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辽宁省绥中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初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4-03-19 18:00:59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一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成的古生物分队在青藏高原卓奥友峰地区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鲨鱼化石(左图),为当时的6级海洋生态链补上第二级缺环。右图为某地地层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卓奥友峰地区的地理环境为( )
A. 湿润的森林环境 B. 温暖的海洋环境
C. 干燥的沙漠环境 D. 寒冷的草原环境
2. 如果该化石发现于地层③,那么下列关于地层形成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地层形成于白垩纪 B. ②地层形成于二叠纪
C. ④地层形成于奥陶纪 D. ⑤地层形成于泥盆纪
【答案】1. B 2. B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卓奥友峰地区有鲨鱼存在,说明此时该地最可能是温暖的海洋环境,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题详解】
该化石发现于地层③,说明地处③为三叠纪晚期,读图可知,①②岩层位于③岩层之下,说明形成时间早于三叠纪晚期,④⑤岩层位于③岩层之上,说明形成时间晚于三叠纪晚期;白垩纪形成于三叠纪晚期之后,A错误;二叠纪形成于三叠纪晚期之前,B正确;奥陶纪与泥盆纪形成于三叠纪晚期之前,CD错误;故选B。
【点睛】地质年代顺序为宙、代、纪、世、期。每个大阶段叫宙,即冥古宙、太古宙等。宙以下为代。分为古元古代、中元古代和新元古代。代以下分为纪,如三叠纪、侏罗纪等。纪以下分为世,每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纪以下为期,是最小的地质年代单位。
下图为我国某地气象站1月某日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其中风向方位角是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可以用来表示风向。完成下面小题。
3. 该日8时至12时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
A.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B. 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
C. 太阳辐射先增强后减弱 D. 地面辐射一直不变
4. 若此处存在山谷风现象,则夜间盛行( )
A. 谷风,主要吹东北风 B. 山风,主要吹东南风
C. 谷风,主要吹西南风 D. 山风,主要吹西北风
【答案】3. A 4. B
【解析】
【3题详解】
当气温增减变化值大于0时,气温一直在升高。读图可知,该日8时至12时气温增减变化值大于0,说明气温一直在升高,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故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A正确;大气逆辐射最强的时间是大气温度最高的时间,B错误;8时至12时,太阳高度一直增大,12时达最大,故太阳辐射一直增强;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辐射也增强,CD错误。故选A。
【4题详解】
若此处存在山谷风现象,则夜间谷地气温较高,气流上升,气压降低,山地温度低,气压高,风从山地吹向谷地,故夜晚盛行山风,AC错误;读图可知,夜间的风向角为100°多,为东南风,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睛】风向方位角0°表示北风,90°表示东风,180°表示南风,270°表示西风。
近些年来,发展经济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近日,国家水利部等提出到2035年华北地区地下水要实现采补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下图是河北三地间1964年-1998年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图(图中数字表示年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所示地理现象在一年中表现最突出的月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6. 下列措施有助于实现当地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农业措施是( )
A. 重力漫流灌溉 B. 禁止开采水源 C. 调整种植结构 D. 雨季雨水回灌
【答案】5. B 6. C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华北地区水资源最短缺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华北地区春季冬小麦返青,用水量大,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没有到来,降水较少,故华北地区春季需水量较大,地下水开采量较大,因此水位较低月份是4月,B正确。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华北地区气候干燥,重力漫流灌溉易造成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A错误。禁止开采水源不符合实际情况。B错误。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作物,可实现当地地下水采补平衡,C正确。雨季雨水回灌不是农业措施,D错误。故选C。
海洋中的逆温现象,即水温随海水深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阿拉斯加湾是位于太平洋东北角的半封闭海湾。图为阿拉斯加湾北部温度和盐度随海水深度变化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海域逆温层厚度约为( )
A. 50m B. 70m C. 90m D. 110m
8. 据图推测,该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是( )
A. 呈正相关 B. 呈负相关
C. 表层呈正相关,深层呈负相关 D. 表层呈负相关,深层呈正相关
9. 该海域逆温层厚度最小的季节可能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7. A 8. C 9. B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图示温度曲线随海水深度变化的变化特征,可知逆温层的上边界大约为海水深度90m,而逆温层下边界大约为海水深度140m,所以该海域逆温层厚度约为50m。故A选项正确。
8题详解】
根据图示海水温度曲线与海水盐度曲线的变化特征,可知该海域海水温度与盐度的关系表现为表层呈正相关关系,深层呈负相关关系。故C选项正确
【9题详解】
由图可知海水逆温层是表层水温低,深层水温高,夏季,该海域获得的太阳辐射多,表层海水温度较高,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温差减小,逆温层厚度最小。故B选项正确。
【点睛】y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纬度、洋流、季节、深浅。
盲谷是指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水流流进没有谷口的死胡同或河谷,形成的断尾河景观。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盲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景观最可能位于( )
A. 新疆 B. 贵州 C. 吉林 D. 江苏
11. 图中河流终年不断,但湖泊水位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是由于( )
A. 生活用水量大 B. 蒸发旺盛 C. 湖水渗入地下 D. 该地气候干燥
12. 与盲谷地貌成因相似的地貌是( )
A. 牛轭湖 B. “V”形谷 C. 溶斗 D. “U”形谷
【答案】10. B 11. C 12. C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盲谷分布于石灰岩地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的石灰岩地区最典型的分布区位于云贵高原,因此图中景观最可能位于贵州,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题详解】
生活用水量大和气候干燥、蒸发旺盛会导致湖泊水量减少,不利于湖水保持稳定,ABD错误;丰水期是湖水渗入地下,不会使湖泊水量明显上升,当湖泊进入枯水期时,地下水可以补给湖泊,使湖泊水量不会明显下降,从而使湖泊水位基本保持稳定,C正确。故选C。
【12题详解】
盲谷是指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由于石灰岩地区流水溶蚀作用强,地表水渗漏现象严重,导致形成盲谷。溶斗也是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C正确;牛轭湖为废弃的古河道,A错误;“V”形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B错误;“U”形谷是冰川侵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即石灰岩分布区。 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水和二氧化碳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氢钙,而碳酸氢钙可溶于水,于是就会形成空洞,并随着水的溶蚀作用逐渐扩大。 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等省。
绿绒蒿是滇西北横断高山区著名的现赏植物,以其花大、色泽艳丽、姿态优美而著称。6月上旬,滇西北的雨 季拉开序幕,此时也正值许多高山植物的花季。绿绒蒿花朵根据天气状况及不同昆虫的活跃程度差异,有时会“娇羞”地闭合。左图示意绿绒蒿花朵,右图示意绿绒蒿花瓣茎时段因特定开合状态所呈现环境与花内的温度变化走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绿绒蒿开放后会在特定条件下闭合,原因最可能是( )
A. 紫外线较强烈,减轻对花瓣的灼伤
B. 山风风速较快,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C. 防止昆虫进入,降低对花朵的破坏
D. 山区降水较多,避免雨水冲刷花蕊
14. 右图温度变化走势下,绿绒蒿花瓣开合状态表述正确的是( )
A. 全天花瓣闭合 B. 白天闭合,夜晚展开
C. 全天花瓣展开 D. 白天展开,夜晚闭合
【答案】13. D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高山紫外线强烈,但花瓣闭合不能有效减轻强紫外线对花瓣的灼伤,A错误;风速快,植被抗倒伏能力取决于枝干而非花朵,B错误;绿绒蒿在雨季开放,花朵向下低垂闭合可有效避免被雨水浸泡和冲刷;花朵向下低垂,吸引地面昆虫,方便昆虫避雨,提高授粉率,C错误;降水多会影响花朵的传粉、授粉情况,D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结合材料,由环境温度可知,绿绒蒿所在的滇西北横断高山区昼夜温差大。白天环境温度高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太阳照射,使花内温度升温慢于环境温度;夜晚环境温度低时,花瓣通过闭合可以减少花内热量散失,使花内温度降温慢于环境温度;达成的效果是使花内昼夜温差相对于环境温差变化小。综上所述,排除BCD;故选A。
【点睛】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下垫面;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育政策调整 B. 落户政策放宽 C. 医疗条件改善 D. 行政区划变动
16. 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 人口老龄化加剧 B. GDP增长缓慢 C. 环境承载力下降 D. 产业结构优化
【答案】15. B 16. D
【解析】
【分析】
【15题详解】
根据图片信息,2016~2019年户籍人口增长比常住人口快,如果是生育政策改变,常住人口基数大,增长应该比户籍人口快,A项错误。当地落户政策放宽,使得户籍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常住人口,B项正确。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行政区划的变动对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影响是相同的,两者人口增长的速度不会存在较大差异,CD项错。所以选B。
【16题详解】
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而之前一段时间,该市常住人口增长迅速,所以该市应该是产业结构发生了改变,得到了优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不再那么强烈,D项正确。人口老龄化对户籍人口同样有影响,并且会使得该市劳动力短缺,常住人口增长迅速,A项错误。GDP增长缓慢以及环境承载力下降会使得当地失去对外来劳动力的吸引力,常住人口可能有所下降,BC项错误。故选D。
【点睛】区域户籍政策的变化是导致外来落户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会导致区域对于劳动力数量的需求量发生变化,会使得常住人口数量出现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简述深秋晴朗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答案】(1)深秋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能力弱,大气温度低,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地面温度很低且下降很快。温度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华成霜,出现霜冻。
(2)烟雾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水汽、尘埃,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可预防霜冻。
(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将一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
【解析】
【详解】(1)深秋晴朗的夜晚,空中的云量较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热的能力比较弱,大气温度较低,这样大气的逆辐射就比较弱,大气保温作用也比较弱,此时地面温度极低且降温速度较快。在温度低到一定程度时,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霜,此时便会出现霜冻现象。
(2)柴草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烟雾,柴草烟雾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以及尘埃,这些物质能大量吸收地面所产生的长波辐射,大气温度会随之逐渐升高,这样大气逆辐射的强度便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会把一定量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样可以减少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可以用来预防霜冻灾害的发生。
(3)“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而逐渐升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中的大气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后而升温;“大气还大地”即大气逆辐射会将一部分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的热量返还给近地面,这就是所说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点睛】第3题在解答本题时把大气受热过程的三个环节逐个解释一下即可。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说出青海湖沿岸河流三角洲的成因。
(2)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原因。
(3)说出治理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主要措施。
【答案】(1)青海湖的支流从上游带来丰富的泥沙;河流入湖,地势变缓,流速下降,泥沙沉积;收到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
(2)全年盛行西北风;风沙向东移动堆积(沉积);东岸湖滩的沙丘受到东岸高山阻挡后,沙粒停落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
(3)生物措施:封沙育草,乔、灌木的防沙林带;设置沙障工程;改进农业技术;调整农业结构。
【解析】
【分析】该题以青海湖东岸为背景,考查三角洲的成因,风力作用与风积地貌,荒漠化的治理。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考察三角洲的成因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角洲的成因因此流水的搬运作用和湖水的顶托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结合材料可知,青海湖的支流从上游下来的过程中,带来丰富的泥沙,在河流的入湖口由于地势变缓,流水的速度减慢,河流的搬运能力减弱,沉积丛增强,泥沙沉积;同时受到湖水的顶托作用,泥沙沉积,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三角洲。
(2)本题主要考查沙丘分布原因。由材料分析可知,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而由于该地全年盛行西北风,河口三角洲沉积物,会随着西北风的作用,不断向东推移,并沉积,同时,由于东岸分布有日月山,因此当从西侧吹来的风沙,受到山脉的阻挡作用,从而导致沙粒停落,进而造成湖岸东测广泛的风沙堆积。而西岸湖滩的沙子,在风力作用下,多会沉降于湖中,不易形成沙丘;因此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
(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荒漠化的措施。荒漠化治理措施,可以结合荒漠化破坏的原因进行分析,根据材料分析,青海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属于高寒气候,由于过渡放牧、过度开垦、再加上工程建设、修路,从而导致地表植被不断破坏,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荒漠化不断加剧。可以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以采用固沙或建设立式沙障等措施;生物措施可以采用封沙育林育草,退耕、退牧还草等措施。
【点睛】认真阅读材料很重要,结合沙漠化的形成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影响沙丘的因素。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理条件进行荒漠化治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漫长时间形成的土壤,其土质疏松,有机质(腐殖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非常适宜植物生长。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多大风天气,夏季降雨充沛,草向植物茂盛,冬季寒冷,黑土广布。近些年来,该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严重。
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其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下图是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
(2)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以下扎,通气透水不便。说出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的原因。
【答案】(1)夏季高温多雨,促使(草甸)植物生长,增加有机质来源;冬季漫长、寒冷(有季节性冻土),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机质分解慢;有机质生产大于分解(有机质不断积累);所以东北平原土壤肥沃。
(2)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腐殖质积累更多;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肥力较高;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改善土壤结构。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免耕法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素养。
【小问1详解】
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主要的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
【小问2详解】
读图可知,免耕法的好处是:土壤表面有秸秆覆盖,使腐殖质积累更多.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减少对土壤的翻动,保护了土壤的分层结构.使表层土壤较高肥力得以保持:免耕又可以对蚯蚓等土壤生物起到保护作用,使其更好地改善土壤结构。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期初考试
高一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2023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和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组成的古生物分队在青藏高原卓奥友峰地区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地层中发现了鲨鱼化石(左图),为当时的6级海洋生态链补上第二级缺环。右图为某地地层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距今2.2亿年的三叠纪晚期,卓奥友峰地区的地理环境为( )
A. 湿润的森林环境 B. 温暖的海洋环境
C. 干燥沙漠环境 D. 寒冷的草原环境
2. 如果该化石发现于地层③,那么下列关于地层形成时间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地层形成于白垩纪 B. ②地层形成于二叠纪
C ④地层形成于奥陶纪 D. ⑤地层形成于泥盆纪
下图为我国某地气象站1月某日风向与气温增减变化示意图,其中风向方位角是指以正北方向为起点,顺时针方向转动的角度,可以用来表示风向。完成下面小题。
3. 该日8时至12时气温变化的原因是( )
A. 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 B. 大气逆辐射达到最强
C. 太阳辐射先增强后减弱 D. 地面辐射一直不变
4. 若此处存在山谷风现象,则夜间盛行( )
A. 谷风,主要吹东北风 B. 山风,主要吹东南风
C. 谷风,主要吹西南风 D. 山风,主要吹西北风
近些年来,发展经济应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已经成为社会共识。近日,国家水利部等提出到2035年华北地区地下水要实现采补平衡,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下图是河北三地间1964年-1998年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图(图中数字表示年份)。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 图中所示地理现象在一年中表现最突出的月份是( )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6. 下列措施有助于实现当地地下水采补平衡的农业措施是( )
A. 重力漫流灌溉 B. 禁止开采水源 C. 调整种植结构 D. 雨季雨水回灌
海洋中的逆温现象,即水温随海水深度增加而递增的现象。阿拉斯加湾是位于太平洋东北角的半封闭海湾。图为阿拉斯加湾北部温度和盐度随海水深度变化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该海域逆温层厚度约为( )
A 50m B. 70m C. 90m D. 110m
8. 据图推测,该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关系是( )
A 呈正相关 B. 呈负相关
C. 表层呈正相关,深层呈负相关 D. 表层呈负相关,深层呈正相关
9. 该海域逆温层厚度最小的季节可能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盲谷是指地表河流流至石灰岩地区,水流流进没有谷口的死胡同或河谷,形成的断尾河景观。下图为我国某河流盲谷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 图中景观最可能位于( )
A. 新疆 B. 贵州 C. 吉林 D. 江苏
11. 图中河流终年不断,但湖泊水位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是由于( )
A. 生活用水量大 B. 蒸发旺盛 C. 湖水渗入地下 D. 该地气候干燥
12. 与盲谷地貌成因相似的地貌是( )
A. 牛轭湖 B. “V”形谷 C. 溶斗 D. “U”形谷
绿绒蒿是滇西北横断高山区著名的现赏植物,以其花大、色泽艳丽、姿态优美而著称。6月上旬,滇西北的雨 季拉开序幕,此时也正值许多高山植物的花季。绿绒蒿花朵根据天气状况及不同昆虫的活跃程度差异,有时会“娇羞”地闭合。左图示意绿绒蒿花朵,右图示意绿绒蒿花瓣茎时段因特定开合状态所呈现环境与花内的温度变化走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绿绒蒿开放后会在特定条件下闭合,原因最可能是( )
A. 紫外线较强烈,减轻对花瓣的灼伤
B. 山风风速较快,增强其抗倒伏能力
C. 防止昆虫进入,降低对花朵的破坏
D. 山区降水较多,避免雨水冲刷花蕊
14. 右图温度变化走势下,绿绒蒿花瓣开合状态表述正确的是( )
A. 全天花瓣闭合 B. 白天闭合,夜晚展开
C. 全天花瓣展开 D. 白天展开,夜晚闭合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级市2007~2019年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推测该市2016~2019年户籍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生育政策调整 B. 落户政策放宽 C. 医疗条件改善 D. 行政区划变动
16. 2010年后,该市常住人口变化缓慢,主要是由于当地( )
A. 人口老龄化加剧 B. GDP增长缓慢 C. 环境承载力下降 D. 产业结构优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下图)……”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可分解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地面”三个环节。下图示意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简述深秋晴朗夜晚容易出现霜冻危害的原因。
(2)分析主人公朱开山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柴草的作用。
(3)请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海湖湖滨地带分布有广泛风沙堆积(下图)。青海湖区沙丘的主要沙源是西岸和北岸几条大河造成的河口三角洲沉积物,而沙丘集中分布于湖东平原。青海湖区盛行风向主要为西北风,近年来,近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问题日趋严重,已经严重威胁到湖区周边生态安全。
(1)说出青海湖沿岸河流三角洲的成因。
(2)分析沙丘集中分布于青海湖东部而西岸少的原因。
(3)说出治理青海湖周边地区风沙的主要措施。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土是大量枯枝落叶或草本植物难以腐化、分解,历经漫长时间形成的土壤,其土质疏松,有机质(腐殖质)含量是黄土的十倍,非常适宜植物生长。我国东北地区春季多大风天气,夏季降雨充沛,草向植物茂盛,冬季寒冷,黑土广布。近些年来,该地区黑土流失、肥力衰退问题严重。
中国农业大学在吉林省梨树县建有试验田,以秸秆还田为基础推行免耕法,对土壤进行修复和保护,效果明显。其做法是:秋季玉米收获时,运用收割机一边收获作物一边将秸秆切断,均匀覆盖在土壤表层,同时将秸秆高茬留在田地;春季播种时不需要挖开土地,通过机器将种子精准地埋进地里,避免对土壤的扰动。下图是该试验基地制作的传统耕作方式和免耕法对土壤的影响对比图。
(1)从气候角度分析东北平原土壤肥沃的原因。
(2)在传统的耕作方式下,频繁翻耕的土壤在农具的挤压和降水的影响下,会在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作物根系遇到这一层后难以下扎,通气透水不便。说出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法能够改善土壤肥力的原因。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