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课件+备课资源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年秋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课件+备课资源 第3课西方文明之源(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5-09-15 23:47:00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请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本节课学习内容------西方文明之源●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希腊文明和罗马文明发展的基本概况。
2.培养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能力。
3.改革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4.全面辩证地认识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重点难点
重点: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制的高度发展。
难点:全面辩证地认识伯利克里统治时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实质;结合地图,把握古代罗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复习提问:在亚洲的大河流域,出现了哪些文明古国?
本节课我们把目光转向欧洲,探讨欧洲文明的源头,古代希腊和罗马文明。由此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文引导 自主学习
1.自读课本。
2.结合学生用书“课前预习”,在书中找到答案,并在书中画上记号。克里特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迈锡尼文明雅典
奴隶制
共和国斯巴达
崇尚武力
的城邦古代希腊早期的爱琴文明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
探究一 :雅典城邦的繁荣 出示《古希腊地图》,简要介绍古希腊的地理位置,点明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海洋,是一种海洋文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小字内容,点明爱琴文明与希腊文明的渊源关系。 亚非文明古国大多发源于大河流域,是大河文明,而古代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是一种海洋文明。 古代希腊与今天的希腊国家一样吗?它的地理范围怎样?
古希腊是一个地区而非一个国家,其地理范围与今天希腊国家的版图不同,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的西部海岸。雅 典(公元前6世纪成为著名的奴隶制共和国)伯利克里的统治扩大公民权利
鼓励学术研究
发展文艺
重视教育 伯利克里 4、伯利克里执政时期雅典繁荣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
原因:伯利克里执政时期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是雅典走向繁荣的主要原因,他扩大公民权利,使奴隶主的统治基础得以扩大和巩固,他还鼓励学术研究,重视教育,发展文艺。
启示: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探究二 :罗马共和国的兴亡西 班 牙小 亚 细 亚埃 及 罗马迦太基公元2世纪末的罗马聚焦主题 合作探究雅典的民主是全民的民主,还是奴隶主的民主?
【归纳】在阶级社会里,民主政治往往是统治阶级享用的。雅典的民主并不是真正的全民的民主,而是奴隶主的民主。
古代罗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罗马城(前8世纪)→罗马共和国(前509年) → 称霸地中海 (前2世纪)→罗马帝国 (前27年)→帝国分裂(395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476年) 讲述罗马建城的故事。
罗马共和国是在罗马城的基础上建立的。罗马于公元前509年建立了共和国。早期的罗马共和国是一个以罗马城为中心的城邦,包括周围一块不大的地方。罗马共和国建立标志着罗马进入奴隶社会。罗马帝国的疆域高 卢西 班 牙小 亚 细 亚埃 及 不列颠罗马迦太基多瑙河(1)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多少年?(2)古代中国与当时的罗马是否有交往?如果有,试举出一两个例子?
【归纳】我国进入封建社会比西欧早约一千年。公元前1世纪罗马共和国的执政官凯撒,曾穿着中国的丝袍出现在剧场,轰动一时。公元166年大秦(古代罗马)安敦王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讨论:●总结梳理 整合提高
古希腊罗马文明以海洋为中心,而亚非文明以大河为中心。不同的文明的差异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条件、气候条件、自然条件和经济因素等众多因素的制约所造成的。●当堂检测 反馈矫正
请完成学生用书“当堂练习”部分。●课后作业测评
学习至此:请完成学生用书“课后作业”部分。
●教学反思再见巴达克起义
——奴隶觉醒的悲壮诗篇
在人类战争史中,反阶级压迫的战争占有相当的比重。在这种战争中涌现出的军事历史人物的事迹无不英勇悲壮,可歌可泣。在古罗马奴隶制时代,奴隶领袖斯巴达克领导的大起义,曾经震动了整个西方世界,其不畏强暴、前仆后继求解放的斗争精神曾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奴隶,谱写了奴隶解放的光辉诗篇。
  在古罗马,到处都有大规模使用奴隶劳动的大庄园,奴隶被称之为“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主为了取乐,建造巨大的角斗场,强迫奴隶成对角斗,并让角斗士手握利剑、匕首,相互拼杀。一场角斗戏下来,场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隶尸体。奴隶主的残暴统治,迫使奴隶一再发动大规模武装起义。公元前73年,世界古代史上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斯巴达克起义爆发了。
  斯巴达克是巴尔干半岛东北部的色雷斯人。罗马进兵北希腊时,在一次战争中斯巴达克被罗马人俘虏,被卖为角斗士奴隶,送到卡普亚城一所角斗士学校,受非人待遇。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斯巴达克向他的伙伴们说︰“宁为自由战死在沙场,不为贵族老爷们取乐而死于角斗场。”角斗士们在斯巴达克的鼓动下,拿了厨房里的刀和铁叉,冲出了牢笼。在路上,他们正好遇上几辆装运武器的车子,就夺取了这些武器武装了自己,并跑到几十里以外的维苏威火山上聚义。斯巴达克率领起义者在这里安营扎寨,建立起一个巩固的阵地。
  许多逃亡奴隶和农民都纷纷前来投奔,斯巴达克的妻子和他是同一个部落的,也参加了起义。起义队伍由70余名角斗士很快发展为约1万人,并多次战胜罗马军队的一些小部队,斯巴达克便按照罗马军队的形式将自己的部队进行了改编,除有数个军团组成的步兵外,还建立了骑兵,此外还有侦察兵、通信兵和小型辎重队。除夺取敌人武器外,起义军兵营里还组织制造武器。对士兵进行训练,并制定了严格的兵营和行军生活规章,不久就控制了整个坎佩尼亚平原。
  公元前72年初,斯巴达克军队已增到6万人。他将部队开向阿普利亚和路卡尼亚,在那里人数达到12万(据有些史料记载为9—10万)。被起义的巨大规模震惊的罗马元老院,于公元前72年年中派遣以执政官楞图鲁斯和盖里乌斯为首的两支军队讨伐斯巴达克。这时,起义军内部产生了分歧。大部分奴隶,其中包括斯巴达克,根据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认为在意大利本土建立政权比较困难,主张离开意大利,冲过阿尔卑斯山,进入罗马势力尚未到达的高卢地区,摆脱罗马统治,获得自由,或者返回家乡。而参加奴隶起义运动的当地的牧人和贫农则不愿离开意大利,希望继续与罗马军作战,以夺取失去的土地。由于这种意见分歧,3万人的队伍脱离了主力部队,在伽尔伽努斯山下(阿普利亚北部)被罗马军队击溃(死2万人)。斯巴达克闻讯赶来救援,已经来不及了。斯巴达克杀死了300名罗马俘虏,祭奠了阵亡战友的“亡灵”,继续率军北上。公元前72年,斯巴达克的军队沿亚得利亚海岸穿过整个意大利。在齐扎尔平斯高卢省(北意大利)的摩提那会战中,斯巴达克的军队击溃了卡西乌斯总督的军队。起义者受到胜利的鼓舞又因越过阿尔卑斯山有不少困难,斯巴达克改变了原来的计划,挥师南下,返回意大利,从一边绕过罗马,向南方进军。
  面对这支驰骋于意大利的起义队伍,罗马统治集团惊慌失措,没有人敢竞选执政官。元老院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最后选任大奴隶主克拉苏斯统率大军,镇压起义军。公元前72年秋,斯巴达克的军队在意大利布鲁提亚半岛(今卡拉布里亚)集结,预计乘基利基海盗船渡过墨西拿海峡。但海盗不守信用,没有提供船只,斯巴达克自造木筏渡过海峡的计划也未能实现。这时,克拉苏斯在起义军兵营后方构筑了一道工事,切断了起义军撤回意大利的后路。挖的是一条两端通海的壕沟(长约 55公里,宽和深均为 4.5米),并筑起土围。但是,起义军用土和树木填平了壕沟,突破了工事。在突击中,斯巴达克的军队损失了约三分之二。不久,斯巴达克在军队很快得到补充后(达7万人),于公元前71年春试图以突袭的方式占领意大利南部的主要港口——布尔的西,乘船渡海驶向希腊,进而到色雷斯(今保加利亚、土耳其的欧洲部分)。罗马元老院竭力想尽快地将起义镇压下去,分别从西班牙和色雷斯将庞培的大军和路库鲁斯的部队调来增援克拉苏斯。为了不让罗马军队会合,斯巴达克决定对克拉苏斯的军队发起总决战。他用急行军快速将部队开向北方,迎击克拉苏斯。在阿普里亚省南部的激战中,斯巴达克军队虽在数量上比罗马军队少得多,但他们仍然英勇战斗。斯巴达克身先士卒,骑在马上左冲右突,杀伤两名罗马军官。他决心杀死克拉苏斯,但由于大腿受了重伤,只好在地上屈着一条腿继续战斗。在罗马军队的疯狂围攻下,6万名起义者战死,斯巴达克也壮烈牺牲。约5000名斯巴达克起义军逃往北意大利,不幸在那里被庞培消灭;6000名俘虏被罗马人钉在从罗马城到加普亚一路的十字架上。但是,一些分散而没有统一领导的起义队伍在意大利许多地区仍然坚持战斗10年之久。
  轰轰烈烈的斯巴达克起义失败了,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没有一个能够联合广大受剥削群众的总纲领;参加起义的罗马社会各阶层的社会成分和民族成分复杂,对之缺少必要的教育工作;作战指挥上由于缺少经验也有许多错误等。然而,这次起义的意义远远超出了起义的本身,它沉重地打击了奴隶主统治阶级,加剧了罗马奴隶制的经济危机,促使罗马政权由共和制向帝制的过渡。斯巴达克在起义中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和卓越的军事才能,马克思称他是“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列宁也说︰“斯巴达克是大约2000年前最大一次奴隶起义中的一位最杰出的英雄。”
  斯巴达克起义对奴隶解放与自由运动是一次巨大推动,在人民群众争取社会解放的斗争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迹。列宁在评价斯巴达克起义时指出︰“在许多年间,完全建立在奴隶制上的仿佛万能的罗马帝国,经常受到在斯巴达克领导下武装起来、集合起来并组成一支大军的奴隶的大规模起义的震撼和打击。”就当时来说,极大地动摇了罗马奴隶制基础。奴隶主被迫对剥削奴隶和经营田产的方式作出某些改变,并开始改变控制奴隶的方法和对奴隶的态度。他们尽量收买不同种族的奴隶,避免把同族的奴隶集中使用,提防他们联合在一起。奴隶主开始把土地分成小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可以分享一部分收成,奴隶就在这样的方式下开始演化为“隶农”,而释放奴隶的数目也渐渐增多。上述情况到公元1世纪后就更为普遍。
  斯巴达克起义能够建立较强大的军事组织,多次打退罗马精锐部队,在军事上有许多成功之处,如在战斗行动中力求夺取和掌握主动权;组织好步兵和骑兵的协同,力主进攻;在战区内巧妙地机动部队;行军隐蔽迅速,设置埋伏,实施突袭;善于各个歼灭敌人。这些对后来的奴隶起义战争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西方文明的摇篮雅典
  希腊首都雅典(Athens)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8公里。雅典市内多小山,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过。雅典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面积90万公顷,人口307.3万(1993年)。雅典对欧洲及世界文化曾产生过重大影响,自古有“西方文明的摇篮”之美誉。
  雅典气候温和,属热带地中海型气候。冬季温暖潮湿,夏季少雨,阳光充足,年平均最低气温为0℃,最高气温为37℃。
  雅典是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名字命名的历史古城。相传希腊古时候,智慧女神雅典娜与海神波赛顿为争夺雅典的保护神地位,相持不下。后来,主神宙斯决定:谁能给人类一件有用的东西,城就归谁。海神赐给人类一匹象征战争的壮马,而智慧女神雅典娜献给人类一颗枝叶繁茂、果实累累、象征和平的油橄榄树。人们渴望和平,不要战争,结果这座城归了女神雅典娜。从此,她成了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因之得名。后来人们就把雅典视为“酷爱和平之城”。
  雅典是希腊的铁路和航空枢纽。火车可直达中欧和西欧。雅典市内交通发达,街头每天有约80万辆汽车行驶。雅典是世界上拥有地铁较早的城市之一,地铁于1925年通车,长25.7公里。雅典自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直是希腊的经济和贸易中心。它拥有希腊的重要港口——比雷埃夫斯港,并有铁路与其相连。比雷埃夫斯港可停泊各种海轮,拥有数千只注册商船。
  雅典旅游业十分发达,已成为雅典重要的经济支柱之一。
  雅典是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嬗传至今,构成世界文化宝库的一部分。雅典在数学、哲学、文学、建筑、雕刻等方面都曾取得过巨大成就。大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大悲剧作家爱斯奇里斯、索福克里斯和幼里披底斯,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在雅典从事过研究和创作活动。
  雅典的著名建筑主要坐落在市内的三座小山上。339米高的利卡维托斯山上建有国家图书馆、雅典科学院、雅典大学(1837年重建)等。尼姆夫斯山上建有天文台(1842年建)、新王宫(1891-1897建)。举世闻名的帕提侬神庙坐落在阿克罗波利斯山上。
  帕提侬神庙是崇奉雅典娜女神的神殿,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和艺术雕刻的代表作,建于公元前5世纪。后来神庙几次遭战火破坏,只在西边保留着一些石柱和建筑物。
  位于雅典市中心的希腊历史文物博物馆是雅典的另一重要建筑。这里陈列着从公元前4000年以来的大量文物、各种器具、精巧的金饰及人物雕像,生动展现了希腊各个历史时期的灿烂文化,可称是古希腊史的一个缩影。
  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古时候,希腊人把体育竞赛看作是祭祀奥林匹斯山众神的一种节日活动。公元前776年,在距离雅典约300公里的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奥林匹亚村举行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动会,以后每四年举行一次。为纪念奥林匹亚运动会,1896年在雅典举行了第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后,运动会虽改为轮流在其它国家举行,但仍用奥林匹克的名称,并且每一届的火炬都从这里点燃。
  雅典是希腊全国科研和文化的中心,最高科研机构雅典科学院、著名的雅典卡博季斯特利亚斯大学、雅典国立麦措翁工学院都设在这里。