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21:5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导入新课
中外名人谈宋朝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
英国著名汉学家李约瑟
“谈到十一世纪(宋朝),我们犹如来到最伟大的时期。”
英国史学家汤因比
“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如果说唐朝是一轮辉煌的太阳,那么宋朝是一捧温婉的月亮,处处透着显示淡雅、宁静飘逸、绵软细腻的精致内敛之美。有宋300年以来,有人说它积贫积弱,有人说它拥有造极之世,有人说它是最具魅力的时代。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学习目标
1、知道北宋的建立,列举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分析政治上的重文轻武给北宋带来的影响。 2、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主要措施及作用。 3、通过分析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所带来的利与弊,客观认识历史问题,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经验教训。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北宋的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事件:
(4)都城:
960年
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
开封(东京、汴京、汴梁)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图一:951-959年形势图
图二:960年形势图
多个政权并存
“不流血而创立一个大王朝的奇迹”
黄袍加身
宋太祖赵匡胤,字元朗。祖籍涿郡,生于洛阳。后周建立后,受柴荣(后周世宗)器重,掌管殿前禁军,屡建战功。周恭帝即位后不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恭帝被迫让位,赵匡胤登基,建立“北宋”。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2.北宋的统一:
局部统一而非全国统一
(1)人物:宋太祖及其后继者
(2)方针:先南后北
(3)结果: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统一。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集权之因
《雪夜访谱图》
材料一: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赵普认为唐朝以来政局动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
藩镇(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夺其权
制钱谷
收精兵
——行政权
——财政权
——军事权
赵普
2.军事上:收其兵-收回兵权
(1)目的:解决武将专权的积弊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地控制了军队);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调分离);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驻地
驻地
驻地
将3
将2
将1
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
(2)影响:加强皇帝的权力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3.政治上:夺其权-强中央弱地方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北宋以前
(1)目的:防止宰相权力过大
(2)原则: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参知政事
枢密院
三司使
行政权
司法权
财政权
(3)在中央:设置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共同议政.还设立多重机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
①政事堂分割行政权
②枢密院分割军事权
③三司使分割财政权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副宰相)
枢密使、副
御史台
御史中丞
财政
军政
监察
行政
3.政治上:夺其权-强中央弱地方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①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①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
在地方
夺其权
在地方
制钱谷
②州县长官,三年一换
③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
②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4影响:
地方:
行政权、财权、兵权
中央:以宰相为首的百官
皇 帝
中央集权
强化君权
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了。
汉—唐
宋代
皇权不断加强
消极影响:冗官、冗费、军队战斗力减弱
唐朝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北宋文官出行图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神童诗》汪洙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为什么发生这种变化?
宋代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
三、北宋政治的重文轻武
三、北宋政治的重文轻武
1.目的: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①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 于武将
②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2.原因:
3.措施:
宋太宗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将领的指挥权。
宋太宗时,形成文臣统兵局面
③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大幅度增加科举考试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三、北宋政治的重文轻武
3.措施:
科举取士的表现: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4.影响:
相关史事: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
重文轻武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的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积极:
消极:
①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②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①军队战斗力减弱;
②官吏冗多办事效率低;
③增加朝廷的财政支出。
冗兵
冗官
冗费
三、北宋政治的重文轻武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四、王安石变法
范仲淹“庆历新政”失败,却为之后的王安石变法拉开了序幕。
范仲淹
(989-1052)
庆历新政:
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宋辽 北宋建立前,契丹族崛起后占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均告惨败。
辽逼迫北宋签订协议,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宋夏 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
双方达成和议,北宋每年给夏“岁赐”。
军事实力衰弱不振
对外:积弱
原因: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
四、王安石变法
四、王安石变法
1069年,宋神宗时
为了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保甲法等。
收到一些成效。
①行政效率低下;
②边疆战事屡战屡败;
③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
④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熙宁变法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等
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
认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过程是艰难曲折,是要付出代价的。
(1)背景:
(2)时间:
(3)目的:
(4)变法范围:
(5)主要内容:
(6)变法作用:
(7)失败原因:
课堂小结
北宋的政治
北宋建立:
加强中央集权
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地方
军事
①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杯酒释兵权)
②将领握兵不发兵③定期换防
①文臣担任地方长官(知州),三年一换
②设置通判→监督地方,分知州权
③设置转运使→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政治
重文轻武政策:
文臣统兵格局;大力发展科举制:名额多,地位高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开封(东京);局部统一
王安石变法:
背景、措施见p31
概况:1069年 宋神宗
目的: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失败根本原因: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课堂巩固
1.制作时间轴有助于培养历史时空观念,下图中①处对应的朝代是( )
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
2. “朕选满臣于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落(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建立刺史制度 B.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C.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 D.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