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实验中学集体备课课件实验中学历史教研组学习世界史的要求:1、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
2、注意联系时事来学习
3、注意与中国史之间的联系第19课 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
1.了解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促使两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2.掌握这两场改革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影响。教学重点:
1、俄国1861年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2、日本明治维新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一是在教材内容比较简约的情况下,教师如何通过精心设计和引导,使学生感知这两次改革促使俄国和日本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成为本国历史上重大的转折点。
二是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教会学生全面、正确地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已有哪些国家建立并巩固了资产阶级政权?这些国家在完成历史转折的过程中,采用的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点吗?
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教学过程●课文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划上记号。进一步参考沙皇俄国的建立
俄国是斯拉夫人建立的国家,
出现在9世纪,近代沙皇俄国是在
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6世纪,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
皇,莫斯科公国由此成为沙皇俄国。
(简称沙俄))探究一:俄国废除农奴制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情况如何?农奴制怎样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改革方案的主要规定怎样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1)俄国资本主义工业有了初步发展,但与其他主要资本主文国家相比,还非常落后。(2)农奴制的严重阻碍表现在:一是农奴没有自由,使资本主义工业缺乏大量自由劳动力;二是在沉重的封建剥削下,农奴无力购买工业品,影响国内市场的扩大。地主在毒打农奴1861年俄国改革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农奴没有人身自由——生产效率极低工厂主(资本家)的烦恼最近有些烦,工厂里人手总是不够;产品销售也不如意,农奴太穷了,他们买不起……唉,都是那讨厌的农奴制.
1861年俄国改革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农奴生活水平低下——市场难以扩大克里米亚战争1861年俄国改革对外——克里米亚战争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朽性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Crimean War 1853-1856 农奴制危机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 经济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上——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农奴暴动频繁。对外——与英法在争夺巴儿干半岛的克里米亚战争
中惨败,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的腐朽性。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 当时的诗人图特切夫形容: “现在脚底下已经没有先前那样牢固而不可动摇的土壤了……有朝一日,醒来一看,自己已处在远离海岸的冰块上。”亚历山大二世1818-18811861年俄国改革 “请诸位相信,凡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一一地做到了。”沙皇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度”
1861年俄国改革1861年签署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1861年俄国改革请思考:1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进步性是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局限性是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
在西方殖民者坚船利炮的胁迫下,遭遇了巨大的生
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图新、
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
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的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
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帝国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
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
----《大国崛起》探究二 :日本明治维新19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是怎样的?
日本是闭关锁国的落后封建国家,幕府是封建势力的总代表。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日本明治维新幕府统治危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导人框内容,观察《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插图和《明治维新前的日本》地图 美国舰队登陆日本1853年日本明治维新外国势力渗透,激化了日本国内矛盾日本明治维新佩里会见幕府高官幕府次年与美国签订了《日美神奈川条约》 外国势力渗透,激化了日本国内矛盾德
川
庆
喜日本明治维新倒幕运动1867-1868年,部分中下级武士在明治天皇的支持下,发动了武装倒幕运动,推翻了幕府的反动统治,政权回到明治天皇手中。明治天皇名睦仁,1867 年继承王位, 1868 年以《易经》中“圣人向明而治”,改年号为明治元年。推翻德川幕府统治后,实行一系列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明治天皇日本明治维新明治维新的内容与影响 内容: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经济方面,废除土地买卖禁令,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自由,实为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还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向西方学习,发展教育等 。
影响:①这次改革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②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③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④但这次改革并不彻底,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⑤日本强大起来了,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明治初期的小学日本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相同点:(1)所处时代相同:(2)性质相同:(3)结果相同(进步性):(4)局限性:都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通过改革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对俄国、日本改革的认识?
日本明治维新给我们的启示?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日本名族具有发愤图强、吃苦耐劳的品质,善于学习外国的先进思想和文化,善于结合本民族十几家以改革和创新,是使日本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这点值得我们学习。社会的进步离不开改革,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社会进步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十九世纪的俄国、日本都是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很快富强起来,走上扩张道路,改革在其富强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两国历史上的转折点。
●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学生用书“当堂练习”部分。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
●教学反思亚历山大二世和农奴制改革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818—1881,1855年继位,继位之时,正值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国力急剧下降之际,当时,俄国国际地位下降,国内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为了摆脱国内矛盾,提高俄国的国际地位,亚历山大二世迫切需要缓和国内矛盾,发展生产力。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经过多方考虑后宣布废除农奴制,使大批农奴得到解放,有利于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久,他又在俄国社会经济各个方面实施了一系列资产阶级改革。例如,实行地方自治局、市杜马、司法、军事的改革。这些改革标志着俄国从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的转变。由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满足农民的要求,反而由于农奴制改革加重了地主对农民的盘剥,引起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在此期间,俄国统治下的波兰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1863~1864年),亚历山大二世派兵进行了残酷镇压。他还加强对外扩张活动,不仅在高加索、巴尔干等地占领了大片土地,还侵略亚洲广大地区,特别是侵占了中国的大片领土。由于亚历山大对国内反对派的严厉镇压,遭到了反对派的激烈反对,1881年3月,他在首都彼得堡被炸死。
1861年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国内阶级矛盾激烈,废除农奴制已势在必行。但对于废除的方式,存在着革命和改良两种可能。为了阻止革命的发生,1861年2月19日(公历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度的特别宣言。主要内容有:1.宣布农民有人身自由,包括有权离开土地,有权拥有财产,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立约等活动。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民结婚,也不能干涉农民的家庭生活。但在农民和地主订立赎地契约之前,农民对地主还负有“临时义务”,还须继续受地主的奴役和支配。2.农民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农民必须先付赎金的1/5至1/4,其余由政府从国库拨款付给地主,农民在以后49年内,每年附加利息以“赎地费”的形式偿还国家。但授与农民的份地,在法律上仍是地主的财产,农民只有“永久使用”权。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1861年改革实际上是一次对农民的大掠夺。
农民在改革中分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五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交付了二十亿卢布赎金。农民虽然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分得的土地的面积比改革前减少了,质量也更坏了。因为地主趁机把最好的土地割走,把最坏的土地留给农民。在肥沃的黑土地带,地主平均割去农民使用土地的1/4,在全国,地主把农民原先使用土地的1/5割去。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共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改革以后,全俄每个农民平均分得3.4俄亩的土地。由于土地减少,农民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在受奴役的条件下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在“工役制”或“对分制”的形式下,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这些剥削方式都是农奴制的残余。
锁国政策
从1633年2月起至1639年7月,德川幕府连续五次颁布所谓“锁国令”,最终确立了“锁国体制”。这五次“锁国令”的主要内容是:(1)禁止日本船出海和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偷渡者处以死刑;(2)取缔天主教传教,对潜入日本者予以告发和逮捕,以防天主教在日本蔓延;(3)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禁止天主教和实行贸易统制是锁国的两项主要内容,禁止日本船只及日本人出国是为此而采取的必要措施。日本实行锁国后,被准许继续同日本保持贸易关系的,只剩下荷兰、朝鲜及中国的海商。从此,日本成为一个闭关自守的国家,同外部世界自我隔绝起来,在国际上几乎陷于完全孤立的状态。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幕府的统治,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日本实行锁国政策,制止了西南大名利用海外贸易增强割据实力的倾向,巩固了德川幕府在全国的统治地位。
其次,全面禁止日本商人出海进行贸易,切断了国内商业资本与海外市场的直接联系,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小农经济免受冲击,以维护封建的剥削制度。
再次,在日本的历史上,被压迫的群众曾以宗教为旗帜进行过武装暴动,由此可根除宗教在日本农民中的影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德川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从其主观动机来说,无疑为了防范西方殖民主义势力的渗透、维护日本的国家独立,从客观的效果来看,在一定的时期内也确实起到了预期的作用。但从长远看,这种政策只能延缓民族危机的来临,而其最终的结果必然酿成更为严重的危机。因为,(1)在日本实行锁国的200多年间,西方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资产阶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再到工业革命的开展,使西方国家的实力增强;而日本由于实行锁国政策,贸易停滞,使国内经济几乎与世界市场隔绝,严重地影响了新的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延缓了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同时与外国交流终止,使江户时期的日本文化失掉了开阔与雄伟的精神。这就使本来已经落后的日本,进一步被资本主义的西方抛在后面。(2)锁国政策巩固了幕藩封建体制,当这一体制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障碍时,锁国政策的反动作用也就更加明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