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 《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6.1 《赤壁赋》课件(共32张PPT) 2023-2024学年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1.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11:4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赤壁赋(一)
1.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熟读成诵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能够疏通文意
3.能够掌握并积累本课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1:了解PPT中出示的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文化常识等内容。
目标一:了解相关文化常识,能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识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四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豪放派代表。与父苏洵(1009——1066)、弟苏辙(1039——1112)并称“三苏”,同在“唐宋八大家”之列。在任地方长官期间,他关心民众疾苦,做了许多利民的好事,深受民众拥戴。苏轼的文学作品标志着北宋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知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晓常识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达到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拓知识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
拓知识
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任务2:自主学习诗歌,借助课下注释及相关学习资料,掌握不熟悉的字词,并熟读诗歌。
壬戌(rén xū) 酾酒(shī) 桂棹(zhào)
横槊(shuò) 扁舟(piān) 渔樵(qiáo)
幽壑(hè) 愀然(qiǎo) 嫠妇(lí)
匏樽(páo) 旌旗(jīng) 蜉蝣(fú yóu)
相缪(liáo) 无尽藏(zàng) 狼籍(jí)
舳舻(zhú lú) 余音袅袅(niǎo)枕藉(jiè)
字音:
目标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任务1:借助课下注释口译课文,并完成相应的题目。
1.解释文中蓝色加粗词的含义。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 )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③凌万顷之茫然。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①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
②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移动
③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④浩浩然仿佛要凌空驾风而行,却不知到什么地方才能停止
劝请

指飞升成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 )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⑤客有吹洞箫者,倚( )歌而和之。⑥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 )幽壑之潜蛟,泣(
)孤舟之嫠妇。
⑤有位吹洞箫的客人
⑥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
逆流而上
内心,心里
循、依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
使……落泪
(二)
苏子愀然( ),正襟危坐( )而问客曰:“①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
),郁乎苍苍,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 )江陵,顺流而东( )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 )临江,横槊赋诗,③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④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 ),托遗响( )于悲风。”
容色改变的样子
端坐
同“缭”,
盘绕、围绕
攻占
东下
斟酒
一下子得到
余音,指箫声
①(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②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③(他)本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④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做伴侣,与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酒杯互相劝饮。
⑤哀叹我们生命的短暂,羡慕长江流水的无穷无尽。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 )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⑦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 )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相与枕藉(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
圆缺
就是现在所说的“自然”
原指“天”,
享有
即“狼藉”,凌乱
枕着垫

天明
出自佛家语的“无尽藏海”
⑥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⑦又羡慕什么呢!
目标三:能够掌握并积累本课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任务:掌握并积累下列相关文言基础知识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冯”同“凭”,乘
“缪”同“缭”,盘绕、围绕
2
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
白茫茫的水汽
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
旷远的样子
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
指所思慕的人
美貌的女子
3
一词多义
(1)歌
①歌窈窕之章( )
②歌曰“桂棹兮兰桨……”( )
③倚歌而和之( )
④诗言志,歌永言( )

歌词
歌曲的韵律
能唱的诗
(2)望
①七月既望( )
②西望夏口( )
③日夜望将军至( )
④德高望重( )
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
农历每月十五
向远处看
盼望
名望,声望
希望,念头
(3)如
①纵一苇之所如( )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③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 )
④突如其来( )
⑤自以为不如( )

如同,好像
表假设,如果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及,比得上
(4)属
①举酒属客( )
②名属教坊第一部( )
③神情与苏黄不属( )
④属予作文以记之( )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⑥有情人终成眷属( )
劝请
隶属
类似
同“嘱”,嘱托
类,辈
家属,亲属
(5)于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④强于百万之师( )
⑤告之于帝( )
介词,从
介词,在
介词,表被动
介词,比
介词,向
4
词类活用
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
②下江陵( )
③顺流而东也( )
④歌窈窕之章( )
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
⑦舞幽壑之潜蛟( )
⑧泣孤舟之嫠妇( )
⑨侣鱼虾而友麋鹿( )
⑩正襟危坐( )
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吟诵
名词作状语,向南
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5
文言句式
①固一世之雄也 
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何为其然也? 
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⑤而今安在哉? 
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判断句
被动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状语后置句
判断句
赤壁赋(二)
1.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并能分析其原因
2.理解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能评价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任务1:苏轼选择什么时间游览的赤壁?当时心情怎样?试从文中找出关键词句,简要说明。
目标一:理清作者情感变化的脉络,并能分析其原因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苏子)于是饮酒乐甚
苏子愀然
客喜而笑
任务2:【小组合作】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原因,试画出作者的情感起伏轨迹图。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飘飘乎
遗世独立,
羽化登仙。
因景而乐
月出东山
羽化登仙
饮酒乐甚
洞箫倚歌
泣舟嫠妇
良辰
秋色
开篇写景
一段结束
抒情
二段结束
感情基调
愀然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苏问:何为其然也?
客答: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吾与子……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吊古伤今
喜笑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而又何羡乎!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水月流光
哀乐相生
物我无尽
悲凉舟子
追忆古人
又何羡乎
托响悲风
逝者如斯
来往莫长
人生须臾
天地不竭
与子共适
客喜而笑
东方既白
感情基调
三段开始
三段结束
议论
全篇结尾
四段结束
先写清风明月之美,表现出赏玩之乐;
再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中的苦闷与悲伤;
继而对“变与不变”的辩证哲理进行阐释,以此寻求精神上的解脱;
最后归于旷达乐观,展示出作者的胸襟豁达,境界超迈。其中主客对话所表现的忧伤与喜乐,都是作者内心矛盾和复杂情感的真实反映。
总结
目标二:理解文章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能评价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任务1:【小组探究】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水、明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①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然长逝,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更感“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从而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②第4段抛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做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恒定;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任务2:【思考】词中的“美人”指什么?本词表达主人怎样的情怀?
“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赤壁赋
写景
景色
感受
清风明月交织
露珠水珠辉映
冯虚御风 不知其所止
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写景
主: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
客:吹箫和之 其声悲凉
主:愀然色变 正襟危坐
客:感慨人生 情绪悲观
议论
主:丢开愁怀 豁达开朗
客:转悲为喜 畅饮酣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