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9 10:07:49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概念;(历史解释、时空观念)
2.提高阅读材料的能力,初步学会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分析历史问题,认识改革的伟大意义。(史料实证)
3. 从历史的角度了解我国的具体国情,认识改革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理解改革对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我们要不断深化改革,适应时代要求,承担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学习目标
01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的改革从农村开始的原因?
材料二:
安徽滁县地委书记王郁昭说,公社的农民下地是“男劳力上工带扑克,女劳力上工纳鞋,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大包干纪念馆》
材料三:
“一些农民过年连一顿饺子都吃不上。”“农民碗里盛的是地瓜面和红萝卜樱子混煮面,霉烂的地瓜面散发着刺鼻的气味。” “全家几口人只有一条裤子。”
材料一:
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80%的国家。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农村具有决定性意义。……七亿多人稳定了,天下就大定了。
——《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的稳定关系到整个政局的稳定。
②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发展缓慢。
③农村经济落后,农民生活极其困难。
2、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穷则思变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当时穷极了……小岗村每年秋收后都有人出去讨饭,
不想办法是不行了。”
——小岗村生产队长严俊昌
1978年中其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规定了“不许分田单干”和“不许包产到户”
明令禁止
签生死状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割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以家庭为单位
完成国家和集体的任务
自负盈亏
思考:小岗村的包干到户经营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所有制不变
经营方式变了
分配方式变了
小岗村精神:敢为天下先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试点——安徽凤阳小岗村:
小岗村实行“大包干”后的成果
小岗村农民生产积极性大为提高,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6倍多,这种生产责任制获得了中央的肯定。
根据右侧材料分析“分田到户”的结果。
部分大包干带头人合影
20世纪90年代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家庭合影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推广:
随着凤阳小岗村试点的成功,到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农民领取联产承包责任制合同书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
国庆游行时的标语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意义:
材料一:小岗村改革前后比较
年份 粮食产量 人均口粮 人均收入
1976 35,000斤 230斤 32元
1979 132,300斤 800斤 200元
1980年产粮 5.02 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 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 亿公斤
材料二:凤阳县农业生产三年三大步
影响/意义: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材料三:
198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了10254万吨,增长幅度为33.6%。这6年全国增产的粮食,相当于从1957年到1978年21年增长的粮食。
——摘自杨继绳《邓小平时代》
壹·敢为人先 惊人创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5、意义:
影响/意义:
②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思考:自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积极性提高了,生产的农产品越来越多,卖不掉怎么办?
农民从“大锅饭”里解放了,富余劳动力越来越多怎么办?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知识拓展: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四次调整
改革
时间
内容形式
土地 归属
影响
启示 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
人民公社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50--1952
1953--1956
1958--1978
1978年开始
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业生产合作社
“一大二公”
把土地长期包给各户使用(包干到户)
农民所有
(私)
集体所有
(公)
集体所有
(公)
集体所有
(公)
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解放了生产力,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利)
提高生产力
(利)
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停滞。(弊)
激发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利)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②改革要关注民生。③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尊重国情、实事求是。
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02
贰·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事例一:北京天桥百货商场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第一面“商业红旗”,得到过很多荣誉称号,是当时著名的国营企业。后来,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商场开始寻找新的出路。那个时候的商场,总经理只有10元钱的审批权,就连修个厕所都要向上级申请拨款,企业没有经营自主权。
事例二: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企业不论经营好坏,盈利还是亏损,工资照发;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即在企业内部,职工无论干多干少,干好干坏,工资都是平均分配。
政企不分,企业处理事务程序繁琐,没有自主权
平均分配,企业缺乏活力,职工没有生产积极性
材料中能够看出当时国有企业出现了什么问题?
贰·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2、背景:
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②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
3、展开:
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
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会场
1984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刊登
贰·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内容:
困境1: 公私合营后,我国工商业实现了全面的公有制,所有制形式单一,这给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如以前的小卖部半夜12点敲门也可以卖货,实行公有制后按八小时工作制,营业员到点下班。北京的馄饨摊也没了....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①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
贰·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内容:
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实行经营责任制(公有制的前提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困境2:上海天气热,国有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决定采取降温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比较简单,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即使是这种简单的措施,企业也没有自主权,要经过层层报批,要经过11个部门的审批、盖章,等最后盖完章,夏天已经过去了。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分配方式
“给企业松绑”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贰·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内容:
③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困境3:
在国有企业中,职工吃“大锅饭”——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在这种制度下,干多干少都是一个样,工人产生了严重的惰性,丧失了生产积极性。整个社会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活力。
改革前 改革后
所有制形式 单一的公有制 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管理方式 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 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分配方式
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贰·逐步推广 激发活力——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5、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
1977-2017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统计(亿元)
①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②我国出现了经济大发展的崭新局面
6、意义:
确立目标 深化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3
叁·确立目标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包产到户姓“社”姓“资”?
——这是单干,是倒退,姓“资”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生气勃勃,姓“社”姓“资”?
——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之源,姓“资”
城市企业改革搞厂长负责制,姓“社”姓“资”?
——这是削弱党的领导,姓“资”
市场经济姓“社”姓“资”?
——计划经济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姓“资”
经济体制改革
何去何从?
姓“社”
还是姓“资”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再加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苏联的解体,思想界出现了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
叁·确立目标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背景: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叁·确立目标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又称指令型经济,以公有制为基础,根据政府计划调节经济活动的经济运行体制。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都根据政府指令完成。(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市场经济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经济活动由市场自我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市场经济也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商品经济愈发达,市场经济这一组织管理体制也愈健全与完善。
计划经济:国家统一调控(有形的手)
优点:能高效集中人力、物力;
缺点:死板僵化。
市场经济:市场进行调节(无形的手)
优点:市场调节能刺激企业活力;
缺点:忽视社会总体效益,无法宏观调控。
计划经济的表现
市场经济的表现
知识拓展: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叁·确立目标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提出过程:
提出
1992年
完善
1993年
初步建立
21世纪初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叁·确立目标 深化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
从凭票到自选
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课堂小结
经济体制
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意义:提高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乡镇企业发展
背景:人民公社的弊端;小岗村的困境
背景:单一公有制、企业没有自主权、平均主义
意义:提高企业职工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
含义: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
意义: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生活水平
概况:1978年开始实施;1983年推广全国
概况:1992年,十四大提出;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概况:1984年开始,改变所有制、职权划分和分配方式,增强企业活力
含义: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随堂练习
1.1979年11月,邓小平会见美国和加拿大友人时说:“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还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论断。邓小平的这一思想主张( )
A.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B.表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C.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
D.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
2.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来到这个地方,下麦田,进农家,总书记感慨地说:“当年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成为中国改革的标志。”“这个地方”应该是(  )
A.安徽省的小岗村   B.广东省的深圳 C.海南省  D.上海市的浦东
A
A
随堂练习
3.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之的严金昌曾说:“过去在生产队,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都是10分工,……出勤不出力,光工分多有什么用呢?”他的诉说,表达了( )
A.土地改革后的喜悦 B.对农业合作化的思考
C.对农村改革的肯定 D.国企改革前夕的期盼
4.“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作用
B.经济活动要遵循价值规律
C.运用市场促进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D.发挥计划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