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专项7 无明显现象反应的探究
角度一 证明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教材素材过关练
方法1 指示剂法
1.向盛有少量氢氧化钙固体的烧杯中加入一定量水,滴加2滴无色酚酞溶液,再滴加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盐酸和氢氧化钙发生了反应。
方法2 对比实验法
2.如图是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其中A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
中考考法提升练
方法3 其他试剂法
3.向一定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现象,下列方案能证明反应发生的是____(填字母)。
A.用pH试纸测得溶液的pH=7 B.滴加硫酸铜溶液,无明显现象 C.滴加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
角度二 证明有新物质生成
教材素材过关练
方法1 对比实验法
4.取四朵用石蕊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进行如图实验。实验Ⅰ、Ⅳ纸花变红,实验Ⅱ、Ⅲ纸花不变色。对比实验Ⅰ、Ⅱ可知,________可使紫色石蕊纸花变为红色;若缺少实验Ⅲ,该实验能否达到目的?请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法指导] 运用控制变量法分别证明:①二氧化碳单独存在时,紫色石蕊纸花的变色情况;②水单独存在时,紫色石蕊纸花的变色情况;③二氧化碳和水共同存在时,紫色石蕊纸花的变色情况
[中考考法提升练]
方法2 其他试剂法
5.如图实验无明显现象,为了证明反应发生,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加入______________,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方法指导] 加入试剂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反推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了碳酸钠。
[强化训练]
1.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CO2能否与H2O反应。滴加浓盐酸后,观察到试管乙中液体变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中逸出的气体只含CO2
B.乙中液体变红,证明CO2能与水反应
C.实验结束乙中液体一定显酸性
D.将浓盐酸改为稀硫酸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2.为了证明中和反应是否发生,小文同学做了下图四个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甲实验中,溶液仍为无色 B.乙实验中,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C.丙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D.丁实验中,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解题关键点】 第2题 本题有2个关键点:①要证明中和反应发生,必须证明反应物消失;②理解滴有酚酞的溶液是否变红只能证明该溶液中是否存在氢氧化钠,不能证明该溶液中是否存在盐酸。据此分析各个烧杯中颜色的变化能否说明NaOH溶液消失来作答。
3.某学习小组的同学在整理归纳反应规律时发现,有些化学反应发生时没有伴随明显的现象,他们就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NaOH溶液分别与CO2及稀盐酸发生了反应?
【分析讨论】
同学们讨论后认为,可以用两种思路探究上述反应是否发生。
思路Ⅰ:验证有________________;
思路Ⅱ:验证反应物减少或消失。
同学们分两组分别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第一组同学将充满CO2气体的试管倒扣在NaOH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认为NaOH溶液和CO2发生了反应。但有同学指出,还应进行CO2与________反应的对比实验才能得出这一结论。
(2)第二组的小明同学向丙中滴入无色酚酞溶液后,观察到溶液颜色________,得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发生了反应的结论。小亮同学向丁中滴入AgNO3溶液后,观察到有白色沉淀生成,由此他认为NaOH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NaCl,你认为小亮的结论是________(填“合理”或“不合理”)的。
(3)第二组同学进一步讨论后认为,如果将乙中的溶液蒸发结晶,再将得到的晶体溶于水,若在室温下测得该溶液的pH________(填“>”“<”或“=”)7时,则能证明有氯化钠生成。
【反思与拓展】(4)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变质,为了防止该药品变质,该药品要________保存。
(5)下列物质,能进一步证明第二组的实验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恰好完全反应”的是______(填字母)。
A.铜片 B.氧化铜 C.紫色石蕊溶液
重难专项7
教材素材到中考考法
1.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无色
2.B中试管内液面高度高于A中试管内液面高度 作对照实验,排除水的干扰
3.ABC
4.稀醋酸 不能,若没有实验Ⅲ,不能排除二氧化碳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
5.足量稀盐酸(合理即可) 有气泡产生(与上一空对应)
强化训练
1.C 2.B
3.思路Ⅰ: 新物质生成(或新物质出现或生成物出现)
(1)试管内液面上升 水(或H2O) (2)不变红(或仍为无色或无变化等,合理即可) 不合理 (3)= (4)密封 (5)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