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4张PPT。三 峡郦道元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
3.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特征,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疏通文意识三峡作者:郦道元
北魏时人
地理学家
代表作:《水经注》
《三峡》即选自《水经注》三峡简介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最为奇秀的一段,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的山水画廊。宜昌的南津关是其东端,四川奉节的白帝城是其西端, 其间全长193公里。三峡由西陵峡、巫峡、 瞿塘峡组成。西陵峡以“险”著称,巫峡以“秀”见长,瞿塘峡以“雄”著称。 瞿塘峡 长江从白帝城夔门到巫山县大溪镇,横穿七岳山,形成瞿塘峡。全长约8千米,江面狭窄,最宽处不超过150米。巫峡 从四川省巫山县大宁河口,到湖北巴东县官渡口,全长45千米,是完整幽深的峡谷,有巫山十二峰,著名的神女峰即位于此。西陵峡 西陵峡西起巴东县的官渡口,东到宜昌市的南津关,全长126公里。以宜昌市的西陵山得名,是三峡中最长的一个峡。自上而下,共分4段:香溪宽谷,西陵峡上段宽谷,庙南宽谷,西陵峡下段峡谷。沿江有巴东、秭归、宜昌3座城市。 西陵峡可谓大峡套小峡,峡中还有峡,如破水峡、兵书宝剑峡、白狗峡、镇山峡、米仓峡、牛肝马肺峡、灯影峡等等。夔门——三峡的大门三峡风光quēxī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读准字音预习与交流朗读 正音: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xiāngsùzhāo预习与交流朗读 正音: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tuānyǎnshù预习与交流朗读 正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朗读 正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zhǔ预习与交流 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读准节奏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①略无阙处:
②重岩叠嶂:
③夏水襄陵:
④沿溯阻绝:
⑤乘奔御风:
⑥素湍绿潭:
⑦回清倒影:
⑧清荣峻茂:
⑨晴初霜旦:
⑩林寒涧肃:
⑾属引凄异:
⑿哀转久绝:预习与交流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①略无阙处: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
②重岩叠嶂: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
③夏水襄陵:夏天江水漫上山陵。
④沿溯阻绝:上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断。
⑤乘奔御风:骑上快马,驾着疾风。
⑥素湍绿潭: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
⑦回清倒影: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⑧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⑨晴初霜旦:初晴的日子或结霜的早晨。
⑩林寒涧肃: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肃静。
⑾属引凄异: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
⑿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预习与交流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 )
②哀转久绝( )
古今异义
①至于夏水襄陵( )
②或王命急宣(
)预习与交流通假字
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开缺口。)
②哀转久绝(“转”通“啭”,婉转发声。)
古今异义
①至于夏水襄陵(古义:到了;今义:另外。)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连词,表选择。)预习与交流一词多义
自: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介词,从。)
②自非亭午夜分(表示假设的连词,如果。)
绝:①沿溯阻绝(动词,断。)
②绝巘多生怪柏(副词,极,特别。)
词类活用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
②良多趣味(良:形容词用作副词,实在,真的。)
③空谷传响(空谷:名词用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 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疏通文意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宣昌南津关,长193公里。略无,完全没有。阙,同“缺”。简直没有空缺中断的地方叠嶂:重叠的山峰。自非:假如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襄:上。陵:山丘。曦:阳光。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阻绝:阻隔不通(断)。。朝:早晨。暮:晚上。虽:即使。或:有时奔:代快马。御:驾。疾:快。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清倒影:清波回旋,物影倒映。巘:山峰,绝巘:极高的山峰。飞漱:飞流冲刷。清荣峻茂:水清,树荣,山高,草茂。
(清澈;欣欣向荣;峻峭,山高而陡;茂盛。)良多:很多。旦:早晨。林寒涧肃:树林寒静;
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肃:肃穆。
(寒肃:形容冷气逼人)啸:拉长声音叫。属引:连续不断。宣:宣布君主的诏谕。译 文 在七百里三峡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重重的峭壁,遮天蔽日。若不是在正午或者半夜,看不见日月。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山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了江陵。其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译 文(2 ) 春冬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凉。空旷的山谷回响着猿啼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拓展延伸三峡工程十大世界之最
1.世界防洪效益最为显著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水库调洪可消减洪峰流量达2.7万立方米每秒——3.3万立方米每秒,能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洪水。
2.世界最大的电站。三峡水电站总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846.8亿千瓦时。
3.世界建筑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4.世界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主体建筑土石方挖填量约1.34亿立方米,混凝土浇筑量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拓展延伸三峡工程十大世界之最
5.世界施工难度最大的水利工程。
6.施工期流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7.世界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闸。
8.世界级数最多、总水头最高的内河船闸。
9.世界规模最大、难度最高的升船机。
10.世界水库移民最多、工作最为艰巨的移民建设工程。
精读可课文看三峡第二课时预习与交流1.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
预习与交流1.三峡两岸的山有什么特点?
连绵和高峻。2.请概括课文第2—4段的大意。
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水涨流速,交通阻断;3段写春冬时三峡情景:水退潭清,风景秀丽;4段写秋天三峡情景:水枯气寒,猿鸣凄凉。预习与交流3.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预习与交流3.第2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先从正面落笔,后分两层来写:以“沿溯阻绝”概括水势险恶;以“王命急宣”的特例给人具体印象。又加上奔马和疾风的比喻,则给人的感受更加形象而深刻。4.第3段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先写俯视江中所见,后写仰视所见,由峡底写到山上,最后作者总结,状写了四种景物。预习与交流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预习与交流5.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有代表性事物猿。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三峡雄伟秀丽的风光的?抓住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整体感知文章整体是先写山,后写水。
山:两岸连山,群峰对峙 (高峻美) 水——
夏:大水猛涨,江流湍急(奔放美);?
冬、春:素湍绿潭,清荣峻茂(凄婉美);
秋:林寒涧肃,哀猿凄清(清幽美)
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写水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因为“峡”的意思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有山才有“峡”,所以从山写起。三峡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写水。写水先写夏水,后写春冬之水,因为夏水最盛,最为凶险、迅疾,最具特点。最后描写三峡之秋的悲凉气氛。文本探究作者描写景物,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声有情,请你找出表现形、色、声、情的关键词语,并认真体味。语言赏析 如:文中描写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绿”绘色,以“湍”、“悬”、“漱”绘形。这些皆与“清荣峻茂”相照应。而写秋景,则重在绘声,“长啸”、“凄异”、“哀转”,渲染了肃杀的气氛。其描绘手法因时而变,因景而异,显得变化多端,摇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则蕴涵其中,一个“趣”字,确切地表达了此时的愉悦之情,而末段的“凄”字,既是对猿声的描述,也是对秋景所触发的感情。 山——奇特险峻(高峻美)
三峡 夏——湍急 (奔放美)
(美) 水 春冬——清幽(清幽美)
秋——凄清 (凄婉美) 板书设计1、十二巫山见九峰,船头彩翠满秋空。 朝云暮雨浑虚语,一夜猿啼月明中。 2、扁舟转山曲,未至已先惊。白浪横江起,槎牙似雪城 。3、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 4、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6、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 积累描写三峡的诗句拓展延伸课件37张PPT。短文两篇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2.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4.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和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第一课时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南京)人。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作者链接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征,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征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读准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读准字音
颓tuí 与yù预习与交流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重点实词
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四时俱备(四季)
晓雾将歇(消散)
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预习与交流一词多义
欲:夕日欲颓(将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相与步中庭(一起)
自: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
自康乐以来(从)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古今异义
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 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预习与交流整体感知
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全文可分三部分。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而后分“晓”与“夕”两层来写。
※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文本探究
1、“答谢中书书”中的两个书该如何理解? 书①:中书,南朝时候的官员称谓。
书②:即书信,是文体的一种。
所以由此我们知道,“答谢中书书”是陶弘景给谢中书的一封信。文本探究
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史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文本探究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总引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四季景 俯瞰——清流见底
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
写景 晓雾将歇
日变景
夕日欲颓
抒怀 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板书设计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拓展延伸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苏轼 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写作背景给加点字注音。
解( )衣
藻荇( )
遂( )至
未寝( )
jiě xìng suì qǐn
读准字音预习与交流读准节奏用“/”划出课文的朗读停顿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预习与交流一词多义
遂:遂至承天寺。(于是)
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打洞)《狼》
寻:寻张怀民。(寻找)
未果,寻病终。(不久)《桃花源记》 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
古:只是
今义: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耳——
古:罢了
今义: 耳朵 预习与交流积累重点词语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文本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一是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二是因为月色很美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清闲的人 “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故其笔下的月夜才如此空灵、皎洁。闲语言赏析找出本文写景的句子,说说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 交横,盖竹柏影也。”
句中无一个“月” 字,却无处不是写皎洁的月光。作者用 “积水空明”四字,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
用 “藻荇交横 ”四字,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给人以一池春水静谧之感;
“藻荇交横” 是以竹柏倒影来烘托月光,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这个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无尘俗的胸襟。
作者是如何描写月色的?
描绘————庭中月色
贬官 谪居
追求————美好事物
人生观
热爱生活、旷达处世板书设计 你知道其他描写月亮的诗句吗?拓展延伸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北宋.王安石)
关于“月亮”的诗句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唐· 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李白]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王维]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杜甫]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唐·孟浩然)
举杯邀明月, 对饮成三人。 (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课件26张PPT。观潮周密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本课重点的文言词句。
2.感受钱塘江潮宏伟壮观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体会本文精炼生动的语言,感受文章多描写的自然之美和人情之美。
4.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第一课时
疏通文意理思路 作者链接 周密 字公谨,号草窗,原籍济南,后迁吴兴(今属浙江)。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宋灭后不再做官,他的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著有《武林旧事》、《草窗词》、《齐东野语》。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是他进入元朝后所作。
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 ) 斋( ) 艨艟( )
履( ) 倏( ) 舸( )
泅( ) 僦赁 ( )
仞( ) 绮( )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霆(tíng) 斋(zhāi) 艨艟(méng chōng)
履(lǚ) 倏(shū) 舸(gě)
泅(qiú) 僦赁 (jiù lìn)
仞(rèn) 绮(qǐ)方:方其远出海门 :当……时
方出神: 正
方七百里: 面积 观:观潮:观看(动词)
天下之伟观也:景象(名词) 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仅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一词多义预习与交流为: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海涌银为郭:成为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算是 以:以此夸能:凭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和时间
词等连用,表示时间(助词) 预习与交流势:势极雄豪:气势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阵势 能:以此夸能:本领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预习与交流①天下之伟观也(观:动词作名词,景观,景象)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尽:形容词作动词,穷尽。)
③皆披发文身。(文,名词作动词,画着纹身;刺着花纹。“文”通“纹”,原指花纹,这里做动词。)
④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标:名词作动词,树立,举)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穹:形容词作动词,高过) 词类活用预习与交流①方其远出海门(古义:当……时。 今义:方形等)
②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古义:接近、连接。 今义:边际)
③吞天沃日(古义:用水淋洗。 今义:肥沃)
④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古义:两个词,意为疾驶和腾起。 今义:跳跃着奔跑)
⑤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古义:举枪。 今义:一种体育器械) 古今异义预习与交流⑥人物略不相睹(古义:人和物。 今义:特指人)
⑦皆披发文身(古义:画花纹。 今义:文字、文章等)
⑧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古义:名词,长官,官名。 今义:一般作姓氏)
⑨江干上下十余里间(古义:上游到下游,指地域,区域,名词。 今义:用来表示大约数目) 预习与交流自学课文,疏通字词,理解文意。1、结合课下注释与课前预习,把握课文大意;
2、圈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解决个人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2、通过合作做到逐字逐句翻译。
3、注意把握通假字、词类活用和一字多义现象。
(千万别忘了及时记录!)小结 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第二课时
精读课文析语言 预习与交流1.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之盛。预习与交流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第一、二段的内容。
当潮水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远远看去几乎像一条银白色的线;随着潮水越来越近,就像玉城雪岭一般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宇宙,涤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数百条战船分列两岸,然后演习五阵的阵势,忽而疾驶,忽而腾起,忽而分,忽而合,极尽种种变化,同时有在水面上骑马、舞旗、举枪、挥刀的人,好像踩在平地上一样。忽然黄烟四起,人和物一点儿也看不见了,只听得传来水爆的轰鸣声,如同山崩塌一样。待到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看不到一条船的踪迹,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预习与交流3.第三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披发文身,手持大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4.第四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
有联系,这是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的精彩。如删去,表现不够充分。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潮水汹涌图
2.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水军演习图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吴儿善泅图
4.写观潮人众之多。 ——游人观潮图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围绕“观潮”刻画了哪几幅图画的? 整体感知海潮的雄伟壮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声如雷霆吞天沃日远近形色声势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写出了江潮怎样的特点?
文本探讨文本探讨 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图“? 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有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文本研讨阅读下面这首词,说说词中的哪些句子与课文的描写相吻合。
酒泉子
潘 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弄潮儿向潮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本文语言生动而形象,运用了准确的动词和比喻、夸张等修辞,试举例说明:一、能准确地运用动词。
如“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
“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二、文中善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喻,“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喻,“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势如同亲见,感受很深。
语言赏析海潮图——-雄伟壮观 正面描
演习图——-场面宏伟 写与侧
弄潮图——-身怀绝技 面烘托
观潮图——-盛况空前 相结合板书设计拓展延伸
有关钱塘潮的名诗句范仲淹: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
杜 甫:天地黯惨忽异色,波涛万顷堆琉璃。
刘禹锡《浪淘沙》: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李白《横江词》:海神东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如连山喷雪来。
毛泽东《七绝·观潮》: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
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课件30张PPT。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湖心亭看雪张岱学习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及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引导学生学会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明末清初文学家。号陶庵。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
预习与交流张岱:作者简介 《陶庵梦忆》这部散文集,是明末清初风霜雨雪的产物,是中国梦文化的艺术结晶,是国破家亡后的一曲曲悲哀的挽歌。没有希望,没有奢求,没有期待,惟有哀怨,惟有梦忆。以梦忆为解脱,将家国之叹、故园之思、人生之悲寄予梦忆之中,这就是《陶庵梦忆》的艺术真谛。 作品简介
崇祯 更定 毳衣 沆 砀
雾凇 长堤一芥 铺毡 喃喃zhēn gēng cuì hàng dàng
sōng dī jiè zhān nán读准字音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 用“∕”划出课文朗读的停顿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词多义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还白茫茫酒杯数词,一个全代词,这判断动词①更是日更定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③一②白④是 余挐一小船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上下一白是日更定是金陵人●●●●●●●●
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古今异义
①余挐一小舟(古义: 今义:
)
②是日更定(古义: 今义:
)预习与交流古今异义
①余挐一小舟(古义:撑,划;今义:拿东西,捉拿。)
②是日更定(古义:完了,结束;今义:确定,决定。)预习与交流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雪: )
②客此(客: )预习与交流(3)词类活用
①大雪三日(雪:名词用作动词,下雪。)
②客此(客: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1、自由朗读课文;
2、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
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疏通文意鸟兽的细毛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定,完了,结束。白气弥漫的样子全小草,草棍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撑,划读通文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酒杯再,还做客客居还比……更……1.“看雪”的时间是什么?地点是哪里?2.写雪的句子是什么?整体感知3.写湖心夜景如何(原文回答)?4.舟子对作者的评价用哪个字概括?崇祯五年十二月 更定矣 余往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痴2、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中的“痴”,他“痴”表现在何处?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文本探究独 作者去赏雪,带着闲情雅致去了,在作者心里,这里只有他自己,他忘乎所以,忘记一切俗念,只想着赏雪,这是一种脱俗的想法,所以“独”字表现他的超凡脱俗。 他认为舟子不可能跟他志趣相投,也进不了他的内心,舟子对“相公”的行为和心中所想是不理解的,也是不可能理解的,“独”字表现他的孤傲清高。
充分展示作者与众不同的情趣,遗世独立、不随俗流的高洁情怀,也反映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落寞。
独小结: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透不过气来,于是,只有在大自然中来舒展自己。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寄情于山水,在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依托。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凌寒独立是其人格。 独 1.“痴”于行:不寻常的天气,不寻常的时间,不寻常的行踪。“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看雪”——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2.“痴”于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 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 3.“痴”于情:“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他乡遇知己 天涯遇知音。痴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痴行——痴景——痴情小结:语言赏析比较原句和改句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呢?
原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
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改句: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
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三个“与”字,营造了一种天人合一的痴迷的境界,给人天地之间茫茫一片浑然一体的感受,如果去掉,“天云山水”就好像有了明显的界限似的。
“一痕”写出了作者视野的开阔;“一点”显得亭子在湖中小巧玲珑;“一芥”让人耳目一新;“粒”字更让人眼前一亮。这些夸张之语显得贴切自然,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地的空旷,人物的渺小。
作者的视角好像在高处在远处。由“痕”到“点”到“芥”到“粒”,量词一个小似一个,给人一种天地之大,人物之小,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这段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白描手法范例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中的杨二嫂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发……”
——唐弢《琐忆》中的鲁迅先生请运用白描的手法说说自己的同桌。 游踪:余住西湖—→独往湖心亭
—→到亭上—→及下船
一痕一点 宇宙的空阔
雪景 一芥 对比
两三粒 人的渺小
惊喜——大喜
巧遇 畅快——强饮三大白
伤感——客此板书设计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年仅33岁正当盛年的诗人集国忧家祸于一身,政治上的暴风雪使他“茕茕孤立”,激愤感伤,遂成《江雪》…… 试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两方面来分析《江雪》与《湖心亭看雪》的区别。比较阅读拓展延伸比较阅读拓展延伸写雪的名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拓展延伸课件46张PPT。诗四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
赏读《归园田居》《使至塞上》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作者简介: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少有才名,是唐代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人。开元九年(721)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受牵累被贬到济州(今山乐长青县)作司库参军。开元二十二年(734)得宰相张九龄提拔为右拾遗,后迁监察御史。开元二十五年(737)因张九龄受贬,王维也受排挤。这年春天奉使出塞,在凉州住了一段时间。开元二十七年从凉州返回长安,任殿中待御史。开元末至安禄山叛乱前,曾先后在终南山、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天宝十五年(756)安禄山攻陷长安,王维扈从不及而被俘,被迫授伪职。叛乱平息后,受降官处分。乾元二年(759)迁中书舍人,后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不为五斗米折腰
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 归园田居一共有五首,写作于隐居后第二年,这是第三首。背景链接历史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并在灯西节度使幕兼为判官。本扁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迁。这道诗作于赴边途中。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生字词。
理荒秽( ) 荷( )锄归
使至塞( )上 逢候骑( )
燕( )然预习与交流圈点课文生字词。
理荒秽(huì) 荷(hè)锄归
使至塞(sài)上 逢候骑(hóu jì)
燕(yān)然预习与交流用“/”划分朗诵停顿。
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预习与交流理解诗歌重点词语。
(1)古今异义
衣沾不足惜(古义:不值得;今义:不充足,不够。)
但使愿无违(古义:只,只要;今义:表转折,但是。)
(2)一词多义
长:道狭草木长(长zhǎng 动词,生长);长河落日圆(长cháng 形容词,与“短”相对,“长河”指的是黄河)归园田居
陶渊明朗诵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晚归。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读通诗意 诗的末句“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什么? 这里的“愿”具体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读懂诗情这首诗流露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田园劳作之乐,从中流露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归隐农村的自豪之情。使至塞上
王 维朗诵读通诗意我奉命慰问战士轻车奔赴遥远的边关,
以典属国的身份长途跋涉路过居延。
有如蓬草随风万里飘出汉家的要塞,
又似回归的大雁飞入北国的蓝天。
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
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
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此诗通过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读懂诗情 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经历和沿途风光;
抒发了作者被排挤的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飘泊的愁绪。名句赏析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淆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南山下
理荒秽 劳动情形
归园 荷锄归
田居 草木长
夕露沾衣
沾我衣
愿无违——归隐意愿田园生活的热爱
归隐田园的自豪板书设计 过居延
出汉塞 叙写出
入胡天 使经过
逢候骑
大漠
孤烟 刻画塞
长河 外风光
落日使至塞上 意境雄浑
视野开阔板书设计拓展延伸诗句接龙
⑴接天连叶无穷碧/碧玉妆成一树高/高处不胜寒/寒梅著花未
⑵雄鸡一叫天下白/白云深处有人家/家书抵万金/金粟如来是后身/身无彩凤双飞翼
⑶近水楼台先得月/月是故乡明/明月何时照我还/还来就菊花/花重锦官城/城春草木深/深坐蹙蛾眉
⑷离离原上草/草色遥看近却无/无意苦争春/春来江水绿如蓝/蓝田日暖玉生烟/烟花三月下扬州第二课时
赏读《渡荆门送别 》《登岳阳楼 》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欧阳修六一居士,李清照易安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苏轼东坡居士)。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像著名的组诗《古风》,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负;乐府《行路难》,《梁甫吟》,《将进酒》等,是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望庐山瀑布》、《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篇,以充满想象的神奇之笔描绘祖国的壮丽山河。尽管李白有的诗歌也隐含着人生如梦、纵酒狂欢的颓丧情绪,但不满于社会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扬向上的精神是他诗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
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 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
著有《?简斋集》。 背景链接 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
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写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的春天,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和北宋南宋之交的大部分诗人(如李清照)一样,陈与义的人生经历和文学创作也以靖康之难为界线,分为两个时期。在这之前,他走的是仕途功名的常路,24岁那年,即宋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进士第,授文林郎。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更以诗名于当世,深受皇帝赏识,官职屡迁,但也不知不觉地卷进了政治斗争的漩涡。靖康之难发生时,陈与义被贬在陈留(在今河南开封东南)做监酒税的小官,自然加入到逃亡的难民行列中,南奔襄汉,颠沛湖湘,流离失所。他流亡到洞庭湖,几次登岳阳楼,与朋友悲伤国事,借酒浇愁,写下了数首诗歌以记其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的一首。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 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 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读准字音liánjīng朗诵预习与交流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jīngxǐyǐ读准字音shǔ预习与交流渡 荆 门 送 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读准节奏预习与交流登岳阳楼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恨悲。读准节奏预习与交流预习与交流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 今义: )预习与交流理解诗歌重点词语的意思。
(1)古今异义
仍怜故乡水(古义:爱;今义:可怜。)预习与交流(2)解释下列词语。
①平野:
②大荒:
③结:
④海楼:
⑤帘旌:
⑥夕阳迟:
⑦徙倚:
⑧凭危:预习与交流(2)解释下列词语。
①平野:平原。
②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③结:凝聚。
④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美丽景象。
⑤帘旌:酒店或茶馆的招子。
⑥夕阳迟:夕阳缓慢地下沉。迟,缓慢。
⑦徙倚:徘徊。
⑧凭危:指登楼。凭,靠着。危,指高处。《渡荆门送别》
李白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
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行舟远行。? 读通诗意诗的主旨句是哪一句?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通过写出游途中的景观,流露诗人欣喜、
激动的感情,并以此引出他远别故乡的思乡
之情。读懂诗情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
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
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名句赏析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巍巍岳阳楼矗立在洞庭之东长江之西,夕阳黄昏,没有晚风卷起,楼阁上的旌旗静止。
我登临的地方,让吴国和蜀国在这里分开。 我徘徊的时刻,使洞庭湖与君山笼罩在暮霭里。
为避战乱我奔波三年,行程万里,今日登高远望是什么心绪?
登楼凭吊古人,我自己已是两鬓如霜,看着远山的古树青苍中隐含无限的伤悲。读通诗意景悲:夕阳,暮时,老木沧波
己悲:万里来由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读懂诗情1、本诗的题眼是个什么字?悲2、悲在何处?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这首诗通过登楼观感,抒发了诗人感怀家国,慨叹时势,无限悲痛和忧愁之感。 读懂诗情渡荆门送别
首联:荆门外——远渡的地点
楚国游——此行的目的
颌联:山尽,江流——写景(远)
颈联:飞天镜,结海楼——写景(近)
尾联:故乡水,送行舟——抒情(思乡)板书设计登岳阳楼
景悲:夕阳、暮树、老木沧波
悲 己悲:万里来游、三年多难
国悲:北宋灭亡、国家动荡不安板书设计拓展延伸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
①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②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白《送友人》
③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⑤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⑦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⑧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⑨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课件9张PPT。 多角度描写景物学习目标1.学会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多角度、有层次地描写景物。
2.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文题展示 你的家乡的秋天有哪些富有特征的景象?是那饱满诱人的果实,还是金黄灿烂的田地?是天际处的山岭,还是高远的蓝天?是壮丽的落日,还是初升的朝阳?或许一片落叶让你感叹岁月的脚步声,一丝清凉让你抒发思古之幽情?细细观察,细细品味,从多个角度描写“家乡的秋天”。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航 为了让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写作时可以采用多种角度,比如可俯视、仰视,也可近观、远望;可写静态,也可写动态;可从宏观着眼,也可从微观入笔;可写视觉形象,也可写听觉、嗅觉、触觉等形象;可以写现实景,也可写想象虚景。通过多个角度描写景物,景物特点能展现得更加充分、鲜明,让读者如临其境,更真切地感受到景物的魅力。
以下从几个方面提示如何多角度地描写景物。
第一,定点观察。就是选一个合适的固定位置,变换各种视角,对景物进行观察,然后做细致描写。例如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仰观“高峰入云”,俯视“清流见底”,平视“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第二,移步换景。就是走动起来,变换远近距离、高低位置和各种视角,观察同一景物的不同侧面、局部,以及不同景物的各个方面,然后依次进行描写。例如鲁迅《社戏》写“我”得到家长的同意之后,跟小伙伴们乘船“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沿途所见夜景,包括自然景物和人文景观,都一一展现,甚至还写了返程时所见景物,有清晰之景,有虚幻之景,有远景,有近景……作者笔下的这些景物各不相同,各呈异彩,细读之后会生出无穷的美感。
第三,观察和描写景物,要调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会不同的感觉、不同的形象。甚至可以从现实之景延伸到想象之景。例如朱自清《春》中的这段描写:“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例文引路秋天的赞歌
很多人喜爱春天,喜欢它的千枝吐蕊,蓓蕾待放,而我却喜欢秋天。我不仅喜欢它的秋高气爽,更喜欢那丹桂飘香、硕果累累的景象,因为它是一个收获的季节,给人带来希望,带来喜悦。
金色的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实和农田里的庄稼都已成熟了,它们满载了人们殷切的期待和辛勤的汗水。农民伯伯望着这丰收的景象,不禁喜上眉梢。你瞧,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黄灿灿的稻谷汇成了一片金色的海洋,在风中微微摇曳着,还有金黄的柿子、小红灯笼似的山楂,以及栗子、枣、橘子和其他水果。多么美丽的一派丰收的景象啊!
秋风拂面,给人们拂去夏日的燥热,送来一份凉爽。树上的叶子纷纷飘落下来。街上,刷刷作响的声音仿佛一首乐曲,每一片落叶都是这首乐曲中的一个金色的音符。
秋雨,是连绵不断的。它既不像春雨那样细如牛毛,也不像夏雨那样倾盆而至。它无声无息地降落下来,轻柔地洒在我们身上,使衣服潮湿起来,嗅到一股秋的气息。细雨丝丝,带给人们清爽、凉快的感受,使人们不禁赞叹道:“这喜人的秋雨!”秋雨过后的景色也是不错的,呼吸着刚被雨水洗刷过的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立刻就会拥有一份轻松的心情。树枝上,那尚未落下的叶片上面挂着晶莹的水珠,真是美极了!
秋天的阳光是温暖的。清晨打开窗子,阳光照耀在身上,你会发现这世界是多么美好。秋天的阳光是温和的,它贴近你的脸颊,让你感受到舒适;秋天的阳光是温柔的,使你不由得就爱上了它。 再说那千姿百态、昂首怒放的秋菊,虽然不及春天的姹紫嫣红,但这正是秋菊的美丽之处,每一朵秋菊都在争相为秋天增添风韵。
秋天,不像春天那样鸟语花香、繁花似锦,不像夏天那样烈日酷暑,也不像冬天那样银装素裹、萧瑟一片。它自有一份恬淡的秋的韵味,我喜欢这迷人的秋。
【名师点评】历来人们都以赞美春天作为描写主题,而小作者则从自己的视角描绘了金色的秋天。文章围绕着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这一主线,描写了满目的丰收景象,由此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并通过对秋风、秋雨、秋菊及温暖阳光的描写,展示了小作者对秋天这个季节的认识和理解。同时,表达了小作者对秋天预示着收获,寄予人们以希望之情的喜爱。板书设计 定点观察
多角度描写景物 移步换景
调动各种感官
课件11张PPT。怎样搜集资料学习目标
1.加强对搜集资料的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良好习惯;
2.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图书馆、互联网等搜集资料的方法;重点放在了解图书分类知识,学习检索、选择、阅读整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提高学生口头交际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活动准备1、分小组:学生自愿组合,推选小组长。
2、定主题:以课文提供的“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专题为内容,由学生自主选题,教师指导设计提纲。
3、提要求:各小组长分配任务,学生根据主题需要,准备工具。图书馆、实地调查、采访、上网
………搜集途径 各显神通一、明确主题,确定任务;
二、根据情况,决定渠道;
三、捕捉信息,获取资料;
四、筛选信息,分类整理;
五、综合信息,阐述结果;
六、文字课件,交流互补。搜集步骤搜集方法1 图书馆借阅图书2 上网查资料3 实地调查和采访A.传统的书目卡片借阅方法
了解图书馆的分类体系。搜集资料首先明确其归类,学会使用书目,书目就是图书目录,分类记录着图书的名称、作者、出版情况或内容提要。可以根据其中一项查找所需资料。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卡片式目录。还要配合使用索引,查阅中发现所需资料,及时做好摘录、札记,有条件的还可复印。
B.小型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借阅方法
小型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一般有如下六个流程:图书编目、图书流通、图书检索、期刊管理、系统管理、退出系统。“借阅图书”记录着书名、著者、分类号、出版社、条码号。知道所需书籍以上任何一项资料,就可输入电脑,直接取“图书检索”流程查找。1 图书馆借阅图书2 上网查资料 A.大范围扫荡:如果找的东西范围比较大,需要一大批同类网站供你参考与比较,那么你可以先去专门收集网址的网站。如“5566.org”就能将比较出色的网站分门别类,让你一目了然。当然为了稳定使用,可以安装一个有相同功效的软件在你的硬盘里随时调用,如“仙剑书签”。
B.找准专业搜索站点:找图片可以去“google”或“baidu”,放音乐下载可以去“sogua”。“天网搜索”是一个“FTP”共享搜索引擎,通过它可以到开放的FTP服务器中下载大型软件和电影。
C.搜集下载:发现好的文章资料,可以用软盘储存,也可直接存入电脑,或整理打印。3 实地调查和采访A、明确调查和采访的问题和对象。
B、设计问题,制作问卷、拟定提纲。
C、准备记录工具。搜集内容以课文提供的“中秋节”“三峡”“电脑”三个专题为内容,自主选题。搜集展示【展示要求】
说普通话,做到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能围绕中心说话,条理清楚,用语准确。有礼貌,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谈话。专心倾听对方的谈话,能从中筛选记忆有用的信息。讨论问题时,积极发言,观点明确,表达清楚。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能适当运用体态语。描述时,抓住特点,语言要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