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8课 辛亥革命 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8 23:4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8





【课程标准】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重点: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武昌起义、中华民国建立
难点:临时约法、辛亥革命意义
孙中山(1866.11.20-1925.3.12)是广东省中山县翠亨村人,名文,化名中山樵,出身于世代农民家庭,有一个哥一个姐一个妹妹,1979年去檀香山读书,22岁考上香港西医学院,1892年毕业,先后在广州、香港、澳门等地行医,期间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式的近代教育,1894年甲午战争期间上书李鸿章,想改革清政府,但甲午失败后,11月组织兴中会,走上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革命道路。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理论,理解辛亥革命的成果及思想实践的特点,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认识辛亥革命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通过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运用文献,解读印证
辛亥革命的特点、意义,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引导学生运用教材文献资料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辛亥革命是一
次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革命,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认识辛亥革命所反映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
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预 习
1.概述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局、意义。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什么内容?内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该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3.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目的:试图通过实行“新政”进行“自救”。
(2)内容:在官制、军事、商业、教育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改革。
(3)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使人们认识到,只有推翻清政府中国才有希望。
史料实证清末新政内容
清末新政主要包括下列内容: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编练新军,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省设立督练公所;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推行教育改革,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
2.资产阶级革命的准备工作
(1)组织准备:
①1894年11月,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组织兴中会,走上了革命道路。
②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与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创建中国同盟会,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2).思想准备
材料一 我们并不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如果满人始终执迷,仍然要把持政权,制驭汉族,那就汉族一日不死,一日不能坐视的!
材料二 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照现在这样的政治论起来,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所以我们定要由平民革命,建国民政府。
材料三 文明之福祉,国民平等以享之。当社会改变经济组织,核定地价,其现有之地价,仍属原主。所有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
——1906年《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
推翻清政府统治,反对民族压迫(民族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革命)
核定地价,涨价归公,国民共享(社会革命)
前提
核心
保障
【课堂探究】结合所学知识,你会怎样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①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愿望。
②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
(2)局限性: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民族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民权主义没有将整个封建主义作为斗争对象;民生主义是不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孙中山“三民主义”题词
(3).军事准备
孙中山除继续宣传革命的理论和主张外,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27日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巨大。
辛亥革命前的各次起义形势图
七十二烈士之墓
徐锡麟
秋瑾
3.预备立宪 背景 革命的推动
过程: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立宪派成立了预备立宪公会,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作为制定“宪法”的准备。
结果:不少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
立宪派三次的请愿
第一次是1909年10月至1910年1月。由江苏咨议局发起,要求一年之内召开国会。被清政府以“国民知识程度不齐”为理由拒绝。
第二次是1910年4月至6月。专门成立“国会请愿同志会”和“国会期成会”进行联络。并创办机关刊物《国民公报》进行宣传,被清政府以“财政困难、各地受灾、匪徒滋扰”为由拒绝。
第三次是1910年7月至11月。成立“各省咨议局联合会”,通过“速开国会”的提案。资政院成立,通过的第一个议案也是“速开国会”。清廷被迫宣布将召开国会的期限由九年缩短到五年,并立即着手组织内阁。
《钦定宪法大纲》
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首批内阁成员
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
内阁协理大臣:那桐、徐世昌
外务部外务大臣:梁敦彦
民政部民政大臣:肃亲王善耆
度支部度支大臣:镇国公载泽
学部学务大臣:唐景崇
陆军部陆军大臣:荫昌
海军部海军大臣:贝勒载洵
法部司法大臣:绍昌
农工商部农工商大臣:贝子加贝勒衔溥伦
邮传部邮传大臣:盛宣怀
理藩部理藩大臣:宗室寿耆
清皇族内阁合影
二、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知识链接】保路运动
1910年,英、法、德、美4国银行团逼迫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日,清政府为了向4国银行团借款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清政府颁布 “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投入的民间资本,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的广泛反对,从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政府则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更加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从而导致辛亥革命的总爆发。
辛亥秋保路死事纪念碑
(1)原因必然性:
①历史教训:维新运动的失败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物质和阶级基础: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较快发展,提供了民主革命的物质基础和阶级力量。
③思想基础:清末民权意识增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舆论准备。
④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广泛建立和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形成,为辛亥革命爆发作了组织准备。
⑤群众基础:“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使得清朝统治危机步步加深,各地人民的抗捐抗税斗争、收回利权运动等,为辛亥革命的爆发奠定群众基础。
偶然性:
①四川爆发保路运动。
②革命党人不慎点燃炸弹,革命不得不提前爆发。
(2)经过:1911年10月10日,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
(3)结果:起义军控制武汉三镇,成立湖北军政府。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省和上海纷纷独立。
辛亥革命形势图及武昌起义形势图
武昌起义
建立共和政体: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就职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中华民国的建立
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誓词
五色旗(五种颜色依次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象征着“五族共和”)
总统府
3.袁世凯(1859-1916)河南周口项城县袁张营村人,1912.3.10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1)权术 一面攻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提出议和
(2)帝国主义主持
(3)孙中山退让
(4)袁世凯向清政府施压
过程:1912、2、12清颁布《清帝逊位诏书》
孙中山辞职
袁世凯当选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统治中国269年的清王朝结束。
《清帝逊位诏书》(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溥仪(幼年)
4.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①颁布: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②内容: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等等。
③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经济: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3)思想: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风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1.意义:性质上: 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剪辫子 放足运动 中山装 西式婚礼
2.局限性:
(1)表现: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
材料 辛亥革命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南京政府名义上是中央政府,但并没有实现国家的真正统一,也没有结束国家的混乱状态。
——《吴玉章回忆录》(1878-1966)
追 问
1.概述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经过、结局、意义。
2.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有什么内容?内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该思想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3.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4.试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评价。
◎课堂总结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武昌起义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清末新政
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预备立宪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的建立
意义:政治、经济、思想、风俗文化
局限性
背景
内容
认识
兴起
发展
背景
爆发
结果
建立共和政体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
原因
清帝退位
就任临时大总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