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21:4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7张PPT)
统编部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从榷场贸易的发展中见
一、榷场的设立中见
政权的并立
榷场的设立中见
政权的并立
契丹帐
宋·苏颂
行营到处即为家,
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
四时畋猎是生涯。
qiong
tian
逐水草而居,非定居的游牧生活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北方人逃避战乱带去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契丹已经有了农耕、冶铁和纺织等生产,并开始了建筑房屋城邑
隋朝时期
唐朝时期
9世纪后期
由游牧生活发展为定居生活
问题一:分析辽朝的发展趋势,解释其发展趋势呈现什么特点?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国号:
定都: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辽太祖)
契丹族
辽(有时称契丹)
上京临潢府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契丹文字
契丹皮囊壶
契丹贵族生活图
契丹鸡冠壶
契丹货币
在民族交流与交融
中发展
辽的发展
公元936年,石敬瑭反唐自立,契丹出兵扶植其建立晋国,辽太宗与石敬瑭约为父子。石敬瑭按照契丹的要求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东至于海,西至金山(阿尔泰山),北至胪朐河(克鲁伦河),南至白沟(河北雄县北的白沟通河),幅员万里。
辽的发展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古者未失燕蓟之地……为中原险要,以隔阂匈奴不敢南下,而历代帝王尚皆极意防守,未尝轻视。自晋祖弃全燕之地,北方关险,尽属契丹。契丹之来,荡然无阻。
——(宋)富弼
结合图文材料,说说辽占领燕云十六州的影响。
①对契丹:便于南下;
②对中原王朝:无屏障以抵御北方民族的入侵——冲突加剧
政治上的分离、经济上的联系
——榷场的设立
977年,在镇、易、雄、霸、沧州各置榷务
辽的发展
一、契丹族与辽的建立

916年
北宋
960年
西夏
1038年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下列示意图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是( )
A
B
C
D
C
观看视频,了解党项族
李元昊
“西朝是西夏的别称,源于地理位置,相对于宋朝和辽朝,西夏位于西部,所以自称西朝”。
——徐俊 、《中国古代王朝和政权名号探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11月 :第276页。
兴庆建国、史称西夏
二、党项族与西夏的建立
二、党项族与西夏的建立
时间:
建立者:
民族:
国号:
定都:
11世纪前期
元昊(大夏皇帝)
党项族
西夏
兴庆府
11世纪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这些做法(  )
A.促进了西夏的社会进步
B.加剧了民族矛盾
C.体现了民族战争的延续
D.促进了对外交往
A.促进了西夏的社会进步
西夏符牌
西夏货币
西夏文字
二、党项族与西夏的建立
榷场的开闭中见
政权的交往
辽(游牧文明) 北宋(农耕文明)
输出商品
种类
漆器
茶叶
瓷器
粟(小米)


农业产品、手工业制品、奢侈品等
矿物
香料(进口)
骆驼
丝织品
牲畜和土特产品等
(雄州榷场)宋辽输出商品对比表
二、政权的交往
1057年西夏扰边,宋朝警告说:“要以违约则罢和市,”随后停止榷场互市。英宗治平初年(1064年),西夏“求复榷场”,宋朝不许。后西夏上章谢罪,宋朝才恢复榷场。这反映了宋朝( )
A.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软弱性
B.对外贸易政策的灵活多变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D.政治统一促进了边境贸易
C.利用经济手段处理民族关系
榷场的设立
宋太祖晚期,保持友好的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宋太祖即位后,向辽发动了数次战争遭到失败,采取消极防御政策
宋真宗时期,辽军大举攻宋,签下“澶渊之盟”



问题一:在宋朝建国初期,宋与辽产生了怎么样的碰撞?
二、政权的交往
在位皇帝 时间 宋辽榷场
开闭情况
宋 太宗 986年 禁止河北商民与契丹贸易
988年 许边疆互相市易
宋 真宗 1003年 罢
1005年 澶渊之盟,双方达成协议,在河北陆续开放榷场,后又终仁宗、英宗两朝,双方民间互市不绝。
榷场的开闭情况反映出当时
政权的交往状态:战和交替
战和交替
澶渊之盟
请同学们做一个小小军事家,结合课文和下图,完成下面的战争报告吧!
二、政权的交往
北 宋





1.时间:
2.交战双方
攻方:
守方:
3.交战地点:
4.北宋关键人物
5.战争结果:
宋真宗时期

北宋
澶州(古称澶渊)
宋真宗
寇准
宋打退辽军。双方议和,签订“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盟约:
1.双方约为兄弟国
2.双方撤军,各守疆界
3.宋给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4.边境开设榷场(贸易市场),开展互市贸易
二、政权的交往
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
(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
(3)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4)议和的影响是什么?
(先战后和)
战争
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榷场的繁荣中见
民族的交融
客观评价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积极影响)
1.(北宋)仁宗去世的消息传到辽国后,辽道宗哭道:“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材料反映出,澶渊之盟 (  )
A.消除了民族间的隔阂 B.助长了契丹族的势力
C.加重了北宋人民负担 D.维持了长久和平局面
2.大量中原书籍经由榷场流入辽国,潜移默化改变着辽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材料反映出榷场( )
A.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B.给辽和宋带来了长久的和平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D.表明落后民族征服先进民族
D.维持了长久和平局面
C.加深彼此了解促进民族交融
根据材料客观评价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的影响)
材料一:规定宋要给辽岁币,每年银10万两,绢20万匹。这些都要由宋朝百姓承担。
弊:“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总之,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客观评价澶渊之盟(笔记)
利:双方展开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利: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
弊:“岁币”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
总之,从长远看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统一。
如何正确认识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并立?
多元一体

北宋
西夏
历史学家姚从吾说过:“(两族)相安既久…(辽人)逐渐变成了广义的中华民族。”
钱穆:“中华文化不仅由中国民族所创造,而中华文化乃能创造中国民族,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民族。”
宋与辽、西夏之间有
战有和,但和平交往是
民族关系的主流。
三方的密切来往,促
进了经济文化发展,有
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和统一。
易错点:
①宋辽夏之间的战争不是侵略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
②宋、辽不存在君臣关系,西夏称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