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讲义+课件+练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讲义+课件+练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20 17:07:06

文档简介

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
目 录
考情分析 1
网络构建 2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3
知识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3
知识点2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5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7
考点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9
知识点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9
知识点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10
知识点3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6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3
考点三 中共土地政策 15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15
知识点1 中共土地政策 15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7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3年4考(选择题4次) 3年考查较多,集中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方面,复习时候关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容。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3年3考(非选择题3次)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年8考(选择题7次,非选择题1次) 考查较多,基本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就上,复习时多关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对外开放结合世界史内容关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3年30考(选择题22次,非选择题8次)
中共土地政策 中共土地政策 3年6考(选择题4次,非选择题2次) 中共土地政策跨度较大,三年考查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政策调整,复习时多关注。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知识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核心提炼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阶段 时间 原因 企业 意义
产生 洋务运动后期 ①外商企业的刺激;②洋务运动的影响;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带来的条件 —— 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近代社会出现了新气象,为中国的近代化准备了条件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①列强大量输出资本,继续商品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放开民间办企业;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 ①中华民国建立、临时政府鼓励 ②反帝爱国斗争 ③西方列强放松 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荣宗敬、荣德生、张謇、范旭东等
短暂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热情②反帝爱国运动 ③国民政府的努力(法币改革和收回关税主权) 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
陷入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 ①长期战争的影响和破坏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
核心提炼 2.近代中国经济转型
经济形态的转变 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 在洋务运动等推动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出现,向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近代化迈进;对外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
经济政策的变化 商业思想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商品结构的变化 由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占主导到市场商品种类大增,洋货和机制品充斥市场,形成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商人主体的多元化 鸦片战争前,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弃儒从商,投身实业
核心提炼 3.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经营方式 史实内容
近代银行的建立 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随后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行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其先后在各地设立分行
股份制企业出现 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
证券机构出现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大型百货公司的出现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真题研析】
1.(2023·江苏卷)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2.(2023·湖北卷)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3.(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知识点2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核心提炼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 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等等
商业经营 1865年,英国香港汇丰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办中国通商银行;1870S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900年,香港先施百货公司
城市化 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上海为例,1864年煤气公司,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水平有限,且不平衡
交通 1881年,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使用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铁路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1860S中期,“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西医 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主要表现有:①西式医院的建立,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②西医院校建立,培养了西医人才;③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教育 留学教育:①洋务运动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京师大学堂: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建立,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期间成为“阵地”和重镇。 清华学堂:1911年创建,1912年清华学校,1928年清华大学
图书馆、 博物馆 京师图书馆:1909年始筹,1916年,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建国后叫北京图书馆,1998年叫国家图书馆。 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到中国历史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1925年,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难点突破】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呈现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也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在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成为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机构和地点。
(6)其他因素,如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难点突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
(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推动作用。
(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难点突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政治:有利于近代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有利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文明科学的内涵。
【真题研析】
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量有限。
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
——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
2.(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辛亥革命时期,章士钊曾写过一篇短评说,当下最时髦的名词是“共和”,最烂污的也是“共和”。军人放纵、学生顽劣都以自己实行“共和”作为辩护。因此章氏疾呼:“共和、共和,天下悉假汝之名以行。汝如能言,其速自白汝为何物?”这揭示出该时期( )
A.共和思想被普遍接受 B.思想启蒙任重道远
C.反对共和的势力猖獗 D.共和政体真正确立
2.下图是1932年上海综合性刊物《礼拜六》刊登的一则关于中国亚浦耳电器厂的广告。对该广告解读正确的是( )
A.电器产业成为民族工业主导 B.借鉴蒸汽时代科技成果
C.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工业得到独立发展
3.清末国人对文物流失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传播西方文物观念,在各地成立文物保护场所,制定法律规章以禁止民众私售外人。但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开始极力反对外人的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文物主权意识的觉醒 B.考古技术的突飞猛进
C.文物保护措施的完善 D.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
4.据统计,洋面粉输入中国的最大量为1907年的441.43万担,到1915年变为17.74万担,1918年仅为0.46万担。国内面粉输出国外,则自1915 年至 1921年连续出超。这说明( )
A.实业救国思潮助推中国外贸扭亏为盈 B.近代面粉行业受到外国资本猛烈冲击
C.列强侵华战争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D.国际局势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
5.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后,决定将其改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1914年10月,“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开始接待市民参观。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6.随着轮船招商局、仁和保险公司、上海织布局、上海机器造纸总局等股份企业的成立,股份交易也日渐兴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交易场所,各种弊端也日渐暴露。上述材料可用于探究上海( )
A.大型百货公司出现的背景 B.民用股份制企业创办的背景
C.股份制贸易公司兴起背景 D.平准股票公司诞生的背景
7.“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材料旨在说明( )
A.民国初年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名存实亡
C.旧时代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D.革命党与军阀的斗争日益白热化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辫拖在人们身后,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竟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从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再到清末“剪辫”风潮乍起,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1922年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荣氏兄弟决心“力劝各厂整理革新”。他们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至于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
——摘编自吴雪萱《荣家企业管理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辫拖在人们身后”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末剪发辫逐渐成为风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改革企业管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推出的历史背景。
考点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知识点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核心提炼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时间 内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购统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交通事业: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共八大确定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左”倾错误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交通事业:1965年,北京地铁开工建设
【真题研析】
1.(2023·福建卷)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2023·江苏卷)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3.(2023·浙江卷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知识点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核心提炼 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时间 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对外开放:1980年,设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难点突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变
①建国初,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难点突破】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3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核心提炼 1.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建国初期的精神风貌 模范作用与劳动光荣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小康社会:人均收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力 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一半 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真题研析】
1.(2023·福建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2.(2023·重庆卷)下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3.(2023·辽宁卷)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4.(2023·海南卷)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5.(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6.(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1.从1964年到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业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仪器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2.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援助下实施建设了156项重大工程。“156项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等城市。这表明“156项工程”( )
A.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C.完善了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3.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已经干了十年,但是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事,没有经验”,“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我们的第一个先生是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B.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C.现代化建设走苏联美国的道路 D.学习外国的经验改革经济体制
4.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
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
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5.如表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
年份 大宗工业 普通工业 非工业动力用电 表灯
1956 0.075 0.13 0.13 0.25
1957 0.07 0.12 0.12 0.22
1958 0.075 0.13 0.13 0.25
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
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
6.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 )
A.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B.加速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到来
C.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7.1982年至1984年,党中央连续发出3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1982年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逐渐过渡到“乡政村治”的新模式。这一变化( )
A.表明农村经济和政治改革相互促进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
材料二1981年汕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3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1/2009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16年1月,现有民营经济单位16.9万家,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7.7%。与此同时,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玩具上市企业,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
——摘编自杨玉民《改革开放40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捂出1981年以来汕头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角度,分析“黄金时代”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考点三 中共土地政策
知识点1 中共土地政策
核心提炼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
全面抗战时期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在进行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时期 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
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提供了条件。
21世纪初 农村改革废除农业税,允许农民土地适当流转,延长土地承包权等,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核心提炼 2. 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 创新
经济制度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工业化建设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经济结构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注意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真题研析】
1.(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2.(2023·福建卷)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3.(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1.实施减租减息后,晋冀鲁豫边区的榆社县,1941年增产1696.4石,兴修水利变旱田为水田2020亩,增产1520石,这主要表明减租减息政策( )
A.解放了边区的生产力 B.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 D.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1931年,中共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申明,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必须无条件地交给农民,但“须取得农民自愿的赞助,以不妨碍他们宗教感情为原则”。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政策( )
A.有效推动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 B.配合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
C.表明政权建设成为中共工作重心 D.旨在增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
3.1935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甲)富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而全部没收之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乙)富农之动产及牲畜耕具,除以封建性之高利贷出借以剥夺农民者外,均不应没收。(丙)除统一累进税外,禁止地方政府对于富农之征发及特殊税捐。(丁)富农在不违反苏维埃法律时,各级政府应保障其经营工商业及雇用劳动之自由等。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剿”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4.下面为1931—1932年鄂豫皖苏区人口总数及红军战士人数表。据表可知( )
时间 苏区人口总数 苏区红军战士人数
1931年4月 250万人 正规军2万人
1932年6月 350万人 正规军4.5万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
A.中共土地政策适应形势发展 B.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所缓和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 D.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5.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用“承包”一词来概括: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如政府财政承包是指某地以某一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年收入增长率,超过年增长率的增收部分都归地方,没超过的部分地方和中央五五分成。这样的规定( )
A.体现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C.有利于激发企业生产活力 D.是计划经济在财税政策上的体现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7.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发、改造秧歌戏,工农兵成了舞台的主角,戏中恶徒是日本兵、汉奸及其他妨害政治经济进步的反社会分子,英雄是八路军、民兵和模范工作者等。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凝聚团结抗战的力量 B.配合减租减息土地政策
C.提升军民的文化水平 D.打击根据地的恶霸势力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 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完成经济调整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至1965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扼要说明这十年的成就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准备”。专题05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
练考点·练考卷
目 录
考点一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1
真题回归 1
考题预测 3
考点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7
真题回归 7
考题预测 24
考点三 中共土地政策 28
真题回归 28
考题预测 30
高考模拟卷(16+4) 35
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跳转到对应内容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1.(2023·全国甲卷)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
A.绅商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贱商”的积习遭弃
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绅商是一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晚清,传统的社会结构和商人阶层伴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商人阶层开始扩大;同时“士”和“商”开始结合,在晚清形成了所谓的“绅商”阶层。“绅商”作为近代社会中产生的一个新的社会阶层,是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绅商作为从传统商人演化而来的新商人,即近代民族资产阶级,既具有引领中国进步的革命性,又对旧势力存在妥协,即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D项正确;材料强调了绅商对于社会转型的意义,但无法得出“主要动力”,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尊士贱商”的内容,且“遭弃”的表述不符和史实,排除B项;“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对月的崇拜在原始社会中就存在,西周已形成较为完善的祭月之礼,后历朝历代因之。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用以寄托长寿、团圆等美好的期盼。
——摘编自王玉哲《中华远古史》等
材料二 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这一时期,教科书、大众期刊、学生丛书等也纷纷介绍月亮知识。
2004年,中国国家航天局正式启动探月工程。2013年,“嫦娥三号”着陆器和“玉兔号”月球车登上月球,国人真切地见到了月亮的“庐山真面目”2020年,“嫦娥五号”返回器带回了月球样品,科学家对此进行研究,深化了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摘编自谭丹《西学与近代国人的月亮新知》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
(2)变化: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原因: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古代中国。关于中国古代人们对月亮的认知,由材料“人们通过观测月亮的圆缺变化周期,逐渐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称为阴历或太阴历。”可知,形成了日、月等时间观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历法;由材料“人们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可知,对月亮还充满各种想象,建构了月宫、嫦娥、玉兔、桂树等神话形象。
(2)本题是对比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主要时空是明清以来(中国)。第一小问,关于明清以来国人对月亮认知的变化,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由对月亮的各种想象到形成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第二小问,关于原因,由材料“明末清初,徐光启等编撰的《崇祯历书》和康熙皇帝召集学者编订的《历象考成》均吸纳了西方有关月亮的科学知识。”可知,明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影响;由材料“民国时期,天文学家陈遵妫撰写的《天文学概论》详述了月地距离、月球大小、质量等内容。”并结合所学可知,天文学家撰写了有关月亮知识的科技专著促进了人们对月亮的科学认识。
1.1912年8月,北洋政府计划将轮船招商局收归国有。10月,股东们在《民立报》发表文章称:“不知公司改革,权在股东,苟非转售外人,即在专制时代亦不能横加干预。”经过一番较量,最终政府打消了收购意图。这体现了轮船招商局( )
A.彻底改变经营模式 B.践行实业救国理念
C.充分利用政府保商政策 D.官商博弈中的有效运作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近代)。根据题干中轮船招商局的股东对政府收归国有计划的应对及最终结果,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轮船招商局为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经历了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最终实现商办,其中的官商博弈过程曲折,“打消了收购意图”,证明轮船招商局在这场博弈过程中的运作是行之有效的,D项正确;“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轮船招商局的归属权问题与实业救国理念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政府保商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
2.如表是《1871~1921年英、美、日、俄四国在中国进口贸易总值中的占比(%)情况统计表》。其中甲应是( )
甲 乙 丙 丁
1871— 1873年 34.7 3.7 0.5 0.2
1881— 1883年 23.8 4.9 3.7 0.2
1891— 1893年 20.4 4.7 4.5 0.6
1901— 1903年 15.9 12.5 8.5 0.8
1909— 1911年 16.5 15.5 7.1 3.5
1919-1921年 29.2 17.6 14.0 1.4
A.美国 B.英国 C.日本 D.俄国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英国凭借经济实力成为对华最大的贸易出口国,20世纪时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渐下降,其占比不断下降,甲是英国,B项正确;美国对华的经济侵略开始较晚,20世纪20年代前,在对华贸易中不占主导地位,根据表格可知,美国为丙,排除A项;1895年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大大便利了日本对华的资本输出与商品输出,所以日本为乙,排除C项;俄国工业化水平较低,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始终有限,可以推断出丁为俄国,排除D项。故选B项。
3.辛亥革命后,妇女解放和男女平权的呼声与改革高涨一时,但大多女子很快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依附别人或充当婢、妾,受其压迫。从根本上反映了( )
A.封建伦理对女子的束缚 B.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
C.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D.封建顽固势力异常强大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妇女在辛亥革命后,无法保证基本的生活保障,最终回到传统的老路上,因此,妇女解放运动出现反复,在根本上体现的是新的经济基础尚未确立,B项正确;封建伦理对女子的束缚是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描述关于资产阶级的特性与顽固势力的信息,排除CD项。故选B项。
4.如图为1931年4月30日《申报》第1版上的香烟广告,图中文字为:“沪上嗜烟仕女为国权问题特开圆桌会议,最后表决一致赞成拥护国权,即日起纸烟亦非国权不吸。”通过该广告,可以判断( )
A.广告成为主要营销手段 B.近代女性政治意识逐渐增强
C.民众生活已经完全西化 D.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加剧
【答案】B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1年(中国)。解读图文信息可知,女性能够和男性同台议论国事,可见女性政治意识逐渐增强,B项正确;单从一则广告不能推测当时广告成为主要的营销手段,排除A项;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民众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已经完全西化,排除C项;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晚于题干时间,排除D项。故选B项。
5.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货运动浪潮席卷全国各地,被称为“中国第一代电影皇后”的上海影星蝴蝶,意在借助其明星效应,改变大众的消费习惯与行为( )
A.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B.妇女事业受到社会关注
C.上海引领女性运动走向 D.国人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货运动蓬勃发展,而明星借助明星效应,改变大众消费习惯,体现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情,D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国货运动开展情况,无法说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排除A项;材料的主旨是“国货运动”,不是“妇女事业”或“女性运动”,排除B项和C项。故选D项。
6.对于最初接触轮船、火车和公共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中国人来说,存在着对“男女混杂”的担忧,因此早期的经营者为消除这一疑虑,单独辟出女座(间)。但随着人际流动的频繁,男女同处一个公共空间的情况越来越多,人们对“男女混杂”习以为常。这一变迁( )
A.体现了城市服务功能的增强 B.表明男女社会平等已经实现
C.受维新变法解放思想的影响 D.是思想观念与时俱进的表现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选题,据题干可知是推断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从“存在着对‘男女混杂’的担忧”到“人们对‘男女混杂’习以为常”的变迁,体现了在社会生活近代化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与时俱进,D项正确。城市服务功能增强非材料强调内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观念的变迁,排除A项;近代男女社会平等并未实现,排除B项;仅由材料信息无法推知这一变迁是否受维新变法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7.1915年初,简氏兄弟创办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上海打不开销路,但下半年开始其产品销路增加,一时供不应求,“近见贵公司所出品‘飞艇’牌、‘喜鹊’牌、‘三喜’牌等烟,此数种申江社会颇为欢迎”。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西方列强忙于欧战 B.文明开化的新习俗形成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群众性的反帝运动推动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1915年初和1915年下半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产品在上海的销路由不畅到供不应求,结合所学可知1915年5月“二十一条”的签署引发了群众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D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于1914年,到1915年初的时候仍然销路不畅,故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并不能快速打开产品销路,排除A项;香烟的畅销与文明开化的新习俗的形成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销路增加表明民族工业得到发展,这是影响,而非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世纪3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大量外国商品充斥市场,致使国货严重滞销。原本风雨飘摇的民族工商业面临破产倒闭,东南沿海地区作为经济发达之域,亦无法幸免。九一八事变后,国货运动再次升温。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商会通过颁布《国货陈列组织章程》《上海市商会国货商场营业员服务须知》等相关规程,推进国货运动。商会还创办专门的国货商场以满足商人与民众的双重需求。为进一步规范国货市场,国民政府工商部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货商品必须冠以国货字样。作为舆论风向标与引导者的新闻媒体聚焦于国货运动的重要性、规范国货的条例与规则、振兴国货的各类机构与举措等问题。如改善奖励国货条例、规定国家保护工业种类、设立各种工业原料购买合作社、设立工业研究所等。国民政府特把1933年定为“国货年”,并通过举办国货展览会、创办国货刊物、学生救国会、国货运动促进会等多种方式使普通百姓意识到消费国货的重要性、国货运动与国民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国货运动不解自散。
——摘编自谭玉秀、范立君《消费行为下的家国情怀——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思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再次升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货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启示。
【答案】(1)日本侵华战争、国内局势动荡,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民族工商业面临破产倒闭;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下,大量外国商品充斥市场,致使国货严重滞销;国民政府的支持;社会各界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2)历史作用:有力配合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众的消费行为习惯;彰显了民众的爱国情怀。
启示: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国货运动相辅相成;国货的发展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极大;国货的发展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反映。
【解析】【小题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根据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可得出日本侵华战争、国内局势动荡以及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使得民族工商业面临破产倒闭;根据材料“西方各国纷纷把目光转向了东方,大量外国商品充斥市场,致使国货严重滞销”可得出原因为在帝国主义的经济压迫下,大量外国商品充斥市场,致使国货严重滞销;根据材料“为进一步规范国货市场,国民政府工商部严令各省市总商会……国民政府特把1933年定为‘国货年’,并通过举办……等多种方式使普通百姓意识到消费国货的重要性、国货运动与国民经济建设之间的关系”,可得出原因为国民政府的支持;联系所学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以及各阶层对救亡图存的不懈探索的相关知识,可得出原因为社会各界挽救民族危亡的使命感和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小题2】本题是影响类、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据材料时间信息得出准确时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国货运动再次升温”,联系所学20世纪初的国货运动的几次高潮,可得出国货运动有力配合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民族工商业在国货运动中扩大了销量且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民众的崇洋之风,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由此可得出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民众的消费行为习惯;彰显了民众的爱国情怀。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大量外国商品充斥市场,致使国货严重滞销。原本风雨飘摇的民族工商业面临破产倒闭”可知,民族工商业的发展与国货运动相辅相成;根据“九一八事变后,国货运动再次升温”“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国货运动不解自散”可知,国货的发展及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受环境的影响极大;结合所学知识可推知,国货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也是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情况的反映。
考点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1.(2022·福建卷)1952—1981年中国工业产值及其变动如下图所示。该图表明这一时期中国( )
A.工业发展重心的倾斜 B.沿海地区工业基础的雄厚
C.工业区域格局的转变 D.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建立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52—1981年(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1952—1981年中国内地的工业产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沿海地区的工业产值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我国的面临帝国主义的封锁,60年代的三线建设以及改革开放后,工业的发展,体现出我国工业发展重心逐渐向内地倾斜,A项正确;仅从占比,无法判定沿海工业基础状况,排除B项;此时期,工业的区域格局仍是沿海地区占比高于内地,排除C项;仅从工业产值的占比,无法判定社会主义工业体系的状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2022·江苏卷)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这反映了( )
A.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 B.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 D.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
【答案】A
【详解】依据材料“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可以看出在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推广种植杂交水稻,而杂交水稻作为新品种,寄托了当地人民对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A项正确;仅从材料不能得出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排除B项;环境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并不是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杂交水稻在桂东县的试种和推广,不能得出“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排除D项。故选A项。
3.(2022·湖北卷)1960年,我国科研经费支出比1952年增长近60倍,全国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196.9万人,平均每万人中有科技人员30名,比1952年增长3倍。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苏联对中国的援助 B.海外科研人员归国
C.“双百”方针的提出 D.两个五年计划实施
【答案】D
【详解】材料数据表明1952年-1960年,我国的科研经费大量增加,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多,结合时间可知,此时我国已经完成的“一五计划”,正在进行第二个五年计划,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科研经费和科技人员,D项正确;科研经费的增加和苏联的援助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 海外科研人员归国对我国科技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是材料现象的直接原因,排除B项;“双百”方针是1956年提出的,这是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
4.(2021·天津卷)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答案】B
【详解】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5.(2022·重庆卷)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成分,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6.(2022·辽宁卷)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引中国发展繁荣的正确道路,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与此论断相关的史实是( )
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②“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③“两弹一星”试验成功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B
【详解】材料强调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其中①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属于开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属于改革,①④正确,B项正确;1954年召开一届人大,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排除②;“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改革开放前的史实,排除③,排除ACD项。故选B项。
7.(2022·湖北卷)北京在成功举办第11届亚运会后,正式提出申办2000年奥运会。经过多次商讨,北京奥申委于1992年6月确定并公布了申奥主题口号——“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这一口号体现了中国( )
A.积极地传播奥运精神 B.适应新的世界政治格局
C.改革开放的坚定姿态 D.巩固经济体制改革成果
【答案】C
【详解】“开放的中国盼奥运”表明中国办奥历程与对外开放紧密相连,体现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C项正确;A项无法体现“开放的中国”,排除;BD项都不能反映“开放的中国”,排除。故选C项。
8.(2022·山东卷)如图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 B.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答案】D
【详解】根据曲线图可以看出,1983~1993年我国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在下降,这意味着农业产值相对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4年制1993年,经济体制改革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这种体制改革的深入,进一步推动不同产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占比格局变化,工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逐渐上升,第一产业产值占比相对下降,D项正确;这一时期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排除A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并不会导致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排除B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排除C项。故选D项。
9.(2022·全国甲卷)如图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反映出( )
A.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 B.民众就业观念的转变
C.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经济结构调整的完成
【答案】B
【详解】根据饼状图可以看出,与1978年相比,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结构中,公有制属性的零售额下降,非公有制占比上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私有制得到发展,民众的就业观念发生变化,就业形式多样,引起了零售额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完成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这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因此计划管理调控的作用在下降,排除C项;通过零售额占比情况无法得出当时经济结构调整完成进度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
10.(2022·浙江卷6月)深圳经济特区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程中举足轻重。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讲话,指出:“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回眸历史,愈加凸显出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这个不一般就在于它是( )
A.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 B.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
C.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 D.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答案】D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这一崭新的试验很快取得明显成就。深圳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成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D项正确;深圳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共中央主动建立的第一批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并不是多边贸易体制主导下的成果,排除A项;题干中深圳经济特区的不一般主要体现在其“开创性”方面,“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的产物”“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成就”,均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故选D项。
11.(2022·全国乙卷)下图是1978年与1986年北京郊区男户主职业占比变化情况。这一变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酝酿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C.城乡之间的差异呈缩小趋势 D.城市产业结构日益完善
【答案】B
【详解】依据材料图示可以看出,农业占比减少,工商业、运输业等的占比有所增长。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加上此时农村改革进入市场化改革探索阶段(1985~1991),更多农民选择从事别的职业,因此有了个体工商、物流运输等迅速发展,B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排除A项;材料不能看出城乡之间的差距,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郊区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参考百度百科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12.(2022·湖南卷)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
13.(2022·浙江1月)20世纪80年代的上海浦东还是“阡陌纵横、鸡犬相闻”,民间戏言“到上海要摆渡,到农村跨一步”。1990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随后,金融街、科技园区等相继在这片土地上出现。下列各项中,关于浦东开发开放的意义,表述正确的是
A.标志着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B.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C.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D.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答案】B
【详解】199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的决策,取得了巨大成就,上海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故B项正确;开发开放浦东是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1984年已经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A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排除C项;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继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后,国务院批准建立的第一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排除D项。故选B项。
14.(2022·重庆卷)1978年底,中国外贸部长李强在香港公开宣布:“不久以前,我们在对外贸易上,还有两个禁区。第一,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贷款,不干……第二,外商在中国投资不干。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这一转变( )
A.反映了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 B.反映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C.标志着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1978年底”可知,处于改革开放前夕。根据材料“最近我们决定把这两个禁区取消了,基本上国际贸易上惯例的做法都可以干”可知,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政府取消对外贸易的禁令,遵照国际贸易原则与外交进行对外贸易,这反映了中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建设新道路的探索,A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对外开放经济格局的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C项;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1·江苏卷)某记者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农村的确‘活’了,农业生产不断发展,各种副业欣欣向荣。看来,包产到户、包产到劳等责任制,确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经济的不二法门,城市里的企业管理,也在开始推行这种精神了。”这表明当时
A.城乡改革互相促进 B.全面整顿初见成效
C.逐步开展经济体制改革 D.倡导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是肯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推动了农村和城市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农村改革中措施也影响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但不是城乡改革互相促进,排除A项;全面整顿是指"文革"期间,邓小平在复出后在1975年对军队、工业和党的组织所进行的全面的秩序整顿,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6.(2021·海南卷)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份额由1978年的1.8%提高到2012年的11.5%,外汇储备由1978年的1.67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33116亿美元,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奇迹。这主要得益于
A.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C.沿海港口城市的开放 D.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经济总量和外汇储备不断增加,主要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A项正确;BC项属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内容之一,排除BC项;港澳地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有利于两地市场的交流发展,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7.(2021·辽宁卷)1980年国家农委的一份农村调查报告中写道:“‘尖头户站,滑头户看,老实户气得不愿干’的现象没有了”,“‘干到腊月二十九,吃了饺子就动手’的一年到头打疲劳战的现象也没有了”。这反映出
A.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 B.农村社会风俗的改变
C.农村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时期,说明生产关系调整初见成效,A项正确;题干内容与农村社会风俗无关,排除B项;这一时期尚未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排除C项;人民公社制度取消是在1984年,排除D项。故选A项。
18.(2021·山东卷)《人民日报》新年社论的高频词汇反映当年中国社会发展的主题。1979年新年社论《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的高频词汇包括
A.中国人民 侵略 中国 美帝国主义 B.合作 改造 农业 生产先进
C.技术 现代化 先进 科学 D.开放 稳定 企业改革
【答案】C
【详解】根据“1979年”、“《把主要精力集中到生产建设上来》”等信息可知这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次会议上中国做出了改革开放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所以这一阶段的高频词汇应该是技术、现代化、先进和科学,故选C;侵略、美帝国主义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高频词汇,排除A;改造、农业生产应该是20世纪50年代三大改造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B;开放、稳定、企业、改革应该是80年代国企改革时期的高频词汇,排除D。
19.(2021·全国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货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详解】由材料“1982年……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并结合所学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经济责任制的逐步实行调动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故选B;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未完全理顺计划与市场的关系,90年代的南方谈话就是例证,排除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排除C;20世纪90年代才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80年代不可能已经确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排除D。
20.(2021·浙江卷1月)下图所示为某次重要会议的出席证。这次会议提出
A.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D.启动国有企业改革
【答案】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B正确;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A排除;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排除;启动国有企业改革是在1984年后,D排除。故选B。
21.(2023·福建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3年2月22日,第八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评选结果揭晓,《中国管理思想史》《百年革命家书》《新中国70年》等历史图书获奖。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图5为《新中国70年》一书的部分章节目录。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第二节 巩固新生政权与社会改革 第三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节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第五节 科教文卫体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六节 国防建设和外交成就 第二章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三章 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 第四章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21世纪 第五章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请依据该参评条件,就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自选主题,撰写一书名和相应的完整目录。(要求:书名明确,各章须有节,逻辑清晰,史实准确,不得照抄材料。)
【答案】书名:《1840年至1919年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目录:
第一章 探索史
第一节 开眼看世界
第二节 洋务运动
第三节 维新变法运动
第四节 辛亥革命
第五节 新文化运动
第二章 抗争史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
第三节 五四运动
【详解】这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这一题所涉及的最大范围的时空是近现代中国。
书名:审问题“请依据该参评条件,就中国近现代史相关内容”“该奖项的主要参评条件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近代中华民族抵抗外来侵略和探索中国出路的史实”等知识可得出书名为《1840年至1919年中国的探索与抗争》。
目录:审问题“相应的完整目录”并据材料可知最少需要有两级目录。结合所学可得出一级目录有“第一章 探索史”“第二章 抗争史”,结合所学列出二级目录。
探索:结合所学,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魏源等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迈出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后,戊戌维新变法运动逐渐展开,企图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失败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逐渐成为潮流;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想通过建立民主共和国挽救中国;但事实证明,不变革思想是行不通的,于是新文化运动宣传民主、科学,通过思想领域的变革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抗争:结合所学,在列强入侵和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背景下,太平天国爆发了,沉重打击了清政府和外国侵略者;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洋教对中国人民的欺压,义和团运动爆发了,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国内,五四运动爆发了,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22.(2022·河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92年4月,按中央统一部署,山东诸城对150家市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审计,发现有103家亏损,其中43家资不抵债,同年10月,诸城市政府选择5家企业进行试点改革,涵盖小型国有工业企业,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小型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第一家试点改制企业—国营电机厂的改革方案由职工提出,其内容为:将企业净资产平均出售给每一位员工,国有土地使用权不入股,让企业有偿使用,诸城市政府将之总结核定为“人人持股,平均持股”的股份合作制方案,准予实施,并在全市推广,至1994年7月,该市288家乡镇以上企业有272家实现改制、其中210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
1996年,中央九部委对诸城改革进行联合调查,对其改革给于高度评价。诸成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后,经济活力迅速迸发,21世纪初期,吸引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落户,一跃进入中国百强县行列。
——摘编自迟福林主编《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诸城市企业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诸城市企业改革的路径。
【答案】(1)背景: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诸城市属企业亏损严重。
(2)路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从小型企业试点起步,然后逐步推广;从公有制到股份合作制。
【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2年——1996年(中国)。
背景:根据材料“1992年4月,按中央统一部署,......同年10月,诸城市政府选择5家企业进行试点改革,涵盖小型国有工业企业,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小型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根据材料“1996年,中央九部委对诸城改革进行联合调查,对其改革给于高度评价。诸城实行企业股份制改革后,经济活力迅速迸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根据材料“山东诸城对150家市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审计,发现有103家亏损,其中43家资不抵债”可知,诸城市属企业亏损严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92年——1996年(中国)。
路径:根据材料“1992年4月,按中央统一部署,山东诸城对150家市属独立核算企业进行审计,发现有103家亏损,其中43家资不抵债,......1996年,中央九部委对诸城改革进行联合调查,对其改革给于高度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根据材料“诸城市政府选择5家企业进行试点改革,涵盖小型国有工业企业,小型国有商业企业、小型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第一家试点改制企业——国营电机厂的改革方案由职工提出,......并在全市推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小型企业试点起步,然后逐步推广;根据材料“至1994年7月,该市288家乡镇以上企业有272家实现改制、其中210家实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公有制到股份合作制。
23.(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答案】(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
(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
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
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详解】(1)根据材料“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
(2)根据材料一“1949-1978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得出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24.(2021·北京卷)制定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计划),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一五”计划指出:“采取积极的工业化的政策,即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巩固的国防、满足人民需要和对国民经济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材料二 部分五年规划(计划)发展目标简表
“六五”计划(1982年通过) 继续贯彻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
“九五”计划(1996年通过)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产业结构进一步改善,有效供给能力增强科技教育得到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取得成效,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规划(2006年通过) 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以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宏观经济平稳运行:产业结枃优化升级;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城乡区域发展趋向协调;基本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三五”规划(2016年通过) 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主要目标是: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1)为什么“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结合材料一和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2)阅读材料二,任选两个规划(计划),结合时代背景,比较和阐释其发展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答案】(1)参考答案要点①加强国防的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②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③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④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参考示例“六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六五”计划的发展目标强调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调整经济政策,争取财政状况的好转。“九五”计划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明确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同时也强调科技教育、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全面进步。
“六五”计划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阶段,此时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在调整和转变过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妥发展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这都推动了“九五”计划提出更全面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发展目标的调整,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反映,也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思考和推进的表现。
【详解】(1)原因: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迫切需要加强国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帝国主义和台湾国民党的军事威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抗美援朝战争使新中国认识到加强国防建设的紧迫性;从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看,建立工业体系的需要: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满足人民生产和生活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展重工业,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借鉴了苏联的经验和模式: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2)以选择六五计划、九五计划为例。根据六五计划和九五计划的内容可以看出,“六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六五”计划的发展目标强调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基础上,调整经济政策,争取财政状况的好转。而“九五”计划不仅强调经济增长,还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任务,明确了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同时也强调科技教育、社会事业等领域的全面进步。从背景看,“六五”计划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是改革开放的初步探索阶段,此时的发展目标体现了我国在调整和转变过程中实现经济和社会稳妥发展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的成就,改革开放积累了经验,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这都推动了“九五”计划提出更全面的发展目标,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从“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发展目标的调整,是我国经济不断发展、改革不断深化的反映,也是党和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思考和推进的表现。
25.(2021·广东卷)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1年底召开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在农副产品的购销中实行合同制,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1983年开始,中央陆续制定调整农副产品购销的政策,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1984年,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改革流通体制,势在必行。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有关部门相继出台一系列针对统购派购制度的改革文件,规定:粮食、棉花、油料、烤烟、蚕茧、糖料等大宗农副产品继续由国家定价,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等
(1)简析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原因,并概括其内容。
(2)简要评价20世纪80年代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
【答案】(1)原因: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的弊端;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农业的丰产;内容: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相结合;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开展多渠道经营;家产品实行合同定购。
(2)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适应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详解】(1)原因:根据“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得出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的弊端;根据时间信息可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改革开放的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等方面概括;根据“农业丰收导致全国性的“卖粮难””得出农业的丰产;内容:根据“通过合同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协调起来”得出将国家计划和农民生产相结合;根据“逐步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品种和数量,并采取多渠道经营”得出减少农副产品统购派购;开展多渠道经营;根据“实行合同定购,农民完成合同定购任务后,可以自由购销。”得出家产品实行合同定购。
(2)结合材料的内容和所学知识,可从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适应了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商品的流通、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等角度概括。
26.(2023·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马克思指出,劳动是“社会围绕之旋转的太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前提,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习近平指出:“‘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中华民族是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也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成就。”
——摘编自《劳动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
(1)根据材料,概括劳动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所起的作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们已经站起来了”的深刻涵义。
【答案】(1)作用: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涵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详解】(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近现代中国。据材料“1939年2月,毛泽东提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克服困难”的口号,号召各根据地开展生产活动。大生产运动首先在陕甘宁边区展开。八路军第三五九旅开入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艰苦劳动将其改造为‘陕北的好江南’”可知,大生产运动缓解了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根据地的财政困难,支持了抗战;据材料“1949年,毛泽东在新政协会议开幕词中向全世界豪迈地宣告:‘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可知,中国人民持之不懈地努力促使中华民族摆脱了百年耻辱,赢得了民族独立;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一批志在治沙的林业人进驻地处高寒、极端少雨、沙化严重的塞罕坝,经过近50年艰苦卓绝的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可知,持之不懈地努力改造了恶劣的自然;据材料“2010年,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劳动创造推动了国家综合实力的进步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促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继续前进。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1949年中国。据材料“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纪元;结合所学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来分析。
27.(2023·江苏卷)阅读材料并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和妈妈去旅游(宣传画,1985年)
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我和妈妈去旅游
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85年的中国。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首先,分析材料内容,材料时间是1985年,图片上,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准备乘坐飞机外出旅游,可以提炼主题为:我和妈妈去旅游。
其次,结合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等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如:明媚的夏日里,晴空万里,湛蓝如洗,宽阔平整的飞机场上人头攒动、客人如织,架架银鹰待时起飞、直冲蓝天。妈妈是一位来自农村的青年妇女,她着装入时、发型流行、相貌俊秀、身材高挑,背着时髦新款皮包。她带着我一起乘坐飞机外出旅游,我穿着漂亮的裙子,看到宏伟的大飞机,开心得拍手欢呼起来。妈妈脸上流露出兴奋而又含蓄的微笑,开心地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农村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咱们农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家家户户开始富裕起来,也可以在农闲时节外出旅游了。不仅是坐汽车、坐火车,还能坐飞机了,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8.(2023·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1981年9月17日,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在《广州日报》登载了一份人才招聘启事。
为适应我区建设发展需要,经上级批准,拟在广州招收一批有志于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为期一年。结业后,由我区统一分配到区内各企业工作。
凡符合下述条件的职工均可报考: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谈吐及待人接物坚持“五讲四美”;
2.大专院校理工和财经专业毕业,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
3.具有初等英语基础;
4.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
5.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
——居南兆旭《深圳记忆:1949—2009》
结合材料,以“深圳·窗口”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答案】【参考答案】
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
综上所述,深圳,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
【详解】本题为论述题之历史短文撰写类,时空是:1981年(中国)。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首选,提炼以及明确短文题目,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确定历史小短文题目为: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
其次,围绕确定的题目: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背景描述,如:示例:深圳——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1978年12月,伴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中国也开启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深圳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港澳台,便于发挥对外窗口的功能。
然后,结合所学“改革开放”的知识以及材料信息“一份人才招聘启事”,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如:为进一步推进开放,实现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标,1981年9月,深圳蛇口工业区发布人才招聘启事,招收企业管理的技术人才,进行企业管理、外贸业务和商业英语等知识的培训。从招聘启事的信息中可以看到当时深圳发展的缩影,应聘人员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道德品质好,坚持“五讲四美”,体现了社会主义性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理工、财经专业毕业、有初等英语基础,这是对企业管理技术人才的初步要求,反映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的目的;有一定的社会知识和中文水平是对应聘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必备技能;年龄在45岁以下,身体健康,说明招聘条件比较广泛,也反映了中国当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的稀缺性。所有招聘条件,其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培养人才。
最后,对明确的题目再次总结升华,说明论题的准确性,如:综上所述,深圳,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其对人才的需求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缩影。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开启了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程,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的关键一环。
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9.(2023·全国甲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建造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大桥,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毛泽东豪迈地写道:“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武汉长江大桥已经成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奇迹,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世界历史上,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要求:体现国家意义,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参考示例]
论点: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变革
阐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初,逐步从新民主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第二次发生在1978年之后,逐步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在邓小平南行谈话之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快车道。20世纪50年代初,面对本国工业落后的现状,为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于1953年至1957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其特征是优先发展重工业。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同期,为了配合一五计划,我国又进行了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确立。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拉开了我国经济体制引入市场机制的帷幕。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第一次使市场调节在经济体制中取得了一席之地。这一阶段,我国市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姓“资”姓“社”的争议中艰难起步。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自此摆脱了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围绕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展开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篇章。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出全面部署,引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1949年10月1日后的中国。根据材料中所给新中国经济建设成就的信息及题干要求的“新中国的‘国家记忆’”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经济建设发展来看,可拟定论点为新中国的“国家记忆”之经济体制的变革。关于阐释可从20世纪50年代初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帷幕、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及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它角度言之成理也可。其它角度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政治发展和法治建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风俗变革等角度进行切入,需要突出国家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
1.创作于20世纪60年代的《我为祖国献石油》中“红旗飘飘映彩霞,英雄扬鞭催战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的歌词曾一度被改为“三面红旗迎彩霞,铁人精神传天下,毛泽东思想指引着我们,自力更生建设国家”。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热情高涨 B.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
C.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 D.经济建设决定文化艺术创作
【答案】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根据“20世纪60年代……三面红旗迎彩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面红旗指的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歌词受“左”倾思潮影响,铁人指的是石油工人王进喜,体现了文艺创作与现实关系密切,C项正确;修改前后的歌词都能反映群众建设热情的高涨,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我国石油生产状况,无法反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石油自给,排除B项;经济建设影响文化艺术创作,但不是“决定”,排除D项。故选C项。
2.20世纪60、70年代,为应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其重点放在西南、西北地区。期间,三线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本建设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三线地区占40%以上。这一举措( )
A.意在建设国家安全战略后方 B.开启新中国国防现代化进程
C.改变了西部工业的落后面貌 D.推动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60、70年代(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在西南、西北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面对日趋紧张的国际形势和美、苏的战争威胁做出的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布局考虑,故该做法意在国家安全建设方面着想,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防现代化进程的开启,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三线建设一定程度利于西北西南工业的发展,但相对来说仍较落后,故“改变了”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经济布局调整,并未体现产业结构的调整,排除D项。故选A项。
3.如果以1963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为100.0,到1978年全国省会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150.44,而同期的成都、贵阳、昆明、西安、兰州、西宁、银川、太原的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率平均达268.54。到1980年,贵阳、昆明、兰州都已经发展成为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三线建设的开展 B.城镇化发展迅速
C.改革开放的深入 D.西部开发的推进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3年至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三线建设事20世纪60~70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也促进了西部地区人口的增长,A项正确;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B项不属于原因,排除B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而改革开放促进了东部地区人口增长,排除C项;西部地区人口增长速度较快,主要是因为三线建设的开展,D项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D项。故选A项。
4.1960年11月18日,李富春在全国第九次计划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要讲综合平衡,要有全面观点,强调要贯彻执行全国一盘棋的方针,必须全面安排,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这一主张旨在( )
A.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 B.总结“大跃进”的深刻教训
C.进一步完善计划经济体制 D.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
【答案】D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0年(中国)。据本题材料“1960年11月18日”“综合平衡,使计划指标符合实际需要的比例关系,符合国民经济各部门必然的内在联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李富春建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目的是扭转国内经济困难局面,D项正确;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不是材料强调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总结“大跃进”的教训是材料主张的原因不是目的,排除B项;材料与完善计划经济体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
5.1993年1月,广电部发布了《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中影公司不再统管35毫米国产电影的发行工作,由制片厂与省或市级发行公司直接交易;允许国营电影制片厂同港、澳、台电影公司合拍影片;电影票价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该文件的出台( )
A.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B.开启了中国电影行业近代化进程
C.标志国营电影制片公司退出历史舞台 D.导致中国电影独立发展进程中断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据本题材料“由制片厂与省或市级发行公司直接交易;允许国营电影制片厂同港、澳、台电影公司合拍影片;电影票价具体由各地政府掌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3年中国电影行业出现重大变革,广电部允许电影制作单位与市场方直接联系,同时允许合拍影片,电影票价也允许浮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电影行业的这一变革是顺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A项正确;中国第一部电影是1905年的《定军山》,排除B项;1993年的电影行业改革并非要取缔国营制片厂,国营制片厂今天仍然存在,排除C项;允许同港、澳、台电影公司合拍影片有利于中国电影行业吸收新元素,促进电影行业发展,不会导致中国电影独立发展进程的中断,排除D项。故选A项。
6.建国后,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主要特征是,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1985年,政府提出对国家招生计划内的学生实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分配制度。就业政策的转变( )
A.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B.推动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解决了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 D.保障了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据材料“以政府编制计划与高校实施计划相结合”和“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可知,我国就业政策的转变,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提升企业与个人的自由选择,而劳动力的自由选择,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分配制度的变化没有解决政企职责不分的弊端,排除C项;招生政策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无法保障持续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7.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发展到671个,增加了2.48倍;建制镇由2173个发展到18925个,增加了7.71倍,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 B.城市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
C.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
【答案】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8—1998年(中国)。据所学解读材料信息可知,1978-1998年,我国城市数量明显增加,而且小城镇的增幅远远超过了城市的增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是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A项正确;材料强调城镇数量的增长,城市经济所有制结构多元化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B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从1984年展开,重点是对国企改革,排除C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完成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8.“共同富裕”是《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重要内容。其相关文本中高频词的变化,可了解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与“不变”。请阅读材料,并完成要求。
材料 1949—1978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生产 农民 困难户 社会主义 劳动 社员 差别 合作社 资本主义 农业
频次 111 84 74 57 51 48 41 39 33 30
1978—1987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生产 收入 经济 农民 大队 农村 干部 致富 社会主义 党员
频次 124 120 114 114 91 72 45 39 38 36
1987—2012年《人民日报》“共同富裕”报道高频词
高频词 经济 地区 社会主义 农村 企业 扶贫 分配 农民 群众 先富
频次 389 318 270 187 172 166 145 143 123 113
——摘编自杨勇等《新中国成立以来共同富裕话语的历史变迁: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有哪些“不变”?
(2)材料将《人民日报》相关报道分为三个阶段,以此表现中国共产党“共同富裕”理念的“变”。请您指出任一阶段划分的不合理之处,并提出修改意见及理由。
【答案】(1)始终强调发展生产力或经济;始终关注三农问题;始终关注底层民生;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关注收入的分配。
(2)参考答案一
不合理:1949—1978年作为单独一个阶段不合理。
修改:分为1949—1956、1956—1978年两个阶段。
理由:1949—1956年为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过渡至社会主义;
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并未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会出现高频词“社员”和“合作社”。
参考答案二
不合理:选择1987年作为阶段分界点不合理。
修改:分为1978—1992以及1992年以来两个阶段。
理由: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企改革。
【详解】(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不变:从材料中对生产的报道来看,始终强调发展生产力或经济;从材料中对农业的态度来看,始终关注三农问题;从材料中对民众生活的关注来看,始终关注底层民生;从材料中对社会主义的报道来看,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从材料中对收入分配的报道来看,始终关注收入的分配。
(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现代中国。
阶段、修改及理由:如根据材料可知,1949—1978年作为单独一个阶段不合理,这是因为社会性质不同,如1949—1956年为过渡时期,由新民主主义过渡至社会主义;1956—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949—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的三年,并未进行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会出现高频词“社员”和“合作社”。因此可分为1949—1956、1956—1978年两个阶段。
又如根据材料可知,1987年作为阶段分界点不合理,这是因为经济体制变革进程不同,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国企改革。因此可分为1978—1992以及1992年以来两个阶段。
考点三 中共土地政策
1.(2022·天津卷)如表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的部分活动。这说明该时期中国共产党( )
时间 部分活动
1922年1月 组织并领导香港海员大罢工
1922年2月 开办上海平民女校,培养妇女运动的骨干
1922年5月 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地建立起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2年7月 在广东海丰县成立第一个秘密农会
1922年9月 组织并领导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
A.坚持贯彻扶助农工政策 B.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
C.广泛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D.教育发动群众进行革命
【答案】D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通过组织工人罢工,开办女校,组建青年团,成立农会等方式,发动工人、农民、妇女、青年等广大群众开展革命运动,D项正确;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实际上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活动集中在1922年,与扶助农工政策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国民革命运动1924年以后才开始,排除B项;材料所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活动涉及多个方面,不仅限于发动农民,排除C项。故选D项。
2.(2022·重庆卷)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198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农村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出现的专业户,带头勤劳致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应当积极支持。这里说的“新”是指它(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答案】C
【详解】据材料“专业户是指我国农村专门从事某种农副业的家庭或个人”和“是农村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可知,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专业户,从事某种农副业的生产,而农副业的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所以这里的“新”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专业户在当时并非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农村主要经营形式在改革开放后长时间内仍是农作物生产,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成分,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在21世纪初,排除D项。故选C项。
3.(2022·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中国共产党认为只有工业化才能最终解决贫穷落后,才能最终解决农民问题。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1953~1957年国家预算收入中,由农业及副产品收购、加工、销售、运输等利润和税收间接构成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40%。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材料二 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当农副产品在20世纪80年代前期已能够满足城市需求的条件下,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我国工农关系、城乡关系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以上材料改编自武力《1949-2006年城乡关系演变的历史分析》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实行“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城乡关系的变化。
【答案】(1)新政权的建立;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苏联经验。
(2)变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
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
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详解】(1)根据材料“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解决农业快速发展并为工业化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得出社会主义改造,合作社建立;根据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得出中国共产党建立了牢固的人民政权;根据所学知识从外部环境角度得出苏联模式的借鉴。
(2)根据材料一“1949-1978年”“为此,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农业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农业剩余产品,降低了工业发展成本”得出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业化的资金,实行计划经济,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1978年后,城乡关系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政府不再完全通过计划的手段来调节城乡关系,但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趋向并没有立即改变”“农民和农村主要通过直接投资(乡镇企业)、提供劳动力等方式,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得出1978-2005年:改革开放推行,市场日益发挥作用,农村支持城市。根据材料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得出2006年至今: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1.1980年,中共中央颁布了第一个肯定包产到户的中央文件。1984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强调要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将土地承包期政策延长15年不变。2004年后,中共颁布一系列文件,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采取系统化、科学化的措施应对。这些做法( )
A.奠定了国家工业化的基础 B.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C.改变了土地所有制的形式 D.大大降低了农民对土地的依赖
【答案】B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改革开放以后中共中央发布一系列文件,肯定包产到户、稳定和完善生产责任制、妥善应对土地承包中的纠纷解决及经营权流转问题,这些做法有利于改革完善农村经济体制,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B项正确;材料所述一系列做法主要针对农业,排除A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未发生改变,排除C项;这些做法有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推动农业发展,不能降低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排除D项。故选B项。
2.1945年4月,中共中央在一份重要文件中指(共44张PPT)
导师:XXX
高考二轮复习讲练测
2024
专题五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变迁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知识点2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题型特训】
考点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知识点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知识点3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题型特训】
考点三 中共土地政策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知识点1 中共土地政策
【题型特训】
01
考情分析
02
知识建构
03
考点突破
目录索引
CONTENTS
01
考情分析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考点要求 考题统计(2021—2023) 备考建议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3年4考(选择题4次) 3年考查较多,集中在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方面,复习时候关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内容。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3年3考(非选择题3次)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3年8考(选择题7次,非选择题1次) 考查较多,基本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成就上,复习时多关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内容,对外开放结合世界史内容关注。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3年30考(选择题22次,非选择题8次) 中共土地政策 中共土地政策 3年6考(选择题4次,非选择题2次) 中共土地政策跨度较大,三年考查集中在改革开放后的政策调整,复习时多关注。
02
知识建构
稿定PPT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03
考点突破
考点一
近代中国经济发展
稿定PPT
知识点1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
1、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与发展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阶段 时间 原因 企业 意义
产生 洋务运动后期 ①外商企业的刺激;②洋务运动的影响;③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带来的条件 —— 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近代社会出现了新气象,为中国的近代化准备了条件
初步发展 甲午战争后 ①列强大量输出资本,继续商品输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②清政府放开民间办企业;③实业救国思潮的发展 ——
阶段 时间 原因 企业 意义
短暂春天 民国初期 ①中华民国建立、临时政府鼓励 ②反帝爱国斗争 ③西方列强放松 速度和规模超过以往半个世纪,纺织、面粉等轻工业,荣宗敬、荣德生、张謇、范旭东等 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近代社会出现了新气象,为中国的近代化准备了条件
短暂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①民族资产阶级的热情②反帝爱国运动 ③国民政府的努力(法币改革和收回关税主权) 原有的纺织、面粉等行业外,新兴部门如化学、橡胶、搪瓷等 陷入困境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 ①长期战争的影响和破坏②国民党的反动政策和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 ——
1.(2023·江苏卷)下图所示为部分年份英、美、日三国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份额变化情况。该情况应存在于( )
A.1841-1868年 B.1868-1895年
C.1895-1922年 D.1922-1949年
2.(2023·湖北卷)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C.民族企业发展形势严峻 D.中外商业竞争愈发激烈
3.(2023·全国新课标卷)如表是中国民族资本构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 )
A.民族工业呈现发展趋势
B.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C.近代金融体系臻于完善
D.经济结构逐渐失衡
时间段内,日本还未进行明治维新,不会向中国出口这么多商品
时间段内,英、美、法等国在中国的垄断地位尚未被打破
时间段内,日本对华侵略受到抵制,其对华输出商品在近代中国总进口中的份额不会上升
C
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无关
1914年至1918年处于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使我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黄金时期,民族企业发展并非形势严峻
材料未涉及“丧心病狂之徒”是外国企业,无法得出中外商业之间竞争愈发激烈
A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东北)
产业资本 2.28 11.64 14.84 21.36
商业资本 74.89 67.30 58.87 50.55
金融业资本 22.83 21.06 26.29 28.09
表格中商业资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这一时期中国“商业贸易”日益“萎缩”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中国近代金融体系没有臻于完善
材料仅涉及了民族资本,不能得出经济结构是否逐渐失衡,而且结合所学“产业资本不断发展”会减轻产业结构的失衡问题
A
2、近代中国经济转型
经济形态的转变 中国近代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经济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在广大内地城乡,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市场观念和意识的变化 在洋务运动等推动下,一批近代化的航运、纺织、矿冶等企业出现,向生产领域的机械化和交通领域的近代化迈进;对外贸易呈转好趋势,“商战”初具成效
经济政策的变化 商业思想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业”“通商惠工”,变“抑商”为“恤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商品结构的变化 由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占主导到市场商品种类大增,洋货和机制品充斥市场,形成以进出口商品为主导、土货洋货并存、生产原料和消费品并重的商品结构。市场流通商品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商人主体的多元化 鸦片战争前,商人以官商、私商为主。鸦片战争以后,洋行、买办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产生与发展,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力量
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产生,部分传统知识分子弃儒从商,投身实业
3、近代中国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经营方式 史实内容
近代银行的建立 1865年,英国在香港开办汇丰银行,随后在中国许多城市设立分行
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的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其先后在各地设立分行
股份制企业出现 19世纪70年代,民用股份制企业出现,股票也开始走向市场,其中较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的股票
证券机构出现 上海出现了最早专营股票的证券机构——上海平准股票公司
大型百货公司的出现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之后在广州、上海等地也出现了大型百货公司
知识点2 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
1、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社会习俗 用阳历,剪发辫、易服饰、禁缠足,改称呼等等
商业经营 1865年,英国香港汇丰银行;1897年,盛宣怀在上海办中国通商银行;1870S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矿务局发行股票;上海平准股票公司;1900年,香港先施百货公司
城市化 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上海为例,1864年煤气公司,此后,自来水、电力、公路、电报、电话等;水平有限,且不平衡
交通 1881年,唐胥铁路是中国人在自己国土上修建的第一条使用铁路;1909年,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铁路主要掌握在列强手中;1860S中期,“黄鹄号”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为中国近代航运史上的里程碑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西医 明末清初传入,影响有限。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主要表现有:①西式医院的建立,引进了一些先进技术;②西医院校建立,培养了西医人才;③引入西方公共卫生措施。
教育 留学教育:①洋务运动时期和新文化运动时期
京师大学堂:戊戌维新运动期间建立,1912年更名为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近代化的标志,新文化运动期间成为“阵地”和重镇。
清华学堂:1911年创建,1912年清华学校,1928年清华大学
图书馆、 博物馆 京师图书馆:1909年始筹,1916年,国家图书馆的职能开始体现,建国后叫北京图书馆,1998年叫国家图书馆。
南通博物苑:1905年,张謇,国人自建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国立历史博物馆:1926年建,国立北京历史博物馆到中国历史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1925年,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中国近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
(1)变迁之根源——社会的变异性: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进入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冲突与融合之势、新旧事物呈现摒弃与吸收之势。
(2)变迁之趋向——政治的导向性: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直接引导社会习俗的变迁,以风俗改良为宗旨的社会团体也与政府的政策遥相呼应。
(3)变迁之催化——商业发展的趋利性:“重商”政策开始推行,世人重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
(4)变迁之前奏——思想的革新性:在西方文明中新的文化价值观的浸润下,一种崭新的社会风俗开始出现。
(5)变迁之诱发——传教士的引导性:教会和教堂成为传播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机构和地点。
(6)其他因素,如洋货输入、传教灌输、租界展示、出洋考察以及民众的接受和传播,都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中推动着近代民俗的变迁。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
(1)从地域看: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呈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
(2)从过程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
(3)从水平看: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广大农村变化缓慢。
(4)从动力看:社会运动和上层人物的倡导起到了推动作用。
(5)从趋势看: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难点突破】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1)政治:有利于近代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有利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进了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增添了文明科学的内涵。
02
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18年,北京政府颁布《会计师暂行章程》,中国近代职业会计师的制度开始建立。早期会计师人数增长缓慢,业务量有限。
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并刊发大量文章。会计师们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立信会计学校还添设所得税科,学员“大多为工商界正副经理、会计主任及其他高级职员”。会计师在工商企业的邀请下,赴各地讲解税法及会计相关问题,听者“均系中外闻人,工商巨子”。政府税务部门也聘请会计师解释税法。1937年,立信会计事务所创办者潘序伦向财政部提出对国家税法进行修改的建议。国民政府在后来修订税法之时也部分吸收会计师的意见。
——摘编自魏文享《战争、税收与财政国家建构:近代中国所得税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兴起及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会计师行业所起的作用。
【答案】(1)原因:西方会计机构出现;政府颁布相关章程;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政府部门的重视。
(2)作用:有利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思想的近代化。
可分析出西方会计机构出现
可分析出政府颁布相关章程
分析出专业刊物与书籍的推动
政府部门的重视
02
2.(2023·湖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9年12月,实业家穆藕初创办的上海厚生纱厂准备添雇工人千余名,其中50名女工计划在湖南招募。1920年1月,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与长沙同工种工人相比,该厂提供的待遇更为优厚。截止日未到,便有一百余人报名,最后64人成行。
招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在报上质问,为什么从上海跑到长沙来招募女工?女工每日须工作12小时,最后能剩下多少自由支配的时间?日夜轮班怎么可能不损害身体健康?以上海的物价,每月8元工资怎么够用?他们还认为,女工入厂要家长署名加铺保,三年契约,统统等于漠视自由人权。
对上述质疑,穆藕初刊文表示,厚生纱厂给湖南女工的工资中规中矩,对其工作环境已尽最大努力加以改善。他批评湖南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不了解当下中国工人的教育程度、工作能力、职业道德尚弱于西方,不明白中国大多数社会阶层的生活水平还不及工人等。他讥讽这些知识分子以“泰西之糟粕”来拯救中国等于“自杀主义”。
穆藕初的回应引发了沪湘知识分子新一轮批评。他们借助“劳动主义”“劳工神圣”与社会主义学说,批评资本家群体是“掠夺者”“剥削者”,并警告他们,如果固守“资本掠夺”,“那小的就是同盟罢工和息业,厉害一点就是俄国的榜样来了”。
在这场激烈的论争中,湖南女工近乎置身事外。妇女界代表张默君参观厚生纱厂后,称女工们“起居饮食,虽不如居家之适然,视彼江北苦工破屋不蔽风雨、薄粥不充饥肠者,固胜一筹矣”。
——改编自李国芳《一九二○年初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争议》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海厚生纱厂招募湖南女工一事引发的争议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答案】[参考答案]
评析: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人权,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国际上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影响到中国知识分子重新选择救亡图存的道路。因此,知识分子的批评建立在维护工人阶级合法权益基础上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社会进步。纱厂批评知识分子不知道中西发展水平差距和工人素质低,认为工人待遇比其他阶层要好。20世纪初,受到一战的影响和政府的支持以及提倡国货运动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地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企业的入侵。因此纱厂主的主张建立中西资本主义发展差距和劳动者素质基础上,纱厂主主张发展实业来救国。综上分析,知识分子的批评和纱厂主的主张都有一定合理性,而且资本主义经济也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当时湖南女工却置身事外,妇女届代表认为女工比起其他劳动者的待遇较好,因此,知识分子不能忽视工人的现实情况。同时,纱厂主对女工的剥削是确实存在的。那么,维护工人的眼前和长远利益和资本家的合法权益,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保障制度,既限制资本家的过渡剥削,又要切实有效地保护工人的合法权益。
知识分子批评女工工时太长,有害身体健康。批评女工工资过低、侵犯女工自由人权,批评资本家是剥削者和主张劳工神圣。结合所学从五四运动的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的角度分析背景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辛亥革命时期,章士钊曾写过一篇短评说,当下最时髦的名词是“共和”,最烂污的也是“共和”。军人放纵、学生顽劣都以自己实行“共和”作为辩护。因此章氏疾呼:“共和、共和,天下悉假汝之名以行。汝如能言,其速自白汝为何物?”这揭示出该时期( )
A.共和思想被普遍接受 B.思想启蒙任重道远
C.反对共和的势力猖獗 D.共和政体真正确立
B
2.下图是1932年上海综合性刊物《礼拜六》刊登的一则关于中国亚浦耳电器厂的广告。对该广告解读正确的是( )
A.电器产业成为民族工业主导
B.借鉴蒸汽时代科技成果
C.爱国运动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D.民族工业得到独立发展
C
稿定PPT
3.清末国人对文物流失所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传播西方文物观念,在各地成立文物保护场所,制定法律规章以禁止民众私售外人。但20世纪20年代后,国人开始极力反对外人的一切掠夺行为,包括外人在国内的非法考古以及贩卖文物等行为。这一变化反映出( )
A.文物主权意识的觉醒
B.考古技术的突飞猛进
C.文物保护措施的完善
D.传统文化地位的提升
A
4.据统计,洋面粉输入中国的最大量为1907年的441.43万担,到1915年变为17.74万担,1918年仅为0.46万担。国内面粉输出国外,则自1915 年至 1921年连续出超。这说明( )
A.实业救国思潮助推中国外贸扭亏为盈
B.近代面粉行业受到外国资本猛烈冲击
C.列强侵华战争加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
D.国际局势影响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
D
5.北京社稷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明清时期的皇家祭坛。北洋政府接管社稷坛后,决定将其改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公园。1914年10月,“社稷坛”改名为“中央公园”(即今天的中山公园),开始接待市民参观。这说明近代中国( )
A.政治革命推动市政建设完善
B.城市建设彰显时代进步
C.公民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
D.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
B
6.随着轮船招商局、仁和保险公司、上海织布局、上海机器造纸总局等股份企业的成立,股份交易也日渐兴旺。但由于缺乏统一的交易场所,各种弊端也日渐暴露。上述材料可用于探究上海( )
A.大型百货公司出现的背景
B.民用股份制企业创办的背景
C.股份制贸易公司兴起背景
D.平准股票公司诞生的背景
D
02
7.“民国初年,在我们这里,军权就是政权……为什么民国初年的军队不尽忠于民国,不拥护民国的宪法呢?……他们当兵原来不是要保卫国家,是要解决个人生计问题的。如不加以训练,他们不知道大忠,那就是忠于国家和忠于主义,只知道小忠,忠于给他们衣食的官长和忠于他们同乡或同族的领袖。”材料旨在说明( )
A.民国初年民族意识尚未完全觉醒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名存实亡
C.旧时代的忠君爱国思想根深蒂固
D.革命党与军阀的斗争日益白热化
A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发辫拖在人们身后,如绳索,如锁链,束缚身躯,桎梏自由,竟长达二百六十余年。从太平天国发出“人皆蓄发”的号召,再到清末“剪辫”风潮乍起,人们的斗争从未停止。直到辛亥革命军起,辫子才陆续革掉。“发辫之所由来,由于满洲之入中原”,“发辫之消除,亦与满洲而俱尽”。
——摘编自严昌洪《辛亥革命与移风易俗》
材料二 1922年10月,当时不少刚刚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纷纷倒闭。荣家企业基本上采取原有手工作坊的管理方式,企业在成本、产量、质量等方面都远赶不上外资纱厂。荣氏兄弟决心“力劝各厂整理革新”。他们任用一部分受过高等、中等专业技术教育,懂得管理的新人,并扩大他们的权力;根据科学管理的需要新建一批诸如“保全部”“考工部”“试验室”等新的管理部门。至于原来的工头,则调离岗位,逐步减少其权力,给予津贴自然淘汰。
——摘编自吴雪萱《荣家企业管理的改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发辫拖在人们身后”的时代背景,说明清末剪发辫逐渐成为风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20年代荣氏兄弟改革企业管理的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这些举措推出的历史背景。
【答案】(1)时代背景:清王朝在全国建立统治。
原因:发辫禁锢人身;剪发辫彰显反清思想;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的推动);西方文化的影响。
(2)举措:重用专业技术人员;设立符合科学管理的部门;淘汰旧管理者。
历史背景:一战以后,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侵略;西方工厂管理经验引入中国。(如答“军阀割据混战,政局动荡”“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也可以给分)
考点二
现代中国经济发展
02
知识点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时间 内容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银元之战”“米棉之战”、统购统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交通事业:1950年,中苏民用航空股份公司成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共八大确定经济建设方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掀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发生严重困难;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恢复发展;建设“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左”倾错误发展,“文化大革命”时期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
交通事业:1965年,北京地铁开工建设
1.(2023·福建卷)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2.(2023·江苏卷)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3.(2023·浙江卷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交通事业迅速发展。下列两幅图片所示相关成就是( )
A.我国在两极格局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建设成果
B.我国交通事业在“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重大成果
C.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激发广大人民自主创新的见证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结出的硕果
D
C
A
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建国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
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
根据材料“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到1980年,主要涉及中国中西部13个省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时空不符
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科技交流不能摆脱冷战影响
中国开展特色外交是手段而非主要因素
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
1964年底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1995年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知识点2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时间 内容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内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随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对外开放:1980年,设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我国还建立起一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保税区。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伟大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基础设施建设、自主研发、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三次转变?
①建国初,从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变。
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
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稿定PPT,海量素材持续更新,上千款模板选择总有一款适合你
02
【难点突破】世界主要经济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点3 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建国初期的精神风貌 模范作用与劳动光荣
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 小康社会:人均收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世界中上行列;老百姓有越来越多的文化获得感,文化产业持续发力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超过总人口一半社会保障: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制逐步建立起来。
1.(2023·福建卷)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兴起了一股读书热潮。随后,上海率先开展名为“振兴中华”的职工读书活动,并设立“职工读书奖”;在中共中央的肯定与号召下,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活动在各地风靡一时。这些做法旨在( )
A.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
C.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D.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
3.(2023·辽宁卷)1981年5月,沈阳市皇姑区3名女青年自谋职业,创办麦香村个体小吃部,铁西区也有青年开办个体钟表修理部。辽宁省及沈阳市主要领导走访了这些个体工商户,对他们给予肯定和鼓励。这反映了当时( )
A.思想观念得到解放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工业结构发生转变 D.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2.(2023·重庆卷)下图是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它突出反映了中国( )
A.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
B.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得以实现
C.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
D.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得到落实
读书热可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修养,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读书热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读书热潮并未开创对外开放的全新局面
读书热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制资本主义的精神污染,但不是其主要目的,读书热的主要目的是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A
材料未涉及其他产业的比较,不能得出“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有效实施”的结论
材料仅为1978—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第二产业产值增长数据,没有各地区经济发展的详细情况,不能得出“国内各区域协调发展”的结论
根据材料分析可知,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国市场化改革和工业化持续推进,未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等相关内容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是在1984年
材料没有涉及工业结构的变化
材料没有涉及其他行业与个体户信息,无法得知青年成为改革创新的主力军
A
4.(2023·海南卷)2018年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备了“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这一成就( )
A.表明我国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时期
B.体现了政治体制改革取得最新突破
C.说明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国企活力
D.验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效
6.(2023·全国乙卷)1981年,北京京剧团实行改革,职工工资只发70%,国家不再负担大部分福利;剧团演出费用自行解决,演出盈余留存公积金30%,上交剧院10%,其余根据“按劳分配”原则分红。经过试验,职工收入明显增加。上述改革反映出( )
A.非公有资本成为文化建设投资主体
B.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C.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
5.(2023·湖北卷)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历了15年漫长历程。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复关”申请,此后数年谈判没有实质性进展。1992年10月以后,前期谈判的核心问题才迎刃而解。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世界两极格局的瓦解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
D.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
C
D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启新时期
材料涉及的是经济体制改革而非政治体制改革
材料只强调中小企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不能看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
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并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复关”谈判的核心问题的解决并非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一直在进行
材料中的改革反映出新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激发职工积极性,未体现非公有资本投资文化建设
材料仅涉及职工工资、福利以及经费改革,不能说明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整体改制为企业
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从1964年到1975年,四川省初步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综合性比较高的工业制造系统,生产的产品从精密仪器到超大型、超重型的具有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上海,位居全国第二。这主要得益于( )
A.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实施
C.科学技术的显著进步
D.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
A
2.建国初期,我国在苏联及东欧国家的援助下实施建设了156项重大工程。“156项工程”项目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的洛阳、太原、武汉、株洲,西部地区的包头、西安、兰州、成都以及东北地区的哈尔滨、齐齐哈尔、吉林、长春、沈阳、抚顺等城市。这表明“156项工程”( )
A.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B.建立起我国独立的工业体系
C.完善了现代中国的工业布局
D.建成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C
稿定PPT
3.1959年,毛泽东指出,“我们建设现代化的工业、农业和文化教育已经干了十年,但是建设对于我们来说是新的事,没有经验”,“经济建设是科学,要老老实实学习”,“我们的第一个先生是苏联,但是美国也是我们的先生”。毛泽东意在强调( )
A.努力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B.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
C.现代化建设走苏联美国的道路
D.学习外国的经验改革经济体制
B
4.下图所示为1965—1975年中国内地工业产值变化情况。这反映了( )
A.三线建设促进了内地发展
B.农轻重的比例已渐趋平衡
C.国家经济重心已转向内地
D.西部大开发取得显著成效
A
5.如表为1956—1958年陕西西安供电区电价。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决心
B.西安地区电力基本普及
C.陕西省发电量增长有限
D.重工业耗电量逐渐降低
A
02
6.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这( )
A.推动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B.加速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到来
C.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
D.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C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认为:社会变革实际上就是指主要社会关系、生产关系的革命,在广义上它统指“关于社会制度方面的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革命”,而技术变革则是指“进行技术方面的由手工业生产到大规模现代化机器革命”,社会革命与技术革命并不是“两次革命”,“这两种革命是结合在一起的”。
——摘编自韩保江《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史》
材料二1981年汕头市的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到2003年下半年汕头有非公有制经济组织6.87万家,涉及农业、工业、商贸、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信息、旅游服务等行业1/2009年,全市民营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69.6%;私营企业出口总额比2003,年增长2.4倍,占全市出口比重的42.9%。全市形成了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8大优势产业集群,到2016年1月,现有民营经济单位16.9万家,占全市经济单位的97.7%。与此同时,拥有全国五分之四的玩具上市企业,现有“新三板”挂牌企业均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非常活跃。
——摘编自杨玉民《改革开放40年汕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将“两种革命结合在一起的”的做法,并简析“两种革命”实施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捂出1981年以来汕头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从改革开放政策的角度,分析“黄金时代”出现并不断发展的原因。
【答案】(1)做法: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并举。
历史意义:开始改变新中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2)表现:数量庞大;经营领域广泛;在国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原因:毗邻经济特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7.1982年至1984年,党中央连续发出3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推向全国。1982年宪法规定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体制,逐渐过渡到“乡政村治”的新模式。这一变化( )
A.表明农村经济和政治改革相互促进
B.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有利于更好地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D.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考点三
中共土地政策
02
知识点 中共土地政策
1、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变化
核心提炼·真题研析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革命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巩固了红色政权。
全面抗战时期 停止没收地主土地,改为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这一政策,减轻了农民负担,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团结了地主中的开明分子,为全民族抗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解放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在进行土地改革时,中国共产党执行的总路线是依靠贫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三大改造时期 1953~1956年,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运动,为工业化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提供了条件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公有化程度,违背了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是引发三年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1961年,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好转。
改革开放初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提供了条件。
21世纪初 农村改革废除农业税,允许农民土地适当流转,延长土地承包权等,有利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农业的集约化生产。
02
2、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借鉴与创新
借鉴 创新
经济制度建立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逐步消灭私有制 将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首创公私合营的模式
工业化建设 开展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 正确处理好重工业与农业、轻工业的关系,关注民生问题
经济结构与体制 变多种所有制为单一的公有制,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注意克服苏联模式过度集中的缺点,注意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02
1.(2023·湖南卷)下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2.(2023·福建卷)下表为1952年、1978年我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指标。农业的这种巨大变化主要反映了( )
A.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
B.农业合作社的发展
C.国家重农政策的贯彻
D.工业对农业的反哺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变革的是土地的使用权,非所有权
当时我国并未实现农业机械化
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在2020年
C
类别 年份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马力) 机械耕种面积(万公顷) 机电灌溉面积(万公顷) 化肥施用量(万吨) 农业用电量(亿度)
1952年 25 13.6 31.7 7.8 0.5
1978年 15975 4067 2489.5 884 253.1
1956年底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基本形成,与材料时间不符。仅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不能断定经济体制情况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建国初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后,农业生产合作社成为人民公社的生产队,故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不能解释材料所述农业变化
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期间,国家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且重视农业说法笼统,不能说明农业机械化的具体和主要原因
D
02
3.(2023·全国甲卷)【历史—选修3:20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加快向中国东北移民的步伐,在伪满初即制订了所谓“屯田兵”移民和一般“农业移民”的侵略方针。为实现移民侵略,日本政府对本国人民进行欺诈性宣传。日本移民主要配置在沿苏边境一带,山林边缘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和交通的中心地区,日本侵略者认为“选定和取得农耕地,与满洲日农移民成败的关系极大”。1936年,日本政府正式通过了庞大的移民计划,并列为“七大国策”之一。为此,日本和伪满洲国都强化了有关移民机构。截至1944年底,日本移民侵占土地相当于当时东北耕地总面积的1/10,到1945年战败投降为止,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移民达10.6万户31.8万人。
——摘编自孔经纬《一九三一至一九四五年间日本帝国主义移民我国东北的侵略活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向中国东北移民的主要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移民中国东北的后果。
【答案】(1)[参考答案]方式:制定侵略方针;欺诈性宣传;政府主导;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强化移民机构等。
(2)[参考答案]后果:使我国东北的农业生产围绕着日本帝国主义利益进行,是“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殖民主义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他们对东北地区的农业物资和人力资源进行野蛮掠夺,使之成为日本进行侵略战争的经济后方;使得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殖民地化;严重地破坏了东北地区的农业经济等。
制定侵略方针
欺诈性宣传
政府主导
有目的向重点地区移民
强化移民机构
02
题型特训·命题预测
1.实施减租减息后,晋冀鲁豫边区的榆社县,1941年增产1696.4石,兴修水利变旱田为水田2020亩,增产1520石,这主要表明减租减息政策( )
A.解放了边区的生产力 B.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优化了农村经济结构 D.打破了敌人的经济封锁
2.1925年1月,中国共产党在《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1931年,中共通过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申明,祠堂庙宇及其他公共土地必须无条件地交给农民,但“须取得农民自愿的赞助,以不妨碍他们宗教感情为原则”。中国共产党的这些政策( )
A.有效推动了国民革命的深入发展 B.配合了农村土地革命的具体实践
C.表明政权建设成为中共工作重心 D.旨在增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力量
D
A
稿定PPT
3.1935年12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关于改变对富农政策的命令:(甲)富农之土地,除以封建性之高度佃租出租于佃农者,应以地主论而全部没收之外,其余富农自耕及雇人经营之土地,不论其土地之好坏,均一概不在没收之列。(乙)富农之动产及牲畜耕具,除以封建性之高利贷出借以剥夺农民者外,均不应没收。(丙)除统一累进税外,禁止地方政府对于富农之征发及特殊税捐。(丁)富农在不违反苏维埃法律时,各级政府应保障其经营工商业及雇用劳动之自由等。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粉碎国民党对根据地的“围
B.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C.巩固新生的中华苏维埃政权
D.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B
4.下面为1931—1932年鄂豫皖苏区人口总数及红军战士人数表。据表可知( )
A.中共土地政策适应形势发展
B.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有所缓和
C.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确立
D.国共两党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A
5.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可用“承包”一词来概括:农村搞土地承包,城市搞企业承包,政府搞财政承包。如政府财政承包是指某地以某一年的财政收入为基数,然后设定一个固定的年收入增长率,超过年增长率的增收部分都归地方,没超过的部分地方和中央五五分成。这样的规定( )
A.体现转型时期的时代特征
B.导致中央财政收入占比逐年提高
C.有利于激发企业生产活力
D.是计划经济在财税政策上的体现
A
时间 苏区人口总数 苏区红军战士人数
1931年4月 250万人 正规军2万人
1932年6月 350万人 正规军4.5万人,地方武装20余万人
02
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中央曾就土地政策作出指示:坚决拥护群众“在反奸清算、减租减息斗争中,直接从地主手中获得土地,实现耕者有其田”。作出这一指示的时间是
A.国民革命时期B.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C.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D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中共中央工委在西柏坡召开全国土地会议,总结土地改革运动的经验,通过《中国土地法大纲》。这是一场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变动,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国民党政府财政严重入不敷出的状况,由于内战军费的激增和豪门资本恣意中饱,本来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货币飞速贬值,物价如脱缰野马般猛涨,米价在一九四八年二月突破每石三百万元,到七月就突破三千万元。蒋介石叹道:“经济危险至此,比军事更足忧虑。”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从一九五六年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到一九六五年完成经济调整工作,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十年的艰难探索……大中型的水利建设施工项目达二百九十多项,除用于治理淮河外,还用于治理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等。机耕面积在耕地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二点四上升到百分之十五。机灌面积在灌溉总面积中的比重由百分之四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四点五。这十年,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六十年代中期的中国,已经不再是一九四九时的中国那样,从而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重要准备。
——摘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阐释《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大革命”。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56年至1965年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上跨出了前所未有的一大步”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扼要说明这十年的成就为日后的改革开放做了哪些方面的“重要准备”。
【答案】(1)废除了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制度;使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答出3点即可)
(2)表现:水利设施的大量兴建;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推广。(答出2点即可)
说明: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准备。(答出3点即可)
7.中国共产党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发、改造秧歌戏,工农兵成了舞台的主角,戏中恶徒是日本兵、汉奸及其他妨害政治经济进步的反社会分子,英雄是八路军、民兵和模范工作者等。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凝聚团结抗战的力量
B.配合减租减息土地政策
C.提升军民的文化水平
D.打击根据地的恶霸势力
A
感谢观看
THANK YOU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