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与评述”领域的内容,是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理解、判断的教学活动。以经典作品为实例引导学生了解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美术作品的创作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再现性的,一是表现性的。再现性的艺术是以真实再现客观世界为目的;表现性绘画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偏重表达画家个人的主观精神。本课共四个版面,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4页,内容为齐白石的代表作品《虾》主图右下特意配一小图,呈现真虾形象,结合左侧文字,以及下方“想一想”,进行理解;第二部分为第5页,选取塞尚和梵高的作品,依旧采用作品与原景对比的方法,并设“想一想”栏目,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第三部分为第6页,以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为例,左下方的“想一想”围绕作品设计5个问题,希望同学讨论,得出结论;第四部分为第7页,选取4幅表现长城的例图,“思考与讨论”栏目引导学生进一步就艺术与生活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左下方“名家论述”栏目援引名家相关论述。
教学目标:
首先能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却又比生活内涵更丰富,意义更深远。
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含义。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教师播放一段《猫和老鼠》的动画短视频,观看完视频后提问:动画片当中的猫和老鼠形象活泼可爱,他们和现实生活中的猫和老鼠有什么不同呢?
待同学回答完毕,教师总结。这些动画片中动物的形象来源于生活,但是却比生活中的动物更加鲜活可爱,几乎完全拟人化了,由此引出本课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新知探索
(一)初步探究
1.了解齐白石。
提问:屏幕上这位穿条纹衣服的艺术家你认识是谁吗?是谁让毕加索这样的艺术大师都不敢来中国?点明主角:今天我们不聊毕加索,而是聊一聊他曾高度评价的齐白石的艺术故事和他的艺术追求。
简要介绍白石生平概况(包括出生年月、13岁做木匠、27岁学绘画、40—50岁五出五归、57岁迁居北京、93岁去世等。)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2.探索齐白石的“虾”。
(1)摹古阶段
提问:齐白石在这张画面中画了一只怎样形态的虾?表现了虾的哪些结构?我们再来看一下虾身的墨色,虾身的墨色变化明显吗?
教师总结:这一时期齐白石画的墨虾作品主要集中在这个阶段的后期,以临摹为主,临摹的很不错,但是有点僵硬,不够灵活。除虾眼以重墨点睛外,其他墨色十分的接近。
写生阶段:结束了近十年的摹古阶段后,62岁他开始自己画虾的第二个阶段——写生阶段。为此他在自己的桌面的笔洗里养了数只虾方便观察其形
态。
提问:首先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现实生活的虾,现实生活中的虾有哪些特征?再来看一下齐白石写生阶段创作的虾,对比观察这两幅画面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教师总结:写生阶段齐白石的作品以群虾为主,这个时期的虾更有动态,虾身虾头的墨色开始有了变化,通过有韧性的线条表现虾须增加虾的活力。
(3)创作阶段:写生阶段持续了将近4年,4年后 66岁的齐白石开始了他画虾的第三个阶段,创作阶段,这期间总共进行了三次改造。
多媒体展示齐白石画的《虾》与现实生活中的虾,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后回答:看看画家笔下的虾和现实中的虾有什么不同之处?《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深入学习
欣赏董希文的油画作品《开国大典》,对照开国大典史实照片,引导学生体会艺术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结合书中“想一想”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探究: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一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油画中的天安门和真实的天安门有什么不同?
3.油画作品和史实照片相比,哪个图中的毛主席形象更突出?作者用什么手法来突出毛主席形象的?
4.在对人物的表现上,油画《开国大典》与史实照片相比较,哪个更集中、更典型地表现了开国大典这一历史事件?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
(三)拓展学习
欣赏《拜克托瓦尔山》和《夜咖啡馆》,组织按照课本提供的“想一想”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从色调、光影等方面一起分析塞尚作品中《拜克托瓦尔山》和真实的拜克托瓦尔山。然后让学生按照课本中的“想一想”自主深入地进行比照分析,试着了解画家是如何艺术化地表现生活的。
要求学生认真欣赏作品,同时认真对照实景图片,找出画家笔下的作品与实景有何不同,并考虑画家对作品做了哪些艺术处理,这些处理的好处是什么,讨论发言。
教师提问:油画《开国大典》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真实——再现性艺术)
对比凡高的《夜咖啡馆》,这属于表现性艺术,思考:表现性艺术具有抽象变形的特点,它也是源于生活的吗?
通过再现艺术作品和表现艺术作品的对照,进一步说明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教师总结:表现性艺术以客观对象为媒介,主要在于表达作者个人的主观精神,即思想、情感、审美理念等。画面的艺术形象予以夸张、变形的处理,或予以荒诞的组合等,从而创造出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课堂练习:
通过之前几幅经典作品的详细解析,我们对本课的含义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所以请学生思考后各自举例一件美术作品,来谈谈其是来源于生活何处,又是如何高于生活的
课程总结:
本课在师生共同讨论探索几幅经典之作中探究生活中的艺术,体验各种艺术手法的魅力,欣赏大自然的美与艺术作品的美。师生在活动中共同提高。未来希望有更多地机会让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学习新知、开阔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