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7我变成了一棵树
教学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想象的神奇,鼓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语言运用:能仿照课文大胆想象并说说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思维能力: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审美创造:感受课文语言轻松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的童趣,以及想象的神奇与乐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变成一棵树之后的奇妙经历,感受其中神奇的想象。
2.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以及之后会发生什么奇妙的事。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以前我们学过的《我想》这首小诗吗 谁愿意背给大家听 学生背诵《我想》。小作者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展开遐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和这首诗有些相像,快打开书读一读吧!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教师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读准字音,查字典或者联系生活经验理解词语,读通句子。
(2)读完以后,想想自己能解答同学们提出的哪些问题。
2.学生自主读书。
3.检查自学。
(1)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认读生字情况。
(2)出示新词“形状、狐狸、丁零、巧克力、香肠、继续、抬头、秘密”等词语。各自交流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4.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这些字词,并思考:你觉得“我”变成一棵树之后开心吗 为什么
三、再读课文,精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
1.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我”想变成一棵树的原因。
2.细读句子,一边读一边想,妈妈的嗓门为什么“又大了许多”。
思考:这部分主要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情 学习课文第5~8自然段。
1.分段朗读课文,找出“我”变成了一棵什么样的树
分组交流。把自己勾画的句子读给同学听。
2.通过朗读这一部分内容,你觉得“我”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我”很细心的词句。
3.自由朗读第5~8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上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
4.集体交流。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希、痒、鳄、丁、零、肠、醋”认读,自己想办法记住。
2.你还能用这些生字组成和课文中不一样的词语吗
3.指导生字的书写,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课,看看后文又发生了哪些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二、继续新课
自由朗读课文第9~20自然段。
1.作者在这部分写了几件事
(第一件:妈妈带来许多好吃的,坐在三角形的窝里和小动物们分享。第二件:“我”看着那么多的美食,不仅肚子“咕噜噜”地叫,而且流出了口水。)
2.这两件事情,你觉得哪件最有趣 为什么
3.注意体会“咕噜噜”这个词语,试着仿写。
幻灯片出示:“我”流口水的样子。
4.指导朗读。
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小动物们的猜测,同时,也要读出“我”不同时间段的心情,如“天哪,那可是我最喜欢吃的东西”,要读出“我”欲求不可得的心情,“唉,变成了树真麻烦。他们连水珠是从我的嘴巴里流出来的都不知道”,要读出“我”的无奈之情。
学习课文第21~23自然段。
1.为什么“我”说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2.现在你知道妈妈带来很多美食的真正原因吗
总结: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表现了“我”的什么特点
2.本文的语言生动活泼,非常符合人物的身份,找出典型的语句读一读。
三、畅谈收获
1.如果你也会变,你会变成什么
2.拓展延伸。课外同步阅读《小青石》和《格林童话》。板书设计:
我变成了一棵树
梦想成树
愿望是实现
真相被识破
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围绕我提出的问题“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经过怎样 结果如何 ”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采用“默读—批注—交流”的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在静静地思考中书写出自己真实的感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迸发出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