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0.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21:57: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1张PPT)
前课回顾
后,唐朝国势 ,唐朝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 的局面。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人民赋役繁重又遇连年灾荒,
爆发了 (农民起义),给唐朝统治以致命打击。
907年, 建立 ,唐朝至此灭亡。
唐朝灭亡后,进入 时期,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 ,故其实质是唐末以来 局面的延续,同时也是中国重新走向 的过渡时期。
安史之乱
由盛转衰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朱温
后梁
五代十国
藩镇割据
武将
统一
五代形势图 后周时期
后周世宗柴荣改革
“以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陶岳:《五代史补》卷五《世宗问王朴运祚》
先南后北,先易后南
只可惜上天只给了我五年零六个月的时间。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陈桥兵变夺天下
宋太祖:赵匡胤
我本是后周禁军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59年,先帝崩逝,留下年仅七岁的幼主。960年,北汉联合辽军进犯,太后和皇上命我领兵出征,当我的部队行至陈桥驿时,突然拿出黄色的龙袍披在我身上,对我叩头跪拜,口称“万岁”,说什么都要我来当皇帝,我被迫无奈,推迟不掉,只好当了这个皇帝。
我建立一个新的王朝,后人称之为“北宋”,我仍把都城定在了开封(当时也称为汴京、东京)虽说我夺了后周柴氏的天下,但我一直善待柴氏一族,最重要的是我和我弟弟继承了后周世宗的遗志,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方针策略,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
五代形势图 后周时期
北宋虽统一了,但又没完全统一。其仅仅是统一了中原和南方(局部统一),周边仍有少数民族政权并立。
思考:宋太祖赵匡胤的心事烦恼是什么?为此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一、军事上:收其精兵——收回兵权
措施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杯酒释兵权
调兵权
枢密院
统兵权
禁军
皇帝
材料1:禁军不再设置最高统帅,而把禁军两司分为三衙,三衙将领只用一些资历较浅、容易驾驭的人来担任。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2 :
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
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
——《梁溪全集》
措施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一、军事上:收其精兵——收回兵权
换将
驻地1
将1
换将
驻地2
将2
换将
驻 地3
将3
措施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材料3:在兵力部署上,禁军一半诸京师开封,一半驻地方,“使京师之兵足以制诸道,则无外乱;合诸道之兵足以当京师,则无内变。内外相制,无偏重之患。
北宋统治者按照“守内虚外”的政策进行军事部署。在边境上只驻少量禁军,而将重兵驻扎在内地。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措施4:内外相制,守内虚外
影响:1、积极: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2、消极: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二、中央上:稍夺其权——二府三司化相权
皇 帝
三司
中书门下(政事堂)
枢密院
同平章事
(宰相)
度支
盐铁
户部
参知政事
(副宰相)
枢密使、副
御史台
御史中丞
财政
行政
军政
监察
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
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权力。不但在宰相之下添设“参知政事”作为副相,还以枢密使分取宰相的军权,以三司使(又称“计相”)分取宰相的财权。经过这番改革,本来“事无不统”宰相,只剩下有限的权力,皇帝便可总揽大权。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影响:1、积极:实现民政、军政、财政三权分立,有利于加强皇权;
2、消极:造成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措施: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二、地方上:稍夺其权——文臣通判治地方
“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知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篇》
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知府等地方长官)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措施1:派文臣担任各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措施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三、地方上:制其钱谷——收其钱财归中央

府州军监

安抚使司(“帅”)
转运使司(“漕”)
提点刑狱司(“宪”)
提举常平司(“仓”)
监司
知州、知府
通判
知县、县令
“太祖之制诸镇,以执其财用之权为最急。”
——南宋叶适
措施3: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影响:1、积极: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消极:造成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项目 目的 措施 影响
军事方面 消除武将专权的积弊 1、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 2、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 3、内外相制,守内虚外; 加强了军队的控制,但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在中央 削弱宰相的权力 实行二府三司制,分化事权,削弱相权 实现民政、军政、财政三权分立,有利于加强皇权但造成官僚机构臃肿,行政效率低下。
在地方 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1、派文臣担任各州县长官,实施三年一换制度; 2、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3、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造成地方官僚机构的臃肿。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 曹翰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 民间谚语
武将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宋朝的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重文轻武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 [唐]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新唐书·兵志》
思考:为什么北宋初年要采取重文轻武的措施?
目的:避免武将专横跋扈的情况再次出现,威胁皇权。
(一)重文臣,轻武将
两宋正副枢密使
出身占比图
文臣
武将
——整理自《中国封建王朝兴亡史》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辞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 [宋] 蔡襄《端明集》
《武经总要》前集卷七所载《平戎万全阵图》
①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北宋兵力统计表 (数据:《宋代养兵政策剖析》)
时间 总兵力
976年 37.8万
996年 66.6万
1021年 91.2万
你认为北宋“重文轻武”中的“轻武”是轻视武备和军队吗?
轻武是指抑制武将发展,但不是轻视武备和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
(二)重文教,抑武风
劝学诗
宋真宗 赵恒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北宋各时期科举人才情况
太祖 太宗 真宗 仁宗 英宗 神宗 哲宗 徽宗
在位时间 17 21 25 41 4 18 15 25
科举人才数(人) 104 691 826 3105 352 1951 1664 3975
宋代平均每年取士的人数约为唐代的5倍,约为元代的30倍,约为明代的4倍,约为清朝的3.4倍。
——《宋代扩大科举取士与冗官问题》
②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发展科举制。
1、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的名额;
2、提高进士的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xiáng],朝诵暮弦,洋洋盈耳。
——节选自北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陈寅恪先生文集》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宋代指南针
宋代火器(模型)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重文轻武的政策给宋朝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宋代只不过是残唐五代的延续,宋代之所以国祚长久,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
——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宋代的统一,其疆域面积远不及汉唐;而其统治所达到的纵深严密层面,却是前朝难以比拟的。此后,中国历史上再没有出现过地方严重分裂割据的局面。
——邓小南《宋代历史再认识》
赵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①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
②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
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
矫枉过正,弊端丛生
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一岁所用,养兵之费,常居六七。
——蔡襄《端明集》卷22
增设官僚机构
扩充军队
养兵养官、战争赔款
分散军权
冗官
冗兵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积贫
积弱
王安石变法
改革时弊 :王安石行变法
富国之法(经济)
强兵之法(军事)
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市易法、均输法
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取士之法(教育)
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作用: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
目的:
摆脱统治危机,富国强兵。
但由于变法触及大官僚、大地主利益,遭到强烈反对,变法失败。
北宋的政治
特点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分化事权,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