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讲义+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4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讲义+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17:06:06

文档简介

专题04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目 录
考情分析 1
网络构建 2
考点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 2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2
知识点1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2
知识点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 4
知识点3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0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2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12
知识点1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2
知识点2 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15
知识点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17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20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年8考 (选择题8次) 3年考查较多,集中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复习时候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 3年24考 (选择题20次,非选择题4次)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年7考 (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1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年16考 (选择题11次,非选择题5次) 五四运动作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点三年考查较多,复习时把握五四运动的影响。抗日战争也是重点内容,复习时候结合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进行复习。
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3年4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2次)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3年25考 (选择题20次,非选择题5次)
考点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
知识点1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核心提炼 1.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战争 国家 侵略国家 结果和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国、法国 英、法通过条约攫取了更多的利益,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英、俄侵略新疆 1864—1884年 英国、俄国 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在新疆设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但也丢失了部分领土
中法战争 1883—1885年 法国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中国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核心提炼 2.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条约 主要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 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准许华工出国;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俄国占领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其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
《马关条约》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 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改变了远东地区的国际格局;促进了中国的民族觉醒。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丑条约》 惩办“首祸诸臣”;赔款4.5亿两,39年还清;将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驻军;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的工具;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衰败;“使馆界”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列强驻军严重破坏了主权完整。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真题研析】
1.(2023·辽宁卷)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2.(2023·北京卷)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2023·湖北卷)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 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 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知识点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
核心提炼 1.开眼看世界的代表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仍处于封闭、愚昧与腐朽 ②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概况 代表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著作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
地位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林、魏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影响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核心提炼 2.洋务运动:中国早期近(现)代化的尝试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中外关系暂时缓和。
目的 “自强”、“求富”
内容 ①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 ②开办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 煤矿、汉阳铁厂等 ③创办学校,派员留学:如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翻译馆、幼童留学生等 ④建设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
评价 积极: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消极:①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②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核心提炼 3.戊戌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
背景 过程 内容 失败及原因 意义
戊戌变法 ①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维新志士们宣传维新思想 ①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②1898年6月11日开始的103天是高潮;③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①守旧势力很强大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冲击了封建制度;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自救” 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业,推行教育改革 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真题研析】
1.(2023·重庆卷)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
2.(2023·福建卷)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3.(2023·广东卷)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 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 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4.(2023·海南卷)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 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 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5.(2023·湖北卷)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来源 内容
太平天国方面 躯长大,面微圆而白,鼻高耳圆而小,其声音响亮而沉重,笑时屋为之震,有极大之膂力与极敏捷之知觉
清廷方面 身材魁硕,赤面高颧,有须,粗通文墨,素无赖,日事赌博;体质肥钝,了无异人处
民国前后革命党人 面长丰满,红须,手垂过膝;身干长大,富雄姿,豪迈博学,治《春秋》《汉书》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6.(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7.(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8.(2023·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知识点3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核心提炼 1.辛亥革命
政治基础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清末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组织基础 从兴中会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组织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反清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 保路运动爆发,湖北防务空虚
【难点突破】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日趋严重严峻的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挽救危亡是最主要的时代主题,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主张,立宪派在壮大社会革新声势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性的起义风起云涌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横征暴敛、吏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客观条件
清王朝拒绝根本性的变革 清末新政促进了社会精英阶层的觉醒,很多新军、留学生都走向了清朝统治的对立面,“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这些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难点突破】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转型?
从帝国到民国 从政治史的角度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臣民到国民 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核心提炼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难点突破】中国近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废除: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2)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真题研析】
1.(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2.(2023·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徐继畬曾著《瀛寰志略》,动笔时本打算先罗列各大洲地图,再列举具体的国家地图,但好友提醒他应把中国的版图单独放在卷首并与他国区分开来,并以徐光启“负谤至今”的故事告诫他,最终徐继畬采纳建议并在书中特意加上“此书专详域外”,表明没有任何中外对比的意思。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中国的地图测绘水平领先世界
C.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D.西学东渐的影响深远
2.连外国人也对虎门销烟的壮举不得不表示叹服:“我们已把硝烟过程的每一部分都反复查看过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那种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不能设想还有什么别的能执行得比这项工作更为忠实了。”材料说明( )
A.中国政府查禁鸦片的决心 B.中国民众欢呼销烟使命的最终完成
C.鸦片贩慑于民众的压力不得不收敛 D.当时情形下有极大地可能禁绝鸦片
3.1879年,广东端州人卫省轩创办巧明火柴厂,其雇佣的员工多是附近村民。为方便村民收种庄稼,企业规定夏秋时节可以放假,也可以外发火柴盒在家加工;又为女工方便照顾孩子,规定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孩子一起上工。这些规定( )
A.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体现了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
C.反映了技术创新推动阶级关系变动 D.保证了近代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4.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5.义和团运动期间“拳民”拟定了一份“和约”,部分内容如下: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国将大连湾、英国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和运往外国者加倍收税。据此可知,这份“和约”反映了( )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强硬 B.《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现实
C.根植于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 D.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认识
6.《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帝国主义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帝国主义的这种主张旨在( )
A.彻底剥夺清朝的财税主权 B.促进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C.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D.掀起瓜分中国的新狂潮
7.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次年在地方各省筹设咨议局。《咨议局章程》规定,各省咨议局议员由州县选举产生,有决议本省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权力,又规定地方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咨议局的设立,从侧面反映了( )
A.中央地方的权力制衡 B.民主政治的首次实践
C.立宪派掌握地方实权 D.晚清社会的制度转型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物 事迹
魏源(1794—1857) 1822年中举,1845年始成进士。据在浙东参加反英战役时的亲身见闻和经历,概然发奋著述,提出“师夷之长技欧制夷”等一系列御敌和富国强兵的主豪,并将自己在定海反英战役中提出的建议,冀此激励和提振民族自信心,唤醒民众
冯桂芬(1809—1874) 1840年进士及第,于1861年撰成《校郊庐抗议》,提出“以中国之给常名教为原本,延搅冯桂芬入葬。去世20多年后,冯桂芬变法思想对维新改良运动仍有影响
黄遵宪(1848—1905) 1876年中举,次年,毅然放弃科辈仕途的俗儒之路,走上为民族存亡而寻找真理的外变征程。驻日期间,了解日本国情,于1887年撰成《日本国志》,其内容涉及日本历史、地理、政治、风俗、工艺等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三人的共性,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共性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知识点1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核心提炼 1.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异同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最终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纲领 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核心提炼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
背景 ①中国仍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③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持续发展 ④新文化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 ⑤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 ⑥美日争夺中国日益激烈、俄国十月革命
性质 ①政治革命: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民族革命: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思想革命: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特点 ①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②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 ③爱国性: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④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影响 ①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 ②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为中共的诞生奠基) ③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 ④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凝集各阶层力量,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 ⑤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变化等,促进社会变革
【难点突破】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与原因?
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群众基础广泛。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核心提炼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
开天辟地变化 坚强的领导力量 正确的前进方向 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 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二、三大主张变化 由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到联合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再到明确国共合作
认识 ①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②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勇于承担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难点突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政治领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领域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群众运动 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军事领域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真题研析】
1.(2023·江苏卷)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2.(2023·山东卷)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3.(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4.(2023·全国乙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5.(2021·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姓名 出生年份 籍贯 备注
何叔衡 1876 湖南 秀才,新民学会会员
董必武 1886 湖北 秀才,曾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留学日本
李达 1890 湖南 曾留学日本,《共产党》月刊主编
李汉俊 1890 湖北 曾留学日本
毛泽东 1893 湖南 师范毕业,新民学会组织者,《湘江评论》主编
包惠僧 1894 湖北 记者,北京大学肄业,陈独秀指定代表
陈潭秋 1896 湖北 师范毕业,武汉共产主义小组发起者之一
王尽美 1898 山东 师范毕业,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邓恩铭 1901 贵州 中学生,在济南成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刘仁静 1902 湖北 北京大学学生
——据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等编制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知识点2 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核心提炼 1.中共成立后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时间 内容
中共成立后 积极投身工人运动,推动了一系列罢工运动的展开。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失败后 中共开始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为挽救革命,决定用武装起义来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八七会议,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湘赣边秋收起义受挫后 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长征的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核心提炼 2.中共会议整理归纳
时间地点 主要内容 意义
遵义会议 1935年 集中全力解决军事和组织问题。改组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张闻天负总责 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洛川会议 1937年8月 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两党关系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 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和《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标志着中共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中共七大 1945年4至6月(延安) 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了党的政治路线;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 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为中共领导人民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西柏坡) 毛泽东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基本方针,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提出了革命胜利后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 为党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备。
【真题研析】
1.(2023·福建卷)在中央苏区,俱乐部是以政治动员为目标,进行政治文化学习与文娱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1933年的统计显示,苏区乡村共有俱乐部1917个,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者近10万人,城镇中俱乐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该时期的俱乐部活动( )
A.照搬了苏联的工作经验 B.回应了革命斗争的需求
C.扭转了苏区的发展态势 D.弘扬了竞技体育的精神
2.(2022·浙江卷1月)下图为原存于江西赣州某村的标语,中有“工农解放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等字样。据此判断,这一标语最有可能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全面抗战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2022·北京卷)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
毛泽东同志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这些独创性理论成果至今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2021年11月11日)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社会主义建设(1956—1978)两个时期中各选一个实例,阐述毛泽东思想的独创性。
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4.(2022·重庆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在中国农村经济日益走向衰落的背景下,兴起了乡村建设运动。来自教育机构,学术团体和大专院校的倡导者们,在定县、邹平、新都等地创建试验区,成立乡村小学,平民学校、夜校;改良农业,提倡副业;成立借贷处和信用合作社:设立乡村医院、卫生所等。不少乡建工作者与农民同生活,共劳动,尽量使自己“农民化”。然而,十年乡村建设运动,不仅复兴农村经济的目的没有实现,相反各实验区经济的衰落程度进一步加深。
乡村建设倡导者之一的梁漱溪将此称之为“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难局:“本来最理想的乡村运动,是乡下人动,我们帮他呐喊。退一步说,也应当是他想动,而我们领着他动。现在完全不是这样。现在是我们动,他们不动;他们不但不动,甚且因为我们动,反来和我们闹得很不合适,几乎让我们作不下去。”梁漱溟进而分析了造成“乡村不动”的根本原因,“是农民偏乎静,我们偏乎动;农民偏乎旧,我们偏乎断……总之,从心理上根本合不来”。
——据晏阳初《十年来的中国乡村建设》及《梁漱溟全集》整理
从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理论与实践中,选择任一理论或实践实例来评析材料中梁漱溟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知识点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核心提炼 1.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重要战役整理
淞沪会战 1937年8月到11月,日军占领上海,会战结束。中国军队毙伤日军4万余人,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狂妄企图。
忻口会战 1937年9月,历时一个月,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的一次战役。
徐州会战 1938年1至5月,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在台儿庄地区围歼日军1万余人,取得台儿庄大捷,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
武汉会战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会战结束。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共毙伤日军4万人。
百团大战 1940年下半年,八路军以破袭日军华北交通线为主要目标的进攻作战。105团,20余万人,毙伤日、伪军2万多人,打破了日军的“囚笼”。
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开始,中国军队拼死抵抗,歼灭大批日军,最终取得会战胜利,在国内外产生了积极影响。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2万人,一举突破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解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辽沈战役 1948年9月发起,东北野战军、52天、47万,东北全境解放,取得数量上优势
淮海战役 1948年11月初,华东、中原野战军,66天、55万、南线国民党军队精锐主力,长江中下游以北地区
平津战役 1948年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二、三兵团,64天、52万,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核心提炼 2.两次国共合作的梳理比较
原因 标志 方式 影响
第一次国共合作 ①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是革命的主要敌人;②中共在开展工人运动的同时,越来越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从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中,孙中山感受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决定,决定“以俄为师”④共产国际的决议 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的召开,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党内合作 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国民革命的兴起,进行了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发动统治
第二次国共合作 ①日本逐步扩大侵华,中日矛盾逐渐发展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中共为挽救民族危机,制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③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④国民党政策的调整 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 党外合作 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真题研析】
1.(2023·福建卷)抗战爆发后,中国文艺界大量采用街头剧、朗诵诗、相声、快板、秧歌、标语等形式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据此可知,这种宣传和动员( )
A.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对象 B.以激发民族精神为导向
C.以传统文艺形式为载体 D.以占领舆论高地为目标
2.(2023·重庆卷)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 )
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 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
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 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
3.(2023·广东卷)“三十年代初组织起来的左翼文化运动,已经冲破了原来左派的圈子,抗日救亡、反对内战、反对华北自治……等等口号,已经把成千上万的中小资产阶级和上层爱国人士吸引到我们的阵营中来了。”上述现象反映了( )
A.九一八事变使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一二·九运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C.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全面抗战开始
D.国共合作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4.(2023·辽宁卷)1939年6月,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除积极加紧生产以谋自给外”,各机关部队和所有公营企业的收支“不得于未报解中财经部以前,自行开支”,并“想各种办法节省”。此举旨在( )
A.促进军民团结 B.完善财经制度 C.巩固苏区政权 D.坚持长期抗战
5.(2023·江苏卷)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6.(2023·海南卷)平型关大捷后,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开展系列庆祝活动,全民族形成了关于该事件的社会共识。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国家权力,借助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媒体宣传等方式,再现了这一史事,使之成为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文化符号。这充分说明了( )
A.国家权力的介入强化了集体记忆 B.共同记忆的构筑有益于价值认同
C.学校教育的实施培育了家国情怀 D.大众媒体的宣传提升了英雄形象
7.(2023·湖北卷)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8.(2023·全国甲卷)1943年,中共中央指出,“提高妇女的政治地位、文化水平、改善生活,以达到解放的道路,亦须从经济丰裕与经济独立入手”。这一决定的实施( )
A.促进妇女彻底摆脱封建束缚 B.有利于抗日根据地政权巩固
C.扩大了陕甘宁边区阶级基础 D.适应党的工作重心转移需要
9.(2022·广东卷)1946年6月,中共中央致电各军区负责人说:“观察近日形势,蒋介石准备大打,恐难挽回。我军必须战胜蒋军进攻,争取和平前途。”因此中共中央向解放区军民发出的号召是:
A.“武装自卫” B.“向敌后发展” C. “救亡图存” D. “解放全中国”
10.(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1.知识分子领略到了劳动群众的威力,开始放弃“英雄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逐渐转变了立场;他们提出了“到民间去”的口号,脱下长衫,走出书斋,深入到工农中去。与之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
A.五四运动的开展 B.中共一大的召开
C.北伐的顺利进军 D.土地革命的进行
2.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上指出“当时大家的根本观念都以为国民党是人家的”“不知道它是一架空房子等人去住。其后像新姑娘上花轿一样勉强挪到此空房子去了,但始终无当此房子主人的决心。我认为这是一大错误。”这段话是针对( )
A.党在革命统一战线中领导权问题 B.是否要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党内存在“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D.城市中心道路与国情是否相符
3.国民政府某高官认为:江西环境最利于共产党发展……民国以来,江西遭受军阀的摧残,为各省之冠。北伐成功后,人民对于改善政治环境的要求很高,希望非常之大。不想当时国家统一徒俱虚名,军阀割据,内乱迭起,政府对于改善地方政治,有心无力。人民的希望破灭了,在艰苦中挣扎生活,似乎毫无出头之日。这反映出当时共产党( )
A.拥有开展土地革命的社会基础 B.重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利用了国民大革命的积极影响 D.能够适时调整革命策略
4.下图所示为20世纪30年代的漫画。这可用于研究( )
A.红军长征时期的英勇奋斗 B.中共宣传动员的方式方法
C.中日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 D.革命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
5.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表宣言,提出三个条件:立即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以保卫中国及争取中国的独立统一与领土的完整。此宣言意在( )
A.继续北伐战争,完成国家统一 B.开展土地革命,巩固革命政权
C.停止国共内战,抗击日本侵略 D.转移工作重心,夺取革命胜利
6.1944年12月,晋绥边区召开第四届群英(劳动英雄)大会,大会评选表彰各类英雄,听取边区领导关于1945年三大任务的报告,讨论劳武结合、变工互助、卫生文教等方面的问题,组织军民经验交流和练兵技术表演活动。由此可知,群英大会( )
A.践行了“三三制”原则 B.发挥了社会动员功能
C.是设置地方的参议会 D.促使大生产运动兴起
7.1938年1月,中国军事委员会成立武汉卫戍司令部,增加陈诚为司令长官的第九战区。因武汉三镇无险可守,确定了“故武汉之远方,守武汉而不战于武汉”的作战方针:在华北、华东发展游击战,华中地区集中兵力于武汉外围,利用湖泊、山地、丘陵,施行战略持久作战。这说明中国政府( )
A.采取牵制与消耗并重的方针 B.集中优势兵力扼守华中门户
C.正面与敌后战场均推游击战 D.推行全民族抗战的战略战术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8年10月27日,东北局常委会组成以陈云为主任的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陈云正式主政沈阳城。陈云认识到没有社会的稳定,城市工作无法开展,只有社会稳定了,人心安定了,城市才会运转起来。当时影响沈阳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民党旧政府的机构、财产物资及人员的接收与处理问题。陈云在主政沈阳的第二天,即1948年10月28日,主持召开了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他对接收方法和要注意的问题作出了一系列明确的规定,突出表现在接收原则上:“自上而下,按照系统,统一接收,一切财产、物资、人员、文件均原封不动,先接收,后分配,约法八章”等。沈阳的接管工作就是在这几条原则下开展的。
军事管制委员会平稳地接收了原城市机构及财产。陈云的这个“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城市接管原则,后来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并推而广之。
——摘编自姜敏等《陈云主政沈阳时期城市治理的历史经验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党接收沈阳工作的背景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党接收沈阳工作的意义。(共42张PPT)
导师:XXX
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
专题四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考点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知识点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
知识点3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题型特训】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知识点2 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知识点3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题型特训】
01
考情分析
02
知识建构
03
考点突破
目录索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年8考(选择题8次) 3年考查较多,集中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复习时候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几个阶段。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 3年24考(选择题20次,非选择题4次)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3年7考(选择题6次,非选择题1次)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3年16考(选择题11次,非选择题5次) 五四运动作为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分界点三年考查较多,复习时把握五四运动的影响。抗日战争也是重点内容,复习时候结合世界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内容进行复习。
中共开辟革命新道路 3年4考(选择题2次,非选择题2次) 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 3年25考(选择题20次,非选择题5次)
02
知识建构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03
考点突破
考点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
稿定PPT
知识点1 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晚清时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战争 国家 侵略国家 结果和影响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英国 英国强迫中国签订《南京条约》,首先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英国、法国 英、法通过条约攫取了更多的利益,俄国侵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1.(2023·北京卷)关于鸦片战争,有人认为,“自由贸易者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无法遏制或阻挡”“如果在鸦片之外还有其他好的选择,比如说糖蜜或者大米,这场冲突就可能被称为糖蜜战争或者大米战争”。对于上述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
①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②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③没有揭示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④意在说明英国发动战争是偶然事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将鸦片战争完全归因于于自由贸易,是不科学的,滥用了自由贸易原则
将鸦片贸易和一般商品等同,混淆了毒品与一般商品的区别
鸦片战争的本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而对中国进行的侵略,而该学者没有看到英国侵略中国的本质,完全归因于自由贸易
该学者认为自由贸易背后的经济能力极其强大,就算不是鸦片,英国还会以别的理由打开中国的市场,因此该学者认为英国发动战争是必然的而非偶然时间
A
战争 国家 侵略国家 结果和影响
英、俄侵略新疆 1864—1884年 英国、俄国 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在新疆设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但也丢失了部分领土
中法战争 1883—1885年 法国 打开了中国的西南门户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日本 日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英、法、德、俄、美、日、意、奥 中国被迫同英、法、德、俄、美、日、意、奥、比、荷、西11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2023·湖北卷)鸦片战争后,列强将不平等条约强加给中国,清朝原有的法律体系随之发生改变。《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1870年,《大清律例》新增打击拐卖人口出洋、允许华民出洋务工的条文。1909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国籍条例》,以保护海外华侨。上述材料说明( )
A.清廷改革受西方法律影响明显B.条约体系与中国国内法关系密切
C.清朝被迫从闭关锁国走向开放D.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不断加深,清政府原有的律例内容如海禁等规定被逐渐打破,还新制定了打击拐卖人口、保护海外华侨的法律规定,可知清政府通过调整法律以应对时局
材料未提及清朝借鉴西方法律
《北京条约》签订后,清初制定的海禁律例从根本上被打破,这体现了条约对中国国内法的影响,但这不能概括题干中“清朝根据局势变化修订和新出台法律”等相关信息
清政府并未采取对外开放政策
D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2、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
条约 主要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割让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协定关税、五口通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通商口岸传教权等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关税、司法、贸易等主权,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英、中法《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 《瑷珲条约》《北京条约》 英、法获取了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以及内河航行权等大量权益;准许华工出国;鸦片以“洋药”名义纳税进口,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俄国占领了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100余万平方千米的中国土地,还把其提出的边界走向强加给中国,为此后大规模侵占中国领土制造根据 进一步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半殖民地化逐步加深
3.(2023·辽宁卷)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材料末体现中央与地方矛盾尖税
材料反映了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材料反与行政效率无关
A
知识点2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抗争、探索与向西方学习
1、开眼看世界的代表
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阶级仍处于封闭、愚昧与腐朽 ②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概况 代表 林则徐 魏源 徐继畬
著作 《四洲志》 《海国图志》 《瀛寰志略》
地位 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 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林、魏是近代中国最早开眼看世界的人 影响 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2、洋务运动:中国早期近(现)代化的尝试
背景 两次鸦片战争后,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中外关系暂时缓和。
目的 “自强”、”求富”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制造局等开办民用企业:如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 煤矿、汉阳铁厂等 创办学校,派员留学:如京师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翻译馆、幼童留学生等建设新式海军:如北洋舰队
评价 积极: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近代西方的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及社会改革等内容展现在国人面前。
消极:①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②其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1.(2023·广东卷)晚清洋务派创办各种新式企业;日本明治政府推行“殖产兴业”政策。二者的共同点是( )
A.引进了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B.以实现富国强兵为目的
C.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D.瓦解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工业属于封建性企业,民用工业采用了一些资本主义管理方式,但不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采用官督商办经营方式,日本殖产兴业是建立官营工 厂,扶植民营企业
洋务运动在中体西用指导之下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B
2.(2023·海南卷)轮船招商局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管理模式。创办初期,李鸿章通过允许其承运官物、免税、贷款和缓息等多种途径,使它在与外国轮运公司的竞争中未曾处于劣势。从1874年到1892年,年年盈利。由此可知,该局( )
A.得益官方扶助,实力匹敌洋商B.过于依赖官方,不利自身成长
C.专意谋取贴补,影响竞争公平D.享有垄断特权,助推同业发展
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在创办初期不处于劣势,不等于实力可以匹敌洋商
轮船招商局属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主要目的是为军用企业提供资金,故“专意谋取贴补”的说法错误
材料只是强调轮船招商局得到官方扶持,不等同于“享有垄断特权”
B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3、戊戌维新运动与清末新政
背景 过程 内容 失败及原因 意义
戊戌变法 ①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③维新志士们宣传维新思想 ①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②1898年6月11日开始的103天是高潮;③1898年9月21日,戊戌政变,变法失败 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①守旧势力很强大②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冲击了封建制度;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背景 过程 内容 失败及原因 意义
清末“新政” 《辛丑条约》签订后,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试图“自救” 改革官制,编练新军,倡导创办工商业,推行教育改革 政权掌握在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3.(2023·湖南卷)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
B.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清末新政的推行
D.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此科考现象与清政府的财政危机无关,《辛丑条约》中的巨额赔款加重了清政府财政危机
清末新政的教育措施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与材料无关
清末新政期间,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建立起来,我国近现代学校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与材料无关
A
4.(2023·重庆卷)如图为1908年著名漫画家马星驰创作的一幅时事漫画(局部),它反映了( )
A.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
B.清廷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
C.攫取路权是列强扩大侵华的工具
D.东北地区成为列强在华争夺焦点
5.(2023·福建卷)19世纪90年代,中国各地的新设民族企业,常到上海、广州、厦门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这一现象可用于说明当时( )
A.产业工人的待遇丰厚
B.资产阶级的救国实践
C.通商口岸的产业优势
D.晚清政府的政策支持
C
6.(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C
20世纪初,英国、俄国、日本对于老大帝国(中国)都注重瓜分中国的路权,并且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政策达成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同盟
列强在华利益彼此冲突对立,与前述瓜分中国同盟的史实相反
清政府力拒外资实现铁路国有与清政府表面“国有”实则出卖铁路主权的史实相反
英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并不在东北
C
材料提到上海、广州、厦门的工人待遇较好,不代表所有的产业工人都待遇丰厚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企业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与“救国”无必然关系
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企业以较高的工资觅雇工人”,与“晚清政府政策是否支持”无必然关系
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
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
02
7.(2023·湖北卷)下表是有关太平天国运动领导人洪秀全的描述,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不同史料对人物的记载不同
B.不同的描述体现人物的多面性
C.不同立场影响对人物的描述
D.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
C
8.(2023·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不同史料对人物记载的不同是由于其立场的差异
洪秀全人物本身并非多面,只有受制于立场的差异,对其做出了不同的评价
不同时期对人物描述有所侧重的根本原因是其立场的差异
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D
9.(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98年,近代思想家严复在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受到光绪帝召见,不久后向皇帝上万言书,其中谈到欧洲历史,大略言:“欧洲国土,当我殷、周之间,希腊最盛,文物(文化)、政治皆彬彬(优异)矣。希腊中衰,乃有罗马。罗马者,汉之所谓大秦者也。庶几一统矣,继而……日尔(耳)曼诸种起而乘之,盖自是欧洲散为十余国焉,各立君长,种族(民族)相矜(争斗),互相砥砺,以胜为荣,以负为辱。盖其所争,不仅军旅疆场之间而止;自农工商贾至于文词学问……莫不如此。此所以始于相忌(忌惮),终以相成(成就),日就所将,至于近百年;其富强之效,遂有非余洲所可及者。”
——据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
(1)据材料概括严复对欧洲国家发展历程的基本认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关于近代欧洲国家发展的观点。
【答案】(1)严复认为近代前的欧洲与中国传统王朝没什么区别,而到了中世纪本是列国相争,但是到了近代正是因为列国相争,弱肉强食,反而使欧洲列国富强起来了。
(2)严复认为近代欧洲国家之所以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严复这种观点是在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国家急需变革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对于宣传变法思想,推进变法运动有积极意义。
结合材料发展历程要分三个阶段:中世纪前、中世纪、近代。
首先点出严复观点是认为欧洲国家能够富强是因为互相竞争弱肉强食,再对观点做出评价,结合民族危机加深、维新变法来答。
知识点3 辛亥革命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辛亥革命
政治基础 《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清王朝已经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清末新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组织基础 从兴中会到中国同盟会的建立,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军事基础 组织广州黄花岗起义等反清武装起义
有利时机 保路运动爆发,湖北防务空虚
【难点突破】辛亥革命迅速发展的原因??
日趋严重严峻的民族危机 《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峻,挽救危亡是最主要的时代主题,这是辛亥革命爆发的社会原因
民族资产阶级的发展壮大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推翻清王朝的主张,立宪派在壮大社会革新声势方面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群众性的起义风起云涌 辛亥革命前,清政府横征暴敛、吏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创造了客观条件
清王朝拒绝根本性的变革 清末新政促进了社会精英阶层的觉醒,很多新军、留学生都走向了清朝统治的对立面,“预备立宪”被证明是一场骗局,这些都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难点突破】辛亥革命推动近代社会转型?
从帝国到民国 从政治史的角度上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臣民到国民 辛亥革命使社会生活发生巨变,自由、平等、博爱的风气兴起。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废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爷”等称号的移风易俗举措,使得国民的面貌为之一新
从君权神授到民主共和 辛亥革命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从此,民主共和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
从变法图存到实业救国 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兴办实业的热潮,对中国工业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2、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难点突破】中国近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1.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废除:1905年,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2)新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废除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2.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02
1.(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2.(2023·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
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
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
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符合题意
D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徐继畬曾著《瀛寰志略》,动笔时本打算先罗列各大洲地图,再列举具体的国家地图,但好友提醒他应把中国的版图单独放在卷首并与他国区分开来,并以徐光启“负谤至今”的故事告诫他,最终徐继畬采纳建议并在书中特意加上“此书专详域外”,表明没有任何中外对比的意思。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中国的地图测绘水平领先世界
C.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
D.西学东渐的影响深远
C
2.连外国人也对虎门销烟的壮举不得不表示叹服:“我们已把硝烟过程的每一部分都反复查看过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那种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我不能设想还有什么别的能执行得比这项工作更为忠实了。”材料说明( )
A.中国政府查禁鸦片的决心
B.中国民众欢呼销烟使命的最终完成
C.鸦片贩慑于民众的压力不得不收敛
D.当时情形下有极大地可能禁绝鸦片
A
稿定PPT
3.1879年,广东端州人卫省轩创办巧明火柴厂,其雇佣的员工多是附近村民。为方便村民收种庄稼,企业规定夏秋时节可以放假,也可以外发火柴盒在家加工;又为女工方便照顾孩子,规定允许工人携带年幼的孩子一起上工。这些规定( )
A.推动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B.体现了传统文明与工业文明的融合
C.反映了技术创新推动阶级关系变动
D.保证了近代妇女社会地位逐步提高
B
4.近代中国某些有志革新的绅士在确定中西文化关系时,最初使用“道”与“器”的两分法,将西方技艺归入“器”,而中学归入“道”;稍后采用了更为有力的两分法,这就是著名的“体”和“用”,即“中体西用”之说;同样的态度还表现为在中国传统中寻找支持现代化的依据,这就是所谓的“托古改制”。材料旨在表明,这些“有志革新的绅士”( )
A.对外部世界的看法在不断地改变和完善
B.学习西方的态度呈现越来越灵活的态势
C.在处理中西文化关系时存在着矛盾心理
D.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奠定思想基础
C
5.义和团运动期间“拳民”拟定了一份“和约”,部分内容如下:日本将台湾、德国将胶州、俄国将大连湾、英国将新安九龙交还中国;各国使臣来中国者,照乾隆时所定之例,不许进京;各国运来中国货物和运往外国者加倍收税。据此可知,这份“和约”反映了( )
A.清政府对列强的态度转向强硬
B.《辛丑条约》签订后的社会现实
C.根植于阶级和时代的爱国情感
D.中国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思想认识
A
6.《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年息4%,以海关税、常关税、厘金和盐税作担保;同时,帝国主义各国均同意清政府把现行平均关税由实际的3.18%提高到5%,对原本免税的商品开始征税。帝国主义的这种主张旨在( )
A.彻底剥夺清朝的财税主权
B.促进晚清的近代化进程
C.维系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D.掀起瓜分中国的新狂潮
C
02
7.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次年在地方各省筹设咨议局。《咨议局章程》规定,各省咨议局议员由州县选举产生,有决议本省预算、决算、税法、公债等权力,又规定地方督抚对“咨议局之议案有裁夺施行之权”。咨议局的设立,从侧面反映了( )
A.中央地方的权力制衡 B.民主政治的首次实践
C.立宪派掌握地方实权 D.晚清社会的制度转型
D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三人的共性,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共性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共性:都属于晚清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曾参加中国晚清时期的科举制;都认识到中国的民族危机并投入到挽救民族危机的奋斗中。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02
知识点1 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的异同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相同点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革命任务 反侵略反封建 斗争对象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不同点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马克思主义
最终前途 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革命纲领 不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彻底的反帝反封建
群众基础 缺乏群众基础 人民群众广泛参与
02
2、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
背景 中国仍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政局动荡,矛盾尖锐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持续发展新文化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传播巴黎和会外交的失败美日争夺中国日益激烈、俄国十月革命
性质 政治革命: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民族革命:是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思想革命: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特点 革命性: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群众性:学生、工人、商人多个阶层参加联合斗争;爱国性:维护中国主权,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成功性:运动斗争的目标基本实现。
影响 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发展(沉重打击了以北洋军阀为代表的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为中共的诞生奠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以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主流的新时期表现了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彻底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英勇斗争精神。五四精神作为一面旗帜,凝集各阶层力量,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奋勇向前妇女地位提高、服饰变化等,促进社会变革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与辛亥革命相比,五四运动具有哪些新的历史特点与原因?特点:青年学生发挥先锋作用;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群众基础广泛。
成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壮大了新的社会力量;新文化运动的思想熏陶;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1.(2023·山东卷)下面为1919年12月《少年社会》的创刊宣言。这表明该刊编者认识到( )
少年社会有两个意思:(一)少年的社会。(二)社会的少年。
少年的社会,是有少年精神气象的社会——进步的社会。
社会的少年,是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协助的少年。……
怎样使现在少年变成社会的少年,现在社会变成少年的社会,这就是我们的宗旨
A.互助协作是挽救危亡的主要手段
B.人的解放和社会改造是时代使命
C.青年学生是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
D.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革命的前提
据题干“协助的少年”可知,互助协作是培养“有社会生活情感的少年”的手段,而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手段
宣传社会主义的主力军是知识分子等
据题干中“社会的少年”和“少年的社会”等内容可知,理性觉醒和教育革新是塑造新少年和新社会的途径,而不是“前提”
B
02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中国共产党
开天辟地变化 坚强的领导力量正确的前进方向中国人民有了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命运有了光明的发展前景
一、二、三大主张变化 由主张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到联合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再到明确国共合作
认识 ①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
②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勇于承担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
2.(2023·全国甲卷)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B.民主革命纲领开始制定
C.党的中心任务确立
D.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形成
中共一大通过的《关于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和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党领导工人运动的任务、方针、政策和方法都提出了规定或要求
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
1922年中共制定了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
在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毛泽东逐渐发展这种思想,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与材料时间不符
C
【难点突破】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的领导作用?
政治领域 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这一政治主张,提出了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组织领域 积极帮助和促成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把国民党改组为各革命阶级的联盟,并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宣传党的纲领,开展工农运动,推动了全国革命的发展
群众运动 国民革命的特点之一就是群众运动,中国共产党积极领导和发动工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基础,支持和配合了北伐战争
军事领域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建立了革命武装,创办了黄埔军校,在国民革命军中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在北伐战争中,共产党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02
3.(2023·江苏卷)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B
4.(2023·全国乙卷)1920年5月,陈独秀发表演说:“中国古人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现在我们要将这句话倒转过来说,‘劳力者治人,劳心者治于人’。”9月,他发文主张“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这反映出( )
A.工人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B.民主与科学深入人心
C.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D.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
C
5.(2021·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1年7月,13名代表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50多名党员。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克尔斯基出席大会。
下表为中共“一大”部分代表基本情况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与材料时间不符
“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是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
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材料中没有明确叙述工人的待遇得到极大改善
新文化运动前期宣传“民主与科学”,与材料内容无关
北伐战争时期,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
(1)根据材料,归纳中共“一大”代表群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代表走到一起的时代背景。
【答案】(1)代表多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两湖地区;都是知识分子,多是青年知识分子;都初步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程度有差别。
(2)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旧民主主义失败,中国革命呼唤新的阶级和政党;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历史舞台;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知识点2  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1、古代中国文学艺术
时期 文学 艺术 教育 史学 文字
先秦 春秋出现私学,孔子影响最大
秦汉 汉代乐府诗和汉赋 汉朝设太学,还有地方官学 《史记》《汉书》
魏晋隋唐 建安文学、田园诗、骈文、民歌等文学形式;唐诗繁荣,李白和杜甫 书法在东汉末成为艺术,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怀素;顾恺之,吴道子,阎立本,雕塑、壁画等 西晋始设国子监,唐朝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
1.(2023·辽宁卷)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收录两汉及以前画家16人;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其中包括顾恺之、张僧繇等杰出画家。这一变化发生的原因有( )
①纸张的普遍使用
②门阀士族的推动
③北人的大量南迁
④儒家思想的影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23·全国乙卷)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有利于绘画作品的产生
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崇尚清谈,其中“收录魏晋南北朝时期画家128人”说明门阀士族的推动
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南方的开发,但和画家数量增多无必然联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道教的传播,儒家思想独尊地位受到挑战,出现三教并存局面
A
唐朝时期坊市制度没有崩溃
山水田园诗兴起于魏晋时期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因为安史之乱
A
02
时期 文学 艺术 教育 史学 文字
宋元 宋词豪放派和婉约派;元朝散曲和杂剧;话本盛行 书法名家辈出,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 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重要时期 《资治通鉴》 辽、夏、金模仿汉字创造了文字,畏兀体蒙古文,八思巴字
明清 《水浒传》等小说,传奇,昆曲、京剧 《永乐大典》《四库全书》
3.(2023·广东卷)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载,浙江人蒋生行商至汉阳,看中了缙绅马少卿的女儿。蒋生本来以为“经商之人,不习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怕婚事不成。马少卿却认为“江浙名邦,原非异地,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遂许婚。这虽是文学描述,但从中可见明中后期( )
A.纲常礼教束缚被打破
B.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
C.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D.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D
折射出重农抑商观念受到冲击
封建社会纲常礼教束缚未被打破
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时期,题干涉及时间是明代,时间不相符
材料不能体现市民阶层的分化加剧
稿定PPT
4.(2023·辽宁卷)《史记》注最有影响的是“三家注”,即南朝裴驷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今有学者认为,除“三家注”外,还应有第四家注,即考古学家的注。该学者意在强调( )
A.《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文献价值有赖于当代学者阐释
C.文献必须得到出土文物的印证 D.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D
5.(2023·海南卷)琼剧源于明代传入的“军戏”。它以中板为主,融会了多种外来剧种的声腔和曲牌,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现名。有戏谚云:“生脚儒雅且潇洒,旦脚文静又婉娇。彩旦辣,花生刁,书僮天真梅香飘。”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播粤、桂等地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这一历程主要反映( )
A.故土情结助推文化传承 B.人口迁徙促进文化交流
C.商路畅通带动文化传播 D.艺术形态彰显文化魅力
D
该学者认为对《史记》的研究,不能只看一些注解,还要看考古学家的注解,由此得出,考古资料有助于探求历史真实
材料没有体现《史记》具有真实性和文学性
B项说法错误
C项说法过于绝对
琼剧在融合外来剧种的基础上形成,因独特的文化内蕴和表演形式使其远传国内外,可见琼剧的影响力来自于自身的艺术形式
材料信息不涉及琼剧的故土情结
材料中没有人口迁移的信息,因此无法得出人口迁移促进文化交流的认识
材料中同样没有关于商路畅通的信息
02
6.(2023·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旧唐书》200卷,后晋刘啕等历时4年撰成。编修者以唐代国史、实录及朝报、吏牍、家状等为主要编撰材料,但对材料缺少剪裁和整理,“敷衍成帙”。纪传中大量抄录唐代皇帝诏敕和臣僚奏疏、表章、诗赋等,屡现“本朝”“今上”等文字。因其保存很多原始材料,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唐纪》时,纪事多取自《旧唐书》。
北宋时,仁宗令欧阳修等重修唐史,历时17年乃成《新唐书》225卷。书中创设4表,增加3志及列传331人,列传部分还参考了碑志、家谱等新材料。新设《藩镇》《奸臣》《叛臣》《逆臣》等类传,并将《忠义》调至类传第一。大删《旧唐书》所录诏令、奏疏等,或直接将骈文改写成散文,总字数比《旧唐书》少约16万字。
——摘编自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角度分别概括《旧唐书》与《新唐书》的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唐书》的编修原因及其编纂原则。
【答案】(1)《旧唐书》价值: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新唐书》的价值: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2)原因:《旧唐书》史料较多,文字冗长;强调本朝统治的正统性。
编纂原则:语言精炼;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出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缺少剪裁和整理。
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
总结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部分内容,并使用了几何、点、线、面、平行线、直锐钝角等汉语数学概念,这说明( )
A.中国古代科技向近代科技转型 B.西方学习借鉴中国科技成果
C.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传入中国 D.开明士大夫重视西学的传播
2.王祯,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之一。他继承中国传统的“农本”思想,在多地主政期间,劝农兴桑,积极发展农业生产,还在古代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列关于王祯的史事表述,正确的是
①创制铜活字 ②著成《农书》 ③发明转轮排字盘 ④编印《旌德县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D
C
稿定PPT
3.古代中国史书立传,一般以政治性人物为主。清代阮元编著的《畴人传》(畴,本义指规整的田地,引申为田界、类别),介绍了大量从黄帝时代到清朝的科学家和部分西方天文学家。这折射出( )
A.清朝人物传记类作品繁多
B.中国古代科技进入高峰期
C.文化政策影响了史学编撰
D.西学东渐冲击了传统观念
D
5.《礼记·乐记》记载: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这反映出中国古代重视( )
A.丰富百姓娱乐生活
B.传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
C.提高民众文化水平
D.发挥艺术社会治理功能
D
4.下图所示为某学者对元代科技文献学科分布的统计(单位:篇)。这可用于说明,元代( )
A.重视实用技术传播
B.科技进入总结阶段
C.科技著作助力海外探险
D.战争需要推动科学研究
A
6.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以描绘女范事迹为主题,现存9段。其中《冯媛挡熊》为汉代冯媛以身挡熊,保护汉元帝的故事;《班婕妤辞辇》为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以防成帝贪恋女色而贻误朝政的故事。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女性是魏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C.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写实性极高
D.艺术创作应适应维护统治需要
B
02
7.中国古代小说即使虚构,也要写上真实的年代、真实的地点,甚至真实的人名。故事是虚构的,故事发生的空间与时间却是真实的;人物是虚构的,人物的名字却是真实的。中国小说的书名常冠以记、传、志之类的字样,如《石头记《水浒传》《东周列国志》等,记、传、志本身就是史书体例的称谓。由此推知,古代小说( )
A.与历史著作具有同等史料价值
B.能够准确记述历史人物的事迹
C.可以作为一种特殊的史料运用
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
C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逐渐建立起一种以儒术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的治国模式,此后每一朝代的封建统治者在取得政权之后总是不断地扩大太学的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官学教育体系,使其成为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主要场所。汉代学校教育实行“分经授诸生”,汉武帝时在太学里置五经博士,儒生以传习、阐释“五经”为业,经学开始形成,学派逐渐繁荣。
材料二 唐代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以及弘文馆和崇文馆等,且四门学准许“庶人之俊异者”入学。唐宋以后,不仅汉族统治者在学校教育中重视传承以儒家经学为主的中华文化,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统治者也对此格外重视,并在学校管理和救学方面制定了颇为周详的规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栗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的历史规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对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并简析唐宋以来古代学校教育获得发展的原因。
【答案】(1)贡献:开创了以太学培养人才的治国模式;促进了官学的发展;设立五经博士,使得经学逐渐形成;尊崇儒学,使儒学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2)发展:官学体系更加完备;学生来源阶层更加广泛;少数民族重视学校教育。原因:统治者 的重视;儒学的发展;民族融合;商品经济的发展;科举制的发展。
感谢观看
THANK YOU专题04 近代中国的救亡图存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15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
真题回归 18
考题预测 26
高考模拟卷(16+4) 30
考点一 旧民主主义革命
1.(2022福建卷)1820年刊刻的《海录》,是中国人编写的涉及世界地理知识的书籍。林则徐曾参考其中的“英吉利”条目,以了解英国国情。据此可知,鸦片战争前后国人的“开眼看世界”( )
A.延续了清朝传统的对外认识 B.革新了士人群体的思想观念
C.借助了已有知识体系的积累 D.奠定了清朝对外政策的基础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鸦片战争前中国。据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中国人编写的世界地理知识书籍为林则徐了解英国提供认知来源。因而鸦片战争前后的开眼看世界受到之前知识体系的影响,C项符合题意;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认识盲目自大闭目塞听,开眼看世界主张了解西方学习西方,A项错误;材料强调开眼看世界的背景,没涉及开眼看世界的影响,不合逻辑,排除B项;清朝传统对外政策是闭关锁国其根源是小农经济,开眼看世界主张与外国交流,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政策,排除D项。故选C项。
2.(2022·天津卷)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1840~1911年是英国,1911~1927年是日本,1927~1949年是美国,1949~1960年是苏联。对上述变化理解最全面的是( )
A.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 B.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
C.近代以来中国对外援依赖程度的变化 D.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1840~1911年,英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英国此时的经济实力强大,而且是最先侵略中国,企图将中国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1911~1927年,日本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洲国家忙于一战,为日本侵略中国提供了有利时机;1927~1949年,美国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一战的有利时机,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强国。同时日本对华侵略,美国对国民党予以援助;1949~1960年,苏联对华贷款最多,这是因为欧美列强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新中国实行“一边倒”,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同时《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进行援助。因此,材料体现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D项正确;材料为近代以来不同时期对华贷款最多的国家不断变化,未体现中国国家实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排除A项;仅凭各国对华贷款变化,无法得出世界上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性质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国际局势影响下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选D项。
3.(2022·湖北卷)英国公使馆1861年进驻北京后,非常重视中文学习。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以上史料最适合论证( )
A.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B.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
C.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 D.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公使馆负责汉文处的威妥玛将自己的汉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培训译员的教材,建设汉文处图书馆,归档与总理衙门往来的一切中文资料”,可以看出当时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学习中文,研究汉学。这可以用来论证近代西方对华的认知与研究,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西文化交流,排除A项;材料只是体现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这无法得出近代西方文明的兼容与创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公使馆人员积极研究汉学,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输出,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全国甲卷)1846年,上海的进口货值较前一年下降13%,1847年又减少5.4%,1848年更大幅度地下降20.1%。此后虽有回升,但极不稳定,一直到1854年还没有恢复到1845年的水平。这可用于说明,进口货值的下降( )
A.阻止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B.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
C.促使传统手工业的恢复 D.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
【答案】D
【详解】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成为中外贸易的中心,但是上海进口货物值不断下降,这必然会使列强认为并未打开中国市场,因此进口货值的下降成为列强进一步侵华的借口,D项正确;进口货值的下降不等于外国货物不进入中国,因此其不能阻止自然经济的解体,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上海逐渐取代了广州贸易中心的地位,这意味着在当时的通商口岸中,上海具备更加优越的对外贸易条件,因此上海进口货值的减少并不能导致西方商品倾销重心转移,排除B项;进口货值的下降和传统手工业的恢复二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而且外国商品进入中国冲击了传统手工业,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1·北京卷)读如图,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 ②“五口通商”中的香港成为贸易中心
③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 ④最早开埠的汉口是南北口岸贸易枢纽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C
【详解】通过材料可知,当时主要的通商口岸,尤其是东南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说明当时东南地区通商口岸贸易网络最为密集;从地理范围看,天津的口岸贸易在北方居于核心地位。C项正确;香港不属于通商口岸,而且汉口并不是最先开埠的地方,排除A、B、D项。故选C项。
6.(2022·重庆卷)《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刊登了一幅漫画(如图),又附评论称:“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战争影响下的真正占领是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这些信息反映出( )
A.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独占中国市场 B.三国干涉还辽是因日本要价过高
C.条约增开口岸等要求符合西方利益 D.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马关条约》换约前夕”“英国某画报”“中国,如果完全开放,对人类而言将是个黄金”“对市场权力的占领,显然规模很大”,再根据图片中“贸易的钥匙”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条约增开口岸等内容可以使中国更进一步沦为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原料产地、资本输出场所,符合包括日本、英国等西方殖民国家的利益,C项正确;日本企图独占中国发生于一战期间,排除A项;《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威胁到了其他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所以三国干涉还辽,不是因为日本要价过高,排除B项;列强在中国开矿设厂、铺设铁路、政治贷款等行为体现了资本输出的要求,而材料缺乏这方面的信息,所以材料不能体现“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另外《马关条约》之前,列强侵华就是商品输出为主,资本输出为辅,所以严格来说资本输出也不是新形式,排除D项。故选C项。
7.(2022·北京卷)1898年,英国发出照会,要求清政府“确切保证不将扬子江(注:长江)沿岸各省租押或以其他名义让予他国”。清政府答复称:“查扬子江沿岸地方均属中国要地,中国断不让予或租给他国。”这意味着( )
A.英国将长江流域辟为殖民地 B.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
C.“门户开放”政策宣告失败 D.清政府成功维护了主权完整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英国照会清政府,强调长江沿岸各省只能由英国租押,意味着长江流域成为英国势力范围,B项正确;19世纪末英国未能将将长江流域辟为其殖民地,排除A项;“门户开放”政策是在1899年提出的,排除C项;当时的清政府未能成功维护主权完整,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山东卷)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务新政,创办一批近代企业;1901年清政府开始实行“新政”,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这些举措表明两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是
A.求富救国 B.实业救国 C.以商救国 D.富民救国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和1901年“新政”,清政府创办一批近代企业,积极振兴商务,奖励实业,说明清政府希望通过这些措施来挽救统治危机,A项正确;实业救国是19世纪末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以张謇、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主要代表, 宣扬的、以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即实业)作为救国救民主要途径的一种思想,时间和阶级均不符,排除B项;洋务派“以兵强国、以商求富”达到求富救国的目的,排除C项;清政府的措施不是为了富民而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排除D项。故选A项。
9.(2021·天津卷)1864年,李鸿章在一封信中谈到,西方船坚炮利,中国“若不及早自强,变易兵制,讲求军实,仍循数百年绿营相沿旧规,厝火积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见李鸿章
A.深恶朝政腐败 B.力图维新救国 C.主张强兵御外 D.开始了解西方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自强求富,强兵御外,C项正确;材料表明李鸿章主张强兵御外,未体现其“深恶朝政腐败”,排除A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维新救国,这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李鸿章不是最早了解西方的代表人物,排除D项。故选C项。
10.(2021·全国甲卷)1861年,慈禧发动政变处置政敌时,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英国人在华创办的《北华捷报》称:“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国将面临更严峻的形势 B.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顽固派势力地位得到加强 D.传统的外交体制被抛弃
【答案】A
【详解】1861年,慈禧特别把“不能尽心和议”列为罪状,说明慈禧主张和英法议和;“在这个特别的关头,我们要比我们同中国发生联系的其他任何时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国的现存政府”说明英国有勾结清政府的意图。由此可知,当时的太平天国将面临中外联合勾结的严峻形势,故A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故B错误;材料无法得出顽固派地位得到加强,故C错误;材料没有外交体制变化的信息,故D错误。
11.(2022·重庆卷)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D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A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12.(2022·全国甲卷)“百日维新”前,梁启超任教于湖南时务学堂,“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又窃印《明夷待访录》《扬州十日记》等禁书,“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于是“湖南新旧派大哄”。这反映出,当时( )
A.革命已成为主要思潮 B.维新派变法策略未能统一
C.变法思想的根本转变 D.维新派侧重动员民众变法
【答案】B
【详解】根据“所言皆当时一派之民权论”“加以案语,秘密分布,传播革命思想,信奉者日众”“湖南新旧派大哄”等内容可得出,当时维新派并没有统一的思想与策略,有人宣扬新的思想,便大家起哄,B项正确;当时维新思想是主流,排除A项;C项太绝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对群众的动员,排除D项。故选B项。
13.(2022·全国乙卷)维新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但在上《请厘正学术造就人才折》中称“康有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书……其徒和之,持之愈坚,失之愈远,嚣然自命,号为‘康学’,而民权平等之说炽矣”,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这种主张( )
A.推动了新旧势力的合流 B.试图突破“中体西用”束缚
C.有助于减少变法的阻力 D.意在彻底否定变法理论基础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湖南巡抚陈宝箴推行变法改革”、“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可以看出,陈宝箴本人是赞同并推行了变法改革的,但同时他又认为‘康学’使民权平等的学说非常兴盛,这会造成守旧派更大的阻扰,故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C项正确;新旧势力的合流,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其奏请销毁《孔子改制考》,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不是为了突破“中体西用”束缚,排除B项;彻底否定,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4.(2021·全国乙卷)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这可以反映出该时期
A.儒学地位颠覆 B.列强侵略加剧
C.政局变化迅速 D.西学深入民心
【答案】C
【详解】1898年是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上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因此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故选C;清末儒学的地位尚未被颠覆,排除A;根据该书商的经历并不足以说明列强的侵略加剧,排除B;清末西学尚未深入人心,D项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15.(2022·天津卷)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风暴在中华大地上迅猛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材料所述的“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指的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材料所述的“武装斗争”指的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行的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一起,材料所述的“各地新政府的建立”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可见材料所述的著作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未进行民主革命宣传,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不涉及“武装斗争”,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16.(2022·江苏卷)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项。故选D项。
17.(2021·广东卷)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18.(2023·全国甲卷)清末,陈去病在《论戏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这反映出( )
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
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末。根据材料“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末陈去病重视戏剧,认为它在鼓动平民、普及社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并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正处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革命思潮不断传播的过程中,陈去病认为戏剧对宣传革命的作用比《革命军》等著作作用更大,故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戏剧的受众,且“开始”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戏剧与革命思想相结合下,更能发挥革命思想宣传的效用,主旨信息并非强调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在弱化,排除D项。故选C项。
19.(2023·浙江卷1月)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据载,宋教仁曾谓:“改总统制为内阁制,则总统政治上之权力至微,虽有野心者,亦不得不就范。”下列各项中,与宋教仁限制总统权力意图相吻合的是( )
①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 ②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
③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并可弹劾临时大总统 ④临时大总统发布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用责任内阁制,削弱总统权力,防范野心家的规定主要有,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可弹劾临时大总统,临时大总统发布的命令须由国务员副署才能生效,说法③④符合题意,D项正确;临时大总统代表政府总揽政务和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陆海军队,并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限制,说法①②不符合题意,排除与之组合的ABC三项。故选D项。
20.(2022·重庆卷)晚清时期,歌谣体童蒙读物《最新妇孺唱歌书》中写道:“万国通商口岸通,铁车轮舶疾如风。洲名澳亚欧非美,人种棕黄黑白红。世界群推老帝国,舞台谁是主人翁。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这首歌谣( )
A.可能出现于洋务运动中 B.反映出国人抛弃了改良道路
C.可能是立宪派的宣传品 D.反映出清末西学东渐的深化
【答案】D
【详解】据材料信息可知,在晚清时期的歌谣体童蒙读物中,除了对西方科技的描述外,还有如“诸君准备新人格,革命风潮逼远东”西方政治制度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描述,体现了晚清时期西学东渐由学习西方科技到学习西方制度的转变,D项正确;材料中“革命风潮逼远东”不符合洋务运动时期的时代特征,此时期并没有革命风潮,排除A项;材料中“诸君准备新人格”体现了并没有抛弃走君主立宪的改良道路,排除B项;立宪派的宣传品中不会出现“革命风潮逼远东”的描述,排除C项。故选D项。
21.(2022·天津卷)我国很多省份出版过论述20世纪初某一历史事件的著作,其核心内容包括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武装斗争和各地新政府的建立等。这些著作主要反映了( )
A.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影响 B.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
C.新文化运动的历史作用 D.五四运动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风暴在中华大地上迅猛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成立同盟会等革命团体,宣传革命思想,在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孙中山还组织了多次反清武装起义。以徐锡麟、秋瑾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革命党人前仆后继,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黄花岗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义爆发。武昌起义胜利后的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材料所述的“各省革命团体的民族民主革命宣传活动”指的是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和革命思想的传播,材料所述的“武装斗争”指的是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行的一系列反清武装起义一起,材料所述的“各地新政府的建立”指的是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可见材料所述的著作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发展特点,B项正确;义和团运动未进行民主革命宣传,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主要是思想文化运动,不涉及“武装斗争”,排除C项;五四运动是是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武装斗争,也没有在各地建立新政府,排除D项。故选B项。
22.(2022·江苏卷)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他们捧着古书,让人嗅不出“半丝半毫的种族思想,或民权思想的味儿”,是“真人绝对不露相的”。这里的“光头”体现了( )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个性 C.青年的时尚 D.革命的态度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1911年刚过暑假,正在中学读书的茅盾发现,学校里的许多教员剪了辫子,变成了光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教员通过剪辫子,变成光头,与当时的清政府划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场,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态度,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教员的革命态度,不能体现腐儒的趣味、智者的个性以及青年的时尚,排除ABC项。故选D项。
23.(2021·广东卷)孙中山在一次演说中认为,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因此中国必须“未雨绸缪,赶紧设法,免得再蹈覆辙”。孙中山旨在
A.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宣传“均贫富”的政治理想
C.为联合苏俄提供政策依据 D.主张社会革命解决民生问题
【答案】D
【详解】近代欧美各国工商业发达,却出现“富者敌国,贫者无立锥”的现象,由此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孙中山提出了社会革命来解决民生问题,“免得再蹈覆辙”,故D正确;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不是孙中山的目的,故A错误;“均贫富”不是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错误;联合苏俄的政策依据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故C错误。
24.(2022·辽宁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至清末,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同时糅合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
1907年9月,湖州的各个中小学堂组织了一次“远足会”,各数员分队督率自己学校的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同年,山阴县学堂举行“远足会”,“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有学生写道:“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还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
——摘编自李成晴:《远足:清末新式学堂的师生“从游”》
(1)根据材料,概括清末“远足会”兴起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远足会”的作用。
【答案】(1)背景: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有所发展;西学进一步传播;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传播近代教育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详解】(1)背景:根据材料中“1907年9月”“很多新式学堂注重以日本为师”可知,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新式学堂和近代教育的发展;根据“德、法、英、美的教育理念”可知,西学进一步传播;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有所发展。
(2)作用:根据材料中“中国古代儒家教育倡导学生游学,‘以广其闻见’”可知,弘扬传统文化,增长学生见闻;根据“在学生心智、体育教育方而进行制度化设计,其中‘远足会’是比较通行的活动”可知,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根据“(学生)且步且歌,声容步伐,颜见整齐”“与地理、历史、物理上有关系者,无不留心考察”可知,有助于增强学生组织性、纪律性和对自然与科学的探索能力;根据“学生们在‘远足会’之后,还要写‘远足记’”可知,有益于督促和培养学生思考、表达能力;根据“经过烽火墩,登其,觉空气清新,百倍于寻常”“有学生在远足上海法租界后写道:‘上海乃吾国之土地……租界之权,皆为外人所管辖,反客为主。名为租界,实与割地无异’”可知,有益于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学生家国情怀,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5.(2023·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致敬!致远舰!致远舰是北洋海军主力巡洋舰,1894年9月在甲午海战中沉没。战争结束后清廷颁布上谕,大力褒扬致远舰管带邓世昌,赐谥“壮节”,从优议恤。有挽联云“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材料一 致远药弹尽,适与倭船吉野值。管带邓世昌……谓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是船,则我军可以集事(成事),遂鼓快车,向吉野冲突。吉野即驶避,而致远中其鱼雷,机器锅炉迸裂,船遂左倾,顷刻沉没,世昌死之,船众尽殉。
——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1897年)(此书多参考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
材料二 (致远舰)被1枚重炮弹……命中了水线。总之不管怎样,它开始严重倾斜,显然是受到了重创。该舰的管带……下定决心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是向一艘敌人最大的军舰冲锋,准备实行撞击。一阵重炮和机关炮弹的弹幕扫过他的军舰,倾斜更加严重了,就在即将撞上敌舰之际,他的船倾覆了。军舰从舰首开始下沉……所有舰员与舰同沉。
——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世纪杂志》,1895年)
材料三 致远舰水下考古……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力合作,汇集全国水下考古专业人员,在丹东市政府的支持下,联合海洋勘测、潜水打捞等行业的技术力量,于2016年秋圆满完成致远舰考古调查任务。
此次调查,也对致远舰的破损情况有了较准确的掌握,整体保存一般,钢板、锅炉零件因爆炸而抛离原来位置,火烧情况严重。
考古发现外壳板保存完好……近艏部处发现保存完好的鱼雷引信、一些完好的弹药,均说明并未发生被鱼雷直接击沉或鱼雷舱中炮发生殉爆。
致远舰……处于北洋舰队左翼最外围的位置,也是最容易成为日军集火攻击的对象……中炮进水后……一直坚持在战场上(考古揭示出大面积的火烧痕迹)。
——《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2023年)
辨析和考证上述材料,并描述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过程。
【答案】辨析考证:《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
描述过程: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详解】本题是认识类、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小问辨析考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方兵事纪略》属传世文献,作者姚锡光亲历甲午战争,著书时参考了当时的公文、电报、私人信函等,其记载可信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世纪杂志》也属传世文献,是镇远舰美籍雇员马吉芬的回忆录,作者亲历了黄海大战,其记载可信度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致远舰水下考古调查报告》是通过考古发掘、实物分析考证而得出的报告,属于实物史料的范畴,对研究致远舰具有重要价值。《东方兵事纪略》 和《世纪杂志》都记载了致远舰的沉没,反映了时人有关致远舰的历史记忆,为研究黄海大战及致远舰提供了双重文献证据;致远舰水下考古中的发现,证明当时致远舰未被鱼雷击中,但中炮进水而沉没的情况。所以,传世文献与考古史料相互印证,还原了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始末。第二小问过程:通过综合三则史料可得出致远舰官兵英勇殉国的大致过程是,致远舰中炮,船体进水,大面积着火,邓世昌携全舰官兵一起,英勇无畏,冲撞敌舰,壮烈殉国。
26.(2023·浙江6月)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5年,严复发表《原强》一文,以达尔文、斯宾塞的学说阐述国家盛衰治乱之理。文中以“群”对应英语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学”一语。此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作为联结同志,开通风气的一种有效方式,组织学会自然是“合群”的题中之意。 因此,学会便作为康、梁等人“合群立国”的主要举措之一,应运而生。
——摘编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领域(1895—1911)》
材料二 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从 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发表的《新社会之理论》一文,广泛使用近代意义的“社会”概念;革命党人陈天华在《苏报》上撰文,强调学生与“各级社会”不同,是“祖国存亡之关键”。 1904年后,“社会”一词高度普及。伴随“社会”一词的风行,时人开始思考如何进行政治变革和社会改造。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尽管“中等社会”并没有真正把“下等社会”发动起来,但他们领导的革命则是一个承先启后的历史环节。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整理
材料三 “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根据对《新青年》杂志的统计,1919年之前,“社会主义”一词总共才出现34次;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1919年,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其中写道:“自马氏与昂格思合著《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
——据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康、梁等人“群学”思想的关键词。结合所学,概括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 20世纪初“社会”一词逐渐取代“群”的原因。结合所学,列举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 1919—1922年间《新青年》杂志中“社会主义”一词使用次数激增的国内动因。从社会主义理论的角度,简析“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缘由。
【答案】(1)关键词:“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合群立国。根本目的:救亡图存。
(2)原因:“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报刊的宣传;绅士的推动。
举措: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
(3)动因:五四运动;知识分子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文化运动。
缘由: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大思想武器。
【详解】(1)本题是特点、目的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中国。第一问关键词,由材料一“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逐渐萌生‘以群为体,以变为用’的维新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群与学、群与强、群与治、群与变、群与会的关系,认为‘合群’是传播新知、开启民智、实现自强的有效手段。”可得出“以群为体,以变为用”;合群或合群立国。由材料及所学可知,维新派传播“群学”思想的根本目的是救亡图存。
(2)本题是原因、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初期的中国。第一问原因,由材料二“1900年以后,绅士在城里办商会、学校,建立各种组织,结社非常普遍,‘社会’极为普遍地成为其总称。”可得出“社会”比“群”理念更新(或更少传统政治色彩);绅士的推动;由材料二“从1902年起,报刊中‘社会’的使用次数开始增加,逐渐取代更具有传统政治色彩的‘群’。”可得出报刊的宣传。第二问重要举措,由材料二“部分革命党员意识到自己是‘中等社会’的代表,必须以‘下等社会’为依托,为根据地,并自信有能力领导‘下等社会’进行‘有秩序之革命’。”及所学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党人领导“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举措包括:建立革命组织;进行革命宣传;提出三民主义;发动武装起义。
(3)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19年至1922年的中国。第一问国内动因,由材料三“‘社会’一词的逐渐普及与社会主义的传播和革命思想的进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为同一历史过程。……1919年,‘社会主义’的使用次数激增至104次”及所学可得出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由材料三“1921—1922年间高达 685次。”及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由材料三“在时代潮流的激荡下,先进知识分子奔集到马克思主义旗帜下,从这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新希望。”可得出知识分子的宣传;结合所学可得出工人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第二问缘由,由材料三“《共产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一个绝大的功绩”及所学可得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鲜明地提出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们改造世界行动的重大思想武器。
27.(2022·天津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个城市或地区举办重大赛事,都会在开幕式中展示其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2021年9月,第十四届全国运动会在陕西省省会西安举行,开幕式包括序曲和“民族根”“延安魂”“中国梦”3个篇章,展示了黄帝陵、秦兵马俑、大唐盛世、丝绸之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延安精神、新中国建立、科技兴国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选择你熟悉的国内某一城市或地区,围绕其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为该地重大赛事开幕式的筹办,拟定一个历史主题,举出与该主题相关的具体史实并予以说明。(要求:主题明确;提供至少三个相关的近现代历史史实,具体准确;说明完整清楚,观点正确)
【答案】天津:近代北方经济重镇
【围绕该主题举出具体史实:】①天津是洋务运动在北方的中心。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在天津创办天津机器制造局、开平煤矿等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②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1860年,天津开埠通商,逐渐发展成为北方重要商埠。创办近代银行,发行股票等.③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最后,论从史出,进行完整清楚的说明:由上述史实可见,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我国“天津”作为论述城市,近代以来天津是北方经济重镇。
围绕该主题举出的具体史实:
①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开展了为富国强兵而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以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办理洋务运动的核心人物是李鸿章。“天津教案”后,李鸿章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身份,持钦差大臣关防办理“所有天津洋务一切事宜”,自此,天津成了北方的洋务中心,开办了一系列的洋务事业,天津的洋务企业产生和社会环境天津的洋务运动是从创办天津机器局开始的。始建于1866年(同治五年)的天津机器局是仅次于上海江南制造局的全国第二大兵工厂,1900年以前,它一直是北方最大的军工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客观规律往往并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尽管洋务派最初的本意在于武器的近代化,但最终却引发了原料、能源、动力、交通、通讯等早期工业化的链式反应。1878年开平矿务局成立,开采唐山煤矿供天津机器局、北洋水师、轮船招商局。在经历了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商办的发展历程后,到20世纪30年代,天津拥有1200多家工厂,20万产业工人,形成了纺织、化工、冶金、机械、印刷、食品等工业门类,工厂总数和投资规模仅次于上海,位居全国第二,逐步成为北方实力雄厚的工业基地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华北的经济中心、北方的重要贸易口岸。
②天津是近代重要商埠之一。19世纪60年代开始,清政府中的洋务派深知作为畿辅屏障的天津地位十分重要,极力把天津办成北方洋务运动中心,先后创建了机器局、大沽船坞、轮船招商局等一批军事工业和民用企业,到1900年,天津共有近代工矿企业36家。这一时期,被称为天津近代工业的“萌芽期”。
③天津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兴起之地。20世纪初开办的天津永利碱厂是中国最早的制碱厂,自主创新“侯氏制碱法”。20世纪初期,天津又成为清政府推行新政试验地。袁世凯、周学熙等人“大兴工艺”,创办了直隶工艺总局以及考工厂、实习工场、劝业铁工厂等,极力推进工业发展。民间商绅受此鼓舞纷纷投资建厂,形成了以天津为中心兴办工厂热潮。据统计,天津当时约有139家工业企业,其中,纺织业居首,化工业次之,食品业第三,支柱产业结构初步形成。这一时期被称为天津近代工业的“发展期”。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美各帝国主义国家因忙于战争而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天津近代工业发展的“黄金期”。这期间有两次设厂高潮,第一次是1915年到1916年,两年建厂281家,占历年建厂总数的22.7%;第二次是1920年到1924年,五年内建厂581家,占历年建厂总数的48.1%。在此阶段,出现了裕元、华新、恒源、裕大、宝成、北洋六大纱厂,东亚、仁立两大毛纺厂和久大精盐公司、永利碱厂,以及一些面粉厂、油漆厂等。据1928年天津社会局调查显示,在天津城区(不包括租界区),共有中国人开办的工厂2186家,资本总额约3300余万元,其中制盐、碱、棉纺、面粉和火柴等17家大型工厂资本额合计为2900余万元,占资本总额的87.9%。这一时期工业的发展,构成了天津以轻工业为主的格局。
最后,论从史出,进行完整清楚的说明:由上述史实可见,天津得近代风气之先,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的经济重镇。天津自古是水陆要冲,又是近代工业投资兴办之地,一批企业的创办,以及洋行、商店的建立,无一不需运作资金,中外银行应运而生。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天津的城市交通、公用事业和房屋建设也发生了根本变化,促使近代天津成为辐射华北乃至华东的北方交通中心。在中国近代发展过程中,天津在工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推动教育方面亦得风气之先,成为北方发展新式教育的中心城市。这种开拓进取的精神传承至今。
1.在山东烟台,进口的“本色花布在1866年每匹价格大约是二两九钱到四两白银,1867年是二两五钱至三两,而1868年每匹的价格大约在二两二钱到二两五钱之间。”这种低价格的洋布( )
A.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 B.刺激了洋布的大量进口
C.抢占国际市场的大量份额 D.促进了耕与织的分离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1866年至1868年,在山东烟台连续三年进口的本色花布价格下降,反映了列强向中国商品输出,进一步促进了耕织分离,D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进口花布价格下降,但其是否适合中国市场的消费水平,据材料无法得知,排除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列强为了向中国出口洋布降低了花布的价格,并非花布价格下降刺激了洋布的进口,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列强向中国输出商品,没有体现国际市场,排除C项。故选D项。
2.洋务运动时,福建马尾船厂所聘法国人日意格向船政大臣沈葆桢请示:“兵船狭深而面平,免招炮招风;商船腹宽而楼其上,货客可多装。”沈葆桢认为:“宜改为半兵半商之制,使两适其用。”这主要反映出( )
A.清廷官员虚骄自大 B.官员缺乏专业认知
C.外国人挟技以牟利 D.清朝海军落后根源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由材料可知,兵船和商船的建造完全不同,但沈葆桢却认为船应改为“半兵半商之制”,可见他根本不具备船舰的专业知识,B项正确;沈葆桢只是不具备专业认识,并非骄傲自大,排除A项;材料内容为法国人日意格向沈葆桢请示,并没有体现牟利,排除C项;清朝海军落后的根源在于社会制度,排除D项。故选B项。
3.如表是不同文献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叙述。这说明,晚清( )
叙述 出处
光绪十年(1884),因海防吃紧,北洋防务“每月应发各兵输薪响,及制造军器子药等项”军费……“准予北洋暂开军器捐输”。 李鸿章的奏折
(张之洞)在专征收捐纳款”自光堵十五年起至十七年止,专克购枪炮机及造厂费,总以足数开厂之用为度”。 张之洞的奏折
(光绪前期电报局)具有198个分局委员,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捐纳获得的。 谢俊美《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
A.自救运动导致中央权力下移 B.发展军事力量以抵御外来的侵略
C.鼓励民间投资官督商办企业 D.借助经济手段拓宽洋务资金来源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据本题材料“专克购枪炮机及造厂费,总以足数开厂之用为度”,“百分之八十以上是通过捐纳获得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捐纳促进了海防建设、推动了军工企业的举办和发展以及为洋务运动输入人才,这体现了政府借助经济手段筹集洋务发展的资金,D项正确;李鸿章的奏折和张之洞的奏折只能反映捐纳促进了海防建设、军工企业发展,无法得出中央权力下移的历史结论,排除A项;因“发展军事力量以抵御外来的侵略”与本题材料主要结论“清政府借助经济手段拓宽洋务资金来源”不一致,排除B项;材料中捐纳并非民间对洋务企业的投资,C项偷换概念,排除C项。故选D项。
4.梁启超曾描述光绪帝变法前的心态,“与其亡国……不如姑冒险而变法,幸则犹可望收政权而保国土,不幸亦可大开民智,而待之将来,中国或可存一线焉”。这说明( )
A.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改革进程 B.变法初衷蕴含责任感和献身精神
C.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D.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国情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光绪帝在变法前已经知道变法是冒险行为,很有可能失败,依然愿意为“收政权而保国土”而奋力一搏。由此可知,光绪帝变法的初衷蕴含着责任感和献身精神,B项正确;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了改革的进程,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并非材料主旨,不能正确解读光绪帝变法前的心态,排除A项;材料中体现的是光绪帝对于变法的决心,没有体现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排除C项;材料意在表现变法者的责任感和献身精神,并没有体现变法道路的选择,排除D项。故选B项。
5.光绪二十四年有诏书云:“自王公至士庶,各宜努力发愤,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博采西学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京师大学(堂)为各省倡,应首先举办。……以期人材辈出,共济时艰。”这一诏书意在( )
A.废除科举制度 B.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C.推进洋务新政 D.培养人才以应时务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可知,1898年,清政府下诏,要求全国人们努力学习圣贤义理之学,同时博采西学,以应对当时之时局,体现了清政府培养人才以应时务的迫切要求,D项正确;光绪二十四年是1898年,而废除科举制是在1905年,排除A项;设立学堂选官制度是在1904年,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始于1861年,排除C项。故选D项。
6.辛亥革命时期,浙江掀起了兴办女学的高潮,省内女子学堂不断涌现,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从沿海城市杭州、宁波、温州扩展到绍兴、嘉兴、丽水等地区。除较为偏远的山区地带(金华、衢州),其他各地均已出现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且数量众多。这一现象( )
A.有助于当时社会风气的转变 B.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
C.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 D.使浙江女子教育走在中国前列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浙江地区女子学堂的不断涌现且数量众多,有助于推动男女平等就学,有利于女性文化素养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进步,从而推动社会风气的转变,A项正确;女学的涌现,女性文化素养的提高,并不能说明“改变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排除B项;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排除C项;材料强调辛亥革命后中国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无法说明“浙江女子教育走在中国前列”,排除D项。故选A项。
7.张之洞在汉阳铁厂快要建成时说:“中国创成此举,便可收回利权。各省局、厂、商民所需,即已甚广……此后钢铁炼成,不患行销不旺。”然而李鸿章则认为“造路专任洋匠,彼以华厂试造,不若洋厂精熟可靠”,所以不能买汉阳铁厂的铁轨。由于找不到销路,张之洞请上海的洋行试销自产的钢铁,但也遭到了抵制。这一现象( )
A.说明洋务企业受到外商抵制 B.反映了洋务派之间缺乏合作精神
C.说明洋务企业产品质量不行 D.反映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受到阻碍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阳铁厂产品销售不出去的原因是部分国民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不信任以及西方工业品占据大部分市场,这反映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阻碍,D项正确;洋务企业受到外商抵制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信息,排除A项;洋务派进行相应建设也需要优先考虑产品质量,不能说缺乏合作精神,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汉阳铁厂的产品质量问题,排除C项。故选D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萍乡煤矿是清末全国著名的大型煤矿之一。1896年汉阳铁厂改为官督商办,由盛宣怀接办。盛宣怀为了解决汉阳铁厂燃料不足的问题,积极开发萍乡县(今萍乡市)的煤炭资源,并于1898年正式创办“萍乡等处煤矿总局”,一般简称“萍乡煤矿”。
文廷式(1856—1904年)因支持维新变法,被革职返乡,之后他组织家族企业广泰福商号,与盛宣怀合作以供应汉阳铁厂煤焦。广泰福商号因故倒闭后,其煤井、焦厂等尽数出售给汉阳铁厂。文氏家族又另设利合公司继续开发萍煤,最终也归并于汉阳铁厂,这是盛宣怀创办萍乡煤矿的一个重要基础。此外,文廷式及其家族对萍乡矿务的介入有利于化解地方社会对发展新式矿务的阻力。
——摘编自王淼华《文廷式家族与萍乡煤矿的创办》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盛宣怀创办萍乡煤矿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萍乡煤矿创办的意义。
【答案】(1)有利条件:萍乡煤炭资源丰厚;文廷式的支持合作;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意义:有利于促进萍乡地区的煤炭资源开发,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有利于推动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改善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近代。
根据材料“积极开发萍乡县 (今萍乡市)的煤炭资源”,可知萍乡煤炭资源丰厚;根据材料“之后他组织家族企业广泰福商号,与盛宣怀合作以供应汉阳铁厂煤焦”,可知文廷式的支持合作;根据材料“1896年汉阳铁厂改为官督商办”,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中国近代。
根据材料“积极开发萍乡县 (今萍乡市)的煤炭资源”,可知有利于促进萍乡地区市)煤炭资源开发,提高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材料“此外,文廷式及其家族对萍乡矿务的介入有利于化解地方社会对发展新式矿务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利于推动中国近工业化的进程,改善工业分布不均衡的状况。
考点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2022·天津卷)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辽宁卷)下图是存于北洋政府内务部档案中的一份传单。当时发放该传单的目的是( )
劝告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 吾最亲爱之军人警察,皆是吾中华民国的好百姓,何苦去帮助日本,反来摧残吾中华民国之爱国学生。况军、警两界大半出身山东,祖宗血地被人侵占,良心上应有何种痛苦。尚望急起挽救,与学生商民取一致行动,万勿借口长官命令,忘却国民义务,虐待爱国学生。 ——上海绅商学界忠告
A.抗议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 B.声援五四学生爱国运动
C.谴责日本制造“济南惨案” D.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
【答案】B
【详解】从材料中北洋政府就可以明确时间范围在1912—1928年间,材料虽然针对日本且与山东相关,但是指山东被日本人侵占,且学生在这一事件中发挥重大作用,所以只能是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主权转让日本而引发的五四运动,B项正确;材料时间是范围在1912—1928年间,而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排除A项;济南惨案是1928年,在二次北伐时发生的济南惨案,排除C项;一二·九学生运动是1935年,排除D项。故选B项。
3.(2022海南卷)1924年,共产党员罗汉、王文明、王大鹏等在海南创办农工职业学校。学校开设栽培、染织、雕刻等课程,同时讲授社会发展史和政治常识,并介绍共产主义和新三民主义。1926年春,增设政治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此可知,该学校的创办主要是为了( )
A.立农务本,学以致用 B.实业救国,富裕海岛
C.普及教育,发达文化 D.扶助农工,唤醒民众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除了教授农业、工业相关技术外,还进行政治思想的教育,说明其主要目的是扶助农工,唤醒民众,D项正确;农业只是农工职业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排除A项;创办者都属于共产党员,实业救国是实业家的主张,排除B项;结合时间可知农工职业学校重在号召工农参加革命,普及教育夸大了其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2·全国乙卷)据某位学者回忆,“‘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旧分别事物”,中国古来已有的一概称为旧,古来未有或来自外国的一概称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别的准绳……对于古今、中外能够排好恰当的关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这一转变反映出( )
A.东西方文化论争由此引发 B.传统儒学思想开始受到批判
C.全盘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可知五四之后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变化,更具理性,说明思想解放运动方向发生变化,结合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主张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D项正确;“由此引发”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受到批判”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排除B项;“得以消除”表述错误,排除C项。故选D项。
5.(2021·江苏卷)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据亲历者回忆:“一位穿着竹布长衫的青年登上讲台,一下子就吸引了全场。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救国。”此类演讲有利于
A.国民革命的发展 B.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C.土地革命的开展 D.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中共早期领导人恽代英曾在无锡省立第三师范学院演讲”“他从孙中山逝世谈起,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教国”可知,此类演讲宣传反帝反封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一些先进知识分子发起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思想解放运动,与“讲到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反对当时反动、卖国的北洋政府,号召青年奋起教国”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的演讲有利于国民革命的发展,“土地革命的开展”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成立,排除D项。故选A项。
6.(2021·浙江卷6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
A.1919年 B.1920年 C.1921年 D.1922年
【答案】C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发生在1921年,故C正确;1919年、1920年、1922年不符合史实,故ABD错误。
7.(2021·湖南卷)1919年11月,有人指出当时全国新出版物中普遍有“一个‘?’疑问符”,“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思想界这一状况
A.是基于对五四运动的反思 B.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反映中西文化矛盾的激化 D.表明使用新式标点成为时尚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1919年11月”、“这个‘疑’字不但把我国固有的思想信仰摇动了,而且把‘舶来品’的思想信仰也摇动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反思,在反思中西文化中更认同马克思主义,促进了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B项正确;材料内容不涉及对五四运动的反思,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中西文化的矛盾,只是讲中国人反思文化,排除C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新式标点成为时尚,排除D项。故选B项。
8.(2022·河北卷)华北沦陷后,日伪政权在沦陷区开设“交易场”,规定所有农产品按其所定价格及等级进行场内交易。1942年后,农产品由日伪行政机关、新民会、军警宪特以暴力与武力手段强行收缴。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华北人民反抗激烈 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
C.日本物资危机加剧 D.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日本对农产品管理强度增加,而农产品是重要的物资资源,说明日本高度重视农产品,也说明日本本身对农产品极度缺乏,C项正确;华北人民反抗激烈与日本对农产品的需求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项;百团大战发生在1940年,与题干1942年对农产品政策变化的节点时间不符,排除B项;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对抗是法西斯国家,非针对日本一国,与日本对农产品的需求没有直接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9.(2022·湖北卷)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他在通讯报告中写道:“现在,这里的每座城镇,每个村庄都有自卫队。”“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由此可见( )
A.国共合作推动全民族抗战 B.群众是敌后抗战的中坚
C.中共坚持“工农武装割据” D.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1937年冬至1938年春,周立波以记者身份访问晋察冀边区”、“扶着长戈,他们是英武庄严的卫国的战士,但一回到田里,重新扶起犁耙的时候,他们依旧是朴素的农民。”“壮丁不够的乡村,在路上放哨的,都是小孩子”可以看出抗战时期边区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D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晋察冀边区的抗战情况,并不是国共合作,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全面抗战,并不是强调群众,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是井冈山时期对抗国民党政府的指导思想,这一时期是国共合作抗日,不可能继续坚持,排除C项。故选D项。
10.(2022·浙江卷6月)马克思说,人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亲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叶剑英元帅1979年故地重游,感慨系之,写下“西安捉蒋翻危局,内战吟成抗日诗。楼屋依然人半逝,小窗风雪立多时。”其中“内战吟成抗日诗”是指( )
A.抗日游击战争 B.北伐战争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 D.反蒋抗日
【答案】C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12月12日,为挽救民族危亡、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在临潼对蒋介石实行“兵谏”,扣留来陕督战的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1936年12月25日,在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六项主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奠定了基础。西安事变最终和平解决,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准备了必要的前提,成为由国内战争走向抗日民族战争的转折点。所以“内战吟成抗日诗”是指国共两党合作抗日,C项正确;抗日游击战争是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主要的对日作战形式,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北伐战争的主要目标是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反蒋抗日是西安事变前中共党内一些人士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1.(2022·浙江卷1月)一位抗日名将指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与日军血战五昼夜收复多伦,极大鼓舞了全国抗日力量。1934年,这位名将牺牲前写下正气浩然的绝命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位抗日名将是
A.吉鸿昌 B.杨虎城 C.蔡廷锴 D.张自忠
【答案】A
【详解】“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这是抗日名将吉鸿昌临刑前写下的一首气贯长虹的就义诗。他不是死在抗日战场上,而是被国民党给枪杀的,心中既悲又愤,临死前写下了这首诗,故A项正确;杨虎城坚持抗日,反对内战,联合张学良发动了“西安事变”,1949年去世,排除B项;蔡廷锴带领十九路军在“一·二八事变”后奋起抗击日军,1968年逝世,排除C项;张自忠于1940年在枣宜会战中为国捐躯,排除D项。故选A项。
12.(2021·重庆卷)历史地图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有重要作用。如图是民国时期出版的某图书的版权页和正文中的一幅地图,它们反映出( )
A.东北是日本侵华的新目标 B.日本对华侵略的军事动向
C.华北事变前日本对华领土的侵略情况 D.划分势力范围是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和地图中的日占区,可知1935年日本将东北地区及山东、福建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说明1935年华北事变前日本已经侵占了东北地区,C项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东北,时间不符,排除A项;地图中没有日本的军事路线图,无法得知日本的军事动向,排除B项;抗日战争开始后战争成为日本侵华的主要手段,排除D项。故选C项。
13.(2023·北京卷)1944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召开第一届“杀敌英雄和劳动英雄大会”。评选出杀敌英雄31名,劳动英雄39名。邓小平在大会上指出:“今年机关、部队自己生产两月或三月的食粮和全年的菜蔬,还要依靠自己生产来贴补油盐,计算起来,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如果把办公杂支和节约统统计算起来,大约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这是一件多么重大的事情!"这一材料反映出( )
①大生产运动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敌后抗日根据地规模不断扩大
③劳动英雄与杀敌英雄同样受到尊重 ④根据地为反“围剿”做好了物资储备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A
【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减轻了人民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减轻了人民二十万石公粮的负担”可知,大生产运动减轻了人民负担,效果明显,①正确;材料强调太行区抗日根据地的机关、部队自己生产减轻人民负担,不涉及根据地规模的扩大,排除②;根据材料可知,杀敌和劳动都被评为英雄,都为抗战作出了贡献,都受到了尊重,③正确;材料时间为1944年,处于国共合作抗战时期,而反“围剿”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排除④,综上,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14.(2023·山东卷)1938年7月,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正式成立。剧团演出时,会在戏台两边挂起“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民众剧团常年在边区巡回演出,深受欢迎。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 )
A.创新民族文化宣传方式
B.团结工农建设边区政权
C.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
D.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中国气派,民族形式,工农大众,喜闻乐见;明白世理,尽情尽理,有说有笑,红火热闹”的对联并结合所学可知,此对联反映了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将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气派”落到实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发出党的声音,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政治影响,人民深受鼓舞,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保卫边区,保卫党中央,解放全中国,据此可知,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民众投身民族民主革命,C项正确;剧团是进行民族文化宣传的形式,并没有体现出“创新”之意,排除A项;据题干“1938年”可知,该剧团的主要任务是动员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而不是“建设边区政府”,排除B项;题干所述能够体现出该剧团落实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但并不是其“主要任务”,排除D项。故选C项。
15.(2022·全国甲卷)1939年,朱德指出,“在中国,由议会选举政府,决定施政方针,边区是第一个”。1940年,毛泽东再次强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这说明,边区政府( )
A.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 B.脱离了国民政府管辖
C.代表根据地社会全体意志 D.仿行苏联的政治制度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由议会选举政府”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体现了社会各阶级反帝反封建的社会大联合,所以边区政府具备了新民主主义的特征,A项正确;1940年属于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实行党外合作,边区政府是国民政府管辖下的特别政府,排除B项;“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是抗日力量的大联合,不包括投降分子、汉奸和卖国贼,排除C项;“由议会选举政府”“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说明边区政府代表人民的意志,是民族矛盾占据主导地位前提下社会抗日力量的大团结,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A项。
16.(2021·海南卷)如表中的报道最能佐证
《晋察冀画报》关于抗战的摄影报道统计表(部分)
期刊 报道主题 报道图片数量
第一期 坚持抗战,保卫晋察冀边区的八路军 30
第二期 血战在大平原上英勇顽强的冀中军民 28
第三期 突破伪满国防线转战古长城内外:冀东区子弟兵 35
第四期 晋察冀八路军的战斗与胜利 14
A.侵华日军的罪行B.正面战场的战况 C.敌后战场的作用 D.抗日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详解】画报主要报道的是晋察冀部队在敌后战场的活动,因此可以作为研究敌后战场作用的佐证,C项正确;日军罪行、正面战场以及抗战胜利在报道中并未凸显或者没有涉及,排除A、B、D项。故选C项。
17.(2022·北京卷)1946年4月8日,中共代表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后,从重庆返回延安途中因飞机失事遇难,民主人士、国民党要员等社会各界纷纷表示哀悼。有悼文指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反映出当时中国社会各界( )
A.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C.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D.企盼国家实现和平民主
【答案】D
【详解】王若飞、博古等人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主要是讨论和平建国问题,因此社会各界认为“他们的事业,就是中国人民大众的事业,就是全人类的事业”,这体现了当时社会各界希望国家实现和平民主,D项正确;这一时期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项;悼念活动包括国民党要员,因此B项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国民党要员并不希望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C项。故选D项。
18.(2021·广东卷)对于毛泽东的重庆之行,民主人士柳亚子赋诗称颂为“弥天大勇”。重庆《大公报》发表社评说:“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这反映了当时
A.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 B.民主党派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
C.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 D.民族矛盾的上升推动国共走向和谈
【答案】C
【详解】根据“毛先生能够惠然肯来,其本身就是一件大喜事。”可以看出,国人对于国共和谈进行和平建国是热切期盼,反映出国家重建成为国人共识,C项正确;材料看不出国共力量对比出现逆转,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主人士对纲领的认同,排除B;抗战已经胜利,民族矛盾已经成为次要矛盾,排除D。
19.(2023·湖北卷)[根据地与敌后抗战]
材料一 八路军在华北的战略展开,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
——摘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简述八路军在华北战略展开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敌后抗战的战争形式以“游击战”为主的原因。
【答案】(1)[参考答案]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有力地打击了日本的侵华气焰,牵制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
(2)[参考答案]特征:分布众多;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根据地点、线、面结合。原因: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国地域大,日军数量有限,只能占领城市和重要交通沿线;游击战的机动灵活可以挫败日军的进攻和“扫荡”;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抗日战争时期。据材料一“太原失守以前,八路军主要是以游击战和游击运动战直接在战役上配合友军作战,以少部兵力进行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武装的工作”可知,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壮大了抗日力量;据材料一“太原失守以后,八路军各师主力分别在晋察冀、晋东南、晋西北和晋西南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1938年4月以后,八路军实行大幅度分兵,向河北、豫北平原、山东、冀热边和绥远等华北广大敌后区域发展游击战争,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战场”可知,开辟了广大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持久广泛的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结合所学从打击了日本的侵华气焰,牵制在华日军一半以上的兵力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抗日战争时期。第一小问是特征,据材料二的形势图从分布众多、以延安为领导中心的抗日根据地群、分布在日军力量薄弱的城乡之处、从山区到平原都有分布、根据地点、线、面结合的角度分析。第二小问是原因,结合所学从敌强我弱的形势、我国地域大和日军数量有限、游击战的机动灵活、有效地依靠民众的配合和支持的角度分析。
20.(2023·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12月13日,苏联外交官发表声明,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
请你推测当时关心抗战时局的延安军民获知上述声明后的可能反应,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的判断理由。
【答案】反应一:高兴。理由: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中国战场即将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战场;有利于中国军民抗战。
反应二:忧伤。理由:苏美英大国可能将反法西斯斗争的重点放在欧洲;中日战争仍将面临更大的困难,中国人民将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更大牺牲。
反应三:喜忧参半。理由参照反应一、二。
【详解】根据材料“表示关于反法西斯力量中哪一国应该把最大的精力集中于哪一战区的问题,已经取得了或即将取得基本的共识,并且在这个问题上三个盟国将为共同事业的利益而努力”可知,声明反映了世界反法西斯大国走向联合,针对这一声明,延安军民的可能反应可以是高兴、忧伤或者喜忧参半。不管是哪种理由,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在他们经历过求工不得、欲学不能、生活无靠、中法反动势力压迫后,让他们开始反思,曾经敬仰的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这( )
A.否定了资本主义制度 B.加速了北洋军阀统治的瓦解
C.促进留学中心的转移 D.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一战结束后法国和中国。据材料“让他们开始反思,曾经敬仰的法国也无真正自由平等可言”并结合所学可知,留法勤工俭学期间的遭遇,使得一部分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和学生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转而谋求新的救国道路,客观上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D项正确;材料本意是“反思”而非“否定”资本主义制度,排除A项;留法勤工俭学主要是影响了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并不能直接起到打击和瓦解北洋军阀统治的作用,排除B项;欧美国家仍然是这一时期中国学生留学的主要地区,排除C项。故选D项。
2.某时期创办的军事院校,在财政、武器和制度创建等方面均得到俄国的支持,俄方亦派员充任顾问并帮助筹建学校。在学校开学典礼上,有人致辞说:组织革命军,以后着着(逐渐地)进行,所以能够消灭旧党和外来的敌人,大告成功。据此可知,该军校( )
A.践行了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 B.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
C.助推了打土豪,分田地的开展 D.体现了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中国。材料是对国民大革命时期黄埔军校的描述,该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丰富了国民革命三大政策的实践,B项正确;中共一大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C项发生在国共十年内战时期,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此时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非新中国成立,排除D项。故选B项。
3.在中央苏区,由民众选举市乡代表,市乡代表选举区代表,区代表选举县代表,再如此一步步选举省代表、全国苏维埃代表。陕甘宁边区采取“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之投票选举制”。不同的选举模式( )
A.说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战略转移 B.与当时的主要矛盾密切相关
C.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政策的一致性 D.反映了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行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土地革命时期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实行不同的选举政策,原因在于主要矛盾的变化:土地革命时期以阶级矛盾为主,实行工农群众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抗日战争时期以民族矛盾为主,需要团结尽可能团结的力量,故采取“普遍、直接”的方式,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完成战略转移与选举模式无关,排除A项;在中央苏区与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政策是不同的,“一致性”说法错误,排除C项;在这两个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表是1925—1949年全国各地中山公园数量的统计。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全国中山公园数量一览表(1925—1949年)
省份 公园数目 省份 公园数目 省份 公园数目 省份 公园数目
江苏 17 四川 11 河北 3 宁夏 1
浙江 22 福建 28 山东 4 察哈尔 1
安徽 8 广东 57 河南 6 新疆 1
江西 13 广西 27 山西 2 辽宁 1
湖北 14 云南 7 陕西 2 吉林 1
湖南 13 贵州 13 甘肃 6 台湾 9
A.民国时期全国形成普遍崇拜孙中山的风气 B.中山公园的分布体现了各地政治力量对比
C.近代动荡局势影响中山公园的建设与发展 D.国共双方均认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1925—1949年的中国。根据表格信息可知,中山公园的分布南多北少,受革命洗礼的地区多,偏远地区少,据此可知,中山公园的分布体现了各地的政治力量对比,B项正确;表格中只涉及全国各地中山公园的数量,不能就此得出全国人民对孙中山崇拜的情况,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全国各省中山公园数量的不同,无法体现近代动荡局势影响中山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国共双方均认可孙中山对中国革命的贡献”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故选B项。
5.1932年,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曾致函李顿调查团,表示:“希望你们结合日本穷兵黩武的扩张政策进行调查。因为日本的扩张政策充满了极大的危险,挑战了国联盟约中‘尊重和维护联盟所有成员国的领土完整和现有的政治独立不受外来侵略’的规定。当日本强大到足以实施其后期的扩张政策时,世界将更加无能为力。”这说明,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 )
A.已经认识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 B.试图利用国际组织维护本国利益
C.借助社会矛盾的变化进行斗争 D.力图维护国联主导下的世界格局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2年”和其他信息可知,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致函李顿调查团,目的是要求国联惩治日本,以避免日本对世界产生更大的威胁,这说明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试图利用国际组织维护本国利益,B项正确;九一八事变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但材料并没有体现对此的相关认识,排除A项;民族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在华北事变之后,1932年前后中国的主要矛盾仍为阶级矛盾,排除C项;中国女权运动同盟会致函国联调查团的目的是维护本国的利益,而不是维护世界格局,排除D项。故选B项。
6.1941年,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制定了努力生产,厉行节约的方针。毛泽东指出,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这说明( )
A.群众投身土地改革热情高涨 B.日本加紧对沦陷区经济掠夺
C.根据地面临较大的经济困难 D.第二次国共合作出现了裂痕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据材料“中共中央在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节约是一切工作机关都要注意的,经济和财政工作机关尤其要注意”及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敌后抗日根据地遇到了巨大的经济困难,所以强调节约和发展生产,C项正确;全面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政策,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根据地经济困难,没有体现出日本对沦陷区的经济掠夺,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裂痕,排除D项。故选C项。
7.1947年5月山西阳泉解放,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引起中共中央的高度关注。这一事件( )
A.推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取得重大进展 B.旨在提高执政能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
C.为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基础 D.是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的重要成果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和目的题。时空是1947年(中国)。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此建立起第一个城市政权,阳泉市委市政府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通过建立城市政权,并在重建城市秩序、保障人民生活需求、恢复和发展工商业等方面巩固这一成果,这为中共工作重心的转移奠定了基础,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排除A项;1956年,三大改造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此时是解放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7年6月,战略反攻才开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完成经济调整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至1965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扼要说明这十年的成就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准备”。
【答案】(1)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答出3点即可)
(2)表现:水利设施的大量兴建;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推广。(答出2点即可)
说明: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答出3点即可)
【详解】(1)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47年的中国。结合《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可分析出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根据材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可分析出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结合解放战争的历程可分析出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答出3点即可)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56年至1965年的中国。表现:根据材料“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可分析出水利设施的大量兴建;根据材料“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可分析出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推广。(答出2点即可)
说明:根据材料“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