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上)中小学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为可靠的证据是( )
A.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铜容器残片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D. “神农尝草”的神话传说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属于出土的考古资料,能证明中国古代水稻种植的历史,可信度最高,B项正确;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铜容器残片,只涉及到手工业,并没有涉及农业种植,排除A项;人面鱼纹彩陶盆也属于手工业,并不能直接证明农业,排除C项;神话传说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可信度不是太高,排除D项。故选B项。
2.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天子不私求财’的传统从此打破。”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 经济萧条 B. 诸侯争霸 C. 社会动荡 D. 王室衰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天子不私求财’的传统从此打破。”可知,周王要向诸侯国乞求,说明当时同王室的权威已经大不如前,王室衰微,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王室的地位,并没有体现经济方面,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诸侯间的争斗,因此也没有体现社会动荡,排除BC项。故选D项。
3.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 分封制的崩溃
B. 商鞅变法的作用
C. 兼并战争的后果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学术环境相对宽松;面对社会的动荡与变革局面,各阶级阶层代表人物从不同的立场角度出发,发表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因此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选项D符合题意;而选项A分封制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才废除的;选项B商鞅变法,题干内容没有涉及;选项C兼并战争,在题干内容在没有体现,所以选项ABC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4.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新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书同文,车同轨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创立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套制度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皇权至上属于该套制度最为突出的特点,C项正确;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排除A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体现出的是郡县制度的特点,排除B项;书同文,车同轨属于秦统一的措施,排除D项。故选C项。
5.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下列属于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 )
①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 ②统一文字为小篆
③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统一铸造五铢钱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对经济的控制,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统一调配物资,①③④项正确,A项正确;统一文字为小篆的是秦朝,②错误,排除BCD项。故选A项。
6. 高度发展的汉文化随丝绸之路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域各地皆发现属于汉文化的各种重要资料。”这反映出( )
A. 汉朝的军事实力十分雄厚 B.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文化逐渐衰落
C. 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 D. 张骞出使西域促使汉朝版图扩张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根据材料“高度发展的汉文化随丝绸之路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可知,说明的是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汉朝的军事实力十分雄厚,排除A项;材料体现出汉文化的到传播,没有涉及汉文化逐渐衰落,排除B项;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联系,与版图扩张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7. 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
A. 张衡 B. 蔡伦 C. 张仲景 D. 班超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促进了文化传播,B项正确;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排除A项;张仲景是东汉名医,编写《伤寒杂病论》,排除C项;班超在东汉明帝时出使西域,排除D项。故选B项。
8. 整理表格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关键词“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孙刘联军取得胜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208年,曹操和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所以反映的战役应是赤壁之战,D项正确;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决胜战役,排除A项;巨鹿之战是秦末大起义中,项羽率领数万楚军,同秦名将章邯、王离所率四十万秦军主力在巨鹿进行的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排除B项;官渡之战爆发在公元200年,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曹操与袁绍争夺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仗,排除C项。故选D项。
9. 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 北方战乱不断
B. 妇女地位提高
C. 儒家思想盛行
D. 北方经济衰退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及所学知识可知,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较为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不断,政权分裂更替频繁。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历史时期,为日后隋唐时期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A符合题意;BCD项内容材料中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不断的相关史实。
10.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 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北方的战乱,不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11. 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期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材料反映了( )
A. 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 B. 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C.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 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擅长骑射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期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D项正确;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快是学习中原的政治制度,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加强,B项不如D项合适,排除B项;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体现的是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的表现之一,但无法完全概括材料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2.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代表,下列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 B. 《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书圣”
C. 《兰亭集序》创作于西晋时期 D.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兰亭集序》创作于东晋时期,C项错误,符合题意;ABD项均是关于《兰亭集序》的正确表述,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1)材料一中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___,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__(朝代)开始;图二文物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此文物是____________(文物名称);图三人物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末年擅长“中医针灸”的名医及其成就。同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医学著作及其提倡预防疾病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答案】(1) ①. 甲骨文 ②. 商朝 ③. 司母戊鼎 ④. “仁”
(2)名医:华佗 成就: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任意一点即可)
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理论:“治未病”
(3)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任意一点或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文字:依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刻写在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故①是甲骨文;朝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②是商朝;文物:依据图示重“832.84千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故③是司母戊鼎;思想:依据图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中人物是孔子,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核心思想是“仁”。
【小问2详解】
名医及成就:依据题干“东汉末年”“擅长中医针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华佗,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中医针灸,用汤药为人治病,而且能实施外科手术,他还发明了麻沸散,让病人和酒服下,失去知觉,然后进行各种手术,华佗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编创了“五禽戏”;著作: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他虚心项名医求教,四处奔走,广泛收集民间药方,总结前人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一书;理论: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张仲景提出“治未病”思想,提倡预防疾病。
【小问3详解】
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上为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时至今日依然具有显著的时代价值,传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日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一中河姆渡居民利用骨耜主要种植哪种粮食作物?随着图二铁农具的出现,当时还产生了什么农业耕种技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二中我国著名水利工程示意图,请写出它的名称。它都发挥了哪方面的功能。
材料三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3)根据材料三中的社会境况,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材料四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大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
——《晋书 食货志》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1)粮食作物:水稻 耕种技术:牛耕
(2)名称:都江堰 功能:防洪、灌溉、水运(任意两点即可)
(3)政策:休养生息 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4)原因: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统治者采取适当政策发展经济。(任意两点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粮食作物: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河姆渡居民生活在长江流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
耕种技术:根据图二和所学可知,随着铁制工具的出现产生了牛耕技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为开发山林准备了条件。
【小问2详解】
名称:根据材料图片和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秦国李冰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功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都江堰发挥着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充分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小问3详解】
政策:根据材料“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和我所学可知,反映的是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治世局面: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以农为本,使国力有了很大增强,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小问4详解】
原因:根据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和所学可知,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比较安定;江南地区统治者采取适当政策发展经济等。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兼并,……逐渐形成了以华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直到汉朝以后,华夏族才渐渐称为汉族。
——选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材料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但使龙城飞将(龙城飞将;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
材料三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尉迟 尉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从4个“共同”作出了深刻阐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新华网《习近平的民族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争霸的利处?
(2)据材料二,请指出古诗中的“胡”在秦汉时主要指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北方边境各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图表反映的是哪场改革中的哪项措施?并概括这场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
【答案】(1)利: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趋势。
(2)少数民族:匈奴
主要措施: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名称: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改鲜卑姓为汉姓 历史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
(4)理解:中华文明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小问1详解】
利处:根据材料一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时期的战争使一些诸侯国被消灭,国家出现了走向统一趋势。
【小问2详解】
民族:根据材料二“但使龙城飞将(龙城飞将;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所学可知,古诗中的“胡”在秦汉时主要指匈奴族;
主要措施:根据所学可知,为巩固北方边境安宁,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并修筑长城;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小问3详解】
改革及措施:根据材料三和所学可知,材料三的图表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主要有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作用:根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页增强了北魏实力。
【小问4详解】
理解:根据材料“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可知,中华文明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2023—2024学年(上)中小学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科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6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2.答题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学生直接在试题上答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道试题,每小题2分,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
1. 农耕经济的发展是文明进步的基本条件。如果要考证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地之一,最为可靠的证据是( )
A. 山西陶寺遗址出土的铜容器残片 B.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C.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D. “神农尝草”的神话传说
2.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乞求……‘天子不私求财’的传统从此打破。”材料反映的现象是( )
A. 经济萧条 B. 诸侯争霸 C. 社会动荡 D. 王室衰微
3. 王国维说:“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于九流各创其学说。”他意在说明
A. 分封制的崩溃
B. 商鞅变法的作用
C. 兼并战争的后果
D. 百家争鸣的原因
4.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新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 )
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
C. 皇权至高无上 D. 书同文,车同轨
5. 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是中国“大一统”理念完全定型的关键阶段。下列属于汉武帝在经济上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有( )
①在全国统一调配物资 ②统一文字为小篆
③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④统一铸造五铢钱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6. 高度发展的汉文化随丝绸之路大量传播到天山南北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域各地皆发现属于汉文化的各种重要资料。”这反映出( )
A. 汉朝的军事实力十分雄厚 B. 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文化逐渐衰落
C. 丝绸之路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 D. 张骞出使西域促使汉朝版图扩张
7. 纸的出现是人类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下列人物中与纸的改进直接相关的是( )
A. 张衡 B. 蔡伦 C. 张仲景 D. 班超
8. 整理表格是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 牧野之战 B. 巨鹿之战 C. 官渡之战 D. 赤壁之战
9. 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该民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
A. 北方战乱不断
B. 妇女地位提高
C. 儒家思想盛行
D. 北方经济衰退
10. 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 大大削弱了豪族势力,推动了社会发展
B. 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 结束了北方门阀制度,社会趋于安定
D. 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11. 擅长骑射匈奴人逐步由游牧转入农耕生活,发展了冶铁和制陶等手工业……西晋时期洛阳贵族官僚争用胡床、方凳等西北各族的家具。各族杂居地区的汉人也学习经营畜牧业。材料反映了( )
A. 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B. 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
C. 汉族学习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D. 民族交融趋势的加强
12. 《兰亭集序》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代表,下列对其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代表作 B. 《兰亭集序》作者被誉为“书圣”
C. 《兰亭集序》创作于西晋时期 D. 《兰亭集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3道试题,计36分)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自《中国中医药报》
(1)材料一中图一文物上的文字被称为___________,由此文物可以推断,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___________(朝代)开始;图二文物作为一级文物,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此文物是____________(文物名称);图三人物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东汉末年擅长“中医针灸”的名医及其成就。同时期的名医张仲景所编写的医学著作及其提倡预防疾病的理论分别是什么?
(3)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
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材料一图一中河姆渡居民利用骨耜主要种植哪种粮食作物?随着图二铁农具的出现,当时还产生了什么农业耕种技术,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
材料二
(2)观察材料二中我国著名水利工程示意图,请写出它的名称。它都发挥了哪方面的功能。
材料三 汉兴……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
(3)根据材料三中社会境况,汉高祖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吸取秦朝因暴政导致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什么政策?汉文帝和汉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出现了什么治世局面?
材料四 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大意: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物产丰富)
——《晋书 食货志》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15.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兼并,……逐渐形成了以华夏为主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直到汉朝以后,华夏族才渐渐称为汉族。
——选自董耀会《万里长城纵横谈》
材料二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夫未回还)。但使龙城飞将(龙城飞将;泛指英勇善战的将军)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
材料三
鲜卑姓 汉姓 鲜卑姓 汉姓
拓跋 元 贺兰 贺
丘穆陵 穆 独孤 刘
步六孤 陆 尉迟 尉
材料四 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的显著特征从4个“共同”作出了深刻阐述: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
——新华网《习近平的民族观》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春秋时期争霸的利处?
(2)据材料二,请指出古诗中的“胡”在秦汉时主要指北方哪个少数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始皇、汉武帝为巩固北方边境各采取的主要措施。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的图表反映的是哪场改革中的哪项措施?并概括这场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材料四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