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醉翁亭记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3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16 10:36: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7张PPT。醉翁亭记 欧阳修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画荻教子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作者简介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江西吉水人。他4岁丧父,母郑氏教他识字读书,10岁能作诗赋,21岁中进士,其后任监察御史。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他大力提倡古文,主张文章要“明道”“致用”,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于他的门下。著有《欧阳文忠公集》。他的散文大都内容充实,气势旺盛,具有平实自然、流畅婉转的艺术风格。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背景链接 《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欧阳修是从庆历五年被贬官到滁州来的。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物阜民丰,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悲伤又有一份欢喜。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字词梳理环滁(chú)
林壑(hè)尤(yóu)美
琅琊(láng yá)也
水声潺(chán)潺
饮少辄(zhé)醉
若夫(fú)
林霏(fēi)开
岩穴(xué)暝(míng)
晦(huì)明变化
伛(yǔ)偻(lǚ)提携(xié)
酒洌(liè)
山肴(yáo)野蔌(sù)
宴酣(hān)之乐
射者中(zhòng)
弈(yì)者胜
觥(gōng)筹(chóu)交错
颓(tuí)然
树林阴翳(yì)翻译课文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茂盛的样子靠近环绕全、都 走 山势回环,路转弯幽深秀丽拟声词,形容水声 特别各个树林沿着山路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水)从两峰之间飞泻下来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环滁皆山也。
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其西南诸峰,林 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它西南方向的许多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山 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泻出来的,是酿泉。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 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自称,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题名,命名就兴趣、情趣建造 取号称为于,介词 领略 寄托 欣赏山水的乐趣欣赏山水的乐趣,领略在心里,寄托在酒中。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 曰醉翁也。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酒中,而在于秀丽的山水之间。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课文分析:研读第一自然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写景)概述滁州的地理特征 ______的西南诸峰________的琅琊山_________的酿泉_______的醉翁亭空间顺序:由远而近 由面到点层层推进写出醉翁亭的目的:让读者了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并通过层层烘托,突出醉翁亭之美,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请根据上图说出醉翁亭的大概地理位置课文分析:醉翁亭名的由来:(叙事)太守自谓也(饮少辄醉,年又最高)为下文埋下伏笔,结尾点出:“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首尾呼应。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抒情)山水之乐在于“得之心”巧妙引出“乐”并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醉翁之意不在酒]1、出处:欧阳修《醉翁亭记》
2、原意: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
3、现在的常用义: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若 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 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茂盛像那 就,表顺承 阴暗 浓郁的穷尽 早晨傍晚的景色美好四季:春夏秋冬乐趣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若 夫日出而林霏 开,云归而岩穴 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黑暗与光明交替变化,就是山间的早晨和傍晚的景色。
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美好的树木枝叶茂盛;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水位低落,石头显露,这是山里四季的景色。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1,请问此段分别写了哪些时候的山间美景?对此作者是如何描绘景物的?
2,作者面对如此山间美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研读第二自然段山水之 乐朝暮 春 夏 秋 冬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高霜洁水落而石出写法分类描状,突出特征总结段意:写山中景色和出游之乐山间景一日之景 四时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高霜洁水落而石出抒情:乐亦无穷山间景乐亦无穷也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情景交融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摆在前面。陈,陈列,摆放。野味野菜错杂的样子休息 说到……或不译应答呼唤游览靠近络绎不绝 。绝,断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至于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唤,后面的人答应,
伛偻 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是滁州的人们出游啊。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清甜而酒水香醇,
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山中的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摆放在前面的,这是太守的酒宴啊。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醉醺醺的样子下棋泛指音乐 酒杯 酒筹畅饮 坐在众人中间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 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并不在于音乐,投壶的人箭入壶中,下棋的获胜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众位宾客欢乐的样子。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1,本段从哪些方面刻画了“众人游宴之乐”?又分别表现出了怎样的快乐?研读第三自然段课文分析:段意:众人游宴之乐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表现滁人富足、和平的生活之乐表现太守的野宴之乐表现太守与宾客的宴酣之乐(众乐的核心)流露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显示作者治理滁州政绩显著(滁人游)表现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情景交融)
(与民同乐)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回家跟随 乐趣 疏疏落落离开欢乐却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不久夕阳落山,人影疏疏落落,是太守回去,宾
客跟随。
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枝叶茂密成荫,鸟儿到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欢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然而禽鸟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人的乐趣,研读第四自然段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以……为乐乐趣记述 是 用 喝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快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太守是谁?是庐陵欧阳修啊。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课文分析:段意:太守醉游归,自得其乐
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层层递进
层层衬托(情景交融)山水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突出“太守之乐”文章总共写了哪些乐呢?课文分析:太守所乐的事情是什么?(乐其乐)乐其乐: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人民安详富足,老人和小孩其乐融融,这跟作者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能与民同乐,是他的政治理想。文章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的是哪句话?醉能同其乐。醉乐醉翁之意在山水
醉于山间朝暮四时之景
醉于游人、宾客之乐
醉于自己的乐趣山水之乐
游人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深入分析:“醉”和“乐”醉是表象,乐是实质。文中作者“醉情山水”能不能看做是作者消沉堕落的表现呢?可以联系作者写文时的处境来考虑。
不是。因为本文秒描摹山水,看似作者在政治上受挫折后的沉沦表现,实质上,作者笔下如此美妙的胜景,抒发的自得其乐的陶醉之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胜景、享乐折射出来的是作者治滁的政绩,作者醉情于山水,达到了寄情山水排遣抑郁的目的。作者醉在期中,也乐在其中。总结:
本文通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叙述游人之乐的欢畅情景,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请解释下列斜体字:
1.翼然临 于泉上
2.饮少辄 醉
3.醉翁之意 不在酒
4.树林阴翳
5.名之者谁
6.负者歌于 途
7.觥筹交错
8.太守谓 谁靠近就情趣遮避题名,取名在酒杯是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临溪而渔
卷卷有爷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名之者谁?
云归而岩穴暝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山水之乐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靠近到名字出名给……命名趋向,聚拢回去乐趣以……为快乐欢乐,形容词而年又最高而不知人之乐(而且)(却)六.词类活用名之者谁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名词作动词 ( 命名,题名 )
名词作状语 (像鸟的翅膀一样)判 断 句: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倒 装 句:1)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2)微斯人,吾谁与归?七.特殊句式成语出处:3、[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4、[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
人聚会喝酒时的热闹场景
2、[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兴趣并不在于喝酒。
形容人别有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1、[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5.络绎不绝:(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弯转,看到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水山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译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酒来后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就是太守啊。
你会做吗? 1、本文选自《??? 》,作者 ????? ,他是 ??时著名的??? ? 家,? 家。作者也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这八大家是????????????????????????
2、贯穿全文的主线是?????? 。文中有句话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
3、文中描写山间朝暮景色的句是:

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
4、将“醉”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5、文中“伛偻提携”所指的是两种人是,
《桃花源记》中则是用“   ”来指代。    当堂训练按要求默写。
① 文中描写醉翁亭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
② 文中写山间四时景色的文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文中点明“醉翁之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文中描绘太平祥和的百姓游乐图的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翼然临于泉上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背诵指导1、环滁皆山→琅琊也→酿泉也→醉翁亭也→作亭者→名之者→醉翁也2、山间朝暮→山间四时3、滁 人 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也4、宾 客 从→禽鸟乐→太守也→欧阳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