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2019) 高一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音版(2019) 高一必修音乐鉴赏第二单元 腔调情韵《独特的民族风》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音版(2019)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4-03-19 09:10: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独特的民族风》课的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科书
高一年级第二单元
独特的民族风
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教科书第二单元腔调情韵——多彩的民歌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中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本课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不同地域民歌的风格及各民族民歌独特的艺术特点,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到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也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智慧结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就是民族的.”特别是对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牡丹汗》的了解和学习,增强学生对维吾尔族历史文化艺术的了解,渗透民族团结教育。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与人们的生活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有紧密关系,也是形成其民族风格的重要原因。认识“长调”、“囊玛”、“爱情歌曲”等民歌体裁。
教学重点:
聆听、感受、体验三首民歌的音乐情绪,认识理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在音乐实践中,运用聆听、模唱、体验、学会鉴别三个民族民歌在音阶、调式、节奏、旋律与民族语言的结合方面的不同,掌握该民族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扎巴依的春天》,并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是用哪些乐器演奏的,歌曲体现出哪个民族的音乐风格?
【设计意图】:
这首歌曲是目前学生耳熟能详并喜欢的一首歌曲,也是一首带有浓郁新疆维吾尔族民歌特色的歌曲,用这首歌曲做引课,创设情景境,渲染气氛,拉近本课与学生间的距离,通过老师的设问,让学生在听赏歌曲的过程中,从身边熟悉的音乐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导今天的课题:独特的民族风。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听赏三首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同时思考以下问题(课件一直伴随三首民歌出示问题):
1、三首作品各用什么语言演唱的?
2、三首作品抒发了什么情感?
3、三首作品的歌词揭示了什么样的哲理?
4、三首作品在节奏、旋律、调式等音乐形式要素上,如同体现各自的民族风格的?
【设计意图】:
本节课欣赏的三首民歌,全部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聆听的同时带领学生学习知识,由学生通过自我研究、探寻,去发现知识的来龙去脉,去彰显自己的个性,去展示表现自我的方式方法,去体现自我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容许学生实现自我发展。
1、初听《辽阔的草原》,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得出结论:
(1)、用蒙古语演唱的。
(2)、歌曲抒发了辽阔草原上蒙古族青年牧民对爱情生活的向往、珍惜和追求,歌曲感情真挚。
(3)、歌词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点题,借喻草原中的各种自然现象抒发青年对爱情生活不够一帆风顺的心情,表现出惆怅的心情。
(4)、节奏具有自由、舒展、漫长等特点,由于蒙古族人民唱歌时往往听者间有较远的距离 ,并且演唱的场所往往在室外,所以歌唱时气息宽广,旋律开阔悠长、绵延起伏的特色,这与草原特有的地域、地貌环境是分不开的。
(5)、调式采用羽调式,富有西洋小调色彩,使音乐具有了鲜明的草原蒙古族色彩。
2、复听《辽阔的草原》,在复听过程中,提示学生感受民歌的感彩以及节奏调式特征
(6)、学唱,体验蒙古族短调民歌《嘎达梅林》。
(7)、讨论并得出结论:
长调民歌特征:一字多音
短调民歌特征:一字一音
【设计意图】:
这种问题情境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层层深入,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培养并不断提高,学习的视野与范围不断的拓展,通过聆听、感受、体验、学唱、讨论把蒙古族的民歌的长、短调自主的发现其特征,充分的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初听《宗巴郎松》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得出结论:
(1)、用藏族语言演唱。
(2)、歌曲抒发了藏族人民追求高尚情操美德的圣洁之情。
(3)、歌曲用比兴的修辞手法,表面上在写实、写景,其深层内涵却揭示着做人的哲理:草原要用洁白的棉花来装饰;人要用高尚的道德来充实自己,才会有朋友接近他。
(4)、节奏以音乐的曲式结构分为引子和歌曲两部分,节奏较舒缓平稳,内在律动感较强。
(5)、旋律舒缓优美,细腻典雅,歌声高亢纯净。
(6)、介绍囊玛的产生、得名、音乐的特点。
(7)、介绍藏族踢踏舞,带领学生学唱跳踢踏舞步。
(8)、学唱《宗巴郎松》片段,体会囊玛音调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对知识点的分析,再感受藏族的踢踏舞步、学唱的片段,把藏族的载歌载舞的音乐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与了解,增强对藏族音乐民族风格的认识。
3、初听《牡丹汗》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答以上问题得出结论:
(1)、用维语演唱的。
(2)、歌曲热情奔放却又饱含深情,民族风格鲜明。
(3)、歌曲用比喻的手法,但也极富哲理:表面上是在赞美恋人,实质是劝解人们交友要有选择,对爱情要专一。
(4)、学习维吾尔舞步,感受维吾尔音乐的热情奔放。
【设计意图】:
我们身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学生对维吾尔族的音乐与舞蹈都不陌生,对维吾尔族音乐风格非常熟悉,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去感受维吾尔族音乐与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语言语音等因素的联系。
三、探讨三个少数民族民歌的民族风格和地方风格成因:
由学生概括并归纳,教师总结板书:
地区: 内蒙古 西藏 新疆
语言: 蒙语 藏语 维吾尔语
经济: 牧业 农牧结合 农耕
文化: 草原文化 高原文化 绿洲文化
乐器代表: 马头琴 扎木聂 手鼓、弹布尔
【设计意图】:
探讨各民族风格与地方风格形成的原因,使学生了解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歌产生与发展,都与这个民族生活的地域,生活方式,经济形态,文化传统,文化交流等因素分不开,通过交流,辨析使学生明确:任何文化现象都与这个民族的经济基础和文化渊源是分不开的。
四、小结:、
同学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在歌词修辞手法上是相通的,但在歌词内容、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结构、演唱方式、伴奏乐器等方面又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各民族的风格和地方风格的不同,三个民族生活的地域人文环境、经济形态不同,又具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必定会形成不同风格的音乐特点。可见任何文化现象都与物质基础和文化渊源密不可分,所以才形成了独特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优秀音乐文化,同时又为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歌文化锦上添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