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3张PPT。实验中学集体备课课件实验中学历史教研组学习世界史的要求:1、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
2、注意联系时事来学习
3、注意与中国史之间的联系第23课 世界的文化杰作
(1)使学生了解世界近代史上音乐、文学和美术方面的成就,重点掌握贝多芬和他的《英雄交响曲》;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梵高和他的代表作《向日葵》。
(2)通过对三个著名代表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的探究学习及其作品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它反映了世界近代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和文学艺术作品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列夫·托尔斯泰及其代表作品;梵高和《向日葵》。
教学难点:
贝多芬和《英雄交响曲》。 1.利用多媒体播放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谈谈贝多芬音乐的创作特色,为学习新课做好铺垫。
2.欣赏多媒体出示的梵高大量名画,随多媒体学习梵高著名的代表作《向日葵》及梵高的身世。并用多媒体出示梵高的一段话:“相信我吧,在艺术问题上,下面这句话是实在的:老老实实是最好的办法,宁肯不厌其烦地严肃钻研,而不要投机取巧、哗众取宠”。谈谈梵高的创作特色。
3.分析近代社会文化建立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文学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那么我们想了解这一时期的艺术家和文人巨匠吗?让我们一起探究学习世界的文化杰作。创设情景 激情导入教学过程●课文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探究一 :著名音乐家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
你从中学到了贝多芬的哪些优秀品质?
挫折困难可以磨炼人的意志,困境可以使人振奋,学习贝多芬勇于向命运挑战,不向困难低头的优秀品质 。播放《英雄交响曲》欣赏乐曲,感受作品的强烈震撼力,认识贝多芬的作品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永恒的生命力 。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内容,认识《英雄交响曲》的来历及贝多芬为人正直,爱憎分明的高贵品质。探究二 :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代表。
1828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贵族庄园雅斯纳斯·波良纳。
1844年求学于喀山大学,三年后退学回家经营庄园。
1852年从军高加索,同年发表处女作《童年》(与后来发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传体三部曲),开始文学活动。
1856年发表《塞瓦斯托波尔故事》,开创了俄国文学描写战争的现实主义传统,为作者赢得了名声。托尔斯泰的主要创作活动,是在从1861年农奴制改革到1905年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进行的,这正是俄国社会大变动时期。
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诗性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
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体现他晚年的思想和艺术特征的长篇小说《复活》。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描写拿破仑入侵时期,俄罗斯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全书以包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家庭生活的无数画面,描绘了559个人物,上至皇帝、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反映了各阶级、各阶层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哲学和道德问题。小说成功地把大规模的战争场面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描绘了19世纪最初20年纵横俄国城乡的广阔画面。在小说中人民被描写成决定俄国命运的伟大力量,但他又认为历史事件都是命定的,表现了宿命论思想。《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简介
作于1875—1877年。主人翁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上流社会的贵妇人,住在彼得堡。她的丈夫卡列宁比她大20岁,是一位宫廷高官。由于丈夫整天忙于公务,安娜每天只有同儿子在一起打发时间。由于家庭不和,安娜来到莫斯科,在车站,她遇到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渥伦斯基立即被安娜的美貌吸引住了,开始追安娜。在渥伦斯基的猛烈进攻下,安娜坠入爱河,还跟渥伦斯基有了孩子。安娜未经丈夫同意便和他离婚,然后同渥伦斯基去欧洲旅游。三个月后,他们回到了俄国。安娜去见和卡列宁生的儿子谢辽沙,险些与卡列宁相遇。安娜和渥伦斯基回国后,住在莫斯科。上层社会的社交界不欢迎她,由于卡列宁的拒绝,她又无法正式离婚。她的朋友很少,于是怀疑渥伦斯基对自己的爱情,但渥伦斯基不理解。有一天,渥伦斯基没有及时回来,她去车站接渥伦斯基,等了好长时间也没等到渥伦斯基,她感到非常绝望,跳下月台,自杀身亡。这部小说的另一根线索是安娜的娘家嫂子杜丽和杜丽的妹妹吉提,吉提本来是渥伦斯基的恋人,后来,她和哥哥的同学列文结婚了。结婚后,列文一度觉得生活并不像想像得那样幸福,后来他从上帝那里找到了幸福,他认为既然人是为上帝而活着,那么生活就有了善的意义。《复活》《复活》简介
作于1889—1899年。主人翁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克拉斯诺贝尔斯克地方议会的议员,也是地方法院的陪审员。有一次,他在审理一起毒害人命案时,发现了一名年轻美貌的妓女流宝芙。他认出了这个流宝芙实际上是多年前他在姑妈家认识的一个养女玛丝洛娃,当时大家叫她卡秋霞。聂赫留朵夫曾经爱过她,后来又玷污过她。法庭判处玛丝洛娃流放西伯利亚做四年苦役。玛丝洛娃听到判决后呼喊自己没罪。聂赫留朵夫心中有愧,决定帮助她上诉。他回忆过去与玛丝洛娃在一起的时光,非常愧恨自己过去对她的抛弃,觉得如果必要的话,情愿跟她结婚。他去探望玛丝洛娃,玛丝洛娃告诉他自己怀孕后,得知聂赫留朵夫路过当地不下火车时,去火车站去找,一节一节车厢地找,见到了在车厢里喝酒的聂赫留朵夫,她拍打车窗,但没有反映。她觉得自己受骗了,从此不再相信男人,而只是利用男人。聂赫留朵夫决定同玛丝洛娃结婚,只有这样,才能使她免除徒刑。但玛丝洛娃不同意。聂赫留朵夫一方面把自己土地以极低的租金租给农民,然后又把租金散发给农民。之后,他来到彼得堡全力为玛丝洛娃上诉,但遭到亲友的白眼。上诉没有成功,在炎热的七月,他同玛丝洛娃一道前往西伯利亚流放。他设法把玛丝洛娃调到了政治犯的队伍里,在这里,玛丝洛娃感到自己受到了公正的待遇,性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这里,一个名为西蒙松的政治犯爱上了玛丝洛娃,在爱的感召下,玛丝洛娃复活了原来纯洁、明朗的天性。西蒙松和玛丝洛娃还准备结婚,聂赫留朵夫虽然有些失望,但也为玛丝洛娃找到自己的幸福而感到高兴。然而,聂赫留朵夫对这几个月来的耳闻目睹感到苦恼,他觉得自己没有办法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种种罪恶,后来,他在《圣经》中找到了答案:人不但不可恨仇敌,而要爱仇敌。探究三 :美术名家 梵高 《向日葵》 梵高的绘画作品《向日葵》有什么艺术价值? 梵高是一位生活在法国的荷兰画家,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坎坷的人生经历,因此,他的艺术语言既有奔放而热烈的狂躁情绪,也有孤独和抑郁的悲剧意识。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如被世人熟知的《向日葵》就具有这种艺术特征。作品以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画家内心中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那一块块炽热的色彩,不仅融集着自然的光彩,而且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富有生气的活力,他用色彩来揭示人的精神,来表现人的生命。 文艺作品来源于社会现实,请你列出一部你喜欢的文学作品或艺术佳作,分析它是如何反映社会现实的?
《红楼梦》通过贾宝玉一家由兴盛到衰败的史实,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由盛到衰的历史现实。
《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反映了我国人民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豪情满怀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历史事实。 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托尔斯泰、贝多芬、梵高作为世界级的文化领域著名的作家、音乐家、画家,他们的作品,成为全人类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感悟: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这些著名代表人物能够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观察社会生活,自强不息,将个人命运与祖国命运联系在一起。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从而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中国山水画欣赏●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学生用书“当堂练习”部分。
●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
●教学反思贝多芬和梵高
贝多芬
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声,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伟大音乐家。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祖父是当地宫廷合唱团和管弦乐团的团长,父亲则是合唱团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亲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贫困。后来,贝多芬在11岁时就不得不离开了学校,18岁就开始养家糊口。贝多芬自幼就表现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尤其是在钢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进入波恩歌剧团当上了一名钢琴演奏员。1787年,他来到当时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向莫扎特学习。但是,因为母亲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丧,学习了两个月就离开了。1792年以后,他在维也纳定居下来,在这里,他曾经向海顿等人学习作曲。1795年,他在维也纳举行了他的个人钢琴公演。1800年,他又举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会,演奏了海顿、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举成名。1802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以致1809年以后最终失聪,从此,他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来作曲。失聪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杀,但他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耳聋带来的巨大困难,创作了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如《第三(英雄)交响曲》《第五(命运)交响曲》《第九(合唱)交响曲》《月光奏鸣曲》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维也纳上台指挥演出,演出结束时,观众报以暴风骤雨般的掌声,但他却全然不知,直到几位现场演员扶他转身面向观众时才知道。贝多芬崇尚法国大革命带来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热情关注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在他的音乐中他试图证明一个观点,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语言文字传达一种人生哲学。同时,他在音乐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开拓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围,例如他在《第九交响曲》中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把声乐和器乐结合起来,让人耳目一新。
梵高
1853—1890,又译凡高,19世纪荷兰著名画家,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的代表人物,与高更和塞尚齐名。出生于荷兰的津德尔特。16岁就开始自谋生路,先是在一家法国著名的跨国艺术公司当职员。后来,因为失恋和热衷于宗教,不再经商,到矿区传教。可是他的口才又不好,不适合传教。转而学画画。他的画主要以下层人民的生活为内容,如1885年他以贫苦农民的生活为题材,创作了《食土豆者》。1886年,他来到当时的西方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等画家,开始受到印象主义画派的影响。这期间,他的画没有什么影响,曾经在巴黎下层阶级的咖啡馆和饭馆展出过自己的作品。不久,他来到法国的南部,这里濒临大海,阳光灿烂,他的心情变得好起来。在1888年春天到1889年夏天这段时间里,他一直住在阿尔勒。在这里,他决定自由地运用色彩,用夸张的手法,更有力地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后来的传世名作,如《向日葵》、《椅子和烟斗》、《咖啡馆夜市》等。教材中选用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这幅画高91厘米,宽72厘米,作于1888年的夏天。从这幅画中,我们不难发现画家用笔的粗厚有力,色彩对比单纯强烈,给人一种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观者无不心灵震颤,激情喷薄。在梵高的笔下,向日葵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但是,梵高的精神在这期间一度失常,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不得不进入精神病院休养。后来一直时好时坏。1890年7月27日,他的精神病发作,在法国瓦兹河畔的欧韦自杀。两天后,不治而亡。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剧意识、强烈的个性和在形式上的独特追求,远远走在时代的前面。梵高的作品在他在世时,不为社会承认,他在世时只卖出过一幅作品,这就是1890年在布鲁塞尔一个展览会上出售的《红色的葡萄园》。20世纪以后,梵高作品的价值越来越为人们认识。1987年,日本安田火灾海上保险公司以2250英镑的价格买下了《向日葵》,创下了当时世界油画价格之最。
世界美术的流派
新古典主义美术
18世纪下叶兴起、至19世纪初走向成熟的古典主义,是旧古典主义积极因素的升华,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的古典主义。
新古典主义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思想内容上,提倡重大庄严的题材,主张表现纯洁静穆的内容。(2)艺术表现上,强调艺术形式的完整严谨,强调法则与理念,而不太强调感情与表现。(3)美术技巧上,强调素描的严格,注重以线造型,对色彩的作用及其气氛的创造不甚重视。
古典主义绘画对法国大革命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当斗争形势复杂化、大革命走向低潮,这种往后看的历史道德观便显露出它保守的一面,失去了它原有的积极作用,仅留有崇尚古典题材和严谨形式的外壳。即使如此,古典主义的某些原则对促进西方美术走向第三次高峰的繁荣,仍然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18世纪末初步形成,并成为19世纪最早的一个大画派。为古典主义美术作出特殊贡献的是达维特与安格尔。
浪漫主义美术
浪漫主义,一般是指18~19世纪欧洲一些国家所产生的思想和艺术的运动,它反映在艺术的各个领域:德国是诗和音乐;英国是诗、小说和风景画;法国是绘画和雕刻。浪漫主义思潮产生于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以肯定、颂扬人的精神价值,争取个性解放和人权为思想原则。在绘画上主张有个性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构图变化丰富,色彩对比强烈,笔触奔放流畅,使画面具有强烈的感彩,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它反对纯理性和抽象表现,强调具体的、具有特征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反对类型化和一般化,主张表现个性化,描绘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状态;反对用古代艺术法则来束缚艺术创作,主张自由奔放热情的主观描绘,使艺术家的感情在创作中得到充分的传达;反对刻板的雕刻般造型和过分强调素描为主要表现手段,竭力强调光和色彩的强烈对比上的饱和色调,以动荡的构图、奔放而流畅的笔触,有时以比喻或象征的手法塑造艺术形象,借以抒发画家的社会理想和美学理想。
现实主义美术
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美术逐渐失去了生命活力,现实主义美术逐渐成为文艺舞台的主角;它既反对僵化了的古典主义,也反对粉饰现实、追求抽象理想的浪漫主义;它主张艺术应该从实际出发,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十九世纪法国绘画中的现实主义,可以追溯到十六、十七世纪的卡拉瓦乔和荷兰画家们。十八世纪的夏尔丹,也是这一派别的先驱。到十九世纪,在古典主义的代表人物大卫和浪漫主义的领袖德拉克罗瓦的创作中,也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然而作为一个艺术运动,它在十九世纪中期前后才逐渐形成,并在理论上得到了肯定。生活为主要任务。现实主义画家和他们的拥护者,一切强调现实,对粉饰现实的虚假进行了斗争。如库尔贝的《浴女》及其他一些作品,他所选用的模特完全体现了另一种美学概念,树立了另一种美的标准。
库尔贝是人们公认的现实主义的领袖。他在1855年曾发表过著名的《现实主义宣言》,声称“要像我所见到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创造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的”。他公开主张艺术要描写当代现实生活,对艺术中陈腐的题材和清规戒律进行了挑战。库尔贝意志坚强,不屈不挠,坚持现实主义创作的信念,他曾骄傲地宣称:“现实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民主的艺术。”库尔贝把自己的创作活动和法国的革命运动联系在一起,是一位有很大影响和成就的艺术家。现实主义艺术家们的创作,扩大了艺术作品题材和体裁的范围,把历来不屑一顾的劳动者,在艺术创作中给予一定的地位。在表现技巧上也得到了提高,特别在风景画中对光线和空间感的表达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探索。19世纪的现实主义运动,是法国文艺史上光辉的篇章,同时它对19世纪欧洲各国的文艺运动,也有深远的影响,开辟了民主艺术的新阶段。
印象画派
克劳德·莫奈(1840—1926),印象画派的开拓者,1874年,莫奈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画家举行了一次画展,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画的是透过晨雾看到的港湾景色。当时一个名为勒罗的批评家讥讽这一派艺术家为“印象主义者”。1877年,莫奈等画家举行第三次画展时,开始自称印象主义者。从此以后,印象主义和印象主义者之名就一直沿用下来。印象画派出现。直到一个世纪后,法国批评家加米尔·莫克莱在其《印象主义》一书中才对19世纪末期法国印象主义画派有比较全面的评价:“过去了一个世纪,我们现在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些画当时会激起那样一场嘲笑和愤慨的风波。我们不难认为这种外观速写化跟轻率从事风马牛不相及,而是伟大艺术智慧的结晶。”印象画派认为: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都不是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颜色是纯粹的幻想,颜色的唯一来源是日光,日光笼罩万物,使它们时刻呈现出新的颜色。人们无法确切知道现实和非现实的界限何在,人们在感知自然的视觉印象中可以区别两个概念——形和色,这两个概念不可分。人们只是人为地区别素描和色彩,而在自然界中它们是分不开的。光显示着形,它穿透繁密的树叶,戏耍于岩石的表面,贯穿着深远的气层,赋予它们以种种颜色。光一消失,形和色就随之不见。人们只能看见颜色,一切物体都有颜色,可以根据不同表面的不同颜色区别物体的形,即这些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根据或暗或明的颜色,即绘画中所说的关系作用,能够获得距离、透视和体积的概念。关键就是使眼睛可以区别物体距离的明暗强弱程度。绘画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的模仿,而只是在仅仅拥有三度空间中的两度空间这一前提下有条件地表现自然,所以关系作用就成为在平面上表现深度感的唯一手段。因此,是颜色产生素描,形和色是互相依存的两种幻觉。物体没有自己独有的颜色,有的只是光在它的表面的不同速度的颤动。没有色就没有形,没有形就没有色。光谱的各种颜色在我们所看见的一切物体上重新组合。七种基本颜色,以各种不同的分量进行一定的组合,产生其他颜色。莫奈正是运用了作为印象主义技法的基本原理的色彩分解论,形成了他自己的手法。它以一个主题(如一个最亮的点)为基础,然后在画布上不断发展这一主题的各种变奏。因此,以莫奈为代表的印象派的油画,由于这种探求而具有一种完全独特的面貌,阴影是用蓝、粉、绿各种色点拼凑起来的,没有一点单色和黑色,放眼看去一片色彩闪烁。实际上,印象派的这种“点彩法”不是当时被人们认为的那样乱涂一气,而是极难的画技,它并非轻而易举,不比素描容易,只有像莫奈等这样惊人的妙手,才会让人觉得他们的艺术是精益求精的,这种技法画的画,是不容许改来改去的。1874~1886年间,印象主义画展共举办了八次。虽然第一、二次画展时,受到了舆论界的猛烈批评。但到举行第三次画展时,印象主义已成为社会上具有很大影响的艺术流派了。稍后,法国出现了所谓的“新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画家主张采用光学原理将纯粹的色彩用小点块的方法,彼此相邻近地排列在画布上,以求得比在画板上进行色调混合的更高明亮度。19世纪80年代以后,法国出现了一群画家,他们主张重新重视美术中形成的观念和强调作者主观的重要性,他们强调艺术形象要异于客观物象,要渗透作者的主观感情和情绪,这些画家被称作“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有塞尚、凡高和高更。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画派。如:野兽派是本世纪初出现最早的一个现代主义画派。1905年,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马蒂斯(1869—1954)等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规,被评论家称为“野兽般的艺术”,野兽派由此而得名,马蒂斯成为野兽派的著名代表。与野兽派几乎同时出现的表现主义画派,表现主义画派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惶恐心情,以扭曲、粗糙的线条和具有强烈刺激的色彩,发泄内心的愤慨和苦闷。1907年在法国艺术界出现的立体派,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它主张把一切形象解体成最简单的几何形块,按画家的意愿组合起来。这一派的杰出代表就是出生在西班牙拉加后定居巴黎的毕加索。“达达派”用怪诞、抽象、符号式的东西取代传统艺术,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画面上组成他们的作品,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作为“喷泉”展品搬上展览会。现代美术流派众多,多姿多彩,但它们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技法上,它们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色彩配置随意,点线紊乱,缺乏透视可谓它们共有的特点。在创作主旨上,它们都主张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可以说,现代美术艺术再现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精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