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5.24《月亮上的足迹》说课课件(19张)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七年级上人教新课标5.24《月亮上的足迹》说课课件(19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6 10:09: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月亮上的足迹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月亮上的足迹》是人教课标版教材第五单元第24课。本单元的几篇课文都与科学知识有关,学习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本课所讲的内容是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过程,目前,我国的航天事业正如火如荼地开展,从1970年我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到2003年我国将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再到今年9月29日“天宫一号”发射成功,每一次的发射都激发着每位中国人的爱国之心,所以学习这篇课文很具有现实意义,更能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情感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说教学对象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说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 拓展延伸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法 说学法思考评价法 分析归纳法 自主探究法 总结反思法 说教学过程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以下五版块: 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概括要点 精读课文,研讨细节 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课外活动 我们的家—地球月球表面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快速阅读要点:
①集中注意力,默读。
②不回视,不逐字阅读。
③抓住关键点阅读。快速阅读,概括要点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畅谈(chàng):尽情地谈。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昂首挺立:仰着头笔直地立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jí):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快速阅读,概括要点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实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在文中筛选圈点出表示时间的短语,请思考:
①登月的全过程按时间发展和空间位置可以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用示意图标示飞船向月球进军的行程(注明时间、距离、速度等)。
②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1969年7月16日上午火箭发射后2分42秒离地9分5秒火箭发射后13小时30分19日晚8点33分19日晚9点32分20日上午7点32分21日凌晨5点17分40秒21日上午11点39分11点51分22日0点15分22日上午6点35分25日凌晨1点35分8秒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快速阅读,概括要点师生共同归结课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评说”的结构方式: 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精读课文,研讨细节1.朗读课文的1~2语段对登月事件及意义的概说,根据文章语言环境的提示,筛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要素。
2.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精彩朗读并背诵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评价登月意义的话。
3.作者以平实的语言记录登月的过程,尽管没有过多的议论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举出片断说明。发散思维,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课外活动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转眼间已是四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历史,重温经典,在叹服人类用聪明才智谱写壮举的同时,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着人类探索的脚步,精彩神话的创造就孕育在这坚实的探索之中,我们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梦想在不久的将来会变成鲜活的现实,让我们共同祈祝人类未来更美好。 搜集、整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完成一期介绍月球奥秘(如月球的起源、地质构造、月貌、月相、月食、潮汐等)或月亮文化为题的手抄报。 谢谢大家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