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古诗三首
【内容出处】
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2019版)第11、12页。
【课标要求】
1.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2.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习目标】
1.会写“侯、章”等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4.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设计说明:结合课文内容、语文要素及编者意图,寻找语文课程标准与之匹配的要求作为本科学习目标的确立依据。同时,对课程标准中的与之匹配的目标进行细化。将“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分解为“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将“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分解为“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和“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
1.会写“侯、章”等8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1.能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能了解诗中涉及的节日习俗或传说,感受诗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内涵。
【评价任务】
1.完成学习任务一。(检测学习目标1)
2.完成学习任务二。(检测学习目标2)
3.完成学习任务三、四。(检测学习目标3)
【学习过程】
资源与建议
1.本课的三首古诗均与我国传统节日习俗或传说有关。《寒食》描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诗的大意是: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英缤纷,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宫城里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赐蜡烛,袅袅轻烟在王侯贵戚的府第飘散开。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整个长安城的美好春景,引人遐思。“日暮”二字在时间上承接前两句,“汉宫”指的就是唐宫,这是唐诗中常见的以汉喻唐的写法。“传蜡烛”指的就是寒食当日,宫中传赐新火给权贵豪门,“轻烟散入五侯家”表示权贵近臣们已蒙受皇恩表现出一派承平气象。
2.《迢迢牵牛星》是一首东汉时期的五言诗,大意是:牵牛星和织女星隔着银河遥遥相望,织女伸出纤纤素手拨弄织机,但一整天也织不成纹样,只有泪如雨下。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可两岸相隔又有多远呢?虽然两人之间只隔着这一条银河,却只能相顾无言。叠字的运用,使诗歌节奏鲜明,韵律优美舒缓。
3.《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创作的一首描写中秋月夜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月夜图。诗的大意是: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会落到谁家?全诗意境悠远,情韵含蓄,令人回味无穷。
设计说明:上述内容不仅告诉学生学习本课对于进一步理解单元语文要素“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重要意义。还告知学生在体会文章中心时候要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如何详写主要内容。再则为学生补充《古诗三首》的创作背景,为学生感悟诗意做好铺垫。
课前预习
任务一:读拼音,写词语。
哭qì( ) 五hóu( ) 文zhāng( ) yíng yíng( )
含情mò mò( ) qī( ) 乌yā( )
任务二: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词语。
1. 日暮汉宫传蜡烛。
2. 皎皎河汉女。
3. 脉脉不得语。
4.中庭地白树栖鸦。
任务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寒食》作者是 代的 ,诗中写的寒食节这天的风俗习惯是 。
2. 《迢迢牵牛星》选自《 》,诗中描绘的情景与我国古代民间故事“ ”有关。
3. 《十五夜望月》的作者是 代的 ,诗中“十五夜”指的是 。
《寒食》课中活动
学习任务一:古诗迁移,走进民俗
1. 列举你所知道的中国的传统节日。
2. 寒食节在我国很早就有了,许多诗人都曾写过关于寒食节的诗歌,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韩翃笔下的的《寒食》。
学习任务二:理解诗题,走近作者
1. 了解寒食节。
寒食节也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冬至后的第105天,清明节前1~2天。这一天,人们禁烟火,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斗鸡等风俗。
2. 了解作者韩翃。
韩翃(719—788),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3. 有感情地读一读诗,读好诗句的停顿。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学习任务三: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春城、御柳、汉宫、传蜡烛、五侯
2.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习任务四:化诗为画,体会意境
1. 《寒食》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2. 思考这首诗中哪些句子描写了春意?
3. 为什么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而不说“处处飞花”? 说一说“飞”字的妙用。
4. 寒食节那天全国禁火,夜幕降临后,大地一片漆黑。但在皇宫里却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奇特景象呢?是谁可以享有如此特权?如果你是长安的百姓,看到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6.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有何深意?
《迢迢牵牛星》课中活动
学习任务一: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自由读诗,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学习任务二: 初读古诗,把握大意
1.理解下列字词意思。
河汉女、擢、素、札札、机杼、章、零、盈盈、脉脉
2.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习任务三:探究内容,品味诗情
1. 通读全诗,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2. 读完这首相思之作,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抒发你读后的感受,你会用哪个词语呢?
3. 诗歌借助了哪些语句来传递这份相思的伤感与哀怨呢?
诗句 圈画词 感受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有感情地读一读诗,读出叠词的韵律美。
《十五夜望月》课中活动
学习任务一:古诗迁移,走进中秋
1. 圆月,是中秋的象征。中秋佳节,你都会做些什么呢?
2. 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3. 了解诗人王建。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王建是大历进士,早年即离家寓居魏州乡间。 20岁左右,与张籍相识,一道从师求学,并开始写乐府诗。他写了大量的乐府诗,同情百姓疾苦,反映时政弊端。他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所作《宫词》百首,在表达传统的宫怨之外,还广泛地描绘宫中风物,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材料。本诗选自《王司马集》。
学习任务二:初读古诗,读出韵味
自由读诗,读出古诗的停顿和节奏。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学习任务三:把握大意,整体感知
1. 结合注释,理解重点词语。
十五夜、中庭、地白
2. 结合课文注释说说诗句的含义。
学习任务四:精读古诗,感悟诗情
1. 为什么诗中写的是桂花?
2. “人尽望”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3. 诗歌前两句描写的景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个景物?为什么?
4. 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它是从哪个角度来描写的?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色?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5. 诗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6. 有感情地读一读,体会诗人的思念之情。
【检测与作业】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解释词语:
银汉:
玉盘:
2. 对诗句的赏析有误的一组是( )。
A. 第一句没有写月光,而是写“暮云”。
B. 第二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
D.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与亲人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3.翻译诗句。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4.写一首你知道的描写中秋的古诗。
【学后反思】
通过对传统习俗古诗词的学习,既能了解传统节日的相应习俗及古人过传统节日时的浓郁的节日氛围,还提升了传统文化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