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9 10:06: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科目 历史 年级 八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八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时 1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第2课,包含“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个子目,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内改革的历史。改革首先发起于农村,核心便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后发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这些极大推动了农村村民和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推动城乡的经济发展。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逐步确立发展起来,重点是要知道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一体制逐步确立发展的过程。本课内容既承接上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还为学习下一课《对外开放》打下良好的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也相对理性,初步具备了自主学习和材料分析的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年龄和知识积累限制,学生在认识历史现象方面并不透彻全面,尚以感性认识为主。本课内容较多涉及经济方面,因此会较多出现专有名词和经济术语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可以多利用案例分析、启发式教学、讲授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学习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目的、过程、影响等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 完善;知道“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了解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 基于2022年新课标设置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史料实证) 3.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村和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2.难点: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则。
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启发式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读书指导法、案例分析法。 2.学习方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材料分析法。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啊,主要是指“对内进行改革,对外进行开放”,今日我们先来学习改革这一部分。通过农村改革,农业生产获得大丰收。随后,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到城市逐步展开。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推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今日我们逐一学习。请同学翻开课本38页,学习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课。
新课讲授 第一篇 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知识点一:原因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同学们,请完成【学习任务一】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材料1: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村具有决定性意义。……七亿多人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2:安徽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说,公社的农民下地是“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材料3:“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学生行为】阅读材料,思考答案并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原因: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③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难。 知识点二:目的 【教师提问】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想一想为什么要进行农村改革呢? 【学生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知识点三: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教师讲授】在当时啊,安徽省是出了名的“乞丐省”,安徽凤阳小岗村更是远近闻名的“三靠村”,吃粮靠返、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可谓“穷则思变”,安徽凤阳小岗村率先做了改变,接下来我们继续了解。 【教师行为】(依次出示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和历史视频)助于学生了解农村改革。 【学生行为】观看多媒体材料,了解农村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概况。 【教师行为】(出示材料)用生动的语言讲授:通过观看,大家已经知道安徽凤阳小岗村是一个贫困村。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已经明令禁止“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但是小岗村生产队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生死状,生死状的内容是:“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
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学生行为】聆听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故事。 【教师引导】同学们,从这个“生死状”的内容来看,小岗村的包干到户经营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学生行为】阅读“生死状”,分析特点。 【教师行为】引导学生找到关键词。明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内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引导学生思考归纳小岗村包干到户经营方式的特点。 【学生行为】分析材料,思考问题,回答:小岗村包干到户的经营方式是以家庭为单位、完成国家和集体的任务,并且自负盈亏的。 【教师补充】嗯嗯,那我们就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实是所有制不变,但是经营方式和分配方式变了。从中,我们也能够从中体会到小岗村“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那安徽凤阳小岗村村民包产到户,自负盈亏以后,农业生产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根据右侧材料分析“分田到户”的结果。 【学生回答】小岗村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生产责任制获得了中央的肯定。 知识点四:推广 【教师讲授】(出示历史图片)随着凤阳小岗村试点的成功,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知识点五:意义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请大家思考,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有何意义/影响? 【学生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教师引导】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学生回答】在老师的提示下回答意义: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教师行为】(出示图片)助于学生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 知识拓展——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师生行为】(出示表格)师生共同归纳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第二篇 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知识点一:原因 案例分析——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 事例一: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那个时候的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事例二: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资都是平均分配。 【教师行为】(出示两则案例)同学们,我们来看一看这两则案例,从中能够看出当时国有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找到关键词,并分析问题,回答:①政企不分,企业处理事务程序繁琐,没有自主权。②平均分配,企业缺乏活力,职工没有生产积极性。 知识点二:背景 【教师讲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②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于是,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向城市。 【学生行为】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知识点三:展开 【教师行为】(出示历史图片)讲授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知识点四:内容 【教师提问】(出示材料)同学们,请完成【学习任务二】阅读课本40页和以下材料,发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 困境1: 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面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单一,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以前的小卖部半夜12点敲门也可以卖货,实行公有制后按八小时工作制,营业员到点下班。北京的馄饨摊也没了.... 【学生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①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困境2:上海天气热,国有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即使是这种简单的措施,企业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报批,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章,等最后盖完章,夏天已经过去了。 【学生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教师强调】需要强调,这也要是在公有制的前提下,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 困境3:在国有企业中,职工吃“大锅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在这种制度下,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工人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整个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 【学生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从所有制形式、管理方式、分配方式三个角度明晰改革前后的区别,从而为后续学习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做铺垫。 知识点五:中心环节 【教师提问】阅读课本40页,找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学生回答】增强企业活力。 知识点六:意义 【教师提问】(出示图表)观察1977-201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统计表,想一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有何意义? 【学生回答】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①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②我国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第三篇 确立目标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一:背景 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教师讲授】(出示材料)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苏联的解体,思想界出现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经济体制改革何去何从?对于这一争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学生行为】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 知识拓展——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教师行为】(出示课件) 教师拓展,明晰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含义和优缺点。 知识点二:提出过程 【教师讲授】(出示时间轴)讲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过程:①提出: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完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③初步建立:21世纪初。
【学生行为】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过程。 知识点三:意义 【教师提问】(出示图片)同学们,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3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8%,人们购物的方式也从凭票到自选,由此可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伟大的经济体制改革。它首先开始于农村,核心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后改革到了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强企业活力。最后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推动了经济发展。
板书设计
随堂训练和作业设计
1.随堂训练:(出示四道选择习题)随堂检测,检验提升。 2.作业设计:课堂教学至此,学案同步教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