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师说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掌握不熟悉的字词,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能初步理解课文
3.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掌握不熟悉的字词,能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识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明人将韩愈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又称他“文起八代之衰”,这是对他散文成就的最大肯定。
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
魏晋以来,上层士族的子弟,不管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生来就是统治者,大了靠特权当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此风愈演愈烈,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借为文送李蟠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
知背景
“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是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马说》等等就属这一文体。“说”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晓常识
说
1.“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2.“韩潮苏海”指唐朝韩愈和宋朝苏轼的文章气势磅礴,如潮如海。这就明确地指出了韩愈的散文风格——气势磅礴,汪洋恣肆,自由奔放,感情充沛。苏洵说:“韩子之文,如大江大河,浑浩流转。”(《上欧阳内翰第一书》)
拓知识
任务2:听音频朗诵,掌握不熟悉的字词,做到准确、流利地诵读课文。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òu
yú
fǒu
bēi
yú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tán
cháng
dān
zhuàn
yí
pán
目标二:疏通文意,能初步理解课文
任务1:借助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题目。
1.解释文中加粗字词的含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古之学者( )必有师。师者,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求学的人
谁
①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
译
生乎( )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 )所存,师之所存也。
相当于介词“于”
助词,取独,无实义
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译
嗟乎!师道( )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 )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 )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
②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请教。
尊师学习的风尚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的原因
语气副词,表推测,大概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
译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不明白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
(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译
放弃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④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反不能及,其( )可怪也欤!
④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译
竟
语气副词,难道
圣人无常( )师。孔子师( )郯子、弘、师襄、老聘。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⑤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 )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⑤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译
固定的
以……为师
同类的人
不一定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⑥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 )贻( )之。
⑥不受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译
风尚
目的连词,来
赠送
目标:掌握、积累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整理、积累下列文言基础知识。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1.通假字
“受”同“授”,传授
“不”同“否”
(1)师
①从而师之( )
②吾师道也( )
③则耻师焉( )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
⑤十年春,齐师伐我( )
(2)道
①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会天大雨,道不通( )
④不足为外人道也( )
⑤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
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2.一词多义
意动用法,以……为师
学习
从师学习
老师
军队
学说,主张
风尚
道路
说
方法
道德,道义,正义
(3)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③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
④为五百人立传( )
传授
流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传记
(4)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③内惑于郑袖( )
④嫣然笑,惑阳城,迷下蔡( )
疑难问题
糊涂
迷惑
使……迷惑
(5)乃
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②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
③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
④项王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
⑤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⑥家祭无忘告乃翁( )
⑦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副词,表转折,竟,反而
副词,表顺承,就
副词,才
副词,仅仅,只
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代词,你的
连词,于是
(6)其
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
④其可怪也软( )
⑤其皆出于此乎( )
人称代词,他们的
人称代词,他们
指示代词,那
语气副词,表感叹
语气副词,表猜测、推测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今义: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
3.古今异义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用来……的
连词,表因果关系
两个词,动词“从”(跟随)和连词“而”
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古义:
今义:
(5)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古义:
今义:
(6)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义:
今义:
一般人
大家,许多人
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学习
小学学校教育
不一定
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1)吾师道也( )
(2)小学而大遗( )
(3)圣益圣,愚益愚( )
(4)不耻相师( )
(5)孔子师郯子( )
(6)耻学于师( )
(7)吾从而师之( )
(8)则群聚而笑之( )
名词用作动词,学习
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师
名词作状语,成群地
4.词类活用
师说
1.能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
2.能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任务:回顾课文,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目标一】能理清文章的论述层次
1.文章第1段的行文思路是怎样的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论断,并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接着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又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其间层层衔接,环环相扣,一气贯通,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2.第2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段与第1段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本段以第1段为立论根据,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通过针砭时弊,又从反面论证了第1段所提出的观点,说明从师的必要性。
3.第3段举孔子从师的实例和言行,其目的是什么
以孔子从师为范例,既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又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
4.第4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这段文字与文章的中心观点有什么联系
这段文字说明了作《师说》的原因。是继第3段引“古之圣人”孔子从师的范例之后,对后辈李蟠的勉励,也是对当时求学之人的号召。
任务1:思考: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可圈可点之处,统观全文,作者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目标二】能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任务2:第2段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请根据提示把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今众人”
角度
纵比
自比
横比
对象
“古圣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的态度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择师而教之
耻师
不耻相师
曰师曰弟子……
群聚而笑之
结果
“愚益愚”
“圣益圣”
小 学
大 遗
士大夫之智
不及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
观点
通过对
比,论
证了从
师学习
的重要
性。
任务3:小组讨论:第2段的三层对比是平行并列还是逐层深入的关系 谈谈你的理解。
是逐层深入的关系。
这三层对比,一层深于一层地揭露和批判了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作者抓住这三层文字内在的本质联系,步步展开,有理论,有事实,有分析。
师说
提出论点
分析论证
交代写作缘起,激励后学
古之学者必有师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纵比
自比
横比
反面论证
正面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爱其子,择师而教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于其师,则耻师焉
巫医乐师百工不耻相师
士大夫从师则群聚笑之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等人(举例)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