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中考仿真模拟测试卷(B卷)-2024中考语文重难考点通关训练与模拟测试(安徽专用)(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12:中考仿真模拟测试卷(B卷)-2024中考语文重难考点通关训练与模拟测试(安徽专用)(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9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9 20:4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12:中考仿真模拟测试卷(B卷)
语 文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1)江南风景优美如画。山水相映,你看那“高峰入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俯仰两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寻春乡野,你看那“ , ”(陆游《游山西村》),山峦重叠、流水萦绕,几处农家茅舍隐于花木扶疏之间。当然,换个角度,“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还会带给你烟雨迷蒙的别样情味。
(2)诗文手法灵活多样。《关雎》中,“ , ”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对美丽贤淑的姑娘的爱慕之情;杜甫《望岳》中,“ ,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秋瑾《满江红》中,“ , ”,借《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2分)
2.(12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甲】现在,我在黑暗中所见到的理想画面成了我的盛宴。所有的画作都是出自我的手笔,xiāo洒自如的房屋、树木铅笔画,别致的岩石和废墟,克伊普式的牛群,以及各种可爱的画:有蝴蝶在含苞的玫瑰上翩翩起舞;有鸟儿啄着成熟的樱桃;有藏着珍珠般鸟蛋的鹪鹩巢穴,四周还绕着一圈嫩绿的长春藤。我还在脑子里掂量了一下,有没有可能把那天皮埃罗太太给我看的薄薄的法文故事书流利地翻译出来。
【乙】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zào。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史,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芭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冤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盛( )宴 xiāo( )洒 烦zào( ) 镶( )着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翩翩起舞”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别致的岩石 B.流利地翻译 C.浓云密布 D.绿得可爱
(3)【甲】段文字出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 》;【乙】段文字出自清代作家 (人名)的《儒林外史》。(2分)
(4)艺术之美滋养心灵,【甲】【乙】两个语段是如何表现两位主人公对绘画艺术的喜爱的?请联系阅读全书的相关积累,简要说明。(4分)
3.(13分)光明中学举办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1)请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2)请从下列民俗活动中任选一种给同学们做介绍(不少于50字)。(3分)
花鼓 皮影 年画 春联 剪纸 舞龙灯
(3)下面是张明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请根据要求答题。(7分)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甲】
孟子的教诲成就和激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________,“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乙】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
②【乙】画线句有标点符号错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
③在横线上补充恰当内容,要求和前后句式保持一致。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龙头节里话沧桑
①儿时,对过年时间之匆匆很是不舍,甚至有点惧怕。想让年慢些走,再慢些走。恨不得天天都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天天有一帮小朋友一起玩耍,悠哉悠哉,那有多么好啊!
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慢慢长大后,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而已。
③今年特殊的宅家过年,虽然感到有点慢,但不知不觉间也一晃而过了,即将迎来第三个节日——龙头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二月二。面对目前的疫情,不言而喻,这个节也要宅家过了,只有回忆我们曾经的龙头节了!
④二月二又称龙抬头。尽管南北风俗各异,但在这一天都是要搞些庆祝活动,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⑤从相传下来的农谚,可以看出龙头节的内涵之丰富。
⑥一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是说春天到了,农耕要开始了。二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祈盼。三曰:“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等,这是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四曰:“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这天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表现出父母盼着出嫁女回家的期待心情。
⑦这些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我和小伙伴们都曾经熟稔的唱诵并烂熟于心,或作为做游戏时的伴奏。但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全家人在这天早上“打囤”的情景。
⑧在龙头节头一天,父亲要把院子屋子都打扫一遍,尤其是庭院的地面上,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为防尘土泛起,要均匀地泼洒一些水滴。母亲则把过年穿脏了的衣服全部要浆洗一番。然后,最神圣时刻就是打囤了。
⑨早上太阳没出之前,父亲便开始忙碌起来。从灶堂里掏出草木灰盛入筐子里,有时我帮衬着背着筐子,父亲也手持铁掀,在院子里选择好位置,大体目测一下方位,父亲持掀站立在目测好的圆中间,即圆心的位置,然后锄进适量草木灰,端着锨头顺时针方向在地面上画圆圈,然后在圆圈中间打上一个“十”字。在边上画上梯子图形。最后,用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等杂粮放在灰囤中。这个圈代表装粮食的粮囤,十字表示粮囤分隔成多个部分,用来装各种杂粮。梯子用来上下粮囤。院子里的囤打好后,最后还要在大门外,打一个大大的囤,以示对五谷丰登的祈愿。
⑩打囤的各种粮食为防鸡鸭羊等畜禽很快吃掉,一般在上面盖上一块砖头。尽管如此,还是招致嗅觉灵敏的麻雀们纷纷飞来偷袭啄食。这时候,我和弟弟也预备好了网子,引诱麻雀们入网。等它们自投罗网后,隐藏在屋子里的我们迅疾将网拉起来,这时候那些反应笨拙的麻雀就会成了俘虏,成了我们的玩偶朋友。
记得,那时候打囤还有占卜作用。待到中午时刻,把盖着砖头的五谷杂粮暴露出来,撒开几只鸡跑到囤前,看哪种粮食能先让鸡发现,就预示着来年这类粮食要丰收丰产,故以此来占卜丰歉。
果不其然。在我记忆里打囤的年份里,每年都是大丰收。卖掉给国家的公粮,有时粮食囤里都盛不下,多余的到市场卖掉,换些肥料种子。
龙头节除了打囤,家家户户还要炒料豆,甏棒子花。那时候,老人们把炒料豆叫做炒蝎子爪。至于这炒蝎子爪,到底说的什么东西,是哪几个字,一点都不明白,大人也不给解释。是大人们本来就不明白“以讹传讹”,还是本来明白没想到解释,就不得而知了。大概也是不明白其中之意罢!现在终于明白原委,是因为经过冬眠后,百虫开始苏醒了,“蝎子、蜈蚣都露头” 了,为防止它们萌动肆虐,要炒掉它们爪子,以保诸事平安。
我记忆里最好吃的炒料豆是母亲做的。大概因为母亲得到了姥姥的亲传,不然和我在姥姥家里吃到的料豆是一个味道呢,又酥又香,咸淡正好。看到母亲头一天晚上,精选好大豆粒,把长芽的或坏的剔除掉,洗干净,用盐水花椒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控干水,把筛细的沙土放入铁锅里炒热,然后再放入晾好的大豆,不一会儿功夫,就听到炒锅里噼里啪啦的声音,只见到大豆粒在沙土里上下蹦跳翻滚,像跳摇滚舞。有时也把玉米掺和在一起炒,炒得玉米粒炸开酥黄皮,露出白皙皙的肉,外酥内软。奶奶炒的就稍逊一些,她老人家过日子节俭,舍不得用上好的大豆,腌制也不精到,加上奶奶对吃饭这一块比较凑乎,所以,她老人家炒的料豆和棒子花往往不受我们待见。
随着记忆的回放,仿佛就在昨天。料豆和棒子花的酥香不由得又勾起了儿时的味蕾,于是走进超市买了一大包。急不可待尝几粒,尽管豆粒颗粒饱满,滚圆金黄,但吃起来和母亲炒的差得远了!没有那时的酥,也没有那时的香。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今天春耕节的景色,正如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尽管疫情没有完全解除,但田地里已经有勤劳的人们在侍弄着萌萌破土的“草芽”和“菜甲”了,只不过不是“轻衫细马春年少”罢了,而是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而已。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这不光是孩子们对学业有成的期盼,更是今天的我们对无疫春天的期盼。
4.(4分)围绕龙头节,作者回忆了儿时的哪些事情?
5.(6分)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父亲持掀站立在目测好的圆中间,即圆心的位置,然后锄进适量草木灰,端着锨头顺时针方向在地面上画圈圈,然后在圆圈中间打上一个“十”字。在边上画上梯子图形。(从描写角度赏析)
(2)只见到大豆粒在沙土里上下蹦跳翻滚,像跳摇滚舞。(从修辞角度赏析)
6.(4分)第⑥段,作者引用农谚有什么作用?
7.(4分)本文标题与用“龙头节”作标题,哪一个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8.(5分)除了二月二龙头节,我国其他传统节日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另举一例说说其内涵。
(二)(16分)
材料一
①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②暂时下线此类产品,学生、老师、家长们有何意见?记者进行了调查。
③初一学生柳璐告诉记者:“有的知识点看上去很简单,但自己没掌握,也不敢问老师。”她通常使用“拍照搜题”类App搜索数学题目,“有的题目,下面还有视频解析”。
④“不仅可以直接搜出数学题的正确答案,连解答过程也一模一样。”济南某校数学老师好几次看到“雷同作业”。他认为,这跟抄作业“没有区别”,“有些学生以为自己看了答案后能理解,就算学会了。但事实上,能看懂答案和独立做出来,完全是两码事”。
⑤面对“拍照搜题”类App,和学校老师一致反对的态度不一样,一些家长表现出了犹豫。
⑥家长吴丽说:““拍照搜题,类App是辅导孩子学习的“好帮手,,孩子的理科成绩很好,偶尔遇到难题就会到App上面搜答案解析。”
⑦吴丽监督孩子,通过视频讲解,消化吸收后再结合相关知识点,找同类型的题练习巩固一下。
⑧“如果下线这类App,辅导孩子怎么办?”吴丽问。
(摘编自2021年12月30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①学而时习之,“学习”是一个“学”与“习”的过程:学得新知识,温习旧知识。同时,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就需要费一番脑筋,多花点时间研究题目的深层意义,从而在解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出难题,才会收获成就感,亦会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②然而“拍照搜题”类App,并未让大多数学生加以思考、探究,只是让学生当起了“搬运工”——将答案从网络“搬”到作业本上。这种操作下,学生既没有学到新知识,也没有温习旧知识,不仅妨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会造成思维惰化,无益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也难以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真实学,容易造成教学失准、失焦。
③这次,教育部果断出手,将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作业App暂时下线,这是一种果断的干预和制止、一次有力且及时的纠偏。
(摘编自2021年12月16日《河北日报》)
材料三
①青少年之所以逐渐依赖“拍照搜题”类App,往往在于他们主观上需要学习帮手,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确实需要来自“外脑”的积极助力。而“拍照搜题”类App正是瞄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重要需求,提供了看似便捷的学习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到拍照即可搜题的弊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作业App对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干扰。
②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甚至错误地认为“拍照搜题”类App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拍照搜题”类App对孩子思维、行为、能力等多要素的不良影响,并由此使他们养成不正确的“拍照搜题”类App依赖症,那么孩子很难走出学习误区。
③作为一种商业性质的应用程序,“拍照搜题”类App理应受到来自市场监管、教育行政、文化督查等多个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依法依规对其实行严格处理,将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尤其是一些对“家长模式”等不同应用模式的有效设置,更应作为考评“拍照搜题”App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2021年12月23日《中国教育报》)
9.(3分)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拍照搜题”类App,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B.“拍照搜题”类App,使多数学生既不能充分学习新知识,更不能有效地巩固旧知识。
C.“拍照搜题”类App,被视为学生学习的好助手,因为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D.“拍照搜题”类App是否有效设置“家长模式”,可以作为对其考评的重要依据。
10.(4分)对于“拍照搜题”类App,材料一中的学生、老师、家长各持什么态度?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11.(4分)请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2.(5分)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回答问题。
(1)为了有效防范“拍照搜题”类App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首先,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 ;其次,家长也应提高对“拍照搜题”类App的理性认识;最后,相关职能部门 。(每空不超过10字)
(2)除了学校、家长、政府职能部门应有所作为外,请你从其他角度补充一个合理建议。
(三)(16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乙】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选自《论语》)
【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3.(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学而不思则罔 罔:
(3)仰之弥高 弥:
(4)适鲁 适:
14.(6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5.(2分)师生互为欣赏。孔子欣赏学生颜渊 、 ;颜渊赞赏孔子学识渊博、教学有方。
16.(4分)【丙】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孔子的伟大?请简要分析。
三、作文(共55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但我要走好现在的每一步。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要让自己一直在路上,或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请以“在______中奔赴未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联系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专题12:中考仿真模拟测试卷(B卷)
语文答案解析
试卷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 2B 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10分)默写。
(1)江南风景优美如画。山水相映,你看那“高峰入云,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俯仰两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寻春乡野,你看那“ , ”(陆游《游山西村》),山峦重叠、流水萦绕,几处农家茅舍隐于花木扶疏之间。当然,换个角度,“ ,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还会带给你烟雨迷蒙的别样情味。
(2)诗文手法灵活多样。《关雎》中,“ , ”运用比兴手法,表达对美丽贤淑的姑娘的爱慕之情;杜甫《望岳》中,“ , ”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秋瑾《满江红》中,“ , ”,借《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破楚的故事,比喻自己终于冲破家庭牢笼。
【答案】 清流见底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烟笼寒水月笼沙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徒思浙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的“疑、笼、雎鸠、洲、残”等字词容易写错。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2分)
2.(12分)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小题。
【甲】现在,我在黑暗中所见到的理想画面成了我的盛宴。所有的画作都是出自我的手笔,xiāo洒自如的房屋、树木铅笔画,别致的岩石和废墟,克伊普式的牛群,以及各种可爱的画:有蝴蝶在含苞的玫瑰上翩翩起舞;有鸟儿啄着成熟的樱桃;有藏着珍珠般鸟蛋的鹪鹩巢穴,四周还绕着一圈嫩绿的长春藤。我还在脑子里掂量了一下,有没有可能把那天皮埃罗太太给我看的薄薄的法文故事书流利地翻译出来。
【乙】那日,正是黄梅时候,天气烦zào。王冕放牛倦了,在绿草地上坐着。须史,浓云密布,一阵大雨过了,那云边上镶着白云,渐渐散去,透出一派日光来,照耀得满湖通红。湖边山上,青一块,紫一块,绿一块。树枝上都像水洗过一番的,尤其绿得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芭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冤看了一回,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其实不错!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又心里想道:“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画他几枝?”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盛( )宴 xiāo( )洒 烦zào( ) 镶( )着
(2)下列短语的结构类型与“翩翩起舞”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别致的岩石 B.流利地翻译 C.浓云密布 D.绿得可爱
(3)【甲】段文字出自英国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 》;【乙】段文字出自清代作家 (人名)的《儒林外史》。(2分)
(4)艺术之美滋养心灵,【甲】【乙】两个语段是如何表现两位主人公对绘画艺术的喜爱的?请联系阅读全书的相关积累,简要说明。(4分)
【答案】(1) shèng 潇 躁 xiāng
(2)B
(3) 简·爱 吴敬梓
(4)示例:【甲】语段描写简·爱在夜晚想象自己畅快地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表现了简·爱对绘画艺术的喜爱;【乙】语段描写王冕沉醉于雨后湖山之景,想借画笔留住荷花之美,表现了王冕对绘画艺术的喜爱。
【详解】(1)考查字音字形。
盛宴,shèng yàn,盛大的宴会。
潇洒,xiāo sǎ,(神情举止等)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
烦躁,fán zào,烦闷急躁。
镶,xiāng,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
(2)考查短语类型。
“翩翩起舞”是一个动词性偏正短语。
A.名词性偏正短语;
B.动词性偏正短语;
C.主谓短语;
D.补充短语;
故选B。
(3)考查作家作品。
第一空:【甲】段文字出自《简·爱》,《简·爱》是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
第二空:【乙】段文字出自《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4)考查语段分析。
根据甲段中的“xiāo潇洒自如的房屋、树木铅笔画,别致的岩石和废墟,克伊普式的牛群,以及各种可爱的画:有蝴蝶在含苞的玫瑰上翩翩起舞;有鸟儿啄着成熟的樱桃;有藏着珍珠般鸟蛋的鹪鹩巢穴,四周还绕着一圈嫩绿的长春藤”可知,简·爱在夜晚想象自己畅快地创作了各种各样的绘画作品,从中可以看出简·爱对于绘画艺术的喜爱。
根据乙段中的“可惜我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他几枝,也觉有趣”可知,王冕沉醉于雨后湖山之景,想借画笔留住荷花之美,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绘画艺术的喜爱。
3.(13分)光明中学举办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参与。
(1)请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2)请从下列民俗活动中任选一种给同学们做介绍(不少于50字)。(3分)
花鼓 皮影 年画 春联 剪纸 舞龙灯
(3)下面是张明同学演讲稿中的一段话,请根据要求答题。(7分)
浩瀚苍穹,蔚蓝天空,孕育了华夏五千年古老璀璨的历史与文明。“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励着多少中华儿女立志成才,报效祖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甲】
孟子的教诲成就和激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还有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孙中山“天下为公”的胸怀,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都让我们回想起中华民族一段又一段荡气回肠的历史。从古代的四大发明到如今的“神八”飞天,中国人演绎了多少了不起的神话!
我们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是中华民族的新一代。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________,“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天地无限宽广。传承了五千年的民族文化,正等待我们去发扬光大。
【乙】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未来属于我们,世界属于我们,让我们在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熏陶下,刻苦学习,顽强拼搏,时刻准备着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①【甲】画线句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
②【乙】画线句有标点符号错误,应改为_____________
③在横线上补充恰当内容,要求和前后句式保持一致。
【答案】(1)传承民俗文化,构建文明校园;弘扬中华民俗,传承传统文化。
(2)例如:春联,又称“春贴”、“门对”、“对联”,是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年红”中一个种类。它以对仗工整、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美好形象,抒发美好愿望,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形式,是华人们过年的重要习俗。当人们在自己的家门口贴春联的时候,意味着过春节正式拉开序幕。
(3)①激励和成就②“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③例如:长城让我们永远刚强等
【详解】(1)考查拟写宣传标语。拟写宣传标语需要根据活动主题和宣传标语的特点分析。根据“光明中学举办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活动”可知,宣传标语的中心是“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题干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一:弘扬民俗文化,展示民族自信。
示例二:爱民俗文化,就是爱自己的根。
(2)考查文化常识。从题干备选内容任选其一进行介绍即可,注意字数要求。
示例一:花鼓又称“打花鼓”、“花鼓小锣”、“双条鼓”等,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的手段,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
示例二: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
(3)①考查病句修改。
“孟子的教诲成就和激励了多少中华伟丈夫,民族大英雄”一句中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应把“成就和激励”改为“激励和成就”。
②考查标点符号运用。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属于完整引用,句号应在双引号内。
③考查仿写句子。结合“黄河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的句式,进行拟写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神舟载人飞船使我们的大地无限宽广。
二、阅读(55分)
(一)(23分)
龙头节里话沧桑
①儿时,对过年时间之匆匆很是不舍,甚至有点惧怕。想让年慢些走,再慢些走。恨不得天天都过年,有好吃的,好玩的,还天天有一帮小朋友一起玩耍,悠哉悠哉,那有多么好啊!
②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慢慢长大后,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而已。
③今年特殊的宅家过年,虽然感到有点慢,但不知不觉间也一晃而过了,即将迎来第三个节日——龙头节,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二月二。面对目前的疫情,不言而喻,这个节也要宅家过了,只有回忆我们曾经的龙头节了!
④二月二又称龙抬头。尽管南北风俗各异,但在这一天都是要搞些庆祝活动,以示敬龙赐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⑤从相传下来的农谚,可以看出龙头节的内涵之丰富。
⑥一曰:“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这是说春天到了,农耕要开始了。二曰:“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是对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丰衣足食的祈盼。三曰:“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瓢碴,十窝老鼠九个瞎”等,这是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四曰:“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这天是媳妇回娘家的日子,表现出父母盼着出嫁女回家的期待心情。
⑦这些耳熟能详的顺口溜,我和小伙伴们都曾经熟稔的唱诵并烂熟于心,或作为做游戏时的伴奏。但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全家人在这天早上“打囤”的情景。
⑧在龙头节头一天,父亲要把院子屋子都打扫一遍,尤其是庭院的地面上,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为防尘土泛起,要均匀地泼洒一些水滴。母亲则把过年穿脏了的衣服全部要浆洗一番。然后,最神圣时刻就是打囤了。
⑨早上太阳没出之前,父亲便开始忙碌起来。从灶堂里掏出草木灰盛入筐子里,有时我帮衬着背着筐子,父亲也手持铁掀,在院子里选择好位置,大体目测一下方位,父亲持掀站立在目测好的圆中间,即圆心的位置,然后锄进适量草木灰,端着锨头顺时针方向在地面上画圆圈,然后在圆圈中间打上一个“十”字。在边上画上梯子图形。最后,用玉米、高粱、小麦、谷子等杂粮放在灰囤中。这个圈代表装粮食的粮囤,十字表示粮囤分隔成多个部分,用来装各种杂粮。梯子用来上下粮囤。院子里的囤打好后,最后还要在大门外,打一个大大的囤,以示对五谷丰登的祈愿。
⑩打囤的各种粮食为防鸡鸭羊等畜禽很快吃掉,一般在上面盖上一块砖头。尽管如此,还是招致嗅觉灵敏的麻雀们纷纷飞来偷袭啄食。这时候,我和弟弟也预备好了网子,引诱麻雀们入网。等它们自投罗网后,隐藏在屋子里的我们迅疾将网拉起来,这时候那些反应笨拙的麻雀就会成了俘虏,成了我们的玩偶朋友。
记得,那时候打囤还有占卜作用。待到中午时刻,把盖着砖头的五谷杂粮暴露出来,撒开几只鸡跑到囤前,看哪种粮食能先让鸡发现,就预示着来年这类粮食要丰收丰产,故以此来占卜丰歉。
果不其然。在我记忆里打囤的年份里,每年都是大丰收。卖掉给国家的公粮,有时粮食囤里都盛不下,多余的到市场卖掉,换些肥料种子。
龙头节除了打囤,家家户户还要炒料豆,甏棒子花。那时候,老人们把炒料豆叫做炒蝎子爪。至于这炒蝎子爪,到底说的什么东西,是哪几个字,一点都不明白,大人也不给解释。是大人们本来就不明白“以讹传讹”,还是本来明白没想到解释,就不得而知了。大概也是不明白其中之意罢!现在终于明白原委,是因为经过冬眠后,百虫开始苏醒了,“蝎子、蜈蚣都露头” 了,为防止它们萌动肆虐,要炒掉它们爪子,以保诸事平安。
我记忆里最好吃的炒料豆是母亲做的。大概因为母亲得到了姥姥的亲传,不然和我在姥姥家里吃到的料豆是一个味道呢,又酥又香,咸淡正好。看到母亲头一天晚上,精选好大豆粒,把长芽的或坏的剔除掉,洗干净,用盐水花椒水浸泡一晚上,第二天一早控干水,把筛细的沙土放入铁锅里炒热,然后再放入晾好的大豆,不一会儿功夫,就听到炒锅里噼里啪啦的声音,只见到大豆粒在沙土里上下蹦跳翻滚,像跳摇滚舞。有时也把玉米掺和在一起炒,炒得玉米粒炸开酥黄皮,露出白皙皙的肉,外酥内软。奶奶炒的就稍逊一些,她老人家过日子节俭,舍不得用上好的大豆,腌制也不精到,加上奶奶对吃饭这一块比较凑乎,所以,她老人家炒的料豆和棒子花往往不受我们待见。
随着记忆的回放,仿佛就在昨天。料豆和棒子花的酥香不由得又勾起了儿时的味蕾,于是走进超市买了一大包。急不可待尝几粒,尽管豆粒颗粒饱满,滚圆金黄,但吃起来和母亲炒的差得远了!没有那时的酥,也没有那时的香。
“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春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今天春耕节的景色,正如白居易这首诗里所描绘的。尽管疫情没有完全解除,但田地里已经有勤劳的人们在侍弄着萌萌破土的“草芽”和“菜甲”了,只不过不是“轻衫细马春年少”罢了,而是他们的父辈或祖辈而已。
“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这不光是孩子们对学业有成的期盼,更是今天的我们对无疫春天的期盼。
4.(4分)围绕龙头节,作者回忆了儿时的哪些事情?
5.(6分)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1)父亲持掀站立在目测好的圆中间,即圆心的位置,然后锄进适量草木灰,端着锨头顺时针方向在地面上画圈圈,然后在圆圈中间打上一个“十”字。在边上画上梯子图形。(从描写角度赏析)
(2)只见到大豆粒在沙土里上下蹦跳翻滚,像跳摇滚舞。(从修辞角度赏析)
6.(4分)第⑥段,作者引用农谚有什么作用?
7.(4分)本文标题与用“龙头节”作标题,哪一个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8.(5分)除了二月二龙头节,我国其他传统节日同样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请另举一例说说其内涵。
【答案】4.打囤、捕雀、占卜丰歉、炒料豆和炒玉米粒(嘣棒子花)。 5.(1)动作描写,运用持、锄、端、画、打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娴熟地打囤过程。(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豆赋予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豆粒受热后在锅内的状态,含蓄地表达了我的欢快之情。 6.引用农谚阐释了龙头节的丰富内涵,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语言生动精炼,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7.本文标题最合适。因为本文的标题不仅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眷恋以及对孩子、对无疫春天的期盼,在暗示主旨的同时,还能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8.示例一:清明节祭奠祖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弘扬了尊祖敬宗的美德。示例二:中秋节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解析】4.考查提炼与概括能力。
结合第⑧段“在龙头节头一天,父亲要把院子屋子都打扫一遍,尤其是庭院的地面上,被清扫得干干净净,为防尘土泛起,要均匀地泼洒一些水滴。母亲则把过年穿脏了的衣服全部要浆洗一番。然后,最神圣时刻就是打囤了”,第⑩段“打这时候,我和弟弟也预备好了网子,引诱麻雀们入网。等它们自投罗网后,隐藏在屋子里的我们迅疾将网拉起来,这时候那些反应笨拙的麻雀就会成了俘虏,成了我们的玩偶朋友”,第 段“记得,那时候打围还有占卜作用。待到中午时刻,把盖着砖头的五谷杂粮暴露出来,撒开几只鸡跑到围前,看哪种粮食能先让鸡发现,就预示着来年这类粮食要丰收丰产,故以此来占卜半歉”,第 段“龙头节除了打围,家家户户还要炒料豆,嘣棒子花”可提取:打囤、捕雀、占卜丰歉、炒料豆和炒玉米粒(嘣棒子花)。
5.(1)考查从描写角度赏析句子。
“持掀站立”“锄进适量草木灰”“端着锨头”“画圈圈”“打上一个‘十’字”运用动作描写,运用持、锄、端、画、打等一系列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父亲娴熟地打囤过程。
(2)“大豆粒在沙土里上下蹦跳翻滚,像跳摇滚舞”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大豆赋予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豆粒受热后在锅内的状态,结合“我记忆里最好吃的炒料豆是母亲做的”可知,含蓄地表达了我的欢快之情。
6.考查引用资料的作用。
引用农谚“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不露头”“二月二,敲瓢磕,十窝老鼠九个瞎”“二月二,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等阐释了龙头节的丰富内涵,通俗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农谚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语言生动精炼,“接宝贝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等句子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
7.考查标题的作用。
本文围绕龙头节,作者回忆了儿时打囤、捕雀、占卜丰歉、炒料豆和炒玉米粒等事情,表现出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标题“龙头节里话沧桑”则是对以上内容的概括。结合最后一段“这不光是孩子们对学业有成的期盼,更是今天的我们对无疫春天的期盼”可知,“龙头节里话沧桑”还是对孩子、对无疫春天的期盼,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形式上,龙头节里有什么样的沧桑?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而“龙头节”的含义过于单调。因此,本文标题最合适。
8.考查文化常识。
示例:重阳节,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表达感恩敬老的情感,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二)(16分)
材料一
①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通知,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②暂时下线此类产品,学生、老师、家长们有何意见?记者进行了调查。
③初一学生柳璐告诉记者:“有的知识点看上去很简单,但自己没掌握,也不敢问老师。”她通常使用“拍照搜题”类App搜索数学题目,“有的题目,下面还有视频解析”。
④“不仅可以直接搜出数学题的正确答案,连解答过程也一模一样。”济南某校数学老师好几次看到“雷同作业”。他认为,这跟抄作业“没有区别”,“有些学生以为自己看了答案后能理解,就算学会了。但事实上,能看懂答案和独立做出来,完全是两码事”。
⑤面对“拍照搜题”类App,和学校老师一致反对的态度不一样,一些家长表现出了犹豫。
⑥家长吴丽说:““拍照搜题,类App是辅导孩子学习的“好帮手,,孩子的理科成绩很好,偶尔遇到难题就会到App上面搜答案解析。”
⑦吴丽监督孩子,通过视频讲解,消化吸收后再结合相关知识点,找同类型的题练习巩固一下。
⑧“如果下线这类App,辅导孩子怎么办?”吴丽问。
(摘编自2021年12月30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①学而时习之,“学习”是一个“学”与“习”的过程:学得新知识,温习旧知识。同时,学习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当学生遇到难题时,就需要费一番脑筋,多花点时间研究题目的深层意义,从而在解题的过程中,对知识点有更深刻的理解。可以说,学生靠自己的能力解出难题,才会收获成就感,亦会锻炼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②然而“拍照搜题”类App,并未让大多数学生加以思考、探究,只是让学生当起了“搬运工”——将答案从网络“搬”到作业本上。这种操作下,学生既没有学到新知识,也没有温习旧知识,不仅妨碍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还会造成思维惰化,无益于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教师也难以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掌握学生的真实学,容易造成教学失准、失焦。
③这次,教育部果断出手,将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作业App暂时下线,这是一种果断的干预和制止、一次有力且及时的纠偏。
(摘编自2021年12月16日《河北日报》)
材料三
①青少年之所以逐渐依赖“拍照搜题”类App,往往在于他们主观上需要学习帮手,特别是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确实需要来自“外脑”的积极助力。而“拍照搜题”类App正是瞄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这一重要需求,提供了看似便捷的学习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认识到拍照即可搜题的弊端,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作业App对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干扰。
②很多家长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甚至错误地认为“拍照搜题”类App能够帮助孩子学习。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拍照搜题”类App对孩子思维、行为、能力等多要素的不良影响,并由此使他们养成不正确的“拍照搜题”类App依赖症,那么孩子很难走出学习误区。
③作为一种商业性质的应用程序,“拍照搜题”类App理应受到来自市场监管、教育行政、文化督查等多个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应依法依规对其实行严格处理,将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尤其是一些对“家长模式”等不同应用模式的有效设置,更应作为考评“拍照搜题”App的重要指标。
(摘编自2021年12月23日《中国教育报》)
9.(3分)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拍照搜题”类App,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
B.“拍照搜题”类App,使多数学生既不能充分学习新知识,更不能有效地巩固旧知识。
C.“拍照搜题”类App,被视为学生学习的好助手,因为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
D.“拍照搜题”类App是否有效设置“家长模式”,可以作为对其考评的重要依据。
10.(4分)对于“拍照搜题”类App,材料一中的学生、老师、家长各持什么态度?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11.(4分)请概括材料二的论证思路。
12.(5分)请根据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回答问题。
(1)为了有效防范“拍照搜题”类App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首先,学校应加强对青少年 ;其次,家长也应提高对“拍照搜题”类App的理性认识;最后,相关职能部门 。(每空不超过10字)
(2)除了学校、家长、政府职能部门应有所作为外,请你从其他角度补充一个合理建议。
【答案】9.C 10.学生喜欢,因为“拍照搜题”类App可以帮助自己掌握不敢去问老师的简单知识点;老师反对,因为学生使用“拍照搜题”类App,等同于抄作业,不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家长犹豫,因为借助“拍照搜题”类App可以辅导孩子学习,担心这类App下线后难以辅导孩子。 11.首先论述学习注重循序渐进、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究,然后论述学生依赖“拍照搜题”类App的弊处,最后肯定了教育部对“拍照搜题”类App暂时下线的做法。 12. 学习方法的科学引导 严格落实监管责任 示例:对待作业,学生自己应坚持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及时向老师请教。
【解析】9.考查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C.由材料三第一段“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作业App对自主学习、深度学习的干扰”可知,C项表述有误。故选C。
10.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根据学生、老师、家长的话语,理解他们各自的态度,再根据他们的话语归纳各自的原因,注意语言要简练。
结合第③段“有的知识点看上去很简单,但自己没掌握,也不敢问老师”可知,学生喜欢,因为“拍照搜题”类App可以帮助自己掌握不敢去问老师的简单知识点;
结合第④段“不仅可以直接搜出数学题的正确答案,连解答过程也一模一样”可知,老师反对,因为学生使用“拍照搜题”类App,等同于抄作业,不利于学生自主独立学习;
结合第⑤段“和学校老师一致反对的态度不一样,一些家长表现出了犹豫”可知,家长犹豫,因为借助“拍照搜题”类App可以辅导孩子学习,担心这类App下线后难以辅导孩子。
11.考查分析议论性文章论证思路的能力。首先,划分层次;然后,归纳论述内容。材料二,第①段首先论述学习注重循序渐进、独立自主地思考探究,第②段论述学生依赖“拍照搜题”类App的弊处,最后,第③段肯定了教育部对“拍照搜题”类App暂时下线的做法。
12.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
第(1)题可根据材料三中第①段“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第③段“‘拍照搜题’类App理应受到来自市场监管、教育行政、文化督查等多个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概括。
第(2)题需要先明确一个角度,根据材料一、二,可从学生角度来回答。根据材料二,可提取“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等关键词,再根据材料一“有的知识点看上去很简单,但自己没掌握,也不敢问老师”可知,对不懂的问题,要积极主动向老师请教。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三)(16分)
【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乙】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选自《论语》)
【丙】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
13.(4分)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说:
(2)学而不思则罔 罔:
(3)仰之弥高 弥:
(4)适鲁 适:
14.(6分)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
15.(2分)师生互为欣赏。孔子欣赏学生颜渊 、 ;颜渊赞赏孔子学识渊博、教学有方。
16.(4分)【丙】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来表现孔子的伟大?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同“悦”,愉快 迷惑 更加,越来越 到……去 14.(1)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孔子是平民,(他的学说)流传了十几代,读书人(仍然)尊崇他。 15. 安贫乐道 积极进取 16.比喻(或:引用),将孔子比作高山;侧面描写,写诸生按时演习礼仪,孔子世代被推崇;对比,将君王、贤士享一时荣耀与孔子世代被推崇进行对比。
【解析】13.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不也是很快乐吗?说:同“悦”,愉快。
(2)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罔:迷惑。
(3)句意:(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弥:更加,越来越。
(4)句意:到了鲁国。适:到……去。
14.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
(1)知:了解;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2)布衣:百姓;传:流传;宗:学习。
15.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知,颜回生活艰苦,别人都忍受不了,颜回却能乐在其中;孔子赞其“贤”,是赞其安贫乐道。
根据乙文“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可知,孔子赞扬颜回不断前进,不松懈;赞其积极进取。
16.考查手法。
根据丙文“《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知,引用《诗经》中的语句,运用了引用的手法;
丙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意思是: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将孔子比作高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根据丙文“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可知,诸生按时演习礼仪,孔子世代被推崇,运用了侧面描写;
丙文“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将君王、贤士享一时荣耀与孔子世代被推崇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
【点睛】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乙】孔子对颜渊说:“可惜呀!我只见他不断前进,从来没有看见他停止过。”
颜渊喟然叹道:“(孔夫子的道理)越仰望越显得高远,越研钻它越显得坚固,看它好像在前面,一忽又像在后面,夫子循着次序一步步诱道我;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我想停止不学了也不可能。”
【丙】太史公说:《诗经》上有句话叫“巍峨的高山可以仰望,宽广的大道可以循着前进”,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是心中一直向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推理可以知道他的为人。到了鲁国,看到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是很多的,(他们大多是)当时荣耀,死后就完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传到十几代,读书的人都尊崇他。
三、作文(共55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但我要走好现在的每一步。
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要让自己一直在路上,或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
请以“在______中奔赴未来”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根据你对上面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联系生活实际,表达真情实感。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书写规范,卷面整洁。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例文:
在奋斗中奔赴未来
理想,是每个人心中一盏不灭的灯,自从我来到这个世上,它就一直照亮我前行的路。理想,给予我勇气和力量,在每一次跌倒后总会让我挺起胸膛。
小时候,每次看到电视上那些站在芭蕾舞台上的小女孩跳着梦幻般的芭蕾舞,我就理想自己有一天也能站在芭蕾舞台的中央,跳自己喜欢的舞蹈,为了这个理想,我跌倒过很多次,痛过、哭过,但每一次我都会抬头望望天,试着让眼泪回到眼眶里,我拼命地学、拼命地练,就是希望自己也能当一次小公主——站在那梦幻的舞台上完成自己的理想。
开始长高的时候,我有一个理想,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尖子生,拿到很多的奖状,回到家能受到家人的表扬,在学校能受到老师们的肯定,在同学之间能有鹤立鸡群的表现,在大家眼中能成为一名公认的好孩子。但是,渐渐地,我发现实现这个理想并不能靠要耍耍孩子气。于是,我学会了奋斗。
再长大一些,我就被妈妈束缚了,再也没有了小时候野马似的自由,她告诉我:“你现在的任务是好好学习,别再想那些没用的东西了。”我每天就只知学习,似乎遗忘了我还有一个理想没有完成。每次考完试,我都会把成绩单拿去给爸妈看,我以为他们会夸奖我,但结果不是这样,他们每次只会叫我努力再努力,根本不理解我。
上了初中,我不再听他们的话了,我已经不是那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女孩了,我有了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个性,我的学习也落后了,妈妈一气之下扇了我一个巴掌,这是妈妈第一次打我,我伤心极了,我想不通她为什么打我,我躲进卧室,一直呆到了深夜才出来,听到妈妈的房间里有声音,我贴在房门上听到:“这个孩子现在越来越难管了,以前她一直很乖,现在却变成了这样,真是让人操心啊,今天打她的那一巴掌,打在他身上,痛在我心里啊!”说完后妈妈哭了起来。
我又为自己定了一个新的理想,那就是要好好学习,考上高中,考上大学,让家人过好日子,现在大家都觉得我变了,也只有我知道,我已经错过了一次,现在不能再错过第二次,我找到了我一生的理想,为了自己的理想,我应该去努力,去拼搏,在奋斗中奔赴未来!
【详解】考查半命题作文写作。
1.审题立意。提示材料为三则,其一“我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但我要走好现在的每一步”,这句话点明了把握当下,走好当下每一步的重要性;其二“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要让自己一直在路上,或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点明不懈前行和读书对我们的积极作用;其三“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强调奋斗和实干的意义。要求以“在_____中奔赴未来”为题写一篇作文。立意方面,可结合所给三则提示材料进行补题。立意方面,抒发某种精神在奔赴未来中的积极作用,或是自己对此的认知或看法。
2.选材构思。如选择第一则材料可拟题为“在脚踏实地中奔赴未来”,若选择材料二可拟题为“在逆流而上中奔赴未来”,若选择材料三则可拟题为“在奋斗实干中奔赴未来”。文体可写成记叙文或叙事类散文,如以“在逆流而上中奔赴未来”为题,可以联系日常生活中遭遇过的挫折磨难,如考试失利、理想不动摇或悲观气馁的消极负面经历简要描述一下,重点写自己扭转心态,逐步战胜自我,最终学会在挫折中迎难而上、奔赴未来。写作时可适当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塑造人物形象,选材要小而精,力求在平凡中见真情。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