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他的《答谢中书书》,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为历代写景名作。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像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简介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1、 以小组为单位欣赏作者是怎样写景的?(参考《山峡》的各种描写角度) 合作探究 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视“清流见底”,又平看“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晓”,“夕”两层来写,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时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变化、动静的结合等。
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2、 古人善于从一川一坳之中发现地理形胜之美,在对美的描述之中表达其中的适己之意。想想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合作探究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答谢中书书》翻译课件16张PPT。答谢中书书陶弘景题解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札记”,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课文疏通1、解释加粗的词
四时具备 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2、解释句子
实是欲界之仙都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有人说陶弘景的文章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美在哪里?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色彩相配之美——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意境美动静相衬之美四个美点:
山水相映之美,
色彩配合之美,
晨昏变化之美,
动静相衬之美。 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你能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表现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并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走近作者
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背诵比赛山 ,古 。
高 ,清 。
两 ,五 。
青 ,四 。
晓 ,猿 。
夕 ,沉 。
实 。
自 ,未 。
课文小结《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时陶弘景写给好友谢征的一封回信,本文也是吟咏自然风光的佳作。作者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秀美的山川景色,传达出与自然融合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体现了酷爱自然,归隐山林的人生志趣,流露出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点名中心——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写景 四季常景 俯视——清流见底 叙议结合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语言凝练
晨——晓雾将歇 层次井然
日变景 昏——夕日欲颓
感叹抒怀————欲界仙都,与其奇者
(沉醉山水的喜悦,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自豪)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廖廖68个字,就概括古今,包罗了四时,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兽,使文章清幽隽雅,像诗一般优美动人。你喜欢哪一幅画面,写一段赏析的文字。 如何描写景物1、抓住景物的特征(不同季节、时间变化、气候不同、地理特征)
2、要选好观察的角度(远近仰俯)
3、安排好描写的顺序(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课件31张PPT。记承天寺夜游苏 轼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买房: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娶亲: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古有一人: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
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
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
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他的一生是:“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 家”之一。1079年,因反对王安石被贬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承天寺 位于今湖北省黄冈市南,南唐初年建寺,初名“南禅寺”。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赐名承天寺,其规模仅次于开元寺,因寺宇第一山门横匾上有金光闪烁的“月台”两字,故又名月台寺。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请读出下列加点字的音
解衣 藻荇
遂至 未寝
jiěxìngsuìqǐn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温馨提示:
声音亮,吐字清;
像说话,有真情;
重停顿,悟意境。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读课文,疏通文意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全文翻译门
高兴的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 ,
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考虑、想到
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于是、就睡共同、一起庭院到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清澈透明
水草交错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原来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罢了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品读课文,体会意蕴
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 “藻、荇交横”写竹柏倒映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揣摩下列句子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
4、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欢欣、喜悦)(低沉、失落 )(兴奋、惬意) (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闲人,即清闲的人,这里并非指闲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杂的意味。首先,“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作者表面上说自己和张怀民是闲人,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其次,“闲人”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他何尝愿做一个“闲人”呢?赏月“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通达乐观闲人小结:
苏轼遭遇“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心情抑郁,但是他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郁闷,抚平心灵的创伤,表现了坦荡、旷达、笑对人生的生活信条。学习本文,在感受庭院月夜小景的同时,更感受到了他那从容应对苦难的人格魅力。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浣 溪 沙①
苏 轼
游蕲水清②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③。
谁道人生无再少④?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⑤。 ①选自《东坡乐府》。 ②[蕲水]即现在湖北浠水。 ③[子规]布谷鸟。 ④[无再少]没法再现青少年时代。 ⑤[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在老年感叹时光流逝,自伤衰老。白发,老年。唱黄鸡。感慨时光流逝。因黄鸡能报晓,故用以指代时光流逝。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唐·杜甫)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唐·王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请解释红色词语的含义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遂至承天寺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门高兴地于是、便 交错纵横原来是课件12张PPT。苏 轼
苏轼其人 承天寺课文阅读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出身世族地主,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7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之后他几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文忠公”。 承天寺甬道承天寺庑廊陀罗尼经幢(宋)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明。怀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活动一 文字游戏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联绵:在课文各段落,选列关键词,以联绵形式,组建既有趣味又能贯串段落文意的文字——「冠首」游戏。 月明星稀,月到天心,月透窗纱,月照松泉。 明月清风,明心见性,明镜高悬,明日天涯。 例如
?月:明:联绵顶真用心思活动一 文字游戏联绵顶真用心思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顶真:选取文中词句,以顶真接龙方式,完成文字接续游戏,以能涵盖篇章段意为主。横行霸道,道听涂说,说明事理,理清义解,「解衣欲睡」。 明日黄花,花红柳绿,绿满芸窗,窗映霜月,「月色入户」。 例如(首尾二句皆出自课文中)
? 「藻荇交横」 :「积水空明」 :活动二 抒情入画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说明:
?
(一) 每人各画一张承天寺夜游图。
?
(二)交换所画夜游图,人各一张。
?
(三)根据所持创意不同的图画,在课文中找寻最恰当的词
句,题写于画面上(不限一句) 。
?
(四) 共同欣赏比较,鉴赏画题是否相符,观摩切磋。 自题自画写幽情活动三 双簧做秀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说明:
?
(一)改写课文:以散文化形式,或新诗分列句式,将课文内容改写成幽默、趣味、口语化或兼而有之的文字,且能笼盖全篇文意。
?
(二)由学生在幕后读白,而幕前学生依照读白内容情节,表演动作。
?
(三)共同欣赏讲评。
?幕里说来幕外演 活动三 双簧做秀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范例:【邀友夜游承天寺记】
晚风轻轻
微微吹临
颤动着这周遭的景物
侧耳倾听
似乎是天籁之佳音
我正想解衣就寝,
上床安睡就盼望着一个美梦的来临呀!
真想不到那如霜如碧的月光,脉脉含情
悄悄的透进窗纱,一眼晶莹幕里说来幕外演 活动三 双簧做秀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不禁令我意念迷盈
又从梦乡边缘乍醒
于是,只好挺起腰身
想想这良辰美景
该与谁共享共分
才不会任它空来虚设,辜负良辰
走着,走着
就来到了承天寺
找找老友张怀民吧!
想不到他也还未就寝
就邀他来 幕里说来幕外演 活动三 双簧做秀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携手同行,共赏良辰月景
?
怀民,怀民……
难道你不为此刻触景生情
瞧,这庭院积水空明
看那松柏竹影
真像水中交横的一片藻荇
涤荡着你我的心灵
?
啊!
何时没有月亮? 幕里说来幕外演 活动三 双簧做秀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却偏偏在此时照临!
何处没有竹柏?
却偏偏在此地留影!
怀民,怀民
如果没有两颗默契的心
又怎能孕育这份纯真悠雅的闲情
我俩
真不愧是神仙的化身! 幕里说来幕外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