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竹节人》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0《竹节人》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8 21:20: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0《竹节人》(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课前解析
《竹节人》所在单元为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属于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这是教材编写上的历史性突破,承袭了前面“预测”“提问”“提高阅读速度”这三个阅读策略单元。作为阅读策略单元“有目的地阅读”第一课,《竹节人》在课前导读中直接给了三个阅读任务,分别为“写玩具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讲一个有关老师的故事。”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关注内容,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可通过单元导语,课前任务,课文内容,课后习题整体组合,前后联系,逐步呈现“有目的地阅读”这一主题,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让学生的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
教学目标
1、了解制作竹节人的工序,体会斗竹节人的乐趣。
2.学会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有针对性的阅读。
教学过程
单元导入
同学们,在进入课文之前,我们先来看这个单元的导语页,你从单元导语页中发现了哪些有用信息?
预设:这个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根据阅读的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是一个阅读策略的单元。相信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这一阅读策略在我们实际阅读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个单元中,我们还会继续学习这一阅读策略的学习。
互动课堂
(一)合作交流
同一篇文章,阅读的目的不同,关注的内容、采取的阅读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如果给你以下任务,你会怎么读《竹节人》这篇文章?
出示竹节人的阅读任务
(二)探究学习
学习任务一:写玩具指南,并教别人玩竹节人。
1.快速读课文,找出描写竹节人制作和玩法的相关段落,作上记号吧!完成表格。
学生作品展示
阅读方法总结
先快速阅读全文,再仔细阅读,可以采取绘制表格或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制作使用的材料、制作流程、使用方式写清楚。
4.竹节人的玩法
(1)老师总结玩法:将线绳一松一紧,竹节人的身子摆动,手挥舞。
(2)在竹节人的手上可以系上或安上东西当武器。
(3)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可以玩对打的游戏。
5.播放玩竹节人视频。
(三)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二: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1.细读相关段落,体会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想一想,“乐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斗竹节人 装饰竹节人 给竹节人取名号 围观斗竹节人
2.阅读方法:
读的过程中注意提炼文章中描写“我们”投入地做玩具、玩玩具的部分,可以采取标注关键词的方式,将能够体现“投入”的词句提炼出来,进行归纳总结,结合对具体词句的品读来呈现“传统玩具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习了一种新的阅读课文的方法—有目的地阅读,也就是根据自己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它不仅有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还有助于我们尽快地完成相关的阅读任务,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效果。
配套练习
思维创新大拓展
你知道的传统玩具有哪些?把你最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好吗?
参考答案
中国的传统玩具包括摇铃、九连环、陀螺、竹蜻蜓、风筝等。
1.拨浪鼓: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民间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早期的拨浪鼓是一种乐器,而不是玩具。
2.陀螺:传统的古陀螺大致是用木头或铁做成的倒锥形,玩法是用鞭子抽。
3.竹制蜻蜓:是中国传统民间儿童玩具之一,流传甚广。蜻蜓由两部分组成。这是一个竹柄。第二个是“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