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王安石
元日
人文主题
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
语文要素
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
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
挑战赛:
看图猜传统节日,快来吧!
春节
中秋节
重阳节
传统节日都负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我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很好的素材。回忆二年级学过的课文,说说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传统节日离我们并不远,就在我们生活的身边,处处留心,我们就会了解它,喜爱它,热爱它。
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一起徜徉在祖国传统文化之中。
学习目标
1.认识“屠、苏”2个生字,会写“符”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元日》,借助注释说出古诗所写的传统节日,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同学们,我们来回忆以前理解古诗诗意有哪些方法?
借助注释法
边读边想象画面法
借助书中插图等
走进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 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泊船瓜洲》《书湖阴先生壁》等。
初读古诗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1、跟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
2、比赛读,看谁读得有感情。
理解诗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
一年
去
诗意: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习俗:点燃爆竹
理解诗意
春风送暖入屠苏。
点名时间
诗意: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习俗:饮屠苏酒
理解诗意
千门万户曈曈日,
初升时光亮而温暖的太阳。
诗意: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
习俗:开门迎新
理解诗意
总把新桃换旧符。
一年
去
诗意:都是用新桃符替换了旧桃符
习俗:换新桃符
《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
人们放鞭炮,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亲人们欢聚一堂,畅饮屠苏酒,相互说着祝福的话。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家都忙着把旧桃符换成新桃符。
诗中写到了哪些节日活动?体现了哪些节日特点?
节日活动
节日特点
放鞭炮
热闹
喝屠苏酒
欢乐
换桃符
万象更新
看
图
背
古
诗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结构梳理
《元日》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开门迎新,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课堂小结
清明
杜牧
1.认识“魂、酒”等2个生字,会写“欲、魂”等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默写并背诵《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清明》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学习目标
“清明节”和“清明”这个节气的关系
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的4月5日或4日。此时我国大部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翠,雨水较多。
清明节源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或阖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
清明节的由来
寒食节是为了记念介子推,清明节是寒食节的后一天,二者风俗习惯大致相同,之前清明只是一种节气,后来才改为节日,与寒食节合二为一了,称为清明节。
作者简介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诗、赋、古文都负有盛名,后人为了区别杜甫,称其为“小杜”。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主要作品:《山行》《泊秦淮》等。
杜牧文武双全,却遭到了当朝宰相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在安徽池州做刺史的这年清明,他看到人们纷纷为祖先扫墓,自己却远离家乡,不能亲自为亲人扫墓,祭奠祖先,愁绪万千。孤身在外的杜牧在雨中触景伤情,写下了《清明》这首诗。
写作背景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1、跟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
2、比赛读,看谁读得有感情。
初读古诗
理解诗意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节
细雨不停地下
诗意:清明节的时候,细雨不停地下
理解诗意
路上行人欲断魂。
出门在外的行旅之人。
神情凄迷,烦闷不乐。
诗意:路上的行人个个烦闷不乐。
理解诗意
路上行人欲断魂,为什么行人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因为清明是人们祭奠祖先的日子,当人们想起逝去的亲人时会非常伤心,所以才会有这样失魂落魄、伤心欲绝的表现。
理解诗意
借问酒家何处有
请问
诗意:行人询问哪里有酒家?
理解诗意
牧童遥指杏花村。
指向远方
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诗意:牧童笑了笑,指了指杏花深处的村庄。
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活灵活现的雨中问路的情景图,表现了作者哀伤的情感。
结构梳理
《清明》描写了清明节杜牧行走在路上,遇上绵绵春雨,路上的行人失魂落魄,诗人心中充满了悲伤,向牧童询问哪里有酒馆,牧童指了指遥远杏花盛开的村庄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在悲伤中充满希望的情感。
课堂小结
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作者简介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1、跟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
2、比赛读,看谁读得有感情。
重阳节的小资料
重阳节,又称“踏秋”,汉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人们庆祝重阳节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思念
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题意:重阳节思念华山以东的兄弟。
解诗题
独在异乡为异客
孤身一人
他乡、外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诗意:我独自一人在他乡作为他乡的客人。
解诗题
他乡的客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当
遇到
诗意:每当遇到节日就更加思念亲人。
解诗题
加倍,格外
你从“独”和两个“异”中体会到什么?
从“独”和两个“异”中体会到诗人一个人
在他乡的孤独和寂寞。
想一想:为什么王维这么思亲?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遥知兄弟登高处
在遥远的地方猜想。
诗意:我在遥远的地方,想到今年重阳节,兄弟们一定都登上了高处。
解诗题
遍插茱萸少一人
一种有浓烈香气的植物,据说可辟邪。
诗意:他们都插戴着茱萸,站在那高高的地方,遗憾的是单单缺少我一个人。
解诗题
说一说:诗中写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
因为他独自一个人在外地,人地生疏,举目无亲,感到寂寞。
小资料:重阳登高的风俗始于东汉,九月初九人们为驱邪避祸,登高山祈福延寿,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
想象一下,正在登高的兄弟想到诗人,可能会说什么?
又是重阳佳节,可惜兄弟相聚还少一人啊!
不知远在他乡的兄弟生活得怎么样?今天重阳节,他一个人在外,怎么过节呢?
结构梳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是王维,本诗描写了诗人在重阳节想起了远在华山以东的亲人登高、插茱萸的情景,而自己却独在异乡的事,用“每逢佳节倍思亲”高度概括了自己思亲怀乡的感情。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