电池内部的阴离子向负极移动,C项正确。直接煤-空气燃料电池是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而煤燃烧发电是把化学能通过多个步骤再转化为电能,其能量损耗较大,D项正确。
A.b极为负极
B.每消耗0.01 mol葡萄糖,外电路中转移0.02 mol电子
C.可以在实验室中用葡萄糖与浓硫酸加热的方式制备葡萄糖内酯
D.葡萄糖与氢气加成后的产物分子中手性碳原子数比葡萄糖分子中的少
3- 2. 某课题组将二氧化锰和生物质置于一个由滤纸制成的折纸通道内,形成电池如图,该电池可将碳酸饮料(pH=2.5)中的葡萄糖作为燃料获得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解析 由图可知,电极a为负极,酸性条件下,葡萄糖在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葡萄糖内酯,电极反应式为C6H12O6-2e- === C6H10O6+2H+;电极b为正极,二氧化锰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项错误。每消耗0.01 mol葡萄糖,外电路中转移0.02 mol电子,B项正确。葡萄糖分子中不含有羧基,不可能在浓硫酸加热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葡萄糖内酯,C项错误。手性碳原子是指与四个各不相同原子或基团相连的碳原子,葡萄糖分子中含有如图所示的4个手性碳原子: ,葡萄糖与氢气加
成后的产物中也含有如图所示的4个手性碳原子: , D项错误。
3- 3. 锌-空气燃料电池是一种低能耗电池,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其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充电时,a与电源正极相连
B.放电过程中,KOH溶液浓度不变
C.充电时,N极的电极反应为ZnO+2H++2e- === Zn+H2O
D.放电时,M极每消耗16 g O2,理论上N极质量增加16 g
C
解析 锌-空气燃料电池中Zn为活泼金属,放电时被氧化,所以N极为负极,M极为正极,氧气在M极上被还原。放电时M极为正极,则充电时M极为阳极, a与电源正极相连,A项正确。放电过程中N极上的反应为Zn+2OH--2e- === ZnO+H2O,M极上的反应为O2+2H2O+4e- === 4OH-,总反应为2Zn+O2 === 2ZnO,所以KOH溶液浓度不变,B项正确。电解质溶液为碱性溶液,充电时N极上的反应为H2O+ZnO+2e- === Zn+2OH-,C项错误。16 g O2的物质的量为0.5 mol,根据电极反应式可知转移2 mol电子,有1 mol Zn转化为1 mol ZnO,增加的质量为1 mol O的质量,为16 g,D项正确。
归纳总结1.燃料电池认知模型。
2.燃料电池中通入氧气的一极的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原电池工作时,正极表面一定有气泡产生。( )
(2)Mg、Al形成的原电池,Mg一定作负极。( )
(3)铜-铁原电池中,负极反应式为Fe-3e- === Fe3+。( )
(4)用稀硫酸与锌粒制取H2时,加几滴CuSO4溶液可以增大反应速率。( )
(5)原电池工作时,溶液中的阳离子向负极移动,盐桥中的阳离子向正极移动。( )
【易错易混 防范失分】
×
×
×
√
×
易错警示(1)Mg、Al和氢氧化钠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负极是Al。
(2)原电池中,铁放电生成的是Fe2+。
考点二 电解原理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电解池中阴、阳极的判断
2.电解池中离子的放电顺序
3.电化学计算的基本方法
【经典对练 得高分】
考向1 电解原理
真题示例
1- 1.(2022广东卷)以熔融盐为电解液,以含Cu、Mg和Si等的铝合金废料为阳极进行电解,实现Al的再生。该过程中( )。
A.阴极发生的反应为Mg-2e- ══ Mg2+
B.阴极上Al被氧化
C.在电解槽底部产生含Cu的阳极泥
D.阳极和阴极的质量变化相等
C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以铝合金废料作为阳极进行电解,镁和铝在阳极失电子,A、B两项错误;进行电解时,铜失电子能力小于铝,不能在电极上放电,与硅以单质形式沉积在电解槽阳极底部,形成阳极泥,C项正确;由于阳极存在多种金属放电,阴极为单一离子放电,阴极和阳极质量变化不相等,D项错误。
1- 2.(2023全国甲)用可再生能源电还原CO2时,采用高浓度的K+抑制酸性电解液中的析氢反应来提高多碳产物(乙烯、乙醇等)的生成率,装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析氢反应发生在IrOx-Ti电极上
B.Cl-从Cu电极迁移到IrOx-Ti电极
C.阴极发生的反应有:2CO2+12H++12e-═C2H4+4H2O
D.每转移1 mol电子,阳极生成11.2 L气体(标准状况)
C
解析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治理CO2,涉及电极产物、离子移动、电极方程式的正误判断和电化学计算。
根据电还原CO2可知IrOx-Ti电极为电解池阳极,Cu电极为电解池阴极。析氢反应发生在阴极(Cu电极)上,A项错误;质子交换膜只允许两极区转移H+, B项错误; ,结合H2SO4溶液和电荷守恒可知阴极反应有2CO2+12H++12e-═C2H4+4H2O,C项正确;阳极反应为:
2H2O-4e-═O2↑+4H+
4 mol 22.4 L
1 mol V(O2)
解得V(O2)=5.6 L,D项错误。
1- 3.(2021广东卷)钴(Co)的合金材料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等领域。如图为水溶液中电解制备金属钴的装置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作时,Ⅰ室和Ⅱ室溶液的pH均增大
B.生成1 mol Co,Ⅰ室溶液质量理论上减少16 g
C.移除两交换膜后,石墨电极上发生的反应不变
D.电解总反应:2Co2++2H2O 2Co+O2↑+4H+
D
方法技巧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策略:
对点演练
1- 1.(2023广东揭阳高三期末)如图所示,将纯锌片和石墨棒插入饱和食盐水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直接将a、b接通,能观察到石墨棒上有气泡冒出
B.直接将a、b接通,为了保护锌片,将石墨棒换成铁片,属于牺牲阳极保护法
C.电源正极接a、负极接b,电解质换成硫酸铜,锌片有铜析出
D.电源负极接a、正极接b,密封装置并通电一段时间后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漂白性
D
解析 直接将a、b接通,构成原电池,石墨棒作正极,氧气得电子,无气体产生,A项错误;锌、铁、NaCl溶液构成原电池,发生吸氧腐蚀,锌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铁而失去电子,没有达到保护锌片的目的,B项错误;电源正极接a、负极接b,锌片作阳极失去电子,锌片没有铜析出,C项错误;电源负极接a、正极接b,阳极氯离子失电子生成氯气,密封装置并通电一段时间后,氯气溶于电解液生成次氯酸钠,电解质溶液具有一定的漂白性,D项正确。
1- 2. 我国科学家合成了一种新型的Fe-SnO2催化剂,用该催化剂修饰电极,可实现在室温条件下电催化氮气制备铵盐和硝酸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电解过程中H+由b极区向a极区迁移
B.阴极反应为N2+6e-+8H+ === 2
C.电解一段时间,阳极区的pH减小
D.电解一段时间,阴极、阳极消耗N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3∶5
D
考向2 电解原理的应用
真题示例
2- 1.(2023辽宁卷)某无隔膜流动海水电解法制H2的装置如下图所示,其中高选择性催化剂PRT可抑制O2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端电势高于a端电势
B.理论上转移2 mol e-生成4 g H2
C.电解后海水pH下降
D.阳极发生:Cl-+H2O-2e-═HClO+H+
D
解析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的应用。
H2为还原产物,故钛箔为电解池的阴极,钛网极为阳极。阳极连接电源正极,阴极连接电源负极,故a端电势高于b端电势,A项错误;电解时,阳极反应为Cl-+H2O-2e-═HClO+H+,阴极反应为2H2O+2e-═H2↑+2OH-,总反应方程式为Cl-+H2O═ClO-+H2↑,理论上转移2 mol e-生成2 g H2,B项错误、D项正确;流动海水电解后,海水中含有NaClO,其为强碱弱酸盐,pH不会下降,C项错误。
2- 2.(2022浙江6月选考)通过电解废旧锂电池中的LiMn2O4可获得难溶性的Li2CO3和MnO2,电解示意图如下(其中滤布的作用是阻挡固体颗粒,但离子可自由通过。电解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电极A为阴极,发生还原反应
B.电极B的电极反应:2H2O+Mn2+-2e-═MnO2+4H+
C.电解一段时间后溶液中Mn2+浓度保持不变
D.电解结束,可通过调节pH除去Mn2+,再加入Na2CO3溶液以获得Li2CO3
C
解析 由电解示意图可知,电极B上Mn2+转化为MnO2,锰元素化合价升高,失电子,则电极B为阳极,电极A为阴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A项正确;由电解示意图可知,电极B上Mn2+失电子转化为MnO2,电极反应为2H2O+Mn2+-2e-═MnO2+4H+,B项正确;电极A为阴极,LiMn2O4得电子,电极反应为2LiMn2O4+6e-+16H+═2Li++4Mn2++8H2O,依据得失电子守恒,电解池总反应为2LiMn2O4+4H+═2Li++Mn2++3MnO2+2H2O,反应生成了Mn2+,Mn2+浓度增大,C项错误;电解池总反应为2LiMn2O4+4H+═2Li++Mn2++3MnO2+ 2H2O,电解结束后,可通过调节溶液pH将锰离子转化为沉淀除去,然后加入碳酸钠溶液,从而获得碳酸锂,D项正确。
2- 3.(2021全国甲)乙醛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可采用如下图所示的电化学装置合成。图中的双极膜中间层中的H2O解离为H+和OH-,并在直流电场作用下分别向两极迁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KBr在上述电化学合成过程中只起电解质的作用
C.制得2 mol乙醛酸,理论上外电路迁移了1 mol电子
D.双极膜中间层中的H+在外电场作用下向铅电极方向迁移
D
2- 4.(2021山东卷改编)矿物中相关元素可溶性组分物质的量浓度c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利用膜电解技术(装置如图所示),以Na2CrO4为主要原料制备Na2Cr2O7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Na2CrO4+4H2O 2Na2Cr2O7+4NaOH+2H2↑+O2↑,则Na2Cr2O7在 (填“阴”或“阳”)极室制得,电解时通过膜的离子主要为 。
阳
Na+
【解题思路】
对点演练
2- 1.(2023广东深圳模拟)以CO2和H2O为原料的共电解技术既能制备原料气(CO和H2),又能实现CO2减排,对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为掺杂了氧化钇的氧化锆)电解池的工作原理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为阴极,与电源的负极相连
B.若n(CO2)∶n(H2O)=1∶1,则M极的电极反应为
CO2+H2O-4e-═H2+CO+2O2-
C.理论上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H2和CO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2NA
D.该装置在常温下工作,可节约能源
C
解析 该电解池中,O2-移向N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生成O2,则N极为阳极,N极与电源正极相连,M极是阴极,与电源负极相连,M极上发生还原反应, A项错误;M极上发生还原反应,若n(CO2)∶n(H2O)=1∶1,则M极的电极反应为CO2+H2O+4e-═H2+CO+2O2-,B项错误;存在关系式:CO2~2e-~CO~O2-,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CO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2NA,H2O~2e-~H2~O2-,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H2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2NA,则理论上每生成22.4 L(标准状况)H2和CO电路中转移电子数为2NA,C项正确;常温下固体氧化物(电解质为掺杂了氧化钇的氧化锆)中离子不能自由移动,高温下熔融离子可自由移动,则该装置不能在常温下工作,D项错误。
2- 2.(2023广东校联考一模)次磷酸钴[Co(H2PO2)2]广泛应用于化学镀钴,以金属钴和次磷酸钠为原料,采用四室电渗析槽电解法制备次磷酸钴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Co电极连接电源负极
B.C采用阴离子交换膜
C.石墨电极的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
D.工作时,原料室中NaH2PO2的浓度不变
C
解析 此电解池用金属钴和次磷酸钠制备次磷酸钴,因此Co电极失去电子作阳极,与电源的正极相连,A项错误;电解池中,阳离子向阴极移动,阴离子向阳极移动。产品室中得到次磷酸钴,阳极区生成的Co2+和原料室中的H2P都移向产品室,为了确保产品的纯度和原料室电荷守恒,原料室中的Na+移向阴极区,因此A、B、C分别采用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交换膜、阳离子交换膜,B项错误;石墨电极作阴极,因此电极反应为2H2O+2e-═2OH-+H2↑,C项正确;产品室中得到次磷酸钴,阳极区生成的Co2+和原料室中的H2P都移向产品室,原料室中的Na+移向阴极区,所以工作时原料室中NaH2PO2的浓度减小,D项错误。
方法技巧电解池中电极反应式书写时的思维流程:
【易错易混 防范失分】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电解精炼铜和电镀铜,电解液的浓度均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
(2)电解饱和食盐水,在阳极区得到NaOH溶液。( )
(3)工业上可用电解MgCl2溶液、AlCl3溶液的方法制备Mg和Al。( )
(4)电解精炼铜时,阳极泥可以作为提炼贵重金属的原料。( )
×
×
×
√
易错警示 较为活泼的金属在溶液中不能放电,电解法制取金属,通常是电解熔融的盐(制取Al是电解熔融的Al2O3)。
考点三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以铁的电化学腐蚀为例)
本质是金属原子失去电子
2.金属电化学保护的两种方法
原电池原理
牺牲阳极法——K置于M,形成原电池,X为比铁更活泼的金属(活泼的金属保护不活泼的金属:轮船上镶嵌锌块保护船体)
电解原理
外加电流法——K置于N,形成电解池,铁作电解池的阴极
【经典对练 得高分】
考向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真题示例
(2022广东卷)为检验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对钢铁防腐的效果,将镀层有破损的镀锌铁片放入酸化的3%NaCl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溶液分别实验,能说明铁片没有被腐蚀的是( )。
A.加入AgNO3溶液产生沉淀
B.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无蓝色出现
C.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
D.加入K3[Fe(CN)6]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
D
解析 检验铁片是否被腐蚀,实际上就是检验有无Fe2+产生。溶液中的氯离子能与银离子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因此加入AgNO3溶液产生沉淀无法说明Fe2+是否存在,A项错误;加入淀粉碘化钾溶液无蓝色出现,说明不存在Fe3+,但不能确定是否存在Fe2+,B项错误;加入KSCN溶液无红色出现,说明不存在Fe3+,但不能确定是否存在Fe2+,C项错误;加入铁氰化钾溶液,无蓝色沉淀,则说明无Fe2+,即铁片未被腐蚀,D项正确。
对点演练
1- 1.白铁皮和镀锡铁皮的腐蚀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铁皮和镀锡铁皮破损后,后者铁更易被腐蚀
B.白铁皮发生电化学腐蚀时,Zn作负极,Fe作正极
C.镀锡铁皮发生电化学腐蚀时,Fe的腐蚀电势比Sn的腐蚀电势高
D.两种材料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的电极反应均为O2+4e-+2H2O═4OH-
C
解析 Zn的金属活动性强于Fe,白铁皮破损后,Zn作负极被腐蚀,Fe作正极被保护;Fe的金属活动性强于Sn,镀锡铁皮破损后,Fe作负极被腐蚀,因此,镀锡铁皮更易被腐蚀,A、B两项正确;Fe的金属活动性强于Sn,镀锡铁皮发生电化学腐蚀时,Fe作负极,Sn作正极,因此Fe的腐蚀电势比Sn的腐蚀电势低,C项错误;两种材料发生电化学腐蚀时,正极均是O2参与反应,电极反应均为O2+4e-+2H2O═4OH-,D项正确。
1- 2.(2023湖南校联考二模)某同学利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金属的腐蚀与防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③区电极电势Cu高于Fe
B.①区Fe电极和③区Fe电极电极反应均为Fe-2e-═Fe2+
C.②区Zn电极和④区Cu电极电极反应均为2H2O+2e-═H2↑+2OH-
D.②区Fe电极和④区Fe电极附近滴加K3[Fe(CN)6]溶液,均会出现蓝色沉淀
B
解析 由图可知,①区和③区为原电池,②区和④区构成电解池,①区中Zn为负极、Fe为正极,③区中Fe为负极、Cu为正极,②区中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Fe为电解池的阳极、Zn为阴极,④区中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的Fe为电解池的阳极、Cu为阴极。③区中Fe为负极、Cu为正极,则③区电极电势正极Cu高于负极Fe,A项正确;①区中Fe为正极,氧气在正极得到电子发生还原反应生成氢氧根离子,电极反应为O2+4e-+2H2O═4OH-,B项错误;②区Zn电极和④区Cu电极均为电解池的阴极,电极反应均为2H2O+2e-═ H2↑+2OH-,C项正确;②区Fe电极和④区Fe电极均为电解池的阳极,电极反应均为Fe-2e-═Fe2+,放电生成的亚铁离子均能与铁氰化钾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D项正确。
【易错易混 防范失分】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纯银器表面变黑和钢铁表面生锈的腐蚀原理一样。( )
(2)外加电流法是将被保护金属接在直流电源的正极。( )
(3)白口铁(镀锌)破损,仍然对铁具有保护作用。( )
×
×
√
易错警示(1)银器变黑发生的是化学腐蚀,产生黑色的Ag2S。
(2)白口铁是镀锌铁,马口铁是镀锡铁,金属性Zn>Fe>Sn。
专项突破 素能提升
九、电化学中的离子交换膜
【热点专攻】
电化学的有关知识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题型有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命题的角度有电极反应的正误判断与书写,电池反应的书写,正、负极的判断,电池充、放电时离子移动方向的判断,电极附近离子浓度的变化,电解的应用与计算,金属的腐蚀与防护等。离子交换膜在电化学工业生产中应用十分广泛,离子交换膜的作用、性质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动向。
1.判断离子交换膜的类型,判断离子的迁移方向,书写电极反应式,判断电极产物
如三室式电渗析法处理含Na2SO4废水的原理如图所示,采用惰性电极,ab、cd均为离子交换膜,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两膜中间的Na+和 可通过离子交换膜,而两端隔室中离子被阻挡,不能进入中间隔室。根据电解池原理可判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从而确定离子交换膜的类型,然后可书写电极反应式,判断电极产物。
2.防范失分点
(1)看清图示,是否说明了离子交换膜的类型,是否标注了电源的正、负极,是否标注了电子流向、电荷流向等,明确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
(2)根据原电池和电解池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结合题目中给出的制备、电解物质等信息,找出物质生成或消耗的电极区域,确定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推知离子交换膜的类型。
【题型突破】
(2022全国乙)Li-O2电池比能量高,在汽车、航天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科学家研究了一种光照充电Li-O2电池(如图所示)。光照时,光催化电极产生电子(e-)和空穴(h+),驱动阴极反应(Li++e-═Li)和阳极反应(Li2O2+2h+═2Li++O2)对电池进行充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充电时,电池的总反应为Li2O2═2Li+O2
B.充电效率与光照产生的电子和空穴量有关
C.放电时,Li+从正极穿过离子交换膜向负极迁移
D.放电时,正极发生反应O2+2Li++2e-═Li2O2
C
【解题思路】
电池分析:装置判断:由选项“充电”“放电”可知,该装置为二次电池。由装置图连接灯泡可知,该装置示意图为放电过程。
电极判断:金属锂电极,Li转化为Li+,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作负极。
光催化电极,O2转化为Li2O2,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作正极。
充电时为电解池,金属锂作阴极,光催化电极作阳极。
项目 电极 电极反应
放电 (原电池) 负极(金属锂) Li-e-═Li+
正极(光催化电极) 2Li++O2+2e-═Li2O2
充电 (电解池) 阴极(金属锂) Li++e-═Li
阳极(光催化电极) Li2O2+2h+═2Li++O2
总反应 2Li+O2 Li2O2 由电池分析可知,A、D两项正确;光照产生的电子和空穴量越大,阴、阳极放电的物质越多,则充电效率越高,B项正确;放电时为原电池,原电池中阳离子向正极迁移,故Li+从负极穿过离子交换膜向正极迁移,C项错误。
应考训练
1.(2023湖南名校联考二模)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开发了一个包括苯酚电催化还原和苯酚电催化氧化两个半反应的综合电化学策略,成功实现了苯酚合成两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环己酮和苯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溶液中的H+的移动方向:电极a→电极b
B.阴极区的电极反应为
C.电路中转移2 mol e-时,理论上会消耗苯酚的数目为0.5NA
D.该电化学合成环己酮和苯醌的原子利用率为100%
C
2.Ca-LiFePO4可充电电池的工作原理示意图如下,其中锂离子交换膜只允许Li+通过,电池反应为xCa+2Li1-xFePO4+2xLi+ xCa2++2LiFePO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
A.LiPF6/LiAsF6电解质与Li2SO4溶液可互换
B.充电时,当转移0.1 mol 电子时,左室中电解质的质量减小 1.3 g
C.充电时,阴极反应为Li1-xFePO4+xLi++xe- === LiFePO4
D.放电时,Li1-xFePO4/LiFePO4电极发生Li+脱嵌,充电时发生Li+嵌入
解析 据原电池反应可知,放电时Ca转化为Ca2+,发生氧化反应,所以钙电极为负极,充电时钙电极为阴极,则放电时Li1-xFePO4/LiFePO4电极为正极,充电时Li1-xFePO4/LiFePO4电极为阳极。Ca是活泼金属,易与水发生剧烈反应,所以LiPF6/LiAsF6电解质为非水电解质,而Li2SO4溶液中有水,不可互换,A项错误。充电时每转移0.1 mol电子,左室中就有0.05 mol Ca2+转化为Ca,同时有0.1 mol Li+迁移到左室,所以左室中电解质的质量减小0.05 mol×40 g·mol-1-0.1 mol×7 g·mol-1=1.3 g,B项正确。充电时,钙电极为阴极,电极反应为Ca2++2e-═Ca,C项错误。充电时为电解池,电解池中阳离子移向阴极,Li1-xFePO4/LiFePO4电极为阳极,所以Li1-xFePO4/LiFePO4电极发生Li+脱嵌,然后Li+移向阴极;放电时为原电池,原电池中阳离子移向正极,所以放电时发生Li+嵌入,D项错误。
3.利用CH4燃料电池电解制备Ca(H2PO4)2并得到副产物NaOH、H2、Cl2,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极电极反应为CH4+2H2O-8e- === CO2+8H+
B.A、B、C膜均为阳离子交换膜
C.c电极可选用铁作电极材料
D.a极上通入标准状况下22.4 L甲烷,原料室H2P减少8 mol
D(共150张PPT)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专题十
内容索引
01
02
03
考点一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考点二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计算
考点三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像
04
专项突破 素能提升
【考情分析 定向备考】
高频考点 两年考向 命题角度再思考
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考向1.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2022广东卷,15][2021广东卷,14] [2021河北卷,13] [2021湖南卷,16(3)] 考向2.判断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2023辽宁卷,12] [2022广东卷,13] [2022湖南卷,6、14] 考向1.从化学平衡图像中获取信息,根据定义式“ ”计算反应速率,或根据反应速率方程及相关数据计算化学反应速率。
考向2.结合图像,分析外界条件
(如温度、压强等)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
高频考点 两年考向 命题角度再思考
2.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计算 考向1.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2023湖南卷,13] [2022湖北卷,13][2022河北卷,13] [2022湖南卷,14、16][2022全国甲,28] [2021广东卷,19(2)][2021湖南卷,11] [2021湖南卷,14] 考向2.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2022海南卷,8] [2022湖南卷,14][2022全国甲,28] [2021全国甲,28(2)][2021全国乙,28(2)(3)] [2021广东卷,19(4)][2021湖南卷,16(3)] [2021河北卷,16(2)(3)] 考向1.基于化学平衡图像,分析转化率、含量等变化的原因;结合化学反应特
点,选择反应发生的合适条件等。
考向2.基于化学平衡图像,获取物质的转化率、百分含量等数据,依据“三段式法”计算化学平衡常数(K)或压强平衡常数(Kp)。
高频考点 两年考向 命题角度再思考
3.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像 考向1.化学反应速率图像 [2021湖南卷,14] 考向2.化学平衡图像 [2022湖南卷,14][2021湖南卷,11] [2021全国甲,28(2)] 考向1.结合反应速率-温度(或压强)图像,分析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
考向2.结合化学平衡图像,考查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化学平衡转化率和平衡常数的计算等。
考点一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掌握计算化学反应速率的两种方法
(1)根据定义式及图表中数据计算:
微点拨①计算时一定要注意溶液的体积,不能盲目地把Δn当作Δc代入公式进行计算;②还要注意单位及规范书写。
(2)根据“比例关系”计算。
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则有v(A)∶v(B)∶v(C)∶v(D)=m∶n∶p∶q。
要注意物质的状态
2.从不同角度认识反应速率常数
(1)假设基元反应(能够一步完成的反应)为aA(g)+bB(g) === cC(g)+dD(g),其速率可表示为v=kca(A)cb(B),式中的k称为反应速率常数或速率常数。
微点拨①反应速率常数(k)表示单位浓度下的化
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无关,但受温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等因素的影响;②通常反应速率常数越大,反应进行得越快。
(2)正、逆反应的速率常数与平衡常数的关系。
3.从“有效碰撞”角度认识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1)活化分子和有效碰撞。
①能够发生有效碰撞的分子叫做活化分子。活化能是指为了能发生化学反应,普通分子(具有平均能量的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所需要吸收的最低能量,即活化分子比普通分子多出的那部分能量。
②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碰撞叫做有效碰撞。
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发生有效碰撞的两个条件:一是反应物分子必须具有足够的能量(即活化分子);二是分子碰撞时要有合适的取向。
微点拨活化能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因。相同条件下,不同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同,主要是活化能大小不同引起。一般情况,反应的活化能越小,化学反应速率越大,反之,反应的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小。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3)“惰性气体”(非反应气体)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明确考向 真题演练】
真题示例
1- 1.(2022广东卷)在相同条件下研究催化剂Ⅰ、Ⅱ对反应X→2Y的影响,各物质浓度c随反应时间t的部分变化曲线如图,则( )。
A.无催化剂时,反应不能进行
B.与催化剂Ⅰ相比,Ⅱ使反应活化能更低
C.a曲线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t的变化
D.使用催化剂Ⅰ时,0~2 min内,v(X)=1.0 mol·L-1·min-1
D
解析 由图可知,无催化剂时,随着反应进行,生成物的浓度也在增加,说明反应也在进行,A项错误。由图可知,催化剂Ⅰ比催化剂Ⅱ催化效果好,反应速率大,说明催化剂Ⅰ使反应活化能更低,B项错误。由图可知,使用催化剂Ⅱ时,在0~2 min内Y的浓度变化了2.0 mol·L-1,而a曲线表示的X的浓度变化了2.0 mol·L-1,二者变化量之比不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所以a曲线不表示使用催化剂Ⅱ时X的浓度随时间t的变化,C项错误。使用催化剂Ⅰ时,在0~2 min内,Y的浓度变化了4.0 mol·L-1,
1- 2.(2022海南卷)某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功能之一是实现氧循环,其中涉及反应:CO2(g)+4H2(g) CH4(g)+2H2O(g)。
(1)某研究小组模拟该反应,温度t下,向容积为10 L的抽空的密闭容器中通入0.1 mol CO2和0.1 mol H2,反应平衡后测得容器中n(CH4)=0.05 mol,则CO2的转化率为 。
50%或0.5
(2)在相同条件下,CO2(g)与H2(g)还会发生不利于氧循环的副反应: CO2(g)+3H2(g) CH3OH(g)+H2O(g)。在反应器中按n(CO2)∶n(H2) =1∶4通入反应物,在不同温度、不同催化剂条件下,反应进行到2 min时,测得反应器中CH3OH、CH4浓度(μmol·L-1)如下表所示:
催化剂 t=350 ℃ t=400 ℃ c(CH3OH) c(CH4) c(CH3OH) c(CH4)
催化剂Ⅰ 10.8 12 722 345.2 42 780
催化剂Ⅱ 9.2 10 775 34 38 932
在选择使用催化剂Ⅰ和350 ℃条件下反应,0~2 min生成CH3OH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μmol·L-1·min-1;若某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实际选择使用催化剂Ⅱ和400 ℃的反应条件,原因是 。
5.4
相同催化剂,400 ℃的反应速率更大;相同温度,催化剂Ⅱ副产物浓度低,甲烷与甲醇比例高
解析 (1)温度t下,向容积为10 L的抽空的密闭容器中通入0.1 mol CO2和0.1 mol H2,反应平衡后测得容器中n(CH4)=0.05 mol,则CO2的转化率为
(2)在选择使用催化剂Ⅰ和350 ℃条件下反应,由表中信息可知,0~2 min CH3OH的浓度由0增加到10.8 μmol·L-1,因此,0~2 min生成CH3OH的平均反应速率为 =5.4 μmol·L-1· min-1;由表中信息可知,在选择使用催化剂Ⅰ和350 ℃条件下反应,0~2 min CH3OH的浓度由0增加到10.8 μmol·L-1, c(CH4)∶c(CH3OH)=12 722∶10.8≈1 178;在选择使用催化剂 Ⅱ 和350 ℃条件下反应,0~2 min CH3OH的浓度由0增加到9.2 μmol·L-1,c(CH4)∶ c(CH3OH) =10 775∶9.2≈1 171;在选择使用催化剂Ⅰ和400 ℃条件下反应, 0~2 min CH3OH的浓度由0增加到345.2 μmol·L-1,c(CH4)∶c(CH3OH)=42 780∶345.2 ≈124;在选择使用催化剂 Ⅱ 和400 ℃条件下反应,0~2 min CH3OH的浓度由0增加到34 μmol·L-1,c(CH4)∶c(CH3OH)=38 932∶34≈1 145。因此,若某空间站的生命保障系统实际选择使用催化剂Ⅱ和400 ℃的反应条件的原因是:相同催化剂,400 ℃的反应速率更大,相同温度,催化剂Ⅱ副产物浓度低,甲烷与甲醇比例高。
1- 3.(2020全国Ⅱ节选)高温下,甲烷生成乙烷的反应如下:2CH4 C2H6+H2。反应在初期阶段的速率方程为r=k× ,其中k为反应速率常数。
(1)设反应开始时的反应速率为r1,甲烷的转化率为α时的反应速率为r2,则r2= r1。
(2)对于处于初期阶段的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加甲烷浓度,r增大
B.增加H2浓度,r增大
C.乙烷的生成速率逐渐增大
D.降低反应温度,k减小
(1-α)
AD
解析 (1)若甲烷的转化率为α,则此时甲烷的浓度为c(CH4)×(1-α),根据速率方程,可以得出r2=(1-α)r1。
(2)根据速率方程,可以得出甲烷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A项正确。速率方程中没有涉及H2的浓度,即r的大小与H2的浓度无关,B项错误。随着反应进行,甲烷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乙烷的生成速率逐渐减小,C项错误。降低温度,反应速率会减小,D项正确。
方法技巧利用“三段式法”巧解化学反应速率计算题。
(1)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找出各物质的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和某时刻浓度。
(3)根据已知条件列出“三段式”进行计算。
对点演练
1- 1.(2023广东汕头金山中学一模)还原CoO制备Co可通过下列两个反应实现:
723 K下,在初始压强相同(均为12.0 kPa)的甲、乙两密闭容器中分别发生反应Ⅰ、反应Ⅱ,得到部分气体的分压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容器中,10~40 min内用H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v(H2)=0.15 kPa·min-1
B.增大起始时容器的压强,CoO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C.此条件下,选择CO还原CoO的效率更高
D.723 K时,反应Ⅱ的平衡常数Kp=119
B
1- 2. T1 ℃时,在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4NO(g) N2(g) +2NO2(g),其正反应速率表达式为v正=k正·cn(NO),测得速率和浓度的关系如下表。
序号 c(NO)/(mol·L-1) v正/(mol·L-1·s-1)
① 0.10 4.00×10-9
② 0.20 6.40×10-8
③ 0.30 3.24×10-7
则n= ,k正= mol-3·L3·s-1。达到平衡后,若减小压强,则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4
4 × 10-5
减小
解析 将表中①②数据代入“v正=k正·cn(NO)”可得:4.00×10-9=0.10nk正, 6.40 ×10-8= 0.20nk正,将上述两式相比较,可求出n=4,k正=4 × 10-5 mol-3·L3·s-1。平均摩尔质量 ,各物质都是气体,总质量不变;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总物质的量增大,平均相对分子质量减小。
方法技巧(1) 在相同的浓度下,可用速率常数大小比较化学反应速率的
大小。
(2)同一化学反应,温度不同,速率常数不同,但浓度不影响速率常数。
考向2 判断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真题示例
2- 1.(2022广东卷)恒容密闭容器中,BaSO4(s)+4H2(g) BaS(s)+4H2O(g)在不同温度下达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n)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a为n(H2O)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C.向平衡体系中充入惰性气体,平衡不移动
D.向平衡体系中加入BaSO4,H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C
解析 由题图可知,随温度升高,氢气的物质的量减少,说明温度升高,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该反应的ΔH>0,A项错误;因为正反应ΔH>0,随温度的升高n(H2O)应呈现较大的增大趋势,由题图a走势可知,B项错误;向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惰性气体,由于容器容积不变,各组分的浓度不发生变化,平衡常数不变,平衡不发生移动,C项正确;BaSO4为固体,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固体,平衡不发生移动,氢气的平衡转化率不变,D项错误。
2- 2.(2021河北卷)室温下,某溶液初始时仅溶有M和N且浓度相等,同时发生以下两个反应:①M+N === X+Y;②M+N === X+Z。反应①的速率可表示为v1=k1c2(M),反应②的速率可表示为v2=k2c2(M)(k1、k2为速率常数)。反应体系中组分M、Z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30 min时间段内,Y的平均反应速率为6.67×10-3 mol·L-1·min-1
B.反应开始后,体系中Y和Z的浓度之比保持不变
C.如果反应能进行到底,反应结束时62.5%的M转化为Z
D.反应①的活化能比反应②的活化能大
A
对点演练
2- 1.(2023辽宁抚顺一中模拟)我国科学家修饰催化剂使其高效地将CO2和H2转化为CH4,反应原理:CO2(g)+4H2(g) CH4(g)+2H2O(g)。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CO2和H2发生上述反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达到平衡后,再充入少量H2,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B.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能同时增大正、逆反应速率
C.其他条件不变,充入氩气,能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能减小正、逆反应速率
C
解析 达到平衡后,再充入少量氢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二氧化碳的平衡转化率增大,A项正确;其他条件不变,加入催化剂,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正、逆反应速率均增大,B项正确;其他条件不变,在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氩气,反应体系中各物质浓度均没有变化,化学反应速率不变,平衡不移动,C项错误;其他条件不变,降低温度,活化分子的数目和百分数均减少,有效碰撞次数减少,正、逆反应速率均减小,D项正确。
2- 2.(2023陕西西安二模)恒温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2CO2(g)+6H2(g) C2H4(g)+4H2O(g) ΔH<0。起始时,若按照n(CO2)∶n(H2)=1∶3的投料比充入容器,测得平衡时n(H2)和n(H2O)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L线表示平衡时n(H2O)随温度的变化
B.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扩大容器容积,则v正减小,v逆增大
C.x=5.16
D.使用催化剂,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减小ΔH的值
C
解析 由于ΔH<0,随着温度的升高,平衡逆向移动,n(H2)增大,n(H2O)减小,故L线为n(H2)随温度的变化曲线,A项错误;其他条件不变时,若扩大容器容积,浓度均减小,则v正、v逆均减小,B项错误;由图知,在393 K时,n(H2)=4.2 mol, n(H2O)=5.8 mol,升高温度,反应将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在a点时,n(H2)= n(H2O),设由393 K升温到460 K时,H2O(g)反应的物质的量为b mol,由关系式6H2(g)~4H2O(g),则4.2+ b=5.8-b,b=0.64,x=5.16,C项正确;使用催化剂,只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且增大反应速率,但不能减小ΔH的值,D项错误。
易错警示若一个反应分多步进行,活化能越大,反应速率越小,整个总反应的反应速率由慢反应决定。
【易错易混 防范失分】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对于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减小,降低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
(2)对可逆反应FeCl3+3KSCN Fe(SCN)3+3KCl,加入KCl固体,逆反应速率增大。( )
(3)对于反应C(s)+CO2(g) 2CO(g),增加碳的量,反应速率增大。( )
(4)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反应中,温度越高淀粉水解速率越大。( )
×
×
×
×
考点二 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常数及有关计算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三要素”
(1)分析反应条件,看清反应体系是恒温恒容、恒温恒压还是绝热容器。
(2)分析反应特点,看清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总数是否发生变化,确定反应过程中气体总物质的量、总压强是否变化。
(3)巧用“正逆相等,变量不变”作出判断。
微点拨分析可逆反应时,要注意反应的特殊情况,看清是否有固体参加或生成,是否存在固体的分解反应等。
2.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判断方法
(1)根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
通过比较改变外界条件,平衡破坏瞬间的正、逆反应速率的相对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项目 引起v正、v逆的变化 占优势的反应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
外界 条件 改变 v正>v逆 正反应占优势 向正反应方向(或向右)移动
v正
(2)根据浓度商(Q)与平衡常数(K)的关系判断(相同温度)。 判断前提条件
根据比较浓度商(Q)与化学平衡常数(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①若Q>K,平衡向逆反应方向(或向左)移动;
②若Q=K,平衡不发生移动;
③若Q
②催化剂能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故催化剂不会影响化学平衡,平衡转化率不变。
3.化学平衡常数及计算
(1)平衡常数表达式。
(2)依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平衡常数。
①同一可逆反应中,K正·K逆=1。
②若几个可逆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相加,得到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则总反应的平衡常数等于各分步反应平衡常数之积。例如,反应①+②=③,则有K3=K1·K2。
4.掌握四种常用计算关系
注意两个计算式中反应物、生成物的位置
【明确考向 真题演练】
考向1 化学平衡及影响因素
真题示例
A.x1
B
解析 因加入1 mol CH4和一定量的H2O发生反应,增大n(H2O)时, 减小,但CH4的平衡转化率增大,结合图像知x1
解析 由已知信息知,苯环上的羟基不发生反应,醛基中的碳氧双键与O发生加成反应,在醛基碳原子上会连接两个羟基(分别为—OD,—18OD),两个羟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稳定,会脱水,得到醛基,有两种可能:
—CHO和—CH18O,但18O的含量较多,故 的含量最高,D项正确。
A.随c(X)的减小,反应①、②的速率均减小
B.体系中v(X)+v(Y)=v(Z)
C.欲提高Y的产率,需提高反应温度且控制反应时间
D.温度低于T1时,总反应速率由反应②决定
A
解析 由图甲中的信息可知,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减小的代表的是X,浓度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大的代表的是Z,浓度随时间变化先增大后减小的代表的是Y;由图乙中的信息可知,反应①的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的幅度小于反应②的。由图甲中的信息可知,随c(X)的减小,c(Y)先增大后减小,c(Z)增大,因此,反应①的速率随c(X)的减小而减小,而反应②的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项错误;根据体系中发生的反应可知,在Y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之前,单位时间内X的减少量等于Y和Z的增加量,因此,v(X)=v(Y)+v(Z),但是,在Y的浓度达到最大值之后,单位时间内Z的增加量等于Y和X的减少量,故v(X)+v(Y)=v(Z),B项正确;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反应①的速率,但是反应①的速率常数随温度升高增大的幅度小于反应②的,且反应②的速率随着Y的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因此,欲提高Y的产率,需提高反应温度且控制反应时间,C项正确;由图乙信息可知,温度低于T1时,k1>k2,反应②为慢反应,因此,总反应速率由反应②决定,D项正确。
方法技巧突破化学平衡移动及分析题的方法。
解答化学平衡移动及分析题,要先分析反应特点,再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及结果,解题思维流程如下:
对点演练
1- 1.(2023上海黄浦模拟)向密闭容器中充入S2Cl2、Cl2和SCl2,发生反应S2Cl2(g)+Cl2(g) 2SCl2(g),S2Cl2与SCl2的初始消耗速率(v)与温度(T)的关系如图所示(图中A、B点处于平衡状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为v(SCl2)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B.该反应正反应为放热反应
C.0 ℃下反应一段时间,S2Cl2的物质的量增多
D.反应达到平衡后向体系中充入氦气,平衡不移动
C
解析 由方程式S2Cl2(g)+Cl2(g) 2SCl2(g)可知,平衡时SCl2的反应速率是S2Cl2的2倍,则a为v(SCl2)随温度的变化曲线,A项正确;图中A、B点处于平衡状态对应的温度为250 ℃,300 ℃时SCl2的消耗速率大于S2Cl2的消耗速率的2倍,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则正反应为放热反应,B项正确;0 ℃时,SCl2的消耗速率等于S2Cl2的消耗速率,则SCl2的消耗速率小于S2Cl2的消耗速率的2倍,说明平衡正向进行,S2Cl2的物质的量减少,C项错误;反应达到平衡后向体系中充入氦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发生变化,平衡不移动,D项正确。
1- 2. 工业合成尿素以NH3和CO2作为原料,发生反应:
2NH3(l)+CO2(l) H2O(l)+NH2CONH2(l) ΔH=-93.7 kJ·mol-1。
(1)在不同温度下,反应中CO2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1。
①温度T1 (填“>”“<”或“=”)T2,
原因是 。
②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在反应初期,可以
提高单位时间内CO2转化率的措施有
。
A.增大氨的浓度
B.通入“惰性气体”
C.升高温度
D.增大水的分压(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图1
①曲线a、b,W较大的曲线是 (填“a”或“b”)。
②其他条件不变时,随着温度的升高,CO2平衡转化率下降的原因是
。
图2
答案 (1)①> 图中T1的曲线斜率较大,反应速率较大,因此温度较高
②AC
(2)① B
②2NH3(l)+CO2(l) H2O(l)+NH2CONH2(l)是放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解析 (1)①分析图中曲线斜率,T1的曲线斜率较大,反应速率较快,因此温度较高,据此推知温度:T1>T2。
②增大氨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CO2的转化率提高,A项正确。通入“惰性气体”,不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平衡不移动,CO2的转化率不变,B项错误。在反应初期,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单位时间内CO2的转化率提高,C项正确。增大水的分压,对平衡无影响,CO2的转化率不变,D项错误。
方法技巧外界条件对平衡转化率(α)的影响及分析。
在一恒容密闭容器中通入a mol A、b mol B发生反应aA(g)+bB(g) cC(g),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条件,分析转化率的变化情况:
(1)再通入b mol B,α(A)增大,α(B)减小。
(2)再通入a mol A、b mol B:
①若a+b>c,α(A)增大、α(B)增大;
②若a+b=c,α(A)不变、α(B)不变;
③若a+b
真题示例
2- 1.(2022海南卷)某温度下,反应CH2=CH2(g)+H2O(g) CH3CH2OH(g)在密闭容器中达到平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增大压强,v正>v逆,平衡常数增大
B.加入催化剂,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增大
C.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g),CH2═CH2(g)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C
解析 该反应是一个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增大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正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大于逆反应速率增大的幅度,故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因为温度不变,故平衡常数不变,A项错误;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状态,因此,加入催化剂不影响平衡时CH3CH2OH(g)的浓度,B项错误;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H2O(g),H2O(g)的浓度增大,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项正确;恒容下,充入一定量的CH2=CH2(g),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是CH2=CH2(g)的平衡转化率减小,D项错误。
2- 2.(2022河北卷)工业上常用甲烷水蒸气重整制备氢气,体系中发生如下反应:
(1)下列操作中,能提高CH4(g)平衡转化率的是 。
A.增加CH4(g)用量
B.恒温恒压下通入惰性气体
C.移除CO(g)
D.加入催化剂
BC
0.43
解析 (1)A.增加CH4(g)用量可以提高H2O(g)的转化率,但是CH4(g)平衡转化率减小,A项不符合题意;B.恒温恒压下通入惰性气体,相当于减小体系压强,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减小,反应Ⅰ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H4(g)平衡转化率,B项符合题意;C.移除CO(g),减小了反应混合物中CO(g)的浓度,反应Ⅰ的化学平衡正向移动,能提高CH4(g)平衡转化率,C项符合题意;D.加入催化剂不能改变平衡状态,故不能提高CH4(g)平衡转化率,D项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上述操作中,能提高CH4(g)平衡转化率的是BC。
2- 3.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基本化工产品。接触法制硫酸生产中的关键工序是SO2的催化氧化:
(1)当SO2(g)、O2(g)和N2(g)起始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别为7.5%、10.5%和82%时,在0.5 MPa、2.5 MPa和5.0 MPa压强下,SO2平衡转化率α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反应在5.0 MPa、550 ℃时α= ,判断的依据是 。影响α的因素有 。
(2)将组成(物质的量分数)为2m% SO2(g)、m% O2(g)和q% N2(g)的气体通入反应器,在温度t、压强p条件下进行反应。平衡时,若SO2转化率为α,则SO3压强为 , 平衡常数Kp= (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答案 (1)0.975 该反应气体分子数减少,增大压强,α提高。5.0 MPa>2.5 MPa=p2,所以p1=5.0 MPa 温度、压强和反应物的起始浓度(组成)
解析 (1)要分析反应在5.0 MPa、500 ℃时的α,首先必须判断此时的压强对应题图p1、p2、p3中哪一个。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正反应是气体分子数减少的反应,压强越大SO2平衡转化率α越大,可确定此时对应压强为p1,SO2平衡转化率α=0.975。
方法技巧利用“三段式法”计算平衡常数和转化率。
先确定各物质的起始浓度、转化浓度和平衡浓度,再代入平衡常数表达式进行计算。对于反应mA(g)+nB(g) pC(g)+qD(g),起始A、B的物质的量浓度(mol·L-1)分别为a、b ,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浓度为mx mol·L-1,则有:
对点演练
2- 1. 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3 mol CH4和6 mol H2S,发生反应:
CH4(g)+2H2S(g) CS2(g)+4H2(g),温度变化对平衡时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的影响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满足2v逆(H2S)=v正(H2)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B.采用高温、低压条件,有利于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
C.图中M点时,保持温度不变,再向容器中充入3 mol CH4和6 mol H2S,达到新平衡时,CH4的物质的量分数小于H2的物质的量分数
D.图中N点对应温度下,以物质的量分数表示的化学平衡常数
C
解析 反应速率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2v逆(H2S)=v正(H2)表示正逆反应方向,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A项正确。由图知,温度升高,CH4的物质的量分数减小,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方向是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则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则采取高温、低压条件,有利于提高CH4的平衡转化率,B项正确。恒容密闭容器中,达平衡时,向容器内加入3 mol CH4和6 mol H2S,建立等效平衡,相当于压强增大一倍,则平衡逆向移动,达到新平衡时,CH4的物质的量分数大于H2的物质的量分数,C项错误。N点温度下,设CH4转化了x mol,列三段式:
2- 2. 已知反应NO2(g)+SO2(g) NO(g)+SO3(g) ΔH<0,某研究小组研究不同温度T1 ℃、T2 ℃下的平衡态中lg p(NO2)和lg p(SO3)两个压强对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实验初始时体系中的p(NO2)和p(SO2)相等、p(NO)和p(SO3)相等。
(1)A、B两点体系压强pA与pB的比值 = ;同一温度下图像呈线性变化的理由是 。
(2)温度为T1时化学平衡常数Kp= ,T1 (填“>”“<”或“=”)T2。
反应过程中气体分子总数不变,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0.01
<
解析 (1)NO2(g)+SO2(g) NO(g)+SO3(g)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实验初始时体系中的p(NO2)和p(SO2)相等、p(NO)和p(SO3)相等,故平衡体系中p(NO2)和p(SO2)相等、p(NO)和p(SO3)相等,由图可知,A点lg p(SO3)=0,lg p(NO2)=1,即p(SO3)=100=1=p(NO),p(NO2)=101=10=p(SO2), pA=2×[p(SO3)+p(NO2)]=2×(1+10)=22,B点lg p(SO3)=1,lg p(NO2)=2, p(SO3)=101=10=p(NO),p(NO2)=102=100=p(SO2),pB=2×[p(SO3)+p(NO2)]
=2×(10+100)=220,故 ;该反应为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故同一温度下图像呈线性变化。
(2)由(1)中的数据可知A点时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p(NO2)增大,由图可知,当lg p(SO3)=1时,T1、T2温度下对应的lg p(NO2)分别为2、3,温度为T1下的lg p(NO2)小于温度为T2下的lg p(NO2),即温度为T1下的p(NO2)小于温度为T2下的p(NO2),故有T1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反应2SO2(g)+O2(g) 2SO3(g),当v(SO2)=v(SO3)时,该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 )
(2)恒温恒容下,反应H2(g)+Br2(g) 2HBr(g)中气体的颜色不变时达到平衡状态。( )
(3)增加反应物的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 )
(4)达到平衡时,增加一种反应物的量,另一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
( )
(5)C(s)+CO2(g) 2CO(g) 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CO2)和CO2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
(6)改变条件,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一定增大。( )
√
×
×
×
√
×
考点三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像
【要点归纳 夯基提能】
1.利用图像“断点”判断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1)当可逆反应达到一种平衡后,若某一时刻外界条件发生改变,使速率(v)-时间(t)图像的曲线出现不连续的情况,根据出现“断点”前后的速率大小,即可对外界条件的变化情况作出判断,如图所示:
t1时刻改变的条件可能是使用了催化剂或增大压强(仅适用于反应前后气体物质的量不变的反应)。
(2)常见含“断点”的速率变化图像分析:
微点拨在速率-时间图像中,外界条件改变时,要判断是否出现“断点”,若出现“断点”,改变的条件可能是改变温度、改变压强或使用催化剂。若只改变反应物的浓度或生成物的浓度,速率-时间图像不会出现“断点”。
2.转化率(α)-时间(t)-温度(T)或压强(p)图像及分析
以mA(g)+nB(g) pC(g)+qD(g)为例:
(1)图甲中,T2>T1,升高温度,αA减小,说明平衡逆向移动,正反应的ΔH<0。
(2)图乙中,p1>p2,增大压强,αA增大,说明平衡正向移动,正反应是气体总分子数减小的反应。
(3)若纵坐标表示A的百分含量,则甲中正反应的ΔH>0,乙中正反应是气体总分子数增大的反应。
3.恒温线(或恒压线)图像及分析
(1)纵坐标代表反应物的转化率(α)或平衡浓度(c),横坐标代表温度(T)或压强(p)。
(2)采用“定一议二”法,即将自变量(温度或压强)之一看作恒量,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4.百分含量[ω(A)]-温度(T)图像
对于化学反应mA(g)+nB(g) pC(g)+qD(g),M点前,表示从反应物开始,v正>v逆;M点为刚达到平衡点(如图所示);M点后为平衡受温度的影响情况,即升高温度,A的百分含量增加或C的百分含量减少,平衡逆向移动,故该反应的ΔH<0。
微点拨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的三个步骤:①判断反应速率是增大还是减小;②确定v(正)、v(逆)的相对大小;③判断化学平衡的移动方向及移动结果(包括平衡转化率、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等)。
【明确考向 真题演练】
考向1 化学反应速率图像
真题示例
(2021辽宁卷)某温度下,降冰片烯在钛杂环丁烷催化下聚合,反应物浓度与催化剂浓度及时间关系如图。已知反应物消耗一半所需的时间称为半衰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其他条件相同时,催化剂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B.其他条件相同时,降冰片烯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大
C.条件①,反应速率为0.012 mol·L-1·min-1
D.条件②,降冰片烯起始浓度为3.0 mol·L-1时,半衰期为62.5 min
B
对点演练
1- 1.(2023湖南邵阳二模)T ℃时,在容积为2 L的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4 mol CO和4 mol N2O,发生反应CO(g)+N2O(g) CO2(g)+N2(g),测得CO(g)和CO2(g)的物质的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该反应的正、逆反应速率可分别表示为v正=k正·c(CO)·c(N2O),v逆=k逆·c(CO2)·c(N2),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只受温度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时,以CO2表示的平均反应速率
为0.04 mol·L-1·min-1
B.该反应在A、B两点的正反应速率之比为vA∶vB=25∶4
C.当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时,该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D.T ℃时,该反应的平衡常数为K=8
B
1- 2. 在某一恒温容积可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A(g)+B(g) 2C(g) ΔH<0。t1时刻达到平衡后,在t2时刻改变某一条件,其反应过程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C
A.0~t2时,v正>v逆
B.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A的体积分数Ⅰ>Ⅱ
C.t2时刻改变的条件是向密闭容器中加入C
D.Ⅰ、Ⅱ两过程达到平衡时,平衡常数KⅠ
易错警示分析化学反应速率图像的三个易错点。
考向2 化学平衡图像
真题示例
2- 2.(2022全国乙)油气开采、石油化工、煤化工等行业废气普遍含有的硫化氢,需要回收处理并加以利用。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①2H2S(g)+3O2(g) ══ 2SO2(g)+2H2O(g) ΔH1=-1 036 kJ·mol-1
②4H2S(g)+2SO2(g) ══ 3S2(g)+4H2O(g) ΔH2=+94 kJ·mol-1
③2H2(g)+O2(g) ══ 2H2O(g) ΔH3=-484 kJ·mol-1
计算H2S热分解反应④2H2S(g) ══ S2(g)+2H2(g) ΔH4= kJ·mol-1。
(2)较普遍采用的H2S处理方法是克劳斯工艺,即利用反应①和②生成单质硫。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反应④高温热分解H2S。相比克劳斯工艺,高温热分解方法的优点是 ,缺点是 。
(3)在1 470 K、100 kPa反应条件下,将n(H2S)∶n(Ar)=1∶4的混合气进行H2S热分解反应。平衡时混合气中H2S与H2的分压相等,H2S平衡转化率为 ,平衡常数Kp= 。
(4)在1 373 K、100 kPa反应条件下,对于n(H2S)∶n(Ar)分别为4∶1、1∶1、1∶4、1∶9、1∶19的H2S-Ar混合气,热分解反应过程中H2S转化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
①n(H2S)∶n(Ar)越小,H2S平衡转化率 ,理由是 。
②n(H2S)∶n(Ar)=1∶9对应图中曲线 ,计算其在0~0.1 s之间,H2S分压的平均变化率为 kPa·s-1。
答案 (1)+170
(2)能获取可作燃料的氢气 消耗能源
(3)50% 4.76
(4)①越高 恒压条件下,H2S的分压越小,越有利于H2S分解反应的正向进行 ②d 24.9
(2)反应④可生成氢气,因此优点为“能获取可作燃料的氢气”;二者的反应条件不同,反应④需要高温分解,因此缺点是消耗能源。
(4)①H2S分解反应是气体化学计量数增大的反应,因此恒压条件下,H2S的分压越小,越有利于H2S分解反应正向进行,即H2S的平衡转化率越大。
②由图像和转化率大小关系可知,曲线a、b、c、d、e分别表示n(H2S)∶n(Ar)为4∶1、1∶1、1∶4、1∶9和1∶19时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因此n(H2S)∶n(Ar)=1∶9对应的是曲线d。
设起始时H2S的物质的量为1 mol,则Ar的物质的量为9 mol,由题图可知,当0.1 s时H2S的转化率为24%,则:
则0.1 s时气体的总物质的量为0.76 mol+0.12 mol+0.24 mol+9 mol=10.12 mol。
起始时,H2S的分压为100 kPa×0.1=10 kPa,0.1 s时H2S的分压为100 kPa×
≈7.51 kPa,即变化值约为2.49 kPa,则变化率为24.9 kPa·s-1。
方法技巧解答化学平衡图像题的思维模板。
解题时,要先分析反应特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前后气体总分子数的变化、ΔH的正负),再分析化学平衡图像,并联想规律,得出结论。
对点演练
科研人员研究压强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在1 073 K时,将恒定组成的CO2、CH4混合气体,以恒定流速通过反应器,测得数据如图。
注:Ra是以CH4的转化率表示的催化剂活性保留分率,即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的催化剂活性与反应初始催化剂活性之比。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ΔH1=+247.1 kJ·mol-1
B.压强越大,Ra降低越快,其主要原因是反应①平衡逆向移动
C.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增大投料时 ,可减缓Ra的衰减
D.研究表明“通入适量O2有利于重整反应”,因为O2能与C反应并放出热量
B
解析 根据盖斯定律,①=②-③,ΔH1=ΔH2-ΔH3=+247.1 kJ·mol-1,A项正确;压强越大,Ra降低越快,说明催化剂活性降低越快,积碳越多,其主要原因是反应③为气体体积减小的反应,加压平衡正向移动,使得积碳增多,B项错误;由选项B分析知,保持其他条件不变,适当增大投料时 ,增大CO2浓度,使反应③平衡逆向移动,减少积碳,可减缓Ra的衰减,C项正确;通入适量O2, O2能与C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可减少积碳减缓Ra的衰减,同时反应放热使得反应①正向移动,有利于重整反应,D项正确。
2- 2. (1)氮及其化合物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究的问题,它们在工农业生产和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取硝酸的重要步骤,假设只会发生以下两个竞争反应Ⅰ、Ⅱ。
反应Ⅰ:4NH3(g)+5O2(g) 4NO(g)+6H2O(g) ΔH1=-905.0 kJ·mol-1
反应Ⅱ:4NH3(g)+3O2(g) 2N2(g)+6H2O(g) ΔH2
为分析某催化剂对该反应的选择性,将 1 mol NH3和2 mol O2充入1 L密闭容器中,在不同温度、相同时间下,测得有关物质的量关系如图1。
图1
①该催化剂在低温时对反应 (填“Ⅰ”或“Ⅱ”)的选择性更好。
②高于840 ℃时,NO 的产率降低的可能原因是 (填字母)。
A.NH3溶于水 B.反应活化能增大
C.反应Ⅰ的平衡常数变小 D.催化剂活性降低
(2)NH3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用 NaClO 溶液氧化可除去氨氮。其反应机理如图2所示(其中H2O和NaCl略去)。
图2
图3
①NaClO氧化NH3的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为了提高氨氮的去除率,在实际工艺过程中温度控制在 15~30 ℃,其可能的原因是 。
答案 (1)①Ⅱ ②CD
(2)①2NH3+3NaClO === N2+3H2O+3NaCl ②1.5
③温度过低时化学反应速率小,去除效率低;温度过高时,促进HClO的分解(或 NaClO 分解),NaClO 的利用率降低,且氨在温度过高时易挥发
解析 (1)①由图1知,在低温时,生成N2比生成NO多,故该催化剂在低温时对反应Ⅱ选择性更好;②由于反应用到了催化剂,故此时NO产率降低有可能是因为温度过高导致催化剂活性下降,另外此反应正向为放热反应,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也会导致NO产率下降,故选CD。
(2)①由图2知,初步确定总反应的反应物为NaClO、NH3,生成物为N2,根据元素质量守恒,结合题干信息,确定生成物中还有H2O、NaCl,配平得总反应方程式为2NH3+3NaClO === N2+3H2O+3NaCl。
②去除率较高,余氯较低,说明去除效果最佳,由图3可知符合要求的最佳值约为1.5。
③控温15~30 ℃,可从温度过低和过高两个角度回答,即温度过低时化学反应速率小,去除效率低;温度过高时,促进HClO的分解(或 NaClO 分解), NaClO 的利用率降低,且氨在温度过高时易挥发。
方法技巧突破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图像的“三技巧”。
【易错易混 防范失分】
有可逆反应A(g)+3B(g)2C(g) ΔH<0。该反应的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
已知在t1、t3、t5、t7时反应都达到平衡,如果t2、t4、t6、t8时都只改变了一个反应条件。
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图中t1~t2、t5~t6、t7~t8时间段均存在速率关系:v正(A)=2v逆(C)。( )
(2)图中t3~t4时间内C的质量分数一定大于t1~t2时间内C的质量分数。( )
(3)t2时刻,可能是升高温度,逆反应速率增大倍数大于正反应速率增大倍数。
( )
(4)t4时刻,可能是减小压强,平衡正向移动,化学平衡常数(K)增大。( )
(5)t6时刻,可能是增大生成物浓度,达到新平衡时,C(g)的体积分数增大。
( )
(6)t8时刻,改变条件可能是增大压强,A(g)的平衡转化率不变。( )
×
×
√
×
×
×
专项突破 素能提升
十、化学平衡题解题策略
【热点专攻】
化学反应原理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大多以生产、生活、环境或科技素材为载体进行设置。主要考查点有:①结合图像(或速率方程式)计算化学反应速率或分析反应速率变化的原因;②结合化学平衡图像,考查化学平衡常数(或压强平衡常数)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移动的原因分析等。随着新高考命题改革的推进,各自主命题试题中可能会出现选择题和综合性大题,还可能将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知识等融于其中,侧重考查考生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分析与推测能力、归纳与论证能力等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应引起高度关注。
【解法导引】 此类试题大多给出考生相对陌生的“文字”“图表”“图像”等生产环保情境、学术探索情境等,解答问题的“三个步骤”如下:
1.浏览全题,明确题给已知信息和待求(或分析)的数据(或原因),挖掘解题的切入点。
2.对于图表数据类试题,分析数据,研究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数据的变化规律,挖掘数据的隐含意义。
(1)图像曲线(及曲线中数据)、表格数据变化常联系勒夏特列原理。
(2)升温、增压(导致体系内物质浓度增大)、增大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使用催化剂、反应物固体颗粒表面积增大,都使v正、v逆增大。
(3)平衡是否移动与v正、v逆的相对大小有关。但外界因素对v正、v逆变化趋势的影响占主导因素,不因平衡移动而改变。
(4)催化剂只能改变速率大小,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催化剂能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但不能改变该反应的ΔH。
(5)解释原因时,应从反应速率、平衡移动两个角度,联系多个反应,综合思考。
(6)计算用到“三段式”,学会K与Kp的变通,信息公式的临场运用(利用平衡思想)。K、Kp只与温度有关。
3.针对题目中所设计的问题,联系相关理论进行逐个作答。
【题型突破】
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是综合利用CO2的热点研究领域。回答下列问题。
(1)CO2催化加氢生成乙烯和水的反应中,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n(C2H4)∶n(H2O)=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若增大压强,则n(C2H4)
(填 “变大”“变小”或“不变”)。
1∶4
变大
(2)理论计算表明,原料初始组成n(CO2)∶n(H2)=1∶3,在体系压强为0.1 MPa,反应达到平衡时,四种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x随温度T的变化如图所示。
图中,表示C2H4、CO2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CO2催化加氢合成C2H4反应的ΔH (填“大于”或“小于”)0。
d
c
小于
(3)根据图中点A(440 K,0.39),计算该温度时反应的平衡常数Kp=________ (列出计算式。 以分压表示,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4)二氧化碳催化加氢合成乙烯反应往往伴随副反应,生成C3H6、C3H8、C4H8等低碳烃。一定温度和压强条件下,为了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选择性,应当 。
选择合适催化剂等
【解题思路】
(1)①陌生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产物的物质的量之n(C2H4)∶n(H2O)=1∶4。
②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第一步 分析化学反应的特点。
该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气态,且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大于生成物的化学计量数之和。
第二步 得出增大压强使平衡如何移动。
增大压强,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n(C2H4)变大。
(2)①化学平衡图像的分析。
390K时,a、c曲线所表示物质的物质的量比为3∶1;b、d曲线所表示的物质的物质的量比为4∶1,由此可知,a、b、c、d曲线所表示的物质分别为H2、H2O、CO2、C2H4。
②外界条件对平衡的影响。
由题给图像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a、c所表示的H2和CO2物质的量逐渐增大,说明平衡逆向移动,因此该反应是放热反应,即ΔH小于0。
(3)Kp的计算——利用定义表达式的计算。
第一步 写出定义表达式。
第二步 找数据。
第三步 代数计算。
(4)反应条件的选择。
结论:为了同时提高反应速率和乙烯的选择性,应当选择合适的催化剂。
【应考训练】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的ΔH>0
B.由图可知,1 100 ℃时Al2O3几乎失去催化活性
C.不加催化剂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
D.A点达到平衡时,若此时气体总压强为p,则平衡常数Kp=0.25p
1. 已知H2S分解反应:2H2S(g) 2H2(g)+S2(g),在无催化剂及Al2O3催化下,恒容密闭容器中只充入H2S,在反应器中不同温度时反应,每间隔相同时间测定一次H2S的转化率,其转化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所示:
D
解析 由图可知,升高温度,H2S的转化率增大,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正反应为吸热反应,ΔH>0,A项正确。1 100 ℃,有催化剂和无催化剂时,H2S的转化率相等,表明Al2O3几乎失去催化活性,B项正确。不加催化剂时,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越短,C项正确。A点达到平衡时,H2S的转化率为50%,设起始充入H2S的物质的量为x mol,列出三段式:
2. 向20 mL 0.20 mol·L-1 H2O2溶液中加入少量KI溶液,发生以下反应: ⅰ.H2O2+I- === H2O+IO-,ⅱ.H2O2+IO- === H2O+O2↑+I-。H2O2分解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和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成标准状况)如下:
t/min 0 5 10 20 …
V(O2)/mL 0.0 8.96 15.68 22.40 …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反应ⅰ是放热反应
B.反应ⅱ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
C.IO-是H2O2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D.0~20 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5.0×10-3 mol·L-1·min-1
D
解析 加入KI后,H2O2的分解反应分两步进行,由图可知,反应ⅰ中反应物总能量低于生成物总能量,则反应ⅰ是吸热反应,A项错误。反应ⅰ的活化能大于反应ⅱ的活化能,则反应ⅰ速率小,决定整个反应的速率,B项错误。IO-是反应ⅰ的生成物和反应ⅱ的反应物,则IO-是反应中间体,C项错误。0~20 min内,生成标准状况下22.40 mL O2(即10-3 mol),则分解的H2O2为2×10-3 mol,则有v(H2O2)= =5.0×10-3 mol·L-1·min-1,D项正确。
A.平衡常数:K(C)>K(A)>K(B)
B.A点和D点容器内的压强相等
C.A点:每断裂2 mol C=O,同时断裂2 mol O—H
D.若C点时总压强为p,T5温度下该反应以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
3. 利用工业废气中的CO2可以制取甲醇, CO2(g)+3H2(g) CH3OH(g)+ H2O(g)。一定条件下往恒容密闭容器中充入1 mol CO2和3 mol H2,在不同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反应,相同时间内CO2的转化率随温度变化如图所示。若A点时已达平衡状态,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D
解析 A点处于平衡状态,A点后继续升高温度,CO2的转化率降低,说明此反应为放热反应,温度升高放热反应的平衡常数减小,T5>T4,K(C)
回答下列问题。
(2)在压强、CO2和H2的起始投料一定的条件下,发生反应Ⅰ、Ⅱ,实验测得CO2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CH3OCH3的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已知:CH3OCH3的选择性= ,其中表示平衡时CH3OCH3的选择性的是曲线 (填“①”或“②”);温度高于300 ℃时,曲线②随温度升高而升高的原因是 ;
为同时提高CO2的平衡转化率和平衡时CH3OCH3的选择性,应选择的反应条件为 (填字母)。
A.低温、低压
B.高温、高压
C.高温、低压
D.低温、高压
(4)对于反应CO2(g)+H2(g) CO(g)+H2O(g) ΔH=+41.1 kJ·mol-1,反应速率v=v正-v逆=k正p(CO2)·p(H2)-k逆p(CO)·p(H2O),其中k正、k逆分别为正、逆反应速率常数,p为气体的分压(分压=总压×物质的量分数)。
①降低温度,k正-k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②在T K、101 kPa下,按照n(CO2)∶n(H2)=1∶1投料,CO2转化率为50%时,
,用气体分压表示的平衡常数Kp= 。
答案 (1)-204.7 kJ·mol-1
(2)① 高于300 ℃时,以反应Ⅱ为主,反应Ⅱ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 D
(3)①降低温度或及时分离出产物CH3OCH3或H2O(任写一条) ②C
(4)①减小 ②0.8
解析 (1根据盖斯定律,由Ⅰ-Ⅱ×2可得2CO(g)+4H2(g) CH3OCH3(g)+H2O(g),则有ΔH=ΔH1-2ΔH2=(-122.5-82.2) kJ·mol-1=-204.7 kJ·mol-1。
(2)升高温度,反应向吸热方向进行(即ΔH>0的方向),所以反应Ⅰ逆向进行,反应Ⅱ正向进行,CH3OCH3减少,CO2增多,CH3OCH3的选择性应一直减小,故表示平衡时CH3OCH3的选择性的是曲线①;当t>300 ℃时曲线②(CO2平衡转化率)随温度升高的原因:反应Ⅰ的ΔH<0,反应Ⅱ的ΔH>0,升高温度使CO2转化为CO的平衡转化率上升,使CO2转化为CH3OCH3的平衡转化率下降,且上升幅度超过下降幅度,故温度t>300 ℃时反应Ⅱ占主导,反应Ⅱ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平衡正向移动,CO2的平衡转化率增大。增大压强,反应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进行,若想要提高CH3OCH3的选择性,应使反应Ⅰ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反应Ⅱ向逆反应方向进行,所以应选择低温、高压。
(4)①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进行(即ΔH<0的方向),所以平衡逆向进行,v逆减小的幅度小于v正减小的幅度,故k正减小的幅度大于k逆减小的幅度,故k正-k逆减小。
②设初始浓度为c(CO2)=c(H2)=2 mol·L-1,根据“三段式”计算:
5.(2023辽宁卷)硫酸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1)我国古籍记载了硫酸的制备方法——“炼石胆(CuSO4·5H2O)取精华法”。借助现代仪器分析,该制备过程中CuSO4·5H2O分解的TG曲线(热重)及DSC曲线(反映体系热量变化情况,数值已省略)如下图所示。700 ℃左右有两个吸热峰,则此时分解生成的氧化物有SO2、 和 (填化学式)。
SO3
CuO
(2)铅室法使用了大容积铅室制备硫酸(76%以下),副产物为亚硝基硫酸,主要反应如下:
NO2+SO2+H2O═NO+H2SO4 2NO+O2═2NO2
(ⅰ)上述过程中NO2的作用为 。
(ⅱ)为了适应化工生产的需求,铅室法最终被接触法所代替,其主要原因是
(答出两点即可)。
催化剂
产品纯度低、产生有毒气体
(3)接触法制硫酸的关键反应为SO2的催化氧化:
(ⅰ)为寻求固定投料比下不同反应阶段的最佳生产温度,绘制相应转化率(α)下反应速率(数值已略去)与温度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大
b.α=0.88的曲线代表平衡转化率
c.α越大,反应速率最大值对应温度越低
d.可根据不同α下的最大速率,选择最佳生产温度
cd
(ⅱ)为提高钒催化剂的综合性能,我国科学家对其进行了改良。不同催化剂下,温度和转化率关系如下图所示,催化性能最佳的是 (填标号)。
(ⅲ)设O2的平衡分压为p,SO2的平衡转化率为αe,用含p和αe的代数式表示上述催化氧化反应的Kp= (用平衡分压代替平衡浓度计算)。
d
解析 本题以硫酸为命题背景,对热重分析、试剂作用、实验对比分析以及反应限度的相关内容进行考查。
(2)(ⅰ)结合题述两个反应可知,二氧化氮起到的是催化剂的作用,降低反应活化能,增大反应速率。(ⅱ)铅室法最终被接触法所代替,主要原因是产品纯度低、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
(3)(ⅰ)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从图像看,随着温度升高,反应速率先增大后减小,a项错误;随着温度升高,反应的转化率应逐渐减小,图像中曲线为不同温度下的等转化率下的反应速率曲线,b项错误;由题图可知,转化率越高对应的反应速率最高的温度越低,c项正确;结合图像的转化率与速率最高的温度可选取最佳生产温度,d项正确。
(ⅱ)结合图像可知,相对于a、b、c,d对应的催化剂随着温度的升高,SO2的转化率升高得快,达到一定温度后趋于平缓。
(ⅲ)设平衡时SO2的分压为,则列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