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 化学 重难专项 溶解度曲线(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中考 化学 重难专项 溶解度曲线(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4-03-18 19: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重难专项2 溶解度曲线
[重难点突破]
一、溶解度曲线
根据如图所示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考查点1 溶解度大小的判断及比较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
(2)50 ℃时,图1中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用化学式表示,后同)。
(3)KNO3和NaCl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______。
【特别提醒】判断某物质的溶解度或比较几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时,一定要指明温度。
考查点2 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趋势及物质提纯方法
(1)三种物质中,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物质是________,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是______。
(2)由图1可知,KNO3和NaCl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是________。
(3)若KNO3中混有少量NaCl,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提纯KNO3。
(4)若NaCl中混有少量KNO3,可采用________________法提纯NaCl。
考查点3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及转化
(1)20 ℃时,将20 g KNO3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溶解,得到的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40 ℃时Ca(OH)2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 ℃时,溶液是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①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将接近饱和的Ca(OH)2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t ℃时,保持温度不变,将NaCl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第一步:将溶剂的质量按比例关系转化为100 g。 第二步:将溶质的质量按同比例转化。比如将15 g NaCl加入到50 g水中,相当于将30 g NaCl加入到100 g水中。 第三步:比较30 g NaCl与其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S)大小。若30 g>S,为饱和溶液,且有未溶解的固体;若30 g=S,恰好为饱和溶液;若30 g考查点4 一定温度下溶液中相关量的计算与比较
(1)20 ℃时,向15 g NaCl中加入50 g水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______g,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保留到小数点后一位),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填最简比)。
(2)50 ℃时,配制等质量的NaCl、KNO3的饱和溶液,所需溶质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溶剂的质量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____。
(3)t ℃时,NaCl、KNO3的饱和溶液恒温蒸发等量水后,析出溶质质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4)20 ℃时,将等质量的NaCl、KNO3分别配制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
考查点5 温度改变时,溶液中相关量的分析与比较
(1)将KNO3的饱和溶液从20 ℃升温至50 ℃ ,溶质质量分数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将Ca(OH)2的饱和溶液从20 ℃升温至50 ℃,________(填“有”或“没有”)晶体析出。
(3)将等质量KNO3、NaCl的饱和溶液从20 ℃升温至50 ℃。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溶液质量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__;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____。
(4)将50 ℃时等质量KNO3、NaCl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 ℃。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为__________;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关系为____________。
(5)50 ℃时,将40 g KNO3加入到 100 g 水中,再降温至20 ℃,则析出晶体的质量是________g。
[方法指导] 饱和溶液改变温度时各个量的变化情况:
二、溶解度表格
根据表格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溶解度/g NaCl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KNO3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0
Ca(OH)2 0.185 0.176 0.165 0.153 0.141 0.138 0.116
(1)20 ℃时NaCl 的溶解度为________g,60 ℃时 KNO3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由表格数据可知,________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的物质是________。
(3)根据表中NaCl和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判断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时最小的温度范围是________。
[方法指导] 根据溶解度表可知,20 ℃之前,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30 ℃之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据此分析出氯化钠和硝酸钾溶解度相等的最小温度范围和对应的溶解度范围。
[强化训练]
考向1 溶解度曲线
1.如图,是K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1题图
A.溶液从b点降温到a点,有晶体析出
B.60 ℃时,b、c点对应的都是饱和溶液
C.将a点的饱和溶液从20 ℃升温到60 ℃时仍是饱和溶液
D.60 ℃时,向50 g水中加入60 g KNO3,形成不饱和溶液
“盐气储气”是一种地下储能技术,进气时,采集盐水,注水时排天然气。请回答第2题。
2.采集的盐水主要含NaCl和少量MgSO4。根据图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第2题图
A.溶解度:MgSO4>NaCl B.Mg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a ℃时,MgSO4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50% D.将盐水蒸发结晶,可得到较纯的NaCl
3.如图为NaOH分别在水和酒精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影响NaOH溶解度的因素只有温度
B.NaOH在水和酒精中的溶解度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30 ℃时,NaOH的饱和水溶液中溶质质量为120 g
D.40 ℃时,若要完全溶解10 g NaOH固体,则至少需要20 g酒精
4.[新考法][纵坐标表示溶液质量] 将60 g某固体物质放入盛有5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测得溶液质量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t1 ℃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_g。
(2)A、B、C三点所对应的溶液中,一定是饱和溶液的为________点处的溶液。
(3)将t3 ℃时的110 g溶液稀释到30%,需加水的质量为________g。
5.(2019省卷)如图是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第5题图
(1)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的是________;30 ℃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____。
(2)80 ℃时硝酸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________。使硝酸钠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写一种)。
(3)某硝酸钾固体中混有少量硫酸铈杂质,分离提纯硝酸钾的操作是:配成高温下的硝酸钾饱和溶液、___________、过滤、洗涤、干燥。
6.如图是氯化钾、氯化铵、硝酸钾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第6题图
(1)三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最大的是________。
(2)30 ℃时接近饱和的氯化铵溶液,若要使其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 (填一种即可)。
(3)40 ℃时,将 25 g氯化钾固体加入 50 g水中,充分溶解,所形成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氯化钾中混有少量硝酸钾,可以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提纯氯化钾
②t ℃时,硝酸钾、氯化钾两物质饱和溶液中所含溶质质量相等
③40 ℃时,用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三种固体配制等质量的饱和溶液,所需水的质量依次为 m1、m2、m3,则:m1<m2<m3
④10 ℃时,将硝酸钾、氯化铵、氯化钾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升温到 30 ℃(不考虑水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依次为ω1、ω2、ω3,则:ω2>ω3>ω1
考向2 溶解度表
7.我国古代北方池盐的生产曾在社会经济与政治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结合如下生产过程回答问题。
(1)自然结晶:解州之所以盛产池盐,是因为上有泉水流动,下有盐脉埋藏,两者相溶形成盐池,待池中卤水自然结晶后可取盐,该过程中主要发生________(填“物理”或“化学”)变化。
(2)人工生产:唐宋时期,解州开始进行人工制盐,将盐池附近土地耕成畦垄,引入池水,南风起结盐,后翻晒晾干获得盐。盐池中主要有氯化钠、硫酸钠、泥沙等,其中氯化钠和硫酸钠的溶解度如表所示。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NaCl 35.7 36.0 36.6 37.3 38.4
Na2SO4 4.9 19.5 48.8 45.3 43.7
①20 ℃时,将136 kg池盐水蒸干,最多能获得________kg氯化钠晶体。
②根据表中NaCl和Na2SO4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判断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时的最小温度范围是_______。
③池盐水尝起来有苦味,而纯净的氯化钠没有苦味,推测引起苦味的离子可能是________(填名称)。
④[新考法][跨地理学科]《河东盐法备览》记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如果成盐之时不是吹南风,而是吹寒冷的东南风或西北风时,则会结出苦味的盐。分析风向不同,池盐产物不同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
【同类考法拓展】 第7(2)④题 [跨物理学科]试管内盛有20 ℃的饱和硝酸钾溶液,其上漂浮一小木块。如图所示,将试管插入烧杯内的冰水混合物中,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试管内溶液的质量变小 B. 试管内有固体析出 C. 试管内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 D. 小木块浸入溶液内的体积变大
考向3 综合类
8.《四川盐法志》中记载了“敞锅熬盐”的工艺,将两种卤水按比例混合放入敞口锅中加热浓缩,析出粗盐(主要成分是NaCl、MgCl2),粗盐经“花水”(对应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冲洗可获得精盐。氯化钠和氯化镁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和溶解度数据如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10 20 30
溶解度/g NaCl 35.8 36.0 36.3
MgCl2 53.6 54.6 55.8
A.甲对应的是氯化镁的溶解度曲线
B.析出粗盐的原理是蒸发溶剂
C.20 ℃时,50 g氯化镁饱和溶液中溶解了27.3 g氯化镁
D.t ℃时,粗盐提纯时用a点溶液作为“花水”冲洗
9.神奇的“风暴瓶”能“预报天气,冷暖先知”。制作“风暴瓶”用到以下物质:樟脑、酒精、KNO3、NH4Cl、水等。
(1)将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滴入水中,出现了明显的浑浊,说明樟脑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_______(填“强于”或“弱于”)其在酒精中的溶解能力。把樟脑的酒精饱和溶液降温也出现了晶体。除上述方法外,________也能使樟脑从溶液中结晶。
(2)如图1为KNO3和NH4Cl的溶解度曲线,t3 ℃时将等质量的KNO3、NH4Cl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2 ℃,所得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大小关系为KNO3________NH4Cl(填“>”“<”或“=”)。
图1   图2
(3)已知X是KNO3或NH4Cl中的一种,小敏同学对该物质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据图回答问题。
X是________,②和③中的溶液分别达到饱和状态还需加入X的质量更大的是________(填“②”或“③”)。
重难专项2
重难点突破
一、考查点1
(1)31.6 g (2)KNO3>NaCl (3)t ℃
考查点2
(1)KNO3、NaCl Ca(OH)2 (2)KNO3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蒸发结晶
考查点3
(1)饱和 (2)不饱和 (3)①降低温度、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②升高温度、恒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
③增加溶剂
考查点4
(1)65 23.1% 3∶10 (2)KNO3>NaCl NaCl>KNO3 (3)KNO3=NaCl (4)KNO3>NaCl
考查点5
(1)不变 (2)有 (3)KNO3>NaCl KNO3=NaCl NaCl>KNO3 (4)KNO3>NaCl NaCl>KNO3 (5)8.4
二、(1)36.0 110.0 (2)氯化钠、硝酸钾(或NaCl、KNO3) 氯化钠(或NaCl) (3)20~30 ℃
强化训练
1.A 2.D 3.B 
4.(1)40 (2)AB (3)90
5.(1)硫酸铈 硝酸钠 (2)60% 降温(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 (3)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6.(1)KNO3(或硝酸钾) (2)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或降温)  (3)28.6% (4)①③④
7.(1)物理
(2)①36 ②20~40 ℃ 
③硫酸根离子
④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小,硫酸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不同风向的风温度不同,温度下降时,析出的晶体中含有硫酸钠(合理即可)
【同类考法拓展】 第7(2)④题 C
8.C 
9.(1)弱于 蒸发溶剂 (2)< (3)硝酸钾(或KNO3) ③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