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讲义+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讲义+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17:05:05

文档简介

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
目 录
考情分析 1
网络构建 2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3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3
知识点1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影响 3
知识点2 儒家思想的演变 4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6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8
知识点1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8
知识点2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10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3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影响 3年8考(选择题8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重点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三教并行、程朱理学都是复习重点。
儒家思想的演变 3年4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2次)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3年4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2次) 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三年考查较多,多数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复习时重点关注,尤其小说戏曲近几年考查多。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3年16考(选择题14次,非选择题2次)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知识点1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影响
核心提炼 1.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识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立场 救世根据 治国理念 影响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没落贵族立场,代表的是文士 认为是社会秩序出现了问题,主张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礼乐秩序 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道家 老子 庄子 小农阶级立场,代表的是隐士 认为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顺从自然规律 主张“无为而治”,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墨家 墨子 平民立场,代表的是武士 认为是社会秩序有问题,主张建立平等、“兼爱”的社会 “兼爱”“非攻””尚贤“
法家 韩非子 新兴地主立场,代表的是谋士 认为旧秩序已经被淘汰,主张通过改革建立新秩序 提倡“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真题研析】
1.(2023·浙江卷6月)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2.(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3.(2023·全国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4.(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知识点2 儒家思想的演变
核心提炼 1.儒家思想的演变
时期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朝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 儒学受到冲击 佛道兴盛;三教并存
宋明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为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
【难点突破】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外 心即理,理在心中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相同点 主张 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难点突破】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3、“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
4、“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
【难点突破】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比较 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
原因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政治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压制 封建专制的阻碍
思想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的束缚和限制 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不同点 性质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和独裁,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政治上:提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社会蓝图。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制度,维护人权,提倡自由平等,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地位 没有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17到18世纪的主流思想
作用 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度的过程
相同点 都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都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都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启蒙运动。
【真题研析】
1.(2023·辽宁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广东卷)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2023·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1.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下列选项中,无法直接反映“大变动”特点的是( )
A.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B.百家争鸣、变法图强
C.民族融合、工商食官 D.诸侯纷争、社会转型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头两次分别说以帝道与王道,均不为孝公所欣赏。第三次商鞅提出礼乐只能造成淫佚,道德不足以治国,而刑治可以使人民畏惧,产生良好的道德,于是深得孝公欢心。由此可知( )
A.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强化君主专制 B.百家争鸣实质是德治与法治之争
C.法治思想符合秦国统治者的需要 D.法家学派在治国之道上左右摇摆
3.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
A.铁犁牛耕的普及 B.百家争鸣的盛况
C.书写材质的变革 D.社会转型的加剧
4.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祭祖大节,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北朝到隋唐,形成了儒家尝秋(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农本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B.三教礼仪习俗不断融合与世俗化
C.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及文化心理
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6.北宋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载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规定;南宋朱熹修订该乡约时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表明
A.“存天理灭人欲”观深入人心 B.乡约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
C.程朱理学已经日益走向僵化 D.乡村自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7.顾炎武曾批评明代后期学者赵凡夫的《说文长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过于简陋粗疏。现代学者解释:“明代后期谈《说文》,总是学问上努力的表现,清初研究《说文》成绩卓越的人渐多,自然看不惯明朝学者的粗疏,惟我们觉得开风气之先的,都是粗枝大叶的。”现代学者所说的“开风气之先”指的是何种风气的转变?
A.从注释经典到谈论心性
B.从空谈心性到注重实学
C.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D.从固守旧学到西学东渐
8.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知识点1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核心提炼 1.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时间 科技
先秦 扁鹊四诊法
秦汉 《黄帝内经》等,《九章算术》等,造纸术发明、改进,张衡《灵宪》,《汜胜之书》等
魏晋至隋唐 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裴秀的《禹贡地域图》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火药,僧一行,《千金方》《唐本草》
宋元 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郭守敬,王祯
明清 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弘祖
核心提炼 2.四大发明的演进、外传及影响
科技项目 发明、改进 西传 影响
造纸术 ①前2世纪,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②105年,蔡伦制成“蔡侯纸” 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①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②对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北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②罗盘,最早文献记载是在南宋,当时称为“地螺”,即“地罗”,源自地盘,其作用是分度列向定北。 12世纪末13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③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印刷术 ①唐朝已经有雕版印刷品;②北宋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③北宋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15世纪传入欧洲 大大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难点突破】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世界的原因?
①政治方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②经济方面: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政策方面:政府为巩固统治对科技给予政策支持。
④交流方面: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及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奉献精神。
【难点突破】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科技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
③思想因素: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④教育因素: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⑤对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科技的发展。
【真题研析】
1.(2023·浙江卷6月)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2.(2022·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3.(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知识点2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核心提炼 1.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时期 文学 艺术 教育 史学 文字
先秦 春秋出现私学,孔子影响最大
秦汉 汉代乐府诗和汉赋 汉朝设太学,还有地方官学 《史记》《汉书》
魏晋隋唐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等文学形式;唐诗繁荣,李白和杜甫 书法在东汉末成为艺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雕塑、壁画等 西晋始设国子监,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宋元 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元朝散曲和杂剧;话本盛行 书法名家辈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资治通鉴》 辽、夏、金模仿汉字创造了文字,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明清 《水浒传》等小说,传奇,昆曲、京剧 《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
【难点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和世界意义?
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价值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世界意义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难点突破】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史实
本土性 起源和发展是本土的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书法、道教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藏族、宗教、书法、史学等
包容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纳外来文化 佛教本土化,西方文化等
凝聚性 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面对侵略,团结御侮,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连续性 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易代修史
以农为本 重视农业发展 社稷坛、《耕织图》等
【难点突破】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真题研析】
1.(2023·辽宁卷)《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2.(2023·辽宁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4.(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5.(2023·海南卷)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6.(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1.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2.王祯,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之一。他继承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在多地主政期间,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还在古代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列关于王祯的史事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制铜活字 ②著成《农书》 ③发明转轮排字盘 ④编印《旌德县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古代中国史书立传,一般以政治性人物为主。清代阮元编著的《畴人传》(畴,本义指规整的田地,引申为田界、类别),介绍了大量从黄帝时代到清朝的科学家和部分西方天文学家。这折射出( )
A.清朝人物传记类作品繁多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高峰期
C.文化政策影响了史学编撰 D.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观念
4.下图所示为某学者对元代科技文献学科分布的统计(单位:篇)。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A.重视实用技术传播 B.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技著作助力海外探险 D.战争需要推动科学研究
5.《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
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 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
6.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女性是魏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写实性极高 D.艺术创作应适应维护统治需要
7.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 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救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专题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3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7
真题回归 7
考题预测 13
高考模拟卷(16+4) 17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1.(2022·浙江6月)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各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答案】A
【详解】“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A项正确;“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是战国以后的郡县制,排除B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1海南卷)《论语·子罕》有曰:“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这反映了孔子
A.具有尊卑等级的观念 B.拥有博爱节俭的美德
C.秉持不偏不倚的态度 D.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
【答案】C
【详解】材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大意是孔子杜绝了四种毛病:不凭空臆测,不武断绝对,不固执拘泥,不自以为是,这体现了孔子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故C项正确;材料和尊卑等级观念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博爱节俭,排除B项;D项是道家思想主张,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1·天津卷)孔子认为“身正”是为政者的重要品质,“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韩非子主张立法者“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他们这是倡导统治者
A.推行仁政 B.以法治国 C.规范行为 D.监督民众
【答案】C
【详解】根据“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得出孔子强调要身正。根据“不游意于法之外,不为惠于法之内”可得出韩非子强调要遵守法律。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要求人们要遵守规则,规范行为,C项正确;A项是孟子的,B项是法家的,排除AB项;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
4.(2021·全国甲卷)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
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
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
【答案】A
【详解】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
5.(2021·北京卷)明堂
材料一 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礼记》等典籍记载,周公曾于明堂“朝诸侯”祀文王”。《周礼》记载,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春秋战国的阴阳五行家则将明堂设想为独立于朝堂、太庙之外的建筑,将其描绘为“亚”形布局。
材料二 汉武帝根据儒生的建议,尝试复原儒家经典中记载的明堂。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东汉《白虎通义》载:“天子立明堂者,所以通神灵,感天地,正四时,出教化。”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目前发掘的汉长安城明堂遗址中心建筑即呈“亚”形。
材料三 汉代以后,明堂一直是皇帝祭祀与布政的重要建筑。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
(1)阅读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复原的明堂与西周明堂的差异,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分析北魏为何重视修建明堂。
【答案】(1)①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汉代呈“亚”形。②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①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②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详解】(1)根据材料一“西周的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美称……”,可知,西周明堂是朝堂及太庙的别称;根据材料二“……汉代明堂都是独立建筑……”,可知,汉代明堂是独立建筑。根据材料一“……西周明堂‘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即长方形布局……”,可知,西周明堂呈长方形;根据材料二“……汉代儒生提出,明堂为‘亚’形布局,符合阴阳五行之数……”,可知,汉代明堂呈“亚”形。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汉代思想背景,可知,汉代明堂与西周明堂不同的原因是:汉代尊崇儒术。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并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因此,汉代在根据儒家经典复原明堂时,融合了阴阳五行思想。汉代明堂的建筑布局也体现了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2)根据材料三“……北魏孝文帝曾下诏‘起明堂’,模仿汉制在平城南郊建立明堂,并亲赴明堂祭先祖、‘布政事’。北魏迁都后,宣武帝再修洛阳明堂”,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北魏统治需要和明堂自身价值等方面分析北魏重视修建明堂的原因。如:5世纪时,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缓和社会矛盾,学习汉族文化,借鉴汉族政权统治经验。明堂是体现国家礼仪的核心建筑,故北魏以修建明堂的方式彰显政权的合法性,以巩固统治。
1.孔子曾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孔子在《春秋》中进行的“华夷之辨”,把文化(礼乐)放在了区分标准的第一位,大诗人韩愈在《原道》中曾评论“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可见孔子重文化的主张利于( )
A.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B.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
C.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 D.推动礼乐制度形成与发展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夷”与“夏”相区别的主要特征是文化礼仪上是否一致,主张以自身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德行对“夷”进行感召,这种重文化主张有利于推动各族人民的互动认同,C项正确;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孔子重文化有利于遏制诸侯割据势力的发展,排除B项;孔子所处时期礼乐制度逐渐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2.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张“自然之道”,强调天道无为;儒家主张“君子之道”,更强调社会伦理。这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 )
A.重建等级秩序 B.强调道德标准 C.维护统治行为 D.规范个人修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道无为”的思想一方面体现了人对自然、社会规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认识,另一方面表达了老子顺任自然、不妄为的大智慧;“君子之道”是孔子心中理想的做人处事原则。结合上述分析可知,两者所说的“道”都注重规范个人修养,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个人修养,非重建等级秩序、道德标准及维护统治行为,排除ABC项。故选D项。
3.孔子认为“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而孟子建议梁惠王“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孟子的观点反映了战国时期
A.各国的现实统治存在着差异性 B.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
C.民众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作用 D.各国变法重视人才储备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和“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比孔子更加重视民众的力量,孔子认为国家大事不需要与庶人商议,而孟子却认为国家的大事需要与国人商议,这种表明现实政治中民众的力量在崛起,C项正确;材料中无法看出每个国家的差异性,排除A项;材料中与礼乐制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的国人未必都是人才,排除D项。故选C项。
4.“‘隆礼’‘性伪’‘劝学’和‘天人之分’,构成了以改造主观世界为根本精神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更具物质实践性格和以人类为主体的博大气概。”此论述提及的是( )
A.老子的思想 B.孟子的思想
C.庄子的思想 D.荀子的思想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性伪”可知,这符合荀子的性恶论,据材料“隆礼”可知,这符合荀子隆礼重法的思想,据材料“物质实践性格和以人类为主体的博大气概”可知,这符合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所以材料论及的是荀子的思想,D项正确;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主张隆礼重法,排除A项;孟子主张性善论,排除B项;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不同于荀子的制天命而用之,排除C项。故选D项。
5.春秋战国时代,各家学派针对社会现实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有一学派被后人评价为“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该派学是( )
A.儒家 B.墨家 C.道家 D.法家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承认现状,或有意无意中迎合未来之新趋势而为之张目”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该学派重视当下和未来,体现了法家“今胜于古”的思想理念,D项正确;儒家主张恢复周礼,没有迎合未来之新趋势,排除A项;墨家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主张尚贤,并没有承认现状,排除B项;道家主张恢复远古时期小国寡民的状态,也没有迎合未来之新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
6.有学者认为,唐代文化以接受外来文化为主,其文化精神及动态是复杂而进取的;入宋以后,其文化精神及动态亦转趋单纯和收敛,尤其是南宋,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近停滞状态。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 )
A.对外交往几近停滞 B.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
C.科举制度逐渐僵化 D.固守传统的华夷观念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和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宋之际,文化状态由开放性、博采兼收型转向内聚性、固守本位文化。这是因为宋代佛、道、儒等各派思想趋于融合,渐成一统之局,具有民族本位文化的理学被孕育出来,因此,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几乎陷于停滞状态,B项正确;宋朝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和外界交流,“对外交往几近停滞”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宋代科举制度不断完善,“科举制度逐渐僵化”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该学者的认识是基于宋代理学强化了民族本位,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
7.在知行关系上,程颐认为: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而不能行者:王阳明“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王夫之则认为,知与行是“相资以为用,并进而有功”的关系。他们对知行关系的探讨( )
A.回应了佛教道教冲击 B.推动了儒学的新发展
C.深受商品经济的影响 D.意在强调人的主观性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及学知识可知,程颐、王阳明和王夫之对知行关系的探讨在不同时期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如程颐与理学,王阳明与心学,王夫之与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发展,B项正确;王夫之的思想并非对佛教道教冲击的回应,排除A项;程颐的思想没有深受商品经济影响,排除C项;程颐没有强调人的主观性,排除D项。故选B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道二教迅速发展,儒学已经远不如两汉时期兴盛。……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又令孔颖达等人撰写《五经正义》,此书在高宗朝撰成,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
——摘编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二 陈寅恪指出:“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这种前后两期的划分及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社会政治领城,也同时体现在文化学术方面。
——摘编自陈寅恪《论韩愈》
材料三 陈寅恪先生说过:吾国历史上,“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
——摘编自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初儒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从文化学术的视角说明唐代两个阶段特征的内涵。结合唐宋相关史实,谈谈你对材料三中观点的理解。
【答案】(1)原因: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教育儒学化;科举制的发展。
(2)内涵:“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唐宋时期吸收外来文化,捍卫本土儒学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唐初,太宗李世民立孔庙为国学,尊孔子为‘先圣’,在全国范围内兴办教授儒家经典的学校,大力推行儒学。”可知唐初政治统一;唐初统治者重视编修儒家经典;根据材料一“唐太宗令颜师古撰写《五经定本》,领行全国,成为官定统一课本。”可知教育儒学化;根据材料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考试依此答卷。”可知科举制的发展。
(2)本题是特点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内涵:结合所学可知,魏晋时期佛道思想冲击了儒学,隋唐时期实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故“前一个阶段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旧局面”指唐初儒家思想走向统一;“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是指开启了儒学复兴的新局面,重新巩固了儒学的正统地位。理解:根据材料三“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并结合所学可从儒家思想始终占据主流地位,并不断发展的角度进行说明。结合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吸收了外来文化,但仍然捍卫本土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虽然实行儒释道三教并行,但儒家思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佛教虽有很大发展,但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完成了本土化。宋代复兴儒学,强调儒学为现实服务,逐渐形成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佛教融合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2022·辽宁卷)《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D.“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历史文献中经常出现“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等歌颂国家统一的表述,反映了汉代重视“大一统”的政治理念,C项正确;“四海之内”等表述并未体现边疆治理的发展与完善,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汉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发展,排除B项;“四海之内”等说法并未强调“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山东卷)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这一时期相马术的发展主要服务于
A.农耕技术的推广 B.商业交往的便利
C.军事战争的需要 D.礼乐制度的重建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与书数、射御等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战马对军队是非常重要的,故汉代设有专门的相马理论者,C项正确;农耕主要是铁犁牛耕,排除C项;汉代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因为商业而专门设立相马课,排除B项;跟礼乐制度的重建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江苏卷)唐人崇尚“晋贤真迹”,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进士及第后在雁塔题名的字迹被认为皆有“江左遗风”。这主要反映出,唐代( )
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科举推动行书步入盛世
C.市民文化需求强烈 D.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唐人……争相效仿以王羲之父子为代表的江左书法风格”可知,唐朝在书法上受到南方书法的影响比较深,这可以反映出唐代书法艺术吸纳六朝元素,D项正确;虽然唐代有南方的影响,但不能说江南文化成为主流,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科举对行书的推动,排除B项;江左书法风格多是士人追求,与市民文化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全国乙卷)盛唐洋溢着刚健丰伟、庄重博大的时代气象,这在书法艺术上亦有体现。宋代书法家米芾推崇唐代某位书法家的作品“如项羽挂甲,樊哙排突,硬弩欲张,铁柱将立,昂然有不可犯之色”。能够突出体现这一风格的书体是( )
A.小篆 B.楷书 C.行书 D.草书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楷书盛行,楷书具有字体方正、笔画工整、遒劲有力的特点,与材料形象化的描述相符,B项正确;小篆是秦朝时期的字体,且篆书比较舒朗,具有曲线美,排除A项;行书与草书都具有灵活、流动的特点,以适意为主,不要太受法度之限制,与材料信息不相符,排除CD项。故选B项。
5.(2023·海南卷)下图的主题突出反映了( )
清代《升平乐事图》局部(注:①魁星②鳌)
A.艺术作品带有时代印记 B.科举文化影响世俗生活
C.商品经济推动社会发展 D.清代文人追求意境情趣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图片信息可知,清代《升平乐事图》描绘的是太平盛世歌舞升平,在图中可以看到“魁星”在“鳌”上站立,寓意独占鳌头,体现了科举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在图片中没有体现时代印记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科举文化的影响,没有体现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清代文人的意境情趣,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
6.(2022·河北卷)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该作品( )
A.反映了山水画创作的新发展 B.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为一体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 D.利用工笔技法呈现了大运河风貌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关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明代的《水程图》共84帖,是目前稀见的展现大运河全线实景的写生画稿,不同于当时套用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的绘画作品。”可知,《水程图》是较为罕见的大运河全线实景画稿,与当时流行图式在画室内创作不同,说明《水程图》在绘画时,其创作方式有了新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绘画的发展,没有体现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融为一体,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市民阶层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用全线实景,没有体现工笔技法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
7.(2022·北京卷)下图的封面形式常见于明代刻本书籍,图中读书的人物为该书编刻者。该图可以佐证明代( )
A.开始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B.戏曲表演艺术日趋成熟
C.文化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士人思想摆脱了专制束缚
【答案】C
【详解】明代刻本书籍的作者将自己刊刻于书中,带有广告效应,说明当时的文化产品商业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唐代就出现了雕版印刷,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戏曲艺术无关,而且元曲出现就意味着戏曲艺术走向成熟,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士人的思想状况,排除D项。故选C项。
8.(2021·江苏卷)明代中叶,很多文学家大力推崇抒情写景的盛唐诗风,认为诗当“畅达情丝、感发志气”,概评“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力不为”,使人不复知诗,这说明当时
A.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 B.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
C.不同诗歌风格相互交融 D.诗歌力图突破理学束缚
【答案】D
【详解】材料反映了明代文学家大力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反对宋代诗歌的“理作理语”,这说明明代中叶的诗歌创作力图突破理学的束缚,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明代文学家提倡抒情写景的诗风,而不是文人创作重心转向诗歌,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明代诗歌创作推崇抒情写景,反对理学束缚,“程朱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材料中明代文学家推崇抒情写景诗风,反对宋代的“理作理语”,没有体现诗风相互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1·浙江卷6月)如图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谭鑫培(1847-1917年)中年时代《定军山》剧照。下列选项中,与此照及人物活动相吻合的是
①时值有声电影刚刚传入中国
②《定军山》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③艺术家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
④剧照反映了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定军山》拍摄于1905年,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故②正确;谭鑫培所表演的剧种是京剧,故③正确;有声电影传入中国是在1926年,故①错误;剧照中的服饰是戏剧舞台上服装,不能反映近代中国民众服饰的变迁,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ABD错误。
10.(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答案】(1)对象: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和秦汉典籍;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考古资料。
(2)贡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奠定两千年中国古代政治格局;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成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生产模式;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文字的发明和演变,传播和传承中华文明;《诗经》与楚辞分别开创了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据材料“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可知,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文献和秦汉典籍;据材料“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可知,先秦和秦汉的文字学;据材料“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可知,考古资料。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先秦和秦汉时期。结合所学从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出现、从百家争鸣到尊崇儒术的演变、文字的发明和演变、《诗经》与楚辞的文学风格、《史记》的体裁的角度分析。
11.(2022·河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系统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是代表当时中国和世界最高水平的农学经典,宋代的《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囊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明代的《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是传统农学中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近代西方农业科学传入之前,中国农书估计达千种之多,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
——摘编自卢嘉锡总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 1900—1903年,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丛书》。该丛书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反映了中国传统农学的发展趋向。1924年,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是第一部对中国古代农书进行系统分类编目的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业部于1955年提出整理祖国农业遗产,决定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该研究室成立后,先后编纂出版了《中国农学遗产选集》《氾胜之书辑释》《陈男农书校注》等书,得到了英国著名科技史专家李约瑟的高度评价:后来、研究室又以古代农书为主要资料,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书编写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清末以来农书整理变化的特点。
【答案】(1)表现:农书出现早,形成农书编写的优良传统;农书数量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农书涉及地域由北方扩大到全国。
原因:农业不断发展:农本思想与重农政策:西方知识传入
(2)从个人行为到国家事业;从资料搜集整理到农学史研究;从学习国外到产生国际影响。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和原因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农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可知,农书出现早,形成农书编写的优良传统;据材料可知,从“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到 “宋代的《陈农书》”、“元代的《农桑辑要》《王祯农书》”、“明代的《农政全书》”,农书数量增多,且农书内容越来越丰富,如《农政全书》"首次增加屯垦、水利、荒政等内容,并收录了西方水利著作”;据材料可知,《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旱作农业精耕细作的经验”,《陈旉农书》“第一次总结了南方农业技术的成就,《王祯农书》“寰括了南北方农业科学技术的精华”,农书涉及地域由北方扩大到全国。第二小问原因,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为农书的编写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封建政府普遍实行重农政策,推动了农本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影响,农书的编写正是农本思想和重农政策的体现;据所学知识可知,伴随着新航路开辟,传教士东来,西方的农业知识传入中国,影响了《农政全书》“收录了西方水利”相关内容。
(2) 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罗振玉编纂刊印了《农学从书》”、“万国鼎等人编著的《中国农书目录汇编》”“农业部......在南京农学院设立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可知,清末农书整理是个人行为,新中国成立后,变为国家事业;据材料“汇集了中国古代农书和部分国外农书”、"编写了中国首部综合性农业科技史著作—《中国农学史》”可知,清末农书整理主要是资料搜集整理,新中国成立后发展到农学史研究;据材料“该书的出版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轰动,被誉为农史学科领域的里程碑”可知,从学习国外到产生国际影响。
1.东汉《九章算术》中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这反映出( )
A.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 B.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
C.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 D.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古代(西亚)。据本题材料“记载了大量有关土地和粮食测量的内容”,“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两个文明具有共同点,即农业文明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影响,自然也包括对数学等学科的影响,即科技服务生产生活实际,D项正确;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古代数学理论走向成熟”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交流互鉴是指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学习,材料并未涉及“交流互鉴推动文明进步”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亚洲是世界文明的源头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2.《史记》的撰述宗旨实际上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境界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第二层境界是“考之行事”;第三层境界是“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对此,认识准确的是( )
A.司马迁构建了史学理论体系 B.古代史学研究侧重事实考据
C.史学发展取决于史家的努力 D.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规律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句,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空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根据材料“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体现了司马迁收集史料的重视;“考之行事”即考察史事,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的分析;“稽其成败兴坏之理”即从历史事件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可见《史记》的撰述宗旨是重视历史事件的客观性和对历史事件的总结,B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司马迁构建了史学理论体系,而是强调了《史记》的撰写宗旨,排除A项;虽然史家的努力对史学发展有影响,但史学发展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环境等,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历史发展过程中蕴含着规律,而是强调了《史记》的撰写宗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按吕思勉先生说,中国文化在近代西洋文化影响以前,可以分作三个时期,第一期为先秦两汉,第二期为魏晋隋唐,第三期为宋元明。这三期,恰恰是一个正、反、合。以第二期的魏晋南北朝的文化来说,吕生这“反”的寓意更多是指
A.北方游牧文化的逐渐汉化 B.南北方形成风格迥异的汉胡文化体系
C.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 D.主流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被动摇
【答案】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科技取得重大成就,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趋势,儒家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体现了民族融合的特色以及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南北方形成风格迥异的汉胡文化体系。由此可知,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因此“反”的寓意是指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C项正确;ABD三项均是思想文化呈现多元化特征的表现,排除。故选C项。
4.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这说明( )
A.唐宋诗词中蕴含深厚的家国情怀 B.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C.唐宋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 D.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本质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诗词常把时空背景转换为秦汉,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李白的“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体现了秦汉时期的“秦汉雄风”;宋代诗词也常提及有强烈文化符号意味的西北地区,如陆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沧州”、辛弃疾的“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反映了多民族政权并立中宋政权对西北地区的关切。由此可知,这说明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A项正确。材料信息不能说明西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排除B项;宋代诗人迫切希望收复西北失地,唐代没有,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宋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并不是秦汉的强盛为历代文人所仰慕,排除D项。故选A项。
5.传统宋词称为“雅词”,所以豪放词被称为“壮词”。金人攻破汴梁,靖康之变骤然降临,北宋灭亡。家国仇恨助推了雄浑悲壮之气,豪放词一时风行。代表人物如辛弃疾、陆游、岳飞等。这一现象体现了( )
A.忧患意识、出世精神是古人家国情怀的重要标识
B.社会安定、家给人足是古人家国情怀的浅层表达
C.忠孝一体、家国同构是古人家国情怀的核心要义
D.忧国忧民、民族兴盛是古人家国情怀的情感追求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传统宋词称为‘雅词’”与“北宋灭亡。家国仇恨助推了雄浑悲壮之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北宋灭亡后,由于家国仇恨,许多文人选择豪放词来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感,D项正确。“忧患意识、出世精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社会安定”的追求与材料中的“雄浑悲壮之气”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忧国忧民,“忠孝一体、家国同构”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6.宋代大量出现研究自然万物的谐录,如《墨谱》《云林石谱》《茶录》《酒谱》《笋谱》《菌谱》《笋谱》《菌谱》《蟹谱》《昆虫草木略》等。还有著名的《梦溪笔谈》,这本著作记载了当时宋杂治等各个方面的状况( )
A.自然科学教育的逐渐普及 B.传统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C.“格物致知”的时代精神 D.社会主流价值观念转变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宋代出现大量研究自然万物的谱录,另一方面就是儒学的“格物致知”精神提倡通过观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来获得真理,C项正确;宋代自然科学教育逐渐普及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传统自然经济是鸦片战争后才开始瓦解,排除B项;宋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仍然是儒家的价值观念,研究自然也是体现了儒家的精神,排除D项。故选C项。
7.下图是清代《职贡图》局部,为乾隆时期宫廷画师谢遂所绘,图中的人物为欧洲国家的居民,文字介绍有“贡市不绝”的荷兰国, “朝贡贸易每岁或间岁一至”的鄂罗斯等。该图反映出( )
A.天朝上国观念对士人的影响 B.闭关自守政策并未执行
C.西学传入开阔了国人的眼界 D.清朝奉行平等外交政策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代(中国)。据材料“清代《职贡图》局部,为乾隆时期宫廷画师谢遂所绘,图中的人物为欧洲国家的居民……” 可知,乾隆时期的《职贡图》,图中有荷兰国,还有鄂罗斯,说明此时仍受朝贡体制的影响,盲目自大,画师也受到此思想的影响,A项正确;清朝时期,政府厉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西学对国人的影响,排除C项;朝贡体制下,本就是藩属关系,是不平等的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朝代 作者 出处 内容
东汉 班固 《汉书·河间献王传》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
宋 刘歧 《赵氏金石录序》 东武赵明诚德夫家,多前代金石刻,仿欧阳公《集古》所论,以考书传、诸家同异,订其得失,著《金石录》若干卷,别白抵捂,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
清 李伯元 《官场现形记》 老弟肚里实在博学。但上头的意思是要实事求是;你的文章固然很好,然而空话太多,上头看了恐怕未必中意。
清 梁启超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本朝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
请整合上述图表中历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加以阐释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说理透彻,逻辑清晰,书写规范。)
【答案】论题: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赞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占,实事求是”。刘德坚持儒学要依据可靠的经典来诠释,在民间遍求真迹,获取善书,不惜重金抄录、购买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经典,得到了儒家学者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宋朝受朱熹影响讲究格物致知,《赵氏金石录序》中也提到“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代实学之风兴起,考据成为主流,注重经世致用,近代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实事求是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东汉至清朝(中国)。首先,阅读材料,根据材料东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宋“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上头的意思要实事求是”“实事求是为学鹄”“科学的精神”可总结得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很普遍,据此拟定论题: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其次,结合所学中国学术思想的发展、研究史料的方法等相关知识展开论述: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论证如下:实事求是作为影响深远的学术态度和治学方法,源远流长的思想方法和精神追求,在几千年的中华思想史中早已存在,并随着时间演进和思想发展而不断丰富。“实事求是”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班固赞扬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占,实事求是”。刘德坚持儒学要依据可靠的经典来诠释,在民间遍求真迹,获取善书,不惜重金抄录、购买先秦古书尤其是儒学经典,得到了儒家学者的认同,产生了很大影响。宋朝受朱熹影响讲究格物致知,《赵氏金石录序》中也提到“实事求是,其言斤斤,甚可观也”。清代实学之风兴起,考据成为主流,注重经世致用,近代随着科学思想的传播,实事求是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研究方法和思想方法。
最后,强调实事求是在中华思想史中源远流长。
高考模拟卷(16+4)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要求。
1.有学者指出,孔子以“信而好古”的执着发掘历史真知,并以返本开新的历史发展观宣告古代之声、重建古代文化、损益古代文明,汲取管子思想,探求富民强国智慧和救世道路,将源自古代且渐成轮廓的华夏哲学伦理思想以及道德文明推向成熟。该学者意在强调孔子思想的特征是( )
A.还原历史真相 B.强调礼法结合 C.重建伦理秩序 D.承古而又萌新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材料表明,该学者认为,孔子发掘历史真知,是为了探求富民强国的智慧和救世道路,将古代华夏哲学伦理思想及道德文明推向成熟,说明该学者意在强调孔子思想具有承古而萌新的特征,D项正确;探求历史真知不等于还原历史真相,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礼法结合的信息,排除B项;孔子是继承并发展周代以来的华夏哲学伦理思想以及道德文明,不是简单的重建,排除C项。故选D项。
2.孔子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孟子说:“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据此推断,两人都认为( )
A.要以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 B.应以儒家道德教化为本
C.必须实现仁政与王道的统一 D.需要恢复西周礼乐文明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根据材料可知,孔子认为“君子把义作为本质,依照礼来实行,用谦逊的言语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它,这样做才是君子”。孟子认为义好比是大路,礼好比是大门,君子要走礼之大门,行义之路。由此可知,二人都强调义是礼的本质,都认为在礼崩乐坏的时期需要通过义礼维护社会等级秩序,A项正确;“道德教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是义和礼,与仁政王道无关,排除C项;材料强调礼义的作用,恢复西周礼乐文明是对材料信息的片面解读,排除D项。故选A项。
3.战国时期,商鞅认为“能事本而禁末者富”。荀子称:“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民时,如是,则国富矣。”韩非子将工商业者列为“五蠹”之一。上述主张( )
A.彰显了诸子思想的融会贯通 B.体现了工商皆本的价值取向
C.奠定了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材料表明战国时期的商鞅、荀子、韩非子都主张重农抑商,根据所学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农业逐渐重要,可知重农抑商适应了社会转型的时代诉求,D项正确;材料只是体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有共同之处,不能反映诸子百家思想的融会贯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不是工商皆本,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重农抑商的思想,不涉及农耕文明的经济基础,排除C项。故选D项。
4.先秦时期,儒家以仁义而尊圣,道家以自然无为而崇圣,墨家以事功原则而希圣,法家以专制暴力而扬圣。且各家都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反映了诸子百家意在( )
A.推行仁政理念 B.重建社会秩序
C.完成思想统一 D.发展理论体系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尊称本派研习典籍为‘经’,从哲学、伦理学、政治学的方向寻求突破”,这说明诸子百家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B项正确;仁政理念是儒家孟子的主张,材料涉及的是“诸子百家”,不仅仅是儒学,排除A项;材料中诸子百家想通过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和阐发指导社会秩序的重建,而非完成思想统一和发展理论体系,排除CD项。故选B项。
5.汉代的制度构建不同于西周的“宗统”“君统”不分,也不同秦代灭绝“亲亲”的做法,而是政府试图在承认宗族是社会基本组织结构的基础上,突破血缘关系,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这表明,汉代( )
A.宗族势力的发展壮大 B.尊卑秩序得到强化
C.儒学理论体系政治化 D.社会道德风气改善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由材料可知,汉代政府将原先只适用于血缘关系的孝推至没有血缘关系的亲子之情,这进一步完善了社会尊卑秩序,B项正确;根据材料“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可知,材料所述君臣、君民、官民之间本无血缘关系,因此也不能得出宗族势力发展壮大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中未能体现儒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而只是体现了汉代尊卑秩序的强化,排除C项;将君臣、君民、官民之间的关系描述成父子关系并不能改善社会道德风气,排除D项。故选B项。
6.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丰富的养生思想、养生方法,是养生学发展的成熟时期。在道德修养方面,养生学家主张修身养性;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士族追求丰富的精神生活 B.社会思想交融贯通
C.儒学已丧失主流文化地位 D.道教吸收儒家思想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材料“在道德修养方面,养生学家主张修身养性;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重视存神、服气、导引等”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养生学,社会思想交融贯通,B项正确;材料并非将范围限定在士族之内,排除A项;儒学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一直到封建社会后期都是社会主流思想,并未丧失主流文化地位,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并非道教吸收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
7.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说:“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虽然(唐代统治者)多次修订礼乐典制,使祭奠天地祖先的制度得以规范化……但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该论述意在说明( )
A.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 B.佛道的传播具有广阔空间
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D.儒家的伦理道德源于宗教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题干“虽然(唐代统治者)……但儒学终不能和有统一教义教规,统一信仰的宗教相匹敌,所以佛道依然有广大的活动空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C项正确;“儒学不是一种宗教信仰”和“佛道的传播具有广阔空间”只说明了该论述的表象,并没有说明其目的,排除A、B项;“儒家的伦理道德源于宗教”与材料“儒学一直是敬鬼神而远之,不能成为一种宗教信仰。”相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
8.朱熹著童蒙教材《小学》,要求“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宋代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这表明宋代儒学( )
A.凸显世俗教化治理功能 B.逐渐走向了哲学思辨化
C.致力革新教育体制研究 D.迎合市民阶层兴起需要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童蒙教材《小学》”“文人士大夫把传统伦理编入族规家训,用以规范族人的言行举止,期许家族长久延续。”可得出宋代的儒者把理学的内容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使其更通俗易懂,也使人们更容易接受,反映出世俗教化的治理功能,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世俗化,而不是思辨化,排除B项;革新教育并不是儒学的目的,而且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教育的内容,排除C项;市民文化,如宋词的兴盛迎合了市民阶层壮大需要,而不是儒学,排除D项。故选A项。
9.古代中国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优待儒士的传统。至蒙元时期虽然采取了优待儒士的政策,但显然有意控制儒户的规模;明初延续了元朝这些优待政策并且发展扩大了优待对象的范围,提升了儒士阶层的地位。这一变化是由于( )
A.理学逐渐官方化 B.社会思想环境的变迁
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官方政治文化的不同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蒙元时期,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儒学遭到破坏,儒士地位较低,虽得到一定优待,但进行了限制,明朝统治者将儒学重新提升为官方独尊的政治文化,儒士地位获得提升,D项正确;理学官方化是在宋朝,排除A项;材料中统治者对于儒士的态度不同,其主要原因是统治者所秉持的政治文化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与社会环境和选官制度并无必然联系,排除BC项。故选D项。
10.明代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他一生专注“致良知”,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据此可知,王阳明( )
A.提倡个性自由 B.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C.抨击君主专制 D.主张“存天理、灭人欲”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认为‘良知’是隐藏在每个人心中的‘天理’,需要重新发现和践行,这样就可以达到圣贤境界,‘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激励人们奋发立志,努力加强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体现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B项正确;明朝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提倡个性自由,排除A项;思想家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排除D项。故选B项。
11.西汉末年思想家扬雄在《反离骚》中,把屈原比为“凤皇”“神龙”“骅骧”,用“芳酷烈”“扬之芳苓”来描述屈原的品德,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说明( )
A.儒学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 B.西汉末年道德观念沦丧
C.人物评价受主流思想影响 D.士人不满现实社会黑暗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末年。(中国)。根据材料“批评屈原'君子得时则大行,不得时则龙蛇,遇不遇命也,何必湛身哉”并结合所学可知,扬雄称赞屈原的品德,却批评其不合时宜,认为乱世应修身潜伏,扬雄作为思想家,其评价与儒家强调的道德观念有关,受到当时儒学正统思想的影响,C项正确;扬雄的评价并未体现儒学内容的丰富与发展,排除A项;扬雄称赞屈原的品德,却并未说明当时道德沦丧,排除B项;扬雄虽认为屈原应该待时而动,却并未说明对当时的不满,排除D项。故选C项。
12.汉至晋初的文章,倾向于将多种实用文体写成小短文,一般仅长数十字或百余字,文字简约。东晋南朝以来,文士将注意力倾注到布局谋篇,长文逐渐增多。这一变化得益于( )
A.书写载体的变化 B.门阀士族的推动
C.世俗文学的繁荣 D.选官制度的变革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汉至晋初,“文章一般字数较少,文字简约”,但东晋南朝以来“文士将注意力倾注到布局谋篇,长文逐渐增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以来,造纸术不断发展,推动了书写载体的变化,影响了文章的变化,A项正确;门阀士族与文章的长短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文章的长短,没有涉及内容,不能得知其属于何种文学形式,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与文章长短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A项。
13.元杂剧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普通人被写人作品,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一些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元杂剧剧本创作者。他们有的是“书会才人”,有的是“职业演员”,更多的是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人。这说明元杂剧( )
A.以揭露社会黑暗现实为主 B.剧中角色的塑造具有多元性
C.蕴含一定的民主政治色彩 D.更贴近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从材料反映的元杂剧的作者,有“书会才人”、“职业演员”和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文人来看,说明角色塑造的多元性,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角色的多样,没有涉及社会的黑暗,排除A项;“普通人被写人作品”不能反映主权在民,不能体现民主政治,排除C项;“怀才不遇或充任下级官吏的人”与人民大众的心理需求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
14.据史料记载,宋太祖亲自为精通天文历法的官员王处讷编制的新历作序并赐名《应天历》;宋徽宗奖励注释考证了当时通行《算经》的算学生武仲轩;朝廷出台一系列制度,根据医者的水平和成就予以奖励。这反映了宋代( )
A.科技水平超越前代 B.科学技术非常发达
C.政府重视科技发展 D.科学技术服务生活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中国)。《应天历》属于历法,《算经》属于数学,医者成就属于医学,材料所述的皇帝作序、政府奖励等举措体现重视科技发展,C项正确;材料未将宋朝科技与前代对比,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宋代科技领先和取得重大成就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排除D项。故选C项。
15.明中期以后,“伶人士人化”倾向愈发明显,一部分士人参与戏曲编排、登场串戏,甚至科举落地后以曲谋生,走向优伶之列;一些伶人主动向士人靠拢,开始具有其甚至超越士人的品格风范。该史料可以用于研究( )
A.制度变革与社会阶层流动的关系 B.戏曲艺术与国民文化素质的关系
C.世俗文化与主流思想变迁的关系 D.商品经济与社会价值取向的关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中期中国。结合所学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戏曲等世俗艺术繁荣,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士人的价值取向,促成明中期“伶人士人化”倾向增强,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制度变革、国民文化素质、主流思想变迁等相关信息,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徐光启认为,“风土不宜”的说法是传播新品种新技术的极大障碍。我国古代农书里的“风土说”,本来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的含意,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但是如果把它作为教条,认为某种植物只能生长在某地,而没有种过的地方绝对不能种,就妨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列举了棉花、颇棱(菠菜)等一批引种作物,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对“风土说”的保守思想进行了批驳。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风土说”没有农业生产的实践基础 B.思想解放为传播新品种新科技提供条件
C.棉花、颇棱是当时引进的农业新作物 D.“风土说”妨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材料,徐光启主张打破“风土说”的保守思想,大胆引进推广新品种,说明新品种新科技的传播需打破思想的束缚,B项正确;古代农书里的“风土说”本来有因地制宜种植农作物的含意,是从农业生产实践中获取的有益认识,有一定科学道理,排除A项;徐光启是明末科学家,棉花、菠菜在明朝之前就已经传入,排除C项;“风土说”有一定科学道理,但如果把它作教条,就会妨碍农业生产的发展,也即“风土说”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要根据情况具体分析,排除D项。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国早期文明从夏商重巫到西周重史,史官文化逐渐形成。史官文化有三个特点:一是学在王宫,平民百姓没有文化;二是职在史官,史官之外的官吏无权记录;三是包罗万象,史官记载的内容涉及国家大事的方方面面,几乎涵盖精神文化的全部。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到了春秋时期,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整个社会面临着大动荡和大分化。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
——摘编自罗德荣、胡如光《春秋战国文化传播的历史进步》
材料二 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对于当时社会变革中的种种问题,人们提出自己的认识和主张,这些认识和主张大部分是围绕政治思想上的论述而逐层铺展开的。人们“为学”是为了实际的政治,这就决定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具有普遍的政治色彩。同时,随着物质文明发展迅速,财富、享受、欲望与野心、权势、罪恶同步增长,文明进步与道德沦丧背离,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此外,长期的封建割据、封闭的自然经济、迥异的地理环境、各地独特的民俗风情,使列国文化步入独立发展的轨道,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
——摘编自王景润《简论春秋战国文化的时代特色》
(1)简述材料一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原因及影响。(8分)
(2)概括材料二中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的时代特色。(6分)
【答案】(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宗法分封制的瓦解;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
影响: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促进了私学的勃兴;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
(2)时代特色:强烈的政治意识;执着的精神追求;浓厚的地域色彩;以人为本的理念;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
【详解】(1)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原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的地区已非常广泛普遍,牛耕技术有助于农业劳动力的解放,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成生产关系的变革;根据材料“西周时期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一统局面日益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局面所取代”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宗法分封制的瓦解;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阶级关系变动,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哲学派别的形成,诸侯争霸的政治局面和尚未建立统一的观念形态的思想局面,为诸子百家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良好社会环境,可概括出社会形态的转变;等等。影响:根据材料“充分体现了史官文化的独占性与封闭性……一个从独占性、封闭性文化向普及型、开放型文化发展的转化过程逐渐形成”可知,直接导致史官制度的崩溃与学术的下移;结合所学可知,促进了私学的勃兴;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出来, 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 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 更大地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推动了士阶层的迅速崛起,为文化传播造就了规模庞大的主力军;政治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议政机遇和人才基础,经济变革为百家争鸣奠定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文化变革为百家争鸣提供思想条件,代表不同阶级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对治国提出处世理论,这些都为百家争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等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激烈的阶级斗争激发了人们强烈的参政意识”可得出,强烈的政治意识;根据材料“思想家们生发改变现状的种种主张,并为此锲而不舍地追求”可以得出,执着的精神追求;根据材料“形成了风格各异的区域文化”可以得出,浓厚的地域色彩;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空前自由的学术气氛;等等。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阎立德(约596~656年),雍州万年人,出身于工程世家。阎立德从小就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机巧有思”,加之又得父亲指授,因而得以“早传家业”。贞观初,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作为杰出的建筑设计大师,阎立德先后营建了献陵及昭陵。作为我国封建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昭陵,它改变了封土为陵的形制,墓室在山腰岩石间穿凿而成,后世唐代帝王陵墓基本均采用此制。他善于把建筑的美学充分地在建筑物中加以体现,如他将玉华宫设计为坐北朝南,以玉华川为基础依山而建,并将各宫殿与实际地势加以了有机的统一。……通过中轴方向两侧的陪衬以及轴线上的空间变化方式,对皇权的威严、庄重加以了充分的体现。阎立德营建的很多建筑都背依青山,面临绿水,疏泉抗殿,包山通苑,处于翠峰叠嶂、清泉潺潺的幽静之所。
——摘编自温凯、陈跃《试论阎立德的建筑成就及设计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阎立德成为建筑大师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阎立德的建筑设计特点。(6分)
【答案】(1)原因:家世的影响;个人的兴趣与努力;唐朝国力的上升;继承秦汉以来的建筑设计成就等。
(2)特点:规模宏大,体现唐朝的强盛国势;依山为陵,开创唐陵形制之先河;注重地势的利用;凸显皇权威严;追求自然情趣等。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出身于工程世家。阎立德从小就对建筑设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得出家世的影响;个人的兴趣与努力;据材料“贞观初,历任将作少匠、将作大匠、工部尚书”及所学,可得出唐朝国力的上升;继承秦汉以来的建筑设计成就等。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时期(中国)。据材料“作为我国封建帝王陵园中面积最大、陪葬墓最多的昭陵,它改变了封土为陵的形制,墓室在山腰岩石间穿凿而成,后世唐代帝王陵墓基本均采用此制”可得出规模宏大,体现唐朝的强盛国势;依山为陵,开创唐陵形制之先河;据材料“他将玉华宫设计为坐北朝南,以玉华川为基础依山而建,并将各宫殿与实际地势加以了有机的统一”,可得出注重地势的利用;据材料“通过中轴方向两侧的陪衬以及轴线上的空间变化方式,对皇权的威严、庄重加以了充分的体现”,可得出凸显皇权威严;据材料“背依青山,面临绿水,疏泉抗殿,包山通苑,处于翠峰叠嶂、清泉潺潺的幽静之所”,可得出追求自然情趣等。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按照周代礼制要求,女子从10岁起,要“执麻枲,治丝茧”,日后还要“观于祭祀,纳酒浆”,因为祭祀有时、丝麻之事无疑是“妇功”的重心。南北朝的“乐府双璧”中,《木兰辞》中的木兰最初是“唧唧复唧唧”的剪影;《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不但“十三能织素”,而且能够胜任“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宋代话本小说《卖油郎独占花魁》中,花魁娘子王美娘“吹弹歌舞,无不尽善”,而且“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清代《镜花缘》以探花唐敖历险求仙及其女小山海外寻父为线索延展成书,书中称:“小山生成美貌端庄,天姿聪俊。到了四五岁,就喜读书,凡有书籍,一经过目,即能不忘。且喜家中书籍最富,又得父亲、叔叔指点,不上几年,文义早已清通。”
材料二 《诗大序》称,诗的作用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然而,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他可以不遵守某种伦理规范,但必须多少懂得一点审美。所以,他们的女性意识一定要上升到艺术的层面。无论人们对文学的产生有着怎样的认识,都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中国最初的文学都不是“为艺术”,而是“为人生”。中国不同时期叙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悄然间发生着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高方《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女性形象审美嬗变:从“德言容功”到“琴棋书画”》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在秦汉魏晋、唐宋和明清时的特征。(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作品中女性形象“从‘妻子’到‘爱人’变化”的含义并分析其原因。(6分)
【答案】(1)特征:秦汉魏晋: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强调女性的德、言、容、功。唐宋:受社会风气开放的影响,女性形象富于才情,追求文艺气质。明清:受理学“三纲五常”思想约束,女性形象追求德、艺兼备。
(2)含义:从“妻子”到“爱人”的变化可以理解为从强调女性维系家庭生活的作用转变为强调人性情感。
原因: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女性可以从劳作中解放,学习才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接纳男女之情;文人附庸风雅的需求。(任答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秦汉魏晋:据材料“孔子列《关雎》为《诗三百》之首,汉人释《关雎》所言为‘后妃之德’,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都是在所谓贞顺‘妇德’的基础上展开的。”可得出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强调女性的德、言、容、功。唐宋:据材料“吹弹歌舞,无不尽善”“写作俱高,求诗求字的,日不离门”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受社会风气开放的影响,女性形象富于才情,追求文艺气质。明清:据材料“喜读书”“文义早已清通”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受理学“三纲五常”思想约束,女性形象追求德、艺兼备。
(2)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含义:据材料“对‘妇言’和‘妇容’的要求”“‘唧唧复唧唧’的剪影……‘三日断五匹’的劳作”可知秦汉魏晋时强调女性要遵从礼法,具备劳动技能,维系家庭生活运转。据材料“吹弹歌舞,无不尽善”“就喜读书”可知唐宋明清时强调女性具备琴棋书画等技艺,可以满足人的情感需求。进而推知:传统文学中的女性形象从强调“德言容功”的“妻子”,转变为作为情感对象的“爱人”,前者强调女性维系家庭生活的作用,后者强调人性情感。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女性自身、文学作品作者、社会思想等方面分析。据所学可知,女性自身方面,生产力的提高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部分女性可以从劳作中解放,学习才艺;社会思想方面,唐宋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发展,出现了个性解放的思潮,接纳男女之情;作者方面,据材料“生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的中国文人,只要他不想被人视为‘俗’,而想攀附‘雅’”可得出文人附庸风雅的需求。
20.观察图片,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军机处 《日知录》 同文馆 《天演论》
太学 鹅湖之会 《农政全书》 1753年雅典中国宫
从上述图片中选取三幅相互关联的图片并提炼出一个具体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明确写出图片名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图片:太学 鹅湖之会 《日知录》
论题:儒学发展轨迹不断调整
阐释:儒学自先秦孔子所创,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进行调整。
汉代,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构建了外儒内法的新儒学体系,适应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汉武帝采取了重用儒士、兴办太学等措施尊崇儒学。汉末魏晋至隋唐时期,儒学遭遇佛、道挑战,宋代儒学家吸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理学。南宋时期,程朱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和心学的开创者陆九渊在鹅湖书院进行辩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第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到明清时期,理学走向僵化。顾炎武等思想家通过撰写《日知录》等书籍,对理学的空谈心性等弊病进行批判,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综上所述,儒学家会根据形势发展的变化,对儒学进行适当改造以利于时代的发展。
示例二
图片:《农政全书》 同文馆 《天演论》
论题:西学东渐潮流的发展
阐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传播文化,形成西学东渐潮流。中国传统士大夫徐光启的著作——《农政全书》,介绍了西方的自然科技。但此时西方文化传播的程度和范围极其有限。到了近代,民族危机加深,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洋务派认识到中国科技的落后,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采取兴办近代企业、海军和以同文馆为代表的新式学堂等措施,大力引进西方科技等文化,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大大加深,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追求制度变革,倡导兴民权、君主立宪等维新思想。其中,维新派严复翻译《天演论》等著作,利用进化论思想宣传变法图存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在西学东渐的潮流下,西方文化不断传入到中国,大致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示例三
图片:《农政全书》 瑞典中国官 《天演论》
论题:16世纪以来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阐释:略
示例四
图片:《农政全书》 军机处 《日知录》
论题:明清社会的发展
阐释:略
【详解】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根据设问要求要从图中选取三幅图片得出想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注意要选择自己熟悉且容易说明的,论题要具体、明确。我们可以从中国近代化的角度,从中国反对西方侵略的角度,从中国思想解放角度,从反封建斗争角度等多方面进行论证。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表述成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最后,对所说明的内容进行简单的总结。(共36张PPT)
导师:XXX
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
思想文化与科学艺术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影响
知识点2 儒家思想的演变
【题型特训】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知识点2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题型特训】
01
考情分析
02
知识建构
03
考点突破
目录索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0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影响 3年8考(选择题8次) 3年考查基本平衡,重点是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三教并行、程朱理学都是复习重点。
儒家思想的演变 3年4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2次)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3年4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2次) 古代的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三年考查较多,多数集中在宋元明清时期,复习时重点关注,尤其小说戏曲近几年考查多。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3年16考(选择题14次,非选择题2次)
02
知识建构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03
考点突破
考点一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
稿定PPT
知识点1 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及影响
1、对道、儒、墨、法家思想的认识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立场 救世根据 治国理念 影响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没落贵族立场,代表的是文士 认为是社会秩序出现了问题,主张通过提高个人道德修养来恢复西周礼乐秩序 推崇“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道家 老子 庄子 小农阶级立场,代表的是隐士 认为不能人为制定秩序,主张顺从自然规律 主张“无为而治”,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1.(2023·浙江卷6月)中华文化重视以人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种“仁者爱人”的思想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项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相生相胜”
C.反对苛政 D.“兼爱”“非攻”
C
2.(2023·全国甲卷)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孔子此举目的是( )
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
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
C
3.(2023·全国新课标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体现在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无为而治是道家老子的思想,主张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战国末期的邹衍用五行相生相克、终而复始的观点解释历史发展现象,即“相生相胜”
“兼爱”“非攻”是战国时期墨子的主张,“兼爱”意思是强调每个人都应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人,“非攻”即反对不义的战争
楚国国君自立为王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册封,当然,也不可能得到重视“礼仪”的儒家创始人孔子的肯定
《春秋》是中国古代史类文学作品,孔子此举目的并非实录历史事实
孔子编撰《春秋》坚持称楚王为“楚子”,无法达到提升周王权威的效果
材料中没有将各诸侯国的文化进行对比,无法得出强调文化差异的结论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出自孟子《孟子·离娄上》,意为即使有尧舜的学说,如果不以仁政为法度,也就不能治理好天下,与材料设问不符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与材料设问不符
出自《老子·道经·第十九章》,意为抛弃聪明智巧,人民可以得到百倍的好处;抛弃仁义,人民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抛弃巧诈
4.(2022·全国甲卷)汉晋时期有多种文本记载,帝尧之时,“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老者“击壤”而戏,围观者称颂帝尧。老者歌云:“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地而食,帝何德于我哉!”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政治理念最接近( )
A.孔子 B.老子 C.韩非 D.墨子
B
体现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和谐,反映了老子“顺应自然”的思想
孔子主张仁、礼、以德治国,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材料信息没有体现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材料没有体现
学派 代表人物 代表立场 救世根据 治国理念 影响
墨家 墨子 平民立场,代表的是武士 认为是社会秩序有问题,主张建立平等、“兼爱”的社会 “兼爱”“非攻””尚贤“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繁荣,奠定了中国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对社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
法家思想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的理论武器。
道家思想构成了两千多年传统思想中的哲学思想。
法家 韩非子 新兴地主立场,代表的是谋士 认为旧秩序已经被淘汰,主张通过改革建立新秩序 提倡“法治”,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知识点2 儒家思想的演变
1、儒家思想的演变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时期 地位 原因
春秋战国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这些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遵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汉朝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魏晋南北朝 儒学受到冲击 佛道兴盛;三教并存
宋明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为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封建统治的腐朽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比较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宇宙观 理是世界万物的本源,理在心外 心即理,理在心中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反省内心,致良知,知行合一
哲学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影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强调主观能动性,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又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
相同点 主张 都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理,同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实质 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维护专制统治 地位影响 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1、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当今公民的道德规范;
2、“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
3、“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当今民主政治建设的借鉴;
4、“和为贵”和“和而不同”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和欧洲启蒙思想的比较?
比较 儒家思想 启蒙思想
原因 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 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政治 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压制 封建专制的阻碍
思想 程朱理学、八股取士的束缚和限制 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不同点 性质 本质上仍属于封建思想的范畴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
主张 政治上:反对君主专制和独裁,提倡“人民为主”;经济上:重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强调经世致用。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政治上:提出三权分立、君主立宪、民主共和的社会蓝图。经济上:发展资本主义。思想上:反对君主专制,等级特权制度,维护人权,提倡自由平等,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地位 没有成为当时主流思想 17到18世纪的主流思想
作用 儒学的新发展,没有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与变革 推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度的过程
相同点 都对封建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都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都在反封建斗争中发挥了启蒙运动。 02
1.(2023·辽宁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2.(2023·广东卷)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A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清谈,其中“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说明门阀士族的推动
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然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存局面
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材料并未涉及法家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在汉武帝时期,不是西汉初期
材料并未对西汉初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进行论述
3.(2023·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南学与北学南北朝时期,儒学有南学与北学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风,注重探寻玄学义理;北学严守汉儒传统,注重名物训诂。
南、北儒士研习经书,偏重不同的注本(对儒家经典的注释本)。以《左传》为例,南朝流行“杜预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灵恩常引用“服虔注本”来诘难“杜预注本”,引领论辩之风。北魏有名儒“兼读杜、服,隐括(修订)两家,异同悉举”。这一时期,南北政权常互派使节,他们也往往借机相互考校儒学。
隋灭陈后,将大量士人迁至北方。隋炀帝大举征召儒生,“使相与讲论得失于东都(洛阳)之下”,胜出者多为南方儒士。其后他们大多在北方活动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负典籍,云会京师”。唐太宗下诏统一五经文本和注释。孔颖达兼采南北,撰成《五经正义》,高宗时颁行全国,成为官方经学定本。
(1)指出南北朝时期南学与北学分立的时代背景。
(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儒学走向统一的过程及意义。
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从有利于学术文化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等角度进行回答
【答案】(1)政治上:南北分裂对峙;经济上: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江南经济开发;民族关系上:各民族之间大交融;文化上:佛教盛行;学术传统上:南方儒士受玄学影响,北方儒士严守汉儒传统。
(2)过程:南北朝时期互派使节,借机相互考校儒学;隋朝时,大量士人迁至北方,南学与北学汇集洛阳;唐朝时逐渐走向统一。
意义:有利于学术文化上的统一,推动儒学的发展,巩固儒学正统地位;推动知识分子思想上的统一;有利于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时期。下列选项中,无法直接反映“大变动”特点的是( )
A.礼崩乐坏、社会动荡
B.百家争鸣、变法图强
C.民族融合、工商食官
D.诸侯纷争、社会转型
C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见秦孝公,头两次分别说以帝道与王道,均不为孝公所欣赏。第三次商鞅提出礼乐只能造成淫佚,道德不足以治国,而刑治可以使人民畏惧,产生良好的道德,于是深得孝公欢心。由此可知( )
A.商鞅变法的核心是强化君主专制
B.百家争鸣实质是德治与法治之争
C.法治思想符合秦国统治者的需要
D.法家学派在治国之道上左右摇摆
C
稿定PPT
3.据考古发现统计,春秋时期的简牍较为罕见。到战国时期,不仅数量繁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从最普通的随葬文件到地理天文、经济社会、法律政治、思想文化都有所涉及。这种变化折射出( )
A.铁犁牛耕的普及
B.百家争鸣的盛况
C.书写材质的变革
D.社会转型的加剧
D
4.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的祭祖大节,其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从南北朝到隋唐,形成了儒家尝秋(缅怀先人庆贺收成)、佛教盂兰(尊长孝道)、道教中元(天地人和)并行的祭祀活动,这一现象最能反映( )
A.农本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B.三教礼仪习俗不断融合与世俗化
C.外来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国人特有的伦理道德及文化心理
D
5.“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
A.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促进了文化教育的普及
A
6.北宋吕大钧制定的《吕氏乡约》载有“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等规定;南宋朱熹修订该乡约时在“德业相劝”一条中加入“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表明
A.“存天理灭人欲”观深入人心
B.乡约不断渗透国家治理因素
C.程朱理学已经日益走向僵化
D.乡村自我治理能力不断加强
B
02
7.顾炎武曾批评明代后期学者赵凡夫的《说文长笺》(研究传统语言文字、音韵等方面的著作)过于简陋粗疏。现代学者解释:“明代后期谈《说文》,总是学问上努力的表现,清初研究《说文》成绩卓越的人渐多,自然看不惯明朝学者的粗疏,惟我们觉得开风气之先的,都是粗枝大叶的。”现代学者所说的“开风气之先”指的是何种风气的转变?
A.从注释经典到谈论心性
B.从空谈心性到注重实学
C.从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
D.从固守旧学到西学东渐
B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以后,经学日趋昌盛,太学中的经学博士就是专治一经的经师,皓首穷经,搞章句之学。两汉博士通过荐举、征召等途径可任太傅少傅、刺史太守、奉常议郎等官职。经学博士是汉代官方确认的学术权威,负责经学的研究与传承。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明代阳明心学提出“致良知”“知行合一”,通过追求高级的道德哲学状态,重构政治哲学实践。清初,破解国破家亡的历史遗憾,重回实学研究,把学术研究的范围从儒家经典扩大到了自然、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其研究对象几乎涉及社会的一切方面。19世纪“今文经学派”中的龚自珍、魏源,分别提出“改制更法”“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具有鲜明时代价值的实践指向。
——摘编自汪四红《论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和马克思“实践观”的互融相通》
材料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回归传统经世致用观。他宣扬以学术经国济世,致力于民众历史教育和边疆史地研究,他根据时代要求对经世致用论作了发展,突出史学培养国民爱国主义的作用;在形式上,他不再限于传统学术研究和史学著述,通过撰写新历史教科书和各类通俗历史读物传播历史知识。
——摘编自徐国利《民国时期顾颉刚学术价值观的转向及与经世致用观的离合》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经学与明清经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三四十年代顾颉刚对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经世致用思想的价值。
【答案】(1)同:注重对儒家经典的研究。
异:汉代经学:与选官密切结合,学术性强。
明清经学:注重研究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研究范围扩大。
(2)发展:使史学研究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利用现代媒介向大众传播历史知识。
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剧;顾颉刚本人的爱国情怀。
(3)经世致用强调研究学问要关注现实,强调学问和实践的结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也有互通之处。
考点二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与文学艺术
02
知识点1 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1、古代中国科学技术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时间 科技
先秦 扁鹊四诊法
秦汉 《黄帝内经》等,《九章算术》等,造纸术发明、改进,张衡《灵宪》,《汜胜之书》等
魏晋至隋唐 祖冲之的圆周率,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裴秀的《禹贡地域图》赵州桥,雕版印刷术,火药,僧一行,《千金方》《唐本草》
宋元 三大发明在宋朝基本成熟;沈括,郭守敬,王祯
明清 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徐弘祖
02
2、四大发明的演进、外传及影响
科技项目 发明、改进 西传 影响
造纸术 ①前2世纪,已出现用植物纤维制成的纸;②105年,蔡伦制成“蔡侯纸” 8世纪以后,逐渐传入中亚、西亚及欧洲 ①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大大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②对欧洲的教育、政治及商业等活动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指南针 ①北宋用人工磁化的方法造出指南针。②罗盘,最早文献记载是在南宋,当时称为“地螺”,即“地罗”,源自地盘,其作用是分度列向定北。 12世纪末13世纪初,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促进了远洋航行,推动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火药 ①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②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③火药被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由燃烧型火器逐步发展为爆炸型火器和管形射击火器 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渐衰落
印刷术 ①唐朝已经有雕版印刷品;②北宋雕版印刷已经相当普及;③北宋的毕昇发明用胶泥制的活字; 15世纪传入欧洲 大大促进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中国古代科技长期发达并领先世界的原因?
①政治方面: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为科技发展提供重要条件。
②经济方面:农耕经济的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③政策方面:政府为巩固统治对科技给予政策支持。
④交流方面: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及民族交融促进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⑤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奉献精神。
【难点突破】明清时期科技衰落的原因?
①经济因素:明清统治者固守农耕经济的藩篱,科技缺乏创新的动力和机制,从根本上阻碍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②政治因素:君主专制的加强,封建专制制度日趋腐朽。
③思想因素:中国“重道轻器”的文化传统阻碍了科技的发展。
④教育因素:明清时期的文化专制尤其是八股取士,使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
⑤对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了对外交流,阻碍了中国科技发展。
02
1.(2023·浙江卷6月)我国古代有位科学家改进和创制了简仪、圭表等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皆臻于精妙,卓见绝识,盖有古人所未及者”。他还主持大规模科学观测,编制历法,“历成,(世祖)赐名曰《授时》,颁行天下”。这位科学家是( )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启 D.沈括
A
2.(2022·湖南卷)晚清时期,中国人惊奇地发现西方物理学揭示的一些原理,与《墨子》记载有相似之处。自秦汉以来几乎被人遗忘的《墨子》重新引起国人的关注与研究。这一现象表明( )
A.墨学复兴促进传统科技转型
B.传统科技与近代科技一脉相承
C.西学东渐促进了墨学的复兴
D.中国古代的科技以实验为基础
C
3.(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魏晋时期的裴秀著作是《禹贡地域图》,开创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学
明朝的徐光启修订了《崇祯历书》
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梦溪笔谈》
西学东渐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墨学的复兴
表述错误
表述错误
中国古代科技是以经验为主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
(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
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知识点2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1、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时期 文学 艺术 教育 史学 文字
先秦 春秋出现私学,孔子影响最大
秦汉 汉代乐府诗和汉赋 汉朝设太学,还有地方官学 《史记》《汉书》
魏晋隋唐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等文学形式;唐诗繁荣,李白和杜甫 书法在东汉末成为艺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雕塑、壁画等 西晋始设国子监,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1.(2023·辽宁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清谈,其中“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说明门阀士族的推动
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然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存局面
A
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
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
A
02
时期 文学 艺术 教育 史学 文字
宋元 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元朝散曲和杂剧;话本盛行 书法名家辈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资治通鉴》 辽、夏、金模仿汉字创造了文字,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明清 《水浒传》等小说,传奇,昆曲、京剧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3.(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D
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封建社会纲常礼教束缚未被打破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明代,时间不相符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特点、价值和世界意义?
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民本思想);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主张和而不同
特点 本土性、多样性、包容性、凝聚性、连续性
价值 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体现着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世界意义 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源源不断地向外进行着辐射和传播,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含义和特点?
含义 史实
本土性 起源和发展是本土的 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书法、道教
多样性 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领域广阔 藏族、宗教、书法、史学等
包容性 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吸纳外来文化 佛教本土化,西方文化等
凝聚性 中华民族共同文化特质,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面对侵略,团结御侮,维护了国家主权和尊严
连续性 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传承至今 易代修史
以农为本 重视农业发展 社稷坛、《耕织图》等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稿定PPT
4.(2023·辽宁卷)《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D
5.(2023·海南卷)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D
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过于绝对
琼剧在融合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可见琼剧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形式
材料信息不涉及琼剧的故土情结
材料中没有人口迁移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中同样没有关于商路畅通的信息
02
6.(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答案】(1)《旧唐书》价值: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新唐书》的价值: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2)原因:《旧唐书》史料较多,文字冗长;强调本朝统治的正统性。
编纂原则:语言精炼;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出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2.王祯,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之一。他继承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在多地主政期间,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还在古代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列关于王祯的史事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制铜活字 ②著成《农书》 ③发明转轮排字盘 ④编印《旌德县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C
稿定PPT
3.古代中国史书立传,一般以政治性人物为主。清代阮元编著的《畴人传》(畴,本义指规整的田地,引申为田界、类别),介绍了大量从黄帝时代到清朝的科学家和部分西方天文学家。这折射出( )
A.清朝人物传记类作品繁多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高峰期
C.文化政策影响了史学编撰
D.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观念
D
5.《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
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
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
D
4.下图所示为某学者对元代科技文献学科分布的统计(单位:篇)。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A.重视实用技术传播
B.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技著作助力海外探险
D.战争需要推动科学研究
A
6.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女性是魏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写实性极高
D.艺术创作应适应维护统治需要
B
02
7.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
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救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
【答案】(1)贡献:开创了以太学培养人才的治国模式;促进了官学的发展;设立五经博士,使得经学逐渐形成;尊崇儒学,使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2)发展:官学体系更加完备;学生来源阶层更加广泛;少数民族重视学校教育。原因:统治者 的重视;儒学的发展;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