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5张PPT)
《史记》司马迁
语言建构与运用:诵读文本,抓重要词句理解文意,了解刘邦项羽、两人处境。
思维发展与提升:抓细节描写,在对比中解读两大集团人物性格形象。
审美鉴赏与创造:拓展阅读,探究成败。
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史料,思考认识史学价值及文化价值。
教学目标
【文题解读】
鸿门宴
这是项羽在新丰鸿门举行的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
“鸿门”,地名,在新丰(今陕西临潼东)。
“鸿门宴”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而展开的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后来成为“暗藏杀机、阴谋加害客人的宴会”的代名词。
在我国古代秦末农民战争中有这样一位领袖人物,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既有他英勇气概的写照,也有英雄末路的哀鸣,他就是西楚霸王项羽。既然他自诩为“力拔山、气盖世”,那为什么还会落入穷途末路的境地呢?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鸿门宴》会告诉你其中的原因。
【课 堂 导 入】
一、文常积累
司马迁(约前145—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迁少时随父研习经史,20岁左右时外出游历,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后到长安任郎中,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读史馆所藏图书和文献。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于匈奴的李陵辩解,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完成《史记》。
司马迁:最有名的历史博主
司马迁与《史记》的创作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共130篇。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时期近三千年的历史。
本纪 12 按年代记叙帝王言行和政绩。
世家 30 记述王侯封国、开国功臣和有特殊地位、特殊影响的人物
列传 70 记叙各类名人的生平和事迹。涉及贵族、官僚、政治家、经济家、军事家、哲学家等社会各个阶层
表 10 谱列帝王、诸侯、贵族、将相大臣的世系、爵位和简要政绩
书 8 分门别类地记述历代历法、礼乐、封禅、水利、经济等典章制度。
史
记
记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后,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江东起兵反秦。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后退驻霸上,并派兵守关,“毋内诸侯”。11月,项羽率军西来,闻讯震怒,屯军新丰鸿门,扬言马上要同刘邦开战。公元前206年12月双方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
【背 景 介 绍】
“巨鹿之战”是项羽暴兴、成为西楚霸王的起点。作者在《史记》中着重写他如何叱咤风云、勇冠三军,摧毁秦军主力,扭转反秦局势,成为众望所归、天下注目的英雄。
“鸿门之宴”则是项羽由成功转向失败的关键。他以自己的坦率、磊落、骄矜、粗疏,轻纵了敌手,以致坐失良机,为自己留下后患。
“垓下之围”写项羽最后败亡,慷慨别姬,勇敢突围,斩将杀敌,所向披靡,虽无自知之明,但知愧对江东父老,不肯渡乌江,自刎而死,凄怆悲壮,撼人心弦。
【背 景 介 绍】
故事背景
暴秦无道
约法三章
项军压境
刘邦入关
怀王之约
揭竿而起
鸿门赴宴
二、情节梳理
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
一场美酒伴佳肴,欢笑随舞蹈的宴会背后究竟掩藏着怎样的凶险与阴谋?
一场忠诚较量背叛,机智考验勇气的战斗背后又演绎着怎样的惊心动魄与刀光剑影?
欲王wàng关中
飨xiǎng士卒
为wèi击破沛公军
崤xiáo山
好hào美姬jī
鲰zōu生说shuì我
熟与君少长zhǎng
奉卮zhī酒为寿
从百余骑jì
戮lù力而攻秦
范增数shuò目项王
樊哙kuài
举所佩玉玦jué
交戟jǐ之卫士
瞋chēn目视项王
目眦zì尽裂
按剑而跽jì
沛公之参乘shèng
赐之彘zhì肩
切而啖dàn之
如恐不胜shēng
人方为刀俎zǔ
何辞为wéi
道芷zhǐ阳
读准字音
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中、宴后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段)宴前,交代鸿门宴的由来。
第二部分(3-4段)宴中。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情节起伏跌宕。
第三部分(5-7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
自由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疏通文章大意并划分层次并概括段落大意。
整体感知
理清主要人物关系
刘邦
项羽
盟 友
曹无伤
左司马
内应
樊哙
张良
项伯
范增
谋士
参
乘
亚
父
叔父
项庄
堂弟
故交
三、文本研读(宴前)
第一段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驻军
称王
明日
犒劳
替、给
这
劝告
崤山以东
君主对妻妾的宠爱
“彩”:青、黄、赤、白、黑
能够
占有
小的方面
文章第一段记叙了几件事?它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无伤告密
刘
拉开了刘、项斗争的序幕,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
项
范增说羽
第二段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叔父
向来
友善,交好
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他
离开
不要
逃走
如何,怎么样
献、出
浅陋无知的小人
“拒”,据守
“纳”,接纳
就连夜骑马赶往
第二段
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对等,比得上
本来
将
怎么
有旧,有交情
交往
使……活命
幸亏,幸而
和……相比,哪一个……
像对待兄长一样
侍奉
通“邀”,邀请
请允许我
第二段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酒器
儿女亲家
登记
……的原因
进入
意外的变故
通“背”,背叛
“早”,早些
道歉
趁机
趁着
对待
祝酒
防备
文章第二段记叙了几件事?
项伯夜访
张良献计
项伯美言
根据第2段刘邦的神情和话语,分析他的心理活动变化和性格特点。
①刘邦得知事情真相后,先是“大惊”,说明他深知双方的实力悬殊,对局势了解得比较透彻;
②接着忙问“为之奈何”,遇事不专断,表现出对谋士张良的信任,也给自己留下思考的时间;
③又说“鲰生说我”,将责任推给他人,圆滑善变;
④当张良提出建议后,他先问“君安与项伯有故”,足见其多疑;
⑤他又问“孰与君少长”,可见他考虑事情非常周全细致;
⑥见到项伯后,刘邦又是祝福,又是“约为婚姻”,再用一番谎言为自己辩护,表现出他世故圆滑、机智多谋的性格。
小结
宴前(1-2)
无伤告密 挑起事端
项伯告密 出现转机
张良献计 运筹帷幄
项伯美言 形式缓和
开端
四、文本研读(宴中)
第三段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率领
一人一马
合力
黄河以北
料想
“隙”,隔阂,嫌怨
怎么
于是,就
面朝东
第三段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多次
使眼色
多次
趁机
“否”
你们这些人
将
没有用来……的
像翅膀一样
你
文章第三段记叙了几件事?
思考:
项羽释疑
刘邦谢罪
默然不应
范增举玦
意在沛公
项庄舞剑
座次
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下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时,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时,长者东向,幼者西向。
宴席的四面坐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宴设于项羽军中账内,刘邦为宾,从座位安排上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目中无人、自高自大。
文本研读(宴中)
座次
北
西
东
南
项羽
范增
张良
刘邦
账门
文本研读(宴中)
刘邦
项羽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刘邦说的话在一定程度消除了项羽对他的偏见,削弱了项羽的戒心,取悦了项羽,成为项羽不杀刘邦的原因。
揣摩刘邦谢罪时所说的一段话的语气是怎样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他说的话表达了哪些意思?是否诚心?
文本研读(宴中)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谦卑、谨慎,不诚心
阅读第3段中刘邦、项羽的对话,体会刘邦的说话技巧和性格,分析项羽的性格。
①刘邦先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表明自己和项羽“戮力而攻秦”,目标一致,拉近和项羽的关系。
②又说“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刻意表明自己的实力不如项羽,示弱,让项羽掉以轻心。
③最后把项羽对他的看法转到“小人之言”上。这样,一方面谢了罪,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野心否认得干干净净,其能言善辩、善于应变、工于心计的性格特点跃然纸上。
(2)项羽轻易说出告密之人的身份,足见项羽胸无城府,容易轻信他人,有勇无谋。
第四段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
意图
拿着,持着
接纳
眼眶
上身挺直
干什么
分开
第四段
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猪前腿
吃
尚且
尽
尽
反扣
第四段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特意
小人的谗言
后继者
个人意见的谦辞
一会儿
去、往
趁机
文章第四段围绕“樊哙”记叙了几件事?
思考:
樊哙闯帐
樊哙对答
赐卮酒肉
羽无以应
樊哙闯帐
范增示意
项庄舞剑
项王不应
项伯翼蔽
项王款待
思考2:一般来说,情节的“起伏”指的是矛盾冲突的激烈与缓和。这篇课文在记叙宴会场景时,在情节起伏方面做到了极致,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结果:三起三落,项羽由主动变被动,刘邦由被动变主动。
“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
语言描写: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动作描写:
“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
“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
小结
宴 中(3-4)
刘邦谢罪--项羽留饮
范增示意--项羽不应
项庄舞剑--项伯翼蔽
张良召哙--樊哙闯帐
义责项羽--羽无以应
貌合神离
主动
被动
君臣一心
被动
主动
发展
高潮
项羽集团
刘邦集团
五、文本研读(宴后)
第五段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考虑
责备
刀和砧板
鱼和肉
句末语气词
何操(携带什么东西)
恰巧
第五段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考虑
责备
刀和砧板
鱼和肉
句末语气词
何操(携带什么东西)
恰巧
第六、七段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从小路
承受
拜两次
饮酒
在哪里
责备
被
五——七段写了哪几件事?
沛公脱险
张良献礼
刘邦除奸
宴会后
则受璧,置之坐上
对刘邦借故脱逃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竖子不足与谋!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吾属今为之虏矣!
范增深知刘邦的借故脱逃就是放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建议未被采纳,精心策划一一破产而恼怒。
面对张良的献礼,项羽和范增二人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文本研读(宴中)
项羽
范增
小结
宴后(5-7)
结局
刘邦逃席 有惊无险
刘邦脱身 张良入谢
归至军中 立诛无伤
六、深入研读
无伤告密 项羽欲击
范增献计
项伯夜访 张良定计
刘项约婚 沛公谢罪
项羽留饮 范增举玦
项庄舞剑 项伯翼蔽
樊哙闯帐 沛公离席
沛公脱险 张良献礼
无伤被诛
宴前1~2
宴中3~5
宴后6~7
总结概括故事情节
中心事件
序幕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尾声
鸿门宴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在剑拔弩张的形势下,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项羽阵营和刘邦阵营各自的人物形象的呢
1.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
2.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人物。
3. 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
任务:深入探究
阵营
主帅
谋士
武将
内奸
刘营
项营
刘邦
项羽
张良
范增
樊哙
项庄
曹无伤
项伯
思考: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的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请完成下表,小组合作,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归纳人物形象
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刚愎自用,又拙于应变;
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能效其力;
养奸贻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存自己。
采纳意见,随机应变。
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危授命。
有奸必肃,争取敌营的人为自己效劳。
刘邦
项羽
归纳人物形象
对比中写人物
谋士
范增
老谋深算、有政治远见,知道夺项王天下者必为沛公。但项羽未听取其意见,致使他的谋略失败。
张良
忠诚不二,老练多谋。刘邦对他言听计从,配合默契,使刘邦变被动为主动,脱离险境,逃归营地。
归纳人物形象
武 将
有勇有谋 粗中有细
轻易放弃 优柔寡断
樊哙
项庄
内 应
项伯
曹无伤
不忠不义
为小义背大忠
七、文本小结
结语
《《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的估计战争的形式,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变得优柔寡断,进一步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但是另一方面项羽又是光明磊落、重义且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他不屑于用诡计获得江山,最后走向失败的结局。他虽然死的悲壮,但他的英雄事迹和人性中的光明磊落值得我们去赞扬。
坐、跪、拜
补充文常
古人席地而坐,席小筵大,筵上铺席,人坐于席上,坐姿是膝跪在席上,臀坐于脚跟。
仍像坐姿态,但臀离脚跟,伸直腰板。
顿首:跪而头碰地后再抬起。
稽qǐ首:较“顿首”礼节更重,头碰地时停留的时间较“顿首”长。
拜:跪而用手碰地,头不碰地。
再拜:拜了又拜。
坐
跪
顿首
稽首
拜
再拜
拓展探究:千秋功过世人说
阅读下面三首诗歌,谈谈诗人对项羽的评价有何不同。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项羽的呢?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不能忍辱负重
深表惋惜
军民离心
败势难回
赞美敬仰
毛泽东评价项羽
项羽在处理和刘邦的关系上犯了沽名钓誉的错误,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
毛泽东认为: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已,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
——《史记 项羽本纪》
司马迁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的“自矜功伐”导致了他“乌江自刎”的悲剧。既有赞叹,又有惋惜。
司马迁的评价
角度一:懂得隐忍,方成大业
隐忍是成大事的必修课。 “小不忍,则乱大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懂得隐忍。刘邦能屈能伸,善于隐忍的行事作风,也让他多次化险为夷,否则可能还没等到他功成名就,已被人除掉。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一时”,善于隐忍以顾全大局,方成大业。勇者善于在逆境隐忍、坚守,把锋芒内敛于心,积蓄力量,突破自我,创造新的力量。
多维解读,积累写作素材
角度二:知人善任,人尽其用
知人需要智慧。知人者须自知,自知方能知人。刘邦深深知道,运筹帷幄,自己不如张良;管理国家,自己不如萧何;统领大军,自己不如韩信。这种清醒的自我认识,成为刘邦汇聚天下英才为己所用的内在动力。刘邦知道,人才的长处可以弥补自己的短处。所以,刘邦积极发现人才,通过人才来完善自己。刘邦身边,武有韩信,谋有张良,大量人才的加盟使刘邦的势力迅速壮大,最终以弱胜强,以寡胜众,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自知,进而知人,成就了韩信,也成就了自己。
角度三:气节
项羽兵败之际,原本可以趁乱逃走。但是作为西楚霸王,他选择用死来成全自己最后的骄傲。宁肯自刎,也绝不束手就擒。后代文人多感慨于他的气节,遂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之句传世。有气节的人不会被打倒,你尽可以毁灭他,但绝不可击败他。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西楚霸王。刘邦没有他的英勇豪迈,更没有他的儿女情长。他是西楚霸王,死了还是西楚霸王。面对着“化石哪解语,作草犹可舞”的虞姬,他只能挥泪掩痛。望着昔日的金戈铁马,在四面楚歌之中一夜崩溃,他泣不成声。他无语,但仍在拼杀。乌江畔,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拔剑自刎。鲜血染红了乌江,却依旧沸腾。时间在流逝,可时间的长河中,项羽的精气神汩汩流进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历史为他定格,我们为他高歌,他就是彪炳千古的铁骨英雄。
—— (2011年安徽卷高分作文《时间在流逝》)
角度四:团队的力量
刘邦之所以成就千秋大业,那是因为他拥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激烈险恶的斗争中,好的团队凝聚的力量无可抵挡。张良的智慧,樊哙的勇猛,刘邦的缜密,组成了一支力挽狂澜绝处逢生的力量。然而项羽的团队缺乏沟通人心涣散,项伯夜会刘邦,项羽优柔寡断,范增怒言相斥,四面楚歌的结局已露端倪。团队的力量可以决定个人命运,甚至可以决定历史的走向。
角度五: 切勿骄傲自负
自矜功伐,最终不免要尝到失败的苦果。项羽攻入函谷关后,拥有大军四十万,实力强大,士气正旺,颇为自负。“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以为刘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鸿门宴上坦然接受刘邦恭卑的谢罪,其傲慢轻敌的思想最终为自己的悲剧埋下了祸根。轻敌思想要不得,在任何时刻都不要忽略了对手的存在;要尊重对手、警惕对手,对对手不能过于傲慢自负。
角度六:性格决定成败
培根说:“性格决定命运。”何为性格?它是指在一定遗传基础上形成的人们特有的人生态度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刘邦、项羽的两种不同性格,决定了成功和失败的两种不同命运。历史给了“性格决定命运”以最好的诠释。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造我们的性格就是改造命运。人类的历史和社会发展都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